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域下红安县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本文以全域旅游视域下红安县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为选题,结合全域旅游、旅游资源整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及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对红安县的旅游资源做更深入一步的了解,分析了红安县现有的旅游资源整合存在的一些问题。旅游资源缺乏规划,设施设备建设落后;景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红安县作为红色旅游业特色品牌之一,红安县旅游局决定以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全域旅游创建,统筹做好红色旅游发展,传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推动红线发展。虽然,红安县的红色旅游让乡村旅游及生态旅游有了明显的优势和发展空间。然而,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红安县乡村旅游也随之迎来了挑战,如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低、缺乏规划、产业联合不够、资源深挖不够等问题。当前,红安县应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的推动乡村资源整合的发展。地处大别山南麓的红安山川秀美,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如天台山,景区内森林植被丰富,但由于景观资源组合种类宣传少,所以,整体而言,景区尚未打造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进行的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各种形式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科学规划、区域合作、资源共享,来带动各类产业服务于乡村旅游发展,从而满足旅游者不同的消费需求,更好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也是对红安县旅游发展的探索,更是加快全县的发展。
  现实意义:在全域旅游视域下,对红安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进行深入调查,希望通过了解红安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提出的若干对策,使得红安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及生态旅游的发展更科学合理。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S.Mostafa Rasoolimanesh(2017)等通过对城市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比较研究,提出社区居民参与和居民感知差异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显著影响。SoytunKim&Tazim Jamal(2017)以韩国红洞为例,通过其乡村旅游改革过程中其他相关性产业的变化研究,探讨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形式,并提出了促进可持续乡村发展的多功能巢状模式。
  Kiper(2017)指出在带有特别的自然景色的地方来进行质量规划,例如设计与管理、景色策划,利用它们独有的视觉资源来维持平衡,改善各地的审美价值。
  Boes K(2016)发现旅游与科技的结合,在提高旅游业的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够大幅度提升其竞争力。

  1.2.2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蒙欣欣(2016)在总结全域旅游的实践发展中,归纳了全域旅游的“四全”(全景、全时、全业、全民)和“三化”(产品全域化、服务全域化、环境全域化)发展模式,提出全域旅游在旅游业中与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面貌。
  张欣、桑祖南(2016)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研究后提出,由“景区合作-资源整合-产业链完善”到景区主体模式,再到多产业融合与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构建。
  李金早(2016)“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旅游业的优势,通过对区域内各类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社区服务、法制体系、政策法规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通过国内外文献对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显示,国内外在生态旅游方面都有大量数据研究,所以存在国内外在对待生态旅游者的看法是有所差别的,国外生态旅游是以冒险及背包客的方式体现的,而国内则是以亲近自然、拥抱自然、感受自然及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新鲜感。

  1.3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部分:
  (1)理论研究。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推动红安县全域旅游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实地勘察、走访、问卷等形式,对红安县的旅游发展现状做初步了解。众所周知,目前红安的旅游资源是尤为丰富的,但由于在经济方面的略微欠缺,所以当地的其他产业发展并不是那么绘声绘色,所以促进当地发展最快的方式就是发展旅游业。红安县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富有浓厚的红色资源和优美的生态旅游资源。红安县还将它的优势资源融入到乡村建设中,推动红安乡村旅游的发展。

  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本文通过各大权威网站、各大中文数据库、各类书籍等方式收集与选题相关的资料以及研究成果,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了解红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资源特色。
  (2)实地调研。为确保红安县旅游资源资料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通过了走访、参观、问卷调查等考察方式获取了红安县的最新数据,对红安县的特色旅游景点进行分析,根据与当地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听取了他们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看法和建议。
  (3)个案研究与借鉴法。通过对南昌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案例分析,就红安县目前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红安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态势,选择适合红安县全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形式,通过归纳总结,提出红安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

  2旅游资源整合相关理论分析

全域旅游视域下红安县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2.1全域旅游相关概念界定

  全域旅游概念最早是由李金早提出的,主要是发挥其最大限度来实现区域资源间的整合,使其形成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全域旅游的形容就是要做到到处有旅游,各行各业加旅游。
  全域旅游的发展是以旅游业为优势,要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等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满足游客需求。xxxxxxx在视察时也是对全域旅游发展形式给予了非常大的肯定,他说发展全域旅游,只要路选对了,就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2.2旅游资源整合相关理论

  2.2.1红色旅游理论

  红色旅游主要是战争时期具有丰功伟绩的地方或标志物,它是承载了革命事迹、历史和精神的内涵的地方,是为了让后人以示怀念和永久铭记。红安县的红色景点接待是带有主题性的,为了让游客在游览参观中学习到历史,了解历史的起始及意义。红安县作为红色旅游产业特色品牌之一,最为有名的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被人们称为“将军县”,更是以223名将军的名誉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2.2.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理论与意义

  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自然景观、田园景观、农家乐、民俗等为旅游资源,科学的进行规划、开发设计,为来的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民俗、度假、自然生态等多方面的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不仅有其他旅游相似之处,而且还有自身独有特性,例如:
  乡村性: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来自都市,紧张的工作环境、生活节奏的加快等问题,都是使他们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乡村旅游最具有吸引的除了当地的特色就是环境了,在乡村没有城市的喧嚣更没有尾气的污染,在这里旅游者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可以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可以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乡村生活的乐趣。
  原生性:游客来到当地,能够品尝到当地农民种的新鲜的瓜果蔬菜,感受到当地纯朴的民风民俗以及田园生活的美好。
  实践与体验性:与其他旅游相比,乡村旅游能够带给旅游者不一样的趣味,比如吃当地农家乐土家菜带来的新鲜感,久居城市的人也可以在这里体验干农活,见识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以及亲身感受采摘的快乐,这样的乡村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体验到不同地方的风俗民情。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就业率还拓宽了农民的经济渠道,同时还增加了城乡之间的互动,并且缩短了城乡之间的的经济差异。这些都使着乡村旅游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3旅游资源整合价值

  旅游资源整合的过程实则就是开发,但旅游资源开发要先认识资源及市场,尤其是认识资源价值才是整合的基础,而旅游资源的整合不仅能更好的开发利用,而且对资源也起到了保护作用。整合的目的就是在于打造旅游产品,使之成为热议产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体验消费。资源整合的重点是要实现区域合作,合作整合和线路整合来与未来的市场紧密联系,形成区域旅游。

  2.4旅游资源整合发展趋势

  资源整合一方面是将分散资源向集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智慧旅游整合。2020年旅游业与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合,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资源整合是智慧旅游发展的特征,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来发展旅游业,创新旅游产品,利用市场资源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带动企业及三流资源的发展。旅游整合不仅仅是对资源的整合,还包括对技术、产品、运营方式及市场等的整合。

  3红安县旅游资源禀赋分析

  3.1红安县旅游资源概况

  红安,原名黄安,位于湖北省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距武汉80公里,距黄州130公里,国土面积1796平方公里,红安邻武汉,是京九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的连接线,素有武汉“后花园”之称。红安县是红色旅游胜地,七里坪长胜街是其中的一处旧址,这里虽然还留有当时的重要机构,但如今的老街已经焕然一新了,全国第二家红色书店也开在了这里,蕴含了许多红色文化书籍,向长胜街上来来往往的游客讲述着这里战争年代的故事。依托红色旅游的发展,居民们也可以在自家门前做起了小生意。长胜街南门口的“张顺良绿豆粑”也已经被列为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街上畅销产品了。红安的绣花鞋垫在当时已经颇有名气了,后来不仅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黄冈也是非遗保护项目之一,还曾亮相上海世博会。红安县除了那些红色人文资源外,生态资源也毫不逊色。天台山位于大别山的南麓,位于全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县,它的险峰已经比较古老,而且到处都是奇奇怪怪的岩石尤为的引人入胜,主峰海拔有817米,因为它的峰顶像一座高台,高到快要接天了,因此以天命名,被称“淮南第一峰”。天台山雄伟壮观,不仅具有奇特的巨岩和迷人的风景,而且还赢得了各个朝代的文人的青睐,其中《宿天台顶》是最为著名的,至今还广为流传。

  3.2红安县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1)丰富的红色资源。红安县红色旅游资源类型有革命烈士陵园、博物馆、名人故居、重大事件纪念地等多种类型,且都是具有较高地位,许多红色经典景区在湖北都是位于前茅,而且旅游产品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认知度,譬如拥有国家级保护单位及教育基地的七里坪长胜街,为今后在旅游发展的道路上奠定了基石。
  (2)生态旅游资源。红安处于山川水秀的地方,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如帝王湖景区、长河缘生态景区、天台山、香山湖、九焰山、艾河、老君山等景区。帝王湖总占地面积有6600亩,是具有极高的人文和生态资源,景区内已完成了多项游乐项目,是红安旅游业的亮点,而且实现了游客接待年35万人次。长河缘景区投资4.2亿元,首先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利用自然生态为特色,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天台山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在这里春天有烂漫的樱花,秋天夕阳缤纷,并且森林覆盖率超过95%以上,它是珍稀植物库和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的雨水也很丰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2-14℃,夏季的最高气温不超过35℃,是理想的休闲避暑胜地。
  (3)旅游文化。红安大布是当地流传千年的纯棉手工织品,而作为它的传承人黄珍兰如今依然还在用手工织布,她就这么年复一年的坚持了40年,并且还开了一所“传统纺织技艺所”就在长胜街。在革命年代,红安人就用这些大布给红军战士缝制军服被单等棉织品。现在,红安可以靠着红色旅游的潮流,让红安大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且使其成为热潮销售品。
  (4)茶文化。红安的老君眉茶在2015年列入大别山振兴发展规划,确定为国家重点支持茶叶品牌,2018年,被评为黄冈十大名优网货,2019年又被评为大别山十大旅游名品。近几年来,红安县根据“三城三区”战略布局,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把茶叶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的结果,坚持“三农”思想。结茶旅的综合发展,开展种茶、制茶、售茶等一站式产业。红安县新建茶园基地有5000亩,新建了3条茶园旅游路线,实现茶旅融合发展。

  3.3红安县旅游资源整合的条件优势

  3.3.1将现有的红色绿色资源结合整合

  红色旅游是以红色景物为主,它与绿色旅游及其他旅游相比较,范围略显狭窄,旅游市场也较小。除了老年团和组织前来学习的旅游,其他的游客可能很少会将红色旅游当成首选的目的地。所以将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结合起来开发,这样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旅游为由头,以绿色资源为基础,既可以带动绿色旅游的发展,也可以衬托红色旅游。开发复合型的旅游形式,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3.2整合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促进文化弘扬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革命精神作为历史文化,是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种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财富,应该被永久的弘扬和传承下去。将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既能够对红色资源及就旧址有效的保护,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还可以吸引乡村旅游的游客前来参观增加其兴趣。

  3.3.3文物古迹整合

  文物古迹的整合首先要遵守其原则,保存原貌,这样既是一种尊重也保留了文物自身的历史感。文物古迹的整合不仅能让红安县的资源集中利用,合理分配发挥最大效用,还能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以及腾出空地增加其他旅游景点,推动经济发展。

  4红安县旅游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4.1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红安县不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还具有优美的生态资源,但由于道路堵塞,从而使之与其他区的连接不够通畅。而且缺少停车场地,住宿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红安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63处,革命遗址224处,但因资金问题,对于旧址的保护也是极度缺乏的,资源整合不到位,所以很难形成一个整体。虽然有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和2个国家级公园,单独拿出来能够引人注目,但其他的旅游设施还是滞后的,而且乡村旅游的娱乐设施也是尤为的少,存在着景点留不住客的现象,这样就制约着红安的经济发展。

  4.2旅游资源不集中,缺乏规划

  红安县虽然有20多处红色景点,但景点太分散,在开发资源时未进行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局,没有考虑旅游线路的设计,未能进行合理分区,特别是没有跟团的情况下,游客不一定能够体会到红安景点的特色之处,以致于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由于景点在开发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使得已有的景点间联系不够密切。

  4.3乡村旅游资源,游客参与度低

  红安虽旅游资源丰富,也是红色旅游胜地,但对于农村来说,并没有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景点周边的旅游项目单一,公众区域设施设备不完善,每天数万的人流量,车流量超5000以上因没有停车位到处乱放,拓展的项目较少,旅游资源利用率也较低。除了红色、绿色特色景点外,其他娱乐设施开发几乎全无。综上所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弱,所以游客的停留只能是短暂的观光。

  4.4旅游资源缺乏深度挖掘

  红安很多的旅游资源开发在深度上缺乏深挖,比如很多的纪念馆、旧址等都只是提供简单的展示,方法雷同,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游客在游览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地通过图片文字一掠而过,像大别山生态景区,也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并未在深层次上进行深度开发。

  4.5红色产品开发形式过于简单

  红安县的很多红色景区产品都处于初期阶段,产品的一些陈列形式都是落后的以及开发的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相似的。景区的旅游项目更是没有给游客留下记忆点,像纪念馆、纪念碑等地方也只是简单的图片展示和陈列的形式让游客参观,这种单调的展示内容和手段都过于陈旧。

  5红安县旅游资源整合若干对策

  5.1完善基础设施

  近几年在国家的支持下,红安加大了对旧址的保护力度,如长胜街,董必武纪念馆等红色项目都相继改造完成,同时在基础设施上也加大了力度,投资了600万,新建了健身工程13个,文化长廊406个,新建的图书馆也免费为群众开放了。而且还修建了到武汉的一级公路,在通往大别山景区的道路也进行了修整以及修建农村公厕和农户无害化厕所17280座。红安争取项目资金近3亿元,来提高景区档次,将2亿元用来完善基础设施。

  5.2科学规划,打造精品线路

  结合2017年的整体全域旅游建设,黄麻纪念园已存储的200亩山地,将用于新的游客体验区、大型现实表演区等,七里坪长胜街风景区已完成南、北门的拆迁改造。李先念故居纪念园计划投资约1000万元,在长丰村建设大型生态停车场和游客中心。董必武故居纪念园已开始努力满足游客室和游客洗手间的要求。红安县委、县XX启动了景区周边的征补拆迁工作,在短短的13天之内,就拆迁了600多户,涉及到5A景区内的有500多户,使黄麻纪念园的面积新增了300多亩地。
  旅游线路上第一我们可以将红色名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区域性的旅游产品,如英山、麻城等地都具有红色旅游资源,可以将其整合,打造一条精品线路,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推广,来打造红色旅游研学,将红色文化和产品作为研学旅游的重点。第二条精品线路大别山绿色生态旅游线,大别山被批为世界地质公园,可以以大别山的绿色生态及地质公园为衬托,整合红安、麻城、罗田、英山资源,将大别山绿色生态旅游打造成世界级的景区。

  5.3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不仅要完善传统上的“吃、住、行、游、娱、购”旅游要素,还要向“闲、情、养、商”等新业态迈进,大力发展休闲娱乐产业,提升旅游规格,推动乡村资源快速发展。像花生、大布、红苕、野菜,在战争年代都是红军战士的的衣食主体,我们可以结合红安土特产品,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可以将花生、红苕进行精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实现产值增收。大布产业可以继续开发,组织闲散妇女纺织纱布,加工成衣服、床单被套等服饰投放旅游市场,为农民增收。

  5.4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在区域合作方面,红安与河南新县在区域合作中实现了跨省合作,因为红安与新县都处于大别山老区,并且还都属于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尽管地理位置已成为了两地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和不足之处,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红安县和新县两县利用丰富的红色和绿色资源来加强联合合作和横向协作,促进区域合作快速发展。
  在国庆期间,红安成功的接待了一批由粤港澳地区组成的“特殊”的游客,他们参加了一个千人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活动。此次活动既让我们实现了大别山红色和绿色资源的结合,也实现了资源共享、客源共享。

  5.5整合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产品

  红安人文底蕴丰厚,尤其是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就为旅游文化产业增添了几分内涵。在红安县旅游规划中,要将红色资源建设放在首位作为重中之重,以“以红为魂、红绿相间、全域旅游、多产融合”的理念,进行旅游资源整合,集中营销,统一包装运营,唱响“将军故里传奇红安”的旅游品牌。红安县可将长胜街、陵园等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打造大别山5A景区。该县可以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将旅游+模式与扶贫、农业及文化相融合,同时还可将多种文化艺术及载体融入旅游产业开发,不断完善和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整体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介绍和发展现代旅游业和娱乐产业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着重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着重保护和发展皮影戏、楚歌剧和红安绣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5.6推广红色教育,发展智慧旅游

  红安县可以以“将军故里,传奇红安”这个品牌,来提升红色旅游的知名度,为了能使这个品牌更加的响亮,该县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来进行宣传,如通过微电影、抖音、新闻以及影视等方面。同时也可以打造红色旅游研学团,将红安的红色资源作为研学团的重点学习对象进行推广并且打造一个研学基地。
  全域旅游资源的基础就是要实现资源共享,而资源共享就要运用智慧旅游平台,所以说智慧平台是全域旅游的基础。2020年,智慧旅游服务与管理都有明显的提升,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在旅游业已经广泛应用。2018年数据显示,在线旅游预订人数也已经达到了4.1亿人次。
  红安县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首先要建设“文化旅游年”,制定文旅产业发展的措施,利用文旅融合发展整合旅游资源,以“智慧旅游”、“一卡通”整合服务,以“将军故里,传奇红安”品牌整合市场营销,推动该县的文旅产业一体化融合。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使得旅游景区的服务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为游客的出行也提供了便捷。智慧旅游的出现,景区不再像以往只能提供简单的图片,还能提供语音导游、视频等全方位的展示,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查询有针对性的游览。红安县要着力发展智慧旅游,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与各大平台进行合作,如去哪儿网、飞猪网等,满足大众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加快信息建设,实现“数字红安”。

  6结论

  全域旅游背景下红安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不仅仅是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还加快了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红安县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向市域、县域迈开了更大一步经济发展。目前,红安县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路径还处于初期,虽然因红色旅游资源让红安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这一块还需要进一步的规划与指导。
  通过对红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禀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全域旅游背景下红安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出几点结论:首先,红安县要突破乡村旅游业的瓶颈,利用现有的红色生态资源弥补乡村旅游,并且积极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完善乡村旅游体系。其次,要完善基础设施,科学合理规划,打造精品线路带动旅游资源整合,通过和周边区域合作乡村旅游发展,来实现对乡村旅游的资源整合。最后,在我们现有的红色生态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特色整合发展,构建红安县特色产品体系,将有助于我们产品的推广以及吸引更多游客的前往。

  参考文献

  [1]刘玉凤.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年第15卷第12期.
  [2]陈凤君.周毅.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6年3月下半月刊.
  [3]周叶.吴若薇.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J].生态环境保护2016年6月下半月刊.
  [4]孔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思考[J]旅游纵览.2017年1月下半月刊.
  [5]沈云帆.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乡村旅游研究[J]市场研究.2017年01期.
  [6]吴必虎.伍佳.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2017.21(03):11-13.
  [7]李慧敏.高何玉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究[J].旅游纵览2016年9月下半月刊.
  [8]白然.全域旅游视角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J]城市旅游规划.2016年7月下半月刊.
  [9]石培华.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全域旅游系列解读之一[J].中国旅游报.2016年2月3日第004版.
  [10]徐珊珊.刘娇月.高岩.都市农业视域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南昌市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1月第33卷第1期.
  [11]李祥.孙巧云.冯露.现代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长沙望城区为例[J].现代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2016年第3期.
  [12]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J]人民日报.2016年3月4日第007版.
  [13]蒙欣欣.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J]旅游管理研究.2016年4月下半月刊.
  [14]S.Mostafa Rasoolimanesh.Christian M.Ringle,Mastura J.Ramayah.Urban vs.rural destinations:Residents’perception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Volume60.2017.Pages147-158.
  [15]Paul Mathew,S.Sreejesh.Impact of responsible tourism on destin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community in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2016.
  [16]Federico Topolansky Barbe,Magdalena Gonzalez Triay.Comelia Haufele.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ruguayan rual tourism sector and its potential to attract German tourists[J].Competitiveness Review.2016.262.
  [17]陈军.全域旅游视域下县城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黄岩为例[J].经济师,2018(3):123.
  [18]钱惠新.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淮安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94.
  [19]李慧.对于全域旅游研究现状的汇总分析[J].旅游发展研究.2017.0(6)
  [20]雷俐丽.全域旅游背景下郑州市旅游精准扶贫现状研究[J].绿色科技.2018.(5):229-23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16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1月22日
Next 2021年11月2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