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西双版纳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旅游业发展造成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关注较多,基于这样的格局,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存在哪些发展引起的问题,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为基础,通过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理论意义
  现如今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每个人都热衷于旅游,并且“旅游者”几乎成为了当代“新潮”“时尚”等的代名词。旅游业的重要性已受到各国XX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旅游的模式、旅游行为、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旅游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使我们对旅游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然而,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旅游业发展引起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进行专门研究的资料却较为缺乏。且到目前为止,由社会学视角切入,分析西双版纳州旅游发展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试图用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问题,从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西双版纳州旅游业给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变迁,对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意义。
  1.1.2现实意义
  西双版纳拥有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并以其自身的自然生态优势和独特的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游客。面对高质量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基本条件,如何解决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实现西双版纳旅游业的突破和发展,促进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转型,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当前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给与较多的关注和探索性分析,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环境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
  在该篇论文中,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背景和意义两大版块,同时还介绍了世界学者针对于现阶段的旅游现状的相关研究情况,对旅游业的相关概念作出界定,为后文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通过相关资料分析西双版纳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并通过SPSS分析其问卷数据得出其旅游业发展造成了哪些社会问题。
  第三部分:利用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功能论”和“冲突论”等理论分析其旅游业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通过文献的分析及归纳,得出一系列解决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问题的措施。
  1.2.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通过“关于云南省西双版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查问卷”,结合变量分析当地居民、游客对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现存问题的一些看法,利用问卷调查匿名性的优点来了解游客对在西双版纳州旅游的主观感受,从而为本文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网络问卷调查和收集平台,通过发布到微信、QQ、问卷星等平台,收集全国4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男女占比分别为42.3%和57.7%,本地人和游客分别占27.0%和48.2%,年龄主要集中在30—35岁之间,占比为28.2%,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00—6000元的最多,占样本比例24.8%。
  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统计分析前,通过预调查,测评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研究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问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先采用内部一致性这一信度指标,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指问卷内部所有项目间的一致性,通常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于本问卷的信度分析笔者使用了以下途径进行说明。(1)用SPSS对50份预调查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如表1-2、表1-3所示。
  其中,Alpha=0.826表示问卷内部一致性很好,在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建议,对问卷某些项目进行修改,提高问卷信度。综上,经各方检验,关于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问题的研究问卷信度很好。
  (2)采用结构效度分析法对问卷进行两部测试。首先进行KMO试验和巴特利球试验,KMO值分别为0.754和KMO试验系数均大于0.5,因为P值均为0,均小于0.5,因此问卷有结构效度,表明问卷各个内容效度都是可以接受的。然后,对问卷的总体有效性进行了测试,公因子方差提取项均大于50%,说明问卷的效度很好。
  2.个案访谈
  为求更准确掌握当前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选用了个案访谈,主要面向对本文具有参考价值的当地人进行访谈,通过对个案的深度剖析和研究,得出本地居民对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造成问题的不同观点。
社会学视角下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1.3相关概念界定

  1.3.1旅游业
  关于旅游业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许多人总是把旅游业与旅游和旅游产业相提并论,但其实它们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旅游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迅速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产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旅游产业又是指旅游业和旅游业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资源、智力等服务的行业和部门的总称。
  而旅游业并不是一种社会行为,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它的界定标准和传统的“产业”有很大的差距。首先,旅游业是一系列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它也是各种不同的独立旅游部门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其次,旅游业的产生是客观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成员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人们消费需求和心理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最后,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是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其“三要素”是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旅游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综合性产业、劳动密集型服务型行业、政治性较强的行业。
  1.3.2生态旅游
  之所以被称为生态旅游,是因为它拥有的景观主要是由有特色的生态环境构成,并且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推进人与自然能够做到和谐发展,因为自然生态环境相比其他一般景观来说更为良好,而且人文生态系统业发展良好,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生态友好的方式进行生态认知、实现生态体验,并且做好生态教育,让人们在进行旅游的时候使能够同时使身心得到放松。
社会学视角下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1.3.3大众旅游
  对于大众旅游的概念,通常情况都有两种解释。首先,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经扩大到普通劳动人民。另一种含义是,现代旅游开始形成以有组织的团体旅游为代表的大众旅游模式,并成为大众中的一种普遍性的旅游方式。对“大众型”的解释是人们在进行旅行的时候,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选择旅行社,并且依靠相关的旅游企业获取相应的物资和服务,并且他们的整个旅行过程都是已经规划好的,有固定的时间要求,并且旅行路线和所有的活动也是提前策划好的。[]
  大众旅游具有五大特征:一是旅游消费的规范化。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已超过40亿人次,出境游客1.2亿人次,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消费和海外旅游消费的数量居世界首位。旅游已成为人们喜爱的生活方式之一。二是旅游就业创业。在中国旅游业的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的10%,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个对公业务,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互联网+旅游已经渗透。三是旅游主题的社会化。旅游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旅游产品、文明旅游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四是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互联网、高铁等热门技术与旅游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几乎所有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在开发旅游业务板块。五是旅游投资的推广。大型企业集团已进入旅游业,民营经济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所有这些特征表明,旅游已日益成为人们的选择的生活方式之一,不仅是国内旅游的普及,也是出境旅游的迅速普及。

  1.4文献综述

  1.4.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旅游业的研究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和X,并积累了不少成果。从百度学术、中国知网、Elsevier等平台,以“tourism”为搜索关键词,选择被引用次数较高的文献为研究依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发现国外学者对旅游业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其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环境,其次是社会文化,最后是经济。
  着眼于国外研究,他们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的看法和观点在每个时代都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争议。在知网外文文献中将“tourism”与“economic impact”同时输入,能够搜索到大量相关的文件,进行整理能够发现,其中英文文章一共有110篇,而相应的外文期刊则达到了105篇,剩余的5本属于外文图书。20世纪70年代,为对旅游业经济乘数带来的实际影响进行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试验,最终取得了科学的结论,同时还查证了旅游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乘数效应的影响(Archer,1996)。同时,也通过研究得出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观点。80年代后旅游业经济影响这项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起点(Keogh,1995)。不管是对于帝国主义来说还是对于当今社会的资本主义,旅游业的发展都为他们的剥削带来了新形式,强调了主人与奴仆两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并且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发达国家(Dan,1977)。部分学者指出旅游业会增加目的地的价格,给当地居民带来更高的生活费用,甚至会导致通货膨胀等(Adrian Bull,1991)。但也有一些新观点认为旅游业经济依赖度最大的城市受益最少,经济基础种类多的城市从旅游中获益最大,但依赖度最低(Gregory Ashworth,2010)。但其实,旅游业的经济影响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一些学者指出,旅游业的正负效应主要受旅游设施类型和旅游景点类型、游客消费数量和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消费资金吸收程度和区域的季节变化5个因素的制约。
  在旅游业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国外学者首先将其分为社会分层、示范效应、文化复兴、自尊和敬畏(Smith,1977);一些学者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对关系的影响,主要是主要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的互动;第二类:对基础设施和目的地资源的影响(Butler,1974)。一些学者将其划分为旅游目的地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方面(Mathieson,1982)。然而,许多学者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入手,分析了新西兰毛利文化区旅游业发展对毛利文化的影响(Ryan and Crotts,1997),也对旅游业发展的分析影响了欧洲7世界遗产地的城市完整性(Bong,1996),以及旅游业发展对玛雅文化商业化现象的研究(Medina,2003)。
  关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中,部分学者针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试验和分析,他们认为旅游业的确给社会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同事他们还告诉人们社会的环境资源并不是无限的(Michael Romeril,1989)。在对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时,主要是倾向于将其影响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使旅游业在不断获得发展的同时,相应的环境也能够得到保护(Bun Yong Ahn,2002)。
  1.4.2国内研究现状
  在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产生了一个系列的影响,如推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等等。国内学者从旅游业的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分析:经济效应、社会文化影响和生态学。也有对其旅游吸引物进行研究;还有的学者是从“旅游社会学”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探讨叙述。
  第一,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使用CNKI,输入“旅游业”与“经济效应”,同时进行“主题”查阅,能够搜索到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再选择相应的参数进行筛选,设置主题相关度,还有文献的下载次数与发表时间等等,最终能够提取出172篇有效文章,通过整理能够发现有80篇为期刊,有71篇属于硕博论文类型,还有4篇是属于报纸;以“旅游业”与“社会文化影响”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经筛选之后统计出来,共得到42篇与其主题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其中期刊31篇,硕士论文11篇;最后再以“旅游业”和“生态环境影响”为关键词,共有231篇与其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其中期刊191篇,硕博论文42篇。
  首先从“经济效应”分析,王慧娴(2016)认为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空间分异的研究有助于旅游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旅游政策科学决策,对于优化旅游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改善地区经济结构、促进旅游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戴光全(2005)的研究中,是将昆明世博会作为了研究对象对城市旅游经济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主要是针对于重大事件对其带来的影响,最终得出了两个主要概念,一是后事件效应,二是事件旅游可持续发展;而在学者吴伯磊(2008)的研究中,则主要从北京旅游业入手,在分析其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贡献率的同时,还分析了它和部分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在他看来,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旅游业的影响,尤其是综合产出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旅游业的发展还会给其他相关产业带来影响,如住宿、信息流通,还有餐饮业等等,从整个北京的发展来看,旅游产业具有很大的关联程度。
  其次从“社会文化影响”方面出发,国内有关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回顾和评述方面,孙九霞(2009)、谢婷(2006)、姜辽(2013)、宗晓莲(2004)、潘秋玲(2004)、周慧颖(2004)等都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述评。这些学者的研究在旅游研究领域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我国的经济获得了整体上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也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旅游社会文化的重视,同时还获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近年来一直是旅游领域的热门话题,王璐璐(2006)、冯志明(2007)、莫凡(2009)在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三位学者根据中国实际进行了一些理论分析,并由此对我国理论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看法。
  最后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王丽娜,杨主泉(2015)通过对2004-2015年旅游生态系统相关研究文献的系统回顾,系统的总结与述评了旅游生态系统设计、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旅游生态系统能值以及旅游生态系统健康、旅游生态系统管理和旅游生态系统补偿六大方面,为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参考。孙萍(2009)在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旅游演化机制和城市旅游生态观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城市生态旅游系统发展的框架,提出了城市生态旅游空间复杂网络的理想整合模式。杨絮飞(2004)在旅游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框架下探讨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评价方法、规划与管理实践模式。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为建立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基础,张一群(2015)以云南为研究区域,以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地模式的开拓者为个案,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将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定为研究对象,并且提出了一套独有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第二,旅游吸引物。
  为更好的进行旅游活动,就需要做好旅游吸引物,这是最基础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整个旅游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国内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方向,在CNKI中以“旅游吸引物”为关键词,一共搜索到与其高度相关的123篇文献,其中期刊68篇,硕博论文46篇,中国会议和国际会议9篇。以国内相关文献为依据,经统计分析以及综述研究表明,关于旅游吸引物的研究集中于介绍其概念、系统、符号形态等,以及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体验的概念辨析。在保继刚、楚义芳(1999)的实验中,主要是把旅游吸引物进行了概念上的解释,即“某一旅游景观能够吸引游客而拥有的相关因素的总和,不仅有旅游资源,还涉及到了基础设施和能够提供的服务,有的地区还增加了相应的交通条件”。西方的旅游研究表明,旅游吸引物是一个系统,它往往是人为建构的结果。马凌(2009)在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研究的时候,较为重视其拥有的符号属性,以此为前提对其进行概念定义,同时立足于整个社会构建,对相关的符号化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提出社会学视角下对旅游吸引物建构进行的定义,认为其属于价值与意义构建,以旅游吸引物的角度进行研究,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学者陈岗(2013)通过相应的研究最终对于旅游吸引物拥有的符号性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认知属性定义,并且将其在多个领域中进行使用,如旅游营销与旅游者凝视等。旅游吸引物符号一共存在着三种据体形态,首先是标志符号形态,然后文化符号和群体符号。而在这一符号属性的研究中,蒋萌(2016)则认为“旅游吸引物越发注重视觉效果,这一转变从消费社会与景观社会的视角下反映了旅游向商品与景观的转变,反映了旅游者被消费与符号操控的事实”。吴晋峰(2014)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旅游现象的"旅游系统"本质出发,构建并应用TNPRE关系模型,并且立足于联系,将四个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包括与旅游相关的资源、体验、景区和产品。通过对旅游吸引物的综述研究,旨在为明确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第三,旅游社会学。
  在1980年后,我国还针对旅游社会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内容为人口结构、相关的社会政策,还有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等等。从知网下载的论文超过40篇,以下是一部分学者对旅游社会学的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
  20世纪之后,国内的学术期刊发表了一些旅游社会学方面的论文,比如李因、仓理新(2009)都立足于社会学,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既使用了社会学理论,也借鉴了人类文化学中的相关知识知识,将旅游定义为人类固有的文化需求。还有何兰萍(2002)又是对当今社会的旅游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旅游的麦丹劳化”和“被消费的旅游”等,通过社会学知识进行批判。
  对《旅游学刊》进行了解能够发现,很多对旅游之事有所了解的学者发表了一些自己关于旅游性质的看法。在《旅游学原理》中,该书的作者是申葆嘉(2008),在他看来,不管是主管部门还是相应的业界,往往都把旅游视为获取经济利益的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关于旅游的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21世纪开始,在我国国内就已经逐渐有了很多的关于旅游社会学的专著。较为典型的有尹德涛(2006)对的观点,他针对于旅游和它所带来的价值、它对当地的影响和相关的权重问题,还有外来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研究。孙九霞(2009)指出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的主人,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是最终的受益者。因此,在探讨这一观点之时,她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景区和社区一体化的傣族园景区的社区参与比较广泛,主要体现为开傣楼、经营傣家乐和成为公司员工三种形式。
  第四,西双版纳州旅游业研究。
  西双版纳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基于目前国内旅游业已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西双版纳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业转型升级关键,通过在CNKI上以“西双版纳州旅游业”为主题进行搜索,共获得相关文献11篇,其中期刊10篇,硕士论文1篇,研究期间为1999年-2015年。田毅(2013)以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为基础,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快推进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措施。桂蓉蓉,罗云丽(2013)提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应抓住“把云南建成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伟大机遇,不断提升西双版纳州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运营水平,把旅游业打造成西双版纳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卢卫林(2014)则提出旅游业和林业这两种乡村经济转型方式在西双版纳州的发展现状及模式对比,并从实际出发,预测了两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发展前景。
  1.4.3国内外研究述评
  从国外的研究经验来看,旅游业发展问题逐步成为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西方学者并不是孤立的研究旅游业发展问题而是将这一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之下,并运用多种学科的协同分析。
  对比国外的研究,发现国内在对于旅游业造成的影响研究范围方面内容比较广泛且丰富,但对于不同省市地区的个案探讨较少,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强,另外,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游的意义和内涵的初步研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多学科协调、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并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其产生这些影响的因素正是今后进行旅游业发展问题深层次研究的主要着手点。

  第2章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西双版纳州旅游业概况

  2.1.1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优势
  美丽的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边境地带,北部是云南的临沧市和普洱市,南部与老挝和缅甸接壤,并且和泰国的距离也很近。澜沧江——湄公河提供了水力资源,西双版纳拥有国际机场,并且因为昆曼高速的建立,形成了很好的交通条件,位于,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因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所以我国的西双版纳也拥有了具有特色的气候环境,在夏天的时候不会受到台风影响,在冬天的时候也不会受到寒潮影响。一年之中的气温变化较小,高温多雨,冬天很暖和,最冷的时候平均气温也达到16℃,而且降水还很丰富,素有“世界暖都”的美誉,所以西双版纳也是很多人冬天避寒的最佳选择地。
  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巨大的原始森林,也是地球北部回归线中保存最完好的雨林。2005,中国《X国家地理杂志》杂志说过它是中国最美丽的森林之一,包括景洪和勐腊的热带雨林,以及勐海的衡春雨林,都是雨林中的极品。许多特有物种和古代遗迹动物也生活在这里。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众多。例如亚洲象、长臂猿、赤颈鹤、犀牛等。所以西双版纳经常被人们称作“植物王国”,有时又是“动物王国”,甚至是“皇冠上的明珠”。
  在西双版纳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其当地还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和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以傣族为例,只有拥有泼水节与关门节等等,拥有独具特色的傣陶、音乐、舞蹈以及艺术壁画等。除了傣族以外,西双版纳还有14种少数民族,比如哈尼族、基诺和布朗等,他们的民族风俗也十分精彩。傣族普遍信奉小乘佛教,傣族寨子中必定会有缅甸寺,包括他们的建筑物的风格也是融合了佛教文化。在西双版纳景洪市曼弄枫的大佛寺也是中国最大的南传上部座佛教寺院,这也是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品牌亮点——“佛在西双版纳,福在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普洱茶文化与普洱茶马古道齐名,并且傣族传统的贝叶文化和古老的普洱茶文化相融汇,为本地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1.2近五年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情况
  来自西双版纳州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西双版纳旅游人数持续增加,并且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旅游人数为1494.35万人次,增长速度为19.2%,而2017年旅游人数已经达到3326.47万人次,增长速度为32%,较2013年同比增长12.8%。2013年至2017年的西双版纳旅游业总收入持续增长,2013年旅游业总收入为171.67亿元,而2017年已经达到420.28亿元,但其增长速度呈现的却是不稳定的趋势,在2016年的时候达到最高,为46.6%,2013年增长速度为22.7%,2014年为32.8%,2015年为25.7%,2017年为20.8%(见表2-1、表2-2)。
  表2-1西双版纳州2013-2017年旅游人数及增长速度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旅游总收入(亿元)171.67 228.02 286.7 420.28 507.75
  增长速度(%)22.7 32.8 25.7 46.6 20.8
  表22西双版纳州2013-2017年旅游业总收入及增长速度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旅游人数(万人次)1494.35 1700.26 2001.4 2519.95 3326.47
  增长速度(%)19.2 13.8 17.7 25.9 32
  (表中数据来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局)
  西双版纳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宗教文化,这些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的步伐,并且带动了其旅游业的发展。
  2.1.3西双版纳游客具体情况
  无论是从宏观层面或者是需求层面上去考虑,现如今旅游业作为一项快速增长的朝阳行业,人们将资金转向休闲类消费,而旅游则是首选。本文具体从实际发放问卷中回收到的数据对西双版纳州游客的具体情况做出检测分析,主要分析游客年龄、游客消费水平以及游客出行方式方面。
  1.游客年龄。
  据研究表明,国内外旅游的人群多数集中于30岁以上,为了分析到西双版纳旅游的人群具体集中于多少岁呢,为此,将“身份”和“您属于哪个年龄段”进行交叉分析,得出表2-3。
  表2-3身份*您属于哪个年龄段交叉制表单位:百分比(%)
  身份您属于哪个年龄段
  合计
  18岁以下18—20 20—25 25—30 30—35 35岁以上
  本地人0.8 15.1 23.5 16 29.4 15.1 100
  游客1.9 12.7 18.4 15.1 37.7 14.2 100
  其他1.8 35.8 41.3 4.6 8.3 8.3 100
  合计1.6 19.1 25.5 12.7 28.2 13 100
  卡方检验69.397a df=10 sig.=0.000
  从表2-3,卡方检验表明sig.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被调查者的身份与其年龄段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表中数据显示西双版纳游客“30-35”岁的占37.7%,是所有游客中人数占比最大的年龄段,即到西双版纳旅游的年龄段集中于“30-35”岁;而“意向游客”中占比最大的是“20-25”岁,为41.3%,即有意向到西双版纳旅游的人群集中在“20-25”岁。所以现如今西双版纳的游客多数是30-35岁左右的青年,并且很有意向到西双版纳旅游的群体也是20-25岁左右的青年,可以说现在西双版纳游客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2.游客消费水平。
  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提高他们的旅游支付能力,使旅游消费成为日常消费。本文结合本地人的旅游消费水平预估值并具体分析西双版纳州游客的消费水平(如表2-5所示)。
  表2-4身份*西双版纳旅游消费水平交叉制表单位:百分比(%)
  身份西双版纳旅游消费水平
  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元以上合计
  本地人21.8 36.1 31.1 10.9 100.0
  游客16.5 41.5 26.4 15.6 100.0
  其他10.1 26.6 34.9 28.4 100.0
  合计16.4 36.4 29.8 17.5 100.0
  卡方检验21.880a df=6 sig.=0.000
  表25身份*家庭人均月收入交叉制表单位:百分比(%)
  身份家庭人均月收入合计
  2000元以下2000-4000元4000-6000元6000-8000元8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
  本地人12.6 35.3 22.7 15.1 8.4 5.9 100.0
  游客4.7 18.9 31.0 21.7 12.3 11.3 100.0
  其他22.9 17.4 14.7 14.7 3.7 26.6 100.0
  合计11.4 23.0 18.2 18.2 9.1 13.6 100.0
  卡方检验68.533a df=10 sig.=0.000
  表2-6身份*游玩天数交叉制表单位:百分比(%)
  身份游玩天数
  合计
  2天以下2-4天4-7天7天以上
  本地人7.6 38.7 37.0 16.8 100.0
  游客3.3 36.3 51.9 8.5 100.0
  其他0.9 44.0 45.9 9.2 100.0
  合计3.9 38.9 46.4 10.9 100.0
  卡方检验16.836a df=15 sig.=0.000
  根据统计结果(表2-4、表2-5和表2-6)表明卡方检验sig.值显示为0.000,小于0.05,所以“身份”与“西双版纳旅游消费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游玩天数”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首先,西双版纳游客的旅游消费水平3000—4000元的居多,占比41.5%,并且本地人的旅游消费预估值占比最多的也是3000—4000元,为36.1%;其次,西双版纳游客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00-6000元之间的人数是最多的,占比31%;最后,来西双版纳的游客游玩4-7天的比重最大,为51.7%。这些数据说明西双版纳拥有独具特色的吸引力,受到各地游客的喜爱,并吸引了大多数家庭人均月收入为4000-8000元的群体来到西双版纳旅游,这部分群体属于工薪家庭,他们的游玩时间大概是4-7天,旅游消费水平是3000-4000元,也就是西双版纳的平均消费水平并不高,游客的滞留时间也较长。这也就为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西双版纳州游客的旅游消费作为一种享受和发展的消费,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该地的消费水平、游玩时间等等,这些因素是奠定于游客的经济水平之上的,也就是其家庭人均月收入。所以,将问卷中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游玩水平”与“西双版纳旅游消费水平”问题答卷分别进行交叉分析。(如表2-7、表2-8所示)
  表2-7家庭人均月收入*西双版纳旅游消费水平交叉制表单位:百分比(%)
  家庭人均月收入西双版纳旅游消费水平
  合计
  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元以上
  2000元28.0 36.0 22.0 14.0 100.0
  2000-4000元22.8 49.5 22.7 5.0 100.0
  4000-6000元21.1 42.2 29.4 7.3 100.0
  6000-8000元7.5 40.0 38.8 13.8 100.0
  8000-10000元7.5 25.0 50.0 17.5 100.0
  10000元以上5.0 6.7 23.3 65.0 100.0
  合计16.4 36.4 29.8 17.5 100.0
  卡方检验145.797a df=15 sig.=0.000
  表2-6游玩天数*西双版纳旅游消费水平交叉制表单位:百分比(%)
  游玩天数西双版纳旅游消费水平
  合计
  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元以上
  2天52.9 23.5 17.6 5.9 100.0
  2-4天17.0 53.2 22.8 7.0 100.0
  4-7天15.2 26.5 38.2 20.1 100.0
  7天以上6.3 22.9 22.9 47.9 100.0
  合计16.4 36.4 29.8 17.5 100.0
  卡方检验86.613a df=9 sig.=0.000
  从统计结果(表2-5、表2-6)显示卡方检验sig.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西双版纳旅游消费水平”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游玩天数”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游客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8000元的旅游消费水平集中于3000-4000元,占比分别是36.0%、49.5%、42.2%、40.0%,但随着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提高,8000-10000元和10000元以上的旅游群体的消费水平分别是在4000-5000元和5000以上,分别占比50.0%和65.0%。然后西双版纳游客的游玩天数2天、2-4天、4-7天和7天以上所要花费的旅游消费也是不同,依此在从少到多排列的四个消费水平中占比最多,分别是52.9%、53.2%、38.2%、47.9%。所以游客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游玩天数对西双版纳游客的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也是尤为显著的,收入越高,游玩天数越多,其旅游消费水平也就越高。
  3.游客出行方式。
  国内外旅游常见的出行方式主要是自驾游、跟团,现如今还有“驴友”、“背包客”、“义工旅行”的出现,旅游方式也逐渐增多,本文主要选择自驾游、跟团和义工旅行三种出行方式作为研究方向进行交叉分析(如表2-9)。
  表2-9身份*出行方式交叉制表单位:百分比(%)
  身份出行方式
  合计
  自驾游跟团义工旅行其他
  本地人36.1 26.9 27.7 9.2 100.0
  游客36.3 27.8 30.7 5.2 100.0
  其他11.9 53.2 30.3 4.6 100.0
  合计37.7 27.7 28.4 6.1 100.0
  卡方检验28.091a df=6 sig.=0.000
  根据统计结果(表2-9)显示,卡方检验sig.值等于0.000,小于0.05,说明“身份”与“出行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西双版纳游客和本地人选择“自驾游”的最多,占比分别为36.1%和36.3%,也就是说到西双版纳旅游的群体大多选择自己开车,这种出行方式虽然方便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并且这也是西双版纳交通拥堵的一大因素之一。

  2.2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问题

  旅游业的灵魂是“吃、住、行、游、购、娱”,这六大旅游业要素应协调发展,以使游客在旅游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享受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本地人的热情以及从业者无微不至的服务。但目前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您在西双版纳州旅游时遇到过哪些问题?”,得出下表(表2-10)。
  表2-10您在西双版纳州旅游时遇到过哪些问题?
  问题均值标准差
  交通不便及拥堵0.63 0.484
  物价过高0.54 0.499
  汉化严重(体现在语言、服饰、建筑等)0.51 0.501
  住宿选择空间小0.49 0.500
  景区管理混乱0.45 0.498
  饮食方面的不习惯0.36 0.480
  娱乐设施较少0.20 0.397
  其他0.11 0.315
  从表2-10中可以看出,“交通不便及拥堵”的均值最大,为0.63,大于标准差0.484,而按照均值由大至小且大于标准差的依此还有“物价过高”和“汉化严重(体现在语言、服饰、建筑等)”,均值分别为0.54、0.51,标准差分别是0.499、0.501。这说明在西双版纳旅游过程中,游客和本地人普遍感受到的就是交通的不便利和拥堵、物价很高以及傣族文化汉化的严重性。
  2.2.1交通的超负荷承载
  交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具有相互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对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网络产生负功能。
  在和受访者们谈到西双版纳在旅游业快速发展之后现如今的一个交通状况的时候,受访者A、受访者B和受访者C都对现在的一个交通情况有自己的见解,但无一例外的表明西双版纳现在的交通就是“堵”。
  以下为访谈节选:
  受访者A:“其实平常还好,但一到节假日,像春节、泼水节期间,就堵得很,从我家到景洪市里面平常只需要十五分钟左右的车程,节假日期间足足要花一个小时左右,去年五一休假想带着老婆孩子去昆明玩一圈,直接在告庄大转盘那里堵着了,接近三小时才慢慢开出城。”
  受访者B:“每年过年的时候,告庄大转盘、曼斗红绿灯、新桥转盘和老桥就堵到不行,公众号都有报道过春节期间版纳成‘堵城’了。”(边说边打开微信公众号给我看那篇文章)
  受访者C:“其实‘交通堵塞’是必然的,现在版纳采取各种营销手段来宣传旅游,像之前《跑男》、《放开我北鼻》、《湄公河行动》等都来版纳取景拍摄,有了这些综艺和影视节目的媒体效应,还怕版纳不火吗。”
  所以现在西双版纳的交通状况真的是不容乐观,不仅对本地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使他们出行不便。同时,也会对整个城市的居住舒适度产生影响。
  2.2.2物价和房价的上涨
  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能够通过房价、物价变化体现出来。在最近几年,因为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我国的西双版纳不管是零售物价格还是居民消费指数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然而从全州整体来看,我们能够发现景洪市中的很多商品的物价依然较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导致物价上涨”、“房地产价格的提高”、“旅游业发展只有少数人受益”和“本地贫富差距加大”四项问题(见表2-11)。
  表2-11对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引发当地经济问题的态度单位:百分比(%)
  问题肯定中立否定均值
  导致物价上涨84.27 10.24 5.49 3.92
  房地产价格的提高83.07 9.03 7.9 3.87
  旅游业发展只有少数人受益76.43 12.01 11.56 3.75
  本地贫富差距加大69.78 15.84 14.38 3.66
  根据统计结果(表2-11)可知,人们对这四项问题持有肯定态度的居多,84.27%的人们觉得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物价上涨,83.07%的人们觉得房地产价格会上升,76.43%的人们认为只会让少数人受益以及69.78%的人们认为会加大本地的贫富差距水平。因此我国的西双版纳为促进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吸引游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也提升了当地的物价,在很大程度上还影响了旅游地原住居民生活。
  以下为访谈节选:
  受访者B:“是啊,现在物价上升真的是很快,以前平常去吃一碗早点也只要五元,现在已经是七、八元,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它会更高,要10元,本来就只是一个打工的,工资也不高,都吃不上早点了。”
  受访者C:“物价上涨的是非常明显呀,我记忆最清楚的就是告庄那里夜市街的菜包鱼,版纳还没这么火的时候,它只卖15元,我和我闺蜜还经常去吃,结果,现在已经卖到25元了,旅游旺季的时候还更贵,要35元,很久都没去吃过了。”
  受访者D:“物价上涨很正常,感觉房价才是变化相当快的。我2013年刚进入房地产行业的时候,景洪市里面的均价也才3000元左右,现在直接翻了一倍,甚至均价已将快达到8000元左右了,这对于本地人而言,那是多大的影响呀,本地居民想要改善下居住状况,二手房市场不景气,没资金,就买不起房,工作两三年的人现在想要买房也是很困难,只能寻求家里的帮助。楼房开盘的时候,来的大多数都是外地人,而且基本上都是拿房子投资的。我现在就很庆幸2015年的时候我一鼓作气把房子买了,不然现在悔到肠子青了。”
  通常情况下,能够经常进行旅游的人都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并且和旅游地的居民相比,他们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能够担负起价格不菲的旅游产品。不管是在泼水节时期还是春节期间,都会有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到西双版纳进行游玩,这会导致房价直接性的上升。对于旅游地的居民来说,这会给他们造成经济负担,并且损害她们的经济利益,使她们原有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各大地产商就是利用西双版纳现在发展势头正旺的旅游业,纷纷拿地,而买得起房的人还是外地人,用于开宾馆、酒店,或者租赁等等,本地人却只能望而却步。
  2.2.3失业人口增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该行业中的工作者收入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很多行业的职工为获取经济利益而纷纷转入旅游行业中,例如酒店前台、客房服务员、保安等等。
  以下为访谈节选:
  受访者B:“我刚到社会上的时候,先是做销售,卖衣服,每天都要叫卖,实在太累了,就和朋友去超市当收银员,但工资一个月才2000元左右,完全不够生活支出。现在版纳旅游业发展这么好,酒店生意也不错,工资给得也相对较高,酒店前台一个月至少能拿到3000元左右。不过,旅游淡季的时候,酒店也会辞退一部分人,一般是客房服务员被辞退的较多,因为平常也没人来住宿,而客房服务员的人数在酒店的比例也是最大的。”
  受访者E:“这是我换的第四家酒店了,都是在他们着急招人的时候去应聘的,但之后游客一少,很多人都会被辞退,现在年纪也大了,只能做这些工作了。”
  旅游业发展的确使许多相关产业受惠,这也就致使从事旅游行业人数的增加,例如,割胶工人、村民等的加入,但最重要的是,旅游业本身就存在着季节性。如果是淡季,不管是劳动力还是生产资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失业,并且造成闲置情况,给旅游地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并带来社会问题。如农副产品数量下降,价格上升,影响区域发展,导致当地居民不满等等。
  这种过分依赖旅游业来发展自己的经济,西双版纳的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给产业结构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得旅游者逐渐减少对当地的旅游需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可能会对整个国家造成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并且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具有不稳定性,这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还有旅游业高敏感度和脆弱性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影响。
  2.2.4传统傣族文化习俗受到冲击
  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以后,传统傣族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本,XX、学者与民众都意识到,传统傣族文化是增强西双版纳魅力,并且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持西双版纳旅游业进行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能够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甚至能够从整体上推动傣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然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问卷中设计了4个陈述,调查者对此选择自己所持的态度(表2-12)。
  表2-12对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冲击傣族文化现象的态度单位:百分比(%)
  问题肯定中立否定均值
  傣族舞蹈、民歌被广泛用于商业表演88.67 4.59 6.74 4.13
  原生态的傣族村落逐渐减少86.36 7.26 6.38 3.95
  普通话的推广对傣语、傣文的冲击83.87 9.63 6.5 3.88
  傣族特色工艺制作的埋没(傣陶等)79.35 10.58 10.07 3.78
  根据统计结果(表2-12)显示,绝大部分的人对西双版纳现存的这4个傣族文化习俗问题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也就是说,西双版纳州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傣族文化。
  以下是访谈节选:
  受访者A:“就是在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发现很多游客其实很喜欢我们的傣家楼,然后基本上寨子里的房屋都被翻新了一遍,虽然形态还是傣家楼房,但没有原生态的那种气息了,现在版纳很少原生态的傣家楼房和傣族村寨了。唉,傣文更是不常见,我这个岁数的人都不会写几个,更别说那些年轻人了。”
  受访者B:“我从来不在日常生活中穿傣装,一般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的时候才会穿,对,我们工作装是傣装,现在很多酒店前台的工装基本都是以傣族服饰为主的。傣语的话在寨子里和家人还有就是跟傣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才会说,其他时候都是说汉话的。”
  受访者D:“男生的傣装其实也没啥特别的,我基本不穿,平常在店里都是穿休闲的,傣装一般是节假日的时候,那时候店里生意好,我才会穿。我店旁边就是有‘山林大剧院’,开了好些年了,万达的‘傣秀’还没来到版纳的时候就有的,跟朋友去看过一次,那个票价还挺贵的,一百多元,现在去看‘傣秀’的人更多,票价也是180左右,其实都差不多,就是民族风格的舞台剧和歌舞表演。”
  随着普通话在中国的广泛使用和居民学习外语热情的提高,少数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将受到严重威胁,语言的衰落将动摇稳定的社会模式和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都拥有者自身独有的特征,如真实性、神秘性等等,这些都是它自身价值和独有的魅力的体现,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更好地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取经济利益,一些商家为迎合部分需求会将项目内容进行低俗化,这样会使得该民族文化原有的特殊面貌被掩藏了起来,发展成为虚假的民俗。而真正意义上的民俗则会被淡化,甚至会出现消失的情况,因为缺乏相应的存在环境,很多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庸俗化情况。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改造,使用现代艺术对其进行改进,向大众呈现出一种艺术化的文化,并且还具有程序化的特征,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当地旅游产业。
  2.2.5当地的生态环境被践踏
  想要旅游能够成功进步,那么环境则是关键的保证。可是,当今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类型也变得丰富多样,旅游当地进行的各项活动关于当地的不仅自然还有人文环境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力。当今的旅游业不断进步游客纷至沓来,旅游目的地环境也会产生改变。并且此影响并非暗藏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大众旅游不断前进,旅游业关于环境破坏越来越受到重视(见表2-13)。
  表2-13对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态度单位:百分比(%)
  问题肯定中立否定均值
  旅游生活垃圾多,处理不及时87.34 9.54 3.12 3.97
  景区自然景观被破坏85.59 10.76 3.65 3.93
  使本地环境质量下降79.82 11.57 8.61 3.79
  打破了宁静的生活氛围77.24 12.91 9.85 3.76
  从表2-1可以看出,人们对本文所列举出的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4个问题都持有肯定的态度。旅游活动的大幅度进行,西双版纳的自然生态因此收到了伤害。比如,"白色污染"大规模地存在于旅游景区内。有很多未经正常处理的生活垃圾被直接放进了大自然里,这也许会给自然造成更加强的污染。而且,游客的活动会打破野生动物原有的生存空间,比如生存环境的植被因为人们的不断践踏而遭到了损害,类似于这些损害只能是旅游目的地来承担的,而且损害是一个长期过程的。长时间地让大量的游客入内,让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原貌被破坏而且让生存的时间被威胁,本质上来说,游客接待增多就会侵害景观的存在寿命。

  第3章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

  3.1社会变迁因素

  3.1.1民族文化的变化
  旅游发展时,民族文化有可能会丢掉本来有的特质,更可以体会文化的认同感,让文化得到重新建成。所以民族文化变迁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云南省大理旅游业的开发后,向小城镇方向进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少数民族歌谣慢慢被忽略,旅游业的进步让他们有了很多新兴的公共场地。哈尼的民族舞蹈已被包装成游客的旅游产品。然而,伴随旅游业的进步,游客把自身所居住地方的文化与民族地方的旅游目的地融合,让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造成文化变迁。
  3.1.2价值观念的变迁
  现如今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人们从物质需求逐渐过渡到了精神需求方面,有课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而旅游就是他们首选的生活休闲方式。很多游客来到西双版纳旅游,先是带动了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但也必然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那么目的地居民能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很多生活方式在转变。所以说价值观念的变迁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首先,游客的休闲时间、空间、方式和态度发生了变化,提升了休闲的时间,让休闲空间慢慢增大,使得休闲方式变得丰富,休闲消费变多,休闲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激发了旅游业的积极性。其次,在他们到西双版纳旅游之后,他们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生活习性也就与西双版纳的生活气息相融合。最后当地人在西双版纳开始着力打造旅游业发展之后,傣族村落的传统水稻作事、打渔、收藏这类农耕生活慢慢变少了,很多农民的土地被利用。他们只可以利用租房或者橡胶种植,旅游业等来继续生活。这导致了傣族村镇居民的收入有了改变,当地的傣族园让村民额土地租赁和住宅保护费,旅游开发等等外来收益增加,使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现代化。
  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在旅游业发展的“潮涌”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影响。西双版纳村民的原有价值观有了改变,让少数民族不再是以往很深入的小生产意识,让他们有了一些商品思想,如商业性质的舞台剧、商演活动;最初的“依山伴水,农作耕织”就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目标,可是当自旅游业开始之后他们自由地去选取了自己的生活,世俗利益的追逐就此展开。
  3.1.3生态环境的变迁
  环境的变迁让西双版纳的环境的建设加快了,可是却使得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被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也将西双版纳的环境导向往负向变迁,不利于当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使西双版纳生态环境产生变迁的因素有游客增多、交通拥堵等,而这两个因素又与游客出行时间选择、游客出行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见表3-1)。
  表3-1您会选择何时到西双版纳旅游(有效百分比%)
  周末8.0
  法定节假日48.4
  泼水节26.8
  其他16.8
  合计100
  通过表3-1可知,有48.4%的人们是选择在节假日的时候到西双版纳旅游的,其次有26.8%的人们选择在泼水节的时候来西双版纳旅游,这种集中于节假日的旅游会使西双版纳在固定的旅游节点游客量骤增,并且游客更加喜欢自驾游,交通也会超负荷承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负功能。具体来说,第一是旅游活动带来了污染,让旅游的环境被破坏,而且旅游人士的不好行为让旅游环境变得更差了。第二为旅游环保意识不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之上,人们没有将各种耗费,比如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耗费都加入到旅游的成本里面,忽略和曲解了旅游成本的结构,最后旅游开发遍布很广,并且缺少了本来额环境资源保护的方法,让环境退化加快了。

  3.2旅游业营销宣传功能性冲突

  “西双版纳”傣族特色品牌在旅游业界内还是小有名气的,特别是在宣传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时候,采用多种营销宣传方式相结合,使其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见表3-2)。
  表3-2西双版纳旅游业宣传方式频率单位:百分比(%)
  西双版纳旅游业宣传方式a响应
  个案百分比
  百分比
  微信公众号25.1 86.3
  媒体广告22.7 82.0
  网站合作21.9 78.4
  旅游杂志20.4 75.2
  其他9.9 34.9
  总计100.0 356.8
  根据统计结果(表3-2)显示,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采用最多的宣传方式是微信公众号,其次是媒体广告和网站合作,这三种宣传方式都是属于网络营销。而且,西双版纳这两年之内多次作为综艺和影视节目的拍摄取景地,例如《爸爸去哪儿》、《跑男》、《湄公河行动》等等,这些综艺影视效应促进了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具有相应的阻碍作用。现如今,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西双版纳旅游,导致游客的承载能力过剩。州内的酒店、宾馆在一定程度上并未能够满足于游客的需求,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状。而且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整个城市的舒适度并不高,会给游客造成与预期所想不符的现状,并不利于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3.3旅游业规划结构较为简单

  资源产业的特别之处让西双版纳进步到一定情况时就进行产业的转变,并且产业转变提升要求一些资金。现在,在大体上看,首先,西双版纳州经济规模不大,资金较少较缺乏。第二,即使某些大企业大项目被引入了,可是不管是融资从规模、水平、渠道或者政策来说,皆是比较欠缺的,这也影响了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转变升级。第三,旅游业的管理制度和快速发展是产业规模不配合。和发达的地方比较,旅游产业规模还没有达到大格局,也没有组成体系,旅游产业与房产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从业人员的综合情况也不是很好。

  3.4游客互动平台建设的缺失

  西双版纳在过去的旅游业开发时,游客并没有大部分地融入进来,在制度设计中游客也很少参与进来,并且将游客当作受众当作这个模式的享受人,而且关于西双版纳的包容共同发展,也并未体现,此问题额关键即是没有游客互动平台建设。这以往对旅游景区开发时,忽视了游客关于景区社会进步的意义。于新开发模式进行设计时,忽略游客的保护,景区政策的认知已经景区弱势人群的慈善保护等等,一直觉得只有旅游体验而失去看其余额意义,游客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没办法体现。所以,应该用包容的心理下出发考虑设计出全新的旅游开发模式,关键是让游客有了互相帮助政策,向旅游社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关键的构成开发方式。

  3.5基础配套设施有限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在景区开发上的力度逐步加大,但基础配套设施却较为缺乏。根据西双版纳产生和迁移的历史特点可知,它远离大城市,处在云南边界地区与山区的交叉地区。相比较来说,发展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还有待提升。不管在机场,铁路,或公路,通勤或覆盖相对较低。以旅游景区开发条件为铺垫,有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条件之一为通勤情况。就前民族的发展历程里,基础设施建设缺少经费,经费的来源也没有有效的保证,所以基础设施的建造比较慢。地方XX应该想到长时间的建造,关于旅游目的地发展会产生一些妨碍,特别是云南与贵州高原等地区,铁路与公路建设的成本比较大,这关于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的进步是没有益处的。就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来说,基础设施在旅游系统性工作进行时几乎没有被提及。基础设施的发展是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第4章促进西双版纳旅游业良性发展的对策

  4.1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底蕴的旅游品牌

  旅游行业和文化密切相连。旅游景区、特色商品、旅游城市,不仅可以丰富文化意蕴,还能有属于自己别致的风格,使人们慕名而来,蜂拥而至,忘却归来。
  西双版纳是一座有着贝叶、宗教、民族这些多种形式的、有深蕴文化的城市,尽力展现优点,探究文化艺术,使旅游与文化相联系,开发区域文化资源,将风俗习惯也加入其中,打造别致的旅游商品,树立有特色的优质品牌。树立西双版纳全球旅游与风俗习惯特色城市的标签,不要错过城市规划的机会,把风俗文化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西双版纳的群众人民搞一个当地民俗文化的宣扬,使当地群众在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共鸣、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和民族文化氛围。在整个西双版纳,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旅游者不仅能体会到当地人们的热情,还可以体验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4.2发展低碳旅游,搞好生态环境

  旅游业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旅游业的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同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未来发展中,应以保障旅游资源为关键。自然资源环境的承受范围为基础,一直实行低碳环保,努力做到绿色出游。XX需要设立有关制度,指导旅游业的正确发展,掌控旅游业的审计,推行低碳科技研发旅游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利用相关的环境保护设施和设备,建立环境和旅游环境的监督机制。资源的影响程度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目标,监管体系增加了舆论监管,促进人们与广大媒体一同监察资源发展。然后还要加大低碳设施的使用率,尤其是景点最基础的低碳建立,来降低在开发时损害环境的程度。除此之外,要加强工作人员与游客的低碳思想,推进低碳出行,加强环保观念,防止人们损害环境,来加快低碳的发展。

  4.3强化创意策划,扎实做好规划设计

  旅游行业是综合性的,它所带来的收益很乐观。计划旅游产业时,首先要做到合理安排、正确分布、不断创新、研究开发并保护,在全州经济发展总计划中增加基本设施和重点工程的建设,高薪诚聘有才能的科研团队来设计质量较高的策划,制作出比较适合能够执行的具体工作,特别是要对部分地区、优质路线进行重点设计。除此之外,西双版纳的特点是资源多样、民族风俗不同,所以,应该把旅游产业策划和民族风俗相融合,旅游业在发展,民族风俗也在积极宣传,城镇特色、工业发展与产业发展都能够得到改善,切实维护文化产业,保障自然资源的安全分配。

  4.4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首先,要提高小勐养到磨憨另半幅、景洪绕城高速公路以及景洪至勐宽一级公路、小红桥-勐醒-关累-勐满-岔河二级公路、勐海至勐遮一级公路、勐泐大桥、橄榄坝至景哈大桥、澜沧江景洪到中缅243号界碑71公里四级航道的修建,优化改善去景点的公路,设立出口。其次,普遍加快城镇改革,大力修建景城洪区,注重有特点的集镇与农村改善。建筑造型与风格要添加历史与民族的文化艺术,适合景区风格与旅游品牌,展现当地特点与民族风情,使当地文化底蕴提高一个档次。最后,要提高旅游行政规定体系设立的速度,完善旅游法律规范体制与质量监察体制,在负责饮食、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员工自身素质与有关设备的建立都要提高,使旅游行业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管理。

  结论

  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的是问卷法与访谈法对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首先,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包括它的发展优势和近五年的发展情况等,然后研究了西双版纳州旅游行业的发展使当地的经济、文化与环境都造成了影响,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促进西双版纳旅游行业不断的发展,这在经济提升,文化传播,环境优化都有影响。
  本文分析以后,我觉得能够有这些结论:
  (1)本地的经济、文化与环境都随着西双版纳的旅游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这一些社会问题不断扩大,我们应该正视这一问题,理性分析原因和后果,否则之后就越难消除。
  (2)对于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带来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进行客观探究,然后对各种问题,选择对应的方法来慢慢处理这些问题,处理这些问题需要的时间很长,只凭借XX与职能机构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当地人们与游客要提高有关的知识,强化自己的思想观念,尽量不要产生不文明的现象,如此才会迅速解决这些问题,做好防御工作。
  然而正因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引起的繁琐问题,导致西双版纳旅游发展在这些情况的分析很片面,只探究了比较明显的问题,首要原因还是因为该地旅游行业发展采集的信息不够,技术与知识不充分,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2.
  陈岗.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J].旅游科学,2013,27(03):26-36.
  冯智明.国内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284-287.
  桂蓉蓉,罗云丽.桥头堡战略背景下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05):128-131.
  何兰萍.大众旅游的社会学批判[J].社会,2002(10):10-12.
  姜辽,苏勤,杜宗斌.21世纪以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旅游学刊,2013,28(12):24-33.
  蒋萌.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与社会建构[J].教育文化论坛,2016,8(03):103-108.
  李开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李因,仓理新.旅游文化的社会学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18-122.
  卢卫林.傣族地区乡村经济转型研究——基于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业和特色林业的比较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1):177-180.
  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2009,24(03):69-74.
  莫凡.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潘秋玲,李文生.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4,24(03):412-422.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M].商务印书馆,2009.
  孙九霞,马涛.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新进展与框架[J].求索,2009(6):72-74.
  孙萍.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
  申葆嘉.我的旅游观[J].旅游学刊,2008,(02).
  田毅.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问题探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02):109-111.
  吴晋峰.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概念辨析[J].经济管理,2014,36(08):126-136.
  吴伯磊.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汪侠,甄峰.拉萨市旅游业发展问题检视及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3):120-123.
  王雪华.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60-63.
  王璐璐.国内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理论综述[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25-28.
  王丽娜,杨主泉.国内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03):14-16.
  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社会学研究,1999(06):93-102.
  王慧娴.中国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谢婷,钟林生,陈田,袁弘.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05):120-130.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尹德涛.旅游社会学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张阿兰,普布卓玛,德吉央宗.西藏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4):18-25+37.
  张一群.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研究[D].云南大学,2015.
  周常春,戴光全.大型活动的形象影响研究—以′99昆明世博会为例[J].人文地理,2005(02):38-42.
  周慧颖,吴建华.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19(06):88-92.
  宗晓莲,朱竑.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4(04):14-19.
  曾敏.旅游社会学[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Archer B,Fletcher J.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in The Seychell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32-47.
  Adrian Bull.The Economics of Travel and Tourism Longman Cheshire Pty Limited[J].1991.
  Burkart.Tourism-Key issues for the 1980s[J].Long Range Planning,1982,15(4):91-97.
  ButlerRW.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4,2(2):100-111.
  Bun Yong Ahn,Bong Koo Lee,C.Scott Shafer.Opera application of 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1-15.
  Chris Ryan,John Crotts.Carving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4):898-918.
  Dann,Graham.Anomie,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4):184-194.
  Gregory Ashworth,Stephen J.Page.Urban tourism research:Recent progress and current paradoxes[J].Tourism Management,2010,32(1).
  Jan van der Bong.Tourism in European Heritage C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
  Keogh B.Social Impac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in Canada[M].Toronto:John Wiley Press,1995.
  Laurie Kroshus Medina.Commoditizing Culture Tourism and Maya Indent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353-368.
  Mathieson A,Wall G.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New York:Longman,1982.
  Michael Romeril.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accorderdiscord?[J].
  Tourism Management,1989,(10):204-208.
  Smith V L.Host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366.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0月1日
Next 2021年10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