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如今,生活节奏愈来愈快,年青一代对于历史与文化已经不再重视。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三坊七巷”这个历史文化街区,本地人对于这个地方也仅仅了解于表面,知之甚少。本次主要拍摄坊巷和一条中轴街肆,如郎官巷、塔巷、南后街和黄巷等,介绍各个巷坊的位置及特点,并且以巷坊为基点,引申出其中的故居和历史内涵。不仅是文化故居,同时还会拍摄到主街的新兴店铺,将历史下的三坊七巷和现代都市并存的三坊七巷展现在大家面前。
第一章《三坊七巷》选题依据
1.1创作背景
本纪录片是以“三坊七巷”为主题,主要通过讲述三坊七巷的历史风貌和现代形象。以坊巷方位道路为基点进行介绍,再引申出三坊七巷古今意义和现代意义,引起观众共鸣,让三坊七巷为大众所知。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三坊七巷除却本地人,鲜被外人知晓,甚至本地人也对三坊七巷的内涵知晓甚少。通过这个选题,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历史与现代时期的三坊七巷,以及所展示的独特的闽南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下闽南文化的变迁。
1.2构思来源
起因是因为三坊七巷位于福州的市中心,平日里去这个坊巷的人也十分多,然而在我的观察中发现,很多人对于三坊七巷的了解仅仅浮于表面,甚至连三坊七巷是三个坊、七个巷分别是哪些都不知道,因此萌生了要拍摄这一纪录片的想法。
选题以“三坊七巷”古建筑遗存作为拍摄对象,一方面是为了追忆作为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其内涵文化才是最大的宝藏,另一方面也在呼吁观众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内涵。三坊七巷中的近现代名人所留下的足迹,所给我们福州人的是这个城市更迭的历史。它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福州城的变迁,更见证了福州蓬勃发展的辉煌。许多专家学者对三坊七巷价值的评价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的博物馆”、和“近代英杰的聚居地”。我希望因为这个选题,可以让大家对于这个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古建筑群,以及闽南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于这类文化也有不一样的体会。
1.3可行性分析
电视纪录片一直在中国属于小众的审美产物,但这一格局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隐隐又被打破的趋势。《舌尖上的中国》成功播出以来,长期生活在现今喧嚣城市,忙碌于满足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对于纪录片逐渐呈现出的文化有了很高的兴趣。大众越来越接受这种与以往纪录片宏大叙事、庄严、厚重的选题不同,把宏达题材细小化的叙事结构。展现三坊七巷的历史风貌,我会拍摄三坊七巷的建筑和植物,建筑的细节以日常的三坊七巷样貌,来讲述这个历史古街曾经的故事;在选题严肃的同时,又带着平实的生活感。这样的纪录片才是现今社会观众们喜闻乐见的纪录片。
第二章《三坊七巷》主题分析
2.1主要内容
本片的题材主要讲述的是三坊七巷建筑群及让现代人更加重视古建筑群体。三坊七巷是十分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古建筑群,十分具有历史参考价值和文化考据价值,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建筑也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历史文化感的建筑群。通过这个课题研究,将“三坊七巷”让更多人得以知晓和了解,让福州人更深入的了解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2.2创作思路
纪录片《三坊七巷》从最初的创作构思再到创作施行和定稿成片,期间历时了近六个月的时间。通过从书籍和影视剧中了解三坊七巷以及相关建筑结构的坊巷,从而深入了解这个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理解其中的历史故事,这样才能够将三坊七巷的精髓拍摄出来。
翻阅文献可以了解到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三坊七巷的建筑物以众多颇具特色的古民居为主体,还有从属于住宅的亭台楼榭等园林建筑、宗教殿堂庙宇、宗族乡党活动的祠堂馆舍和公共娱乐活动场所及商店等。[10]
同时,在阅读福州严复史迹研究时了解到,郎官巷严复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三坊七巷中,直至1921年病逝。尽管严复于三坊七巷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11]
通过建筑风格方面与诸多历史名人的记录研究,了解到三坊七巷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特色,近代名人聚居地三坊七巷,可以说是融汇了近代知识文化之地,这让纪录片的拍摄更加富有意义。
2.3亮点陈述
突出三坊七巷的核心选题具有挑战性,具有历史人文意义。
本片选用的是历史文化古街三坊七巷作为主要题材,用镜头文化讲述出古建筑遗存三坊七巷的历史。以旁观者的视角来介绍这一文化名街,将三坊七巷发扬光大。
第三章创作心得

3.1拍摄计划及进度
阶段内容起止日期
1确定选题,提交开题报告初稿2017年8月30日至2017年9月30日
2收集相关资料,修改、确认开题报告及相关文件2017年9月30日至2017年10月20日
3设计作品创作2017年10月20日至2017年12月20日
4提交作品初稿并进行修正2018年1月10日至2018年4月10日
5修改作品定稿提交2018年4月10日至2018年4月20日
3.2设计总结
本片的拍摄主体是三坊七巷的三个坊、七条巷以及一条中轴街肆。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在十几分钟的影片里,展现了三坊七巷的古色古香,以及和现代建筑、店铺融合的祥和。
本次拍摄均为白天拍摄,拍摄场地为三坊七巷内,由于三坊七巷本身是露天原因,因此天气因素成为拍摄时至关重要的一个关注点。福州的地形原因,天气时阴时晴,因此光线也是时好时坏,前一秒还可以使用自然光,后一秒或许就有需要通过调整白平衡以及通过后期的色温调色来平衡各个镜头的色调,达到较为理想的画面质量。这一点对于影片后期是至关重要的。
拍摄道具分别为佳能7D、一台佳能70D、脚架和斯坦尼康,原本的大全景预备使用航拍,但三坊七巷航拍禁止的原因,只能暂且将这一想法搁置。最常用到的是佳能7D,因为其画质和便携型来看是最为合适的,在三坊七巷拍摄时,过大的摄像机会影响来往行人的行进,因此出于现实性考虑,所使用的物品尽量靠近常规和便携。斯坦尼康也是小型的,因为小型斯坦尼康的稳定性较为局限,因此摄像时偶有晃动。后期制作视频的软件包括Adobe After Effects、Adobe Audition、Adobe Premiere、EDIUS及Photoshop等后期制作软件进行制作和后期优化。
本片的同期声较少,多数为背景音乐以及解说,偶尔以同期声进行过度穿插。由于纪录片讲究的是极大地真实性,因此解说词的资料考据成为了重中之重。前期的同期声拍摄由于设备局限,有噪声存在,因此后期运用的是AU来进行声音降噪的处理。
影片的解说词是本片的精髓所在,配合画面进行文字的说明,同时引经据典,在身临其境的同时也不忘要科普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这是影片的意义所在。当然,解说词不能过于乏闷,需要浅显易懂,便于观众一目了然。同时以背景音乐为辅,使得观众不至于听觉疲劳。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触。也通过浅显易懂但深入浅出的解说,使得三坊七巷形象具体化,宛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观众与创造者情感上的共鸣,让观众可以完全了解影片内涵。
结语
这个纪录片在很早以前就有过筹备,一直到大四才正式敲定。确定拍摄后,我去了三坊七巷的相关部门询问拍摄可能,并得知可以自由拍摄,前提是航拍禁止。然而在拍摄当天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些小插曲,保安告知我不可以使用三脚架等辅助器材,这让拍摄极为困难。因此我又再次询问了相关部门,得知需要上级审批才可以得到拍摄许可。虽然过程略有艰辛,但所幸还是跌跌撞撞地开始了新一轮拍摄。
本次拍摄,虽途中波折颇多,但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拍摄。由于本人社会经验有限,问题研究和分析不够透彻,致使作品还存在种种漏洞和不足。
在必将刻苦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化内涵,加强对问题的研究力度,努力完善自身的不足,拍摄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希望可以坚持提高完善自身的专业水平,希望我的希望不仅仅是希望。
主要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张同道.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5)
[2]新媒体时代如何用纪录片讲好新疆故事[J].周述政.新闻战线.2016(10)
[3]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运用探析[J].杨琦.新闻研究导刊,2017,8(12)
[4]纪录片创作中镜头的运用[J].安启余,安岚.新闻研究导刊,2017,8(05)
[5]纪录片中音乐的魅力与运用[J].何贤德.新闻研究导刊,2017,8(12)
[6]论纪录片故事化创作中矛盾选取与呈现方式[D].鲍阳.浙江大学,2017.
[7]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节目编辑中的表达[J].林燕.新媒体研究.2015(16)
[8]浅谈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J].梁磊.新闻研究导刊.2015(10)
[9]论纪录片中故事元素的运用[J].谢瑾.宜春学院学报,2017,39(08)
[10]三坊七巷文化空间构架与文化竞争力剖析[J].屈峰,孙若祎,吴声怡.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3(01)
[11]福州严复史迹研究[D].焦明英.福建师范大学,2015.
[12]福州三坊七巷保护改造方案的变更及启示[J].李静楠.中国建材科技.2014(S2)
[13]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新图景[J].何苏六,徐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3)
[14]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策略[J].田维钢,张仕成.东南传播,2017,(01)
[15]电视纪录片常用的影像修辞手法探析[J].刘致颖.视听.2017(09)
[16]电视纪录片声音的审美功能及美学特征探析[J].武欣欣.戏剧之家.2017(16)
[17]浅析现代电视纪录片生产中的“电影化”趋势[J].赵志强.新闻世界.2017(09)
[18]电视纪录片的摄像思维与创新[J].王正芳.科技传播.2017(14)
[19]试论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及选择[J].李世慧.新闻研究导刊.2016(01)
[20]电视纪录片带来电视的阅读时代[J].卢俊.传媒评论.2016(02)
[21]电视纪录片栏目发展趋势之我见[J].毕富亮.现代经济信息.2014(24)
[22]我国电视纪录片节目中的娱乐特质分析[J].朱泽勇.科技传播.2015(02)
[23]刍议产业化背景下的电视纪录片发展问题[J].陈刚.新闻研究导刊.2015(08)
[24]纪录片中的“多元”人文关怀[J].朱荣清,张志巍.今传媒,2017,25(08)
[25]纪录片的大众化思考[J].高辉.新媒体研究,2017,3(12)
[26]对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孙林玉.视听.2017(09)
[27]试论纪录片中视听手段的综合运用[J].范桐菲.艺术评鉴,2017,(16)
[28]电视纪录片的摄像思维与创新[J].王正芳.科技传播,2017,9(14)
[29]从《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类型化[J].吴胤君.新闻知识.2014(11)
[30]2014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纪录片影视创作作品部分综论[J].刘兰.艺术百家.2014(03)
[31]浅谈电视纪录片中摄影师的编辑意识[J].王迪.无线互联科技.2014(12)
[32]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历程的分析及其启示[J].陈力,李静楠,关瑞明.华中建筑,2015,33(10)
致谢
论文完成之际,我需要先感谢我的论文老师。感谢她在我的毕业设计与论文的构思和完成过程中,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在毕业设计选题制定的时候,她首先肯定了我的影片主题,同时又帮我具体分析了许多我没有考虑到的漏洞。在导演阐述的撰写中,业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与鼓励。
在论文的导演阐述目录制定时,我的思路并不能很好地将论文流畅地写出,李老师在翻阅了我的论文目录、与我讨论后,指点了我许多导演阐述的方向,让我具体写作时思路顿时清晰。
完稿后,李老师认真查看了我的阐述,同时也指出了我论文本身的缺陷与问题,帮助我积极修改完善。
在此,我十分感谢李老师的悉心教导,让我得以顺利完成本次的毕业论文。
其次,我还要感谢帮助我查阅资料的同学。由于实习的关系,我无法随时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是同学们帮助我,让我的论文文献参考更加丰富。
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我的老师与同学。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在此向江西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四年来的辛勤栽培。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