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貌过程研究以河流地貌、湖沼地貌、海岸地貌、沙漠与黄土地貌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富有成果。在历史河流地貌方面,研究较多的有长江、黄河、珠江、海河、塔里木河等③,其中尤以黄河最为深入,论著也枚不胜举。如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④、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黄河水利史述要》⑤以及黄盛璋《论黄河河源问题》⑥和《再论黄河河源问题》⑦、史念海《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⑧、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和《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⑨、纽仲勋等《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⑩等,为现今黄河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在历史湖沼地貌方面,研究较为集中的有西北地区的居延海、罗布泊、青海湖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陆泽、宁晋泊、白洋淀、文安洼、七里海等,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云梦泽、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⑾。通过数十年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在历史海岸线变迁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海平面迅速回升,海岸线大幅度向内陆推进,沿海地区因海面升高而广泛受到海侵的影响,全新世暖期和历史时期的中世纪暖期我国存在高海面,沿海地区受海面上升影响强烈⑿,为估计未来海平面变化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在沙漠与黄土地貌方面,侯仁之、史念海及其后的王守春、朱士光等分别在沙漠变迁与黄土地貌演变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⒀,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历史地表过程研究中,历史生物过程也是历史地理学长期致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包括自然植被的演变和动物种群的变迁过程。在自然植被演变方面,历史地理学主要关注历史时期植被的空间分布、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气候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被认为是导致植被面积不断缩减的主要原因,如文焕然等《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①、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②、史念海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③、王守春《古代黄土高原植被的地域分异及其变迁》④等。在动物种群变迁方面,以文焕然、何业恒为主的一批学者,结合历史时期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和区域开发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论述了历史时期我国境内野生动物种群及其在地域分布上的变化,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涉及野象、马来鳄、扬子鳄、长臂猿、犀牛、亚洲象、大熊猫等20余种野生动物⑤,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不但在分布界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在种群与数量上也发生明显变化,部分物种或已成为濒危动物,或已灭绝。
当然,由于历史时期地表过程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不同研究者所关注的视角也不同,因此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如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原始天然植被的问题,史念海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认为古代黄土高原上存有很多森林,同时也有很多草原⑥;而此前和此后均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者认为古代黄土高原的植被是草原植被,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森林草原植被,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疏林灌丛草原⑦.又如黄河自东汉以后为何出现长达数百年的安流局面,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学术界也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以谭其骧为代表):东汉以后,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被游牧民族所控制,牧业取代了先前的农业,植被得到恢复,土壤侵蚀减弱,进入黄河的泥沙减少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主要原因是王景治河的成功。由于上述这些观点的分歧,进而引发了对历史时期黄河泥沙含量是否有过较大变化的讨论,因其结论的科学与否对今后黄河治理的决策有着重大的影响。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现代田野考古学刚刚起步,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出土和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震惊了国际学术界。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考古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极大推动了历史地理学对史前文明研究的进程。特别是20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跨越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鸿沟,通过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以及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的集成,不但解决了夏、商、周的年代学问题,理清了当时中华文明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发展脉络,而且也为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同时还为今后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方法借鉴⑨。
在文明起源与农业起源的认知方面,一直是考古学、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关注的热点。许多问题虽然尚未解决,歧见也依然存在,但随着大量考古发现与发掘工作的展开,文明起源与农业起源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认识得到不断深化.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发展连绵不绝,源远流长,华夏文明具有“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
参考文献:
①文焕然、何业恒:《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自然资源》,1979年第2期,第72—85页。
②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地理学报》,1955年第2期。
③史念海、朱士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④王守春:《古代黄土高原植被的地域分异及其变迁》,《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三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年。
⑤朱士光:《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⑥史念海、朱士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⑦王守春:《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变迁、人文要素变化与黄河水沙关系研究进展》,《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五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