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

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就是幼儿在与同伴互动时,对同伴发出的请求或邀请等信号,表现出不答应、不愿意或不理睬的回绝式应答行为。拒绝行为是小班幼儿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反映。本文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收集到的60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源于理论
  在当前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外界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社会领域中提到,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社会性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幼儿的同伴互动。通过幼儿在生活、游戏及各类活动中的同伴互动表现可以看出其社会性的发展水平,而幼儿的拒绝行为表现是同伴互动中一种重要的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和体现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因此,对幼儿同伴互动中拒绝行为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2.源于实践
  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常常能见到一个幼儿对另一个幼儿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请求,对方不愿意接受并以各种方式拒绝的现象。比如幼儿在建构区搭建积木时,会有后来的幼儿想要加入游戏而发出请求:“我可以和你们一起搭积木吗?”“不可以,我们已经在搭了。”像这样的拒绝行为在幼儿的同伴互动中频繁出现,但是大多数教师对这类现象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解决措施,所以研究者决定以小班幼儿的拒绝行为作为研究内容。
  3.研究者自身的兴趣
  研究者在日常生活和幼儿园实习期间,观察到幼儿因为拒绝同伴的某些请求或建议而与同伴发生冲突和争执。这些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和关注,并产生了一些疑惑,比如幼儿为什么拒绝?采取怎样的方式拒绝?被拒绝过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反馈行为?研究者希望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深入研究小班幼儿拒绝行为发生的过程、原因以及拒绝方式。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小班幼儿因年龄小,常常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拒绝行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反映。通过研究幼儿在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幼儿社会性教育理论,同时为教师和家长在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实践意义
  一方面,通过研究幼儿与同伴互动时产生的拒绝行为,能够帮助小班幼儿更好地融入同伴之中,并且根据幼儿拒绝行为的特点,更加客观地看待幼儿各方面的拒绝表现,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水平,提高对幼儿社会生活的认知。另一方面,研究分析幼儿同伴互动中的现状,能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教师不能及时处理幼儿与同伴间的冲突问题起到改善作用,并为家长和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同伴交往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三)概念界定

  1.同伴互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语言、眼神或动作等手段传递信息而产生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魏丹将同伴互动定义为发生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魏丹.5-6岁大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在庞甜甜的研究中,她认为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近的幼儿通过语言、眼神等方式与同伴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分享的一种共同活动[[[]庞甜甜.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同伴互动界定为: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伴通过语言、肢体、眼神等方式进行交流、传播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
  2.拒绝行为
  对拒绝行为的概念界定要先了解“拒绝”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拒绝被定义为不接受请求、建议或礼物等,即不答应、不接纳、不愿意的意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40.]]。
  教育研究者对拒绝行为也做出了不同的解释,Liao认为拒绝是指不接受请求、邀约、帮助和意见,或是拒绝提供的信息等行为,是一个消极的反应[[[]Liao C.A study on the strategies,maxims,and development of refusal in Mandarin Chinese[M].Crane Publishing Company,1984.]]。刘钰和李冬松认为拒绝言语行为是交际者顺应语境的选择结果,是对分享、邀请和合作行为的回绝[[[]刘钰,李冬松.汉文化环境下拒绝行为研究[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4(2):184-186.]]。慕晨和颜艳认为拒绝往往表现在当人们的兴趣、需要、愿望与某些要求不一致时的不答应行为[[[]慕晨,颜艳.幼儿拒绝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人才,2015.]]。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界定为: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与同伴互动时,对同伴发出的请求或邀请等信号,表现出不答应、不愿意的回应型拒绝行为和不应答、不理睬的无回应型拒绝行为。

  二、文献综述

  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发现,研究者们更倾向研究被拒绝幼儿的行为问题,有关拒绝方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者从拒绝行为的性质、拒绝行为的类型、影响拒绝行为的因素以及被拒绝对象的反馈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整理与分析。

  (一)有关拒绝行为性质的研究

  拒绝行为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表现。在关于拒绝行为的性质方面,国外学者Leech从人际交往中拒绝行为是否是一种礼貌行为来进行研究的,Brown和Levison从社会学是否会损伤双方面子的角度来研究的,而Bell&Happer和Wenar是从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进行研究的。
  拒绝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是对要求、命令、邀约、劝解、意见、帮助等行为的回绝。拒绝行为是交际者顺应认知语境做出的选择。我国学者姚俊认为拒绝行为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行为,是不和谐的,如何得体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姚俊.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外文化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颜晓春认为拒绝行为是会对对方面子造成威胁的[[[]颜晓春.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同样刘钰和李冬松指出中国人面子的核心就是对尊严的要求,是善良、热心、认可、人格的完善。当发生交往冲突时,交际者自身的价值或利益遭到挑战,注重友爱、尊重、宽容的面子又受到了伤害,这种情况下,一方表现出的要求、吩咐、帮助等行为经常被另一方当作是对自身尊严的侵害,非常容易被拒绝[[[]刘钰,李冬松.汉文化环境下拒绝行为研究[J].人民论坛,2014(5).]]。因此,颜晓春指出,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否定的言语表达,这种表达会损害请求者的面子。王玉峰也表示,拒绝行为中要体现礼貌原则[[[]王玉峰.汉语言中拒绝行为体现的语言原则及技巧—以《红楼梦》为例[J].中国报业,2017.]]。
  但也有另外一种对于拒绝行为不同的观点,认为拒绝行为是促进社会性发展的行为。相关研究表明拒绝行为有利于儿童社会意识得到萌发,是儿童自发自主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综上所述,有关拒绝行为的性质大致有三种观点,有两种观点基本相近,唯一不同的观点是从儿童角度出发,认为拒绝行为有利于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有关拒绝行为类型的研究

  在拒绝行为类型的研究方面,国外学者Beebe主要将拒绝行为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Beebe L M,Takahashi T.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in face-threatening speech atcs[M]//The dynamic interlanguage.Springer US,1989.]]。国内拒绝行为大致被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颜晓春、王爱华、魏丹等提出的,从是否直接拒绝的角度,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魏丹.5-6岁大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第二类类是由刘钰和李冬松提出,从汉文化环境中进行分类,可分为虚假拒绝和诚意拒绝[[[]刘钰,李冬松.汉文化环境下拒绝行为研究[J].人民论坛,2014(5).]];第三类是从个体是否作出回应的角度进行分类,分为回应型拒绝和非回应型拒绝;第四类是庞甜甜提出的,从认知和行为是否一致的角度分类,分为知行一致型拒绝行为和知行不一型拒绝行为[[[]庞甜甜.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综上所述,学者对拒绝行为的划分类别不一样,本文主要采用个体是否做出回应的角度来划分,将拒绝行为分为回应型拒绝行为和无回应型拒绝行为。

  (三)有关影响拒绝行为因素的研究

  1.主观因素
  第一,年龄因素。年龄较大的幼儿会使用更多的拒绝策略,并且在拒绝过后会给出相应的理由。陈锋、杨秋萍等通过对儿童拒绝言语手段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不同阶段也会采取不同的拒绝方式,小班幼儿的拒绝言语手段主要处于非言语拒绝阶段和初步言语拒绝阶段[[[]陈锋,杨秋萍等.儿童拒绝言语行为发展研究——母语习得个案研究(二)[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第二,被拒绝幼儿的主观因素。幼儿的同伴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分别是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韩丹华指出被拒绝型幼儿在同伴互动中刚开始情绪状态一般比较平和,但很容易因为被拒绝而转为愤怒,表现出消极的社会性行为,引起同伴的不满[[[]韩丹华.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王子玉指出被拒绝幼儿通常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移情能力差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王子玉.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幼教与成才研究,2018.]]。
  第三,性别差异。根据对性别行为的策略分析,孙红岗发现男性无论是行动还是言语上的直接拒绝,两者的比例都高于女性,而在使用间接拒绝的次数上,男性采用陈述原因的比例高于女性,女性采用致歉和含糊表达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孙红岗.拒绝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语文学刊,2014.]]。周恒星也认为两性拒绝行为呈显著性差异,女性使用拒绝策略的频率高于男性,男性多采用直接拒绝策略,女性则多用间接拒绝策略[[[]周恒星.幼儿在园拒绝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李复鹏在研究中发现,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幼儿占被拒绝幼儿的近80%[[[]李复鹏.父母婚姻质量、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拒绝的关系研究—基于幼儿气质特征的中介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客观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Yang L C是从家庭地位的角度来考虑,发现较高家庭地位走出的孩子,相对于其他家庭中的儿童会采用较少的拒绝策略[[[]Yang L C.A Study of Young Children's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Refusual in Mandarin Chinese[J].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Province University,2003.]]。研究发现不同家庭地位的儿童,其拒绝别人的方式也不同,家庭地位越高的儿童,拒绝他人的策略就越少。慕晨和颜艳指出,幼儿表现出的拒绝行为主要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家长总是向幼儿或其他人表现出拒绝行为,孩子就会被影响,逐渐将拒绝的行为带到与同伴的互动中去,最后成为一个容易拒绝别人的孩子[[[]慕晨,颜艳.幼儿拒绝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人才,2015.]]。
  第二,环境因素。庞甜甜研究发现,幼儿拒绝行为的产生主要与游戏、活动时周围的环境因素有关,包括材料资源不足、他人的不利影响等因素。
  第三,文化差异的影响。姚俊通过对比中美使用拒绝策略的情况,指出X人和中国人表达拒绝的方式有所不同,X人常用“我想要+拒绝理由+道歉用语”的拒绝方式,而中国人通常用“称呼语+道歉语+拒绝理由”的拒绝方式[[[]姚俊.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外文化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综上所述,研究者大多从被拒绝幼儿的本身出发来研究拒绝行为的产生,认为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幼儿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四)有关被拒对象反馈行为的研究

  在同伴交往中,同伴对幼儿的反馈行为可以帮助幼儿产生更加积极友好的社会行为。庞甜甜发现,被拒绝幼儿的反馈行为有以下五种,分别是平静接受、再次争取、引起冲突、求助他人以及反向拒绝[[[]庞甜甜.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魏丹认为幼儿遭到同伴拒绝后,其反馈行为有平静接受型、积极争取型和消极抗议型这三类。魏丹还对每一种反馈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平静接受型包括安静离开和安静旁观,积极争取型包括求助型互动策略和自助型互动策略,消极抵抗型包括发泄式抗议和冲突式抗议[[[]魏丹.5-6岁大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周恒星研究发现,反馈行为分别是积极争取型、平静接受型和消极反抗型,并且从不同年龄、动机、情境、对象、表现形式和情绪状态等方面来研究幼儿的这三种反馈行为占比[[[]周恒星.幼儿在园拒绝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综上所述,每位学者对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反馈行为都有不同的发现,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分为接受、争取、求助三种反馈行为,本研究将采用庞甜甜研究中的三种反馈方式作为研究依据。
小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实习所在幼儿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该园为昆山市锦华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该园创办于2012年。观察对象为研究者所在班级的小班幼儿,共36名幼儿,其中男生20名,女生16名,本班幼儿基本为本地户口,个别为外地户口,一名主班老师和一名配班老师都是本地户口,主班老师35岁,配班老师27岁。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采用自然观察法,观察对象为小班幼儿,观察时间为三个月,观察内容主要是同伴互动中幼儿的拒绝行为,拒绝的表现方式和类型,以及被拒幼儿的反馈行为等方面。在观察中主要运用事件取样法,以实况详录法描述记录幼儿在同伴互动中表现出不接受的言语拒绝以及行为上的不理睬或是肢体推搡类的拒绝行为,以拍照、视频等方式辅助进行记录,积极收集有效案例并后期进行编码,研究中共收集60个有效案例。
  2.访谈法
  在观察中,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进行交流访谈,针对幼儿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同伴互动中拒绝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动机,以及被拒幼儿的想法,共收集到15份幼儿访谈记录表。
  根据幼儿的拒绝行为,对教师进行访谈,针对教师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幼儿拒绝行为的看法、遇到拒绝行为事件的处理方法以及教师对于更好地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建议等方面,共收集到10份教师访谈记录表。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三种研究工具,分别包括自编的幼儿同伴互动的拒绝行为观察记录表、针对幼儿在同伴互动中拒绝原因的访谈记录表和针对教师对幼儿拒绝行为看法的访谈记录表。

  (四)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选题到定稿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确定选题。研究者根据在幼儿园实习所看到的幼儿同伴互动中发生的拒绝行为,对此发现的问题产生兴趣,并将研究问题与导师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确定选题。
  2.文献整理。根据确定的研究问题,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在现有的文献中找出研究创新点,并确定本研究内容。
  3.幼儿园收集资料。研究者根据研究内容制定观察记录表和访谈提纲,在幼儿园实习时对所在班级的幼儿进行观察记录,详细记录幼儿的拒绝行为事件,并对幼儿和教师进行随机访谈。
  4.分析整理。将在幼儿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整理好的案例进行反复思考,最后拟定论文框架。
  5.完成论文。在完成初稿后,导师对初稿进行多次指导,根据导师的意见研究者深入分析资料,详细修改论文并完成最后的定稿。

  四、研究结果

  (一)幼儿拒绝行为的类型

  表1小班幼儿拒绝行为类型统计表
  幼儿拒绝行为类型频次百分比(%)
  回应型拒绝行为43 71.67
  无回应型拒绝行为17 28.33
  总计60 100
  通过观察,如表1所示,幼儿的拒绝行为可以分为回应型拒绝行为和无回应型拒绝行为。在收集到的60个案例中,回应型拒绝行为共为43次,占所有拒绝行为案例的71.67%,无回应型拒绝行为共计17次,占比为28.33%。
  1.回应型拒绝行为
  回应型拒绝是指幼儿在受到另一幼儿的请求、建议等时采取不接受、不愿意的言语拒绝或行为拒绝来表达自己的明确意愿。回应型拒绝行为在小班是常见的拒绝方式,小班幼儿在社会交往方面没有过多的交往技巧和策略,大多数表现为语言和行为上的拒绝,语言表达能力较为简单,一般都是“我不要”“不行”“不可以”等“不”字类拒绝语言,行为上表现为推搡、摇头等拒绝动作。
  样本1:小小、心怡和子琦在娃娃家一起玩,小小扮演女儿,心怡和子琦分别扮演妈妈和爸爸,他们正在家(帐篷)中为“女儿”过生日。这时,晨晨跑过来摆弄起了帐篷中的玩具并和他们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子琦马上就挥动双手:“不行,这里坐不下了。”说着就把晨晨往帐篷外推。心怡也随即就说:“不可以。”
  样本1中的子琦和心怡采取的就是回应型拒绝行为,对于晨晨的请求直接做出言语和行为上的拒绝。
  (1)言语拒绝
  表2幼儿言语拒绝类型统计表
  言语拒绝类型频次百分比(%)
  直接拒绝24 68.57%
  间接拒绝11 31.43%
  总计35 100%
  言语型拒绝方式是指以语言为主的拒绝,偶尔也带有拒绝的动作或眼神。言语拒绝又可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直接拒绝是指幼儿在收到同伴请求或邀请时,直接表达不接受、不愿意的想法,而间接拒绝是指幼儿在拒绝同伴时表明理由、找借口敷衍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悦情绪等。在幼儿的同伴互动中直接拒绝占绝大多数,因为幼儿的语言词汇简单,思维又处于直觉行动思维,直接就用“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说过多的拒绝理由,而间接拒绝就相对来说较少了。在收集的43个回应型拒绝行为中,幼儿的言语拒绝类型如上表2所示,言语拒绝共有35例,其中直接拒绝有24例,间接拒绝为11例。
  样本2:在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涵涵和小雨选择了在沙池里建造宫殿,涵涵拿了一个沙铲,小雨拿的是沙桶。刚开始,涵涵和小雨一起将沙子运到同一个地方堆起来,涵涵用沙铲每次只能铲一点点沙子运到宫殿上,而小雨的沙桶容量大,每次装的沙子就很多,涵涵见小雨的沙桶很好用,说:“你的桶可以装好多沙子,我想用你的桶。”说着就要拿小雨手里的桶,小雨马上就说:“我不想给你。”涵涵见小雨拒绝了她,扔下沙铲就走开了。
  从样本2中可以看出小雨面对涵涵的要求就是典型的言语直接拒绝,也没有伴随手势或其他拒绝动作,会直接表达“不”的想法,没有说不给沙桶的理由和另外的建议,是小班幼儿在同伴互动中常见的拒绝行为。
  样本3:美工区中,有6个小朋友正在进行绘画、手工活动,梓宜拿着绿色的水彩笔在给小草涂色,身边的小宸也在画小草,看到梓宜手上的绿色水彩笔想要问梓宜要:“给我用一下水彩笔吧。”梓宜说;“我也要用,你去问小小借吧。”说完继续涂色。
  上述样本中梓宜的拒绝行为就属于间接拒绝,她说明了拒绝的理由是自己也要用,并且还为小宸提供了建议,可以去问其他人借。从中也可以看出梓宜的社会交往语言还是比较丰富的,有自己的思维逻辑。
  (2)非言语拒绝
  非言语拒绝是指单纯用眼神、手势等不伴有语言的拒绝行为,通常表现为摇头,视线不与对方接触,对某一要求不予执行。非言语拒绝在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中出现次数较少,往往使用非言语拒绝的幼儿语言交往能力还不是特别好。
  样本4:早上的谈话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准备排队下楼做早操,在排队过程中,小旭首先站到了第一个,后面的小朋友一个一个的接着排队。这时,祎杰跑过来推开小旭想要站在第一个,这时小旭看向主班老师,主班老师把祎杰叫了过去说:“小旭是第一个站在前面的,你要是想站第一个,你就要自己去问小旭愿不愿意让你站他前面,而不是把别人挤掉哦。”祎杰听了,转身就问小旭:“我可以站第一个吗?”小旭看了看老师,低着摇了摇头。祎杰在老师的劝说下最终站到了后面的位置。
  样本4中的小旭用“摇头”的动作来实行拒绝行为,并没有伴随语言的出现。
  2.无回应型拒绝行为
  无回应型拒绝,是指没有明显的行为和语言的拒绝,当同伴提出某些要求和行为时,幼儿以不回答或不行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比如听到同伴的请求后不理睬继续自己的游戏,或者在同伴抢夺手中玩具时用手握紧等行为。无回应型拒绝的幼儿一般性格内向胆子较小,在同伴交往中想拒绝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样本5:午觉醒来,保育员带领小朋友们吃水果,小朋友们一组一组到保育员那里拿水果,这天吃的是香蕉,保育员阿姨已经将香蕉切好一截一截了。轮到一航那组上去拿,一航拿了一截较大的香蕉,旁边的语欣看到一航拿了大的香蕉就想跟他换:“我和你换一个香蕉把!”一航没有任何反应,拿着香蕉就回到了座位上。
  根据样本中发生的拒绝行为,研究者对主班老师进行了简单的访谈,了解到一航平时的性格就是有点内向的男孩子,在各类游戏活动中也不常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家中也是与爷爷奶奶相处的多。因此,在之后的实习观察中,研究者对一航的同伴互动行为也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观察。

  (二)幼儿拒绝行为的影响因素

  通过收集到的60个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整理,从中可以看出有关幼儿拒绝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的拒绝行为。
  1.主观因素
  (1)性别差异
  样本6:午点过后,老师带领小朋友出去户外活动,今天的活动区域在室外建构区,老师让小朋友们自由分组搭建“城市中你最喜欢的东西”。轩轩跟他的两个好朋友昊昊和小唐跑去材料棚拿了许多的建构材料,轩轩说:“我最喜欢马路上的大汽车,我来做汽车。”昊昊说;“那我搭一个高高的楼。”小唐听了说:“我和你一起搭高楼吧。”就在这时,彤彤跑过来说;“我能和你们一起吗?”轩轩忙说:“不行不行,我们是男生一组,我们要搭大汽车,你是女生,你应该去女生组。”彤彤听了在旁边看了一会,又跑去其他组询问了。
  其实,在幼儿园实习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性别差异是幼儿同伴互动比较显著的影响因素,小班的幼儿已经有初步的性别角色概念,对于同性别的同伴,幼儿的接受行为会比较多,而对于异性同伴的请求或邀请,幼儿发生拒绝行为的概率会增加。
  (2)个性差异
  幼儿的个性与同伴互动间的拒绝行为关系密切,决定了幼儿的社会交往方式,小班的幼儿还处于前运算阶段,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因此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小班幼儿在拒绝同伴的时候并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而是以自己的利益和想法为主。
  样本7:晨晨和涵涵在区域活动中都选择了建构区,两人在建构区中各自搭建着自己的建筑,这时晨晨将放置圆柱体积木的筐子拿到了自己身边,一个一个的将圆柱体竖立在自己的建筑物旁边,这时涵涵需要圆柱体支撑她的屋顶,她在晨晨那里看到了唯一一筐圆柱体积木,便过去拿了两个,晨晨一看涵涵拿了他的积木,急了:“你不能拿我的积木,我要用它们当栅栏的,没有栅栏我的房子会有坏人进来的。”涵涵听了就说:“你把积木全都拿走了,我去告诉老师。”说着就去找了周老师。
  自我中心是幼儿时期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需要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引导幼儿产生移情能力,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能让幼儿在同伴互动中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活动,并能促进同伴关系的建立。而性格是幼儿个性因素中的一个核心,性格外向、活泼的幼儿会遵循自己的想法来拒绝或接受同伴,而性格内向、害羞的大部分幼儿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拒绝,就像案例4中的小旭即使想拒绝祎杰的但也不表现出拒绝行为,有时会向他人求助。
  2.客观因素
  除了性别、个性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也影响着幼儿的拒绝行为,包括游戏材料、活动空间以及老师和同伴的影响等等。小班幼儿大多还处在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阶段,当游戏材料的数量和活动空间区域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时,幼儿就会对同伴提出的要求做出拒绝,比如拒绝分享娃娃家的玩具,拒绝给予自己手中的材料以及因为游戏空间太小而拒绝让对方进入游戏区域等等,样本7中晨晨和涵涵之间发生的拒绝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幼儿园游戏材料不足易引发幼儿同伴交往间的拒绝,因此幼儿能否在幼儿园中正常进行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现有资源丰富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小班幼儿因为年龄小,自我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影响而做出拒绝行为,并且幼儿在人际交往方面发展得还不够成熟,很多事情的解决会依赖于教师,所以老师的判断和引导就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者也要将幼儿往积极的方向引导,也要以身作则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轻易拒绝幼儿,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

  (三)被拒绝对象的反馈行为

  表3被拒绝对象的反馈行为类型
  反馈行为频次百分比(%)
  接受拒绝19 31.67
  再次争取27 45
  请求帮助14 23.33
  总计60 100
  在幼儿的同伴互动中既然有拒绝方的拒绝行为,那被拒绝幼儿也会产生不同的反馈行为,同伴对幼儿的反馈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社会交往行为。通过对收集到的60个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被拒绝幼儿共有三大类反馈行为:接受拒绝、再次争取、请求帮助。具体分布如上表3所示。
  1.接受拒绝
  接受拒绝是指幼儿在被同伴拒绝后,没有再做出后续的行为,会在旁边安静观看一会或者直接离开,这种反馈行为大多发生在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身上。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社会交往能力较弱,在受到拒绝后31.67%还是会选择接受。
  2.再次争取
  再次争取是指幼儿在接受到同伴的拒绝信号后,仍保持积极争取的心态,用不同的方式再次向同伴发出请求的信号,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样本8:晓晓、曦曦在益智区玩彩色积木拼搭,晓晓拼到一半发现盒子中没有她想要的红的积木,这时看到对面曦曦的桌上有红色的小积木,她跑到曦曦身边说:“曦曦你可以把红色木块给我吗?”曦曦听了说:“不行,我也要用。”晓晓看到曦曦不愿意把红色木块给她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过了一会,她拿着两块蓝色的木块又跑到曦曦旁边:“我用两块蓝色的跟你换一块红色的好不好?”曦曦看了晓晓手中的木块,想了想说:“那好吧。”于是晓晓拿着红色木块开心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上述样本中晓晓面对曦曦的拒绝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交换玩具的方法来再次争取同伴的同意。像类似晓晓这样在同伴互动中善于运用技巧的幼儿,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也是比较外向而且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
  3.请求帮助
  请求帮助是指幼儿在遭到同伴拒绝后向老师或其他同伴求助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时常向老师和其他同伴请求帮助会让幼儿产生依赖,因此在接收到幼儿的求助信号时应尽量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可以为幼儿示范自己的做法然后再让幼儿自己行动。

  五、结果分析

  研究者对小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一定的研究结果,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幼儿不善于用恰当的言语说“不”

  小班幼儿还处于直觉行动思维时期,言语也在发展中,对语言的运用把握得不是很准确,常常会直接说出拒绝的话,不会使用正确的策略委婉地拒绝同伴。在表达自己拒绝的想法时,也是以强硬不容商量的语气告知同伴或者不理睬同伴,不愿与同伴耐心交流,甚至用肢体推搡类行为来拒绝同伴,容易引起冲突。

  (二)幼儿的分享意识薄弱

  小班幼儿年龄小,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在游戏时,幼儿只会在意自己的游戏材料是否足够,当同伴请求分享材料,大多数幼儿会守护自己的材料,不愿意与同伴分享,因此就会产生拒绝行为。

  (三)教师对拒绝行为的关注不够

  当发生幼儿同伴拒绝行为时,大多数教师不会很在意,也不会给予幼儿适当的引导,觉得幼儿能自己处理好。教师没有考虑到小班幼儿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经常会因为拒绝行为产生各种冲突。在拒绝行为发生后,一方面不能及时处理幼儿的拒绝行为引发的问题,另一方面没有为幼儿提供拒绝的正确策略和相应的指导。

  (四)家园合作不密切

  在与教师谈话中发现,许多家长在不了解情况的状态下,会认为自己家孩子是正确的,对幼儿同伴间的拒绝行为了解不透彻,不重视幼儿的拒绝行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拒绝行为也会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家长常常不自知,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就需要家园及时沟通。在研究中发现,由于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不密切,会让家长脱离对幼儿园教育的认知,以此不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六、教育建议

  通过对小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了解到了小班幼儿社会交往的水平,因此对幼儿同伴间的互动行为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为此提出了以下四点教育建议:

  (一)鼓励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说“不”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我们应该引导幼儿正确拒绝同伴,并不是每件事每个人都需要拒绝,也不是全盘接受,要学会在面对具体的人和事时有自己的判断,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拒绝的想法,比如幼儿在拒绝同伴后,首先表达自己对同伴的谢意,思考过后给出拒绝的理由,最后再表达歉意。同时,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流,以回应型拒绝方式进行恰当的拒绝,正确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学会帮助同伴。

  (二)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教师要树立自身的榜样作用,与幼儿互动时多与幼儿分享,给幼儿提供分享的经验,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同样,也要树立同伴的榜样作用,比如当一个幼儿没有因为玩具而拒绝同伴并表现出分享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表扬该幼儿的行为,并鼓励其他幼儿向该幼儿学习。对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引导幼儿分享玩具、分享食物或者是与同伴分享一本故事书等等。幼儿园可以将每周的星期五定为分享日,让幼儿交流这周与同伴分享了什么,分享过后有什么感受等。每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添有关分享的绘本,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三)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拒绝行为

  应当加强师幼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及时引导被拒绝幼儿端正心态,减少幼儿产生消极的同伴交往心态,不打击幼儿的社会交往信心,使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再次争取,比如交换物品、与同伴协商、求助教师和其他幼儿等等积极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人际关系的提高。对拒绝方幼儿不能进行批评教育,要在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拒绝策略,比如拒绝过后可以为同伴提供一些建议或说出自己的理由,让同伴能够接受自己的拒绝。

  (四)密切家园合作

  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性的与家长进行交流,反馈幼儿在园的社会交往情况,并向家长询问幼儿平时在家的生活情况,家园共同合作,为幼儿提供积极的社会环境。家长和教师都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的要求不是无缘无故的拒绝,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要讲明理由,让幼儿知道拒绝行为是针对不同的事和人时表现是不同的,小班幼儿模仿性强,因此要给幼儿做出良好的示范行为。

  结语

  本研究以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幼儿拒绝行为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解释了幼儿拒绝行为发生的原因,并对如何处理幼儿拒绝行为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但是,受到研究者个人时间、精力和能力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针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研究者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有以下几方面的提高:一方面,选取的观察对象要具体化,访谈对象要多样化,并扩大样本范围,使其更具有代表性,以此让研究结果更具推广性;另一方面,提高研究者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收集更多资料的同时要创新性的从多方面来研究幼儿的拒绝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魏丹.5-6岁大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庞甜甜.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4]Liao C.A study on the strategies,maxims,and development of refusal in Mandarin Chinese[M].Crane Publishing Company,1984.
  [5]刘钰,李冬松.汉文化环境下拒绝行为研究[J].人民论坛,2014(5).
  [6]慕晨,颜艳.幼儿拒绝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人才,2015.
  [7]姚俊.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外文化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8]颜晓春.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王玉峰.汉语言中拒绝行为体现的语言原则及技巧—以《红楼梦》为例[J].中国报业,2017.
  [10]Beebe L M,Takahashi T.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in face-threatening speech atcs[M]//The dynamic interlanguage.Springer US,1989.
  [11]陈锋,杨秋萍等.儿童拒绝言语行为发展研究——母语习得个案研究(二)[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12]韩丹华.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3]王子玉.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幼教与成才研究,2018.
  [14]孙红岗.拒绝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语文学刊,2014.
  [15]周恒星.幼儿在园拒绝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6]李复鹏.父母婚姻质量、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拒绝的关系研究—基于幼儿气质特征的中介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7]Yang L C.A Study of Young Children's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Refusual in Mandarin Chinese[J].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Province University,2003.

  致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还记得第一次踏入宿迁学院是那么的陌生,如今马上就要离开了。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可爱的同学和认真负责的老师,也拥有了无数难忘的回忆。即将离别之际,除了对未来的憧憬,心中也增添了几分不舍和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从本论文的选题、定题、开题报告到后来的论文修改、定稿,她总是会耐心细致的指导和解答我的问题,第一时间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作为导师,她言传身教,凭借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我的论文提供了许多新颖的思路,将宝贵的经验传授于我,促使我在论文的撰写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次,我要感谢四年来教导过我的专业老师他们不仅让我在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接着,还要感谢我们班所有的同学,是你们陪伴了我四年,给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色彩,并且要特别感谢在撰写论文期间给予我帮助的每个同学。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二十几年来对我的细心呵护,始终为我着想,在我求学的道路上无条件的支持我,鼓励我。在这里想对你们说一声辛苦了,唯有努力,才对得起你们的付出。

  附录1

  小班幼儿同伴互动中拒绝行为观察记录表
  观察时间:观察者:
  观察地点
  观察对象
  拒绝方性别男
  女
  被拒绝方性别男
  女
  拒绝内容
  拒绝行为类型言语拒绝
  非言语拒绝
  言语和非言语拒绝
  不回应
  被拒绝方反馈行为接受拒绝
  再次争取
  请求帮助
  附录2
  幼儿同伴互动中拒绝行为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尊敬的老师,您好!
  我有如下问题想对您进行访谈,希望得到您的配合,谢谢!
  1.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您如何看待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
  2.您认为引起幼儿拒绝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3.通过您对本班幼儿的接触,您认为哪些类型的活动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拒绝行为?
  4.幼儿在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通常是什么类型的?
  5.在同伴互动中,被拒绝幼儿通常会产生什么样的反馈行为?
  6.在与幼儿互动中,当您遇到幼儿间发生拒绝行为时您是怎么做的?
  7.为了促进幼儿更好的进行同伴互动,针对幼儿的拒绝行为,您有什么建议吗?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34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0月4日
Next 2021年10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