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今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信息在网络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信息资源的价值日益显现。但同时也将个人信息暴露在了网络之中,给人们生活带来太多的不安全因素,对个人财产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科学拟定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举措是当前乃至今后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个人信息;信息安全

1 调查目的及意义

随着网络社交及人们通信设备的更新,网民个人信息的采集及综合信息的获取被存放到了一个大的数据库中,这就是大数据[1]。在大数据背景下绝大多数网络数据信息都是来源于个人,无论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公开信息,还是创建各类网站、APP账号时所填写的个人隐私信息,都与个人生活、工作密切相关,而为了挖掘出这些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对于个人信息的搜集、窃取、交易也随之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同时,基于移动网络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同样变得日益严重[2],而针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策略的研究,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以广大基数的中国网民为调查对象,在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的运用以及使用者的感受和建议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发放的方式主要通过问卷星的线上链接、二维码这两种方式来进行发放。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40份,回收了240份,有效问卷为240份,回收率约为100%,有效率约为100%,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较高。问卷发放包含了各个年龄层和职业,以及多个省份,保证了问卷信息的全面性。

2.2文献研究法

本文用过百度学术、中国知网和维普网等网站,查阅了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书籍和多篇文献,同时认真查阅了关于论文撰写等方面的书籍与硕士论文,搜索网上的新闻热点。通过上述的网页、书籍和相关文章的学习,为本次论文的撰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归纳分析法

本文通过问卷发放回收,有目的、系统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从而针对研究对象的现状给出合理的对策。

3个人信息安全情况调查分析

3.1调查群体的基本特征

3.1.1性别比例相差不大

本次调查问卷的240位调查者中,男女比例相差不是很大,呈现了平均化。其中男性为120 人,占比50%;女性为120 人,占比50%。具体数据如下表1 所示。

表1 调查对象性别统计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20 50.00%
120 50.00%
合计 240 100.00%

3.1.2年龄段最多的是19-24岁

本次调查,19-24岁这个年龄段86人,占比35.83%,所占比例最大。18岁以下的这个年龄段仅有34 人,占比14.17%。具体数据如下表2 所示。

表2 调查对象年龄统计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8岁以下 34 14.17%
19-24岁 86 35.83%
25-30岁 71 29.58%
30岁以上 49 20.42%
合计 240 100.00%

3.1.3受教育程度占比最大的为大学(大专及本科)

本次调查大学(大专及本科)这个层次的调查者居多,为95人,占比为39.58%,所占比例最大。而初中及以下层面的占比为最小,仅29人,占比为12.08%。具体数据如下表3所示。

表3 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统计

选项 百分比
初中及以下 29 12.08%
高中(包括中专及职高) 92 38.33%
大学(大专及本科) 95 39.58%
研究生及以上 24 10.00%
合计 240 100.00%

3.2大数据基本情况

3.2.1大数据概念的了解程度

本次调查问卷对调查者进行了一次对“大数据”概念的了解摸底。非常了解“大数据”这个概念的有41人,占比为17.08%,是占比最小的。听过但不了解和一般了解的人数分别为68、74人,占比分别是28.33%和30.83%,完全不了解人群,比例为23.75%。由此可以看出“大数据”这个概念被人所了解的层面是停留在粗浅阶段的,少数人完全不知道。具体数据如下表4所示。

表4 大数据了解程度调查

选项 百分比
非常了解 41 17.08%
一般了解 74 30.83%
听过但不了解 68 28.33%
完全不了解 57 23.75%
合计 240 100.00%

3.2.2对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新闻的关注度

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30.42%的调查者是非常关注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方面新闻的,40.42%的调查者不会刻意去关注信息泄露、安全保障的新闻,占比也是最大的,为97人。而占比最小的是没有关注此选项,占比为29.17%。具体数据如下表5所示

表5 个人信息安全关注度调查

百分比
非常关注 73 30.42%
一般关注 97 40.42%
没有关注 70 29.17%
合计 240 100.00%

3.2.3生活工作日常中产生的个人隐私和信息量还算正常

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30.42%的调查者认为自身在生活工作日常中会产生比较多的个人隐私和信息量,然而非常多和完全没有两个选项的占比是相同的,由此可以推断前者在生活中会频繁使用电子产品从而产生大量隐私,后者则是几乎不使用电子产品所以产生不了个人隐私。具体数据如下表6所示。

表6 个人隐私信息量调查

百分比
非常多 49 20.42%
比较多 73 30.42%
一般 78 32.50%
完全没有 40 16.67%
合计 240 100.00%

3.2.4在大数据平台中的规章制度还存在不足之处

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51.67%的问卷调查者认为在大数据平台中的规章制度是存在不足的。48.33%的问卷调查者或许是存在对大数据平台规章制度不了解而选择出了其认为规章制度是完善的情况。

表7 大数据平台规章制度完善程度调查

百分比
116 48.33%
124 51.67%
合计 240 100.00%

3.3个人信息外泄情况

3.3.1在日常注册APP时,存在不阅读隐私条款现象

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本次问卷调查者在日常注册APP时,55.42%的调查者是存在不阅读隐私条款现象的,而44.58%的调查者会去阅读隐私条款。不阅读隐私条款可能意外导致个人信息外泄现象的存在。

表8 隐私条款是否阅读调查

选项 百分比
107 44.58%
133 55.42%
合计 240 100.00%

3.3.2个人信息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本次问卷调查者对于自身个人信息安全隐患是存在担忧的,47.92%的调查者存在一般担忧现状,26.67%的调查者非常担忧自身个人信息的泄露,而另外25.42%的调查者完全不担忧自身个人信息隐患的存在。

表9 个人信息安全隐患担忧程度调查

百分比
非常担忧 64 26.67%
一般担忧 115 47.92%
完全不担忧 61 25.42%
合计 240 100.00%

3.3.3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诈骗电话、骚扰短信的存在

本次调查问卷的240位调查者中,27.92%的调查者经常遭受诈骗电话和陌生短信的骚扰,32.5%的调查者偶尔会有遇到诈骗电话和骚扰短信,占比为最大,最小的占比为12.92%,31人,从来没有遇到过诈骗电话、骚扰短信的情况。具体数据如下表10所示。

表10 是否接到诈骗电话和陌生短信调查

百分比
经常有 67 27.92%
偶尔有 78 32.5%
几乎没有 64 26.67%
从来没有 31 12.92%
合计 240 100.00%

3.4个人信息保密情况

3.4.1个人隐私泄露或者信息被盗,造成财产损失

本次调查问卷的240位调查者中,49.58%的调查者或多或少经历过因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或者信息被盗取而造成的财产损失,50.42%的调查者没有经历过财产损失。虽然在此选项上否定者的占比略胜一筹,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或者被盗取而造成财产损失现象的出现[3]。具体数据如下表11所示。

表11 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调查

百分比
119 49.58%
121 50.42%
合计 240 100.00%

3.4.2大数据监测个人而被推送各类产品或者信息

如表12所示,52%的调查者认为自己没有因大数据监测而被推送各类产品或者信息的经历,48%的调查者能感受到自己因为被大数据监测、监听然后被推送了目前正在感兴趣的产品或者信息。

表12 是否被推送各类产品或信息调查

百分比
115 48.00%
125 52.00%
合计 240 100.00%

3.4.3使用手机APP时会取消地理位置定位、读取通讯录等隐私权限

如表13所示,22.92%的调查者会在能正常使用APP的前提下禁止了除基本功能外的读取隐私权限从而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33.33%的调查者偶尔会去注意地理位置定位、读取手机联系人等隐私权限的访问。其他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3 使用APP时取消定位等隐私权限调查

百分比
会,除了基本功能其他都禁止 55 22.92%
偶尔会 80 33.33%
很少会 65 27.08%
从来没有 40 16.67%
合计 240 100.00%

3.5 个人信息外泄途径

3.5.1注重通讯设备、身份证等物品的防护

在同题多选的情况下占比60%的选择偏向是通讯设备、身份证等丢失或被盗导致个人信息外泄,55%的占比则是快递上个人信息被盗用,同时47.5%选择偏向认为实名登记业务也是个人信息外泄主要途径之一。其余情况如下图1所示。

29428d693a33aa16fe6e563b2dcaf6de

图1 个人信息外泄途径调查

3.5.2游戏平台成为主要的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由本次调查问卷结果得出,在同题多选情况下大部分调查者认为游戏平台的安全系数会较低,对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方面没有较好的措施与技术,选择占比达到了62.92%。而另外56.25%的高比例给到了现如今很火的短视频平台。具体数据如下图2所示。

63a7aef28134776e4c60ab80f77ff4f5

图2 各类平台安全系数调查

3.5.3银行机构成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障的信任方

由下图3所示可知,银行机构是调查者最为信任自身信息不会轻易被泄露、最为靠谱的选择之一。紧随其后的是XX机构和通讯机构,选择占比是25.83%和20.83%,网络平台和学校或者工作单位成为调查者最不信任的地方。

19db09e5018e200ebf726d93d62482af

图3 各类机构安全系数调查

3.6个人信息保密方法

3.6.1刷单扫码、问卷调查或是陷阱

在问卷中询问调查者在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手段保护个人隐私,调查者大多数选择了不参与填写问卷或者扫码得小礼物等活动和不注册某些APP。而经常修改密码,密码设置复杂些以此来提高安全性也成为了调查者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手段之一。其余情况如下图4所示。

e46cff5a70a83924129aec743f2e533a

图4 个人信息保密方法调查

3.6.2完善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普法行动是当务之急

如下图5所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向群众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的选择比例分别是58.75%和53.75%,这刚好证明了调查者觉得当前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是不完善的,普通群众也不了解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知识。所以完善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普法行动是当务之急[4]。其余情况如下表所示。

0d367d454b9849fa9cbc8003bcc8c4fb

图5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途径调查

3.6.3向有关部门投诉是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径

如下图6所示,34.17%的调查者在遭遇自身个人信息泄露时会采取向有关部门投诉来维护自身信息的安全,33.75%的调查者在自身遭遇信息泄露时会顺便提醒周围人的注意,18.33%的调查者会装作无事发生,44人,只有13.75%的调查者会选择运用法律维权。

a0689b37db78db88c33522333fafb69c

图6 个人信息安全泄露后的应对措施调查

4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4.1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通过前文对大数据概念的摸底调查,从表4可以发现非常了解“大数据”这个概念的仅有41人,占比为17.08%,是占比最小的。有近60%的调查对象是仅听过大数据这一概念,但对其并不了解,而还有23.75%的调查对象对大数据完全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对“大数据”这个概念的了解和认知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阶段[5]。表5的数据显示超过69%的调查对象并不关注有关信息泄露、安全保障之类的新闻;在日常注册APP时,表8的数据显示55.42%的调查者不阅读有关的隐私条款;表13的数据显示仅有22%的调查者会在能正常使用APP的前提下禁止了除基本功能外的读取隐私权限从而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高达78%的调查者对地理位置定位、读取手机联系人等隐私权限的访问并没有特别关注,而这些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外泄现象的发生。

这些数据信息的采集,主要来源来两个途径。一是网络用户无意暴露的个人资料和相关信息,如日常网上平台登录过的相关网址,都会通过后台服务器查找到历史足迹,网络平台下的服务器可以通过追踪软件对曾经阅览过的文件以及上网习性进行搜集与梳理[6]。二是由于个人随意公布自己基础资料也非常容易发生信息泄露现象。通常网上的社交平台会员登录都需要注册登记个人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公开推送个人图像以及通过微博将自己的感想以微博的形式发表,甚至在网络平台与亲朋畅聊时,个人所处的位置以及宣泄的情绪和聊天内容等个人资料已经完全被分析量化[7]。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的公民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安全防范观念严重匮乏,加之片面地理解个人信息安全知识,信息被侵害事例频发。

4.2平台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软硬件技术相对落后

在前文的调查中,表7的数据显示有51.67%的问卷调查者认为大数据平台中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不足;图1的数据显示有47.5%的调查对象认为平台的实名登记业务是个人信息外泄主要途径之一;图2的数据显示62.92%的调查者认为游戏平台以及现如今很火爆的短视频平台的安全系数较低,对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方面没有较好的措施与技术。这些都反映出我国相关的企业对待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信息泄露的现象严重。图3的调查显示,银行机构是调查者最为信任自身信息不会轻易被泄露、最为靠谱的选择之一。紧随其后的是XX机构和通讯机构,选择占比是25.83%和20.83%,网络平台和学校或者工作单位成为调查者最不信任的地方[8]。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引领时代不断飞速向前发展,个人信息保护技术上存在较大的能力差异,更新数据和搜集信息不能同步,不同行业领域的个人信息安全存在较大的风险[9]。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较少对个人信息实行安全保护,与X相比,仅为X投入的20%,距国际平均水准相去甚远。如京东网上购物商城,拥有员工逾万人,但是真正实施网络安全维护的专项工作人员只有几十个人。人员分配极不合理,如遇突发安全事件,公司从上至下的各方面无法实现有效救援。黑客侵入、系统本身存在的缺陷、技术有待完善、管理缺失等众多因素,都会对个人信息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一定要提高软件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优化行业治理手段,确保个人信息网络运行环境安全、可靠。

4.3相关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从图18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有5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我国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普通群众也不了解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知识,图19针对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的维权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75%的调查者会选择运用法律维权,这些都反映出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向群众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现阶段,我国针对有关个人信息安全的专项法律机制建设仍有待进一步提高[10]。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实行的与个人信息安全有关的法条是最初推行的立法。将公民个人信息列入法律保护始于刑法修订案。2013 年,我国颁布了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指南,针对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实施法律层面的安全维护,是我国最早的针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导的专项立法。2017年,我国颁布的网络安全法,于当年的6月1日起开始实施,至此,开启互联网平台个人信息专项立法保护模式[11]。2021年,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并于11月初开始实施,开启了我国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领域的法律保障新篇章,法律机制建设逐渐完善。但是近年来发生的新的犯罪活动,例如利用电信网络实现诈骗行为等,单纯的普通法律已无法实现对这种特殊犯罪行为惩罚的目的,仍需更加具体的法条实行制约。

4.4XX监管体系不健全

根据调查,表10的数据显示60%的调查者遭受诈骗电话和陌生短信的骚扰,表11的数据显示49.58%的调查者或多或少经历过因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或者信息被盗取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当前国际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下传递迅速,经济实现了全球化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我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范畴以及文化领域,与许多国家有着密切往来,机遇与挑战并存,许多对我国发展不利的因素慢慢显露出来。在此形势下,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不容侵犯迫在眉睫。但是现阶段我国仍未建立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警示和测评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不能准确判定风险级别。XX在该方面建立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我国仍不具备轻松面对目前复杂国际形势的能力,个人信息暴露危险频发。

首先,缺乏系统的个人信息监督管理标准,监督管控体系不健全,采集个人信息的人员不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常常出现无法妥善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现象[12]。其次,缺乏科学的管控技术。尽管当前在个人信息采集领域,我国已经建立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但在实际应用中,因掌握的信息水平以及人才短缺等条件的原因,无法实现大范畴推行运用。加之我国始终坚持以XX为主导,全面展开个人信息的安全监督管控,而且与不同机构形成众多的行业交涉,各机构对口监管的管理模式,延伸至个人信息的监督管控方面就表现出各尽其责,分散管控的局面[13]。由于监督管控机构的工作管辖范围各不相同,以及不同机构没有顺畅的沟通体系,造成监督管控机构片面地对个人信息实施机械式管理,缺乏保护功能,只对自我管辖内的个人信息实现监管,往往忽视了对个人信息实施保护的功能发挥。

5大数据背景下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

5.1增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性,积极接受安全防范思想教育。在网络快速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实现迅猛发展,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必须要根据自身情况,在互联网环境下了解新时代技术领域的特征,对新技术为人们带来的益处以及可能形成的隐患形成明晰的认知。

其次,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包括要熟知什么是隐私声明,在应用互联网产品期间,对来源不清楚的软件不要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网上聊天内容和浏览足迹,一定时间内做好彻底清理,注册或授权时,尽可能地不暴露个人的真实资料,尽量杜绝个人信息在非官方平台登记。

最后,掌握基本的信息保护技能。在经常使用的电脑上安装防火墙与杀毒软件,在常用网站进行注册登记时,账号和密码不要一成不变,特别是网上交易付款时,一定要选择安全性和大众性被大家认可的系统,在SSL下,和商家搭建良好的安全交易途径,随时查看个人的余额有否变动,对银行卡发生的交易清单要定期翻阅,一旦出现问题,立刻终止交易,随即向公安部门举报,谨防电信诈骗行为的发生。

5.2加强数据平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一方面,加强数据平台的技术研发。实践表明,黑客及木马病毒已成为威胁个人信息安全的最大隐患。犯罪分子寻找并发现系统漏洞,非法深入电脑系统,窃取个人信息及数据,平台应针对这一现象,在法律框架下,运用升级、修补、加密及反监控等技术手段全面提升针对个人信息安全性的研发力度,为公民存储个人信息提供安全环境[14]。

另一方面,优化平台内部的数据管理体系。目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各平台在严格遵守行业准则的基础上,强化内部管理,优化管理体系,加大对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保护。平台内部管理体系健全,可提升内部程序运行的规范及有序性,实现数据间的无缝衔接,把发生信息泄露的风险降到最低;内部管理人员应纳入监管体系中,对其起到震慑及约束作用,因个人因素引起的信息泄露,要区别个人的主观恶意程度,最终确定个人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另外,应鼓励条件允许的企业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个人信息的管理工作,为相关部门的调查和企业内部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及信息。

5.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提升至法律高度,并出台了专门法,着手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体系建设。

一是XX要开通更多的建议通道,颁布更多的相关法规,为处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提供处罚依据,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处罚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业、部门及相关人员。立法机关应提升法律震慑力,切实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对各种损害个人利益的行为绝不姑息,把个人信息置于安全环境之中。

二是致力于相关行业的立法建设。提升个人信息的安全性,需要相关行业的大力支持及配合,例如:与信息联系密切的通信、金融及互联网行业。把这些行业及从业人员纳入监督体系,加大约束和控制力,可切实斩断犯罪分子与行业内部人员之间的联系,避免他们里应外合、相互勾结,切实保障个人利益、使社会呈现和谐景象。

三是健全刑事立法。深入分析现阶段电信网络诈骗案可发现,此类案件虽已触犯法律,但刑事处罚力度太轻,付出成本过低,上述原因也是导致此类案件频发的关键原因。所以,应细化犯罪类型,并根据犯罪要件及类型特点,专门立法,提升打击犯罪的针对及指向性,使犯罪分子在法律的威慑下不敢犯罪、不想犯罪,切实降低犯罪率。

5.4 完善XX监管部门的监督机制

首先,严格市场准入制度。XX相关部门应严格履职,加大对相关企业的资质、技术水平、应急预案和内部人员资历及诚信信息的审查力度[15]。引导相关企业及个人规范个人信息安全操作程序与步骤,此外XX也应利用监督与检查权力,严格执法,在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过程中,运用各种加密手段,及时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只有严格履行申请、审批、备案等审批程序,才能提取数据,并按相应执法程序履职,给予违规企业警告、诉讼及没收财产等处罚。

其次,增加审查次数,提升审查频率。各项审查工作应深入网络安全服务商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并如实记录,保存相关数据,为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数据支持。XX监管部门应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走向,引导并督促网络安全服务商致力于新技术的研发、优化管理方法;提升风险预警能力,提高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网络服务。

最后,创建的监管体制应发挥工信部的主导作用,加大与其他相关部门的纵向及横向联系。现阶段,我国监管个人信息安全的主体比较模糊,相关部门的监督权被限制在本部门内,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配合。XX着手创建并完善监管体系,各部门参照统一规定行使监管权,并根据个人信息安全实际,分层设置监管部门,把工信部定为一级,下设二级、三级、四级等部门,把监管机构全部纳入统一体系,不但可切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性,还可清晰各部门的权责,出现问题能对责任进行溯源,督促各部门积极履职。

6结论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去研究论证。本文结合调查问卷,对当前我国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个人信息安全还存在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平台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软硬件技术相对落后、相关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XX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增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数据平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XX监管部门的监督机制,结合全社会力量,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构建适合当前国情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切实保护好公民个人信息。

参考文献

[1]张宇敬, 曹莹, 苗志刚,等.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与防范研究[J]. 知音励志, 2016, 13:72-73.

[2]康思成.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3]赵今, 周阳. 浅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护[J]. 技术与市场, 2016, 23(005):332-333.

[4]刘欢, 张梅.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挑战及解决对策[J]. 信息与电脑, 2016(2):2.

[5]吴凯佳, 李结映, 陈艇.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防护[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9, 37(03):206-208.

[6]匡燕霞, 王磊, 杨晓严.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与建设执业培训企业的责任[J]. 2021(2020-11):187-188.

[7]单佳宜. 基于大数据的个人信息安全及战略研究[J]. 现代信息科技, 2020, 004(001):P.152-153.

[8]孙烨.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对策[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6:15.

[9]马丽伟, 孟卫悦, 张艳新.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8(004):48-50.

[10]黄丹禹. 大数据环境下的个人信息安全策略研究[D]. 黑龙江大学, 2016.

[11]黄茹萍.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研究[J]. 法制与社会:旬刊, 2020(8):2.

[12]宁辉华.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系统的分析与研究[J]. 信息与电脑, 2018(17):180-181.

[13]周煜, 黄晓楠. 基于大数据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应对[J]. 信息记录材料, 2020,(03):73-74.

[14]程璞, 杨赟.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17):150-151.

[15]王新宁.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探究[J]. 智库时代, 2020 (012):274-275.

附录: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首先感谢您百忙之中还愿意接受及填写问卷。我是闽南科技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目前正在进行关于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现状的调查活动。此次调查的结果仅用于教学科研目的,并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请您务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实的填写此次问卷。对您提供的信息,予以保密。题目无对错之分,您的回答对我很重要,请您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1.请问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

○ A.男○ B.女

2.请问您的年龄是:()[单选题] *

○ A.18岁以下○ B.19-24岁○ C.25-30岁○ D.30岁以上

3.您的受教育程度?()[单选题] *

○ A.初中及以下○ B.高中(包括中专及职高)○ C.大学(大专及本科)○ D.研究生及以上

4.您了解大数据这个概念吗?()[单选题] *

○ A.非常了解○ B.一般了解○ C.听过但不了解○ D.完全不了解

5.您对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安全保障的新闻有所关注吗?[单选题] *

○ A.非常关注○ B.一般关注○ C.没有关注

6.您认为自己每天生活工作日常中产生的个人隐私和信息量情况如何?()[单选题] *

○ A.非常多○ B.比较多○ C.一般○ D.完全没有

7.您觉得在大数据平台中的规章制度是否完善?[单选题] *

○ A.是○ B.否

8.在日常注册APP时,是否会阅读隐私条款?()[单选题] *

○ A.是○ B.否

9.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历过个人隐私泄露或者信息被盗,造成的自身或身边人的财产损失?[单选题] *

○ A.是○ B.否

10.您有被大数据监测而被推送各类产品或者信息的经历吗?()[单选题] *

○ A.是○ B.否

11.您对个人信息安全隐患的担忧程度?()[单选题] *

○ A.非常担忧○ B.一般担忧○ C.完全不担忧

12.您是否需要一个保护您个人隐私的软件或技术?[单选题] *

○ A.是○ B.否

13.您是否经历过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受到各种诈骗电话、短信等骚扰?()[单选题] *

○ A.经常有○ B.偶尔有○ C.几乎没有○ D.从来没有

14.当您使用手机APP时会取消地理位置定位、读取通讯录等隐私权限吗?[单选题] *

○ A.会,除了基本功能其他都禁止○ B.偶尔会○ C.很少会○ D.从来没有

15.在生活中采集个人信息的机构/部门中,您认为哪个机构/部门最靠谱?[单选题] *

○ A.XX机构○ B.各大银行○ C.通讯机构○ D.网络平台○ E.学校或工作单位

16.在平常生活中您认为哪个平台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多选题] *

□ A.购物平台(淘宝、京东、拼多多)□ B.游戏平台(Steam、WeGame、Origin)

□ C.短视频平台(快手、抖音、西瓜视频)□ D.阅读平台(晋江小说、书旗小说、七猫小说)

□ E.音乐平台(酷狗音乐、QQ音乐、网易云)

17.您认为哪些个人信息最为重要?()[多选题] *

□ A.个人基本信息□ B.个人财产信息□ C.个人征信信息

□ D.个人经历信息□ E.个人行踪通讯信息

18.您认为哪些途径可能泄露个人隐私?()[多选题] *

□ A.互联网或者黑客入侵□ B.通讯设备、身份证等丢失或被盗

□ C.快递上个人信息被盗用□ D.实名登记办理业务

□ E.街头扫码抽奖、注册APP等□ F.个人考证或者招聘会收集个人信息

19.您认为以下行为中,哪些比较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多选题] *

□ A.刷单□ B.扫描陌生二维码□ C.连接公共网络□ D.上传个人证件照

□ E.转卖二手电子产品□ F.点击各式各样的链接和投票渠道

20.在生活中,您有采取哪些手段保护个人隐私?()[多选题] *

□ A.刻意填错、不填、某些个人信息□ B.不参与填写问卷或者扫码得小礼物等活动

□ C.不注册某些APP□ D.经常修改密码,密码设置复杂些以此提高安全性

□ E.不随意点开链接

21.您认为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是?()[多选题] *

□ A.个人隐私保护不强□ B.互联网平台有意收集客户信息□ C.个人隐私保护法律不完善

□ D.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共享导致□ E.保护个人隐私安全技术有待提高

22.您遇到过以下哪些信息泄露的问题?[多选题] *

□ A.接到骚扰电话或者短信□ B.接到诈骗电话□ C.收到垃圾邮件□ D.收到非法链接的短信

□ E.个人账户被盗□ F.被人冒名向QQ、微信好友借钱□ G.没经历过

23.您觉得在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该如何进行?[多选题] *

□ A.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B.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C.向群众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 D.加强公众监督□ E.优化网络环境建立规章制度□ F.研发新技术保护个人隐私安全

□ G.严厉打击利用个人信息犯罪行为

24.您知道以下法律法规中哪些是有涉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吗?[多选题]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E.《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F.《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 G.《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25.如果遭遇信息泄露,您会如何做?[单选题] *

○ A.装作无事发生○ B.向有关部门投诉○ C.提醒周围人注意○ D.运用法律维权

26.根据自身情况,您觉得自己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如何?[单选题] *

○ A.意识很强○ B.意识一般○ C.意识较差○ D.毫无意识

27.您对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有何建议?[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卷结束,谢谢您的配合!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9月1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5967.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9月18日
Next 2023年9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