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需的影响因素分析

进入新时代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下,中国经济仍实现中高速增长,内需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把扩大内需视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振兴剂,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成为了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对影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我国消费不振、内需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以xxx同志为核心的xxxx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同时适度扩大总需求,特别是牢牢把握扩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近年来,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下,中国经济仍实现了中高速增长,内需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需引导消费,扩大内需。

  二、内需概述

  (一)内需的定义

  内需(国内总需求),即国内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总和,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由于消费和投资需求有很好的持续性,所以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一种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使财富积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降低利率、降低税收等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保障居民收入、降低信贷要求、合理调节收入不均等政策,启动消费市场,让两架马车同时拉动经济增长。
  总需求=GDP=最终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
  内需=最终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外需=净出口需求
  上述式子中,最终消费支出反映最终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XX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反映投资需求,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反映净出口需求,即外需,是外国居民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总和。
  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做了很多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消费需求的深入阐述居主流地位的是关于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关系的消费函数理论。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即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减而增减,但消费随着收入而变化的程度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可表示为,为边际性消费倾向,为自发性消费支出,Y为当期的可支配收入。这一假说强调了可支配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假定消费者依据当期收入水平做出消费决策。
  ②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他认为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周围的人的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这就是消费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己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到自己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消费支出的变化落后于收入变化的情况,被称为消费的“棘轮作用”。该理论可模型化为,其中为第t期的消费,为第t期的收入,为第t-1期的消费。
  ③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认为,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消费的最佳配置。该理论可以表述为,其中WR为实际财富,YL为工作收入,a和c为财富和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④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来决定,其消费模型可表述为,其中为消费者在第t期所拥有的资产。

  (二)内需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核算,2008-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105.7%,超过100%。其中,贡献率最高的年份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2.6%;贡献率最低的年份为世界经济回稳的2017年,贡献率也达到90.9%。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升级势能持续增强。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高于同期GDP增速0.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支出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2007年提高13.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2017年GDP增速6.9%,其中净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0.628%是2007年以来的高点,所以全球贸易复苏对我国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但是,剔除净出口外,2017年代表内需的最终消费与资本形成总共对GDP增速的拉动则降至6.272%,其中最终消费相对平稳,而资本形成的拉动降至2000年来的新低,意味着我国经济仍处于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
  与此同时,有效投资稳步扩大,在培育新兴动能、改造传统动能和补齐民生短板等方面持续发力,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对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需平衡发挥了关键作用。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7.2%,增速分别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快9.8和10个百分点。
  1.我国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一是物质型消费升级步伐加快。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9.3%,食物支出之外的穿住用行等物质型消费比例上升,潜力很大。我国人均耐用消费品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2017年底,我国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29.7辆,而X每百户拥有汽车超过200辆,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超过150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和优质供给不断增加,将进一步为消费升级提供支撑。
  二是信息、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服务型消费空间刚刚打开。2017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4.5万亿元。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2.1%,旅游收入增长12.6%,春节档电影票房收入增长超过60%。
  三是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将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2017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距离发达国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据初步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近2个百分点。
  2.投资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一是优化供给结构需要扩大投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业都需要增加有效投资。今年1-2月份,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投资分别增长117%、81.8%和70.3%,呈不断扩张态势。
  二是补齐民生短板需要增加投入。目前我国基础设施人均资本存量仍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西部省份和贫困地区交通、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仍很薄弱,铁路、公路路网密度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是实现三大变革需要加大投资。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新产品,改进旧工艺,都与投资密切相关。2017年,我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6%,比全部投资快8.8个百分点,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力。
  2018年3月,X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发起贸易争端和进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严重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和对外投融资活动,并且通过影响中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这将影响净出口总量,造成我国外部需求的强烈动荡,影响我国经济稳定。
  本轮中美贸易摩擦虽然在短期内难以结束,但磋商过程中的回旋余地更大,中美贸易战的胜负不是比谁的损失小,而是看谁的承受力强。相较于X,中国的内需增长空间较大;中国的投资仍有空间,不仅城镇化的推进会带来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投资需求,制造业中新业态、新产业方面投资的需求也还会保持一个不低的增速;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出口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带来了较好的成长空间,可以部分弥补贸易战给中国带来的损失。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内需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内需将对经济长期发挥有力有效的拉动作用,必将为我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三、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意义

  (一)扩大内需有助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以未来发展为目标,经济发展在“五位一体”中的对外依存度最高,净出口与国内投资、国民收入和万众就业都有重要关联,所以净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出口的决定因素在于外国消费者的进口需求,即经济增长时对成品需求增加,我国经济也水涨船高;若外国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衰退,意味着对本国产品需求减少,这将不利于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因此,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对外贸易带来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其背后的风险漩涡,由此扩大内需便成为经济稳定发展的助推器。

  (二)扩大内需有助于减少出口依赖

  我国在加入WTO后,经济增长靠国外市场拉动的成分较大,外贸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下行,导致中国对外贸易大幅下降。在外部需求时局动荡的背景下,消除外需动荡的起起伏伏,减少出口依赖,应当变成我国XX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而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点不是供给不足,而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国家应将重点放到内需上。
  近几年,我国物质型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信息、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服务型消费空间刚刚打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将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与此同时,有效投资稳步扩大,对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需平衡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减少就业压力

  经济危机对贸易出口行业造成严重损害,对我国实体贸易产业带来伤害,订单减少,支出增加,导致部分企业削减员工,降低工资。这关乎民生、社会的稳定。因此,实施扩大内需策略无法避免也不能避免,这有助于降低企业损失,缓解企业危机,减少国内恐慌,解决始终困扰民生发展的就业问题。

  (四)扩大内需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内需需要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国家重点关注交通、房地产、能源、环保等行业,尤其是和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例如铁路、电力和供水等,在国家宏观财政政策调控下,进一步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加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以及东西部差距。

  四、我国长期转型中的内需不足的原因

  (一)收入分配不均

我国内需的影响因素分析
  图1可知,我国基尼系数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从2003-2015年,我国基尼系数未曾低于0.45,而高于0.4体现了社会分配不均匀、社会不安定,所以收入分配不均已成为阻碍我国内需的扩大及投资的扩大的绊脚石。总的来说,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不足,消费需求减少;中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不稳定,加之传统购房等储蓄观念较强,消费需求受到制约,由此也印证了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事实。
  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渐超过非劳动年龄人口且越来越多农村劳动人口往城镇迁移。劳动力增长,带动经济的提升,但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依旧严重,城镇化导致有效储蓄人口的增加,提高了居民储蓄率,不利于我国内需的扩大。

  (二)产品与服务品质制约了内需的扩大

  图2我国专利授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库存情况(97-16)
  中国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有赖于经济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将进入新常态,十三五规划中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变革的主导,社会消费产品和服务不单单是满足数量要求,更重要的是品质追求。扩大内需不仅仅是简单商品的售卖,而是鼓励价格机制合理,生产优秀品质产品,提供高质量优质服务。这既适应经济发展的优胜略汰,也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上图2中展示了20年来我国产品服务品质与扩大内需的关系,专利申请授权数代表社会创新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消费水平、批发与零售业库存总额代表企业销售水平。我们不难发现:2004年以后,专利申请授权数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这说明社会创新水平与消费需求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还可以看到,2005—2012年间创新水平同比增速快于消费水平增速,但2013年后这一趋势有所转变。同时还发现:专利申请授权数与商品库存的变化趋势基本上相反,这说明创新出的产品销量扩增,产销对路,较传统商品有竞争和市场优势,创新研发活动投入增加,投资增强。总的来说,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无疑是扩大内需的应有之义。

  (三)城乡商业形态普遍单一

  过去10年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始终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3-4倍。农村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但消费水平却不及全国的三分之一,并且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城乡之间的消费观念差异、城乡商业形态的差异、社会保障差异、收入差距等因素,阻碍了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若忽略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则扩大内需是步履维艰的。

  (四)内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费不足

  我国内需不足的主因是消费不足,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证明:其一,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社会最终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其二,最终消费率与国内总储蓄率之比下降。
  如下表1中,1996-1998年,最终消费支出中XX每消费支出1元,居民消费支出大于3元,但从1999年开始便再未超过3,且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与XX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在下降。
  下图右边三列可以看到,1996-2002年,最终消费率与国内总储蓄率之比维持在1.5左右。也就是说3元的GDP中2元用在消费上。从2003年开始便发生了变化,该比重从1.5降低到1仅用了五年时间。2008-2010年比值低于1,表明最终消费率低于国内总储蓄率。2007-2016年,比值在1附近波动。最终消费率升高、国内总储蓄占比降低,是近几年的趋势。
  表1最终消费构成及消费与储蓄的关系(96-16)
  年份最终消费
  支出:居
  民(亿元)最终消费
  支出:XX(亿元)最终消费
  支出构成:
  居民/XX最终消
  费率(%)国内总储
  蓄率(%)最终消费率/
  国内总储蓄
  率
  1996 33660.3 9426.4 3.57 59.8 40 1.50
  1997 36626.3 10882.3 3.37 59.4 40.4 1.47
  1998 38821.8 12638.6 3.07 60.2 39.5 1.52
  1999 41914.9 14706.7 2.85 62.3 37.3 1.67
  2000 46987.8 16679.9 2.82 63.3 36.3 1.74
  2001 50708.8 17837.9 2.84 61.6 38 1.62
  2002 55076.4 18991.8 2.90 60.6 39 1.55
  2003 59343.8 20169.3 2.94 57.5 42.1 1.37
  2004 66587 22499.1 2.96 54.7 44.8 1.22
  2005 75232.4 26215.4 2.87 53.6 45.9 1.17
  2006 84119.1 30609.5 2.75 51.9 47.6 1.09
  2007 99793.3 36436.2 2.74 50.1 49.4 1.01
  2008 115338.3 42128 2.74 49.2 50.3 0.98
  2009 126660.9 46067.4 2.75 49.4 50 0.99
  2010 146057.6 52940.5 2.76 48.5 50.9 0.95
  2011 176532 64490.1 2.74 49.6 49.8 1.00
  2012 198536.8 72576.1 2.74 50.1 49.2 1.02
  2013 219762.5 80575.3 2.73 50.3 49 1.03
  2014 242539.7 85772.9 2.83 50.73 48.58 1.04
  2015 264757.6 94758.7 2.79 51.61 47.9 1.08
  2016 293443.1 106467.0 2.76 53.6 48.4 1.1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研究和查阅资料,发现居民消费水平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税收等。但是,居民消费水平与这些因素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线性关系,只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将对居民消费水平采取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以探究各因素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
  1.数据收集与模型构建
  表2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数据表
  年份居民消费水平Y人口自然
  增长率X1国内生产
  总值(GDP)X2居民消费价
  格指数X3城镇居民家庭人
  均可支配收入X4税收X5
  1996 2765.00 10.42 71813.60 108.30 4838.90 6909.80
  1997 2978.00 10.06 79715.00 102.80 5160.30 8234.00
  1998 3126.00 9.14 85195.50 99.20 5425.10 9262.80
  1999 3346.00 8.18 90564.40 98.60 5854.00 10682.60
  2000 3721.00 7.58 100280.10 100.40 6280.00 12581.50
  2001 3987.00 6.95 110863.10 100.70 6859.60 15301.40
  2002 4301.00 6.45 121717.40 99.20 7702.80 17636.50
  2003 4606.00 6.01 137422.00 101.20 8472.20 20017.30
  2004 5138.00 5.87 161840.20 103.90 9421.60 24165.70
  2005 5771.00 5.89 187318.90 101.80 10493.00 28778.50
  2006 6416.30 5.28 219438.50 101.50 11759.50 34804.40
  2007 7572.20 5.17 270232.30 104.80 13785.80 45622.00
  2008 8707.00 5.08 319515.50 105.90 15780.80 54223.80
  2009 9514.40 4.87 349081.40 99.30 17174.70 59521.60
  2010 10918.50 4.79 413030.30 103.30 19109.40 73210.80
  2011 13133.60 4.79 489300.60 105.40 21809.80 89738.40
  2012 14698.90 4.95 540367.40 102.60 24564.70 100614.30
  2013 16190.20 4.92 595244.40 102.60 26467.00 110530.70
  2014 17778.00 5.21 643974.00 102.00 28843.90 119175.30
  2015 19308.20 4.96 685505.80 101.40 31194.80 124922.20
  2016 21285.00 5.86 740598.70 101.99 33616.00 130360.73
  数据来源:国家数据网与《中国统计年鉴2017》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网选取了近21年(1996—2016年)的数据,对影响消费水平的五个因素进行数据分析,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与税收。
 我国内需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对各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进行了散点图分析,如上图3所示,发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线性关系并不明显,因此,对进行剔除之后,对剩下4个自变量与因变量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为:
  Y=-2858.45576372+252.733060272*X1-0.00826459804031*X2+0.779178277661*X4+0.0179515114543*X5
  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Y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04/07/18 Time:11:51
  Sample:1996 2016
  Included observations:2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2858.456 730.6344-3.912293 0.0012
  X1 252.7331 62.00822 4.075799 0.0009
  X2-0.008265 0.017933-0.460865 0.6511
  X4 0.779178 0.233421 3.338077 0.0042
  X5 0.017952 0.050638 0.354505 0.7276
  R-squared 0.998496 Mean dependent var 8821.967
  Adjusted R-squared 0.998120 S.D.dependent var 5953.633
  S.E.of regression 258.1494 Akaike info criterion 14.14921
  Sum squared resid 1066258.Schwarz criterion 14.39791
  Log likelihood-143.5667 Hannan-Quinn criter.14.20318
  F-statistic 2655.450 Durbin-Watson stat 0.719530
  Prob(F-statistic)0.000000
  2.回归结果分析
  ①模型汇总
  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998496,修正为0.998120,该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自变量、、、,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税收的变化能够很好地解释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但是该模型估计值的标准误差为258.1494,该值比较大,可能是由于样本容量小的缘故。
  ②方差与F检验
  回归平方和为577679334.262,残差平方和为1066258,回归平方和远大于残差平方和,说明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F检验中P值为0,回归方程拟合度高,具有严格的统计学意义。
  ③回归系数
  从回归模型中可以发现,尽管该模型拥有很好的拟合程度,但是、的偏回归系数的p值大于0.05,统计意义并不显著,说明这个模型与其他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共线的问题,需要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和修正。
  ④自相关检验
  DW检验:对样本数n=21,k=4,DW=0.7195<0.927=,存在自相关,需要进行自相关修正。下表为修复后的回归模型:
  Dependent Variable:Y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04/07/18 Time:13:02
  Sample:1996 2016
  Included observations:2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2858.456 730.6344-3.912293 0.0012
  X1 252.7331 62.00822 4.075799 0.0009
  X2-0.008265 0.017933-0.460865 0.6511
  X4 0.779178 0.233421 3.338077 0.0042
  X5 0.017952 0.050638 0.354505 0.7276
  R-squared 0.998496 Mean dependent var 8821.967
  Adjusted R-squared 0.998120 S.D.dependent var 5953.633
  S.E.of regression 258.1494 Akaike info criterion 14.14921
  Sum squared resid 1066258.Schwarz criterion 14.39791
  Log likelihood-143.5667 Hannan-Quinn criter.14.20318
  F-statistic 2655.450 Durbin-Watson stat 0.719530
  Prob(F-statistic)0.000000
  修复后回归模型DW=0.719530<,任然无法修复其相关性。
  3.结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关系在散点图可被排除。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回归系数很大,达到了252.7331,在现实中,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一个拥有孩子的家庭比没有孩子的家庭支出会多很多,包括生活必须开销、教育费等都是不小的支出,更别是拥有两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支出无疑是巨大的。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信度较高,但是国内生产总值与税收在统计学意义上结果并不显著,并且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系数为-0.008265,这一结果有违常理,同时也说明了最初模型的问题所在——存在共线的问题。由于GDP中已经包含了税收的部分,造成了数据的双重计算,对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五、扩大内需的战略

  从上诉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到人口结构和居民收入对消费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贸易总量世界第一,同时也是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尽管扩大内需的有利条件很多,但由于居民收入分配不均,传统的住房储蓄居高不下,所以用于消费的活钱并不多,加上我国的商业形态,产品服务与质量有待改善,扩大内需需要国家实行宏微观调控,从新兴消费行业入手,从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保障入手,坚持通过创新发展和精细化生产留住消费,当前扩大内需不在于量的提升而在于质的飞跃,始终把握好扩大内需战略的总方向。

  (一)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作为改善内需的基础

  2017年值得庆祝的好消息就是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充分就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有一点需予以关注:城镇居民支出增长乏力,基尼系数呈现温和上升趋势,说明两极分化的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这也是未来需要迎接的挑战。
  贫富差距扩大后,储蓄率会增加,消费陷入低迷,加剧产能过剩。同时,应当注意防范世界经济波动和中国经济周期叠加。XX、企业和个人的分配状况和再分配政策应以事实为依据,落到实处。具体看来:
  ①规范初次分配,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兼顾公平和效率。
  ②多渠道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尽快解决城乡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③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使税收真正调节过高收入,壮大中产阶级和底层劳动阶级力量,减少贫富差距。
  ④强化XX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和客观标准,加强支付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检查。

  (二)坚持通过创新发展和精细化生产留住消费

  为了避免中国人在日本疯狂购买马桶盖,在韩国疯狂抢购化妆品等类似事件的发生,中国需要从产品源头入手,从供给侧入手,坚持创新引领,扩大内需,具体如下:
  ①大力做好人才工作。培养、引进、留住创新人才,做到政策创新,引导人才到乡镇等基层去,发挥作用。没有人,创新无从谈起,所以优先把人才工作做好,才能提升创新能力。
  ②大力做好科研工作。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尤其是鼓励企业投入,大力研发核心技术,将创新发展延伸到生产生活多方面。
  ③大力做好知识产权和品牌工作。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侵权者的违法成本,企业自身也要提升知识产权意识。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含金量和知名度。
  ④建立鼓励精细化生产留住消费的政策体系,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建立更加完备的XX采购制度,既包含商品,也包含公共服务,以此来扩大内需,展示本国产品特色。

  (三)使城镇化成为内需增长的引擎

  城镇化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人口的转移,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现代化的标志。进入21世纪,如果未来的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约3亿农民逐步转化为市民,而由他们创造的市场空间,包括消费和融资需求,也包括农民增收所带来的需求,这将是以万亿美元为单位测算的市场。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约为56%,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一差距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持久动力。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指出:“中国要创造一个内需市场,城镇化建设是最大的内需市场,这主要指县城和县乡镇。”他设想,“假使到2040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75%,人口为16亿人,即4亿人留在农村,12亿人在城市,那么城市要盖多少住房、修多少马路?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大的市场和建设工程”。
  40年改革开放之路,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动的经济增长也极其快速,可是在推进城镇化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了巨大的、不可回避的挑战。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环境污染、垃圾围城、耕地破坏、交通拥堵……这些都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已经面临并亟须解决的难题。城镇化道路在我国势在必行,城镇化决心也义无反顾,需要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努力。

  六、总结

  2018年春,特朗普总统打响了中美贸易战的第一枪,全球资本市场出现剧烈震荡,3月30日这天,上演了“黑色星期五”,中国股市近三万亿的财富灰飞烟灭,中国人民近一年的贸易成果一天内“蒸发”了。与其说特朗普把世界搞乱了,不如借此深入分析,打铁还需自身硬。目前全球经济出现周期性复苏,但力度较弱,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我们保持外贸中速增长是理性选择。我国不仅外需受到影响,内需也正面临着压力,17年我国内需是回落的,去掉净出口的贡献率0.6%,实际上内需驱动增长只有6.3%。仔细分析内忧外患,即使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是“稳中向好,超过预期”,但对未来经济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重点应从内需入手,减少外需依赖,扩大消费升级,提升投资效率。我国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为经济注入了活力。
  从长期来看,中国要大力发展内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推动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另外,中国是一个大型开放经济体,具有较大的市场和政策回旋余地,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防范国际收支风险,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内需、深化改革。
  xxxxxxxx在达沃斯论坛上讲到:我不太关心个别宏观经济指标的短期波动,而是更关心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就业;二是老百姓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要大体保持一致;三是污染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这预示着XX宏观调控理念的变化,但我认为,消费支出乏力要引起重视,要保障充分就业,同时收入分配政策也要调整。
  展望未来,实施扩大内需策略是必然趋势,在“十三五”时期,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增加消费,必须为增加消费做出正确行动。两会上提出个税起征点调整,这对人民的消费欲望、消费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只要十三亿人民的吃喝拉撒这个基本需求存在,就决定了我国发展有韧劲,有回旋余地,有抗击外部冲击的底气,所以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陈梓铃.关于内需增长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D].厦门大学,2009.
  何代欣.大国转型与扩大内需:中国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J].经济学家,2017(08):19-26.
  袁芳.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意义及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7(09):5-6.
  伍晓.浅析以消费拉动来构建内需主导型增长新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17(13):47.
  吕政.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意义及途径[J].当代经济,2012(06):6-7.
  俞琴.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17(19):151-153.
  严玲.关于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视窗,2016(2).
  洪银兴.进入新阶段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7(05):5-15.
  王贤辉.我还是要谈一谈需求侧改革[J].产权导刊,2016(09):76-77.
  经济学家谈调控[J].中国经贸导刊,2010(03):12-1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51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0月15日
Next 2021年10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