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运用动态 GMM分析方法,对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选取了15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货币政策的宽松将使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我国货币政策的定价效应和追逐利益效应不存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价值效应不存在,存在追逐利益效应。
关键词: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态GMM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08 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不仅严重影响到金融行业的稳定,甚至也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国内外学者普遍赞成的观点是美联储长期实施的低利率政策是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自此,各国央行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们开始重点关注货币政策对金融业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据我国银保监会在2020年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就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来说,银行业机构总资产在其中的占比高达 90%以上。而在这 90%以上的占比中,商业银行总资产又在其中占了 83%左右,这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 74.7%以上。同时,据银保监会 2009-2019年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中商业银行资产历年占比均达到半数以上。这些均足以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否稳定对维护我国整体金融环境,甚至是经济生活的稳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出现异常,其必然会对我国的金融业产生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产生影响。2015年中央银行决定放宽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商业银行在执行利率方面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这会使其经营决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产生一定变化。因此,在我国金融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货币政策的风险承受渠道将会越来越清晰。
1.1.2研究意义
我国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占整个银行业的绝大部分,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定。银行业的稳定对我国金融系统和经济的稳定都有促进作用。通过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负担,可以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基础。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
运用理论分析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机制及其传导途径进行理论分析,并梳理大量中外文献,从银行特征对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宏观环境对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全面理清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因素。
1.2.2计量分析法
参考中外文献对于银行风险承担机制的模型建立方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行为之间的模型,选取有代表性的数据,分别考察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利用动态GMM面板模型进行了分析。
1.3创新点与不足
1.3.1创新点
国内外学者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章将量化和价格化两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区别,考察了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1.3.2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通过文献的研读,可衡量银行风险承担的变量大约有五种,但本文依据数据的可得性,选择加权风险资产占比和银行破产风险 Z 值两个变量,存在不能全面反映银行风险承担状况的问题。由于能力和时间的限制,只选取了15家银行的数据做研究,样本量较小。
2.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
国内外学者利用各国数据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确实造成了银行风险水平的上升。Delisand Kouretas(2011)以西欧各国各银行的年度及季度业务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低利率政策在一定水平上增加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Karas(2009)采用1999年至2007年俄罗斯银行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得出资本充足水平低的银行受到扩张(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信贷增加(减少)明显,资本充足的银行可以调节信贷策略对货币政策影响进行缓冲,这是因为资本充足的银行面临较少的信息摩擦并可以透过其他渠道灵活融资。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测度方面,早期Hanna(1998)本文认为,用 Z值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其 Z值越大,则意味着其承担的风险更高。Rin (2002)以商业银行的风险权重与资产总额的比例为指标,该比率愈高,则表示其风险资本相对于总资产而言愈高,而愈高则表示其风险承受能力愈强。Gonzalez (2004)将坏账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很容易获得,而且不需要像 Z值一样进行计算。Teresa(2008)本文认为,以偿付保证金作为度量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其与银行的安全程度成正比,而非银行。Akbostanci(2012)对不同特征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以及银行货币政策中的风险承担通道进行了分析。他们以土耳其53家2002年至2012年间的银行为样本,利用 GMM动态面板模型,采用四种不同的风险分担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管采用何种计量方式,利率较低的货币政策都会对银行的风险承担产生积极影响;在银行特征方面,他们认为规模大、流动性强、资本充足的银行倾向于较小的风险承担。
2.2国内文献
徐明东和陈学彬(2012)发现,近十年来,中国一直保持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了国内流动性持续过剩的局面,满足了和非对称理论的条件。他们利用我国银行业1999年至2010年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强化银行信贷扩张冲动,而货币政策的收紧调控效果较弱。金鹏辉(2015)以X次贷危机为基础,从理论上探讨了银行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途径。他通过分析X1998-2008年两次次贷危机的特征,将其划分为“被动”和“积极”两种,并对其风险承担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在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应充分关注金融系统的顺周期,避免银行的过度风险积累,同时要注意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顾海峰、闫君(2020)指出,资本监管会显著抑制银行风险承担,其中资本监管趋严,对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和城市、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度依次减弱。同样的,李琳、潘焕学(2020)证明,基于最新版巴塞尔协议的流动性监管可以很好的削弱因为宽松货币政策而导致的银行风险承担增加的程度。但是杨敏、梁银鹤(2020)则指出,资本监管趋严本身可以达到有效地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但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一作用逐渐减弱。郭娜等(2020)只侧重于资本监管的异质性研究。其运用系统 GMM 方法证明,同样的资本监管对不同类型的银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其中风险承担水平被明显调节的是国有商业银行。
3.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理论分析
3.1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3.1.1利率传导
当一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央行向市场上投放了更多的货币,此时市场上表现出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情况,故而市场利率下降。而市场利率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借款成本的降低和持有资产成本的增大,这进而促使企业整体投资增加和消费上涨,最终带来市场产出上升的结果。即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市场产出增加,利率下降。同理可得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
3.1.2汇率传导
各国金融市场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变得深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因此汇率也是货币政策传导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当一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本国市场利率相对于国外来说下降,这将会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会导致本国产品价格的相对下降,国外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进而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减少进口,最终体现为本国净出口上升,产出增加;另一方面本国市场利率的下降,意味着在国内进行投资的回报相对减少,这会造成大量资金流向国外,本币贬值,进一步增加净出口,扩大产出。即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汇率传导渠道增加净出口,扩大产出。反之亦然。
3.1.3资产价格传导
该传导渠道又分为托宾
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两种。 托宾
渠道重点关注
值和 1 的大小关系,其中
值等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比上资本的重置成本。企业的市场价值用股票价格衡量,资本的重置成本用企业购买固定资产需要的新投资衡量。当
大于 1 的时候,企业增加投资;当
小于 1 的时候,企业减少投资。特别是,在货币政策放松的时候,市场利率会降低。由于股价与市盈率呈反比关系,所以此时股价上涨,也就是公司市值增加, q大于1。当 q值超过1时,公司的投入将会提高,而市场产量也会随之提高。相反,就是相反。
3.1.4信贷传导
这一渠道包含了银行贷款和资产负债表两个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的信贷渠道不能被其它金融资产所取代,只有银行贷款才能满足其融资需要。当一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意味着公众拥有的货币量增多,这会相应增加银行拥有的存款量。当银行吸收的存款变多时,可以发放给企业的贷款也相应增加,则企业可进行的投资增加,进而市场产出增多。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通过影响资产负债表实现目标。这就意味着,举债公司的财务状况会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而有所变化,从而导致银行对公司的信用状况进行重新调整,而高风险的放款数目的增多,则会导致银行的杠杆比率和资产负债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银行的风险负担增大。当一国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时,银行可用来贷款的资金增加,利率的下降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现金有所增加企业股票的价格是上涨的,企业价值的增加会减少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企业价值的增加会使企业更容易获得的银行贷款,刺激投资,增加产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中,最重要的是信贷传导。
3.2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3.2.1估值效应
低利率的政策对于企业资产的估值和企业的现金流都会产生影响。当中央银行实行低利率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企业所需支付的利息费用减少,现金流增加企业的价值会上升,一些其他抵押品的价值也会增加,这会使银行对企业违约率的估计产生变化。抵押品和企业价值的上升降低了银行对于风险测度和识别的有效性,这会使银行认为企业的违约率降低,低估违约率使得银行的信贷标准有所放宽,越来越多的高风险借贷会影响到银行的杠杆和资产负债表,从而使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
3.2.2追逐利益效应
追逐利益效应产生的原因是货币幻觉和粘性的收益率的存在。在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名义利率降低,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也会降低,由于投资者追求的名义收益率具有粘性并不会随利率立刻发生变化,货币幻觉往往使人们会忽视名义利率下降是为了适应低通货膨胀率这一事实,追求高的名义回报率会增加资产组合中风险资产的比例。另外,由于银行与债权人之间是存在着债务合同的,这一部分所需支付的利率是不变的,当央行实行降低利率时,银行那些投资于无风险资产所得到的回报难以满足债务的支付,所以银行用于投资较高风险资产的资金比重上升,风险承担上升。当市场利率与投资者要求的粘性目标名义利率的差距越大时,低利率对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激励作用越强。此外,一些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会使银行的管理者主动增加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来获得更多的回报,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上升。
3.2.3惯性效应
在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投资者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十分看好,情绪比较乐观,消费者和银行预期市场一定会繁荣,所以,他们对风险厌恶的程度会降低。银行方面,由于看好经济的发展,会降低信贷的标准,倾向于高风险的资产。消费者方面,预期未来经济发展良好,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会使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水平也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对自己未来还款能力的信心使消费者会增加向银行的借款,这时的银行也会放贷给他们。以上两点导致了银行风险承担的增加。
3.2.4中央银行的沟通反馈效应
该效应可以从透明效应和保险效应两个方面来分析。
透明效应指的是由于中央银行决策的透明性而产生的影响。一国央行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其决策对市场环境和金融机构等会产生巨大影响。当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的决策透明度高,即可预测性强时,该国金融市场上的相关主体就会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提前分析预测央行下一步会颁布的有关政策。这样有利于它们尽早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以获取最大利润。这带来的最终结果是,金融市场上的相关价格随时调整,整体表现稳定,不会产生剧烈波动。在该情况下,金融机构对自己有较高的自信,最终会增大风险承担意愿。以上分析意味着当央行的透明效应大时,商业银行增加风险承担。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充当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制定实施货币政策来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当出现经济下滑和不景气时,中央银行往往会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种货币政策的目标会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其风险承担行为会产生变化。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高,市场主体就能够比较容易预测央行的行为,银行的风险承担会增加。这是因为银行预期在经济情况不好时,中央银行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营状况不好的金融机构会采取救助的措施,这会降低银行的破产概率,这种隐性的保险制度会引起道德风险,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
4.实证研究
4.1变量选取
4.1.1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
现有国内外文献中,关于银行风险承担的衡量方法有很多,但常用的是以下五种:
(1)Z 值:该指标是基于银行的经营状况,从银行破产风险角度衡量银行风险承担的变量。
(2)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明确提出了对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评估。
(3)风险权重比率:这个指标是以银行的风险资产比率为基准来衡量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
(4)放款损失准备率:这是一种预先衡量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它反映了一家银行的放款损失准备金与其放款总额的比例。
(5)预期违约率:该指标是基于监管部门视角衡量银行风险承担的指标。
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和于研究数据的可得性,决定Z值和加权风险资产占比作为银行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
4.1.2货币政策代理变量
货币政策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要解释变量,其代理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考虑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选取指标的代表性和可得性。
本文选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来衡量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价格型和数量型两种,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价格型的工具,因此本文为了研究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还需选取一种代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变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最重要的手段,虽然这一政策效果较强,但是从我国的实际看,我国在近 10 年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次数较多,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是我国中央银行常见的管理工具之一。综上所述,本文选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价格型)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数量型)作为代理变量代表货币政策,分别代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
4.1.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分为宏观变量和微观变量。宏观控制变量包括 GDP 增长水平、房地产价格水平、银行业竞争程度。微观控制变量包括银行规模和银行的盈利水平(ROA)。
表4.1变量选取
变量类型 | 变量名称 | 变量描述 |
被解释变量 | Z 值(Z) | |
加权风险资产占比(F) | 加权风险资产/总资产*100 | |
解释变量 |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I) |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00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LDR)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0 | |
控制变量(银行) | 银行规模(SIZE) | 银行资产的对数 |
盈利水平(ROA) | 资产收益率*100 | |
控制变量(宏观) | 房地产价格(HOUSE) | 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的对数 |
银行业竞争程度(CR) | 四大行贷款量/金融机构总贷款*100 | |
经济增长水平(GDPN) | GDP 增长率*100 |
4.2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选取我国 15家上市银行15家上市银行包括 5 家大型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南京银行等 3 家城市商业银行。运用动态GMM 面板模型进行分析,我国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占整个银行业的绝大部分,在整个银行业中具有代表性。风险加权资产占比、Z 值、银行竞争程度由各银行年报相关数据计算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同花顺数据库得到;GDP与房地产价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得到;资产规模与 ROA 由各银行年报相关栏目得到。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通过年度加权得到;银行的资产规模及房地产价格取其对数。
表4.2描述性统计
变量类型 | 变量名称 | 均值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标准差 |
被解释变量 | Z | 1.5 | 4.7989 | 0.4561 | 0.6480 |
F | 62.5499 | 75.8310 | 40.5049 | 7.7281 | |
解释变量 | I | 3.8407 | 3.0969 | 2.52 | 0.5140 |
LDR | 18.9980 | 23.9805 | 13.7851 | 4.1142 | |
控制变量(银行) | SIZE | 7.3958 | 7.9081 | 5.7124 | 0.5126 |
ROA | 1.3845 | 2.13 | 0.23 | 0.2753 | |
控制变量(宏观) | HOUSE | 4.2793 | 5.2675 | 3.4497 | 0.09632 |
CR | 45.7785 | 49.0960 | 39.935 | 1.8620 | |
GDPN | 10.7688 | 14.29 | 7.9 | 2.5541 |
从银行风险承担的变量来看Z值波动不大,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系统破产概率较低,经营较为稳定。加权风险资产占比相差较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 2008 年的 16.11%降到 2009 年的 15.5%。2009 年以后,我国央行继续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力度有些减轻。2011 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GDP 增长率降到了 9.3%,失去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央行为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增加实体经济的创业创新活力,央行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从 2011 年的 21.5%降到 20%。特别是在 2013 年到2014 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本未调整,说明此时货币政策调整幅度不大。衡量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中,LDR的均值为 17.18,最小值为 12.77,最大值为 20.17,标准差仅为 2.26。这说明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稳定,不存在剧烈波动。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的数据可知,我国在 2009 年至 2019 年期间共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6 次。这表明在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个非常有用的货币政策,每次调整都十分谨慎,变动不大。
4.3模型设计
参考 Delis 和 Kouretas(2011)所采用的模型,由于银行的风险具有持续性,所以在模型的设计中引入了银行风险承担滞后一期的变量,建立以下基准模型:
本文在宏观层面主要控制了房地产价格( HOUSEP )、银行的竞争程度(CR )和经济发展状况(GDPN ),在银行层面上,主要控制了银行规模( SIZE )和盈利水平( ROA)。参考徐明东和陈学彬(2012)研究这一问题所运用的模型,考虑到银行当期的风险承担和银行规模有相互影响,采用滞后一期的指标。建立模型如下:
首先验证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存在性。代表的是银行的风险承担。先用Z 值代表银行的风险承担,分别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代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验证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然后用加权风险资产占比衡量银行的风险承担,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重点关注的是
的符号与显著性,若
显著为负,说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起银行的风险承担上升,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机制在我国存在,在
显著为负的基础上,若
显著为正,则估值效应存在,理论机制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影响银行的风险测度与容忍度,风险承担上升。若
显著为负,则追逐利益效应存在,理论机制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收益率下降,银行为了追求高收益增加风险承担;因为模型中涉及到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阶项,所以用OLS 估计和固定效应估计以及两步系统 GMM以求达到提高参数估计准确性的效果。
4.4实证分析
首先采用动态 GMM 的方法对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及风险承担的传导途径进行分析。第一,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为了检验结果更为准确,本文在两大类中分别采用其中一种进行检验,前者采用 LLC,后者采用 ADF。
表4.3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变量 | LLC检验P值 | ADF检验P值 |
Z | 0.0000 | 0.0003 |
F | 0.0474 | 0.0537 |
I | 0.0000 | 0.0000 |
LDR | 0.0000 | 0.0013 |
SIZE | 0.0000 | 0.0000 |
ROA | 0.0000 | 0.0000 |
HOUSE | 0.0000 | 0.0000 |
CR | 0.0000 | 0.0000 |
GDPN | 0.0000 | 0.0000 |
从表 4.3中可以看出除风险加权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外,其余变量的 LLC 检验和 ADF 检验的 P 值都小于 0.05,即变量平稳。变量 F 在 LLC检验下 P 小于 0.05,在 ADF 检验下小于 0.1,可以认为变量不存在单位根。
根据公式(2)验证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用 Z 值作为银行风险承担的变量,检验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其的影响。
表4.4回归结果 (Z)
变量 | I | LDR | ||
Variable | Coefficient | Prob | Coefficient | Prob |
Z | 0.616648 | 0.0000 | 0.621323 | 0.0000 |
CR | 0.176038 | 0.0000 | 0.173995 | 0.0000 |
GDPN | -0.043653 | 0.0007 | -0.03519 | 0.0038 |
HOUSE | 3.89638 | 0.0000 | 4.14579 | 0.0000 |
MP | -0.066436 | 0.0039 | -0.016793 | 0.0041 |
ROA | -1.40033 | 0.0000 | -1.047729 | 0.0000 |
SIZE(-1) | 0.813485 | 0.0016 | 0.808047 | 0.0014 |
J-statistic | 10.04987 | 0.2615 | 10.04384 | 0.2620 |
表中分别列示了用 LDR 和 I 表示货币政策(MP)之后的回归结果。运用动态GMM 进行分析时需要进行过度识别检验(Shargan检验),检验工具变量的使用是否合理,原假设:工具变量的设定是合理的。从表 4.4中可以看到两个方程 J-statistic 检验的 P 值为 0.2615 和 0.2620 大于 0.1,所以接受原假设,即两个方程的工具变量都是合理的。
5.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第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定价工具和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存在着不确定的关系(转换后的利率对银行的风险负担没有明显的影响)。第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而我国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具有稳定的、稳定的特征。第三,在我国,无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都没有对银行承担风险通道的价值影响;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下,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追求利润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在数量货币政策工具下,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追求利润的效果是稳定的。
5.2相关建议
5.2.1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相配合
本文的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说明,在我国,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具有数量性和稳定性;而价格性货币政策对银行的风险负担有一定的影响,而利率性货币政策则会增加银行的风险负担,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为了加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就要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之间的配合。本文认为,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作用,同时要强化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5.2.2加强微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也是包含在审慎监管政策中的,微观审慎监管对约束金融机构的个体行为及维持金融稳定方面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倾向于提高其自身的风险承担,而在微观审慎监管下,一国的监管当局会关注银行信贷的标准,防范银行制定过低的借贷标准而承担较大的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
5.2.3结合经济形势合理调控
合理搭配货币政策工具类型,选择货币政策立场。一方面,量化金融工具相对于价格工具,对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强,所以在运用量化工具进行调整时要更加慎重。而货币政策则会导致银行的风险承担比紧缩货币政策降低的幅度更大。所以,在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要特别关注信贷扩张和非理性投资等问题,防止过度的风险积累。
参考文献
[1]徐明东, 陈学彬. 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 金融研究, 2012(7):15.
[2]金鹏辉. 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机理探索——X两次次贷危机启示[J]. 上海金融, 2015(1):7.
[3]杨洋. 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机制——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6(6):5.
[4]苟济帆. 我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5]宋玉.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分析[D].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