论王维诗中的音乐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摘要

王维是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不乏有兼具音乐的作品。身为诗人的王维不仅身兼画家之职,同时也是少有的音乐才子,他将音乐写进了诗中,通过音乐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又因王维擅于山水田园诗,是以在诗中出现的音乐大多是自然中的声响,糅和了音乐与文字的作品在后来诗歌的发展史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诗不仅在当时流传甚广,后来人也有许多将之改编成曲,广为传唱。王维的诗,歌颂了盛世大唐,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关键词:王维;诗歌;音乐;文化影响

引言

在历史文化的发展长河中,大唐这一朵浪花脱颖而出,在经历了先秦风骚,乐府汉赋之后,唐诗成为了文化史上新的风向标。纵观整个大唐:初唐四杰各展风采,盛唐大李杜风格各异,“诗仙”、“诗圣”、“诗佛”留下名号,且有诗史流传于世,中唐刘柳,元白,勇于创新,个性突出,晚唐小李杜开拓新题材,改变风格,所有人都为大唐的文化发展添上了属于自己的一笔。诗歌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段是在盛唐,随着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盛唐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多才多艺的才子。诗仙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极尽张狂,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显忧国忧民之态,诗佛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尽展自然美景……王维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受此影响,他自小便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天分,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于音律(《集异记》)[1]。不仅文采出众,音乐造诣也不容小觑。王维的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经典,对他的诗歌进行全面地阐释与认识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单看他的诗歌中描绘的山水园林,无疑不是在传承文化,他诗歌中所蕴含的佛教意蕴又何尝没有影响后世?诗歌中的皇都气势恢宏,一片祥和,也为后人了解盛唐气象奠定了基础。所以,本文拟就王维其人,王维诗歌创作的概况,诗歌中的音乐描写,诗歌中音乐的文化意义作以分析研究。

一、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汉族,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因其官至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又号称“诗佛”。在开元九年中进士,为太乐丞,二十三年任右拾遗,天宝十五年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亦官亦隐,曾别居终南辋川。王彬曾说过:“王维少年好学,早期作品多现实之作,沉雄豪放,晚年奉佛,所以寄情山水,以禅悟诗,诗中有画而独得任性自然之诗镜。[2]”

(一)王维少而好学

王维少年早熟,和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可以写得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到京城便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在《旧唐书·王维传》中这样记载: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具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阙,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维以诗名盛于天宝、开元间,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3]这是《旧唐书》对王维少年时期才情诗学成就的肯定,同样的事情在《新唐书·王维传》也有提到: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4]两《唐书》都有提到他少年时的才名,不仅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还有音乐方面的成就,这些综合起来造就了盛唐才子王维。

(二)王维诗歌创作概况

1、王维诗歌创作背景

王维生于开元年间,在大唐王朝最为繁荣的时期,这么一个才子应运而生。首先,当时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被称为“开元盛世”从而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当时的统治者唐玄宗酷爱音乐,开办梨园,于是这些文人也都上行下效,他们的创作大多都是乐观积极的。王维一边做官一边享受田园,过着亦官亦隐的日子;但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在经历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后,一心向佛,归悟禅道,所以王维的诗中有大量的“禅学”“佛法”,甚至于将这些融入到了山水之间,颇有种浑然忘我的境界。

2.王维诗歌类型

关于王维诗歌的分类,有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意见。陈铁民先生在《王维诗歌的多样风格》中根据各家意见,概括出了清淡自然是王维诗歌最突出的风格[5]。王维在创作中有多副笔墨,诗歌也呈现出多种风格,最具代表的是清淡,简远和自然,这种诗风让他在百花争艳的盛唐诗坛里卓然而立,其它风格比如雄健浑厚,壮丽婉曲,俊爽秀雅等都可以体现出其价值,但这些作品大多作于早期,更能体现出盛唐的时代气息。

陈先生将王维的诗分为山水诗,送别诗,日常生活的诗,边塞诗,行旅游览有关的山水诗和“赠送诸什”诗,前三种诗都带有清新自然的淡雅之风,后者则是充满雄浑之风。他把一切可以用诗歌表达出来的都附之笔尖,用文字和笔墨来描绘,同时在诗中融入不同的意象,不同的声响,不同的感情。王维早年生活在开元盛世,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轻松的官场生活让他的诗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山水诗中他寄情山水,边塞诗中又有自己的远大抱负,亦官亦隐的生活是王维所期待的;后期山河飘零,诗人也见惯了官场的嘴脸,退出了政治舞台,栖身于禅宗,从佛与禅的结合来看待人生,归隐后的他也慢慢心向菩提。此时的诗歌中体现的都是禅法的高深和心态的平静。

二、音乐在诗歌中的表现

我国的音乐由来已久,形式多变,从先秦《诗经》、《楚辞》开始,它们不仅体现在乐师的手中,也在世人的作品中崭露头角。音乐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屡见不鲜,有用乐器直接表达出来的,也有写大自然中那些鸟兽虫鸣的,前者比如《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后者就是《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6]。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那么就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描写音乐的吧!

(一)古人诗中的音乐描写

在诗歌中描写音乐更能直观地表达情感,可以让人沉浸在这样一片充满乐声的氛围中,可以置身其中来感受不同的感情。

李欣《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6]”则是通过听者叹息和思乡泪垂的反应来衬托筚篥声的凄凉哀婉。这首诗从听众的反映(叹息和泪垂)来表达主题——思乡的,凄婉哀凉,从侧面衬托出作者的浓浓乡思。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会用到很多方法,也会分很多不同的类别来鉴赏,同样诗人写诗也会用到不同的手法,但是在描写音乐这一方面却有独到的手法,那就是综合描写。何谓综合描写,即就是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声音的写法[7]。韩愈在诗中有所运用,《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8]”前两句用摹拟声音法和以声写声法来表现琴声轻缓,袅袅升起的琴音轻柔如细屑,第三到六句采用以形写声法来描绘琴声的骤变,由轻缓变得昂扬,继而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势。由此看出,古诗中的描写手法多种多样,描写音乐的更是比比皆是。但是音乐却又不仅仅是只有乐器才可以表现出来,比如林中的虎啸龙吟,堂前的鸟兽虫鸣,田野的人语声声,这些都是音乐的一部分,诗人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文字来描写它们。王维作为盛唐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还是身负盛名的音乐才子,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领军者,是以在他的诗集中会出现从不同层面描写音乐的作品吧!

(二)王维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集诗家、画家、音乐家特点于一身的全能才子,他也创作出了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品味的作品,他可以将这三者完美的融合后呈现给我们,或是一幅色彩明丽而又美好的画作,或是一首读之朗朗上口却也富有感情的诗篇,亦或是一支节奏鲜明如潺潺流水的乐曲。不同的方式也就会呈现出不同形式的作品,那么王维留给我们的乐曲又是从何处而来呢?这就不得不说说王维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音乐描写了,下面就将具体分析王维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描写。

1、来自自然界的天籁之音

王维在诗歌史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山水田园诗,他寄情自然,感悟生活,从大自然中得到生活的馈赠。他少有所成,一生几乎没有过坎坷,在六十一年的生命里程中将自己的大部分时光都用在了欣赏祖国的优美风景和风土人情上,因此写出了不少有关美景与惬意生活的诗歌,通过这些来表达自己对国家政治清明的赞赏,人民生活稳定的开心。既然是山水田园诗,那肯定就会有风景,生活,当然一定会有声音,这样才能体现出风景的优美,生活的真实。王维经常外出郊游,所以他能更方便地捕捉到大自然中空灵动听的天籁之音,例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谭曲,安禅制毒(独)龙。[9-P44]

这首诗是王维在游玩过程中,拜访香积寺时所作,其中并没有提到任何的乐器,也没有明显的音乐标志,但是它又通过一些意象和山里独特的声音来描写音乐。经过这里时并不知道山中有座香积寺,行走数里后登上入云的高峰。没有人的石径两边古木丛生,深山里又是从何处传来的钟声?“钟声”本就深远,又何况是从深山里传来的,那也就愈发的响亮了,石径边都是树木丛生,一路看去,远远地没有一个人,只能听见远处的钟声。细听之下,又听见了泉水呜咽,看着它穿过陡峭的山崖,清冷的日色让林中的青松都更加的冷峻了。泉水流过,要穿过陡峭的山崖却是十分艰难,所以发出了“呜咽”声,潺潺的泉水,陡峭的山崖,更加显现出来香积寺所在之处的幽寂。眼看日暮就要降临,入定的僧人用禅语制服了心有邪念的毒龙(一说独龙)。听着泉水的呜咽声,再看着这在日色照射下更加冷峻的青松,僧人做功课的声音犹如投进一潭水中的曲子,更显宁静,不由得让人放松心情,也因此才能制服心有邪念的毒龙,不为俗世所烦扰。这首诗并不存在直接描写的音乐,可是却又依靠大自然中的景象和人为的声音来描摹音乐的形态,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他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没有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发笔,反而着重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水,这些声音并没有冲淡平静的环境,而是平添了几分僻静之感。

王维并不像李白、白居易等人一样的描写音乐,他的诗里大多数都是从自然界得到的灵感,自然赋予他聆听的能力,他可以在空旷的大自然中静静聆听那一支支优美的曲子,然后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又给予文字活力,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在《春中田园作》中有: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9-P16]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白色的杏花已开,拿着斧子去伐那飘扬着的杨柳,扛着锄头去查看泉水是否通畅。归来的燕子认识去年筑的旧巢,去年的旧人在翻看新的日历,举起酒杯却又忽然放下,只是想起了远行在外的家人不免惆怅万分。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在开头就用鸟鸣和花开将一片融融春意展现给我们,浓浓的春意诗人并没有大力渲染,只是用平静的手法来描述,作者用他敏锐的听觉与视觉捕捉到这样一幅景象,只是简单的鸠鸣便引发了作者如此的思考:经历了寒冬难道不能适应新的春天吗?借此来暗示自己或者当时的民众:适应社会。

王维既然是盛唐集诗情,绘画,音乐于一身的才子,那他就会常常不自觉地以绘画家和音乐家的气质入诗,他的诗中虽不曾有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但他会通过大自然的美妙来描绘所有,给人一种“意有尽而言无穷”之感。《辋川集·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10]”在静寂的夜晚,满树桂花已然飘落,皎洁的月儿悄然现身惊着了栖息在林中的山鸟,深深的山涧中时不时传来它们的鸣叫声,这是多么美妙的一首小夜曲啊!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写所谓的音乐,只是借着自然界中的一些声响来写对听觉的感知。同样的写法也出现在其它隐居时所作诗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10],“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斤竹岭》[10],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山居秋暝》中也有这样的技巧。可是这些诗都是在他隐居时所作,大多出自《辋川集》,由此可见,因为有了隐居这样轻松的环境,王维的心态也随之放松,才可以在那么山明水秀的地方和朋友一起吟诗作对,弹琴作赋,更有机会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留下自然中的声响,让我们体会其中韵味。就像苏铁生所说:“王维表现自然声响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声音和色彩的和谐融洽,一同构成神采飞扬的景物形象,为展现统一完美的意境服务”(王维山水诗歌的自然音响)[11]。

音乐诗人王维正是在对大自然音乐精灵的感悟中,产生了灵感,完成了创作,也因此形成了自己“乐中有诗”的思维,同时因为他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大自然的音乐意象,又让“诗中有乐”的特色因此形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9-P81]”这是一首歌。但是如果你仅仅认为这只是一首由词入月的曲或者是表现友人离愁别绪的话那就大错大错了,因为这首诗在深处描绘了一曲四重奏:雨之歌,尘之响,叹息声和碰杯声,展现了大自然独特的音乐美。而湿热的感情已然包含在这自然之声中。也就是说,有了诗,才会有情感,也才可以有谈论音乐的资本,这样一来,诗与乐的结合更能体现情感。王维也写了许多这样的诗:“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9-P16]”(《渭水田家》)—–诗人未写一音一响,却使人听到了牧归晚唱。“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9-35]”(《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人向我们献上的,正是像瞎子阿炳演奏的《寒春风曲》吗?大量的事实向我们展示:王维之诗,诗中有乐;他正是从大自然中发现并掘取了天籁之乐才得以激发灵感,将此音乐精灵升华为诗句,此可谓乐中有诗。[12]

2、胡琴琵琶与羌笛

当然,王维的音乐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的声音中,也有一些用乐器完美演奏出来的声音,这应该是由于他在音乐上的造诣非比寻常吧。《集异记》中这样记载:“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说明王维在还没有成年之前,不仅文章写得好,还能玩弄音乐,从而得到贵族的看重,王维在为官期间,隐居期间作出的不少诗篇都是与乐器相关的,不同的乐器会弹奏出不同的曲子,同样也就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我们先看这首《扶南曲歌词五首·其一》

堂上青弦动,堂前绮席陈。

齐歌卢女曲,双舞洛阳人。

倾国徒相看,宁知心所亲。

香气传空满,妆华影箔通。

歌闻天仗外,舞出御楼中。

日暮归何处,花间长乐宫。[9-P3]

这首诗作于他离京赴任之前(说法并不确切),前文提到,王维经常游历在诸王权贵之间,他们的聚会一般都是载歌载舞,吟诗作赋,此诗明显就是作于宴会之时。坐在铺在堂前华丽美好的席子上,听着堂上传来的丝丝青弦的乐声,堂下齐声歌唱的原来是卢女,那跳舞的一双人儿像是洛阳人,倾国倾城的美貌只能如此相看,却不知你心中所系何人?满堂的香气充溢得满园都是,精心的妆容,华丽的打扮大家都是一样的,并不能靠着身影分辨出,听着歌声已经传到了九天之外,跳舞的人儿也已飘出了御楼之中,转眼已到日暮,我又要归向哪方?还不如就去这花间的长乐宫中看看吧!作者通过堂上的青弦音起笔,描绘了宴会的精彩热闹,可是听着曲子,看着舞蹈,发出了“宁知心所系”的疑问,在这里不知道自己心系何方,却也没有明说,借着歌舞,由舞女发出疑问,再到后来宴会结束才由自己的口中发出“归何处”的不解,再自己回答“花间长乐宫”,自己认为自己的归宿就是长乐宫,可见他也是习惯了这样的聚会。回到开篇,虽然只有一句“青弦动”,但他借由这个引出了这首诗的故事和地点,并没有太多笔墨去描绘“青弦”的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后面的故事发展来推断这个弦音必定会是轻快的。

在隐居时王维的音乐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隐居时不受外界打扰,可以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再加上一两个知己好友可以一起谈诗论画,玩弄音律,这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比如说隐居辋川时所作《欹湖》: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10]

此诗写了日暮时分在江边送别好友,我来为你吹奏一曲,箫声远扬,飘荡到了远处的水边,湖上的我回首一望,只见满目青山和白云,却不见了你的身影。诗中并没有提到箫声怎样优美,怎样的空灵好听,只是在陈述事实:顺着水边远远飘荡,直到看不见你的身影却还可以听到隐隐约约的箫声,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这里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由此可以看出,上文提到的“青弦”(并不具体是什么乐器,姑且认为是古琴吧)表现出的是轻松愉快的气氛,而此时的“箫声”因为是在送别友人,就带上了一丝伤感的气息,更好地表达出了不舍之情。在王维的诗中这样直接写乐器的并不多,但就是这仅有的几首也可以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地体现了王维作为诗人所具备的音乐才能。

同时,王维的诗中的乐器不只是这些琴与箫,他也去过边塞之地,那么他的诗中也就会出现边塞独有的乐器吧,我们不妨来看看。

开元初年,玄宗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们也都有自己的一腔抱负,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诗中将自己对战场的热忱用音乐表达了出来,他在《李陵咏》中这样写道:“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9-P20]”这是他十九岁时作的一首诗,旌旗已经列好,战鼓也已经吹响,只等着上场作战,日暮时分到达边界,勇士们作战的声音透过浓浓的烟尘传了过来。作者为李陵申辩,描绘了战场上的激烈场面,作战的箫鼓发出的声音都是悲凉的,引出王维对李陵的遭遇感到悲哀:李陵要当“英雄”的愿望难以实现,足以令人哀叹。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几句诗也可以说是王维在抒发心中的抱负:当英。箫鼓声音的悲并不是命运的悲凉,而是战争中生灵涂炭的悲凉。到后期,统治者不思进取,好高骛远,“亲小人,远贤臣”从而造成了“安史之乱”,这个时候,许多文人借由作品讽刺当政者,王维边塞诗中的一大主题就是对统治者冷漠无情,刻薄寡恩的愤懑和控诉[13],这一点在《陇头吟》中借由老将听到笛声的表现来刻画:“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塞外的夜晚,行人凄凉的笛声引起了关西老将的感慨,自己身经百战,劳苦功高却得不到封赏,因此积郁心中的不平和闻笛涕零的悲哀,很明显,借着老将闻笛“泪流”的表现,控诉统治者赏罚不分,用人不明。王维不仅在诗中写战场上存在的声音,连塞外人民的风情也有描绘,《凉州赛神》中“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9-P83]”军士们又是击鼓又是羌笛齐奏,熙熙攘攘的声音突出了祭祀的热闹。《凉州郊外游望》中也有乐声,这里用众多乐器的合奏来体现祭祀的热闹以及人们对其的重视。塞外的乐器就没有那么多样了,细数也不过就是箫鼓,羌笛这些带有战场特点或者边塞风情的器物,可是王维也能通过这些独有的器物加上文字的点缀描绘出战场和塞外的特点。

三、王维诗歌中的音乐与文化意义

(一)王维诗歌中音乐的反响

王维的诗歌是盛唐诗坛最为耀眼的明珠,有关音乐描写的诗歌也在其中发出灿烂的光芒。柏红秀说:“王维身处长安城,在强大的音乐背景下,之所以能够如鱼得水,这与他的音乐才华,社会活动及诗篇特点密切相关。[14]”是的,王维所处的盛唐是音乐的天下,唐玄宗不仅钟爱音乐,还开办了梨园,长安城更是教坊遍布,朝廷官员,王公贵族在其中时常演奏,而且皇帝特别爱惜有音乐才能的人,所以王维才在盛唐的文化舞台上有了用武之地。由于盛唐时期的音乐传唱有两种来源,一是选词入乐,还有就是模拟古题,对于王维来说,他有一定的音乐才能,根据吴相州所述,王维的诗《陇头吟》、《出塞》都属于模拟古题而来,当然也有选词入乐的,比如《渭城曲》和《昆仑子》,这些诗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还会被后人广为传唱,《渭城曲》由后人谱曲作成《阳关三叠》,流传至今[15]。王维的诗流传最广的是山水田园诗,音乐描写最为显著的也是山水田园诗,诗歌又是唐朝文化的风向标,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后世的许多文化层面都是要以唐诗为基石的,作为唐诗代表人物之一的王维也就因此得到后来者的学习,那他的主流风格就是大家学习的标杆,音乐诗也因此流传。作为音乐才子的诗人王维不仅为中国的诗歌史作出了贡献,也为中国音乐史作出了贡献[15]。

(二)王维诗中的音乐所反映出的文化

唐代的音乐文化尤为繁盛,帝王和艺术家都在努力营构这一音乐文化氛围,置身其中的王维必然受到这一音乐文化的浸染,从而刺激和触发他的艺术创作。

王维的诗歌最为别具一格的就是他对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开意境营造之先河,同样作为山水诗人的陶谢二人并没有在这一点上实现突破,可是王维做到了,特别是在音乐描写上的意境营造更为明显,不仅有边塞的雄壮之境,也有山林中的修禅之境:

1、铿锵之声与雄壮之境

在当时追求建功立业与朝廷大加赞赏的强有力影响下,王维写了《从军行》“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9-P3]”第一句用号角声起笔,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整装待发的氛围,“喧喧行人起”紧接上一句,展现了大军压境的沉稳雄浑,作者并没有从视觉上直接描绘大军出征时的场面,而选择从听觉上去触笔,并没有展现全面的战争场面,而是使读者根据听觉,加以充分的想象,刻画出大军出征的场面。“笳悲马嘶乱”用声音表现出战争的激烈,听觉感知勾勒出两军相抗将士奋勇杀敌的场景,这里的声音描写让这场战争更加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二句把战声与烟尘糅合在一起,听到的与看到的相结合,战场上的惨烈场面宛在眼前。

2、静中之响与禅意之境

王维笃志学佛,在将禅宗思维向艺术思维的移植转化构成中常用听觉感知增强诗境的塑造[16]。这就不得不提王维以动衬静的表现方式。如他在《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写到“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谿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9-P44]”“闻山响”是指山中的泉水声,写出深山的静谧清幽。“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深山中小鸟的鸣叫,静到极致便会有声响,这种声响可以增强禅意境界,也可以用大自然细微的声响来反衬出当下环境的清净自然。王维所营造的境界中既有寂静悠然的环境又有灵动鲜活的声响,有声与无声、动与静相结合,既避免了只有幽空境界的沉寂板滞又用声响点出自然环境的无限生机,审美意味浓郁深厚。[16]

音乐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王朝)的文化水平,王维作为盛唐的音乐诗人,他的诗中或多或少都会通过音乐折射出当时朝廷的状态,同时作为大唐文化的代表人物,用作品来传播文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当时日本遣唐使盛行,他们不远万里来到长安感受大唐的文化氛围,借鉴唐王朝的治世之道,这对于文化的传播倒是一个不错的条件。以此观之,王维诗中音乐不仅影响到了当时一代文豪,更甚于传到万里之外的日本,音乐之声营造出的意境既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艺术滋养,也使王维诗歌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历经千年而传唱不衰。

四、结语

盛唐,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经历了初唐的发展与进步,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进一步繁荣,盛唐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秦的“风骚”让多少文人有了抒发情怀的方式,秦汉的《春秋》、《战国策》、《史记》以及《汉书》让人们记住了历史上的一件件丰功伟绩,一位位英雄人物,到了唐朝,迎来了文化发展新的方向标—–诗歌。从初唐到盛唐,每一位诗人都在用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来书写,来描摹,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也令人读之动容的诗歌。初唐四杰发扬了乐府诗,盛唐的诗歌风格发展多样,有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也有诗圣的现实主义思想,更有诗佛清淡自然的隐居风格,所以说盛唐是诗歌的世界。而在盛唐诗坛中有一位诗人不曾因仕途难入而疯狂歌咏,也没有因国破家亡而忧心忡忡,他只是在仕途不顺时选择隐居山林,在国灭被俘时装病坚守,他就是诗家摩诘——王维。

王维作为“天下文宗”,他的诗会受到各行各业人们的拜读,自然也就有了层出不穷的研究,细想之下,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研究最多的便是他的山水诗了,有人强调诗中的画,有人就研究“画”上的色彩,有人对诗中幽远的意境产生了兴趣,也有人对王维诗中所谓的禅意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是他诗中的音乐描写,总览《王维诗集》,其中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甚至都极少出现乐器类的物品,只是在边塞诗中出现了几件器物,也许是军中所备以供打仗之用,也许是为了庆贺所用,边塞能出现的无非就是羌笛和箫鼓,用来烘托战场的盛大,战事的激烈。在其他诗中就很少有东西来奏出声响来供人们聆听了,不过身为音乐才子的王维怎会如此罢手呢,他会将自然界中出现的声音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场景描绘出来,以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诗人王维留给大家的是诗歌,音乐家王维留给大家的是音乐,他的音乐诗虽不多却也是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这样看来,王维在诗坛上的地位也就愈发稳固了,被大家多方面解读的王维诗歌也成为了诗歌史上不朽的经典!

之所以研究这样一个甚少有人接触的层面,只是为了全面的解读王维,不只停留在他的禅学意境上,也了解禅宗之外的王维:除却诗与画,他还有音乐。他的音乐才能只是掩藏在诗画之下,或者说他把音乐和诗歌,绘画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给人们留下了文学宝藏的同时,也将一幅幅丹青墨卷,一曲曲天籁之音遗留在了盛唐的文化长河中,这些在唐之后的文化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便于我们去学习,去探究。

参考文献

[1] 唐•薛弱用.《集异记》

[2] 王彬.《中华文学经典·王维诗选》[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3] 刘昫等.《旧唐书·王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 欧阳修等.《新唐书·王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陈铁民.《王维诗歌的多样风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 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 付默铁.《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J].豆丁网

[8] 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夏于全,齐豫生.《中华文学名著百部·王维诗集》[M].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4:P16

[10] 王维,裴迪.《辋川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11] 邱小毛,苏铁生.《王维山水诗中的自然声响》[J].百度文库

[12] 孙焕英.《王维的诗与乐》[J].文学艺术,2000,6:P31

[13] 马秀娟.《论王维的边塞诗》[J].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P34

[14] 柏红秀.《论音乐文化与盛唐王维的接受》[J].江苏社会科学报(文学研究),2013,1:P178

[15] 吴相州.《论王维乐府诗的文献留存和音乐形态》[J].文学遗产,2011,6:P32

[16] 许总,白凯.《王维诗中的听觉感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P8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20.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6日
Next 2022年6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