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历代文人对“游”的定义莫衷一是,综合汇集之后主要有五种解释,即游习游历、玩物适情、游乐出游、畅游涵泳和研习之游。但“游”的确切定义还有待探究。魏晋时期审美观的出现就源自于庄子的逍遥游,魏晋士人更是用“游”的方式向世人表达了其必然的存在价值。由此,“游”不再是隐士的名词,甚至不再是身体活动的动词,高至朝堂之上,低至市井之中,人皆可“游”。而在这之中以庄子“游”的思想最为典型。在《庄子》一书中,就有许多地方与“游”有关。总结归类后,分为三个层面即游玩、游戏和精神自由。而庄子“游”的思想对李汝珍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就反映在了他的作品《镜花缘》中。基于庄子“游”的思想来研究作品《镜花缘》,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貌,还能够表现出李汝珍对理想人格的期望和他一种豁然的心境。这些对了解人物和理解作品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庄子“游”思想的阐述
对于庄子来说,在他眼里“游”是一种逍遥,是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在《庄子·大宗师》中有这样一句话:“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7页。]]。可见,庄子之游是一种“方外之游”,超越了世俗人事,向往于更高的人生境界。在他的《庄子》一书中,有许许多多提及游的地方,如《齐物论》中“游乎四海之外”、《人世间》中的“乘物以游心”,又有《养生主》“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等等,可见庄子对“游”一见倾心。
“游”既是一种若即若离,又是不即不离,似乎有种缥缈之感,若离于世,不离于物。在这些中,可将庄子的“游”大致分为三个不同层面的审美思想:
第一,游玩之味。庄子爱自然山水,游山玩水便成了他的乐趣,也从山水中悟出了独到的见解。自然,游玩便成了“游”的浅层含义。在《秋水》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则无法理解反驳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看似一个小小的争辩,但从中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实际上庄子是将自己游玩的快乐移情于鱼之“游”,所以在他看来鱼也是快乐的。可见即使是在山水之乐中,庄子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蕴和风格,这是其他人所无法达到的。
第二,游戏态度。这里的游戏并非平常理解的玩乐,而是从中透露出的一种漫不经心和戏谑,“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这是庄子面对现实人生所发出的感叹。于是,他采取了一种无为的态度。对待名利,他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在那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庄子能有这样的思想真是难能可贵。他甚至还游戏人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可见,庄子已经参透了人生的奥秘,也看清了人生长短,只想追随那无限的精神自由。当然,这种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用一种自己的本性与真心去发现美,这种“游戏”的态度,正是追求自由的必要方式。
第三,精神之游。庄子对自然的欣赏,转化成了自己在精神上的超脱,这也是庄子“游”思想最为关键的存在。庄子把“游”转化为本我与物我的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连接,“乘万物以游心”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很自然的将人的情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于是《逍遥游》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一幅天地阔气之图就这样被描绘了出来。而这种“游”的用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更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情感体验,崇尚自由的超脱成了人们渴望的最高境界。
除此以外,在庄子“游”的国度里,都是虚幻的理想世界。在这样的境界里庄子就在“游”之中提出了他所认为的理想人格即一种真人人格。这种真人人格的具体表现就在于摒弃名利的价值观,顺应万物自然的德性意志和至纯至美的精神境界。这就是庄子的处世之道,道理精深。
庄子之“游”含义复杂深刻,每一个内涵都体现着庄子的智慧,表现出了一种在精神和心灵上旺盛的生命感,充满着独特的魅力。
二、《镜花缘》中庄子“游”思想的体现
庄子“游”的思想都颇有意味,而他“游”的思想又影响着李汝珍,这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海外游历、游戏人生、游于世外和理想人格四个方面。
(一)海外游历
在“游”的不同含义中,游玩是最基本的意思,映衬在《镜花缘》中主要是唐敖和唐小山的海外游历。这也是李汝珍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的地方。
首先是唐敖之游。唐敖因徐敬业一案受到牵连,被武则天收回了考得的探花,仍旧降为秀才。他终日思思想想,十分气愤,就产生了弃绝红尘的念头,又在梦神观中得到梦神的指示,让他前往海外寻找遗失的十二名花并携归中土。唐敖便下定决心要去海外游玩,这是他开启这段旅程最直接的原因。而在他的身上,就看了一种追寻快乐的法则。在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命运,但都会面临着成败得失、荣辱沉浮、幸福与痛苦的矛盾。苦与乐也就成了生活的代名词。如何选择,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唐敖正是从这样一种大喜大悲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去探寻海外的风景,欣赏着美丽的自然,寄情于山水之乐也。这样一种积极投身自然来调节心理的方式无论在何时都是受用的。第二次的海外之行是在唐小山得知唐敖在小蓬莱失踪之后展开的。唐小山不顾众人的劝阻,亦要寻父,甚至不惜错过科举考试,还听取了父亲的话,改了自己的名字以承父志,从中就可以展现出唐小山“孝”的精神。
通过海外游历,李汝珍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多姿多彩的海外世界。小说中的诸多海外国名,大多来源于《山海经》。在这里有乘云而不能行走的大人国,通过不同颜色的云彩来判断人的品行;有吃食物贼头贼脑,不在腹中停留,一面吃一面穿过的无肠国;也有长有翅膀,一张鸟嘴的翼民国……这些海外国家的人都各有特色。除了这些国家的人有特别之处,海外的鸟兽虫草也千奇百怪。如满口猪牙,浑身长毛的不孝鸟,又有可以一飞冲天的飞鱼,还有可以吃了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肉芝,都写的十分生动,好不精彩!那充满神秘的蓬莱仙岛更是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当然,主人公不仅带我们游览了海外的风光,其实还反映出了当时的海洋经济。海外人民大多以捕鱼、打猎或商业贸易来往,这也是海洋经济带来的生活方式。在这之中,李汝珍更是看到了文化之间的碰撞,尤其是中国先进的文化对落后生产方式的冲击。如巫咸国是以“取棉絮织衣”,但自从天朝两个女子带来养蚕纺织的技术后,巫咸国的织衣材料和方式也都有了改变,在一定意义上传播了思想文化。这也是李汝珍通过海外游玩所展现出的另一方面。可见,看似最为浅层的海外游历,实在包含了太多的深刻内涵。
(二)游戏人生
游戏一词以“游”为主“戏”为辅,通过一颗赤诚之心去发现万物的有趣,进而表达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并能够在面对任何事情时找出积极快乐的因素,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庄子的“乘物以游心”正是借助外物来得到心灵的感悟,从而寻找到心灵的平衡和快乐,可见这也是一种游戏的方式。
作品第七回写道唐敖科考之路失败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好在我生性好游,今功名无望,业已看破红尘,正想海外畅游,从求善果。”“好在”二字不免流露出了一种自嘲的意味,似乎再给自己找一个出路,但这恰恰却表现出了唐敖游戏的积极,他已参透了现实人生,给自己留出了更多的希望。在他的游玩中更是看到了这种积极的乐趣,连多九公都看出唐敖游玩毫无牵挂,无论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在他眼中皆属乐境,只觉逍遥自在,生怕错过一丝一毫,哪怕这样都常常不能尽兴。这正是到了一种心之所往的境界,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又无论外界的言论,唐敖都将此当成是快乐的旨趣。这样一种“不以物易性”的品质实属难得,而这积极乐观的态度正是人们要学会的“无为之乐”。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但这并不是让人不要作为,而是要在自我本心下去有所作为,以“游戏”的态度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多一些耐心去感受人生百态,提升自己的心境,让自己得到多方面发展,拓宽人生的维度。
在书中,唐敖的衣服被唐小山发现是通过一只海外带回来的白猿,就如标题那样“因游戏仙猿露意”,看似偶然的“游戏”,实则早已将人物命运娓娓道出,透露出唐敖已经成仙的事实。通过一只白猿揭露,这样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在这似乎又感受到了作者的调侃。就是这一细节开启了下半场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唐小山选择的暗示,改变了她的命运。这样漫不经心的透露,正有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
无论是游戏的乐观之境,还是人生变化的游戏之态,都是自我本心选择的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我的态度。从中就要求人们要不断地去发现生活的本质,在这之中去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让自己能够在能力上有一定的提升。当做到这些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在这些活动中陶冶了情操,而这就让心灵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乐观之境也会由此展现。
(三)游于世外
庄子之游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上的超脱,摒弃世俗凡尘,获得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这也是“游道”的境界。何为道?老子最先说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是一切万物的本源。庄子对于游道则提出要破三关,即外天下、外物、外生,必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做到“游道”的境界。
唐敖原本是朝着科举功名所去,但却不尽人意,产生了弃世的念头,逐渐转向道家思想,最终在小蓬莱成仙,从“游于世内”转向了“游于世外”,他就破除了“外物”的阻碍。而在这海外游历的一路上,亦是他“游道”的过程,书中有诸多地方已经暗示出了他的仙缘和求道,以至最终得道成仙。
首先是他仙缘的机遇。在书中的第九回就已经有了暗示。唐敖众人来到东口岭,便上岸游玩。期间,忽来一小人,骑着小马,唐敖等人连忙追起,最后被唐敖一口吞入,此时多久公便感叹道:“一饮一酌,莫非前定。’何况此等大事!这是唐兄仙缘凑巧,所以毫不费事,竞被得著了。”林之洋则十分不解,最后通过唐敖得知,此乃肉芝,吃了便可延年益寿,得道成仙。随后,行走一番,唐敖又在路边吃了蹑空草,而吃了这草便可立空中。唐敖一试,果然如此,连林之洋都拍手叫好,直呼“妹夫如今是平步青云了”。最后,唐敖又吃下了朱草,顿时精神抖擞,多九公便说朱草是凝结了天地万物的精华,人如果吃了,便有了成仙的根基。林之洋也随之附和:“今日又被唐兄遇著,真是天缘凑巧。将来优游世外,名列仙班,已可概见。那知这阵香气,却成就了唐兄一段仙缘!”唐敖吃下的神物其实就已经奠定了他一定的成仙基础。
其次是他积累的救困济世的功德。对于他的成仙,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寻访了海外十二“名花”。唐敖在海外每逢遇岛、遇国家必定登岸,其实是谨记了梦神的话,生怕错过了名花。却没想到,在这一路上搭救了一些流落在海外的危难少女。如在第二十四回中,唐敖众人在淑士国解救司徒蕙儿。司徒蕙儿因惹怒了驸马,被发煤变卖,十贯钱才可赎身。市人因忌惮驸马,无人敢救。于是唐敖善心大发,出了钱救了司徒蕙儿,还收她为义女。又如在巫咸国从大汉手中救下了姚芷馨。由于巫咸国向来是种植木棉,而姚芷馨与薛蘅香一家从天朝而来,带来了养蚕之术,危害到了当地人民的利益,所以被众人辱骂,唐敖得知后,帮助了薛蘅香离开了巫咸国,并想让她与魏家结秦晋之好。唐敖在这一路上,始终都心存善念,无论何族,都尽力在帮助。再者,唐敖在女儿国治水,造福了国内百姓。虽说揭皇榜是为了救林之洋,但唐敖治水也是尽心尽力在做了。这些都为他的游于世外积下了功德。最后,唐敖功德积满,便在小蓬莱成仙。
“游”字此时已经包含了全部过程,从海外游历的身,再到看破红尘的心,最后到身心升华的道,神形合一,通通用一个游字展现了出来,而这也反映了庄子对游的人生哲学,从自然中获得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庄子在“游”的体悟中获得的。在《庄子》一书中,他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真人的四重理想人格境界。王叔岷先生认为:“圣人犹‘真人’,亦即体道者也。”[[[]王叔岷:《庄子校诠》,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三版,1999年版,第65页。]]而《天下篇》中又有“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从中就可以看出,真人人格是最为详细的基础,它包含在了庄子“游道”的整个过程中。那何为“真人”?在《大宗师》中,庄子就给出了答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寝不梦,其觉无忧”,这也就意味着真人人格就要做到摒弃世俗名利、顺应自然万物变化还要有至善至纯的品格操守。在书中,李汝珍在细微处就表现出了这样的一种真人人格。
在作品第十六回中,唐敖等人在谈论无继国的时候就看到了这种影子。这个国家的人能够在“百年还化为人”,意思就是死后百年还能重生。他们知道人固然有一死,即使争权夺利,富贵显赫,但等到终了时间,一切都如梦一场,片刻化为乌有。即使在百年之后能够重生,但已发生了沧桑巨变。若又要纠结于名利,勤勤恳恳奋斗,转眼之间就到了古稀之年,这样为名利操劳一世实属“春梦”一场。所以,这里的人把名利看得即为平淡。或者说,他们已经把生死看得极为透彻了。生死既有时序,那么名利财权又算得上什么呢?
庄子在《德充符》篇中说道:“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就告诉人们要认识到这些外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所以要放下一些名利、地位,保持心灵的纯洁。就像无继国的人们一样,认识到了生命的自然规律,也就不会被名利这些外物所困扰了。而这就体现出了“真人”摒弃名利的观念和顺应自然万物的意志。
要说最能体现至善至纯的品格,莫过于书中的大人国了。这个国家也是一个极为理想的国度,在这里人们的高低尊卑是通过人的品性来判定的,脚下云彩的颜色就是最好的表现方式。这样一来,人的品行优劣就一览无遗,而这样的一种方式也起到了督促教化的作用。大家遇到善事都争先恐后的去做,所以在大人国中脚登黑云的品行不正者也寥寥无几。这种至善至纯的习气就成就了大人国的美名。在这种精神品格的世界里,至善至美成了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但庄子的真人人格始终存在于理想之中,是庄子在“游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美好期望,李汝珍将这种期望放在了《镜花缘》中,既是自己想要表达的理想,也是自己追求的方向。

三、《镜花缘》中庄子“游”思想的意义
纵观整部作品,可以发现“游”渗透在方方面面,而它的独特性也使得它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上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一)故事情节
情节的安排在一部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故事情节不仅能够使结构精巧,内容丰富,还能让读者产生一些思考。
《镜花缘》这部作品,通过游历,可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即唐敖之游和唐小山之游,这样一来就使得作品的整体情节十分清晰。唐敖的海外游是这部作品的重要架构支点,通过唐敖的海外游历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海外风情和海洋文化,另一方面也为后文情节埋下了伏笔。首先,唐敖的海外游寻访到了海外十二才女,这是关键的一笔,就为作品的后半部分最终实现百女登科做了整体的铺垫。其次,在唐敖寻访到的才女中,有许多都是反周义士的后代,她们以及她们的诸多兄弟都是在唐敖的帮助下返回了天朝,这也是最后周唐之争这一情节的另一重要力量。除此以外,唐敖最后在小蓬莱成仙也是他海外游的结果,而这些因果的结合,都是通过唐敖海外游这个整体情节展开。
另一部分的唐小山之游也在情节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唐敖之女唐小山原本是百花仙子,因武则天在一日醉酒之际,下令群花开放。适逢百花仙子外出巡游,迟迟未归,众花神无从请示又不敢抗旨,便相继开放。这却触犯了天规,于是百花仙子被贬下凡,脱胎成了唐小山。作者在故事的开头就已经暗示了人物命运的不凡,与结尾的百女登科做了呼应。当然,也是在她海外寻父的过程中更改了名字,得到了机遇和暗示。同时唐小山的命运轮回也是由“仙”到“凡”再到“仙”,这样的人生游历真是跌宕起伏。故事的发展其实也是将她的经历串连起来,可见她是故事发展的一条暗线。
无论是唐敖之游还是唐小山之游,都对故事的情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这种整体情节的构思巧妙之外,细节处的情节也十分精妙。
书中第三十一回和第三十二回中,唐敖众人在智佳国游玩猜谜语,看似一个简单的猜谜对话,但这一情节中却暗示了很多内容。首先,林之洋猜中了几个国名,而这之中的深目国、交胫国、两面国、小人国是他们已经游历到的国家,女儿国、不死国、无肠国则是他们即将游历到的国家,这就交代了唐敖众人即将游历的路线。其次,谜题中“游方僧”打《孟子》四字的谜底是“所过者化”,意思就是他们这一路上所到之处都得到了礼义百姓的教化,这就是对他们这一路“游”的总结。最后,多九公猜中了“守岁”二字打《孟子》一句的谜底是“以待来年”,这四个字可谓意义深远,就暗示了来年唐小山的寻父之游。同时,安排多九公答出这个谜底也预示着来年的海外游,多九公必然是其中的一员。从而可知,这一游玩的情节既是对过去的回顾,又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含义深厚。
“游”在情节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大到故事的串联,小到游玩的细节都与“游”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李汝珍心细的缜密,这样巧妙的安排就让故事的情节环环相扣。
(二)人物形象
在《镜花缘》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而与“游”有着密切关联的莫过于唐敖、林之洋、多九公和以唐小山为首的女性人物。他们在游历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物形象。
唐敖这个人物可谓是集“游”于一身,与“游”的整个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反映出了他丰富的形象特点。首先,唐敖是极具乐观豁达精神的人。这样一种乐观豁达既是遭遇功名挫折后的超脱,也是在海外游览的闲适心情,更是得道成仙后的精神自由。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欢乐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国度,这是在整个“游”的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其次,在他身上还表现出了一种狭义之气。他在海外游历中解救了很多女孩,给她们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还劝说多九公,把家传糊口的药方刊刻发放,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样的侠义之风给唐敖增添了又一道耀眼的光环。除此以外,唐敖的高尚气节也显露无遗。在第四十七回中,他让女儿改名为唐闺臣,阴若花就看出了其中的道理。武则天改唐换周,唐敖希望小山记住,即使中了才女,也是唐朝闺中之臣,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这也看出唐敖的不畏权势之心,反映出了他清高的气节。通过“游”就塑造出了唐敖这样一个正义之士。
在海外游历的过程当中,林之洋和多九公是不可忽视的人物,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善良忠厚的品质。林之洋虽然是一个商人形象,但在他身上却没有铜臭气息。相反,他反而十分坦诚。在多九公治好歧舌国王子和王妃的病之后,他多次推辞不收钱,这时林之洋便劝道:“与其学那半推半就的俗套,不如从实收了。”他将这一举动称为“俗套”,可见林之洋是一个不愿落入俗套的直率人。在这一路上,他也毫无条件的全力支持着唐敖,在得知唐敖消失在小蓬莱之后,林之洋更是足足找了一个月,这就流露出了他的重情重义。而多九公也和林之洋一样,在这游历的过程尽心帮助着众人。而他作为这之中的年长者,不仅见多识广,更是在这人生的阅历中参悟出了几分平淡。在与唐敖、林之洋交谈到无继国的时候,多九公则感叹道要把生死看透彻,这样其中所产生的名利之心也就更加淡了。这样一句忠告或许又给了唐敖几分力量,让他在内心中将“游”转化的更为透彻。这样的林之洋和多九公又怎能不让人铭记于心?
在《镜花缘》中最受关注的要属以唐小山为首的女性人物。在唐敖游历的过程中,解救了十二名花,她们都是有胆有识、意志坚韧的坚强女性,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中也毫不气馁。像骆红渠这种曾经出生在闺阁的千金,也能习武狩猎,为母报仇。又有像黑齿国里亭亭和红红这样满腹经纶的才女,能把多九公这样一位见多识广的智者问得无地自容。常言道:“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芒”,唐小山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她身上有着顽强的坚持,即使在寻父过程中历经千难万险也未削弱她的信念。而她在才学上更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第五十二回中,唐小山和亭亭谈学问,这其中对“三礼”的讲解极有见地,学问非凡,让众人叹服。唐小山是百位才女的一个缩影,一次次的游历就将这样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这些人物能够惟妙惟肖的出现在读者面前,都是“游”展现出来的结果。通过游历就逐渐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可谓意义重大。
(三)主题思想
庄子“游”的美学思想在《镜花缘》中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从中就可以看出“游”对李汝珍的影响。
作者生活在清朝晚期,当时的社会已经逐渐走向衰败,人们恶劣的品行暴露无遗,两面国、穿胸国等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李汝珍看到如此情景,内心悲痛与愤懑,但却无法直接表达,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在了作品之中,同情与歌颂并茂,诙谐与讽刺兼存,对现实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这之中,寄予了庄子的理想人格,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他给世人的忠告。作者在第九十三回中借师兰言道:“看破红尘,能有几人?莫讲成仙了道,略把争名夺利各事看得淡些,也就好了。”希望人们能够摒弃名利物质,用一颗至善至纯的心去建立一个桃花源式的“乌托邦”。
李汝珍更是将立德成仙获得精神上的超脱贯穿文章。李汝珍有过志存高远的理想,他曾经也想谋取官职,但在现实中他的期望和努力是艰难和疲惫的。于是他转换了方向,潜心钻研学问,在这之中寻找精神上的超脱。不得不说,这也有着“游戏”的态度,在广博的知识中去寻找心灵的慰藉。这在作品里就如同唐敖一样,求取功名未果,最后撒手人间,得道成仙。除此之外,在书中还让另一个备受肯定的人物唐闺臣也步其父之后尘,隐入小蓬莱去了。李汝珍将这两个重要人物都归入了虚无的境界中,可见他自己的内心也欲归虚无,早已获得了逍遥。《镜花缘》这个题目也就印证了这一点,孙吉昌在《绘图镜花缘题词》中也说:“镜花本空相,悟彻心无疑。”,镜花本空幻,即要游心游道方能大彻大悟。
“游”的这种追求自由,冲破束缚的力量也让李汝珍在女性问题上多了新的思考。在他的思想里追求男女平等,让女性能够参与考试,还提倡女性自然健康之美,并借女儿国来批判缠足的陋习。甚至塑造了一大批独立自主的新型女性形象。而这些新思想的改变与“游”那种追寻自由,渴望身心都得以解脱的理想是密不可分的。李汝珍正是从这之中吸收了力量和启发,将它运用到了一个新的空间当中。可见,李汝珍的思想极具进步意义。
一个“游”字,看似简单,但对作品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也正是有了“游”,才能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了解李汝珍透过“游”表现出来的深刻含义。
结语
庄子之“游”是一种游山玩水,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游戏态度,更是一种冲破束缚的精神自由。而无论是哪种生命境界,都讲求着万物冥和,都是为生命的振拔与升进提供滋养,是一种向上而生的品质。这些都在《镜花缘》中有所体现。而“游”对于《镜花缘》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它贯穿着整个故事情节,又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还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看出李汝珍的《镜花缘》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但也备受争议。尽管如此,《镜花缘》中所体现出的“游”思想还是十分难得,这不仅是庄子思想的集中反映,还侧面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李汝珍所期望的目标,一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游”的内涵是十分深刻的,每个人或许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究。
参考文献
[1]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李剑国,占骁勇.镜花缘丛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时人.李汝珍及其镜花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7.
[8]王叔岷.庄子校诠[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三版,1999:65.
[9]李钟麟.论庄子“真人”人格的构建及其现代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
[10]吕静芳.老庄的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4).
[11]张利群.庄子之“游”及其审美意义[J].晋阳学刊,1992(2).
[12]王同书,夏颖.<镜花缘>的现代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2008(3).
[13]王鹏.论<庄子>的审美人格[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14]刘秀丽.庄子理想人格中的探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5]龙武.庄子的理想人格[D].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