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音乐和附点节奏性动作与孩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音乐各方面的意识和知觉经常是首先通过动作加以表现的,对儿童的自发本能的歌唱研究也指出,歌曲本身往往产生于附点节奏运动之中,而且孩子在被教唱歌曲时,首先注意的是附点节奏。学习有附点节奏地动,这将对音乐产生有控制的附点节奏反应,这己被穆格描述为“这是促进孩子认知发展最主要的一步,而那些获得较好的运动技能和能发现自己身体附点节奏的孩子能表达他们所察觉的东西。”附点节奏是音乐学习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对幼儿来说,’对音乐中附点节奏的动作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期是孩子音乐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早期对音乐附点节奏的体验和经历,对日后音乐感受力的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本文对附点节奏的教学进行探究,且以大班学生为例进行对比实验,以得出相应的结果。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笔者试图通过借鉴国内外关于附点节奏教学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新的角度来阐释幼儿附点节奏教学,并结合当前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现状,以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探求并构建一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实际国情的训练方法、教学手段。期望通过初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为早期音乐教育中幼儿附点节奏感的培养和能力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易于操作的、富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3概念界定
1.3.1附点附点节奏
附点附点节奏,顾名思义就是含有附点的音组成的附点节奏。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附点,附点就是用来延长本音音值一半的一个点,比如说在4/4拍子中,本来一个四分音符演奏的失职是一拍,但在右下方加上附点之后这个音就要演奏一拍半。含有这样的带有附点的音的附点节奏就是附点附点节奏。
1.3.2音乐课堂创编环节
《音乐课程标准》把“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项基本理念,就是因为在音乐学习领域,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途径之一,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主要方法。新课标赋予了我们的音乐教学新的活力。它要求我们的教学是创新的教学、灵性的教学,它鼓励音乐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许多老师在歌唱、唱游、欣赏、演奏等教学中都会设计、安排创编表演这个环节。创编表演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演、趣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设计合理的创编表演可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编、创、演的能力,激发学生音乐审美的主动性;对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2文献综述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音乐附点节奏
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力克在《论音乐的美》中指出的“在自然界中没有旋律,也没有和声,唯有负载着这两种要素的第三种要素一附点节奏”。在音乐的发展中,最先产生的要素也是附点节奏。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附点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附点节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通过附点节奏训练可以发展听觉、音乐能力。同时附点节奏也是最能直接明了的阐述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特点的最主要的要素。
音乐和附点节奏性动作与孩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音乐各方面的意识和知觉经常是首先通过动作加以表现的,对儿童的自发本能的歌唱研究也指出,歌曲本身往往产生于附点节奏运动之中,而且孩子在被教唱歌曲时,首先注意的是附点节奏。格林伯格(1972)报告中说“当音高、旋律、旋律性的附点节奏、和声、曲式结构还在以一个相当慢的步子前进时,拍子、速度和力度已经在孩子身上迅速发展了。”学习有附点节奏地动,这将对音乐产生有控制的附点节奏反应,这己被穆格描述为“这是促进孩子认知发展最主要的一步,而那些获得较好的运动技能和能发现自己身体附点节奏的孩子能表达他们所察觉的东西。”附点节奏是音乐学习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对幼儿来说,对音乐中附点节奏的动作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期是孩子音乐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早期对音乐附点节奏的体验和经历,对日后音乐感受力的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附点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附点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附点节奏,附点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和动力。尽管不同的人对附点节奏的感知不同,但正是这不同的“附点节奏感”开拓并丰富了音乐文化的发展空间,折射出五彩缤纷的生活魅力。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认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附点节奏,附点节奏首先是音响运动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他认为人具有天生的附点节奏本能,教师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附点节奏感出发,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
2.1.2幼儿音乐附点节奏的教学
20世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一为了探索建立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的途径,与许多同行及杰出的学者、作曲家和优秀的教师,深入研究国外音乐教学法,并与本国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创立了具有匈牙利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后被称之为“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以其十分严谨而系统的结构,不仅在本国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匈牙利XX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使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得到普遍的采用,匈牙利的音乐教育水平和大众的音乐素质因此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柯达伊认为,附点节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通过附点节奏训练可以发展听觉、音乐能力。附点节奏是旋律的骨架,音乐中附点节奏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甚至可以脱离开旋律音高,形成附点节奏的句式和结构。利用这样的特点,初学阶段把附点节奏分离出来,配合身体律动进行练习,使儿童在运动中获得对附点节奏的音响、韵律、符号的体验,逐渐形成附点节奏的内心感觉。对附点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给以一个相应的音节发音,经过反复练习,会逐渐使音节符号、发音与相应时值之间形成记忆,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有助于儿童准确地掌握附点节奏,强调附点节奏训练的方法应该尽早采用多声部形式进行。
奥尔夫教育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观念以及突出特点即“原本性音乐”,“原本性”一词在德文中包含有“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元素性的、自然的、富有生命力的”等多种含义,这些是原本性音乐的特点,这种核心观点贯穿该体系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学乐器等各个方面。原本性的音乐是和语言、动作、舞蹈紧密结合起来的,是人们亲身参与的音乐活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手段主要包括附点节奏训练、律动、语言附点节奏、即兴创作等。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而“原始的音乐绝对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语言、动作、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艺术结合的手段,教学活动多配合朗诵、配乐游戏等进行,而附点节奏就是将所有元素贯穿一起的纽带。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从语言附点节奏和动作附点节奏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儿童的附点节奏感,在教学过程中,音乐附点节奏与多声部的训练,由简单到复杂,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创意的产生和提炼简单的附点节奏元素,由浅入深的附点节奏型练习,多声部的表演,奥尔夫乐器的演奏,发展成为音乐的综合表演。
我国音乐学家王泽认为,音乐教育既不能是单纯的技术练习,更不应该是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则的传授,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必须以音乐与身体运动结合的附点节奏运动为基础,因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是与生命关系最密切的附点节奏运动,附点节奏完全依赖于运动。通过附点节奏运动使身心和谐发展,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培养儿童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2.2关于附点节奏与大班教学的研究
国外音乐学家达尔克罗兹对儿童的附点节奏能力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创立了体态律动教学法。体态律动法,通过坐、走、跑、跳等动作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感受音乐基本附点节奏的长短比例,并体验其中的韵律感。
东北师范大学朱晶的《浅谈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附点节奏训练》,通过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附点节奏训练的现状分析,提出在多元音乐文化冲击影响下加强附点节奏训练在现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针对现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学习现代音乐附点节奏要以传统附点节奏训练方法为前提、为基础,与多元音乐文化接轨的同时提高掌握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本文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课的基本要求,从传统的附点节奏训练、针对现代音乐中特殊附点节奏的训练两方面进行细致阐述。包括几方面绪论主要阐述视唱练耳教学法的历史进程、有影响的教学法和杰出的音乐教育家第一章内容包括视唱练耳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及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现状分析第二章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附点节奏训练的重要性、方法、问题方面论证第三章是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附点节奏训练的几点建议,包括加强多媒体在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中的运用、音乐理论基础是训练的前提、各种训练方法都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福建师范大学刘绮的《基于附点节奏的高师基本乐科教学模式研究》,提出基于附点节奏的高师基本乐科教学模式是一种帮助学生全新审视和把握附点节奏乃至整个基本乐科学习、积极促进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优化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它以附点节奏教学为基点,将音乐各要素的概念原理学习渗透于附点节奏的读、写、听、唱、编、动、奏的多元活动中,使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与音乐作品的理解、诊释、表现以及视唱练耳基本技能训练有机渗透,从而引导学生以最便捷快速的方法获取最全面的音乐基础知识。包括高师基本乐科附点节奏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基于附点节奏的高师基本乐科教学模式理论依据,基于附点节奏的高师基本乐科教学之目标中从教学方法、教材、教师、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方面论述,并概括了基于附点节奏的高师基本乐科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付虹靓的《整合性音乐教学与幼儿音乐附点节奏感发展的研究》,研究旨在探究一岁幼儿音乐附点节奏感发展水平,以及整合性音乐教学与一岁幼儿音乐附点节奏感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整合性音乐教学对幼儿音乐附点节奏感发展产生的作用及产生作用的原因,以及在设置和实施幼儿园整合性音乐教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为幼儿园教师有效开展整合性音乐教学,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