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如何养老成了当务之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也减少老人陌生感。通过对明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明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基于养老政策思考具体对策。
明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问题:医疗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偏重生活照料服务,缺乏精神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人员流动性强,服务质量层次不齐。通过分析得出的问题原因:社区医疗资源缺乏,管理部门责权不清;老年人精神需求隐蔽性强,精神服务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人员供给不足,培训与激励制度不健全。最后对于社区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政策视角提出对策:智慧养老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多种方式满足医疗需求;加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积极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健全养老服务人才职业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 养老政策养老需求 医养结合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为18.7%,虽然中国现阶段仍然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但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必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程度。可以预测,在202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3亿人,在此程度上可以预测,2027年中国将成为深度老年化社会。在2030年至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持续升高,2040年前后,中国老龄化速度将有所放缓,但比例将长期徘徊在30%左右。
2020年南京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80.15岁。根据南京市老龄委《南京养老白皮书》中的数据,2023年,南京市约有942.34万的常住人口,常住老年人口中60岁以上的为163万,占比17.29%,与全国水平相比略低。常住老年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比为14.85%。“空巢”老人约占全市老年人7.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如何养老成了当务之急。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道路,全面靠XX财政扶持的居家养老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XX主导,多方配合,创建新型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明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细致调查研究,对明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并结合当前养老政策,在养老政策视角下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明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概况,与服务中心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并针对现状发现明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政策角度寻找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方法。在理论层次上将居家养老与政策相结合,扩大马斯洛需求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在居家养老方面的理论作用。
当下,中国老年化程度愈加严重。时代在发展,老年人多样的养老需求也更加多样性,要思考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养老环境,如何用养老政策构建多元的养老方式。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明发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调查及社区老人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分析整理,得出结论。在医疗需求、精神需求、服务满足度方面寻找问题,并反思路径,最后提出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龚静怡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老人也减少陌生感[1]。赵丽宏认为社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有重要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有效加强子女和老人的安全感,同时也有利解决就业问题[2]。何谦、陈汉平认为“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提高养老资源的利用率,进而节约社会成本[3]。许爱花提出社区居家养老相对比机构养老,老人生活在熟悉的环境对老人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有着家庭的关爱,利于老人身心愉悦[4]。杜偲偲,孙婉宁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现有的养老体制产生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既具有家庭养老的个性化照料,又能实现机构养老的标准化管理,通过调动各方的力量,提供高效,多样性的养老服务,必将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5]。
2.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相关养老的问题凸显而出,从而提“AginginPlace”,意为在合适的环境中养老,进而产生社区照顾这一观点。Sherry Anne Chapman指出由于社区具备了资源整合和易于被老年人接受等优势,XX应该支持和帮助社区在服务供给方面发挥强化作用[6]。Hillel Schmid认为“XX应该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大力支持社区照顾,通过对低收入老人进行补贴增加其购买能力,合理划分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界限以及加强对服务的监度从而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充分发挥主体作用[7]。Wu Li认为老年人住在家里,但可以部分依靠社区能够提供上门服务和日托,而XX与 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其他的各种服务,如生活护理与医疗服务和精神安慰服务等[8]。
3.基本概念与研究基础
(1)相关概念
“社区照顾”源于英国。在中国根据自身国情进而发展为“居家养老”,两者基本一致。居家养老主要内容就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主体由社区、家庭、老人、社会组织等组成,由社区起到调节作用,协调多方资源,并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2)理论基础
社会支持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具体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的需求大都集中于医疗问题、精神文化需求和自身权利的实现,总的来看就是安全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和归属与爱的需求。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运用问卷法与访谈法调查研究南京市明发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生活情况、具体的养老需求、养老政策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解明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概况,与服务中心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并针对现状发现明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政策角度寻找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方法。
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指的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本论文具体分析了国家以及南京市老龄化的特征与现状,重点关注南京市明发社区所在区域的养老政策内容。同时查阅社区的基本资料,与居家养老服务有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法
在对南京市明发社区养老中心内的老年人群体,随机抽取了60位老年人的样本,对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调查了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情况、家庭情况以及养老意愿等方面。
二、南京市明发社区的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一)明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概况
南京明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15年。占地面积约为489平方米,有着较为齐全的居家养老服务,室内共有15个日间照料床位,设有文化娱乐厅、棋牌室、休闲保健厅、日间休息室、餐饮服务区、心理疏导室等;室外有754平米的活动区,设有篮球场、体育器材健身场和喷泉庭园长椅休闲区。明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以日间生活照料服务重心,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照料、护理陪伴、代购代买、配餐送餐等服务,同时也提供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等专项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集居家、养老、娱乐、保健、健身养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老人居住场所。(表1)
表1 明发养老服务中心概况
服务方面 | 设施 | 服务 |
生活照料服务 | 15个日间照料床位 | 代购代买、配餐送餐 |
日间休息室 | 日托照料、护理陪伴 | |
精神文化服务 | 心理疏导室 | 精神慰藉 |
文化娱乐厅、棋牌室 | 文化教育 | |
体育健身服务 | 篮球场 | 体育健身 |
体育器材健身场 | ||
医疗康复服务 | 休闲保健厅 | 医疗保健 |
(二)明发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择120位南京市明发社区内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本此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问卷,最终回收102份,回收率为83%。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98%。其中男性62位,女性38位。问卷内容包括:文化程度、退休工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居住、工作等情况。
1.基本状况
从年龄分布来看,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主要为60岁至80岁,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较少,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是本次调查是室外随机调查,高龄老人活动能力较差,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文化水平来说,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主要为高中以下,初中占比最多,本科占比最少,这是老年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导致的。(表2)
养老金低于1000元有32位,1000元至2000元有52位,2000元—3000元有老年人10位,3000元及以上有老年人6位。从养老金来说,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金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下,2000元以上的老人占比仅为8.3%。同时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有养老金,1000元以下的为无养老金,主要依靠子女和XX保障,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年人经济并不富裕。(表2)
表2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 ||||
名称 | 选项 | 频数 | 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年龄 | 60-69岁 | 44 | 44.00 | 44.00 |
70-79岁 | 52 | 52.00 | 96.00 | |
80岁以上 | 4 | 4.00 | 100.00 | |
性别 | 男 | 62 | 62.00 | 62.00 |
女 | 38 | 38.00 | 100.00 | |
文化程度 | 小学及以下 | 12 | 12.00 | 12.00 |
初中 | 66 | 66.00 | 78.00 | |
高中或中专 | 20 | 20.00 | 98.00 | |
本科及以上 | 2 | 2.00 | 100.00 | |
养老金 | 1000以下 | 32 | 32.00 | 32.00 |
1000-2000 | 52 | 52.00 | 84.00 | |
2000-3000 | 10 | 10.00 | 94.00 | |
3000以上 | 6 | 6.00 | 100.00 | |
合计 | 100 | 100.0 | 100.0 |
2.健康状况
对于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都较为健康。调查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因为在户外活动老年人都是可以自己活动的,身体比较健康。对于精神状况的调查,有少部分老年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这部分老年人群体多为独居老人,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感到孤独寂寞,表现出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服务需求较强。(表3)
表3 老年人健康状况 | ||||
名称 | 选项 | 频数 | 百分(%) | 累积百分(%) |
健康状况 | 完全自理不需要别人照顾 | 40 | 40.00 | 40.00 |
部分时间需要别人照顾 | 52 | 52.00 | 92.00 | |
完全需要别人照顾 | 8 | 8.00 | 100.00 | |
精神状况 | 觉得生活幸福 | 34 | 34.00 | 34.00 |
有时觉得孤独寂寞 | 54 | 54.00 | 88.00 | |
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 12 | 12.00 | 100.00 | |
合计 | 100 | 100.0 | 100.0 |
3.家庭关系
居住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单身独居的有22位;夫妻共同居住的有66位;和子女一起住的有12位。(图1)婚姻状况来看配偶建在的有66位;配偶去世的有34位。(图2)根据婚姻状况调查与居住情况调查可以了解到配偶建在的老年人均与配偶居住,不与子女居住。而部分老年人在配偶去世后选择独居,也有少部分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居住。
老人和子女的联系方面,每日联系的有34位;每月联系数次的有58位;不定期联系的有8位老年人。(图3)对于老年人和子女的联系次数的调查,可以发现多数老年人与子女联系次数在每月数次,不定期联系的老年人占比最少,总体显示子女与老年人联系频率较低。这部分调查也进一步应证老年人群体更加需要精神服务。
图3子女的联系次数
4.养老意愿
每月愿意为居家养老服务支付的费用为:0-200元的为18位,200元-400元的为54位,400-700元的为22位,700元以上的为6位。退休工资不高导致老人们对于每月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预期也较低,大部分老年人仅能接700元以下。在此方面也侧面说明老年人经济状况不富裕(图4)
最需要得到帮助或相关服务的方面:选择生活照料方面(如衣、食、住、行等)的有40位,选择康复保健服务方面(如疾病预防、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的有44位,选择精神文化方面(如文化娱乐、社区活动等)的有26位,选择体育健身服务方面(如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健身设施等)的有36位,选择文化教育服务方面(如开展知识讲座、书法绘画活动等)的有4位。(图5)
根据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普遍集中在医疗服务方面与精神服务方面,进而倒推出社区在这两方面的养老服务存在欠缺。对现行养老服务的满意程度:满意的有55位;感到一般的有44位;感到不满意的有2位。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社区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图6)
三、南京市明发社区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社区老年人群体对医疗康复保健的需求较大。老年人群体普遍患有慢性病,对自身健康较为关注,同时问卷中老年人群体对于康复器材维护与更新最为看重,也从侧面说明老年人重视健康,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仅提供简单体检,帮助就医等简单服务,医疗方面的服务不全面,社区内缺乏常驻医护人员,无法应对老年人突发疾病等状况。通过与老人交谈得知,明发社区与周围社区共用一个社区医院,社区医院区别于正规医院,自主定价,收费不合理时有存在,导致老人更愿意去正规医院,社区医院作用发挥差。
(二)偏重生活照料服务,缺乏精神养老服务
根据问卷调查可得,有五分之一的老人是独居老人,超过一半的老人与子女联系次数较少。与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访谈了解到,老人们时常有孤独感,孤独感进而会产生“被遗弃感”,导致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严重者可能会患有抑郁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得知,老年人群体进行咨询次数较少。社区提供的服务更多是体现在物质生活服务方面,并没有组织专门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心理疏导,也未组织专业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多是将其与生活照顾相结合。这个问题在问卷调查中也有体现,问卷中设置了相关问题,老年人群体第二关注的重点就是精神文化方面。
(三)养老服务人员流动性强,服务质量层次不齐
通过与明发社区的工作人员访谈得知,社区内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周期较短,多为三个月至半年,服务人员流动性非常强。同时与社区老年人交流得知,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层次不齐。明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流程为:老年人根据需求向社区提出服务要求,社区根据服务需求,派遣相应的服务人员上门完成服务,在服务完成后,再返回社区留存相关记录。居家养老服务也属于服务业,更加应该保证服务的质量。问卷调查中,有一半左右的老人并不是很满意社区的服务。更加说明社区应当建立反馈机制,对于老年人的服务感受与意见进行收集,便于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四、南京市明发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区医疗资源缺乏,管理部门责权不清
社区的主要养老服务内容侧重于较容易实现的生活照料方面,医疗服务方面专业性强,社区难以组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方面社区缺乏专业人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医疗服务要求快速、全面、专业,工作繁忙,但工资待遇相较正规医院较低,最终导致招人难的困境。另一方面养老归属于民政部门主管,而医疗机构的管理部门则是卫健部门,主管部门功能交叉,责任边界不清楚。同时较好的医疗服务也会提高养老服务的总体收费,而需要医疗的老人群体大多经济困难。调查问卷中显示,94%以上的老人,每月养老费服务费用心理预期为700元以下。
(二)老年人精神需求隐蔽性强,精神服务专业人才匮乏
老年人群体的心理问题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对于家庭来说,子女基本满足老人物质生活,但存在关爱缺失,交流少的问题,进而导致老年人易孤独的问题。而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隐蔽,老年人群体又很少主动精神慰藉服务,这就要求服务人员要有细致观察,主动询问老人状况。而明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精神慰藉服务,但专业性不强,社区缺乏对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的衡量与了解,对于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可以量化满足,但是精神需求不易量化,也就很难具体记录,进而导致精神慰藉服务不够准确。同时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一般具有连续性、长期性的特点,社区缺乏记录性工作,导致老人的需求无法传递给后一位服务者,服务的连续性不强。
精神服务的专业性较强,需要系统的学习培训,但社区养老中心待遇较低,与医疗人才招募难的现状相似,明发社区养老中心心理咨询室也是相关工作人员兼职,专业性较低。同时对于日常的精神服务,明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流动性较强,服务人员数量紧张,文化程度较低,并没有接受系统性的精神慰藉服务的培训,很难给予老年人服务质量保证。
(三)服务人员供给不足,培训与激励制度不健全
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得知,明发社区内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是家政转型,养老专业人才占比并不多。而服务人员的稳定性较差,工作时间大多为半年至一年左右。进而导致社区在培训方面不重视。
养老服务人员在上岗前没有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导致大部分服务人员对于养老方面的专业技能掌握不够,最重要的是社区缺乏相应的培训制度。体现出社区对于服务人员的专业性不够重视,对招收人员的要求不高。而社区老年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性需求较高,最终导致老年人对服务满意程度并不高。明发社区的养老服务人员缺乏相应的晋升渠道,社区并不设定考核晋升机制。而服务反馈则是对服务人员工作的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公益性组织,并不追求盈利,进而导致对人员待遇没有保障。
五、养老政策视角下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智慧养老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多种方式满足医疗需求
在国家出台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社区医养结合有着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签约家庭医生,与医生个人对接,合作推广家庭医生服务,社区、老人、医生三方签订协议,社区为老年人建档立卡,医院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社区也向其提供家庭病房、挂号预约、身体体检等基本服务,将社区内老年人个性化管理。
第二种是建设嵌入型小微机构。社区可以根据自身资金条件与社区内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发展小型、内嵌、专业的医养结合的微型医疗机构,进而向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医疗服务。
第三种是流动上门。社区考虑资金预算问题,可以向第三方机构购买医疗服务,如医院或者护理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医院可以派遣流动服务车,车内配备医护人员和专业社工,至社区内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
国家制定的顶层设计是需要基层全力配合,才能更好的额完成落实,居家养老政策是新时期国家重点推进的养老政策,社区应当积极落实各项政策。
(二)加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积极组建专业人才队伍
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将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应当将其作为单独的一项服务,向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
家庭方面,老人出于对子女工作生活的理解,大多不想打扰子女,而子女应当主动关心老人,加强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精神现状。具体可以是多看望老人,与老人电话视频交流。
社区方面,应当加强相关宣传,定期组织精神文化活动,如为老人过集体生日,在传统节日组织敬老文艺演出,定期上门慰问老人。同时对于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应当更加重视,老人缺乏家庭的关怀,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可以专门登记入册,定期组织学生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
在养老精神服务人才组建方面,适当提高专业人才待遇,对日常服务中精神服务做的较好的服务人员,加以培训,鼓励其考取专业证书,增加专业性。同时也可以招募志愿者定期向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社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志愿者团队,面向高校与社会招募,并建立完备的奖励措施以及规章制度,对志愿者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以确保志愿者服务老人的过程顺利。
(三)健全养老服务人才职业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最新的两会热点中提到社区提高护理员待遇,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加强社区居家养老。
全国人大议案稿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劳动,提高其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等,从切身利益和社会地位提升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第一,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认可度。大多数人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工作专业性了解程度低,认为与家政人员或者保姆类似。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了解养老服务人员的重要性。
第二,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育。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以与对口高校开展合作,招募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同时,也可以从高校聘请专业老师对其服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服务人员专业程度。
第三,提高服务人员福利待遇。社区应当设立健全的激励制度。社区一线养老服务人员是直面老人的群体,他们的服务态度直接决定养老服务的质量。社区建立考核评优制度,对考核优秀的服务人员进行表彰,并大幅提高养老护理员的工龄津贴,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经济待遇,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
六、结论
本文运用问卷法与访谈法调查研究南京市明发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生活情况、具体的养老需求、养老政策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明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存在医疗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偏重生活照料服务,缺乏精神养老服务、老服务人员服务周期短,服务质量层次不齐的问题。对于社区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对策,智慧养老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多种方式满足医疗需求、加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积极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健全养老服务人才职业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72-74.
[2]赵丽宏,杜玮.构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学术交流,2011(12):146-149.
[3]何谦,陈汉平.浅议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和可行性[J].法制与社会,2007(03):569-570.
[4]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01):128-133.DOI:10.16064/j.cnki.cn34-1003/g0.2010.01.023.
[5]杜偲偲,孙婉宁.南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24):168-169.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3.24.068.
[6]Donna Dosman,Janet Fast,Sherry Anne Chapman,Norah Keating. Retirement and Productive Activity in Later Life[J].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2006,27(3).
[7]Hillel Schmid. GOVERNMENT’S CHANGING POLICY IN THE PROVISION OF HOME CARE SERVICES FOR ISRAEL’S FRAIL ELDERL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1994,14(3/4/5).
[8]Wu Li.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Home and Community 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Policies in China[J].学术界,2020(08):232-240.
[9]张伟涛. 生活困难老人居家养老不再难[N]. 中国社会报,2023-09-22(004).DOI:10.28698/n.cnki.nshhu.2023.002841.
[10]蔡敏,张耀光,谢学勤,吴士勇.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选择居家养老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23,28(04):351-356.
[11]卢江阳.河南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XX职能的完善[J].人才资源开发,2023(16):47-49.DOI:10.19424/j.cnki.41-1372/d.2023.16.019.
[12]高学莉,陈海荣,刘溢思.我国居家养老政策现状、问题及建议[J].卫生软科学,2023,35(08):7-13.
[13]王玉珠,李秀秀,代涛.我国居家养老研究热点分析[J].卫生软科学,2023,35(08):43-46.
[14]童黎彬.居家养老环境空间的色彩设计研究[J].流行色,2023(08):79-80.
[15]吴浃异.XX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估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08):83-84.
[16]曲绍旭,梁德友.老年健康观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优化[J].南京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04):49-56.DOI:10.19847/j.ISSN1008-2646.2023.04.007.
[17]刘红.大数据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研究[J].营销界,2023(29):105-106.
[18]王结胜,徐晓芳,李宏春,金东.杭州市居家养老的医养护结合现状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23,19(07):1224-1227+1247.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026.
[19]毛海蓉,黄厚毅.居家养老环境下适老化家具设计[J].家具,2023,42(04):36-39+49.DOI:10.16610/j.cnki.jiaju.2023.04.008
[20]张立雯. 桂林市城市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DOI:10.27036/d.cnki.ggxsu.2023.000150.
[21]任娜.我国老年人居家养老分类分层研究[J].中国物价,2023(02):108-112.
致 谢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全文将至,也意味着我本科两年的生涯即将结束。始于暮秋,结于盛暑。我即将带着期望与祝福离开宿迁学院,开始人生新的征程。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专业知识渊博,为师严谨认真,从繁忙的教学研究中抽出时间为我提供悉心的指导和合理的建议。然后也要感谢两年学习生涯中的各位授课老师,承蒙诸位老师的帮助与照顾,学生感激不尽,祝各位老师今后工作顺利,健康快乐。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从嗷嗷待哺到远行深思,父母的恩情如山似海。二十余年的照顾与支持,给我无限的爱与温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只有不断努力,成为他们的骄傲,才能不负父母的期盼。愿父母平安喜乐,松柏长青。
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感谢2020Z行政管理班的全体同学,感谢2—402的各位室友,分甘共苦,相互见证成长。更感谢我身边的朋友们,在我低谷时的鼓励,失落时的陪伴,是你们让我在这两年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愿我们前程似锦,相逢仍是少年。
人生虽有离别日,山水应有相逢时。行文至此,思绪良多,感恩所有的经历,感谢所有的遇见,愿我们山高路远,以歌为伴。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4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