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通过对宗臣的《报刘一丈书》这篇文章的反复拜读、大致梳理,再加上资料的收集、整理、阅读过后,粗略地了解到在“严嵩为相,权倾天下”的明朝万历年间,大多士大夫曲意逢迎,而宗臣不附权贵,袒露心声。对“上下相孚,才德称位”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写下了《报刘一丈书》这篇文章。
对宗臣生平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顾国华先生,他的《宗臣研究》将宗臣的家世生平、作品创作(诗赋和散文)、思想内容、和“后七子”的关系,以及前人对他的评述汇集成篇,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众多便利。
宗臣为明代复古派主要人物,后人对其诗文也是褒贬不一。主要有“后七子”领袖王士贞《艺苑卮言》对宗臣诗文给予了高度赞赏,胡应麟《诗薮》亦云其乃“卓然名家”[[[1]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55页。]]。但是以钱谦益和陈田为代表的几位名家却对后七子评价不高,认为其文随波逐流,千篇一律。自然而然,对宗臣的评价亦是如此。
对宗臣诗文的研究中,诸多研究论文大都围绕《报刘一丈书》展开,就论文的数量来说,是匮乏的,能够准确查阅的,也不过二十来篇;就论文的质量来说,其文章的内容大多围绕评议内容,考证宗臣与刘一丈的交谊,备课摘要,自学导读,或是点评其讽刺的手法等方面来展开。
前人研究认为,本篇文章是书信体散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除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更多的是不多见的漫画手法,再加上对比和衬托等方法,就恰到好处地剖析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上下相孚”的现象,以此来揭露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人物的刻画虽然着墨很少,但是恰到好处,细节之处更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在深入浅出之间刻画了一副官场现形图。
《报刘一丈书》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漫画手法,行文自然流畅,别具一格。对此,郭预衡先生给予了这篇文章高度的评价:“世人谓七子之文,大半拟古,但是像这样的文章,则亘古未有。”[[[2]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明代何良俊强调《报刘一丈书》“此皆余所目击”,可见宗臣为文真实不虚。清代王先谦在《宗子相先生诗集序》中云:“兴化宗子相先生,前明嘉靖七子之一也。方先生官稽勋员外郎,为严嵩所恶,有刚正不阿之节。”[[[3]王先谦:《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可见宗臣为人刚正不阿。正所谓有塞天地之气,而后有垂世之文。
宗臣该文虽然获得很高评价,但有些问题人们认识不一,或很少关注,前者如文体的确认,后者如作者写作用意及其与主题的关系等。本文拟在此用力,向大家请教。首先,来研究研究本文究竟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其次,研究文章结尾劝刘一丈要“宁心”的目的;再者,宗臣在这封信中揭露官场腐败的具体原因和用意。
一.宗臣《报刘一丈书》的文体之争
关于《报刘一丈书》的文体,历来就是有争议的,各学者有其不同的观点,并且给出了有力的佐证。
(一)古今学者对《报刘一丈书》的不同见解
部分学者认为《报刘一丈书》是记叙文。提起记叙文,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那么什么是记叙文?在我们看来,是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一类文章。首先,它的记叙方式众多,且我们都理解,比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其次,它的表达方式常常以叙述为主,再加上描写、抒情和议论;最后,它的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而且,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来说是夹叙夹议的,意在升华主题,同时又会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深思。那么,众所周知,记叙文是一种把写人、叙事、状物,写景作为主要内容的文体;记叙文通过记叙具体事件、描绘和刻画人物的性格,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和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具有形象性、典型性等特点。从《报刘一丈书》来看,宗臣用了漫画的笔法和生动形象的叙述刻画了奴颜媚骨的干谒者、狗仗人势的守门人、惺惺作态的大相公等形象,并且表达了自己对这昏暗腐败、卑鄙无耻的官场的厌恶之情。以此来看,诸学者提出这是记叙文也是有理有据的,文章的确是表达了思想,刻画了人物。
当然,仍然有部分学者把《报刘一丈书》看作是议论文。所谓议论文,必须有论点、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我们看这篇文章,全文是围绕“才德称位,上下相孚”展开的,开篇就开门见山,说出自己的观点“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1]宗臣:《宗子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卷。]]其意义是在说“我本来就知道,我的才能和品德与我的职位并不相符,至于上下级不能相互信任,在我的身上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亮出问题“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2]宗臣:《宗子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卷。]]而后以漫画笔法描绘了一副以干谒者、大相公、守门人为主人公的连环画。通过这几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向读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所谓的“上下相孚”[[[1]宗臣:《宗子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卷。]]究竟是什么。最后“此之所谓上下相孚也”[[[2]宗臣:《宗子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卷。]]收束全篇。读来有理有据,既有鲜明的论点,也有使人信服的论据。
此外,有部分学者把《报刘一丈书》看作是散文。以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来看,熟悉的“散文”是一种文体名。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像是《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逍遥游》等都是散文。那书信体散文,则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夏完谆的《狱中上母书》等。古人作文大多都讲究章法的,有学者认为《报刘一丈书》是一篇构思巧妙的古代书信体散文。众所周知,这篇文章不仅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议论、叙述,还有严谨的结构。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封书信,因为书信体常规从寒暄语入手,委婉得体,亲切自然。开篇便是一番客套“在数千里之外时常得到您老人家的来信,安慰我的长久想念,这已经十分幸运了。”这还不够,还提及了“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3]宗臣:《宗子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卷。
]]如此的开场白,自然是给学者们的观点提供了不少依据。接着,文章把“上下相孚,才德称位”作为切入点,在第二段别开生面地描写了媚客奸相们的丑恶嘴脸,揭露了明代官场的腐败不堪的同时,也能看到作者身上所散发的凛然正气。都说书信体散文是最能反应作者心声的,那这篇《报刘一丈书》显然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高洁,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我们从字里行间都能深切地体会出来。
(二)《报刘一丈书》是书信体议论文
我更倾向于把这篇文章认定为议论文。通过对《报刘一丈书》的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这虽然是一篇书信,看起来是家常问候、抱怨、鼓励,但是每一个自然段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恰到好处地符合了议论文的行文方式。
第一自然段便是熟络的套近乎,表示自己对长者的想念,不仅是自己,还有自己的父亲,也是牵挂长者的。在我看来,这些寒暄并没有显示出宗臣与刘一丈关系有非常亲密的地方,反而让我读来只觉得他们之间的情感也许只是浮于表面。试想,你如果和自己的挚友通信,是不会有那些说辞的,只会直接道出衷肠,诉说自己的烦心事,把对方当作一个“垃圾桶”。所以,我对他们之间“忘年之交”的情谊颇有疑惑。也许,他们也只是长辈对小辈的关切和爱护,小辈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而已。而且,在这一番“周折”的问候背后,一定有各自心里不同的小心思。这只是一封宗臣给刘一丈的回信而已,虽然我们没有看见来信的内容是什么,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才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留下了不一样的可能。宗臣既然如此客套的回应刘一丈,那他的来信也不会仅仅只是问候而已,就有了一种“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感觉在里面。
第二自然段借对方来信称赞自己“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这句话中的“上下相孚”着重发挥,以此为切入点,巧妙地揭露了当时腐败昏暗的官场群丑图。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来看,是最短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就是我们常见的引起下文。让我感觉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样的一句话:“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为不才。”[[[1]宗臣:《宗子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卷。]]它的意思是在说:“至于不能做到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更厉害了。”因为刘一丈是在教导宗臣上下级之间要相互信任,才能和品德要与职位相符合,所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宗臣在这封书信的开篇就反其道而行之,明明白白,开门见山说出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呢?这又给读者留下了悬念,看似随口一说的一句话,却引起了接下来的一番言论。看似随意,但是我却觉得每一步都“咸淡适宜”。
当我们阅读到第三自然段时,就像在看一副生动的连环画:首先是干谒者和守门人的,他们之间的言谈举止都让人过目不忘;其次是干谒者和大相公的,着墨不多,仅寥寥几笔,便将他们的嘴脸展露无遗;再者是守门人和大相公的,虽然这条线未曾点明,但我们依旧可以想象出这对主仆之间是狼狈为奸已经成了习惯的。这段话是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更是将三个人物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而这三个形象,恰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三类人:有权有势的当权者,虚伪又狡诈,以权谋私还能做到面不改色、心安理得;仗势欺人的守门人,明明是地位低下的仆人,却因主人的缘故故意放高姿态,洋洋自得,以此来收受贿赂,可耻至极;还有奴颜媚骨的干谒者,为了达到目的,从不考虑尊严和荣辱。
第四自然段开始写作者自己存在的“问题”,宗臣从不像文中的干谒者那样,为了自己的前途去讨好大相公,从而在官场上找到靠山。对于当权者的家门,除了逢年过节去送一张门贴,其余时间就算路过他们的家门,也是快马加鞭,从不停留。由此可见,宗臣与上下级的关系并没有做到像刘一丈所说的相互信任。在这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宗臣对于上下级的关系,并不屑于去维护,并且透露出一种轻蔑的意味。宗臣的这一段自我叙述,并不是闲来之笔,而是在照应上文中的“上下相孚”。读文至此,不禁疑惑:为何宗臣要在给刘一丈的回信中说到自己上下不孚的事情呢?照理来说,对于长者给自己的建议,理应在回信中表示感谢,并且表示自己会努力去做的信心。如此一来,岂不是驳了长者的颜面?这些问题都是在读了文章数次后遗留在脑海中的疑问。
作为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按照常理来说是收束全篇的,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书信的最后一段,无非是表示自己诚挚的祝福,《报刘一丈书》的最后一段,写了刘一丈虽然有才识有抱负,但是这一生都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用,空有满腹的才华,但是无用武之地。像刘一丈这样的人都没有得到重用,又何况是自己呢?我们不难发现,全文重在写“上下相孚”,对于“才德称位”却没有过多的笔墨,但是在这一段,几笔的勾勒便呼应了上文中的“才德称位”。最后两段的内容看似只是简单的自嘲和对刘一丈的劝慰,是同文章第一段一样,不过是几句客套话而已,却是“别有用心”的,它是在无形中总结了全文,使文章头尾相接,环环相扣。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第二自然段远远不止之前所说的引起下文那么简单,而是直接是提出论点——我做达不到上下相孚。第三自然段是反证法,属于对第二自然段“上下相孚”的反证。宗臣将“上下相孚”的丑态写得淋漓尽致,目的就是来反证宗臣是必然做不到的。再看第四自然段,则是直接以自己的行为来论证做达不到上下相孚。全文主体在此,肯定是议论文无疑。而本文的特殊性就在于作者巧妙的手法:第三自然段主体不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而是记叙的表达方式,又因第三自然段占全文比例之重,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一篇记叙文。经分析,可以明确,第三自然段所有的记叙皆是为第二自然段提出的论点服务的,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论证过程。

二.《报刘一丈书》的写作用意
(一)“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的用意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上下相孚,才德称位”是整篇文章的话题中心,围绕着这句话,作者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证。宗臣和刘一丈的关系也是理解用意必不可少的一步,从《兴化县志·刘玠传》记录的内容来看,刘一丈这个人“负才瑰玮、博识强记”[[[1]胡顺华:《兴化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年版,第278页。]]。从这些言语中可以见得他学习十分刻苦,因此才能卓越不凡。但是,事与愿违,他虽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能够获取功名。所以当时的许多人都为他感到可惜与遗憾。随着刘一丈的年岁愈大,他也无心再为功名和仕途奔波,后辞官,最后以平民的身份死于乡里。所以刘一丈的一些朋友们对于他的遭遇,都表示可惜和痛心。其友李春芳曾感慨:“韬芒弗试,命也!云何衡门栖迟,抱膝长歌!”[[[2]关真,黄岩柏:《“刘一丈”其人及与宗臣交谊考实》,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第27页。]]宗臣也曾为他叹息道:“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3]宗臣:《宗子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卷。]]可让大家怎么想也想不到的是,他虽然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但是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颓唐,依旧认真处世,踏实做人。刘一丈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即使屡试不中,依旧勤学不缀。不以岁废耘,不以困废学,未尝一日辍吟诵,勤勤恳恳。
在《宗子相集》中,我们可以查找到和刘一丈相关的诗文共计七篇,从这些文章中可以得知,刘一丈是宗臣父亲宗周的世交,较宗臣大二十九岁,亦是宗臣塾师。再从《报刘一丈书》一文中“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1]宗臣:《宗子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卷。]]可以知道,刘一丈和宗臣的父亲宗周是好朋友。宗臣在另一篇文章回忆道:“余之孩也,云置之膝弄焉,辄叹曰:‘是儿勃勃英气’,稍长,睹余词,则又以国士顾余,时时为人诵说:‘宗生!宗生!’云。”[[[2]关真,黄岩柏:《“刘一丈”其人及与宗臣交谊考实》,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第28页。]]这些文字足以见得刘一丈对宗臣是十分欣赏的。
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再来看《报刘一丈书》这篇文章,由于这只是一封给刘一丈的回信,至于来信的内容我们是无从得知的,只能凭借只言片语去猜测刘一丈到底说了些什么。可以明确的是:这八个字是刘一丈在来信中对宗臣所说的。但具体理解,学者有分歧,他们对这句话用意的看法,可以简单的总结成两个:一是劝诫宗臣要做到上下相孚,才德称位;二是夸赞宗臣做到了上下相孚,才德称位。
如果是第一种,是在劝诫宗臣做要做到“上下相孚,才德称位”[[[3]宗臣:《宗子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卷。]],那刘一丈为何要这样说?我们可以知道,彼时刘一丈是一个已经年满六十、壮志未酬的老朽,他的一生仕途不顺、怀才不遇;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尽管如此蹉跎,他依旧勤恳学习,忧国忧民,对宗臣这样的后生也是关怀备至,所以作为深谙官场套路的前辈,为了使后生少走弯路,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也是情理之中的。这一说法在一些著作中可以找到依据。李春芳的《墀石刘会丈六十序》中记载:“……而君则降屈体貌,乐与予辈群儿诸子所为艺……”。[[[4]关真,黄岩柏:《“刘一丈”其人及与宗臣交谊考实》,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第29页。]]像是这样的描述多次地出现在宗臣和李春芳的诗文里,所以关于刘一丈关心爱护小辈的说法是有依据可寻的。这段文字间接地证实了这是在劝诫宗臣要做到“上下相孚,才德称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刘一丈很明白宗臣是一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年轻气盛的小官,但是正是因为年轻,所以面对官场的是非,有很大的可能去做出什么出格的、冲动的事情,从而生出事端、招惹是非。刘一丈爱惜后生,对于宗臣能否在官场中保存自己感到十分忧虑。因此用“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八个字来勉励他,希望他可以做到刚柔并济,把握和处理好同上下级的关系。如此一来,不仅能很好的保护好自己也能在官场上游刃有余。
然而真是如此吗?我坚信这位饱受“摧残”的刘老对于人情世故早已经了然于胸,那这样说来,刘一丈作为一个一事无成的老朽,而宗臣却在朝廷为官,一介平民刘一丈凭什么劝诫做官的宗臣?如果说这八个字是劝诫宗臣处理好上下级关系,那自然是十分牵强的。从《报刘一丈书》的开篇“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1]宗臣:《宗子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卷。]]可知,刘一丈不仅给宗臣写信,还会送礼。所以在我看来,刘一丈是深谙官场套路,熟知人情世故的,他断然不会做出一边送礼、一边劝诫这样自相矛盾的怪事。但凡是个聪明的长辈是不可能这样做的。不说当时的社会,就算是当下,成年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劝诫他人并不仅仅是动动嘴皮子这么轻而易举,说出来的话能算得上是“劝诫”的人,也是需要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资格的。从一定的资料来看,刘一丈的确是宗臣的老师,他指导学生无可厚非;但由于地位的悬殊,劝诫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再者,从文章的结构来探究,如果是劝诫的意思,那文章第三自然段宗臣的一番言论是符合这样的说法,但是从全文的整体性来考虑似乎欠妥。首先是第二自然段的“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2]宗臣:《宗子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卷。]]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就这简简单单的一个“甚”字,我仿佛能看到宗臣竭尽全力去抗拒的样子。若只是自己老师的劝诫,作为学生,无论接受与否,出于礼貌和尊重,只需告知老师自己明白即可,何必去和他“唱反调”呢?其次,如果是劝诫,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议论就显得泛泛而谈,感觉就变味了,变成了老师劝诫我“上下相孚,才德称位”,我再劝老师“宁心”。这实在是读来勉强,很是不妥。
综上所述,我赞同刘一丈在夸赞宗臣“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报刘一丈书》的文体,并且认为这篇文章是议论文,那根据文章的第三小节可以得知,宗臣以事实做论据,指出官场中所谓所谓相孚,是如此不堪,反推出自己主观上、道德上不认同这种相孚,也暗含做不到之意。文章第四小节又用自己的事实来证明不孚。至于为何宗臣会如此论述,我想也是和刘一丈来信的内容有关的。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去夸赞别人?要么就是别人在这件事情上真的做得很好,自己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与赞赏;要么是有求于他人,不得不阿谀奉承几句。显而易见,刘一丈并非是因为第一种原因,在那样腐败的社会里,他很清楚地知道宗臣这位后生有自己的傲骨,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所以我们排除第一个。那就是刘一丈是在“溜须拍马”,我总觉得用这个贬义词去形容这样一位不得志的老人,实在是太过于残忍了。但是从《报刘一丈书》的字里行间,除了看到当时社会的内忧外患、腐败昏暗,上下级之间虚伪的信任,更多的是那些明明才华卓越却得不到重用的能人,他们无力去改变,不得不安于现状。我想像刘一丈那样多才有博学的人,明明是鸿鹄,是不甘心做个小燕雀的,所以即便他在给宗臣写这封信的时候垂垂老矣,我依旧相信他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对做官不再抱有多大的希望,但是这也是他一生的目标。古人寒窗苦读数十载,只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无关于年纪。所以刘一丈在写信时,夸赞宗臣做到了“上下相孚,才德称位”,也许是在变相地请求宗臣为自己谋求一官半职,想让宗臣为了他,也去“大相公”府中走一遭。但是这也仅仅是猜测,事实是怎样也不能再知晓了。只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仅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要有自己的思考。
(二)文末宗臣要刘一丈“宁心”的用意
对于宗臣在文末的“宁心”,大多持有相同的看法:宗臣作为当时的一个臣子,正处于严嵩专权跋扈的时期,忠臣失宠,小人得志。他对明王朝的前途既担忧又感到无可奈何。这简简单单的“宁心”之说,看似在劝刘一丈安心,又何尝不是在宽慰自己。
既然对“上下相孚,才得称位”的用意留有疑惑,我更多地认为这句话是在夸赞宗臣已经做到了“相孚”、“称位”,那文末的“宁心”自然而然也就意义不同了,这个问题自始至终都困扰着我。“宁心”二字所在的段落,品读百遍后,其意义也没有跃然纸上,只是大胆的猜测,宗臣竭力说自己上下不孚,也许是在委婉的拒绝刘一丈做官的请求。在我看来,刘一丈夸赞宗臣“上下相孚,才德称位”是有目的的,他想让正在官位上的宗臣给他谋求官职。但是从文中的第三段我们也看出来来了,宗臣否认了自己“上下相孚,才德称位”,那按照我的理解,是否可以认为他在委婉地拒绝刘一丈的委婉的请求。但明说拒绝,伤人脸面,说自己无力做到,就婉约些,对方易接受些。
宗臣生动地刻画了三位人物形象,恰到好处地反应了官场种种,也表明了自己不同其同流合污地高尚品行。宗臣是不屑于去拜访“大相公”的,连从他们的门前经过都觉得浑身不自在,又岂能像文中的干谒者那样不顾礼义廉耻去讨好“大相公”呢。
所以“宁心”二字在我看来可以理解为“死心”,宗臣是在告诉刘一丈,你的怀才不遇是我所同情的,你的才华也是我敬仰的,你的德行更是值得我钦佩的,你是我尊敬的师长、心心相印的挚友。至于你来信的意图,我早就已经了然于胸了,你熟知官场的套路,懂得“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的内涵,但是像让我去为你“开后门”这样的事情,恕我无能为力,我是不屑于去做的。上天赋予你如此优厚的才能和品德,即使是你想让我给你“开后门”,我也不会这么做的,不仅仅是我,就算是老天,也不让你轻易抛弃这种品格啊。况且我也是迂腐的坚守自己的本分而已,当权者的家门,除了逢年过节我去投送名帖以外,我是不会去的,就算是路过他的门前,也是快马加鞭,不敢久留,所以我是不被上级和长官所喜欢的,希望你能理解。
三.浅议《报刘一丈书》的主题思想
(一)从文章内容探究《报刘一丈书》的主题思想
仔细品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文章不仅有精妙细致的构思,更是用上了漫画笔法,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更是把人物描绘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从而在深入浅出之间刻画了一副官场现形图,揭露了种种黑暗与腐败。《报刘一丈书》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漫画手法,尤其是第三自然段,行文自然流畅,别具一格。对此,郭预衡先生给与了这篇文章高度的评价:“世人谓七子之文,大半拟古,但是像这样的文章,则亘古未有。”
宗臣用类似于漫画式的写作手法,冷语峻词之间,把一副官场群丑图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xxxx受贿的大相公,狐假虎威的守门者,谙熟官场的干谒者。
这三位典型人物中,刻画的最为生动的应该是干谒者。真可谓趋之于权奸之门,他的目的何在?当真是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如此趋炎附势,不过是加官进爵。宗臣对此描绘的淋漓尽致,“日夕策马”可见其焦急迫切的心情,日夜不停,就像是十万火急的军令一般,非得要累死几匹马;“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等情态和动作,写尽了其口蜜腹剑,阿谀奉承的丑态,我们都知道,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是十分低下卑劣的,所以用这些字眼来形容七尺男儿,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讽刺和讥笑;“不可忍,不去也”足以见得其即使受尽屈辱和苦楚,也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他希望能见到大相公,并且是志在必得;“不敢不来”将其恐惧心理表现的一览无余,第一天没有见到,并且在饥寒毒热中受尽屈辱,但是依然忍气吞声,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是用在正途上,何愁自己前途呢;“夜披衣坐”则写出了干谒者唯恐误了时间,从而影响自己仕途的忐忑不安,让人读来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强忍、幸”等字词藏着干谒者无法言说的苦楚和耻辱,可以见得,他为了能够见到大相公一面,也是花费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出揖门者”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读来却让人觉得可笑可悲,干谒者费尽周折想去见到大相公,他也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但是面对门者,却依旧一副讨好的姿态。如此一来,干谒者的无节无耻之相就一览无余了。尤其是当他遇到认识的人时,那句“相公厚我!厚我!”使他的形象又跌了一个档次,不知道他是否忘记了站立在马厩中的耻辱,竟然如此洋洋自得,所有的不堪都随风而散了一样。
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句话用在干谒者和守门人的身上可谓恰到好处,从古至今,但凡是赏读过《报刘一丈书》的学者,看到的、批判的都是干谒者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又有几人明白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好好活下去所做出的努力,而他只是用错了方式,只是想通过“走后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侥幸心理不仅仅是干谒者有,我想,很多人的脑海里都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只是有的人付诸行动去做了,有的人仅在脑海里闪过。而狐假虎威的守门人,也是这个社会上过的辛苦至极的底层人,他往往依托于别人的权势,自己则是看尽了别人的眼色行事。单单是从守门人对干谒者的前后不同态度,我们也应该可知他的不易与心酸。宗臣用笔呈现的这副“画”,显然是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又何尝不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呢。
(二)《报刘一丈书》对现世的影响
《报刘一丈书》中干谒者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当今社会所说的“走后门”,即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尽管如此,“走后门”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上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是习以为常。虽然我们很多人对于这种现象持有不满的态度,但是当自己有“走后门”的机会时,也不会舍近求远再去“走前门”。小到小孩的入学,我们常常会听到适龄儿童入学时,很多家长会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孩子塞进名校,美名其曰是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对于这样的做法,很多人唏嘘不已,但是又不得不感慨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到找工作,现下的社会,千金难求一个好工作,从入职到升职,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背后所走的后门也是很常见的。但是,我们应该要很清醒地明白:“走后门”是社会的病态,绝非常态。就像《报刘一丈书》中的干谒者,他通过“走后门”虽然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是遗臭万年的。
我们还未尝到过生活的苦,可多多少少也看见了这个社会的百态。无论是清晨四五点的太阳升起的时候,还是深夜十一二点星光闪耀之际,总有人披星戴月,奔波在各处。生活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工作亦是如此。虽未毕业,却也听闻求职的艰辛,所以对于“干谒者”的行为,表示理解但不支持。为何总是把希望寄托于他人一时半会的“相公厚我厚我”,而并非是靠自己的实力去力争上游呢?当然,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对于“干谒者”的处境我们不能全部得知,所以他的所作所为我们亦不能妄加揣测。虽然这种奴颜媚骨存在于各个时期,所幸我看到的是顽强的当代人努力生活的样子,他们虽然没有很高的地位,优越的生活环境,但选择了万事靠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去讨好别人,把所有的期待和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像“干谒者”那样去溜须拍马、走后门。
总之,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针砭时弊,揭露官场人情世故。无论是它巧妙的构思,漫画的笔法,还是对比手法,都在塑造经典的人物形象,讽刺当时腐败的官场现状。《报刘一丈书》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其一定的教育意义,除了让今人了解到当时社会昏暗腐败的官场,更多的是让今人学习宗臣身上卓越不凡的浩然正气,以清醒的头脑更好地去应对工作和生活。
结论
根据现有的了解,《报刘一丈书》这篇千古流传的文章,正是明代文学复古派的“后七子”之一的宗臣所作,这篇文章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曾被收录在《古文观止》中。纵观宗臣所处的时代,是16世纪明朝社会、政治腐败的时代:民不聊生、倭寇横行,百姓苦不堪言;当权者卑鄙无耻,xxxx受贿,令人发指;宗臣便“经年不往,间经其门,跃马疾走”。《报刘一丈书》便是一副生动形象的官场现形图,再现社会现状,刻画官场人情冷暖。于此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宗臣与刘一丈之间亦师亦友的微妙关系,通过这封书信的字里行间,给后来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揣测。“宁心”到底何意,仍然值得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和验证。
参考文献
[1]顾国华.宗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顾国华.有塞天地之气,而后有垂世之文[J].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2011,(02).
[3]关真,黄岩柏.“刘一丈”其人及与宗臣交谊考实[J].辽宁大学学报,1987,(01).
[4]姜峰.典型的形象,冷峻的讽刺[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1,(04).
[5]赵明剑.“画”出来的人物骨像[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9).
[6]张志善.刘一丈生平小考[J].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1988,(06).
[7]杨迎春.宗臣《报刘一丈书》的艺术特色[J]克山师专学报,2003,(04).
[8]王娴.宗臣散论[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张广智.一副官场现形图[J]殷都学刊,1984,(03).
[10]陈麟德,刘兆清.宗臣和他的《报刘一丈书》[J].扬州师院学报,1980,(04).
致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间又到了毕业季。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恰逢新冠病毒肆虐猖狂之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