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的康养景观空间设计

摘 要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也越来越突出。因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迫切需要一个有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景观环境。目前,人们对疗养空间的环境建设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康复疗养空间中建立一个好的景观环境,已成为国际上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论文的出发点是康复医疗景观空间的研究背景,确立这篇文章的探索方向。接下来对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设计进行分析,了解康复疗养景观空间使用者的心理行为,并以此为基础,归纳出康复性景观医疗空间应该具备的特征。为康复疗养景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在国内,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设计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而在此方面,人们对它的理解还存在着片面和局限。为此系统的讨论了解决方法,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实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总体上把握了疗养空间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最后,本文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与探究,并结合对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前景进行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康复疗养景观空间心理方面健康生活景观空间设计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如今这个大时代下的人们精神上的紧张、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同时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身体状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让他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上万名患有各种心理障碍的病患,其中的潜在病患更是难以估计。没有正视、理解、理解的心理,光想着表面的治疗,就是治标不治本,舍本逐末。

与此同时,随着都市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优质生活的追求逐日增加,与自然格格不入,纷纷选择了“大都市”。整天在交通堵塞、汽车尾气排放严重的都市环境中,空气质量指数不断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呼吸健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居住的都市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日益严重。

国内康复疗养空间景观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学者对此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层面,缺乏与实际的联系。本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国内与国外有关康养景观空间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打造出一个适合国人生活的康养景观空间,使国人的身心状态得到改善。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首先,要认识康复医学景观空间的进程发展情况及国内外调研形势,探寻康复疗养景观在患者恢复中的作用,并对复健治疗效果进行深入剖析。然后,结合国外有关康复疗养空间景观设计相关学说,并讨论了它的景观和环境特点。最后,结合康复医学、园林学、心理学等多科目的跨界调查,从医疗学、园艺学、心理学等着手学习,从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剖析,归纳出一组相较完整的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设计思路,来供应更安逸、安全性的居住环境。

 1.2.2 研究意义

在国内,康复疗养空间的园林设计尚属新的研究领域,如何进行康复景观的构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目前中文的资料很少,国内对此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而国外的学者则是在园林环境设计和心理治疗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优秀的医疗案例的搜集、分析,加深对康复疗养空间景观治疗的了解与了解,为以后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个优秀的室外景观环境,需要有适合患者舒服休憩和放松的地方,同时也要保证景观空间的美观性和安全性。适当的园林绿化和园林绿化,可以帮助人们宣泄情绪,舒缓紧张,重拾人生的希望,重新获得人生的动力。同时,为了提高社交技能,促进医生与病人、疗养师与患者、患者与疗养师的交流,也有交流空间去积极交流互动。通过研究表明,有效可行的方案,不仅有助于普及卫生、环保理念、提升大众对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了解。

 1.3 研究范围

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研究不能有限度,应该涵盖疗养院、康养区、专业的康复疗养中心和有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公共环境等。这种康复疗养的方法是可以使患者的身心放松,同时在患者心中增加注意健康的意识[4]。

 1.4 研究方法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概念、发展进程以及功能性进行了有条理的探究,并从设计思想、景观设计等方面对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本文结合国内和国外在康复疗养景观空间实验中取得的成功例子中积累的可供参考的经验,比较了国内外的一些优秀出彩的案例。由此,本文在对康复疗养空间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设计探讨,对它的空间和环境组成、对设计技巧等作了剖析,并提出建议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康复疗养园林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 康复疗养空间景观环境的发展历程

2.1 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产生与发展

  2.1.1 萌芽期

在古代,由于落后的生产力,人们对疾病的病因还不了解,将其归咎于鬼怪,而神医与经验医术结合,形成了最早的医疗形态。但是,在那个时代,并没有现代化的复健花园,但是,我们总是可以找到一些治疗的办法,比如恢复花园或者疗养院。古埃时期曾有一名太医给法老开了方子,说多走几步对恢复健康有好处;我国据史记载最早的医疗中心建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之交,齐国管仲为聋哑人和残疾人设立了一个聚集地,史料中有记载:“凡国都,都有治病、耳聋、失明、干涩、不能生、不能自生的人、上而治之病、官以食服之。古代的康复疗养景观与医疗技术无关,而是依靠大自然。简言之,中医的养生之道具有“随其自然”的特征[4]。

 2.1.2 形成期

15世纪,科学逐渐脱离了宗教神学的桎梏,而现代的医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田园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17、18世纪的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对环境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在某些医疗单位,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其卫生状况,是否能够保证室内的空气新鲜与流通,以及是否能够将病区建筑与室外空间相连接,于是就有了许多新型的医院形式。就像梵高的作品《圣保罗医院的花园》(图2-1)就是描绘了当时的精神病院的环境和风气。在19世纪,护理技术日趋成熟,医疗机构也呈现出明显的指向性,并呈现出专业分工、分工分明、各个部门协同作用的特点。然而,在传统医药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精神上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体的恢复功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康复的重心从生理转向精神层面,新的避难所也开始计划周围的环境和植被,为治疗者提供有意义的、有深度的风景。从荷兰艺术家梵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精神病人是如何被治愈的。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很多医院都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参加的公共场所。1933年,在《景观与花卉治疗》一书中,作者指出,在身体和心理上,园艺运动的效果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园林的效果,给病人的康复带来了无限的活力,这段时间已悄然变成一种正规的疾病疗法。

 

6096ae607857f51d5fa4dfa3924cde32  图2-1圣保罗医院花园

来源:http://www.budarts.com/upload/art_mid/572ac6a8aabb424493f931d09b8aea9d.jpg

2.1.3 发展期

一九四七年,X建立了物理及康复医学委员会,使康复医学迅速发展,并建立了国际物理与康复协会,并于一九六九年成立。从那时起,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人们认为自然界的关系是无处不在的,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都与疾病息息相关。尤其是70年代之后,在欧美各国兴起,并相继建立了许多不同的组织。康复医疗在人们生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引起部分人群的关注。X最早于1973年建立了园艺治疗学会,并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中国等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世界各地都将康复医学的学说引进国内,建立有关的协会和团体。从那以后,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室内外环境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2 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康复疗养空间景观在解放前就已开始,但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其治疗效果的认识不够全面,其设计方法也比较模式化,多数疗养场所都是大同小异。

第一点:伴随群众环保意识的萌发,大都市的绿化面积逐日巨增。由于人口剧增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为解决居住环境恶化的问题,各大城市纷纷进行生态化的建设。

第二点:室外自然疗法的特殊性和园林治疗的科学性缺失。一些疗养院为了增加效益,将其改造成专门的医院或疗养院,在形式、功能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并需要强化景观的特殊治疗效果。许多风景秀丽的疗养院,“只养不疗”,或者“养人过多,治人少”,疗养景观缺乏针对性。综合利用功能,提升了景观的区域意象。

第三点:国内很多医院和疗养院,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许多疗养院都是以治疗、康养、体检、住宿为一体的医疗机构,具有了综合性。比如济南军区青岛一医院,正是一个拥有可以开会、居住、饮食、娱乐、康养于一体的海滨性综合康养基地,位于青岛的旅游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2.2 国外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研究现状

在近代,欧美等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医疗设施的发展尤为迅速。从70年代开始,全球掀起了一股对森林浴的狂热,X和日本先后建立了森林医院。德国的医学界提出了“森林向所有人开放”的建议,通过临床试验得出,在森林中洗澡的人,可以增长自身的抵抗力,加快全身机能的快速愈合。现在,香花医院已经在俄罗斯,X和日本建立。香花医院的治疗,并不是依靠最好的医疗器械和最昂贵的药品,而是一年中不停地盛开的花朵。在有益对人们身心的治疗方面的景观设计,X有许多医院在这方面颇有造诣。

X的一个有关风景园林的协会(ASLA)首先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疗养院,它建议不仅要创造一个健康的负面花园(Passive Garden),就是人们会被迫地接受环境可能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影响,与此同时也要建造一个“积极花园”,为的就是将园艺疗法和医药疗法相结合,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商讨实研的结果,总结改造方法,建立职业实务网络联盟,以鼓励更多设计师参与到这类研究中来。此外,在X等西方国家,也主张在家中的庭院和公共场所中,建立一种有益身心的、具有治疗作用的感官花园(Sensory Garden)(图2-2)。

756ab382ca9c32a4511989a544e3305b  图(2-2)意大利弗洛西诺市科索拉奇奥的感官花园

来源:NáBITO建筑师网站

3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康复疗养空间景观设计分析

 3.1 环境行为学基础理论

  3.1.1 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是一种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学科,环境行为学是通过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原理知识去研究人们内容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行为,并将其反映到城市建设、建造和景观设计中,以此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人类在不断地探究和反思中,逐步地运用和改变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存环境和人自己。

康复疗养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给病人一个舒缓压力,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以环境行为为基础的康复疗养空问景观设计,一方面着重于环境对人的心理作用,并对其在各种环境的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与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同时,本文还探讨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对环境的要求。从而改善和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佳和谐状态,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3.1.2 个人空间

心理学家萨默曾经对个体空间下过这样的定义:人体周围有一片无形的空间,它会随着人们的运动而运动,任何违反或干涉的行为都会让人感到不安。我们称之为“心灵的私人空间”,个体的空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环境的改变来调节自己的边界,个体的空间就像一个以个体为中心的空间泡泡或者肉体的缓冲区,同时也是个体在精神上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空间。依据已知的理论知识,可以认为个体空间这个概念存在的意义就是调控人与人,人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个人空间可以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可以让人远离过度的亲密行为和过度的刺激,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与此同时,私人空间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图3-1)

91b8ab6e6e7d217226420ed9d05ed0da  (图3-1)个人空间的距离

来源:人际交往中的4种距离 (sohu.com)

 3.2 康复疗养空间使用者行为与需求分析

要在医疗环境中营造出一个温馨、人性化的氛围,首先要对康复中的活动对象进行研究,尤其要对其所涉及的人们的心理需要、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本文从病人、探访者、医务工作者三个方面对康复疗养空间的使用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心理与行为进行了探讨。

 3.2.1 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分析

人们只有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才会去寻求更高的要求。康复疗养景观的设计要以满足使用者的低级需要为前提,以达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马斯洛提出的五种人体基础树的设计中,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分别针对病人、探访者和医务工作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分析。

心理需求:在医学领域,病人的心理需求可以归纳为:尊重、自尊、自我实现、识别、私密性、区域性需求。病人基本上都是一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同时呢,病人们也是需要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我们的设计就需要让病人感受到一种被关怀爱护包容的感觉。

 3.2.2 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分析

行为特性:

行为特征是一种可以被观测到的、具有一致性的空间活动形式或法则。人类的共同行为特征有:依靠性、边界性、人看人等。

首先,是依靠性。人们不会在室外空间中均匀分布,也不会在设计师认为最适宜的位置上进行布置。人们总喜欢在柱子、树、墙、廊、花坛等周围徘徊(图3-2)。人类的“心灵依赖”显示出,人们喜欢从狭小的空间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种小型的私人空间可以看到更多的公共活动,同时也可以看到更多的公共活动。在室外的隐蔽座位要比在路边没有靠背的座位更受欢迎。

其次,是边界效应。德克和德琼他们认为人的天性是聚合的,而人的行为也是向心的,但是,内在的行为总是从边缘处开始,这就是“边界效应”的提出。在室外,边界包括廊架、景墙、合阶、花云边缘等多种坚向界面。人们更喜欢在私密空间,这样的话,人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公共生活,观察人们的各种行为,同时,他们也会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得到更多的安全。

最后,则是人看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观察他人的时候,很多被观察的人也在回头看着我们。“人看人”是人们交流信息、交往和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透过观察人,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沟通和理解别人;透过被人看到,就期望自己被别人及社会所认可,也正是透过彼此的目光接触,加深彼此间的认识,进而增进彼此间的交流,进而增进彼此间的交流。由于看和被看是相对普遍的,由此可知,在设计室外景观时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在需要观看的地方,设置的观赏区和休息设施。

fa8a608e62712f554f48d0b9795662dd  图(3-2)

来源:作者自画

 3.3 江苏省的人民医院景观调研分析

江苏省人民医院,是于1936年创办,迄今已经有75年的历史。目前,该院属于江苏省三甲综合医院之一,并且承担着医疗救治、教育教学、科研三大职能。有河西分院,盛泽分院,共占面积达300余亩,建筑的总覆盖面积达270,000平方米;上个月,医院实际开设了3000个病床,员工4000多名。

 3.3.1 环境现状

人民医院座落在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西侧,面向广州路,座北向南。医院的交通便捷和强大的影响,使这个地区的交通变得更加拥挤。医院坐落在清凉山的山脚下,地势与清凉山一-脉相承。所以,在医院的入口处,可以利用螺旋形的旋转来克服高度的差异,从而达到交通的目的(图3-3)。大部分的医院都是采用封闭的空中走廊,既可以节省使用者的时间,又可以为病人提供方便的通道,同时也可以降低建筑的内部环境。大面积的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已成为医院的一大特色(图3-4)。医院的绿化面积比较大,但是病人的分布并不均衡,大部分病人都聚集在主治疗区和急诊科附近的绿化区域,导致了严重的拥堵。而且,主治疗区的绿化设计太过简陋,休息设施也较少,在室外活动时,使用者难以找到休息、交流的地方,无法满足病人的需要。

b667384aff6427baba7f05580ad5ac62

图(3-3)通过盘旋的车道分流 图(3-4)医院绿植绿化

来源:http://www.sohu.com/a/312414405_349981

4dca95bc686b48f99a9d6d8c848e1195  图(3-5)医院平面图

来源:http://www.jsph.org.cn/yiyuandongtai/2017-11-23/19609.html

 3.3.2 场所使用行为

在医院,病人和家属比较多,有很大的几率会在室外活动。大部分病人都会在家人的陪伴下外出,主要是散步、休息、交流、晒太阳等(图:3-6)。步行和阳光依然是病人最喜爱的室外运动。从大部分病人的行为方式来看,他们对公共空间的公共与隐私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比较孤单,有些病人比较集中。由于病人的情况不同,他们的行动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些病人需要靠着设备步行,才能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而在环境设计上,他们并没有考虑到病人的行动不便,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图3-7)。在调查中,患者和家人的谈话,都是在路一-侧或花圃的边缘进行,有些患者也会三五成群的站在路上,彼此都是一-定的,没有隐私的谈话。部分病人在室外进行康复训练,缺乏专门的活动场所和设备,使病人在公共空间进行运动,缺乏人性化的康复场所。医护人员上班时步履匆忙,只能在室外步行,中午才会出去做些简单的运动。

a624bd77a0ebf0d2e6682c37452e87fc

 

图(3-6)交流中的患者 图(3-7)道路扶手过高 图(3-8)室外休息长椅

来源:作者自摄

 3.3.3 其他环境要素

医院的环境因素很少,环境设施也比较落后。休闲场所的数目不多,地点的考量也是需要考量的,室外休闲设施的不足会造成环境利用率的下降(图3-8)。另外,目前医院尚无康体健身设备,应针对病人的需要,设计出符合病人身心需要的健身器材,以体现人文关怀。

 3.4 江苏省钟山干休所景观空间调研分析

江苏省钟山干休所是江苏市委老干部局的直属单位,1983年创立的。它承担着全省退职人员、省部级干部和高等学者的体格检查、休养、康复和医疗卫生工作,是江苏省最大的养老院[6]。总面积达67460平方米,建筑覆盖率25666平方米。干休所的条件很好,高档住宅设备,高级医疗器械,是一个复原疗养、体格检查、短暂休息、亚健康调节的康复医院(图3-9)。

509658305b69538b9d8a900bfe621e30  (图3-9)江苏省钟山干休所

来源:作者自做

3.4.1 环境现状

钟山干休所坐落在钟山风景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一个很好的疗养场所。干休所的建筑与其他时期的建筑共存,新建筑的外立面贴的是仿古砖融入现代元素的深灰色屋顶,使其与中山陵的大环境建筑、干休所的原有建筑以及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图3-10)。干休所的景观以南边和东边为主,绿化面积比较大,在主楼之间还有几个小型的花圃,还设有花坛,健身设施,凉亭走廊等,能很好地适应户外运动的需求。疗养院的植物品种很多,以松柏为主体,以色彩鲜艳的花朵为主体,以此形式组成一个生态群落,以便于患者的康复(图3-11)。

 3.4.2 园区休憩场所

干休所地理位置优越,地形优越,原有植物资源丰富,为病人恢复健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干休所以自然风格为主,占地面积大,以地形、植物、建筑和栈道等为纽带,将多个功能空间串联起来,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要。

在体育健身场所设有体育器材、复健设施,并在四周排列座椅、游憩走廊,用户可以一边进行运动一边进行沟通,缺点是场地的包围性不好,会影响到用户的行动。

步道的空间布局合理,木栈道上的游憩小径覆盖整个植被区域,两边都是茂密的树林和五颜六色的花朵,并设有藤爬架、凉亭等休息设施(图3-12),让用户在闲逛时可以随意逗留、休整、欣赏风景。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公园里的小路及座位设计不具有人性化,可能在绿地内设置了大量的休憩区域,由一系列的座椅、花藤架、亭台、长廊等设施构成休憩空间,满足了人们不同的休闲要求。干休所前的建筑环境干净卫生,楼前的喷水池是人们驻足和欣赏的中心,并配有活动式的观景座椅,供使用者随意走动和休憩。缺点是缺少树荫和空间的私密感,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不适。主楼和其他楼之间设置了几个特色各异的小花园,通过绿植、盆栽、石景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分割,为病人提供一个休憩的地方。缺点是缺少屋顶区域的绿化,无法充分利用园林空间。

1e47b6e1da67bdc0df5b6d937a26bcf2

 

图3-10 干休所周围树木环绕 图3-11 3-12干休所环境

来源:作者自摄

 3.4.3 场所的使用率分析

干休所的游客很少,也很安静,是一个很好的疗养地。一般是在早上九点以后和下午两点以后,患者会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去户外活动,比如散步、健身等。然而,由于某些病人在室外活动时,必须使用轮椅等设备,而在室外绿地的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上述问题,缺少了无障碍的设计,使得部分病人的活动受限。疗养院的环境元素较为丰富,座椅、走廊、景观灯、垃圾桶等都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常的使用需要。大部分大楼的入口处都设有方便使用轮椅的斜坡。缺点是部分座位设计不够人性化,没有考虑到安全问题。另外,在干休所内没有明显的标识,也造成了使用者的不便。

4 康复疗养景观空间设计原则

 4.1 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一个完整的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规划理应满足以下四点要求:第一,提升控制意识:这种地方必须要让病人或住户了解,并且容易找到和进入,让受试者积极或消极地利用;第二,鼓励社会支持:在进行活动、休息、思考时,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宁静的环境,或提供隐密性、增进亲近感、保障个人隐私的权利,但不能减弱其功能。第三,增加身体运动机会:在有健身设备的地方设立能促进人体锻炼的地方;适当的运动是治疗身体疾病和减轻精神压力的地方,比如职业治疗、芳香疗法等。第四,亲近自然:选择具有治疗、驱虫、可食用、可利用植物本身的香味来刺激人体的植物,不能选择有毒、容易吸引昆虫的植物,特别是针对儿童和精神疾病的人。在这里,患者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和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以达到亲近自然,娱乐身心的目的。

4.2 康复疗养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设计相对于普通园林设计来说有特所的服务对象,因此,康复疗养空间的景观规划方法更为复杂,除去常规化园林所拥有的具有观赏性、自然性、耐用性、经济性等设计思想外,还需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4.2.1 功能性原则

康复疗养空间的景观规划应符合特定人群的需要。疗养员在平时的时候,都会有家人或者护士陪伴,如果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们的行动迟缓,就必须依靠轮椅和拐杖。所以要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进行细致的设计。

 4.2.2 人性化原则

真正优秀的风景园林作品,能准确把握人的心理特点,激发人的心理反应,使人产生强烈的兴趣。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调研,发现其规律性,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一种能满足使用者身心与行为需要的休憩空间。应努力为疗养人员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达到可游、赏、闻、玩、健的目的,以全面满足疗养者的多元化需求。

 4.2.3 空间多样性原则

康复疗养空间的使用者会因为生病等原因产生厌世、自卑、孤僻等心理与性格,有些人则是更喜欢与人交流,喜欢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所以为了适应不同的人群对不同空间的需要,在设计上对不同的空间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是为了给患者提供一个灵活变通的场景。

 4.2.4 科学性、发展性原则

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设计中科学化是达到治疗效果的关键。康复景观的科学化要求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参加。除此此外,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康复疗养景观空间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能够科学性的去调整和发展康复疗养景观空间,打造一个舒适的适合当代人生活的景观空间显得尤为迫切且重要。

结 论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自然景观被大量占用,人类的生存空间也在逐步向自然靠拢。人们在追求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利益的时候,却忽略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身体和心理的影响。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及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一个可以维持和保证健康的环境,其社会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因而也就形成了康疗型景观。

康复疗养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从定义的角度,可以清楚地反映康复疗养景观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其次,从环境行为的角度,对康复疗养景观中的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论述,进而对康复治疗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康复治疗的特点。

展望思考如下:

本文对康复疗养空间的景观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目前国内的康复治疗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需要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的验证。所以,康复疗养景观在今后的发展中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园艺治疗是一种利用植物栽培和操作与植物有关的各种活动,促进病人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更新和康复。园艺治疗,不但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园艺作业来促进四肢的活动和伸展,增强人体的运动功能,增强人体的生命力;同时,利用天然“绿”来减轻身体的压力,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园林治疗的众多功能,必将使其在今后的康复疗养景观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美) 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世界卫生组织(WTO)编,丁冠群,王小云译.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抵御疾病,促进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苏太洋. 健康医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南登崑. 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克莱尔 •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著,俞孔坚,孙 鹏,王志芳等 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二、期刊论文

姜玉艳,周官武.可防卫空间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项缨.构建生态植物群落营造生态保健医院[J]园林工程,2007(5):38-39 刘滨谊.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重要转变与策[J]. 上海园林科技,2002(1). 罗华,张治.景观设计中的养生文化—-宁波明州医院景观设计简介[J]. 景观设计,2006, (5)魏钰,朱仁元. 为所有人服务的园林—芝加哥植物园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8 (08):12-15.Kwxx1988.《江苏省钟山干部疗养院》[J].百科.硕博论文吕敏.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況调查分析[D]第三年医大学硕士论文.2006. 王晓巍.综合性康复中心外环境设计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D].2009. 韩新英.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医院庭院坏境规划设计[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苑克敏.疗养院康复性环境景观设计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上论文[D].2009. 王晓静.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讨医院内部环境设计.青岛理工大学硕士论文[D].2005孙俊桥.医院建筑的内部环境设计.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 [D].1996

致 谢

行文至此,即为终章。

我的大学,始于二零一八年夏,终于二零二二年夏。

“所有的经历都是学习”。肆载寒窗,无论是心酸还是快乐,这一切的经历都是我人生中的礼物,这四年里的所有过往与羁绊,虽然做不到一生铭记,但是依然会一生感恩。感谢为我传道授业且解惑的老师,感谢四年来身边好朋友们的陪伴,感谢四年来一直支持我的家人。恭敬在心,不在虚文。感谢自己大学四年遇到各种困难都没有轻言放弃。

脑海中翻滚的各种思绪最终还是落到了键盘上,机械的打字声就好似我的大学、我的青春最后的终章,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夜晚却声声敲在了我的心房。

青春总是慌乱的无常的,我来不及投去道别的目光,再见的声音就被卷进风中,飘渺的飞到身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愿我们之后的路途依然璀璨!

​​​​​​​

以需求为导向的康养景观空间设计

以需求为导向的康养景观空间设计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9月2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6871.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9月20日
Next 2023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