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英国霸菱银行破产、X安然公司倒闭,接连的内部控制失败案例为现代企业敲响警钟,识别和控制风险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萨班斯法》颁布后,《内部控制总体框架》及《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被COSO委员会在1992年和2004年相应发布,对社会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各国逐渐开始重视企业自身的管理与监督,企业内部进行了重大变革,以完善企业自身的管控监督体系、相应的工作流程以及评价体系,风险管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国经济在近二十年来发生了质的飞跃,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发展,中国企业站在了世界舞台的前沿,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随之而来不断爆出的企业倒闭和舞弊事件,同样发人深省。中航油中储棉巨额亏损致使国家资产遭受巨大损失,三鹿“毒奶粉”、双汇“瘦肉精”、三全“猪瘟水饺”等事件,引发国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众多案例无一例外的印证内部控制的失效最终将导致企业的败绩,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食品行业遭受了大众的质疑,这是企业风险管理暴露出的问题也是给企业管理者们的预警信号。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在遵循我国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也要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管理,避免企业重大危机,它对经济发展效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自2005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国资委和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针对上市企业制定发布多项法规,规定企业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管控企业风险。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共同制定并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文件中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增强企业的管理职能,以随时应对企业风险,化解行业危机。2010年,五部委在此基础上再次出台《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与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规范,是适用于我国国情与企业发展的规范体系。随着风险管理相关规范和指引的颁布,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有了基本明晰的脉络结构,但是我国监管部门暂未出台风险管理的导向性文件,也并没有可供参考的规范性文件,企业在经营管理与风险管控上陷入无所适从的窘境。不仅企业管理成本被提高,也使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实施无法与企业实际情况想结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不到辅助作用。
基于以上两点的对立情况,本文旨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将二者相融合,梳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单独影响,同时探究二者在当下较为完善的体系下如何做到完美结合,从而摸索出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要点,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指标体系,为案例企业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1.1.2研究意义
食品消费支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比重,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消费者不但有着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也更加注意食品的潜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是各国XX部门监督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食品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必要考量。如果食品企业能够有效规避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现代公司管理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食品企业。它不仅能够规范企业的业务活动,保障各项业务能够顺利的进行,还可以增强企业抵抗各类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始终能够保持长久竞争力和长期稳定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法制建设及理论研究,结合三全食品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增强三全食品企业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有助于三全食品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取得更好的经营效果。
1.2论文选题的意义
1.2.1理论意义
为促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发展,国内各界学者从多种角度出发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大部分著作是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讨论,而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且有关食品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较少,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能力不足,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较弱,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因此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中的迫切需要。
本文采用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作为参考,在五部委颁布的规范与指引的基础上,对我国食品企业建设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相应的建议。
1.2.2实践意义
目前,各界学者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框架结果存在问题,且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力度不够,容易引发多重风险。不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致使公司失控,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定时炸弹。COSO委员会指出,企业应该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机整合,二者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缺一不可。因此,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将二者进行整合与发展,提高企业的重视,加强内部监管力度,改进现有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确保企业工作与经营的良好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及行业风险导向。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其具有超高的社会属性,因此本文以三全猪瘟水饺为例,选取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以此对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分析,希望此次案例分析能够帮助食品企业规避行业风险,加强食品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为未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参考价值,起到切实可行的作用。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当时较为著名的内部控制研究报告是由XCOSO和加拿大COCO发布的。西方国家根据发展特展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分为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关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2年9月,COSO委员会与1992年9月发表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它是第一个针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指导性文件,文件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与监督,它强调了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有责任与义务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进行服务。1994年,COSO委员会对此文件进行了补充说明,相应增加了企业资产安全的相关管控措施,增大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涉略面。X国会与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法案》,法案中提出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2013年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扩大了受用范围,体现出了企业所处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关于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3年8月,COSO委员会发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意见稿,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整合,扩充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将其扩展成为基于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委员会的这份意见稿一经发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从而引发有关专家学者对内部控制的关注与深入探究。
从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角度出发,COSO委员会于2003年8月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意见稿,提出基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风险管理框架,将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扩展成为基于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委员会的这份意见稿一经发出,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学术界反响空前,相关领域专家也相应的从各方面对内部控制展开更进一步的思索。
关于内部控制质量,William,Michael和David(1990)[1]指出,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这一概念不同身份属性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些人包括企业的审计人员、高级决策人员、企业投资者等。他们以企业产出法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了内部控制质量这一概念。其中William(2000)[2]认为,想要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不能只关注与企业的收益效果,这样的管理是片面的,应该把企业管理的重心放在内部控制的管理与实施上,在此基础上还应严格把控内部管理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情况,提高控制质量,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才能带动企业的综合实力。Jayanthi Krishnan(2005)[3]研究了审计委员会质量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关联。虽然通常无法获得有关内部控制质量的信息,但更换审计师的公司必须披露其前任审计师指出的任何内部控制问题。实证结果是基于对披露此类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与变更审计师但未披露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的控制样本的比较。结果表明,独立审计委员会和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内部控制的两个层面都是如此。Ashbaugh-Skaife(2008)[4]等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补救措施对应计质量的影响,发现了连续几年收到不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的应计质量变化与内部控制质量变化一致。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及披露角度,Weili和Sarah(2005)[5]历时两年对近3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与企业的运营规模、经营状况并无太大关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是否简单明朗。但是Jeffrey等(2007)[6]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的经营规模与运营情况会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要想确保内部控制质量应当具备一定的资金链和企业规模。Jing-ri He[7]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CIDI)并使用1090家在2010年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来检验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披露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较高的公司信息披露暴露于较低水平的收益管理。Yao Hua-ying(2010)[8]基于2006-200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面板数据,以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披露为因变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管理层进行此类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财务状况不仅对公司内部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Kareen和Jee-Hae(2012)[9]的研究侧重点与其他人不同,他们则更加关注企业领导的薪资水平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Hari Setiyawati(2014)[10]在解释在公共部门,特别是医院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方面,环境会计概念的整合,以创造公共部门的绩效,并提供经验证据,以确定在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和机构绩效时应考虑的变量。
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活动关系,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活动关系的角度,Abdullah Mohammed Alzharani(2016)[11]考察了沙特工业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特征与风险管理和审计委员会活动的结合之间的关联。利用2007年至2011年期间对102个公司年度观察结果的横断面分析。汇总逻辑回归分析用于估计假设中提出的关联。研究发现,只有审计委员会的规模与风险管理和审计委员会活动的组合成正相关。Jacek Gad(2017)[12]确定了在华沙证券交易所上市银行的报告业务中,实施特定法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011年对华沙证券交易所上市银行进行报告的实践中,就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系统信息的呈报,没有统一的报告形式。披露的细节和内容都不同。Dewi Hanggraeni(2019)[13]在探讨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风险管理变量对中小型企业业务绩效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在识别和管理风险方面的活动将带来重大的意义。
1.3.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在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上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大多学者基于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观点。
谢志华(2005)[14]将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公司治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后制定出了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框架结构,避免了企业管理的错综复杂,明晰管理关系与管理层级,确保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金彧昉等(2005)[15]从内部控制八个要素角度对中航油事件进行逐步剖析,为中国企业如何借鉴国际企业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初步尝试。丁友刚、胡兴国(2007)[16]从组织目标出发,对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思想内涵和发展过程进行详细剖析研究。韩洪灵等(2009)[17]对监督要素进行梳理,系统地引进COSO监督模型地核心内涵,细致分析监督模型在中国地应用。
田高良等(2010)[18]指出内部控制体系不科学完善的公司易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易导致公司的整体发展,会计风险受到威胁,且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越来越复杂,因此内部控制的构建应当是科学、完善的。白华(2012)[19]认为内部控制是管理职能中的控制职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涵义是相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在企业管理制度中进行统一。李维安、戴文涛(2013)[20]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三者产生成因的角度出发,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出三者的脉络结构,为配套指引实施后的内部控制评价提供相关理论基础。陈关亭等(2013)[21]选取层次分析法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与COSO相结合,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参考,成功实现了内部控制的完美转变,让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有据可依。
方红星、陈作华(2015)[22]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防御能力也就越强,越能降低特定风险的发生,并详细阐述出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陈素云(2016)[23]采用构建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指数和内部控制指数作为衡量风险要素的指标,得出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会显著影响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结论。柴芳云、陈燕丽(2016)[24]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与公司的经营风险有直接关系,他们以公司风险研究为出发点,重点突出风险评估对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意义,提出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举措。付桂存(2017)[25]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控制,认为高新技术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经营,必须做好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冯秀果(2018)[26]提出内部控制即是对自身风险的控制管理,其管理内容就是企业风险所在,因此企业完整的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内部控制这一模块,定位于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应融于管理体系之中。
徐天舒、马珺(2019)[27]基于ERM框架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我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水平整体较低,尤其是在目标设定、控制活动、内部监督和信息沟通这四个方面。姜涛、尚鼎(2019)[28]通过对沪深主板A股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产生诉讼风险,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危机,尽可能降低企业风险。杨正云(2019)[29]指出内部控制是医院进行风险管理、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提出从内部环境、内部控制体系、业务层面和内部审计等四个方面完善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赖真臻、杨柳(2019)[30]认为食品企业不仅需要确保食品安全,还需达到食品质量社会责任目标,他们根据COSO框架,从食品质量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为雀巢公司构建履行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框架。唐衍军、宋书仪(2020)[31]认为,完善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可以推动医疗改革的深化。赵艳丽(2020)[32]通过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后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与管理风险成反比,即企业内部控制越高,企业的管理风险则越低,但是现阶段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还很薄弱,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的影响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1.3.3文献述评
当前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多,研究体系较为全面,但是从风险导向层面出发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尤其是对具有特殊行业特点的企业。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比较特殊且具有行业特点类型的企业方向发展。伴随着食品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的不断完善,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也逐年增多,但是仍以理论层面为主,大多数仍然是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去生硬的分析,这也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论文以三全食品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并基于风险导向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提出改进建议。
1.4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研究目的
当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层出不穷,研究内容较为完善,研究成果较为成熟,企业风险导向的把控成为了内部控制的当务之急。大多数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上具有局限性,无法以大局出发、以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只是一味地管控财务风险,防止在会计方面以及业务领域出现重大纰漏,但这样的管理理念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帮助企业规避行业风险。通过社会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看出,食品企业也缺乏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本文通过对学者们提出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了三全食品企业面临的风险危机,笔者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念进行有机结合,分析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对三全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分析后建立出以企业风险为基础的内部控制机制,对发现的危机成因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对策与应对方法,旨在帮助三全食品企业改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风向导向的把控,为三全食品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其企业管理作出实质性的参考。
1.4.1研究内容
本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海外食品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性的分析三全食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概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对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改良与完善,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帮助。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第一部分绪论,依据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确定合理的研究方法,理清研究思路。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梳理与归纳,找出二者之间的必要练习。第三部分三全食品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首先对食品行业概况进行介绍,然后详细阐述三全猪瘟水饺事件的案例情况,最后从公司治理和业务活动的角度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介绍。第四部分基于风险导向内部控制问题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发现三全食品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案例启示,通过对三全食品企业的研究,总结分析企业在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风险应对三个环节的内部控制优化措施。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结果,提出论文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1.5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研究方法
本文以三全食品企业为例,以其面临的猪瘟水饺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企业所面临的企业危机进行深入分析,从来得出企业所面临的内部控制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全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制定严格遵守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以书面形式与受访者进行沟通,以获取被调查者关于问卷内容的信息和资料。本文为确定食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权重,而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问卷调查。将问卷发放给十五位相关领域的专家,由专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最后将问卷回收后整理归纳后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以直观简洁的剖析问题,层次分明,易于为决策提供清晰的思路,适用于分析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首先将食品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度作为目标层,根据内部控制五大要素设计一级指标,进而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设置二级指标体系,最后再结合食品企业的现状设计三级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情况,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综合评价出三全食品企业以及整个食品行业的内部控制完善度评分,及时找出现阶段食品行业内部控制体系所存在的漏洞并加以修正。
1.5.2技术路线

2相关理论基础
2.1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2.1.1企业内部控制
COSO(内部控制委员会)于1992年在X成立,它是由会计学会等几个职业团体共同创立的,并联合发表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下简称COSO报告)。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对其包含的要素及实施原则也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同时阐明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所需要的结构框架。
2004年9月,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这一框架的由来是以萨班斯法案为基础,该文件中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提到的五个主要要素变更为八大要素,虽然要素的数量增大,但实则的意义不变,当下采用最多的依旧是最初的五大要素。
2.1.2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判是根据其实施的效果进行评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应该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本前提,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监督管理职能且适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顺利达到企业的发展目标。内部控制水平如果处在有效的内控区间内,那么说明内部控制具备有效性。若内部控制水平不在有效的内控区间内,则说明该内部控制方案是无意义的。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具备有效性进行分析:第一,检验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否能够精准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第二,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可以敏锐地对日常工作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由上可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确保企业的一切日常活动都处在可控范围内。好比宾馆通常都会安装的烟雾报警器,当火灾发生前期,会产生大量浓烟,烟雾报警器感应都浓烟后就会发出警报声,提醒人们需尽快采取措施,消灭隐患。这个烟雾报警器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对消防安全的“内部控制”,帮助人们识别风险,迅速应对。但是,当烟雾报警器使用时间过长,就很容易出现该报警时不报警,不需报警时乱报警的情况。此时,报警器的“内部控制”作用已经失效。对于企业而言,当内部控制已经不能识别防范风险,就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的评估改进,使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始终保持有效性。
2.1.3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若要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则需从多种角度出发,不能过于单一、片面,要将评价体系与企业的规章制度相结合,以此作为出发点,选取相应的研究指标,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与检验,从而根据评估结果提炼出管理所存在的弊端与弱点,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改进的整个过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找出风险导向,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保障,也是企业未来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现阶段,关于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是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角度展开,各界学者们遵循研究原则,构建出适合主体实际情况的评价机制,为企业的日常工作提供安全的保障,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1.4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多适用于复杂、繁琐、概念模糊的问题分析,它能够将问题由定量化转变为数量化,从而更加直观准确地进行分析,帮助研究者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得出相对应的结论与对策,是一种由繁入简的分析手段。
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建立结构化框架
首先要从上而下进行类推,先确定研究的目标,然后明确实验原则,从而有序地推理出实施方案,确保研究目标的达成,因此各级之间需要具备紧密的联系,相互支撑。这样的框架结构分为两种,即完全层次结构与不完全层次结构。完全层次结构指的是框架中每一个要素都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相反则称为不完全层次结构。
(2)构架比较矩阵
假设某层有b个因素
X={,,,···,}(2-1)
式中X表示b个因素的集合,选取任意两因素进行比较得出对上一层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或者目标所占的比重,当然也可以按照计算的结果对比重进行排序,得出这b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2-2)
式中表示a对b的重要性程度,表示b对a的重要性程度,它们互为倒数。制定具体的量化数值对重要性进行量化,选取的两个因素进行比较时,可以用量化数值对相互间的重要性进行描述。
标度含义

(3)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需要对相邻两层的下层因素对上层某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列。
(2-3)
式中CI是一致性指标,之后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n=1,…,9,接下来需要根据CI对CR(一致性比例)的数值进行结算:
(2-4)
当CR<0.1时,一致性检验通过。如果CR不在这个取值范围内,则需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如果使用调查问卷数据在进行层次分析时,一致性检验不通过,则证明此组数据无效。
(4)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上面我们得到的是一组元素对其上一层中某元素的权重向量。我们最终要得到各元素,特别是最低层中各方案对于目标的排序权重,从而进行方案选择。总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

对层次总排序也需作一致性检验,检验仍象层次总排序那样由高层到低层逐层进行。
设B层中与相关的因素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在单排序中经一致性检验,求得单排序一致性指标为,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已在层次单排序时求得,则B层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为:
(2-5)
当10.0<CR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
2)模糊综合评价
给定两个有限区域,
U={,,,···,}(2-6)
V={,,,···,}(2-7)
式中集合U是包含所有的主观定性的影响因素;集合V是包含所有对集合U中影响因素的评价,具体在本文中体现为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过程中某因素运行情况的评价。
从U中任意选取一个因素Ui(i=1,2,3,···,m),通过评语集V,获得评价的结果:
(2-8)
如果对各评价因素权数分配为:
A=[,,,···,]
(2-9)
0≤≤1,
使用评价因素权重与因素评价结果矩阵乘积的形式,即可获得最终评价:
B=A*R=[,,,···,](2-10)
2.2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是否具有风险主要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结果的数量,是对该事件不确定性的归纳总结,若某一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一种,那么该事件是无风险事件,若某一事件存在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那么该事件的不确定性较多,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偏差,风险较大。企业在日常的生产活动及其他工作环节中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企业时刻面临着风险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承受能力与管理能力,规划出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明确风险管理目标,这样才能在面对风险时做到有条不紊,将企业损失降至最低。
2.2.1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应该加大对风险管理的重视,风险管理的水平高低也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甚至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的风险管理应遵从一般管理活动的规律,一般管理理论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管理理念,暂且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多运用于企业管理,是风险管理体系中较为重要的思想理念。全面风险管理将企业的财务风险与非财务风险进行了整合,全面围绕企业的各项发展目标展开管理工作,确保了企业总目标的达成。企业风险管理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有机整合,主要由以下八个要素构成:
1)内部环境。企业管理者应当明确企业自身的风险范围,掌握企业能够承受的风险能力以及企业风险管理偏好。内部环境的明晰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风险意识及风险敏锐性,管理者与员工可以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掘工作中所面临的风险,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个人行为,因为企业的正常运行主要依赖于企业员工,员工们的个人能力价值与道德品质会致使内部环境产生变化。
2)目标设定。企业在构建风险管理结构时应该先确定上层建筑物,即企业的总体目标。只有明确了企业的总体目标才能明晰风险范畴,才能发掘出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对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缜密科学地选出与企业风险范畴相匹配且满足于企业战略发展的企业目标。
3)事项识别。宏观上,事项识别指的是企业应该结合企业内外的影响因素进行考量,为实现企业设定的各项目标进行探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发现的事项进行仔细地划分,明确事件是具有风险的事件还是具有机会的事件,还是同时兼备风险与机会的事件。
4)风险评估。这一环节要求企业对现阶段的企业的内外部风险展开客观准确的评估,以大局出发,全面掌握企业风险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与必要联系,不仅包含对固有风险的评估,还要有对为止风险的预测能力。
5)风险应对。风险应对要求企业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范围与容忍范围,采取多重手段进行评价,确保二者保持高度的一致,使得企业有能力准确地识别企业内外部风险,作出及时的应对措施,将应对成本降至最低,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贯彻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应该从管理工作的制定到管理体系的实施都进行全程干预,使得企业管理者能够全面掌握企业风险的应对管理工作,实现控制职能。
7)信息与沟通。企业管理者应当及时掌握风险控制环节中的相关信息,保证员工的工作能力与职业奉献精神,通过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做出风险把控,必要时随时调整应对措施。
8)监控。企业内外部风险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对企业的所有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必要时及时实施监控职能,只有及时准确且全方位的进行监管才能跟上这些风险的变化速度,才能确保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遏制住事态的发展并加以修正
2.2.2企业风险管理程序
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目标设定。目标的设定需要契合企业的战略方针,适合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偏好,并能够从长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可以参考企业的发展与财务数据的走向进行大体上的预估,再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对目标进行定位,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方向且定位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
2)风险识别。风险是因为某一事件的具有不同种结果以及多种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但这些不确定因素不一定会造成消极影响,也有可能对企业发展造成积极影响。风险不等同于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判断风险事件是单纯的危机事件还是否包含机会的事件,还是二者兼备的事件,这也是风险识别的首要任务。如若是机会,就应该努力抓住机遇,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如若是危机,也要定性或定量其所具备的威力以及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3)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企业管理者应当将风险与设定的目标进行融合假设,利用概率与期望值等方法推测风险的发生概率,并思索企业本身是否具备承受该风险的能力与实力。
4)风险处理。在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与预测之后,企业还应当根据风险的性质、威力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将其控制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风险的应对措施有很多种,如果风险中包含机会,则可以采取风险利用来化解风险,如果是自身难以承受的范围则可以采用风险回避或转移等方法。在这一环节中企业管理者应当时刻关注风险的变化趋势,根据财务数据等各项指标及时发现异常与风险走向,这样可以使管理层尽可能多地掌握风险性质及时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防止企业的日常活动受到风险的干扰。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要求企业对风险控制进行全程监控与干预,及时发现风险的变化与威胁,确保自身的总体目标能够顺利完成。企业可以规划出合理的风险承受范围与风险安全范围,当各项指标超出在这一可控范围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风险控制的时效性,缩短反应时间,以最快速度做出响应,及时找出成因并加以改正,确保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2.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2.3.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二者的目标设定、内容制定以及事件主体大体一致,在整个实施环节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涉略范围方面,内部控制只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多以企业过去与现在的情况为主要分析内容,相比之下,风险管理涉略的面积较大,它不仅包含了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风险分析,还涵盖了对企业过去、现在以至于将来的风险分析。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二人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2.3.2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在我国食品企业建立的必要性
从食品行业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企业不具备及时应对风险的能力,甚至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够重视,缺乏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尽管食品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应对能力,但依旧缺乏针对性、合理性、时效性与有效性,以至于各种问题频发,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企业必须加大对风险控制的管理意识,明晰风险导向,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逐渐形成能够根据风险导向变化时刻做出应对措施的能力。
2.3.3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在我国食品企业建立的可行性
大多学者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从现状来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也正在呈融合的趋势。因此二者必然有一些相同之处,例如它们都要求企业上下全员参与,严把每一环节,都采用了多种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等,而且二者都要根据风险导向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且二者的目标设定是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时,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对企业风险管理偏好的分析都可以运用到内部控制当中,二者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我国财政部等五大部委于2008年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理论层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逐渐引起了我国各企业的重视,风险管理已经得到了实际的运用,增强了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可行性。
3三全食品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3.1食品行业概况
3.1.1食品行业概况
在各行各业中,因食品行业涉及面广、直接影响百姓的生活,所以极具特殊性。一方面它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肩负着举足轻重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生产经营质量控制严、国家政策监管紧、营销模式多等特点使其面临极高的风险。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已上升到战略高度,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以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我国的食品工业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已发展行成为种类相对齐全的现代化产业结构,食品行业的总产值每年的增长超过10%,在满足国内市场对食品需求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出口量,在世界食品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食品的销售额迅速增加,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仍保持前列,对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生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我国食品安全的丑闻频频被揭露,一系列影响恶劣的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给广大消费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给国家和企业自身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引发消费者对我国相关企业和行业严重的信任危机。
下表是2013年至2019年间发生的引起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安全问题不同于普通的企业丑闻,其造成的社会危害更为直接、波及范围也更加广泛,往往直接威胁到国民的身心健康及人身安全等问题。一旦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受害群体数量较大,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积极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构建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事件应对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3.1.2食品行业内部控制现状
1)没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自我控制和监督制度,是保证企业有序发展的关键。通过逐步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一些企业在我国颁布的食品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与自身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制度,但食品法在处罚等方面还不够全面,因此,导致许多食品企业对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监管制度不够重视。
2)没有明确企业内部的权责划分。食品公司的发展大多都是从小作坊开始的,逐渐经营后形成一定的规模,在这过程中,没有及时更新其管理方法,还保留以往的管理模式,因此在权责划分方面不够重视,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食品原料采购、检验及运输均由一人完成,虽然严格制定了这方面的规定,但往往因为现实工序麻烦难以执行。
3)没有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企业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是内部监督的关键,只有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才能有效发挥监督职责。而对内部监督的不全面是许多企业存在的问题,大多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内部没有设立相关的审计部门;其次,即使有设立审查组织,但包含在其他部门之中,缺乏独立性;最后是审计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效力,仅是企业应付检查的摆设。
4)没有充分使用风险评估进行评价。由于食品行业的特殊性,风险控制点很难被研究人员预测,由于目前食品检验技术的不完善,食品安全性的检查十分困难,而且食品原料采购、运输和加工过程中人为干扰程度大,这无疑都增加了风险评估的难度。
3.2三全猪瘟水饺事件案例介绍
3.2.1三全食品企业概况
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全食品”)创立于1987年,是我国速冻食品产业中既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又取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领导型企业。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主要从事于速冻食品、方便快餐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其企业规模、市场网络、销售量均稳居国内同类企业前列。在较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为我国冷冻食品产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三全食品从一个投资仅15000元的小冷饮作坊,一步步成长为国内最大的速冻食品企业。在同行业中三全食品率先取得自营进出口权,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可见其出口的产品。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第一只速冻粽子均产自三全食企业。当前三全食品企业的现代化生产链共有几十条,工厂规模达到八万平方米,冷库可存储几万吨的冷冻产品。如今三全食品企业在全国有35个分公司、办事处及分厂,拥有两万余名员工,在全国形成发达、密集的互联网营销体系。该食品厂从加工到销往世界各地,仅需七天就可完成。目前,国内市场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冻食品是由三全食品企业生产的,连续多年在行业市场中排名第一。
3.2.2三全猪瘟水饺事件回顾
水饺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特色美食,在日常生活中深受人们喜爱,速冻水饺的出现极大满足人们对水饺的需求。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食材的选择上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无毒无害,还需要新鲜、无污染。
2019年2月9日,湖南省湘西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进行临时抽查,对王家福和好又多超市的冷冻食品进行检测,4个批次共计12份样品,均来源于泸溪县凌云冷冻食品批发部冷冻库。经检测,其中由河南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批次为20190113H(代码20190113代表生产日期为2019年1月13日,“H”代表受委托制造单位为“河南全惠食品有限公司”。)灌汤水饺的三份样品中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均呈阳性。
随后2月10日,湖南湘西自治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向下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函,要求对全州各市、县的对经营的三全食品公司该产品的网点全部下架该批次产品,立即封存凌云冷冻食品批发部冻库的该产品,取样送检,再根据结果进行进一步安排。
2月15日,有投资者在深交所互动平台就猪瘟病毒水饺向三全提问,三全食品在次日早上回应表示,公司已高度重视该事件,将一步进行核查,目前公司并未受到来自相关部门的通知。
2月17日晚,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发布《关于灌汤水饺疑似非洲猪瘟病毒核算阳性情况说明》,称公司积极配合XX部门的工作,将疑似该批次的所有产品已第一时间从各个渠道进行封存。
次日上午三全食品发布《关于媒体报道灌汤水饺疑似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情况说明的公告》(简称公告),对此事件进行说明并公开道歉。下午,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向三全食品下发关注函,要求三全食品说明公司涉及产品被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的时间、公司知悉上述事项的时间等,对已被下架封存的产品、数量等情况进行说明,以评估该事件对公司2019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
两日后,在深交所规定的最后期限内,三全食品对深交所下发的关注函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回复:公司2月15日通过互动平台投资者提问后得知此事件,16日收到州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办公室《关于配合调查处理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食品的通知》。16、17日为非交易日,故公司于2月18日开市前发布《公告》,因非洲猪瘟抽查时并不通知企业,所以公司不知道产品被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的具体时间。当前公司已主动从各销售渠道将涉及疑似问题3个批次的相关产品全部封存,涉及灌汤水饺产品共计2.14万件,价值217.14万元。截至目前暂无发现其他批次产品存在非洲猪瘟病毒情况。对于未来产品,很难保证产品绝不受污染,不排除未来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新增产品风险,也无法评估事件对2019年业绩的影响。此外还在回复函中强调,公司保证所用原料猪肉均来自优质合规供应商,从原料猪肉采购、运输、验收、仓储、生产等各个环节都严把质量关,且每批到货原料猪肉均严格验证,保证索证索票齐全。公司购置的非洲猪瘟专用检测设备在2019年2月17日到货,检测人员已通过农业农村部组织的非洲猪瘟检测专业培训,并正在建设专业配套实验室,争取尽快实现企业对非洲猪瘟的自检能力。
非洲猪瘟与普通猪瘟不同,因病毒结构过于顽固,所以暂未开发出疫苗,目前采用的应对方法为就地掩埋。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2018年8月我国辽宁首次出现疫情,经过研究人员对比分析,我国非洲猪瘟可能来源于俄罗斯,随着进口猪肉进入中国,由于消耗产生的厨余垃圾等被生猪食用后造成感染。另外非洲猪瘟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病毒,在常温和冷冻的环境中都可以长期存活,但是惧怕高温,持续加热即可灭活。专家认为,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虽然对猪有致命危险,但对人没有任何危害,属于只传猪不传人型病毒。
除此次事件外,由三全食品企业生产的速冻产品,也曾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陷入风波。早在2011年,三全食品生产的多款速冻水饺接连被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其中一款“问题水饺”正是由河南全惠食品有限公司所生产;2012年至2013年2月,三全至少遭到不同消费者7次关于食品安全的投诉,食品发霉、被吃出绳线铁片等问题,投诉范围几乎涵盖三全食品的产品链;2016年,因被疑收购即将过期的猪肉产品,而身陷“临期肉”风波;2017年八宝粽和猪肉粽均被检出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超标。
3.2.3三全猪瘟水饺事件影响
猪瘟水饺事件发生后,对三全食品造成很大影响,相关速冻水饺产品在各个渠道被大量下架,对已销售的问题产品进行召回。不仅如此,供货商、渠道商对公司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其他水饺品牌如思念和湾仔码头等趁机抢占其市场份额。饺子作为传统节日必备食物,元宵节前后出现此类舆情,引发网民强烈关注。一直被信赖的老品牌,出现这类安全事故,网络上出现一片不安与焦躁的言论,纷纷指责作为速冻龙头企业的三全食品,甚至更有部分网民声称将要求三全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赔偿。消费者的恐慌对三全食品的商誉产生巨大影响,此次食品安全事件使三全食品的市场、口碑和经济利润都收到极大打击。
受此事影响,原本涨势较好的三全食品在2月15日股价大跌3.58%,18日开盘后一度暴跌超过7%,报收7.42元/股,较14日收盘时市值缩水3.32亿元。4月9日,三全食品发布2018年年报,年报中提到,由于涉事产品大部分为2019年生产,故对截至2018年末的相关产品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合计减少净利润41.78万元。
3.3三全食品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控制是一个主观的监督过程,不同类型的公司有不同的经营业务,也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对于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固定的划分,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建立适合的内控制度。通过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学习,结合三全食品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方式,本着抓住重点环节、关注重大事项的原则,本文主要对三全食品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探索,从公司管理层面和业务流程方面展开分析,公司治理层面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架构、社会责任等;业务流程层面主要包括:采购管理、货币资金管理、成本费用、实务资产管理、销售管理、内部监督等方面。
3.3.1公司治理现状
1993年三全食品公司成立,是以生产速冻食品为主的工厂,全称叫郑州三全食品厂,在1998年改名为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然后又在2001年公司名称更改为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和香港商人共同成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并在2008年开始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三全食品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家族控股企业,陈南是法人代表及董事长、陈希为总经理,均为前董事长陈泽民的儿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陈南、陈希、陈泽民与其妻子贾岭达,除陈泽民家族之外,其他股东为基金公司。三全食品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经营管理合理、合法、规范,保证财务报告、资金安全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效提高经营效率,加快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1)组织架构
三全食品公司按照《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以下简称“《公司章程》”)的规定,秉持严格规范运作,持续完善治理结构的理念,建立“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三会”是指董事会、股东会和监事会会,“一层”就是经理层,制定相应的董事会规则、股东大会规则、监事会规则和经理工作细则,通过明确决策权、监督权的权限,使决策得到有效执行,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和制衡规则。“三会一层”各司其职、规范运作。公司董事会设置了四个专业委员会,包括提名、决策、薪酬考核与审计四个类型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议事规则,明确各委员会的任职资格、职能权限、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是董事会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

2)社会责任
三全食品企业积极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消费者、供应商、客户、员工、债权人、股东等利益相关方面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自觉接受XX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自2008年起,三全公司连续7年在没有国家强制要求下主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3)人力资源管理
三全食品公司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管理人力资源事务,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以任职资格管理为基础,搭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循环的管理系统。公司将常规的人力资源规划、配置、招聘、培训、开发、绩效、薪酬等各模块形成有机整体,靠绩效管理驱动和引导,形成人力资源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业务实现和发展、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3.3.2货币资金管理现状
企业中的资金是生产经营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根本。没有流动的资金支持,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所以,重视资金流转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企业是十分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企业要把握6项关键的货币、基金管理技术:第一,出纳不能兼任稽核工作,要进行分离;第二,现金的支出和收入要遵守国家规定;第三,每日记账,保证库存资金和账目相符;第四,保管支票本与印章的人应该不同;第五,经过授权才能进行现金交易;第六,银行存款与公司账目相符。
基于此,三全食品公司制定了相关资金管理办法,保证企业资金交易和业务按照规章制度办理。设置了出纳了会计两个岗位,配备保险柜,两个岗位互相分离,并进行监督与制约。严禁未授权部门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以保证公司库存现金的安全。公司按照规定在银行进行开户,定期查看银行余额并制成余额调节表,及时与银行核对沟通,确保企业存储资金的完整与安全。
3.3.3实务资产与管理现状
资产作为企业的资源,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实物资产是支持企业进行日常经营的重要物资,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为固定资产,其二为存货。前者主要是使用时间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运输工具、机器和其他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工具设备等;而原材料、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发出成品、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以及包装物等则是后者的主要内容。含有较高价值、可以长时间使用、使用地点不集中、较难管理以及盘点工作困难等是固定资产普遍存在的特点;存货具有保存时间有限、对保存条件要求很高的特点,企业应加强对实务资产的内部管理,从管理流程和行为上加以规范。实物资产的内部控制渗透于公司各个领域,有效实施实物资产内部控制,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和经营风险控制都十分重要。
在进行存货管理时,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第一,采购是否已经经过了审批标准;第二,计算存货成本以及会计处理时是否存在错算漏算的情况;第三,存货在出库时是否已经达到审核标准,是否通过审核;第四,是否对存货进行定期的盘查,如果出现了损毁、盈亏和盘亏的现象时,是否及时出具书面报告作说明。
2018年底,三全食品的存货总额达十亿元人命币,取得存货时以实际成本计算价格,发出原材料、自制半成品以及库存商品等时以加权平均法计算价格。为了保证存货的采购、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以及处置等重要工作得到顺利进行,企业特制定一套《库存管理办法》来保障各环节的顺利实施。并要求存货保管员按期记录,要求仓库管理人员在会计人员的协助下于每月月底都对存货进行盘点,并准确存货的实际情况。
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第一,固定资产的岗位责任制是否建立完善;第二,如何严格控制对固定资产的取得和验收过程;第三,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转资时,是否做到准确无误并及时完成;第四,是否明确批准了其业务授权;第五,是否对固定资产的损耗及折旧进行准确控制。
2018年底,三全食品的固定资产总额达十六亿人命币,为了保障公司固定资产全套流程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公司全面了解固定资产的取得、验收入库、使用与保全、清查盘点到后面的维修改造和妥善处置等全部工作流程后,对其个工作内容进行明确的职责权限确定,对不相容岗位制定分离制度,并对各工作环节的操作要求和技术指标进行严格规定。为了在设置、登记及保管台账时准确无误,三全食品对这些工作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并制定且严格执行台账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公司固定资产的财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特制定了一套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政策,要求对成本进行核算和计提折扣时达到及时准确的要求,要对固定资产的减值迹象进行实时关注,以便对其减值损失能够得到一个合理正确的认识。
3.3.4销售管理内部控制现状
公司在做投资战略研究和年度财务计划时,通常情况都是以销售作为判断的出发点,因为企业运营就是为了更好的销售产品,没有销售何谈生产经营。销售环节涉及的范围广,包含的人员多,是公司管理中难以把控的工作内容之一,并且在该环节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加强风险防控和危机管理是一个公司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在进行销售环节管理时,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第一、销售业务的整套流程是较为复杂的,此时应该让各部门互相牵制完成,不可一家独大掌握全权;第二、销售部门是否接受客户订货单,应该由一般、特别授权来决定;第三、签订合同是在进行销售业务时的必然要求;第四,收到货款后,收款部门应该对内部发货票进行及时填制,此外还需专人进行复核才可;第五,仓储部门如果要发货,必须提前确认是否有审批合格的发货单,是否与提货单一致;第六,如果有销售退回,销售部门应该立即查明原因为何;第七,对于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明细表的编制,财务部门应该定期按时完成。
郑州是三全食品总部的设立之地,该企业之所以能率先在全国速冻行业中建立整套冷链供应链、物流配送系统,与郑州得天独厚的便利物流分不开,因为郑州是我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河南是人口大省,为速冻食品的销售提供广泛市场。2018年三全食品销售收入约为606,495万元。
主营业务构成表 | |||
金额 | 占营业收入比重 | 毛利率 | |
营业收入合计 | 553932 | 100% | |
分产品 | |||
水饺 | 192322 | 34.72 | 36.83% |
面点及其他 | 173574 | 31.33 | 27.28% |
汤圆 | 158723 | 28.65 | 41.51% |
粽子 | 27933 | 5.06% | 41.52% |
其他业务 | 1381 | 0.24% | |
分行业 | |||
零售等市场 | 498112 | 89.92% | 36.64% |
餐饮市场 | 55819 | 10.8% | 24.49% |
分地区 | |||
长江以北 | 313279 | 56.56% | 35.10% |
长江以南 | 240653 | 43.44% | 35.82% |
三全食品2018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5.39亿元,水饺、面点和汤圆是其三大营业收入主力,但是水饺的毛利率并不高,三全销售水饺的营销方式主要为薄利多销型,因为市场对水饺的需求量大,因此水饺在营业收入中可以占据较大比重。
三全食品现已建立明确的销售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之间不相容的岗位能相互分离并相互监督和制约。公司内控和法务部门负责评估客户信用,市场部制定销售政策,销售部执行。财务部门负责销售业务的记录,对相关资料、档案的接触权限进行严格规定和执行。加强控制销售业务人员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为了防止销售人员外出后的行为不合规,方便管理者对他们外出工作的内容进行监督管理,企业对销售人员采取工作日志管理法进行管理,并要求他们必须认真严格对待,按时填写。
在销售过程中,根据三全食品的销售收款政策,销售人员应为客户提供公司的指定账户,直接付款到指定账户即可,禁止收取现金货款。但是,如果客户必须承兑汇票或者只能以现金来支付,那么根据公司规定,销售人员或者客户需要将付款的数额、时间、手段和携带转账的安全方法详细提供给财务部门,否则就不可以使用现金付款。
销售人员须将从客户那里收到的收款确认函和发票确认函及时交由其部门管理保存。为了方便及时了解产品销售的开单、发货及收款信息,企业销售台账要含有客户订单、销售合同、客户签收回执等购货单据。
3.3.5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现状
采购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之一,企业通过对外进行支付,而后便可拥有物品或劳务。原材料、固定资产以及物料用品等是企业主要采购的内容。那对于原材料而言,农副产品(蔬菜、面粉、糯米粉、花生、芝麻、肉类等)则是三全食品的主要采购品。
再进行采购时,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第一,采购与付款业务是否有不相容职务,这些职务是否进行了明确分离;第二,签订采购合同、支付采购款项是否获得审批;第三,订货报价是否在控制范围内;第四,是否建立了经济合同、采购申请、验收、入库单和结算凭证的控制体系;第五,是否对采购业务进行审核和监督评价工作。
在采购环节中,三全食品具有明显优势,河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和猪肉产业基地之一,为三全食品生产速冻食品提供优质廉价的原材料采购渠道;同时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劳动力输出地之一,正好解决了速冻企业对于劳动力大量需求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充分的保障。但是公司不直接指导、控制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公司对农产品质量的管控方法主要是制定验收标准,在入库时验收农产品质量。
对于供应商的管理,三全食品采用“三类管理”模式。要进入三全的合格供方名录,需要经过两次评估,首先是采购管理、到货验收、仓储、生产过程、化验、交付等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评估;其次是对原料、加工工艺、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的安全评审。进入名录后,三全会定期进行资质更新,针对原料进行抽检和送检,给供应商评定浮动等级。对A级供应商进行奖励,对C级供应商提出预警,对D级供应商辅导改进。
各部门均会有不同的采购需求,三全食品根据这些需求来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以预算为标准填写购物清单。审核工作将由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完成,最后的审批工作则交由企业授权的采购负责人完成。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临时或者少量需要的物资不在预算范围内,这种情况则无需经过仓储部门审批,直接由使用者按实际情况申请即可。
企业进行询价控制程序时,三全食品因为所处位置是原料产地,所以可以低价获得原材料,并且更容易调查到各供应商的真实情况,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财务状况等较为了解,如此一来企业便可以综合原材料的质量、价格以及供货条件等综合信息来准确的制定采购决策。询价程序就此完成,之后采购部门将审批的请购单回收,以企业的资产存储情况为依据,确定采购数量及最佳供应商,然后给请购部门和财务部门分别退回一联请购单,再交由采购部门一联。
采购部门根据签订的请购单制定一式四份的合同,合同必须对物品品名、单价、数量、规格、交货日期、折扣条件等进行详细记录,以此作为供销双方共同遵守的契约,由各级授权审核通过后加盖合同专用章,并分别交由采购部、会计部、仓库保管部和供货商。
采购之后,货物抵达,核实验收工作由验收部门按照购货合同完成,填写验收单,保管人员再根据验收单填写一式三联的入库单,分别作留存登记台账处理、财务部办理结算处理以及采购部与购销合同、请购单核实后备案处理,如果采购是预付货款或定金的需授权后支付。在会计处理上,三全食品是及其认真谨慎的,要求各环节详细记录,对记账凭证要及时准确的进行编制,月底都要以每月及时登账的记账凭证作为依据与供货商认真核算货款结算。
3.3.6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现状
核算成本费用主要是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核算,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三个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成本费用的列支是影响成本是否真实,是否合理合规的主要内容,因此管理成本是企业及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实际执行不符合预定目标的情况,企业应该及时进行了解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并执行,以确保预定目标的完成。
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第一,领用生产材料时是否办理了领料手续;第二,好用材料是否已经根据成本计算进行了合理分配;第三,费用预算和控制标准是否被完善制定与实施;第四,费用单据的报销必须进行书面核准才可执行;第五,费用的开支范围是否制定,是否被严格执行;第六,费用开支的总额是否为依据单位年度预算确定并控制的。
三全食品对费用的开支范围、费用支出的申请、审核、审批、支付等程序进行制定时是结合了其自身的实际情况的,根据企业特点使用适合的成本控制方法(标准成本、定额成本等)来控制材料采购和耗用、人工成本、储存成本等。提出费用支出申请后,还需要严格审查相关原始发票是否达到完整、真实、合法的要求。以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和发展目标为基础,成本费用的预算与控制标准要按照严格准确的要求来制定,审批费用开支时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对于一些预算外开支的存在,必须严格根据制定的特殊审批手续进行,强力将各成本费用落实到位,对各成本费用标准是否完成进行定期检查。因各种原因,原材料的价格在近几年开始上涨,对于三全食品而言,在控制成本费用上开始逐渐困难,成本费用和经营业绩可能会出现波动性风险。
3.3.7内部监督和审计现状
企业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关键内容,内部监督工作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准确完成,将会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产生极大影响。内部监督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企业通过内部进行监督控制和互相评析,可以使企业防止很多不利因素出现的情况,内部控制可以及时了解并控制企业在经营、质量、效益等整体情况,从中可以提前预测问题何在,以便及时提出解决办法,使得企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稳健康。
三全食品的内部审计机构名为审计部,是在公司上市前成立的。公司制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议事规则》、《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为内部审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三全食品的内部审计机构一直属于经营层主导型,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审部在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依法独立开展公司内部审计、督查工作,并定期向审计委员会进行报告。一开始,审计部的主要工作是财务审计职能,但是到后来审计部越来越得到公司的认可,便逐渐将工作范围扩大为兼并财务审计、采购审计、销售审计工作,后来公司又对其进行多次调整,又对其增加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控制工作,主要为公司评估风险,以减少各项目存在的风险。
每年的年度内部审计计划都是单独由内审部门在年初制定的,需要对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技术以及设备等所有内容进行审计。该计划须通过审计委员会的审批通过后才可进行日常审计工作的实施。根据公司的风险评估结果,三全食品已重点关注下列高风险领域:(1)毛利率下降风险。随着行业品牌整合力度的加强,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产品面临着毛利率下降的风险。针对这方面的风险,公司将积极研发新产品,丰富完善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保持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控制采购成本。(2)质量风险。食品安全关乎百姓生命健康与安全,如果公司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对公司发展将是致命的打击。针对这方面的风险,以“客户至上,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创新求发展”为经营理念的三全食品为了保障整个供应链达到高质量、高安全性的要求,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建立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从“农田”到“餐桌”的新型供应链就此打造完成。并通过了ISO9000、ISO22000和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对产品溯源和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机制,事故发生的前、中、后是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的三个阶段,对应这三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公司还将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主动召回,目的就是使消费者的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三全食品的内部审计沟通只在形式上表现出来。审计部门与领导的沟通极少,几乎不会就如何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改善管理状况与领导进行沟通,他们之间的沟通大部分以工作汇报和任务下发为主。当被审单位为沟通对象时,审计部门也无法从被审单位获取更多对审计工作有积极影响的真实内容,反而问一些无关痛痒的其它问题。
3.4三全食品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三全食品公司的风险主要有两个层面:经营层面和业务层面。经营层面的风险一般情况下的决定权在公司领导层,该风险具有难以应对的特点,因为其很难以进行预测和评估。业务层面的风险通常涉及材料供应商的风险、食品配送途中的风险和食品储存的风险,风险一般具备可预警性和可评估性。经营风险的决策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通常是由三全食品的总经理办公会进行,而控制业务风险则有两种解决八法,其一是对各项工作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在公司邮箱公开发布,督促员工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加之还要根据业务的差异性制定相对于的审批流程;其二,审计委员会每月要进行例行检查和定期检查,根据公司制定的财务报告及非财务报告的缺陷认定标准,发现问题并及时通报整改。
4基于风险导向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通过对三全食品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现状的调查,可以看出三全食品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有效性方面做出很多努力,按照财政部提出的企业基本规范,并没有发现企业存在着与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方面有关的的重大缺陷。此外,三全食品自2008年上市以来,每年都对其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公布。然而近年来三全食品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此次猪瘟水饺事件的发生,可以看出看似完美的制度却挡不住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因此,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进一步对三全食品内部控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邀请专家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识别和评判。
在指标重要性这一方面,共计请到了15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深刻了解食品企业近况的专家,对本次调查问卷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价和判断。这些专家分布在各行各业,包括高校研究企业管理的老师、中介机构、会计事务所等等。专家在进行判断之前,要了解打分的规则,其次要根据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在各个食品企业中它们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并进行评价和判断,之后将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并对其归纳整理,总结出每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
但是,仅对三全食品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单一评价,很难客观说明三全食品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因此本文选取三全食品在市场中的主要竞争对手: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湾仔码头食品有限公司和龙凤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请专家一起进行打分。将这四家食品企业的总得分结果进行平均,得出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度,进而与三全食品企业的得分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对三全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度进行客观的评价。
4.1三全食品内部控制综合评价
4.1.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内部环境评价指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指出组织的内部环境评价应该考虑多个方面,包括一个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的构成、日后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所具备的企业文化等等,要以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为制度基础,进一步评价公司的运行情况以及具体的内部环境。这篇文章将一级评价指标内部环境下分别设置如下5个二级指标,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三级评价指标根据食品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具体的内部环境评价指标如下表所示。

2.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权力的分离和制衡
3.各个岗位的权限的明确
发展战略1.发展目标的制定和执行
2.制定战略规划,明确发展阶段
3.战略委员会要履行职责,严格负责战略规划管理
人力资源1.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需求计划
2.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对优秀人才进行选拔
3.建立完备的员工培训机制
社会责任1.构建严格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2.广告宣传合规,产品信息真实完整
3.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妥善解决投诉情况
企业文化1.企业文化要体现积极向上,树立好的价值观,严格遵循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
2.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并结合发展战略
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2)风险评估评价指标
企业对风险评估机制的评价要严格遵循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准则以及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风险评估主要包括识别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风险的分析、为了应对风险采取的策略等等进行详细的识别和判定。同时还在上述一级评价指标下设立了共计三个二级评价指标,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之后再根据食品企业的具体运营情况,设立余下的三级评价指标。具体评价内容如下图所示。

2.风险识别是否能影响到战略目标的实现
3.明确自身风险偏好,对风险承受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风险防范1.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潜在的影响力
2.风险排序
3.持续风险监控,便于风险的再次识别和评估
风险应对1.以风险承受度为标准制定相应策略
2.对关键岗位的风险偏好进行分析,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持续收集信息,便于风险的再次识别、分析,对风险策略进行调整
3)控制活动评价指标
控制活动的评价要严格遵循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准则以及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对企业的控制措施的指定以及具体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控制活动的评价主要包括一级评价指标以及在一级指标下其余三个二级指标,包括控制活动的设计、运行以及其余特殊性的控制活动,并且根据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其余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如下图所示。

2.各类业务的关键环节设置控制措施
3.各项控制措施的设计与风险应对策略相适应
控制活动的运行1.控制方法和控制措施有效实施
2.按照权限和程序处理业务
3.控制措施不足,采取替代控制措施
特殊性控制活动1.对于非常规性、非系统性事项,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
2.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3.特别授权履行相应程序
4)信息与沟通评价指标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进行信息沟通和评价时,应该从内部信息平台、企业的财务报告与信息系统以及其它应用指引来获取具体的情况,这样可以保证信息和沟通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该一级评价指标下,设置了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为二级评价指标,三级指标结合食品企业的内部机制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信息与沟通评价指标如表4-4所示。

2.尽可能确保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有效性,必要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
沟通制度1.建立完备的信息沟通机制
2.确保企业内部各层级、企业与外部之间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3.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各个管理部门要掌握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信息
信息系统1.建立信息系统与经营管理相适应
2.加强对信息技术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防范
3.保证信息系统控制能够包含信息系统开发、数据输入与输出等各个方面
5)内部监督评价指标
在对企业组织的内部监督进行评价时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则。明确内部监督的要求并以其作为依据,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从而对企业组织进行内部监督的评价,明确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对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重点关注,识别上述机构是否有效的发挥其相应的监督作用。一级指标内部监督下配备了三个二级指标,包括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三级评价指标则结合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内部监督评价指标如表4-5所示。

4.1.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在制定食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时,要分开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专家组成员打分,并获取数据,第二阶段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在第二章理论部分已做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通过计算得出的食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权重汇总表如下表所示:
表 4-6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一级指标 | 权重值 | 二级指标 | 权重值 | 三级指标 | 权重值 |
内 部 环 境 |
0.38 | 组织架构 | 0.32 | 1.职能机构的设置 | 0.43 |
2.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权力的分离和制衡 | 0.42 | ||||
3.各个岗位的权限的明确 | 0.15 | ||||
发展战略 | 0.18 | 1.发展目标的制定和执行 | 0.63 | ||
2.制定战略规划,明确发展阶段 | 0.21 | ||||
3.战略委员会要履行职责,严格负责战略规划管理 | 0.84 | ||||
人力资源 | 0.09 | 1.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需求计划 | 0.17 | ||
2.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对优秀人才进行选拔 | 0.17 | ||||
3.建立完备的员工培训机制 | 0.66 | ||||
社会责任 | 0.37 | 1.构建严格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0.45 | ||
2.广告宣传合规,产品信息真实完整 | 0.22 | ||||
3.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妥善解决投诉情况 | 0.33 | ||||
企业文化 | 0.04 | 1.企业文化要体现积极向上,树立好的价值观,严格遵循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 | 0.23 | ||
2.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并结合发展战略 | 0.65 | ||||
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 0.12 | ||||
风 险 评 估 |
0.26 | 风险识别 | 0.61 | 1.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风险评估机制 | 0.23 |
2.风险识别是否能影响到战略目标的实现 | 0.65 | ||||
3.明确自身风险偏好,对风险承受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 0.12 | ||||
风险防范 | 0.23 | 1.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潜在的影响力 | 0.24 | ||
2.风险排序 | 0.60 | ||||
3.持续风险监控,便于风险的再次识别和评估 | 0.16 | ||||
风险应对 | 0.17 | 1.以风险承受度为标准制定相应策略 | 0.45 | ||
2.对关键岗位的风险偏好进行分析,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0.32 | ||||
3.持续收集信息,便于风险的再次识别、分析,对风险策略进行调整 | 0.23 | ||||
控 制 活 动 |
0.18 | 控制活动的设计 | 0.21 | 1.主要风险点设置必要控制措施 | 0.34 |
2.各类业务的关键环节设置控制措施 | 0.36 | ||||
3.各项控制措施的设计与风险应对策略相适应 | 0.3 | ||||
控制活动的运行 | 0.24 | 1.控制方法和控制措施有效实施 | 0.22 | ||
2.按照权限和程序处理业务 | 0.53 | ||||
3.控制措施不足,采取替代控制措施 | 0.25 | ||||
特殊性控制 活动 |
0.55 | 1.对于非常规性、非系统性事项,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 | 0.22 | ||
2.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 0.66 | ||||
3.特别授权履行相应程序 | 0.12 | ||||
信 息 与 沟 通 |
0.05 | 信息质量 | 0.32 | 1在获取与经营和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时要确保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 0.67 |
2.尽可能确保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有效性,必要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 | 0.33 | ||||
沟通制度 | 0.43 | 1.建立完备的信息沟通机制 | 0.32 | ||
2.确保企业内部各层级、企业与外部之间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 0.45 | ||||
3.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各个管理部门要掌握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信息 | 0.23 | ||||
信息系统 | 0.25 | 1.建立信息系统与经营管理相适应 | 0.21 | ||
2.加强对信息技术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防范 | 0.41 | ||||
3.保证信息系统控制能够包含信息系统开发、数据输入与输出等各个方面 | 0.38 | ||||
内 部 监 督 |
0.13 | 内部审计 | 0.30 | 1.内部审计计划 | 0.44 |
2.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 0.39 | ||||
3.对人员能力进行考核 | 0.17 | ||||
内部控制制度 | 0.57 | 1.为了促进内部控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建立内部监督制度 | 0.25 | ||
2.制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明确考核奖惩明细 | 0.75 | ||||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 0.13 | 1.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 0.45 | ||
2.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 0.1 | ||||
3.对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进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披露 | 0.21 | ||||
4.落实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的责任 | 0.11 | ||||
5.建立数据库,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进行收纳整理 | 0.13 |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经过15名专家组成员的打分,一级指标中,内部环境所占权重最高为0.38,这也说明在内部控制中内部环境的重要性,内部环境是最为基础且十分关键的一个要素,要想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很好地制定、执行,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设立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4.1.3各级指标综合评价
表 4-7 三全食品内部控制完善度
目标层 | 一级目标 | 评价值 | 二级指标 | 评价值 |
三 全 食 品 企 业 内 部 控 制 完 善 度 79.786 |
内部环境 | 81.714 | 组织架构 | 82.998 |
发展战略 | 87.674 | |||
人力资源 | 78.892 | |||
社会责任 | 78.612 | |||
企业文化 | 79.672 | |||
风险评估 | 75.271 | 风险识别 | 74.556 | |
风险防范 | 66.278 | |||
风险应对 | 85.576 | |||
控制活动 | 80.170 | 控制活动的设计 | 77.398 | |
控制活动的运行 | 77.264 | |||
特殊性控制活动 | 82.496 | |||
信息与沟通 | 83.281 | 信息质量 | 79.692 | |
沟通制度 | 83.322 | |||
信息系统 | 87.808 | |||
内部监督 | 81.306 | 内部审计 | 80.09 | |
内部控制制度 | 82.312 | |||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 79.7 |
表 4-8 食品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度
目标层 | 一级目标 | 评价值 | 二级指标 | 评价值 |
食 品 企 业 内 部 控 制 完 善 度 82.974 |
内部环境 | 86.891 | 组织架构 | 86.999 |
发展战略 | 85.432 | |||
人力资源 | 83.978 | |||
社会责任 | 88.182 | |||
企业文化 | 87.214 | |||
风险评估 | 79.879 | 风险识别 | 78.108 | |
风险防范 | 81.274 | |||
风险应对 | 79.647 | |||
控制活动 | 74.792 | 控制活动的设计 | 80.876 | |
控制活动的运行 | 78.114 | |||
特殊性控制活动 | 71.021 | |||
信息与沟通 | 87.288 | 信息质量 | 84.998 | |
沟通制度 | 87.979 | |||
信息系统 | 89.031 | |||
内部监督 | 87.380 | 内部审计 | 87.985 | |
内部控制制度 | 87.886 | |||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 83.769 |
从上表可以看出,食品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度为82.974,而三全食品的内部控制完善度为79.786,略低于食品行业的平均水平。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首先三全食品的内部环境水平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尤为突出。对于食品企业而言,企业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不仅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还可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三全食品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其次通过二级指标的比对可以看出,三全食品的风险风范水平过低,整体风险意识较弱;在控制活动方面,三全食品虽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在二级指标控制活动的设计和运行上,分值均低于平均值,说明三全食品缺乏对整个控制活动的整体掌控;此外,在信息与沟通方面,三全食品也存在信息质量欠佳的问题;最后,在内部监督方面,同样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说明三全食品的内部监督存在失效的可能。综合来看,得出结论:三全食品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勉强达到良好,但仍然有诸多问题需要改进。
4.2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
社会各界在关注食品安全时,会十分重视食品企业,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十分重要,它能够直观反映食品企业的产品质量,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建立,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对社会各界的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相反,企业刻意回避、敷衍所产生的问题,对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三全食品就是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
通过国家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以及其他相关的规定中可以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生产处理加工病死、毒死或者其他死因的家禽、牲畜、以及水产动物肉;对于没有检验、没能按照规定达到检疫标准的肉类制品,企业也不能进行生产加工。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应当建立并严格遵循相关制度,对食品原料、添加剂以及其他相关产品的进货记录进行查验校准,对其名称、产品规格、生产日期以及产品数量等内容要如实记录。总的来说,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要生产出质量标准合格的产品,这是食品企业要遵循的绝对义务。消费者对企业信任,就是相信企业有完备的检验制度,能够将不合法原材料和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猪瘟水饺事件发生后,三全食品却以动物的疫病防治领域一直以来是在养殖、屠宰环节管控,国家法规没有要求食品加工环节进行检测为由为自己辩护。此外还一再强调,企业配备了科学完整的体系,可以对食品安全生产进行监督,还可以实现追根溯源,可以清楚的获悉每一批次的原料猪肉来源。然而通过长时间的调查可以发现,对于含有非洲猪瘟病毒水饺的猪肉,应该严格调查猪肉的供应商,对供应商的检疫义务履行情况进行调查,还要查明这些猪肉是否销往了其他食品企业,可这些问题三全食品迟迟没有给消费者一个解释。在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三全也是坚决声称符合国家标准,但国标明确要求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三全没有遵守,却去“遵守”搬出一份尚处于征求意见过程、“允许少量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国标,以此为不合格产品开脱。
三全食品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诸多问题。其每年报告所披露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美化粉饰现象,报告内容都是提高企业自身形象、提升企业吸引力的正面信息,利用社会责任报告宣传企业,提升企业形象,企业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却未曾在报告中发现。即便是发生“315细菌事件”、“猪瘟水饺事件”也没有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有关信息。在“不足与改进”这一部分没有实际性的内容,多年来只是空洞描述,从未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三全食品是食品行业的领头羊,却没有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详细披露,过于注重形式却忽略了背后的实质内容,没有对其他企业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消费者之所以相信知名品牌,主要原因是人们认为这些企业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并且相信他们有能力和资本来构建相应的食品检验制度。然而食品安全问题的屡次发生向消费者表明,知名品牌的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有些体系可以说是毫无作用,形同虚设,三全食品的社会责任缺失令消费者望而却步。
4.3企业风险意识薄弱
三全食品风险意识薄弱且风险估计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明知风险存在且十分严重,公司没有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处理方案。其次,虽然公司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但是质量监督部门的工作效率不高,没有落实到位,并不重视产品质量监督,在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公司购买的相关检查设备才到位。
我国自18年8月份全国各地陆续爆发非洲猪瘟疫情,在面对宏观环境爆发非洲猪瘟的情况下,作为一家与猪肉密集相关的食品企业,三全食品应该更有危机意识,尽快把控风险;同时作为一家上市企业,三全食品应及时重视这方面风险,在硬件、软件设施上要加大投入,尽可能保证产品的安全;并且作为行业佼佼者,三全食品应当为行业竖立标准楷模,当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应该站在更高的食品安全社会性角度优先对待。
三全食品再三声明,公司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的法律规定从事其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公司货物都具备相关部门开出的检疫合格证明等证明文件。但是仅靠XX的管控是企业对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严格落实XX的规定只是基本要求,企业自身应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严格管控风险。比如停止生产自行检查,尽可能保证在生产流程中没有残留的猪瘟病毒,如果检验合格,才可以继续生产。尽管非洲洲猪瘟病毒不传人,但三全食品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经营主体是加工的企业,出现问题就等同于加工企业的问题,与上游企业无关。
此外三全食品虽然已建立专业高效的检验机构,但该机构并没有对质量监管起到足够的重视。公司除了“索票索证”,对原料猪猪肉的验收检测包括感官、水分、挥发性盐基氮、酸价、过氧化值、瘦肉精、微生物、重金属等,对生产出来的产成品,出厂前再进行批批检验,合格后放行。三全食品对于供应商供货的层层检验都只是常规检测,不具备检测猪瘟病毒的能力。不能因为动物的疫病防治环节一直以来是在养殖、屠宰环节管控,就可以“见证放行”,一些产品原料的采购全部来自非疫区并且具备各项证明,但依旧可能存在原料污染的状况。对于该公司所有相关产品都应该加检猪瘟病毒,即使猪肉来源地不在疫区也不可放松警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通过企业自检来规避风险。固然加检猪瘟病毒会增加成本,但是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企业面临的将是致命打击,声誉也将毁于一旦。
4.4企业缺乏质量掌控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而言,上游原料管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三全提出了针对供应商的三类管理模式,旨在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和监督,该模式对肉、菜等品种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和调查;同时,为了确保整个运输环节中的冷链管理安全有效,三全食品将该业务与专业的冷链物流公司进行对接。既然如此谨慎小心,为何问题猪肉仍会流入生产环节?
三全曾经对企业生产链的上游进行尝试和探索,主要是为了能够加强对原料的管控并控制其成本,三全曾在生猪养殖行业进行投入,然而没有摆脱对外进行生猪收购的现状。建造养猪场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且养殖周期厂,还存在患病的风险,相比从第三方采购,自建养猪厂的成本高,风险大,因此三全食品仍然采用从外面购买的方法。外购策略使三全食品避免了养猪可能带来的风险,但也间接性使得企业面临更严峻的食品安全风险。生猪的养殖中有很多散户且分布不集中,供应链越长越复杂会使管控更加困难。食品企业的生产链不仅是把控成本的利器,也是管控风险的命脉,如果企业缺乏对生产链全链条的质量掌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只是早晚的事。
自从乳品行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有规模的乳企都在自建或者收购奶场牧场,以期更好的安全和受控。三全食品也应该自建、收购养殖场,才能更好的把控源头的安全和品质。
4.5企业信息处理不及时
企业建设离不开信息和沟通,信息和沟通对于企业内部实行内部控制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信息和沟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二是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处理对企业应对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全猪瘟水饺事件中,信息沟通不及时主要表现在沟通渠道的不畅通。
一方面三全食品信息上下沟通机制不顺畅。湖南省湘西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月10日就被要求对疫情进行全面排查,封存各县、市的网点库存、对本批次的产品进行下架,这样大规模的动作,企业一线人员不会不知晓,但却没有及时把问题传递给高层管理者,导致企业高层知晓事情的时间是4天后的2月15日,延误处理事件的最佳时间。另一方面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信息沟通不顺畅,早在2011年,三全食品被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其中一款“问题水饺”正是河南全惠食品有限公司所生产的。近年来各子公司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母公司只能在已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后才进行处理,说明母子公司间信息交流出现断节。子公司在发现问题时不及时上报,使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直至波及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安全。
管理层要对企业停滞发展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反思,要检查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信息共享机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按照企业标准,审核员工的素质,督促他们了解企业文化,明确自身工作中应履行的责任,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4.2企业内部监督失效
要想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就离不开企业的内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对检验公司的内部活动具体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其进行评估,这样才能确保公司内部控制实行的有效性。其中,内部监督实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内部审计部门未发挥应有作用。公司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寻找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并对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之后督促加以改正。然而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建设没能起到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的作用,公司的审计部门并没有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三全食品自2011年以来,频繁发生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但管理层以及有关部门没有真正重视这些事情。合格的审计部门因该对这类事件保持高度警觉,意识到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建立相关的防范机制。但审计部门并未作出反应,结果导致“猪瘟”水饺的出现,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监督执行力。虽然三全食品已经通过了相应的检查和监管环节,然而企业内部并不具备完善的质量监督系统,一些监督机构由于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执行力度不够,并没有发现生猪质量的缺陷。总的来说,三全食品的思维较为保守老化,仍然刻意地遵循传统的内部监督,从三全食品在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可以发现,报告提到的专项监督活动主要是关于企业资产的保全问题,并没有对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三全食品没有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识别企业内部风险高、损失大的环节,也没有对这部分环节进行专门的监督活动。
三是内部审计质量难以把控。虽然执行内部审计工作,但三全食品内部审计执行过程中过度强调形式化,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审计的时间、相应的审计人员都是固定不变的,这种状况会导致被审计的部门能够通过之前的审计环节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这种情况下,审计部门很难查出企业真正存在的问题。同时公司也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即使审计人员监督检查工作不到位,也不会受到影响,这就导致公司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这一环节存有漏洞,不仅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使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受损,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以及审计结果优劣程度。
4.6企业责任追究不到位
三全食品对各个环节的检查十分重视,然而对事后的问责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安排,该企业只是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没有对食品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问责和管理,企业内部没有配备完整严谨的问责机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违规成本很小,这会很容易造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为三全食品业务发展埋下较大的风险隐患,内部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大大削弱。
5案例启示
从“猪瘟水饺”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全食品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隐患,建立完善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有效的识别、防范、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通过第四部分三全食品的问题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5.1风险识别下的内部控制
公司要充分利用信息中心进行风险识别,信息中心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公司及时的收集内外部信息,还可以于公司审计部门相结合,利用后者的监管优势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可以保证公司时刻关注引起公司风险的各种潜在因素,一旦发现问题便可及时处理,并识别相应的风险。公司也应该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的防范风险、应对风险的意识,提升员工识别风险的能力和效率。
5.1.1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
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并有效地进行日常运作,是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必不可少的要求。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要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文化中,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从过去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公司的管理者正因没有妥善建立并管理公司内的风险文化,从而让整个食品行业踏上危机之路。三全食品风险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公司管理层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对其可能遇到的风险没有进行识别和防范。所以公司的管理层应当大力科普宣传风险管理文化,这有助于风险意识的养成,开辟多种渠道,尽可能地收集风险管理的信息,善于学习参考国内外企业在风险识别方面的成功案例,逐步构建三全食品的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要把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到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管理人员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以销售、财务、现金流等方面为主。然而风险管理只对这些方面进行关注,却忽略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会使得企业很难得到长久发展。要想做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食品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扩大风险管理的范围,对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要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要深入了解当前企业的现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要加以防范。这样才可以使食品企业避免出现像这一次猪瘟水饺的事件。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还可以与高校展开合作,邀请专业的教授到企业进行培训和指导,或者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作,指导员工实践方面的一些问题。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应该遵循的要求了然于心。
5.1.2完善信息与沟通渠道
食品企业应建立完备的信息传输机制,信息传输机制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输。内部信息传输机制是由下至上、由上至下两种传输模式,实现了双向传输和平向传输机制。信息向上传输要求企业应该不断扩展信息传输的渠道,有利于一线员工及时传递信息;在息向下传输机制要求企业保证传输方式的多样化,确保一线员工及时获取信息并明确自己的权责;在平向传输机制中,要求企业的不同部门应明确所需要的对口信息,并进一步明确信息的传递人、传递时间以及传递方式,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不仅保证信息传输的多样化,还要注重效率能够得到保证,杜绝重复传递的出现,避免信息间的无效传递。企业还要加强与XX、投资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和信息沟通,详细明确企业对物资的质量要求。
加强和XX部门的沟通、交流,XX部门可以对宏观经济进行管控,同时还能创造、改善市场环境,XX在宏观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和公平公正的保证,同时,XX还能够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和法律法规的指引,这些有助于食品类生产企业的发展。XX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了一定的组织和监督,这就要求企业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尽可能和XX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传递,要定时的报告企业发展近况以及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企业和XX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的建立XX与企业相互支持的良好企业发展环境。
要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食品生产行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提升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随着科学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和营销技术也实现了日益改进和发展,这也意味着市场需求要紧跟消费者的心理变化,看情况而定做出相应的改变。所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要进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这会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并帮助企业进一步改进经营和管理。企业与消费者有多种交流沟通的方式。其中,食品生产企业可以让消费者亲身体验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帮助消费者详细了解该产品具体的生产流程,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信心。企业应该建立平台与消费者对接,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和交换,管理层要通过这一平台获悉消费者的建议和顾虑。通过多样化的沟通方式,消费者可以真正意义上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有了更细致地了解,这样可以不断提升对企业的认可。
5.2风险防范下的内部控制
5.2.1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
食品加工企业在采购环节与其他行业有些不同。一方面,为保质保鲜,食品原材料在企业的存储时间较短,需及时进行加工,从而原材料的采购周期也较短;另一方面只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企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无论是“毒奶粉”还是“瘦肉精”亦或是“猪瘟水饺”,问题均产生于采购环节。
三全食品生猪的来源有多种渠道,包括自建的养殖场以及合同、合资养殖场,这些渠道为企业提供生猪的供应。虽然这两种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生猪的质量得到保证,但对于生猪的质量管理仍不能掉以轻心,要继续加强管理。公司的自建自养渠道应该从源头抓起,进一步保证生猪的质量。公司相关的检测部门要不定时的对养殖场的饲料进行检测,同时不能忽视动物疫情的潜在风险,要经常对生猪进行生物安全检测并注射疫苗,避免疫情风险出现。对于合同合资养殖场,三全食品公司要对其兽药和饲料进行检测,对各项指标要严格检查,确保其符合公司的质量标准,合同养殖场的负责人要签署协定进行书面保证。对于其他原材料的采购,食品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供应商准入制度以防范风险。供应商必须要具备一定市场信誉且合法合规,企业在挑选完供应商要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严格遵循协议内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并对供应过程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除此之外,还需制定索赔机制防止供应商不遵守协议。
对于进入企业的物资,其安全性主要由验收环节保障。通常仓库管理员是物资验收的直接负责人,在物资入库前针对其合格证进行验收。一个拥有专业知识和验收经验的仓库管理员可以帮助企业识别物资质量是否合格,防止供货商和采购员相互串通,损害企业利益。所以,企业应加强对仓库管理员的上岗培训,着重讲解企业常见采购物资的质量识别标准和仓库系统的使用规则。管理员应该对安全风险系数较高的物资进行严格检查,确保物资入库前的安全有效性得到保证,强化并保证物资的安全性。如果在验收过程中发现出现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严格遵循报告处理制度,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之后进行退货和索赔环节,对食品的供应商进行信息的归纳存档。如果是仓库管理员未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则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以保证企业物资质量安全。
下文将以上述提到的三全食品公司在采购环节的现状为基础,从需求计划、供应商、以及合同这三个方面的管理状况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并对其缺陷提出改进方案。
5.2.2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
为提升风险防范的能力,食品企业应该加强对产品订单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企业应当对出库的商品进行跟踪监管,并且保证出库的商品和销售的订单是完全吻合的,加强库存商品与公司订单的联系,一旦发现了不对应的问题,企业应该暂时的对企业库存进行冻结处理,并对其原因进行调查识别,所有问题解决完毕后,企业才可以将库存解冻,并投入使用。同时保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查询订单信息,确保销售信息的安全。一旦发现某批次产品存在问题,可以迅速查找到购货商、数量、收货时间等信息,以方便企业进行及时召回。
5.3风险应对下的内部控制
当确定风险来临,食品企业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影响,一方面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另一方面对公众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勇于承担责任,只有将消费者的损失降到最低,才能使公司的损失将为最低。事后进行责任追究,加大违规成本,以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3.1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公开是最好的风险防范,及时准确的公布相关信息、良好有效的进行信息沟通,可以及时止损,最大程度控制影响范围。相反对信息故意隐瞒回避,甚至封锁,则会引起民众的恐慌猜忌,加剧消费者对企业的不信任,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报喜不报忧虽为常理,但对待食品安全事件,这样的处置方式不仅监管部门不允许,而且还会给企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要构建完整的信息披露的风险责任制,有关部门有权获悉相关风险责任信息,并且要明确责任分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针对定期报告应做到提前计划、提前准备;针对临时报告,需熟练掌握临时报告的要求,随时关注行业内相关重大事项、应披露的交易事项、关联交易及其他重大事项的发生和发展,对于达到披露要求的应迅速按要求编制披露信息。
对于信息的获取渠道,企业可以建立日常信息报告传递制度,收集和报告影响企业目标的重要内容与外部信息。鼓励员工及时传递信息,通过电话、微信,邮箱或书面等多中途径为企业发展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5.3.2加强问责制度管理
要完善改革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应对、处理风险方面的能力和效率,要配备相应的责任追究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违规人员,要加大对其的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违规成本。食品企业应明确采购、验收、生产、出厂、运输等关键环节的方法及程序,对违反业务操作管理规定,使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及不良社会影响的人员,要严肃处理。要追究主体和领导的责任,员工对监督检查过程中提出发现的问题,要严肃对待并加以改正,同时员工的所属领导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接受相应的惩罚。针对这些违规人员和行为,企业要在全范围内对上述人员和行为进行严厉的通报批评,对日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这样就可以避免违规行为再一次出现。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目前,食品问题在市场上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关注到这一现象,这也成为我国在食品行业急需处理的难题。本文以三全猪瘟水饺事件为例,对三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并基于风险导向提出内部控制优化建议,以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具体结论如下:
在风险识别环节中,企业应当加强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使得内部控制的作用能得到有效发挥。虽然有些企业在之前因为内部的规章制度和经营模式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称赞,但如今也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映,这些事例的发生让我们认识到,内部制度的建设不是一句口号,不能只限于浅层的制度建设,要做到实实在在的执行使其有成效,这些问题的出现给企业发展一个无形的警钟。除此之外,食品企业还应完善信息与沟通途径,内控制度的建设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成果。由于一线员工是信息最直接的接受者,并且在工作中不断丰富经验,往往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中最具有话语权,同时也是内控的约束对象。对此,企业管理者应充分鼓励一线员工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积极发挥其信息库的作用,提高管理者对于员工的认可度,增进效果。此外,还应通过各种途径,让一线员工明确自身的职权和责任,开展好内控建设。
在风险防范环节中,食品企业应着重加强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所有食品的加工、生产、销售都是以采购的食材为基础进行的,食材的安全能够保障企业的安全,是食品质量的第一道关卡。因此,要将内控制度严格的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特别是环节的关键点,形成良性健康发展的采购环节为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食品采购环节的内部制度,严格把控食材安全是确保企业顺利运营的第一道屏障。
在风险应对环节中,一方面食品企业应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公开是最好的风险防范,及时准确的公布相关信息、良好有效的进行信息沟通,可以及时止损,最大程度控制影响范围。另一方面,还应加强责任的追究,已起到警示的作用,防止违规行为再发生。三全食品企业发生的事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监管不当,造成工作疏漏,以致于让一些品行不端的人员参与内控执行,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防控效果,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事故责任追究,才能避免此类行为的再发生。
6.2不足与展望
6.2.1不足
受今年疫情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对本文所需的资料收集的不是很完善,并且专业知识仍有欠缺,缺乏实践经验,文章还存有很多待完善的方面。本文仅仅是从理论角度对三全食品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进行探究,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有待实践。关于如何将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优化设计应用于三全食品企业,还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
6.2.2展望
很多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并不是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而是从内部控制直接上升到全面风险管理的阶段,使得研究过于理论而不切合实际。我们要从组织的现实情况着手,基于理论进行思考研究。
内部控制是业务流程中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很多公司的失败正是由于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XX正不断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加之众多企业失败案例的经验教训,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定会得到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及具特殊性的食品企业,唯有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业务活动中进行实践,才能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William K,Michael M,David W.Assertions-based standards for integrated internal control[J].Accounting Horizons,1990(4):1-8.
[2]William K.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quality assurance[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0,19(1):83-90.
[3]Krishnan J.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An Empirical Analysis[J].Accounting Review,2005,80(2):p.649-675.
[4]Ashbaugh-Skaife,Hollis,Collins,Daniel W,Kinney,Jr.,William R.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8,83(1):217-250.
[5]Weili G,Sarah M.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05,19(3):137-158.
[6]Jeffrey D,Weili G,Sarah M.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7]He J R,Wang J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Disclosure:Evidences from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M].
[8]Hua-Ying Y,Yu-Sheng K.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mangement's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Based on Shenzhen panel data of 2006–2008[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Engineering.IEEE,2010.
[9]Kareen B,Jee-Hae L.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the usefulness of earnings in executive compensation[J].Advances in Accounting,2012,28(1):75-87.
[10]Setiyawati H,Mutiah,Nengzih.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Principl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Disclosure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Company Performance(Studies in State-Owned and Private Hospitals[J].acta odontol venez,2014.
[11]Alzharani A M.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UDIT COMMITTEE EFFECTIVENESS AND RISK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SAUDI ARABIA[J].accounting&taxation,2016,7.
[12]Jacek Gad.Disclosures on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The Reporting Practice of Banks Listed on The Warsaw Stock Exchange[J].Nephron Clinical Practice,2017,11(1):1-10.
[13]Hanggraeni D,BeataŚlusarczyk,Sulung L A K,et al.The Impact of Internal,External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Sustainability,2019,11.
[14]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37-45+95.
[15]金彧昉,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5(02):32-38+94.
[16]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J].会计研究,2007(12):51-54.
[17]韩洪灵,郭燕敏,陈汉文.内部控制监督要素之应用性发展——基于风险导向的理论模型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9(08):73-79+96.
[18]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04):134-141.
[19]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03):46-54.
[20]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8(04):3-12.
[21]陈关亭,黄小琳,章甜.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及应用[J].审计研究,2013(06):93-101.
[22]方红星,陈作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有效应对特质风险和系统风险吗?[J].会计研究,2015(04):70-77+96.
[23]陈素云.风险控制与食品质量安全[J].财贸研究,2016,27(05):118-124+135.
[24]柴芳云,陈燕丽.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以獐子岛为例[J].会计之友,2016(24):13-17.
[25]付桂存.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来自华为公司的经验与启示[J].财会通讯,2017(35):112-115.
[26]冯秀果.内部控制本质: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8(09):116-122.
[27]徐天舒,马珺.上市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9,35(21):174-177.
[28]姜涛,尚鼎.诉讼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J].会计之友,2019(17):62-67.
[29]杨正云.基于风险管理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探讨[J].会计之友,2019(06):137-140.
[30]赖真臻,杨柳.构建基于食品质量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框架——以马来西亚雀巢公司为例[J].财会月刊,2019(23):77-83.
[31]唐衍军,宋书仪.底线思维视角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探析[J].会计之友,2020(08):128-130.
[32]赵艳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联度分析[J].财会通讯,2020(06):132-13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