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乡村信息服务体系机制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被国家纳入发展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做出努力,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面临一定困境。

本文以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作为研究对象,挖掘辽宁数字乡村建设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薄弱、村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缺乏了解、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等问题,并尝试提出多方筹资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高乡镇XX对数字乡村建设重视程度、建立区域统筹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三个主要思路,为辽宁省数字乡村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从而为国家层面的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信息化

 引言

  (一)选题依据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从古至今,中国乡村社会都在整个国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是与国家的兴旺繁荣,社会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的。全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难点在实现农村地区的治理方式转型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数字乡村的发展和实现对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有着巨大的推动力。xxx在2019年5月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该纲要明确提出乡村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要求,辽宁省随即发布《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规划》,制定了地区范围内的顶层设计,并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对辽宁省数字乡村的实现途径进行研究,从而为全国范围的数字乡村建设优化路径提供支持就变得更为迫切。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数字乡村建设符合乡村振兴背景的总体要求,是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针对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能够对辽宁省乡村数字化发展状况有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掌握辽宁省数字乡村的建设情况,能够充分了解数字乡村的定义与内涵,掌握数字乡村的战略规划与要求,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的方向,为国家的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地区层面的理论与数据支持,提出建设数字乡村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数字治理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在乡村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辽宁省的数字乡村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网络化到数字化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的人口结构也发生变化,加上乡村群众利益需求个性化、多元化趋势,能够最大程度推动乡村治理模式的改革,依靠乡村数字化的业务办理能力,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智慧乡村。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对辽宁省地区数字乡村建设进行研究,有利于从地区层面挖掘数字乡村建设潜在的问题,剖析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地区范围内的潜在限制因素,能够为国家层面数字乡村建设的完善提供案例支持,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乡村数字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主要基于数字化治理与乡村电子商务的开展。

Krassimira Antonova Paskaleva(2009)认为,数字治理能够通过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帮助该地区的管理者,更好的组织活动和进行重要决策,也能够更好的带动公民的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该地区治理效率,提高该地区发展水平。Roberto Garcia Alonso(2016)认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加入数字治理后,能够有效地提升社区的管理能力,从而改变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投票等相关活动的形式。Vipul B. Patel(2016)分析了应该让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乡村群众)参与到电子商务活动中,推动印度电子商务的市场更加繁荣。Vinamrata Akash; K. Mishra(2015)重点研究电子商务为印度乡村带来的影响,以用来确定电子商务对促进农村创业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2.国内研究现状

郭红东(2018)对数字乡村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分析,她主张数字乡村,就是将数字经济作为乡村发展的依托,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来完善乡村的管理,从而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刘邦凡(2008)根据国内各省市农村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业产业的不同,提出农村数字业务的不同发展模式,应该结合地方特征酌情采用XX主导或先商后政的管理模式。高继斌(2008)提出农村发展电子政务能够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提高行政效率等优点。黄(1996)提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增长,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王胜等着眼于经济、技术、政策和社会四个不同的视角挖掘了数字乡村建设存在资金支持不足、缺乏科技创新、没有完善的政策体系、人才资源缺乏等问题。陈潭等基于区域、 城乡、阶层和代际等方面探讨了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国内外对于数字乡村的研究较少,未形成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由于与国内的背景不同,国外对于数字化的研究大多着眼于数字治理的应用。现阶段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研究围绕多方面开展,从数字乡村定义的完善,到数字乡村发展的优势评析不一而足。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仍需从完整体系的构建等角度丰富研究视角,形成更完善的研究领域。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基于辽宁省的数字乡村出发,通过对辽宁省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出发点,针对辽宁省乡村政策推行的实际出发,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和解决对策,具体的研究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这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分析,主要是对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乡村数字化治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阐述。

第三部分为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研究,该部分主要的工作是对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情况进行描述与总结。

第四部分为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该部分主要针对调研的结果出发,指出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五部分是针对前文所提出的问题,依据辽宁省农村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出对应的改善对策。归纳前文的研究,并进行总结。

4fc98cf44f4785f3573efc45a3a48089  图1研究框架图

 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理论研究以定性分析法作为研究依据,在实践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即:

(1)文献分析法。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搜索界定“数字乡村”、“信息化”等概念的资料,总结与可持续发展概念有关的管理理论和学说,了解辽宁“数字”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规划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下文对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支持,以便全面、详细地分析辽宁“数字”村建设的总体状况,并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改善建议。

(2)调查法。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对辽宁省各地区农村村委会基层干部和村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看法进行统计,了解民众特别是村委会继承工作人员在农村管理过程中使用数字信息化手段的情况;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辽宁地区开展数字化建设实验(村、乡),研究该地区数字化建设的情况和数字化管理的实际效果,依照调查所总结的数据,总结辽宁省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支持。

(五)研究技术路线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走访辽宁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进行实地调查,对数字乡村的含义、特点、发展现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以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作为研究方法,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乡村振兴

xxx于2018年出台了《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一号文件,初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基本概念,也重点强调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xxxx于同年3月5号在XX工作报告中,再次对于乡村振兴的概念进行了说明,他提到“乡村振兴必须要将农业产业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等诸多元素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落实建设目标,从而推动乡村治理模式改革,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现如今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当下首要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农村振兴战略也是现阶段农村发展和巩固农村扶贫成果的重要战略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因此,有效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是确保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的必要条件。

2.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简单来说就是结合现在的信息产业,对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造,其核心意义就是通过现代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从而提高农村居民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实现农村经济数字化、农业生产数字化、农村治理数字化,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农村经济振兴的发展战略,更是我国在5G时代建设数字化国家的战略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xxx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制定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建成一批特色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本文认为,数字乡村建设重在优化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宣传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

(二)理论基础

  1.治理理论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考虑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整体情况,对国家所有公民,不考虑任何其他外在因素的前提下,提供平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并制定国家某一发展阶段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社会服务体系中最优先的部门,其囊括了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等公民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但其所强调的平等,不是指一切均分的绝对平等,这种平等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发展水平来实施。“XX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但要尊重公民的自主选择权”,特别强调“生存与发展”这一根本问题,至少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方面,XX有义务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对民众的一切利益提供保障,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这是国家履行职能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为人民的最好证明。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性理论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先进理论,既涉及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尽可能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的一种理论。可持续发展通常反映在以环境为基础的发展领域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既包括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组成部分组成的整个体系的均衡协调,又包括宏观层面各体系并存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经济效益,从而发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这是一种创新的发展理论,旨在改变过去经济的根本发展模式,确保一切的发展都体现在公平原则基础上,且具有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将发展过程描述成具有动态的平衡性和持续性的过程,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倡导的是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注重发展高质量的GDP的重要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来讲十分重要,二者之间相互契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能够有效的支撑美丽乡村发展,帮助乡村在改造升级的过程中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发展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标也是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暂时的或眼前的发展,因此在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下实施美丽乡村发展,应当注重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动态性、平衡性特征。

 二、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

辽宁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规划》的出台则在省级层面上提供了政策规划。《规划》提出了分阶段完成数字乡村建设的要求,并出台了12条举措,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辽宁省在农业经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数字化水平逐步提升。

在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经过辽宁省近些年的努力,省内数字乡村基础设施进程逐步加快,尤其是在接入率方面已有初步进展。据资料表明,省内计算机、电视以及电话的覆盖率稳步提升。根据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省村民的移动电话达到213.38每百户的拥有量;计算机达到平均36.24台每百户。在光纤接入方面,截至2018年,省内一万多个行政村实现全部接入,宽带接入覆盖率高。

在数字化信息服务方面,辽宁省实施了农业可视化项目,打造数字化云平台;在农业信息服务数字化方面,推进12316热线从省级向各级区域延伸。到2008年为止,辽宁省区域内话务坐席达到九十个,话务总量方面达到年服务七十多万人,累计计算总共为一千多万人提供话务服务。12316不仅仅在话务服务数量上满足百姓所需,质量上也未曾滞后。12316金农热线致力于开展各项个性化服务与功能,热线将用户的实际需求科学分类,针对来线群众问题答疑解惑,提供定向化信息咨询,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保障。

到目前为止,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已取得初步成效。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加快,农村机械化水平提高,为产业数字化、乡村数字治理、数字产业化提供了一定条件。

 三、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现阶段辽宁省数字乡村的建设情况,从而挖掘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辽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辽宁省数字农村建设落实情况、农村数字化业务办理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本次问卷调查以网络调查为主,选取辽宁省13个市的农村村委会基础员工和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及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共派发问卷200份,收集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2%。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83份有效问卷的参与者中农村户口有167人,占比88.36%;在年龄结构方面,18周岁—30周岁以下有117人,31周岁(包含31周岁)—60周岁的有65人,二者分别占比61.9%和34.39%,有这个数据上可以看出青年人对于数字乡村的关注度相对较高,也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如下问题:

 1.乡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薄弱

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例如网络化的实现就需要相对完善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若没有良好的设施建设,再宏伟的规划也无法落实。

虽然根据调研结果与资料搜集可知,被调查区域现阶段的网络设备接入范围基本全面覆盖,从网络设备基础设施的接入范围来看,数字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针对于网络通信设备的具体效果调查,仍有59.79%的乡村群众反映移动网络通信的信号质量仍不能满足需求,存在相比于城市网速较慢,手机信号时断时续、通讯质量较差、网络连接不稳定等问题,说明通讯服务质量仍需进一步加强,乡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步提高,乡村居民也对网络通信等设施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出行、工作等活动都离不开互联网,手机等设备的使用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手机等设备的要求远远不局限于打电话、发信息等简单功能的使用,而是更智能化、个性化的应用。但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此类网络通信设备都离不开通讯基站的支持。只有通讯基站为其提供良好的网络讯号,各种功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村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村民对于网络讯号并不满意,很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希望能优化网络通信的质量,达到像城市一样的效果。然而这种质量上的要求无法通过简单的通讯基站满足,而是必须通过基站等设备的更新换代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实现乡村群众所需的“高速网络”效果。

而随着数字乡村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开始使用互联网。乡村中网络设备使用人员的增加,导致大多数乡村的基站无法全面覆盖整个区域,信号的质量也难以达到群众的要求,这就对乡村的通讯网络基础建设提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各种例如农业数字化经营与生产的乡村数字化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优良的网络通信质量作为基础。由通信基础设施导致的这些问题不仅使乡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受损,使数字化效果在乡村大打折扣,也影响到网络化生产系统在乡村的推广。

 2.村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缺乏了解

乡村群众是数字乡村建设的被引导者,是数字乡村建设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为了使这项政策能够在辽宁省各地都能得到良好的展开,就需要村民在各个方面了解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与方式,熟悉乡村数字化的手段与途径,在实践中让农村居民了解到数字乡村实施的价值和好处,明白数字乡村政策的建设是有益的,从而配合XX实施乡村信息化的建设。

但从调查结果分析,只有8.99%对数字乡村的建设政策表示“深入了解”,67.72%表示“仅仅只是听过,但具体并不知晓”,而还有23.28%表示对于数字乡村完全不知道。(具体统计结果见下图),由此可见村民对于数字乡村相关信息以及相关政策的认识程度不高,对数字乡村政策了解不足,更别说在实际生活生产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享受数字乡村成果。乡村群众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知晓率低,显示出乡镇XX和村委会在数字农村的政策宣传和建设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群众没有了解到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内容,也就缺乏建设的主体群众基础。

7ed74ea8bdace526c8b94316574aa105  图2被调查对象对政策的了解程度

3.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

辽宁省乡村治理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数字化水平也在稳步发展,但辽宁省内不同区域之间相比而言,乡村现代数字技术水平依然存在差异,导致数字乡村的发展建设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对此本文的研究针对辽宁省13个地市153名乡村基层员工,采用了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所在乡村是否制定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有关规划”占比相对很低,回答表示“正在实施”的仅有54人,其中沈阳18人,占沈阳区域该问题受访者总人数的32.14%,在13个被调查城市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大连、锦州、铁岭、阜新、盘锦、营口、朝阳、丹东、鞍山、葫芦岛、本溪、抚顺、辽阳,辽阳的受访乡村工作人员中选择“正在开展建设”的人数为2人,占辽阳区域该问题受访者总人数的22.22%。

从调查结果可知,辽宁省区域内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存在地区性差异,呈现一种区域非平衡的态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成为辽宁省内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数字乡村建设的资金保障缺位

数字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就难以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从目前来看,辽宁省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资金难以满足实际建设要求,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支持。一方面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缺乏完善的投资机制,导致XX与社会资本没有办法展开良好的合作,难以有效引入社会资本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另一方面由于辽宁省内区域发展情况有所差异,部分乡村可供发展资金的不足使其无法有效支撑技术引进和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维修与保养,一部分需要资金支持的项目无法进行大规模展开,数字乡村建设所需的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方面缺乏一定资金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字乡村建设的难度。

 2.乡镇XX对数字乡村建设缺乏重视

乡村群众对数字乡村建设缺乏了解,根本在于乡镇XX对于数字乡村的建设不够重视,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未发挥应有的宣传与引导作用。

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乡村居民对相关政策足够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享受乡村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使数字乡村建设有所成效。而村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了解来源于乡村基层组织的引导与调动。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生产生活的村民大多已经适应了原有的方式,需要乡镇XX积极引导,推动其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生产与生活;需要乡镇XX进行合理的规划,明确适合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手段与方式;需要乡镇XX起到带头作用,使其认识到数字乡村政策的成果。只有乡镇基层XX足够重视,从实际上开展数字乡村规划,进行政策宣传,乡村群众才能真正了解并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中去。而在目前的数字乡村建设中,辽宁省部分乡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XX对数字乡村建设不够重视,思想认识不足,对数字乡村建设目标、方式方法了解不足甚至缺乏了解,在乡村群众中未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有效宣传,导致乡村群众对数字乡村建设知晓率低;部分乡镇党组织和XX在向村民推广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方式时只流于形式,只进行了相关技术内容以及国家政策的宣传,没有进一步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也没有对乡村产业的丰富以及融合发展制定规划。种种现象表现出了乡镇XX对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影响数字乡村建设效果。

 3.区域统筹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缺失

数字乡村建设效果的好坏并非仅着眼于区域内某个发达乡镇的发展情况,而是需要每个乡镇的共同努力达到区域整体的效果优化。在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区域发展位于前列,其他区域仍需继续探索,效果仍不理想。目前,辽宁省乡村治理数字化未探索出一条向“可推广、可调整、可创新”的动态发展模式,发展分割化严重,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孤立。不同地区发展基础不尽相同,区域发展情况差异较大,辽宁省的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未实现区域内可借鉴的建设路径与优化的资源融合性发展体系,难以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与区域整体的数字乡村建设效果最优化。

 四、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对策

  (一)多方筹资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足够资金的支持,而仅靠XX难以实现资金的有效供给,需要利用多种方式筹资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来源。

首先,辽宁省各级XX应加大在财政方面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支持,提供XX层面建设数字乡村的基本资金保障;其次各地区共同出资,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辽宁省地方数字乡村发展中,联合建立区域性数字乡村合作发展基金,专项用于跨区域间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间利益补偿和多区域数字技术推广等;最后鼓励乡村基层组织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简化企业在辽宁省区域内投资数字乡村发展项目的审批流程,消除企业投资障碍,并对参与数字乡村发展的企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对参与数字乡村发展的群众给予资金补助。通过多方式并行,吸引各方参与,从而保障辽宁省数字乡村稳步发展。

(二)提高乡镇XX对数字乡村建设重视程度

  1.加大乡镇XX层面数字乡村建设宣传力度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乡镇层面中,引导者是乡镇XX,被引导者是乡村村民,辽宁省乡镇XX作为基层数字乡村建设落实主体,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辽宁省XX层面对于数字乡村建设十分重视,若在乡镇层面未引起足够重视则会功亏一篑。辽宁省XX应加大乡镇XX层面的数字乡村建设宣传力度,对其开展充分培训,提高其建设意识,增强其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发挥宣传力量,持续宣传数字乡村建设、智慧成果、行业应用成果,促进农村百姓对于数字乡村的认识,构建沟通的桥梁,实现良性循环。在乡镇XX对于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之后,应通过XX引导、媒体传播、实地介绍等方式宣传数字乡村建设及数字理念,逐步转变农民在发展方式上的传统理念,从而提高农民对数字乡村建设及数字理念的认知。

2.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监督工作组

通过省级XX指派、当地XX推荐、社会吸纳等方式建立一个监督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工作小组,对区域内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效进行实时监测,设立评价指标进行评比,将数字乡村建设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乡镇XX对于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促使乡镇XX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村民层面的政策推广与落实,提高数字乡村建设的实际成效。

数字乡村治理的实现关键靠人,只有治理主体——“人”的全程参与,因村制宜、因人制宜、实事求是才能有效、全面覆盖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调查数据中可知,辽宁省乡村居民对于数字乡村建设政策内容缺乏了解,这样也就缺少了政策落实的重要主体基础。因此,应通过加大乡镇XX层面数字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监督工作组等方式提高乡镇XX的重视程度,从而推动辽宁省区域内数字乡村建设的真正落实。

(三)建立区域统筹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

对于辽宁省不同区域数字乡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应着眼于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探索上,对于优势地区应进行跟踪,总结经验,掌握优势区域的机制合理性与模式可行性。对于优势区域的发展,应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并进行复核与督导,反馈模式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助力其进行提前规划,从而起到示范效应,以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从而开展“互联网+”领先产业,创建“互联网+”生态体系。对于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较差的地区应学习优势地区经验,总结问题。省级层面对优势地区的模式进行推广,因地制宜完善发展机制,应避免照搬照抄,盲目模仿;信息共享与资源融合上,抓短板、补劣势,统筹建设资源。依托省级公共行政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区域信息共享;整合农村信息中心现有资源,扩大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结合农村数字技术发展,对辽宁省数字农村发展指数进行设立,从而评价数字农村实时发展情况,对发展指数低的地区进行重点帮助与帮扶,从而建成互联共享、协调发展的数字乡村建设新格局。坚持提高融合一体化设计力度,确保数字乡村建设资源互联互通、创新融合,从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向着区域统筹化、资源融合化的方向发展。

 五、结论

本文的研究基于辽宁省的数字农村建设出发,通过分析辽宁省数字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以及建设对策,可以看出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建成数字国家的发展重心,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结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辽宁省数字乡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由于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较内地发达省份起步较晚,因此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辽宁数字乡村建设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薄弱、村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缺乏了解、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三个方面。本文结合辽宁乡村发展的实际,从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多方筹资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高乡镇XX对数字乡村建设重视程度、建立区域统筹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三个建议,为辽宁省数字乡村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张瑜.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2(02):7-13.

[2]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3]秦波,安国平.数字化管理在城郊农村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4]周欢.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的前提、困境及路径探究[J].新经济,2022(04):46-51.

[5]李菁.数字时代乡村治理的实现路径探析——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04):187-189.

[6]刘天元,田北海.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江汉论坛,2022(03):116-123.

[7]陶涛,樊凯欣,朱子阳. 数字乡村建设与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 中国流通经济.2022(04):1-11.

[8]高亮之.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发展[J].计算机与农业,2019(09).

[9]李晓夏,赵秀凤,张天然.数字乡村治理:实践基础、关键问题与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22(02):42-44.

[10]张永金.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分析[J].云南农业,2019(10).

[11]吴宏伟,侯为波,卓翔芝.传统农业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现状、问题和发展思路——以安徽省为例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8(09).

[12]葛佳琨.数字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东北农业科学,2017(03).

[13]王久波.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做法及面临的若干困境[J].农业经济,2019(09).

[14]许世卫.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进展与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17(1).

[15]马文杰.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化产业发展之间联系[J].财经智库,2020,2(06).

[16]李旭芳.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1).

[17]陈东东,陈潇玮.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J].沈阳,2020(47).

[18]赵大萌,牛杨明.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

[19]张怡.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村消费金融发展探究[J].辽宁质量监督导报,2019(09).

[20] Rondineli,D. A. Applied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 Thespatial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policy [M]. Boulder: Westview.2018.

[21] Unwin Tim. Urban-rural inter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theoretical perspective[A]. In Potter,Unwin,eds. The Geography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ssays forAlan B[C]. Mountjoy,Routledge,London,2019.

[22] McGee T G. Labor Force Change and Mobility in th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Asia [A]. In Roland Fuchs,eds.Mega-City Growth and the Future [C]. U N: University Press,2018:62- 102.

致谢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行文至此,落笔为终,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即将落幕。我与沈阳师范大学的故事始于2018年的金秋,终于2022年的盛夏。追逐梦想,终要离别,转眼四年已经过去,一路走来不优秀,但也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成长。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将秉承沈阳师范大学“博学厚德,尚美健行”的校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向,皆是过往。四年时间里,成功过也失败过,有过笑也有过悲伤。

东南西北春常在,唯有师恩留心间。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到设计提纲,再到论文定稿。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要感谢我大学生涯中教授给我专业知识的每一位教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一名沈师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一定不负众望,努力拼搏。

岁月虽清浅,时光亦潋滟。山水一程,三生有幸。感谢我的同学、朋友,因为缘分相聚于沈阳师范大学,相互包容,相互扶持,并肩作战。愿各位前程似锦,亦有岁月共回首。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祝愿大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都能熠熠生辉。

文有所长,而感激之意无尽矣。一路走来,感谢的人很多。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言辞有尽,凡此种种,铭记于心。我深知每个平凡时刻,都是由背后无数个不平凡所决定的,所以,我会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789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8月1日
Next 2023年8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