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基于中学区域地理知识点杂和乱特点,探求思维导图运用至中学区域地理教学,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法、变量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等方法,使用海丰县才华外国语学校七年级2班与4班学生调查问卷与学习成绩等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均有提升且差距较大,说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成绩等。在一方面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自行整理某区域特征,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并将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的方法应用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及生活的多个领域中;在另一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另外一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能力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应用;初中地理教学应用;区域地理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巴赞[1]认为是储存、组织和提取信息的思维工具。在表现形式上是从中央向四周树状结构,学生可明确思维顺序知识点间的层次和彼此间联系[2]。

区域地理是在自然地理与人文知识积累基础上,因地制宜应用于特定区域[3],有学以致用之意,将学习自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落脚点放在了具体区域研究上,此区域可分为不同尺度。但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运用“八股文”形式对一个区域特征进行概括,此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对区域研究的全面性,但是没有突出区域内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地理知识点有杂、繁、乱的特征,学生掌握难度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通过思维导图来整合区域地理知识,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建构和有意义加工,在一方面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自行整理某区域特征,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并将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的方法应用到学习以其他学科及生活的多个领域中;在另一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另外一种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3],是知识可视化图谱形成的知识脉络,此概念提出后,国外众多学者集中关注。

教育领域,其概念、价值等被研究和应用。Sarah Edwards关注其应用,对其有助于总结复习和小组教学等研究[4]。Astrid Brinkman 发现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关联,因此助于回忆和储存信息[5]。国外中学广泛应用。如在英国列入中学必修课程;新加坡将其引入基础教育等。地理教学中,David Lloyd 以为其是可视化沟通工具,可使复杂地理问题得以解决。

理论研究,本人以“Mind Mapping teaching”作为关键字在知网进行外文文献2010-2020年十年间,发现参考文献147 篇,由此说明其在国外的教学应用中已有完善的理论支持,教学实践也支持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形成转化;在发展的趋势上,本人对以上检索的 147 篇参考文献出版时间进行统计,发现思维导图国外教学应用的研究在2016年达到高峰后,虽有小幅度回落,但整体呈是上升趋势[6]。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对其认识始于《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7],作者东尼·博赞详细介绍制作与应用。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关注。

(1)理论研究。多关注概念、结构分类与作用等。就定义来讲,众多学者认为是一种工具,可表达人类放射性思维。概念图与其易混淆,学者对此进行辨析。尚卫平采用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学生观念中概念图与思维导图在的异同[8]。齐伟认为是发散性思考具体方法[9]。叶萍、陈晨、蒋连飞、骆高远等学者认为在地理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总结归纳和复习知识,知识点间联系加强,有助于高效率记忆。李京京、王炎、梅永华关注思维导图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效果。李明、李淑艳证实设计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2)教育研究。在教育领域思维导图受到普遍关注。论文主要集中于英语与数理等学科,偏重于教学策略和设计的完善与应用。而在地理教学方面近两年较多,但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针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整合地理教学与思维导图较早的是夏恩伟。宁慧静在疫情背景下线上教学的现状,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析了优缺点[10]。

国内研究呈增长趋势。前期集中理论研究,但较少深入和创新。地理方面主要关注高中的教学,较少涉及初中区域地理且对教学实践缺乏特定意见。尤其是针对于地理基础较差的乡镇学生来说,欠缺较理想的师资的同时具有较弱自制力。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脑科学理论

大脑由约上千亿个神经元组成,神经元有感受刺激、处理信息和传递兴奋的特征,相互关联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11]。在神经元与突触中,经验期待的突触,是由基因决定;得到环境刺激,便稳定下来,反之便会消失;而此时是语言等学习的关键期。因此通过思维导图刺激新突触增生,其中经验依赖的突触,由经验决定;学习可使新突触的增生,进而神经细胞不断联结。

青春期脑的发展。在整个青少年时期,大脑的白质呈线性增长,灰质的量呈倒U型增长;通过突触修剪过程,大脑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神经联系被清除,因而灰质的量减少;由于轴突的骨髓鞘化和不用的路径的修剪,脑功能效率变得更强大。在青少年期,脑的突出表现在前额皮质区,该区与决策、认知调控及其他高级心理功能有关;前额皮质区的骨髓鞘化和突触修剪增强,这提高了信息加工效率,增强了前额皮质区与其他脑区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多个地理要素刺激大脑,相互间建立具体联系,符合大脑的特征。

 1.3.2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观点是将知识加工组成有意义的结构。人的记忆容量有限,想要加大容量和达到长时记忆,需通过一定方法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思维导图合理整合加工零散知识点,体现知识点的逻辑,有助于提升记忆质量。与此同时,加工的知识点更容易检索且记忆深刻,优化学习效果且缩减记忆的负荷量[12]。

 1.3.3 有意义学习理论

由奥苏伯尔提出,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来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13]。学生的有效学习,认知结构中需存在已有观念,与新知识产生同化与顺应。各类知识及关系在思维导图通过图式展现思维过程,学生可明确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论。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本文查找阅读文献,梳理与总结相关思维导图与地理教学知识。采用问卷调查认识思维导图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并通过课堂案例分析阐述思维导图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对比教学实施过程等验证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产生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查找与阅读相关书籍、期刊和论文等,吸收和借鉴精华,为论文提供了研究思路。

(2)问卷调查法:为清楚其应用于区域地理教学的效果,设计应用前后的问卷,调查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知和应用于教学的效果等。

(3)案例分析法:选择地理教材中内容,案例分析中学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多环节,通过思维导图绘制、应用总结其在教学中得到效果。

3 思维导图实证研究

  3.1 研究的内容

明确运用到多个教学环节中是否适用;是否能形成认知结构和培养学生习惯等多方面问题,才能为思维导图发展与改善提供一定的空间[13]。在汕尾市海丰县才华外国语学校研究,主要为实验研究与调查问卷,其中实验研究是在实验班用思维导图方式教学,对照班则用传统方式教学,对教学环节对比,探究不同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主要通过编定实验前期调查问卷《中学生地理学习的习惯调查问卷》与实验后期学生问卷调查问卷《思维导图地理教学在情况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等。

 3.2 思维导图的实验教学

  3.2.1 前期准备

(1)实验对象

均选自才华外国语学校(如表3.1所示)

表 3.1实验对象情况表

男生 女生 总计
七(2)班 18 20 38
七(4)班 17 21 38

(2)实验具体步骤

(一)普及思维导图

实验教学前期,对照班与实验班都对思维导图较为陌生,因此需普及思维导图,主要任务是掌握思维导图含义及绘制思路与方法。经过引导,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绘制方法,学生合作且相互分享经验,较快提升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运用

在 2022年4-5月实验教学,对照班根据传统条目式教学,实验班依据思维导图教学。

3.2.2 实验教学流程分析

(1)课前预习

(一)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阐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与结构特征和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15]。七年级下册以区域地理为主,是对地理知识在特定区域的整合,并且结合因地制宜的思维,体现地理地域性的特征,展现要素间密切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分析课标基础上,需要明确目标。区域地理教学目标为学生掌握专题知识,应用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点的同时激发爱国热情并形成全球意识等。

(三)预习环节:应该布置预习、借助相应的资料完成思维导图。

(2)课堂活动

(一)导入

进入导入环节,为纠正学生理解错误,连续提问思维导图所包括的内容[16]。

(二)新授

在导入内容里添细分支,先形成大框架来明确区域的基本结构,教师讲解相应知识点时绘制思维导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难点、理清学习思路、了解影响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间的关联性。思维导图完善后展示,具有视觉上的拓展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创作的流畅性三大特点[17]。

(三)要点的记录

对于学生而言,要点记录过程可调动手、眼、耳和脑等多器官,实现高效的手脑并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建构,有效地记录知识的重难点。

(3)课后活动

(一)解答习题

为了学生能自主解决问题,可利用思维导图以问题为导向发散思考来解题。

(二)教学评价

区域地理教学评价存在部分缺陷,如关注结果并未重视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兴趣点。而结合思维导图评价将更多元化、更客观。

 3.2.3 实验流程的比较

经过普及4月正式教学实验,选取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西亚》一节,此书是才华外国语学校七年级(2)班和(4)班学生所用的教科书,本学期所用教材,主要是对七大洲以及极地地区的简单介绍,本文主要对《西亚》这一节进行详细分析。此节是亚洲区域学习重点,学习西亚后,掌握一个中尺度区域的学习模式,在整个大单元中有承上启下作用。

(1)实验班具体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教学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明确西亚地理位置;说出石油的分布、出口等情况;

②过程与方法:

仔细读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如西亚石油运输往中国、西欧、日本和X的路线等;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倡培养公平、平等的观念。

教材分析学生在学习完前面的知识点后,基本掌握了区域地理的通用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节中,主要是突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知识,本节重点为西亚石油资源,难点是为何称西亚为世界热点地区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亚洲概述、东南亚和南亚的内容掌握较为扎实,但还未完全掌握分析一个中尺度区域的方法,并且学生的运用地图的意识较弱,对地理的学习还依赖死记硬背,识图能力有待提升,但学习意识强,掌握了零碎的知识点需要通过一定方法来梳理。综上所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绘制方法与整合知识的能力。
预习教师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练习册完成思维导图。
课堂知识吸收导入教师:教师展示国家和地区图,西亚风光等图。

学生:学生通过图片了解西亚的石油、沙漠等,通过自然及人文要素来了解西亚,并据此搭建初步骨架。

意图:开篇就明确西亚的特征,进行发散思考。

新授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教师需边绘制思维导图边讲解重难点。帮助学生同化与顺应新知识,

学生:结合教师讲解清楚知识形成过程,局部修改或重构思维导图,增补遗漏知识点。

流程:

①学生展示课前已绘制的思维导图,以组为单位对西亚讨论,合作交流修改思维导图,并请同学上台分享对这一区域的认识。

②展示:第一组:西亚主要介绍了此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对西亚可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进行定位,熟悉石油运输路线等。

第二组:以地理位置为核心绘制分支……(略)

③教师提问,西亚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的原因、西亚热带沙漠气候对工业、农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有哪些影响、西亚的石油资源运输路线有哪几条等。

意图:对学生薄弱环节直接了解,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薄弱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上,可提高课堂效率。

要点的记录思维导图具有以下优点:(图 5.1所示)

①可以整合琐碎知识点,通过将各地理要素的罗列,并根据相互联系形成框架,突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理解区域内某些特征的前因后果,将教材上“死”知识点激活,明确来龙去脉。

②能将重点突出,学生将教材大段文本描述的知识点整合成关键词后,能突显主体性。

课后复习解答习题分析西亚气候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图5.1西亚地区要点记录

以热带沙漠气候广布,少雨干燥,形成荒漠带,水资源短缺,主要发展灌溉农业,因而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两河流域,其中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最为著名,主要以种植花卉、反季节蔬菜为主,收益高。

教学评价在评价时需关注到思维导图的延时性,优化教学效率需长期坚持。其次是要求学生进行具体分析。

(2)对照班具体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学生利用课本预习。
课堂知识吸收 导入 教师投影西亚的大漠风景、繁华城市(迪拜)、居民衣着、农业灌溉等图片,在视觉上引起学生对西亚的兴趣, 帮助其直接了解该区域。
新授 一:“两洋三洲”之地

1展示:“西亚地区图”;阅读教材:《中东》

分析:

西亚的地理位置?

西亚所濒临的“三洲”与“五海”。

“中东”是指哪?

2 展示地图:“西亚地形图”分析:

山地和高原有哪些?

主要河流与注入地?

影响气候的地形和位置原因。

3 观察图片:“阿拉伯人的传统运输工具与服饰”

说出服饰特点和传统运输工具。

二:世界石油宝库

此处略

要点的记录

学生笔记:图 5.2 学生笔记

课后复习解答习题与评价

 3.2.4 实验结果

(1)教学环节具体分析

主要按“导入—学生讨论分析与教师引导绘图—巩固总结”方式授课,课堂展示学生作品并剖析存在的具体问题,教师讲授析图,学生改图,完成教学任务,而对照班传统方式授课,按条目授新课,展现教学的顺序性与基础性。但存在课堂气氛低沉等问题。

(2)学习成绩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西亚》,发现应用思维导图利于提高成绩,课后测验(附录三),结果如下(表3.2所示):

表3.2学成绩对比表

测试人数 及格 不及格 及格率%
实验班 20 18 52.63
对照班 14 24 36.84

3.3 思维导图的问卷调查

  3.3.1 问卷编制

(1)实验时间

在2022年2月一2022年5月,本人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才华外国语学校区域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实验探究。安排如下:

(一) 2022年2-3月,进行前期调查,实验班普及思维导图

(二) 2022年4月,在实验班采用思维导图模式教学。

(三) 2022年5月,调整与监控思维导图在学习环节的融入情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策略。

(四)2022年5月底分析实验数据。

(2)实验的对象与调查问卷的准备

前后期调查问卷见附录一二

实验对象为海丰县才华外国语学校选择七年级的学生,具体如下:

表3.3教学研究实验对象 (单位:人)

小组 总人数 男生 女生
实验组 38 18 20
控制组 38 18 20
合计 76 36 40

 3.3.2 实验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在本研究实验前期,对实验班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地理学习和习惯。共发放且回收40份,有效38份。通过扇形图展示结果。具体情况如下:

1.你对思维导图了解吗?

05b1f151bc61ad8078c7db2b1a483592  图3.4对思维导图的了解

由图3.4可知,学生对思维导图只是简单了解,没有听说过的人数相对较多。

第2题 你对地理这门课程感兴趣吗?

2a8614eab49a8ca2eed149e0fb252f2c  图 3.5对思维导图的兴趣

由图3.5可知,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低,因此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

第3题 你感觉地理好学吗?

d5ee8a24a120f8f230558a37cb2fbdc1  图 3.6对地理学习感兴趣

由图3.6可知,多数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学起来较为困难

0ceb5ca0bc6e9344c8c8ff059b255503  第4题 你会在课前预习吗?

图 3.7学生学习习惯了解

b3cbe75d1a394fd315d3e46e9d5f3072  由图3.7可知,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较少。

从图中较为直观的看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低,认为地理知识较为繁杂和枯燥。在第5-13题中,了解实验班学生学习方式。分析总结问卷发现以下问题:多数学生课前很少主动预习,少部分学生的预习也只是了解大概的内容,并未起到预习效果。少数学生有记笔记习惯,但错过了老师思维引导,因小失大。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多采用机械记忆和大量习题练习的方式,未能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没有合理利用地图。

(2)后期调查问卷分析

实验结束后期问卷发放和收回76份,其中有效问卷76份。通过扇形图分析:

兴趣用思维导图学习地理吗?

68ff36b5df62e86eed52063922b05f1a  图3.7 用思维导图学习地理感兴趣

由图3.7 可知,一半学生对使用思维导图方式学习地理感兴趣,因此可以判断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式适合学生学习。

喜欢哪种学习方式?

26bd373b8bf108869dce315d9b9b8a3e  图3.8对地理学习方式的认识

由图3.8可知,多数学生更愿意采用思维导图学习方式学习

思维导图是否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80e4cdfb8dc85f2e0f199011052ab847  图3.9 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影响

由图3.9可知,思维导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你是否会在其他领域用思维导图?

8b7d3b79d7d929458918d3d0075a503a  图3.10 思维导图的扩展

由图3.10 可知,学生体会到思维导图的优势,因此有主动拓展应用思维导图的意识。

后期问卷结果表明学生提升很大。大部分学生认为思维导图使地理学习更加有趣和简单。

(3)学习成绩分析

总结两次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表 5.1两次测验成绩(单位:分)

对象 第一次测试 第二次测试
实验班 36.5 50.94
对照班 38.12 48.85

对比分析两次测验成绩,可推断思维导图可提高学生成绩,实验班的成绩较高且升幅大。

 4结论

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有培养发散思维和梳理知识体系等特征,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其有利于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提高成绩等。总结如下: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前后调查问卷发现:由于初中生对“新”、“奇”、“乐”的事物会特别感兴趣,而且注意中的无意注意成分较多。学生对地理学习存在畏难心理到开始主动探究地理事物与规律,慢慢进行自主分析区域特征的缘由,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与人类智慧的魅力,好奇心与求知欲更加浓厚。

(2)培养学习习惯

在实验中对于琐碎的知识点,学生有了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意识,自主绘制思维导图预习效果好;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板书来一点点来呈现知识点得出的逻辑联系,引导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的思维导图,在对知识点的多次重复过程中提升了课堂效果。在地理复习中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如同概念图一样,学生可以利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进行自我学习评价。构建概念图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概念原理进行归纳整理并最终以概念结构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过程。

(3)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实证研究可知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表现之一是学生地理成绩。运用思维导图可开发大脑思维,构建有利于识记、保持、再现与提取的认知网,思维导图整合知识点,明确知识来龙去脉,提升对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整理知识点的习惯,提高学习成绩水到渠成。

 参 考 文 献

[1]东尼•巴赞,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5-6.

[2]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助性研究[J].教学研究. 2006(6): 59-61.

[3]夏恩伟.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齐伟.系列1:概念图/思维导图导论[J].教育技术导刊,2005(05):9-11.

  致 谢

时光荏苒,转眼已至毕业时节。论文灵感源于实习期间对于自己教学工作的反思和存在问题的思考,面对学习地理存在畏难心理的现状,抓住地理知识点琐碎的特征,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加以整合,让知识点活起来,体现地理的地与理,感受其中的规律和地理魅力。对于基础较欠缺的同学有帮助,力求做到授之以渔。

去年12月份已经搬离宿舍拍完毕业照,本学期在离校两千米外实习,在这期间多了些对四年大学学业与生活的思考与沉淀。首先我要感谢导师邱雪老师,虽至今还未谋面,但老师悉心指导,并及时提醒我们把握进度,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初稿、二稿以及终稿的多次指导和细心修改,在沟通论文之余,还关注我们的实习生活情况,字里行间传递着关爱和暖意。

其次,我非常感谢地理科学专业任课的老师们,带我走进了地理的殿堂,怀念在老师的自然地理课上体会自然地理的魅力的时刻;在曹老师的课上了解干旱区自然地理的知识点的同时,进行了一次新疆之旅,同时老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厚实的态度,以及宽容善良的教育情怀,深深的感染着我;老师悉心指导,地理教学课程中学习到实用的技能与方法,在日后教学工作中收益匪浅。你们展现出的对于地理的热爱、对教学的严谨、对于生活的感悟将成为我的精神财富,感谢你们所授之鱼与渔。感谢我的同学和舍友,感谢舍友的照料和包容,感谢朋友们的陪伴和无数次的雪中送炭。再者感谢学校提供的完备的学习和生活资源,逸夫图书馆是个宝藏之地,四年时光在自习室里占了一半,寒来暑往,舒适充实;四楼的文学库是精神乐园,王小波和东野圭吾等作家的小说治愈着失意且执拗的少年;食堂的牛肉面和家常菜经济实惠,在舌尖上烙下了城院味道;操场运动会回荡着的“地环院”加油,是我晃荡的青春里精彩的碎片。

最后,感谢自己,不抛弃不放弃。带着徐霞客先生的朝碧海而暮苍梧精神徜徉地理乐园。

 

思维导图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9月2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6915.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9月22日
Next 2023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