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鲁迅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他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的文章充分展现了批判、自由,作品内容丰富,而且鲁迅作品已经成为语文教科书中重要的一部分。即使在经过反复的课程改革之后,鲁迅作品仍是占据重要地位。遗

  引言

  鲁迅先生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作家,在文坛上,他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也分布在每一册的语文课本中,并且数量上也是占据很大比例。他的每篇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这些也是无人能及的,这些文章对于培养当代学生的三观有着重大作用。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但就是这样具有深刻意义和经典性的鲁迅作品,却出现了令教师不好教,学生怕学或者学不好的现象,甚至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对于鲁迅作品出现了抵触心理。所以对于如何让鲁迅作品的教学受到重视,并且提升教学水品和教学质量,教育学家做出了探讨和研究。至今为止,对于鲁迅作品以及鲁迅作品教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步。本篇论文就是针对当今鲁迅作品教学困境,进行深刻地探究以及思索,走进鲁迅,寻找教学策略,找出一条适合的学习的道路去了解、学习鲁迅作品,从而解决困境。

  一、鲁迅小说教学现状

  鲁迅作品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大家熟悉的课文就有《少年闰土》、《社戏》、《故乡》、《祝福》等等。可见,教师教好鲁迅课文,学生学好是多么重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水平。但遗憾的是,在鲁迅作品教学过程中存在了许多困境。只有清楚认识到鲁迅作品的教学困境,才能找出方法去解决,从而提升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

  (一)教师教学困境

  1.教师思想与当时时代脱节
  鲁迅作品是当时“第一批白话文作品”,从民国开始,鲁迅作品就进入了课堂教学。现如今我们也是从小学就开始学习鲁迅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少年闰土》。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着重教授生字词、闰土的形象以及鲁迅对少年闰土的情感。其实,在往后到九年级上学期,学生有接触到《故乡》这篇小说。《故乡》里其实是有两个故事:一个闰土的故事;在“闰土”故事下隐含着“我”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让学生分析闰土的命运。教师忽略“我”的故事,从而错过鲁迅对自己的审视,对闰土的关照其实只是蕴含其中的。教师只是想通过文本中的用词造句达到提升学生基本学习和写作的目的。那为什么教师却着重于闰土的命运变化呢?这也是当今鲁迅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的一个教学困境——当代教师思想与鲁迅当时时代的脱节。单从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来看,文章写作背景复杂,笼罩在白色恐怖政治下,鲁迅作品大部分作品即使批评与讽刺也是写的很含蓄。教师如果没有对鲁迅这个人和当时的时代有深刻的研究,也是很难理解在当时时代下的鲁迅写下的这些作品。就《故乡》这篇小说而言,它被收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在《呐喊》这部小说集里的作品,是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所创作的,所以是“听将令”的作品,它们蕴含着五四精神,并且基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基本一致。
  2.教师对鲁迅小说解读的刻板思路
  教师在授课时会陷入一个“死胡同”,他们认为一节鲁迅小说课需要对鲁迅用词逐字逐句的深挖理解,中心思想生搬硬套,也就是说教师对鲁迅作品是刻板解读的。《故乡》这篇小说更像是一首心灵的诗。当一首诗被过度翻译理解,就失去了它作为诗的韵味。在笔者看来,中学鲁迅小说教学更应该去“玩味”和传播,而不是去过度细读。鲁迅写道:“我家门口有两颗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还是枣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笔者在解题软件上查了对于这句话的相关解答,给的正确答案是:一是表达了作者当时抑郁的心情;二是用重复的手法,令人回味无穷;三是为下文作铺垫。不论这答案解读的是否准确,三个答案可以看出这是在做阅读题时固定答题思路。鲁迅作品是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这些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它们就会成为教师教,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作品是赋予教师教学的根本,教师如果脱离文本去给学生授课,那么作品将会失去它的营养。鲁迅作品中承载了丰富的鲁迅思想和他想表达的意图,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和学才能了解作者的意图,也可以说鲁迅作品是一个中介。鲁迅作品被公认为文学中的经典,是可供读者自由欣赏的“文化视野”,但一成为中学教材,只能根据教育特点和语文课程要求供学生们玩味,而作品与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就是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一味要求学生统一背诵标准答案和模板,这样僵化的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令学生反感。教师用刻板的思路和“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思考和理解,抑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让学生没有思考的地步,学生就不愿意去思考,教师也不愿意深层的去教学。
  3.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失
  鲁迅作品本就因为其思想的深邃、白色而又久远的时代背景让教学有一定难度,况且鲁迅善用丰富多义的语言,这使文章理解起来就更有了难度,令教师教学困难重重。所以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能够对文本进行有力解读,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对学生进行授课。但是大多数教师局限于课本和教参,并且对于鲁迅的了解只是浮于表面,知识储备匮乏,情况不容乐观。教师过度依赖教学参考资料,脱离鲁迅本身作品,教师就会无法有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脱轨。其实,要想提高鲁迅小说的教学质量,治标治本要从教师出发。教师要先读懂鲁迅,能够对鲁迅作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师才能教好学生去掌握鲁迅小说的深层蕴意。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如何让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我国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方式,将知识用单一模式塞给学生,学生就会对此产生排斥。常此以来的机械化和单一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鲁迅作品时缺失了有趣的体验,从而也就造成了不良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体裁都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而鲁迅作品就能够恰如其分的分配在不同的“公式”里。但其实这也是教师的难言之隐,在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下,教师不是教会学生学习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考试。

  (二)学生学习困境

  1.鲁迅作品语言的独特性
  鲁迅作品为什么可以贯穿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在语文教材中占据比重如此之大?是因为鲁迅作品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问题多多,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
  鲁迅作品多是冷基调,读鲁迅作品,你能感受丝丝的阴冷。这也是和鲁迅的经历和身处当时“破碎”中国的原因相关。笔者相信,读过鲁迅文章的人,都会有自己思考,但这些思考有深有浅。鲁迅的文章还让人读起来感到沉重,因为他的文字令人感到寒冬的冷酷。鲁迅冷酷而又含蓄的写下这些文字,又被教育家收编在教科书中。学生看到的鲁迅都是一个冷酷的战士形象,仿佛缺少了人的血肉与温暖。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作者强烈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这一点很容易让学生感悟到。文中提到的“我”呢?学生就会忽略这一点,其实这是作者想表达的对人事物所展现出来的爱。学生自然就觉得鲁迅作品缺乏现实意义,加上鲁迅文章中有喜用拗口的词句,这又让学生减去一份兴趣。其实大部分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难懂从而不喜欢鲁迅作品,就是因为鲁迅的文字语言让人难理解。除了必学课文,学生在没有强制要求下是不会主动去阅读鲁迅作品的。在笔者中学期间就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口头禅。
  鲁迅的作品多写于“白话文”运动时期,所以他的文章有着当时时代的特征,半文半白。而且,鲁迅使用的文字含蓄多义,多用反讽。很多词句使用,是鲁迅为了营造特殊氛围而故意为之。例如小说《社戏》中的“罗汉豆”就是绍兴特有的称呼;《祝福》中的“回头人”也是当地对再嫁寡妇的特有称呼,鲁迅写此指祥林嫂,这些词汇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课下注释或者课后去查阅资料才能知道。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去学习和阅读鲁迅作品的概率。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他到底是死没死呢?“大约”表示不确定,“的确”又是表示肯定的,两个词相互矛盾,却又出现在一个句子里,真让人费解。这样的句子,在鲁迅作品中是很常见的,这样的“病句”,实际上是鲁迅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没有一定语文理解能力,是体会不了它的用意的。
  2.学生与鲁迅之间的时代距离
  语言理解已经很艰难了,对于文本的理解更是难上加难。学生体会不到鲁迅作品中的精神,同时也是因为学生与鲁迅之间的时代疏离。现今和平年代,学生往往体会不到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学生只能了解书本和网络展示给他们的东西,无法真正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学生们就缺失了一个对鲁迅作品解读的对照。鲁迅研究专家冯光谦教授说:“从狭义的文化范畴,即人类的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看,可以说鲁迅是带百科全书性质的伟人。他在文化的众多领域,如文化学、哲学、人格学、伦理学、思维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创作学、编辑学、批评学、美学、艺术学、语言学、翻译学、学术学、文化史、历史学、教育学等理论和实践的众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建树,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不少新东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似乎可以说,在中国历史文化史上,像鲁迅这样,涉足领域如此之广,建树的方面如此之多,独自的特色如此之显著,是颇为罕见的。”[史洁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6.]鲁迅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批判,与生活的斗争,和黑暗的反抗,对于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来说,都难以直击他们的心灵。就是在这样的实际教学中,鲁迅的深渊文化与文学价值同学生产生了巨大落差。
中学语文鲁迅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二、鲁迅小说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教师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一些手段,它具体体现在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相互活动中。或者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果而采取的相对应较为系统的行为。那么针对鲁迅小说,给出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让鲁迅“凡人”化

  刚步入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都较低,也都处于一种阅读理解初级阶段。初一的学生思维大都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他们的思维还不够跳跃不能灵活多变。在认识事物上多停留在表面,是直观感知。但是如果扩充学生的具体直观感,他们在接触鲁迅作品时,就会稍微轻松些。如果教师在教授鲁迅作品时,不仅仅是简单介绍鲁迅是文学家、革命家等,一味的让学生去学习鲁迅写作的技巧、理解深广的主题,灌输鲁迅的伟大与冷酷,从而让学生与鲁迅产生距离感,让学生对鲁迅敬而远之。还原真实的鲁迅,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接受鲁迅,认为鲁迅与自己一样也是平凡的人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理解也是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在鲁迅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之后还能与鲁迅作品产生同一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弘扬课本中的进取精神,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在教授鲁迅作品之前,先开展一个“走进鲁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主动去搜集资料认识到鲁迅平凡的一面,了解伟人的平凡之处。
  绍兴是鲁迅的家乡,江南水乡,有着特定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夏志清就说过:“鲁迅的故乡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鲁迅很多作品都是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创作的。学生通过了解鲁迅,知道了绍兴的社会风气、山川美景之后,教师再进行授课就会事半功倍。鲁迅作品中就有很多描写绍兴的环境、人名、民俗、祭祀等内容,这些内容丰富了鲁迅作品,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好奇感。我们都知道小说环境描写就有增添读者兴趣,增添文章真实感,容易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例如《社戏》里江南水乡如梦般的美景,“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还有那富有童真的小伙伴们。
  绍兴的文化风情就是我们理解鲁迅作品的一架桥梁,那里是孕育鲁迅成长的地方。在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里就有写道鲁迅对故乡绍兴的思恋,他想念绍兴的景色,想念那里的瓜果蔬菜,记忆力都是它们的美丽香甜。所以走进鲁迅,先从鲁迅的故乡——绍兴抓起。
  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人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会产生一定的感应。心有所感,就会不自觉地吟咏出来,这是很自然的。上面所提到的到鲁迅作品多渗透着自己故乡绍兴的影子。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走近鲁迅,清楚鲁迅也是一个热爱故乡富有童趣的普通人。新教材中选入鲁迅作品多是以童年生活为主,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其实这几篇作品的主旨思想不是那么的晦涩难懂,谁都有过童年,虽然鲁迅的童年和现在的学生们的有些不同,但也是充满乐趣的。教师要去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将鲁迅的童年趣事与学生自己的相联系,这也就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把自己带入鲁迅的童年故事中,去体会鲁迅的乐趣。
  在选读课文《阿Q正传》里,阿Q的两句口头禅,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二是在和别人打架输了之后:“我今天总算被我的儿子给打了,如今的世界真不像样。”[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笔者有幸在大三时,再次接触到这篇文章,在老师的讲解之后,不禁想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是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出现过?笔者也大胆的猜测,也许鲁迅也曾是阿Q。当我们走进鲁迅,就可以了解到:据周作人回忆,鲁迅幼时,经常被一个叫八斤的大孩子欺负,由于家中教育须有规矩,即使鲁迅非常生气,也只能忍受,之后为了泄愤,就画一个假人,上面写着:“射死八斤!”笔者认为,这样一件鲁迅的“童年趣事”,应该有很多学生干过。
  教师要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书育人时,也不能扼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了解认识鲁迅之后,通过自身对鲁迅资料进行搜集后,学生知道鲁迅其实也是一个凡人,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理解的空间,学生也能够尝试与鲁迅作品平等对话。消减名人效应,还原真实的鲁迅,令鲁迅“凡人”化,学生抛弃对鲁迅的芥蒂,联系实际,体会其中的情,构建精神通道,真正了解鲁迅,才能喜爱他的文字,了解鲁迅文字中的思想感情。

  (二)比读法

  余映潮老师用比读的方法讲析《孔乙己》,致力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余老师在文中选中两段让学生进行“课中比读”。
  教学活动概括来说就是: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孔乙己有一个初步认知;二是余老师指定比读第4段和11段,在这两段中对比出孔乙己的前后变化,感受出他的命运变化。
  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进行引导,学生抓住对比点。师生间进行讨论,如从语言、外貌、动作、神态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还可以抓住以孔乙己断腿前和断腿后这个对比点……比读法在余老师的有效利用下让学生体会到了孔乙己的变化,同时也把精神和肉体都受到璀璨的孔乙己悲剧形象展现了出来。余老师准确地选出文中的两个段落,引导学生寻找对比点,让学生通过比读法进行学习,从而理解鲁迅想表达的深层含义。当然,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余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是给予鼓励和赞赏的。
  中学选入的鲁迅小说中常出现这类前后命运发生变化的主人公,所以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和感受小说深层内涵时,“课中比读”就成为一种很有效的阅读方法。鲁迅先生塑造《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都可以利用“比读法”进行教学。但在利用“比读法”教学时,还需要注意避免“意识形态化”的教学倾向。上述所说到的鲁迅小说人物,可以说是悲剧性人物。教学中,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悲剧成因,便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比读法”教学之后,学生能够清楚看到人物命运前后的巨大变化。此时,教师就需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不要让学生形成将人物悲剧成因完全归于其不好性格的思想。教师合理运用这个方法,有利于提升对鲁迅小说教学的质量。利用比读法时,要想学生能够有效比读,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比较点,让学生去抓住这些点,教师再对于学生课堂中的回答进行合理引导。这样才能让“课中比读”发挥效果。

  (三)互见法

  鲁迅弃医从文,将笔杆当作武器,试图唤醒国民。他除了创作小说,还有这大量的杂文。杂文能够直接反映当时社会变动的文章。“杂而有文”是它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更像当时黑暗政治下的一把“匕首”,它捅向一切黑暗,力图撕裂它们。当时年代鲁迅的杂文有着振奋人心的作用,放在如今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它仍不失力度。真善美、假丑恶都逃不过它的评判。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有说道:“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镕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不但这样,这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鲁迅思想虽然没有被系统的表达出来,但别忘记鲁迅作为思想家,他的杂文以形象化手法来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鲁迅杂文思想的直接阐述与鲁迅小说对照教学。这也就是笔者所说到的“互见法”。
  鲁迅的思维具有非常强烈的批判特质,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具有代表性:一个是“国民劣根性”问题;二是“骂人”问题。就“国民劣根性”来看,在高中选读课文《阿Q正传》里表现尤为显著。
  《阿Q正传》主要是暴露国民的弱点。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都知道阿Q的“精神胜利法”,那他身上的“奴”性,读者有感受到吗?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里,说“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到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鲁迅.鲁迅杂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鲁迅在杂文中就有直接表达这是等级制度及其观念造成的国民劣根性。钱理群先生作为教育家在阐述《阿Q正传》中的思想时,就是以鲁迅的杂文来进行佐证的。《阿Q正传》虽然是高中语文选读文章,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对其内容进行拓展。阿Q在有钱有权的人面前,点头哈腰,赵太爷对他的一声呵斥,打一记耳光,他也不反抗,虽然骂着“假洋鬼子”,但是看到他的“哭丧棒”,也是奴性展现的淋漓尽致,直接跪下。阿Q不仅如此,面对与自己相同社会地位的王胡,挑衅之后打不过也只能喊出“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样的话;而柔弱的小D就成为他泄愤的对象;对于小尼姑就是平时打骂,而在受了别人的打骂后,阿Q对小尼姑更是侮辱调戏。阿Q身上的“国民卑怯性”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见法,在鲁迅的杂文中得到证实。正如鲁迅在《坟·杂忆》中所说:“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的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鲁迅.鲁迅杂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这就是阿Q只在弱者身上施虐的奴性,也就是“国民劣根性”。
  “国民劣根性”还表现在国民冷漠麻木,人与人之间缺乏同情。《祝福》这篇小说中就有提及,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利用互见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鲁镇的人们赏玩着祥林嫂的遭遇,将她的不幸作为无聊生活的调剂品。在《祝福》中,鲁迅用“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芥尘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这些话进行反复暗示。教师设定一个“看一看”的环节,教师选择几篇思想贴近所授课文的杂文,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一看鲁迅杂文,让学生在其中寻找能够反映《祝福》思想的句子。这些鲁镇的看客们,他们玩赏着别人的痛苦,将它们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充盈生活的乐趣。其实就是他们将祥林嫂推向死亡的深渊。

  (四)把握细节的重复

  鲁迅小说中有很多细节的重复,如情节、意象等。这里的“重复”并不是指修辞学上的重复,而是叙事内容上的。任何小说都是一个系统,读者在识别作品中重复出现的现象时,就能进而理解有这些现象带来的意义和作者情感。
  鲁迅小说中重复的意象有很多,教材选入的几篇小说中,就存在大量共同的意象。如钱、孩子、群众、故乡或者说乡镇、酒馆、茶楼等等。就以“孩子”这个意象来看,它出现在《社戏》、《孔乙己》、《祝福》这三篇中学生必学课文中。在《社戏》中写到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后两篇文章中,显在的主题几乎全是“孩子的堕落”,隐性的主题则是“救救孩子”,向来被视为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的灵魂在耳濡目染之后变的扭曲。这里的“孩子”绝不是偶然,它代表这鲁迅想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看客”也是鲁迅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一群人,也就是笔者所说到的“群众”这个意象。肖培东老师在《孔乙己》的教学中,特地让学生分析了酒店掌柜、酒客和小伙计这类看客群众。余映潮老师也在《祝福》的说课中,提到文中的“看客”,还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孔乙己》的知识进行探讨。看客的形象包含了多方面的信息,《孔乙己》中的“我”、小伙计包含了鲁迅童年的经验,《祝福》中的看客传达了鲁迅对这“吃人”的传统礼教的批判,还有一些看客也让读者看到社会人性的黑暗。群众的视线过于狭隘,导致他们不能广阔的认识到自己身处的严峻环境,对其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看孔乙己,看阿Q,看祥林嫂。他们麻木不仁,无爱无憎。鲁迅对“看客”的批判也就是对愚弱的“国民性”批判的,看客群体带着冷漠麻木的国民劣根性。
  鲁迅小说中,除了一些意象的重复,笔者在阅读时还发现了一些情节上的重复。鲁迅将这些重复运用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上。在《祝福》里,祥林嫂对着看客反复絮叨着“我真傻……”;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四次皱眉等等这些细节的隐性情节的重复。余映潮老师在对《祝福》的教学时,就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细节,让学生品析祥林嫂的四次“我真傻”,体会其中的心酸。笔者认为,鲁迅小说中存在很多这样细节的重复,教师在进行鲁迅小说教学前,可以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从而把握其中细节的重复,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鲁迅小说知识,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在鲁迅小说教学时,一定程度上能够把握对小说中细节重复的分析,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理解这些细节的重复,能更有效地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思想,从而激发学习鲁迅文章的兴趣。

  结语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源泉。鲁迅作品是语文教科书中的“重头”,读来读去,还是要读鲁迅。但很遗憾的是,语文课本里选鲁迅,教师课堂讲鲁迅,学生学鲁迅的效果并不是很好。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有很多,但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对鲁迅作品的教学与阅读。
  本文从当今的中学语文中鲁迅小说教学现状入手,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并且试图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希望能够解决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的理解和呈现鲁迅是需要语文教师扎实的知识储备与相当的思想的敏锐,但其实也是需要有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去主动学习。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在经过几次的课程改革后,删删减减,但仍存在着很多争议,面对这些争议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去解决。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研究和实践都略显肤浅,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多学习,将会继续对这个问题加以关注和补充。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鲁迅.鲁迅杂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3]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
  [4]钱理群,王得后.影的告别:鲁迅散文[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5]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4.
  [7]华东师范学院.鲁迅作品讲解[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
  [8]黄伟.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2]王万辉.中学语文教材上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13]史洁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4]赵爽.李镇西、黄厚江、余映潮三位语文特级教师《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D].渤海大学,2017.
  [15]白海静.《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16]余映潮.《祝福》说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Z1):25-2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9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8日
Next 2021年9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