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历代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写人的传统,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人物人生经历的摹写品味,一直是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英雄人物的传记、高官显爵的轶事、王侯将相的传奇,但也不乏一些描写沉默寡言、位卑言微的小人物的作品。小人物的存在不是没有必要的,这些小人物有的成为了社会受害最烈的牺牲品,有的在孤苦岁月中潦倒一生,有的成为黑暗政治的殉葬品,但他们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意义。教材中的小人物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他们的形象展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解读,有利于自身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培养,激发审美情趣,更好地塑造自我,也有利于提高价值辨别能力和是非评判能力,促进健康发展。
一、小人物形象的界定
(一)小人物的概念
首先,关于小人物概念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小人物的定义。其中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小人物由于其经常性的悲惨命运,因而可以将其视为悲剧性壬午,也正是在其多种悲惨境遇中从而唤起人们的悲悯之情。但是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人物自身的主观性格特征,所以具有必然性。”[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而中国的学者田雨薇在其文章中表达了对小人物的看法,从本性来看,这些小人物并不属于坏人,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过于卑微,导致其在浩浩汤汤的历史洪流中无法把握自身命运,而在整个社会面前,其形象更是微乎其微。小人物的不幸在于他们往往不能够改变自己的地位和生产状态。”[田雨薇:《浅谈中俄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才智,2014年第5期,第261页。]总的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小人物得到定义是从其境遇中唤起同情,而中国的一些学者则是认为小人物的“小”在于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过于卑微,因而对自身命运无能为力。关于小人物的概念定义很多,众说纷纭,但是学界一直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
小人物的概念由普希金在19世纪30年代初次提出,他所作的《驿站长》开了小人物主义的先河。在普希金生活的年代,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普希金被重新召回莫斯科,但处于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他对新沙皇抱有的幻想很快就随着赦免十二月党人愿望的落空而破灭,在这个时期革命的失败也使大众将社会问题的矛头指向了统治阶级,由此以普希金为代表的作家们开始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继普希金之后,果戈里、普里希钦、巴施马奇金等又创造了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小人物。根据这些作家对“小人物”概念的使用,可见在最初的含义中,小人物往往是反映处于19世纪的俄国社会环境下,那些安分守己但又毫无社会地位,因此遇事胆怯的群体,这一群体因其性格和地位的原因,因此常常被大人物压迫。而在中国小人物的定义较之俄国略有不同,在中国文学史上,较明晰的小人物形象出现于唐代的文学作品之中。其实细究,小人物写作一直“徘徊”于中国文人的笔尖,《诗经》中很多女性形象可归入小人物的类别中,如《柏舟》中自选配偶的少女,《将仲子》中在爱与不爱边缘挣扎的女子等。中国的小人物更多地表现为用他人的视野窥见官场的端倪而从物质到精神都有些卑微的一类角色。20世纪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作家正式开始涉猎广泛意义上的小人物文学,到了现代,以老舍为代表的作家扭住旧时代荒谬的本质不放手,创造出了一系列拥有各自特点的小人物形象。在此,笔者给小人物总结出一定的含义:小人物首先在社会地位上比较低下,其次个人生活窘迫,而人生经历又非常曲折悲惨[谭惠娟:《高中语文教材中小人物形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5月,第6页。]。在经济上,他们是无产者或者体力劳动者;在政治上,他们被上流社会压迫剥削,无权无势;在生活上,他们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无力把握自身命运。小人物包括了小官员、底层平民、小知识分子、小生产者。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小人物形象梳理
部编本语文教材多选取有文化内涵和文学含量的课文,旨在让学生揣摩领悟,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周铭耿:《语文教材选文取向例谈》,文学教育,2013年第12期,第120页。]被选入教材的小人物也多符合这一选文取向,小人物身上承载着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许多优秀的小人物作品也通过走进中学语文课本而被大众熟知。下面笔者将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进行梳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材中小人物形象数量大,涉及的类别多,小人物的形象也十分丰富。编者在选取中国文学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也加入了国外的经典篇目,使得人物形象体系在教材中更加完整立体。学生通过对比中西方作家笔下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化的差异,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表中所提到的小人物在一些课文中并不是主角,但如果缺乏了这类形象,课文的情节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也不自然,因而也不难发现,小人物形象对故事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小人物形象的性别进行统计,发现男性小人物形象31个,约占70%;女性小人物形象13个,约占30%。其分布饼图如下:

小人物性别分布饼图很直观地显示了男性和女性小人物形象数目差距悬殊,男性小人物形象占据主导地位。这其中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在自我认知调查中,男生多认为自己强壮有力、吃苦耐劳,女生则认为自己相对柔弱、聪慧机智,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女性的发展更容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这一点也反映在作家创作人物形象上,教科书课文将人类较多优点“赋予”给男性,而将人类较多的阴暗面“分配”给了女性。[朱晓斌:《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第52∽57页。]时代发展,男女社会地位逐渐平等,教科书的编纂也应该更注重男女人物形象比例的平衡。
二、小人物形象的分类解读
语文教科书所选的课文在时间上有古今之分,在体裁上也是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个方面。因此在不同题材、不同时代背景下塑造出来的小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本文将小人物形象从性格品质、性别区划、职业角色三个方面进行分类解读。
(一)性格品质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作家的写作以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为基础,以自己或周边人的生活为原型,由此塑造出来的小人物在性格上就会有差异。按性格品质划分小人物,可以分为四类:善良质朴型、顽强抗争型、固执守旧型、正义奉献型。
1.善良质朴型
善良质朴这个类型在小人物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善良质朴的小人物在社会上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他们低下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在残酷的社会中会遭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也比常人要受更多生活的磨难。
杨绛笔下的老王是小人物中善良质朴型的代表。郭初阳老师在《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这本书里面对《老王》这篇课文进行了四个关键点分析:不幸、善良、愧怍、正义。[郭初阳:《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17页。]笔者认为在对老王形象进行分析时,着重点可以放在前面两个词上——不幸、善良。老王的善良是贯穿全文的,从作者记叙的事情中就可以体现,夏天帮“我”家送冰,车费减半;三轮车送医看病不收钱;免费送香油鸡蛋。老王的善良虽得到了身为知识分子的“我”的悲悯,但他依旧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可怜人。老王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失群落伍之人,他最渴望的是亲情和关怀,能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但显然他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他始终是孤独的一个人,精神是贫乏的。
以老王为首的善良质朴型小人物虽然最后依然未被社会所真正接纳,但通过老王虽与周围人感情不对等但依旧保持着他那份善良,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这类小人物被选入教材是因为他们身上寄托着作者和编者对人性美好的赞美。
2.顽强抗争型
小人物中很多形象是建立在苦难形象基础之上的,但很多小人物不谙于生活的苦痛和环境的恶劣,他们选择奋起反抗,这种反抗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愚公移山》中愚公和他的家人等都是反抗型人格的小人物。愚公是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因生活起居受阻而产生了搬走大山的愿望。搬走大山面临着山之庞大、年迈力弱、土石无处安放、受到非议等困难,在如此多的困难面前,一般人会选择退缩,但是愚公却选择了“战斗”。当智叟追问愚公时,他更是语出惊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作者通过智叟和愚公及其家人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不愚和智叟的不智。虽然现在很多人阅读这篇课文时会觉得愚公不切实际,确实很蠢,但作者塑造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未将重点放在凿石开山,愚公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胸怀的价值远远大于“移山”本身。
愚公所处的环境很恶劣,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退缩。一直以来,愚公移山这个小人物形象也被赋予了不怕困难、用于挑战的审美意义。
3.固执守旧型
与抗争型人格相对的就是守旧派,面对人生路上的不顺,有的人选择反抗,有的人却选择了逆来顺受。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历时34年的科举考试,终于以54岁的高龄考取功名,本来终于出人头地的他,却“喜疯了”。范进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固执守旧、执着功名,在科举考试中他屡考屡败、屡败屡考,对于考试坚持不懈,此情可悯,倒是又有几分可敬。范进在中举前是社会底层的一个极度贫困的穷书生,岳父对他羞辱责骂,邻人看不起他,他是不幸的。但深受科举制度摧残的范进,非但没有觉醒的迹象,反而一味地去维护这种践踏人身心的制度。范进既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也是这种“吃人”制度的守护者。所以当范进中举后,乐极生悲、喜极而疯的那种丑态也是令读者既心酸又气愤。
固执守旧的小人物终会被社会和时代所唾弃,通过在教材中编选入这种类型的小人物可以警醒学生,固守着陈旧的观念和制度,只会被历史所淘汰。
4.正义奉献型
小人物中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一类就是充满正义,奉献他人的类型。这类小人物与先前所说的小人物略有不同,他们在社会上的处境并不像前三类小人物那样艰难,这类小人物通常指的是那些处在一个普通职位,却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人物形象。
鲁迅在日本求学时遇到的藤野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小人物。对于自己的工作,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严谨治学,他对班上唯一的中国留学生鲁迅非常关心,对于鲁迅的日常生活、学习态度、日语的运用都给了细致的指导。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为鲁迅修改讲义,从头到尾都用红笔修改过,不但增加了很多遗漏的地方,还修改了文法错误。藤野先生关爱学生,没有民族歧视,身上具有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藤野先生在生活中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教师,直到1936年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先生才知道自己学生的消息,才了解了鲁迅一生所成的伟业,而鲁迅则到死前都未能再见一面藤野先生。
100多年过去了,鲁迅和藤野先生的师生情化作一段佳话永存于世间,他们俩也用这段短暂的相遇推进了中日友好发展。如藤野先生一类的小人物虽然职位普通,但却因自身的人格魅力而不平凡,小人物其实也可以不“小”。
(二)性别区划
在文章的开头笔者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的性别已经做了初步研究。这里主要划分一下男性小人物和女性小人物中特殊的类型。
1.母亲形象
在女性形象中有一类较为特殊的小人物形象,那就是母亲形象。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与母亲有关的文章,母亲也是小人物形象中的一类,她们平凡但却伟大。《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两首诗是对母亲的赞美,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形象是坚韧的,面对双腿瘫痪的儿子,母亲明白只有自己的坚强才能给儿子带去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的母亲聪明能干,同情贫苦的人,支持革命,正是母亲的支持和榜样作用才使朱德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事业。
母亲形象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文化符号,母亲承载着沉重的家庭伦理信息,母亲的亲情是我们人生中能感受到的最深的感情。被选入教材中的母亲形象都是有原则的,有其严正性,母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母爱作为文学形象长存于作家的笔下,具有持久的魅力和效力,也带给我们生命的感悟。
2.父亲形象
父亲在生活中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角色,但被选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父亲形象却有很多。《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在这些父亲形象中,有的尊敬老人,是家中幼辈的榜样;有的贫困悲苦,麻木不仁;有的唯利是图、爱财如命。
父亲是儿女们的父亲,也是父权社会的实现者。在外父亲联系着家庭和社会,在内父亲要承担家庭重任,被选入教材中的父亲形象大部分身上都具有高尚的品质,能够改变学生对父亲固有的刻板印象。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解读,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更多地反省自我,理解和分担一部分父亲的压力。
而在不同的文化中父亲的形象也有差异,中国的父亲在遇到事情时更多地考虑家庭整体,带着这种思想观念,他们也会要求子女无条件服从家庭,如《孤独之旅》中的父子杜雍和和杜小康,杜小康不愿跟随杜雍和离家外出,但杜雍和却觉得在家庭经济状况日下时,儿子应该牺牲自己,忍受孤独,外出养家。西方文化中的父亲主张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他们认为个人意志和个人利益优先。《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在孩子遇到困难,被挂在悬崖架上下不来时,明知孩子随时有被摔死的风险,但是他并不急于上前救护,而是选择在一边给予指导和鼓励,最终孩子通过这次宝贵的经历锻炼了能力,增长勇气,重拾信心。
(三)职业角色
在小人物形象中,因受教育层次、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职业也会有有分化,其中农民、帮工居多。
以农民职业为代表的小人物有《台阶》中的父亲和刘姥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生存问题一直是作家们所关心的问题,文人对这个问题的热衷也是有原因的:(1)一般来说,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身上受传统影响的痕迹较重,通过对农民这一职业的写作可以研究文化传承发展的轨迹。(2)农民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对他们的研究有重要的社会意义。(3)农民在性格上大多多是老实敦厚的,身上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子,但他们的结局往往是令人唏嘘的,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究。
以帮工为职业代表的小人物的数量也很多。这里的帮工是指有偿地为他人提供劳务行为。虽然联系帮工与雇佣者的纽带是钱,但是在文学作品中也涌现出了很多善良、有情有义的帮工。《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虽然迷信,爱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他真心诚意对迅哥儿,为他寻求渴望已久的俄《山海经》并赠送给他,别人不能做或者不肯做的,她都能做成功。在卖劳动力获取报酬的过程在,也有一些帮工会受到不公平待遇,雇主与帮工之间势力差距悬殊的现实,使两者容易产生矛盾,这也是文人写作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部分。
三、小人物形象教学的价值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别是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应当局限于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将个人情感代入其中,主动感悟作者笔下人物的心路历程,使这些体悟最终能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所映射并发挥作用,这才是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而且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标准中首先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价值观体系,在积累文学常识的同时提升情感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自身的生活和交往的人群,进而拥抱生活。一方面,学生能从小人物课文中学习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从而习得写作技巧;另一方面,在教材中选取一些对小人物刻画的文章可以使学生对于社会的人生百态有更深刻体验,引发其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换言之,对于小人物的刻画与学习同样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一)小人物的“工具性”的表征
早在2011年的时候,语文课程标准就对于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语文学习指明了基本要求。包括对于文章表达中常见的写作方法的掌握与运动,以及能够结合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对人物形象进行鉴赏,表达个人理解,同时需要掌握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段,在文章中进行识别和评析。通过小人物形象教学,可以根据对小人物形象描写的语言体味句子的真正含义;根据作者对小人物形象的刻画,了解叙述、描写等常见表达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总言之这些都是小人物的工具性的表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描写手法突出人物特征
其中在部编版的教材中,一些涉及到小人物的课文都是以小人物的经历和言语作为描写重点,进而为读者生动呈现其基本的性格特征。人物描写不仅能突出人物的形象和特点,还能加深读者对人物印象,从而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人物描写通过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五个方面,把人物写得具体形象。
如杨绛《老王》中: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只瞎,哪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从老王的身态到五官,寥寥数语,作者就将老王病重临死前的外貌刻画得淋漓尽致。其病入膏肓、瘦骨嶙峋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其中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读者认识到老王病情之重。这一段人物描写,手法精妙,值得揣摩。
另外,《老王》一文中还有多处语言描写,老王病危时仍为我们送来了香油和鸡蛋,报答我们平日里给他关照,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旧将他的善良留给了周围的世界。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可以理解作者后来心中遗憾愧怍的心情是多么的真实。再通过强调与重复的方式,以其语言特征深化人物的形象。在对这些文章的学习中,使学生理解加强同时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而运用于日常的作文表达中。
2.侧面描写突出人物特征
侧面描写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在涉及小人物形象的课文中,侧面描写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学生通过对课本中小人物形象的研读,可以掌握侧面描写的手法。
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众人嘲笑孔乙己怎么连秀才都考不上时,“我”作为一个酒店的小伙计也是可以符合着笑的,掌柜是决不责备的,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当孔乙己考我认字时,我对孔乙己的态度是从“不耐烦”、“好笑”、“懒懒的”变成了“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这里鲁迅其实是用了侧面描写来突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低下。
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在未中举之前被胡屠户骂了一顿后,他一声不吭,只敢默默辞了丈人回来,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此时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在封建社会,一个没有中举的寒碜书生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读到这里大家也都觉得范进是一个懦弱满心只有中举的穷书生。当范进终于中举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来骂范进“尖嘴猴腮、不三不四”,到后来对范进恭恭敬敬,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后来张乡绅给范进送银子,其实学生们通过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在与张乡绅的交谈中,范进不在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对于别人递出的银子他也能推辞之后收下。这些侧面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以往认知中有差异的范进,这个看似老实木讷的小人物其实深谙官场之道,他不需要在官场这个大染缸中浸染,他早就被这个腐朽的社会同化了。
(二)小人物的“人文性”价值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时,一定要使学生从中获得自己的作品体验,将这些体验成为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来源。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课文能够获得人生启示,其中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小人物因为其自身的矛盾与人生际遇,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学生在对比与反差中更能对人物的性格作出更深刻的理解与批判,从而完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
1.提高辨别能力,学习美好品质
小人物身上有美好的品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完美的性格特征,正是将视野放在小人物的经历中,以小见大才能使得学生对于正误有基本的判断,进而形成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比如在课文《散步》、《背影》中,这些都是反映家庭亲情的文章,
《散步》一文中母亲与孙子以及儿子之间相关的扶持与关怀。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联想到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借鉴儿子对母亲的爱,在生活中回报父母,感恩父母,理解父母。《背影》一文中的内容大家早已熟知,在此不过多赘述,对于为“我”买橘子这件事,在父亲眼里是一件很小的事,他都没有多想,但在作为儿子的我眼里,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想到这些年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种种思绪涌上心头,令人感动不已。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却包含着平凡的人最质朴纯真的爱。
同样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在遇见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时,只因对方是个在船上卖牡蛎的穷苦人,就对他弃之如敝屣,生怕于勒会与他们相识找上他们麻烦,菲利普夫妇丑恶的嘴脸、唯利是图的恶劣品质应该被抨击。这两种对于亲情截然不同的方式也可以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若是纯粹的金钱关系,那这个社会将变得多可悲冷漠,从而摒弃这种不良思想,净化学生美好的心灵。
2.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幸福感
人是社会中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人身上都有特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特定社会下的人物也会不断地变化。所以对小人物进行分析,可以发掘当时的大的社会历史环境,在身处光明中对于黑暗社会进行想象,这这种反差对比中才能唤起学生对如今美好生活的珍惜。
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可以进行对比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当下稳定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不断奋斗。
另一方面,尽管身处黑暗社会,饱受压迫但是依旧有一部分小人物不向社会和命运屈服,他们积极向上,为了生活去努力。学生在对这些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的时候,也可以增强其对坚强乐观品质的追求。
在我们从前的印象中,闰土是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开朗,爱说爱动的男孩,但在《故乡》
中从前的闰土却消失不见了,他变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中年男子。仔细剖析,其实不难发现当时社会中麻木的不止闰土一人,闰土代表的是饱经精神摧残的平凡农民大众,鲁迅希望通过对闰土的描写,来暗示更多麻木的人,改革黑暗的社会。
学生在分析小人物形象时,应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对于小人物的遭遇能够感同身受,认识他们所受到的压迫,感受当时社会的黑暗,将自身代入,并假设自己会作出什么样的举动。并体悟面对黑暗为何始终有一群追求光明的人敢于反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并追问自身处于美好的时代,是否有真正感受并珍惜生活,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又是以何种态度应对的,通过这些反思与追问培养学生健全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以小人物为视角的教材编写与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对教材编写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对小人物的重视,塑造复杂性格的小人物形象
在对教学现状进行回顾的时候,笔者就已经发现,在以往的教材中对于小人物的价值认识不足,因此也没有重视相关类型的课文。人性是复杂又矛盾,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正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一点,他们中间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绝对的卑劣,优点和缺点在同一个人物身上都能窥见。教材所选择的小人物,为了体现文章的主旨,往往性格比较单一,而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都是真实的人,对课文中性格片面化的人进行阐释,会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于课文学习之间竖起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就更难实现课标中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要求,而且青少年的情感是十分丰富敏锐的,正是在学习中他们不断感知外部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而性格复杂的小人物形象有利于学生感受的丰富。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需要添加一个涉及到小人物的课文,让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后反复品味。从不同角度体会小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在此过程中,锻炼辩证性思维,活跃思维,得到情感和人格的升华。
以下是《愚公移山》的片段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感受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弄懂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全班再一起齐读一下课文,读完之后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愚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
同学一:愚公是一个为了克服困难能够坚持不懈的人。虽然愚公已经年事已高,但他对于挡路的大山,依旧有信心搬走它,他相信只要子子孙孙一直坚持下去,这座大山终有一日能被搬走。
同学二;愚公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在他搬大山的过程中,他面对智叟的嘲笑,他能够不动摇自己的初心,坚持己见,甚至还以理说服智叟。
大家对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解读的已经挺到位的了,他虽然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是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能够坚持不动摇,这份毅力和决心是我们所难以企及,在日后的生活中要学习的,同学们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愚公这个人吗?
预设:
同学三:我觉得愚公这个人有点自私、迂腐。首先大山挡住了他的路,他不能先想想能不能从别的地方绕过去吗?其次,河曲智叟的话其实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愚公却完全不听劝。最后,愚公觉得他的子子孙孙都该守着祖宗的东西,不停地移山,一味地守旧。
这位同学的角度十分新颖,对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确实也存在着一些争议,他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因为他就是那个时代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而已。我们可以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辩证地看待愚公这个人,学习他的坚持,否定他的顽固、不创新。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小人物形象,他在我们眼中也会更立体,更似有血有肉的真实人。
2.加强小人物形象的“工具性”研读
尽管在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和教材能够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从而形成知识、能力和情感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小人物的篇目,
却更注重的是情感和思想,教师在教学的引导过程中也是着重让学生反复揣摩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以及社会环境,这本身是正确的。但如果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也过于注重一篇课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会导致学生学完整篇课文,思想境界有所提升,但学生真正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没有过多的提升。因此,无论对于任何年龄段还是任何课文,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必须兼顾。因此在选编小人物的教材时,要选取哪些对于人物的行为、语言、外貌、心理等方面都有详细描述的文章,这类文章能够成为学生学习文学技巧的典范,不仅对于小人物的形象刻画深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更让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描写手法,为日后的学习迁移打上基础。
总言之,在对教材进行选编的时候,同时要关注工具性较强的小人物文章,培养学生的于语言表达,能够形成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的要义,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总言之,教材编写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将小人物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融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以下是《孤独之旅》的片段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领会小人物形象的“工具性”
现在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并找出那些语句是涉及到环境描写的,并标注出来,进而思考这些语句有哪些作用呢?(提示: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预设:
鸭群:“无论是小扇型水面还是大扇形水面,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通过对水面状况的描写,侧面突出了船划的速度之快,在这种激烈的氛围中刻画出当时杜雍和、杜小康父子内心的彷徨与无助。
芦苇荡:“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些描写渲染了气氛,更加增添杜小康心中的恐惧和害怕。
暴风雨:“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而来,过了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可怕的暴风雨让本来就孤独恐惧的主人公更加陷入恐慌之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学们对这些景物描写都分析的十分透彻,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加入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个短片,看完之后老师希望大家结合短片和想象,写一下当时周围的环境,用一段简单的环境描写向我们展现一下当时紧张的气氛和勇敢的董存瑞。
[设计意图]在小人物形象的学习中加入环境描写的阅读和写作,加强对小人物形象“工具性”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对教师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1.重组小人物单元,统筹小人物课文,形成系统学习体系
但是在现有的部编版教材中,虽然有一些关于小人物的课文的,但确是分布在不同的学年和教材中,尚未形成专题介绍,教材中也为对小人物知识做一个概括性总结,所以学生对小人物的概念没有一个总体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将小人物形象统筹起来,根据不同的小人物类别分成不同的专题,进行专题研究,将这些理论知识予以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前面的表述中,笔者已经把这些常见的小人物按照性格品质、性别区划、职业角色进行了划分,其中重点放在了按性格品质划分的四大类——善良质朴型、顽强抗争型、固执守旧型、正义奉献型。教书在教学中可以将小人物形象编成四个专题,
在分类的基础,对于同类小人物进行分析,从而归纳这类的写作和表达手法,以及作者情感的异同之处。
以下是《范进中举》中范进和《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对比阅读:
学习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后,我们认识了旧社会的两个读书人,接下来老师ppt上会出示一些两篇课文中的片段,我们再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些文字,看看这两篇课文有何异同?
预设:
同:社会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社会下,对人的压迫与荼毒
人物性格相同——都是苦心孤诣于读书有成,固执保守的人群
异:孔乙己——读书不得志的失败者。
范进——侥幸读书成名的幸运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同类型小人物的比较阅读,将分散的小人物篇目整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归纳学习法,形成专题学习,引出前面的小人物以辅助学生讲解后面的小人物,使学生对小人物形象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2.模拟教学情境,贴近小人物的生活于情感世界
教学情境往往是需要根据课堂的教学需要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情感上产生一定化学反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创设情境之前,教师必须对本文中小人物的基本形象必须有一定认知,从而有侧重点的进行创设。一节课的起点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不能为目标和重难点服务的教学环节都该摒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掌握情境创设的时机,这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情境的最大价值。具体在哪个时间段,哪种学生状态下设置情境也是值得深思的。最后,在小人物形象学习中,要创设合理的情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多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小人物课文的主旨设计教学情境,若不结合课文主旨,或准备不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最后耽误了教学进度。
1.李霞:《小人物和大时代》,《读书》2001年第6期。
参考文献
2.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韩延明:《管理新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
4.王景英:《教育评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
5.荒林:《中国女性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7.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8.谢象贤:《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