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纵观世界排球大赛夺冠队伍排行榜,竞技场上的优胜者无一不是在技战术上不断创新或在训练方法上有重大突破的队伍。他们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发现和吸取排球运动发展中出现的新信息、新情况,不断学习和探索比赛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战术,把创新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队伍始终保持着超强的实力和年轻的生命力。实践证明:一支队伍必须在技战术创新上有所作为,才能拥有与对手相抗衡的真正实力。
1排球技战术的发展现状
排球的技战术创新永远是围绕排球运动本身攻防“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的规律产生的。排球技战术在这一规律的指导不断地变化出新,使排球整体技战术体系得到充实和扩大。当今世界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本世纪末日本举行的99世界杯排球赛上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代表性地反映了近年排球技战术创新动态。
1.1排球技术的发展
技术创新方面,发球技术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只是比赛开始的性质,现已将攻击性、准确性纳入其中,成为进攻的一种重要战术手段。跳发球力大势沉的特点在“发球允许擦网”规则的鼓励下,威力有增无减,成为进攻的有力武器之一,有效地扼制了对方一攻,为本方拦防创造了有利条件。扣球技术不仅强调力量与速度的充分发挥,而且更强调手腕和线路的巧妙变化以及节奏的灵活运用。日本、韩国采用扣长线球和打手出界技术作为对抗高大对手的办法,其扣球手法一改过去往地板上“砸”的习惯,改用长线球,直袭对方后区,给对方防守造成极大困难。欧洲队则利用节奏变化,用2、4号位低平拉开球,缩短进攻时间,加快进攻节奏;同时又充分发挥身材高大、滞空能力强的身体优势,延长扣球时间,完成空中时间差扣球,有效突破对方拦网。以后排进攻为主的立体进攻体系在比赛的磨炼下更显成熟。它以力大、势猛、对方拦防困难等优势依旧受到各队的青睐。世界各队又将快变战术纳入后排进攻之中、后排快、后排时间差等一些新的技术在比赛中开始出现。攻手与二传之间更讲究配合的默契。为加快快攻节奏,现在二传普遍采用头顶传球,同时高大攻手利用身高臂长优势,加快挥臂速度,来迎合二传的高点传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高点快球”;而对方拦网为应付这种高点快球,逐渐淘汰了过去拦网手放在脸前的预备位置,采用先进的网前举手过头的拦网姿势,以缩短拦网时间,压制快球的成功率。以往比赛中偶尔出现的无意识的“脚踢球”如今被当作专门的防守技术得到了正规训练,用来防起入网的窝果球,使防守起球率增加,比赛中断减少,趣味性增强,被各队积极采用。
1.2排球战术的发展
战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延伸和扩展,近年世界排球运动战术创新内容颇多。进攻方面,战术使用更讲求实效,繁杂的战术在发球威力的胁迫下逐渐被简单实用的打法所取代。如充分利用网长两边快速甩开和前后排立体进攻有机结合的打法开始出现。同时运用前后排互相掩护战术(如2号位的单脚起跳扣球和1号位后排进攻相结合),起到了迷惑对方拦网的作用。进攻立体化使2号位进攻的作用越来越大,接应二传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接应攻手”。为弥补前排两点攻的不足,各队普遍启用身材高大、进攻力量强的“接应攻手”在1号位频频发动进攻。快攻系统经过多年的揣磨与实践,不仅速度加快,而且由于进攻队员高度的增加,击球点普遍提高,快攻变化更加难以预测。总之,进攻战术已由平面型向立体化方向发展,立体进攻将成为今后进攻战术发展的主流。
防守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进攻战术创新导致的攻守失衡,近年世界各队的拦防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随着网前一对一拦网的情况增多,国外高水平队伍一改过去“区域性拦网”的观念,实行“联防”战术,盯球不盯人,每位拦网队员不存在专位拦网,在网前随时换位组成拦网集体。拦网开始前多采用中间密集站位,准备封堵对方快球;然后针对对手主要进攻点,实行重点拦网。拦网的同时又强调与后防的整体配合。其次是后防,防守阵型由扩大防守改为压缩防守,防守队员位置靠前迎住来球路线,利用身高臂长优势扩大照顾范围,防守重心不用太低。采用这种“前高位”防守姿势起球捞球速度明显加快,防守效果不亚于过去的低姿防守,符合近年加快进攻节奏的比赛特点。而且现在队员的防守位置不再有固定的区域分配,随来球情况,采用灵活跟进的防守阵形,可以弥补场上许多防守漏洞。自由人被各队广泛应用于接发球和防反战术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进攻战术组成率的提高,因此自由防守人的选拔、培养、训练已得到各队的高度重视。
统观近年技战术创新动态,可以看到排球技战术创新注重实际应用,合理、简炼、有效是创新成果的主要特点,全方位、立体化是创新活动最显著的发展趋势。赛场上谁能最先拥有新技术、新战术,谁就能在该运动发展过程中一马当先。
2排球技战术创新的发展规律及趋势
2.1排球技战术创新规律
创新规律是遵循创新活动本身的特点才能发挥作用,由于排球运动的对抗形式与求胜欲望,不断刺激着教练员及运动员进行探索创新,故而前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创新动因刺激—循环上升规律、系列引发规律、矛盾相克规律、交互作用规律、代谢规律及波浪式规律等六项技战术创新规律。在排球技战术创新的发展历史中,其创新的最高峰在80年代中期,尤其体现在战术创新方面。在20世纪50—60年代,其创新活动陷于低谷,甚至出现停滞徘徊的局面,在20世纪80—90年代创新的数量与质量出现高潮,战术不断涌现,带动了整个世界排坛技战术水平的飞跃。这种创新趋势以不稳定发展为其表现特征,但就历史角度而言,其发展存在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辨证统一,即存在着波浪式发展的客观规律。
2.2排球技、战术创新的发展演变特征
排球技、战术创新方法主要有组合创新法、移植创新法、逆向创新法和非正规动作利用创新法等。在其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的因素,即进攻与防守之间的对抗,两者有效的推动了技、战术的发展。新技术出现的三个途径“改进、移植和创新”。改进原有技术:如前臂垫球是对翘腕垫球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移植其他技术:如沙滩排球二人接发球移植于室内排球创造新技术:如跳发球技术等。创新技术是偶然出现一普遍规律一规范动作一自由运用的过程,如“快板球”从20世纪30年代偶然使用到逐渐提快规范其技术,之后世界诸强普遍运用,并不断发展创造出“短平快”、“平拉开”“远网快球”等系列快球。新技术带动新战术的出现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是技术的综合应用,两者间存在着对称性关系。而只有技术上有了新的变化,才能为战术创新提供新的条件。如两次球进攻技术带动了两次球及其转移进攻战术,鱼跃与前扑技术使扩大防守战术成为可能。而又因跳发球和运网扣球技术的提高,出现了后排进攻和立体战术。进攻与防守的技战术发展,前者领先后者,后者又促进前者的再发展。如扣球技术领先于拦网技术,进攻的个人战术变化和集体战术配合带动了集体拦网战术的不断丰富,而拦网战术的丰富与完善促进了立体进攻战术的出现等竞赛规则与技战术发展的辩证关系排球运动的竞技发展产生了规则,并决定了规则的内容,而规则的存在又限定了比赛的性质与形式规则必须不断的修改,以适应排球运动发展的需求,同时规则的正确及时修定,从根本影响着排球技术战术的发展。
2.3排球技术创新特点
排球技术是在比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采用的各种合理击球动作和配合动作的总称。排球的技术创新是以排球技术为对象,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所进行的以改变其动作结构,原理等特征因素。随着年代的变迁,技术有了迅猛的更新与发展,尤其出现在20世纪60—80年代的排球规则大幅度改革期,许多新技术应运而生。如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勾手飘球、前臂垫球、“盖相”拦网。20世纪70年代末创新的“空中飘动”进攻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新型跳发球技术在男排比赛中趋势更普及化、多样化,且跳发平双、轻飘,跳发侧旋等创新技术己渐流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技术创新共计30余种,已相对趋于饱和,从侧面也反映出排球运动的发展已步人颇峰时期,要创造出富有新意,更具难度的新技术不太可能。这一阶段的技术动作分类趋于模糊,随着攻防节奏的不断加快,攻防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发球、拦网均为进攻战术,甚至防守本身亦是进攻的开始,由此“力量派”形成的“高快结合,全攻全守”的技战术打法随之重回主流。此时的技术创新特点是突出进攻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技术动作的模式更新。尤其是防守动作,出现了判断与取位同时进行,以身体的适当部位去拦截球,而这些部位与球接触的瞬间,控制球的反弹方向和力量便是现代防守的动作要领,所以扣球动作中有了冲跳,单脚起跳等技术。
对防守难度的相应放宽而出现的一些新技术。如高姿势防守和脚踢球技术,还有垫击二传技术。由于冲跳扣球增大了可扣球空间的适应能力,对二传球的落点要求降低,从而诞生了“边二传”及“新二传”阵型。
2.4排球战术创新特点
排球战术则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排球运动的比赛规律、彼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和临场的变化,合理的运用技术及所采用的有组织、有目的和有预见的配合行动。而排球的战术创新是在原有排球战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战需要进行新的构思设计,以改变其形式、布局和应用时机等特性因素为标志的创新性活动,其包括战术配合创新、单个战术创新和阵形创新等多种形式。由于排球的战术创新千变万化、发展迅速,故而在实践中可以有的放矢、运用从容。

3排球技战术创新的方法
技战术的创新与推广贯穿着整个排球运动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新的技战术出现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排球运动的发展。
3.1组合创新法
组合创新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将若干独立的技战术或其结构部分进行符合排球运动原理及特点的组合,从而获得具有整体功能的新技战术的创新方法。排球进攻战术中“双背飞”,将两个背飞扣球组合起来进行,虽原“背飞的动作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但“双背飞”增加了互相掩护的功能,增加了拦网的难度,从而使进攻更具威力。
3.2移植创新法
移植创新法是将某一领域的技术或其原理、方法、结构,部分或全部地引人另一领域中,并通过一定的改造,进行新目的下的再创造的一种方法。例如,1972年日本男排发明“时间差”进攻战术,最初只是在扣近体快球时采用该战术,后来很快移植到背快、短平快、背溜等扣球技术,成为“背快时间差”、“短平时间差”、“背溜时间差”等系列时间差进攻战术。再如,排球防守中的滚翻救球、鱼跃救球、前扑救球等技术动作,均是从体操技巧技术动作中移植而来的。
3.3逆向创新法
逆向创新法是指在不改变原技战术原理的基础上,对其内容与形式进行改造,并导出新技战术的方法。例如,排球项目“空中飘动”系列战术中的“逆向飞行扣球”,就是在原有的“前飞”、“背飞”扣球的技术原理中,一改向右侧方向“冲飞”,而变为向左侧方向“逆飞”的。我国运动员运用该战术,曾在国际大赛中取得过较好的效果。
3.4非常规动作利用创新法
非常规动作创新是指对体育运动技战术实践中所偶然暴露出的不符合现有技战术动作规范要求,但客观上又存在一定创新效应的缺陷动作和应急动作进行利用,从而导出新的技战术的方法。如,原国家男排队员汪嘉伟,扣球起跳时前冲力太大,易过网犯规。针对这一缺点,教练员没有一味地强迫运动员改正错误动作,而是与运动员一起分析缺点,充分利用其合理成分,变正对网起跳为沿网起跳,使前冲力变为横向空中位移的动力,由此发展创新了“空间差”扣球技术。汪嘉伟本人也成了著名的“网上飞人”。
4小结
有创新则兴,无创新则衰。我国要想迎头赶上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在技战术创新上作出积极的研究与开发,这是遵循排球运动发展规律的硬道理,也是制止中国排球运动继续滑坡的一条重要经验。
4.1我们需要改变落后的技战术观念,认真分析世界排球技战术发展的趋势和动向,深入挖掘排球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规律,虚心学习世界高水平队伍的先进技战术和训练经验,注意利用排球竞赛规则修改后对技战术所产生的影响,找出一条具有创新特色的技战术发展道路。
4.2应注重从基层到国家队各个层次运动员身体素质、思想作风、心理素质、文化理论等方面的系统培养,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水平,加强排球科学研究的投入,积极支持创新性研究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加大深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只有虚心学习,不断进取,不固步自封,不墨守成规,认真总结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善于从本国本队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吸取先进的东西,不随波逐流,不亦步亦趋,才能永远站在世界潮流的前头,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中量,李安格.高等师范院校教材.球类运动[M],排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汪嘉伟.变与不变一次攻[J].中国排球,1999(05).
[3]汪嘉伟.防反: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J].中国排球,1999(06).
[4]汪嘉伟.现代排球技战术变化之我见[J].中国排球,1999(04).
[5]高伟,王江云.现代排球战术发展趋势探略[J].中国排球,1999(06).
[6]汪婕.浅析排球技战术创新[J].四川体育科学,2000(03).
[7]王建,洪志华,赵俊.现代排球技战术创新发展特征与探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8]彭建军.排球技战术发展创新规律及其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5(02).
[9]吴平.析现代排球运动技战术创新理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08).
[10]张玲玲.现代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9).
[11]陈辉.现代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探略[J].中国学校体育,2004(03).
[12]郑红波.现代排球运动发展趋势浅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2003(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