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肃省作为全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具有中药材生产种植的良好区位条件,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中药材也逐渐成为我省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产值也在逐年增加,对我省的经济发展也做出持续性的贡献。本文
基于《甘肃发展年鉴》《甘肃统计年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农村年鉴》和甘肃省中药材发展文献相关数据,通过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优势、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发展建议开展相关研究,有主要结论1.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有着优越的发展条件,中药材产业发展主要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连接程度比较好;2.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增速明显,逐渐成为我省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例如中药材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加工技术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材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不利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是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1.提高中药材生产种植的机械化程度,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2.改善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增强经济效益;3.XX加大支持力度,增强研发实力;4.加强中药材品牌定位和建设,提高中药材知名度
关键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从宏观上来看,中医药文化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历史时期,虽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但是中医药却有效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疑难杂症,特别是在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时候,它体现出了独一无二的智慧性,在2018年前,中医药就在抗击非典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的作用与力量,后从2019年12月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都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中,如何进行有效治疗,如何避免交叉感染,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现代文明和现代医学的保障下,这场灾难最终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我们不能忽视中医在对抗新冠疫情的卓越贡献,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防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参与救治的新冠确诊病例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但是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条件的冲击,和中医自身传承中存在的弊端,使得中医药在我国的发展中面临较大困难,而中药材产业作为中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壮大对于中医传承发展,提高其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地位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从微观上来看,甘肃是中华医药的发祥地之一,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中医药资源独特丰富,量大品优,甘肃省作为我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有天然药库的美称,不光产量常年居与全国前列,产值也持续增加,特别是一些优势药材产业,如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等药材的种植基本占全国总面积的50%以上[1],常年处于优势地位,在2018年甘肃省药材总产值约120亿元,在2019年,全省药材年交易额达136亿元,截止目前,甘肃省中药材规模种植达到470万亩以上,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主产区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全省药材年交易额达到230亿元以上[2],中药材产业的科学发展势必会进一步带动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巩固并提升其在全国药材大省的地位,长期以来,甘肃省一直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用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政策支持,对于甘肃省的脱贫攻坚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在理论价值层面丰富了甘肃省中药材的具体研究,从地方角度对特色产业进行深入探讨,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背景、发展优势、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发展建议放在一条主线上进行研究,研究线索比较全面。在现实层面的研究意义中,本文能够有针对性的对甘肃省中药材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建议,为甘肃省中药材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着重对甘肃省中药材发展的相关事宜开展了研究,针对甘肃省中药材发展问题和建议方面,刘锦晖[3]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里面明确提出了中药材种苗短缺,机械化程度低,环境污染严重、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行绿色生产理念,改进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模式;多措并举,保障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推进中药材产业供给侧改革;壮大经营主体,加强系列化中药产品开发力度等新的发展对策。周祯莹[4]在《甘肃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考》中通过对现阶段甘肃中药材种植、加工、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梳理分析,找出产、加、销、管等环节的短板和弱项,进而从技术、产业和政策层面分别提出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进一步指导推动中药材产业绿色高质量全链条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提供参考。李宗岭[5]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竞争力研究分析》着重利用因子分析法将甘肃省中药材竞争力与全国部分省区相比较,从而得出甘肃省中药材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并且针对中药材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提出通过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加强市场建设、增强科技元素等措施,逐步来提高甘肃省中药材的竞争力水平。李秀兰[6]《甘肃省中药材机械化种植的现状与前景》中提出了健康有序的中药材种植业,对于健康的中医药事业和大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三农”问题解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机械化方式种植药材,可在提高中药材产量的同时,有效提高当前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减少不必要人工过度劳动情况,并增加了农民收入。
针对中药材产业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方面,甘敏[7]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创新模式初探》综述了中药材产业在甘肃省精准脱贫的意义,着重强调了XX通过对中药材产业的合理扶持,总结和优化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脱贫模式,从而实现甘肃省重点区域一家一户精准脱贫。郝建霞[8]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绩效问题研究》中提出,随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进程的加快,扶持贫困县建设道地及大宗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带动作用明显的新型经营主体,既能够发挥当地优势产业,通过创新销售路径进行“造血式”扶贫,又能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立卡贫困户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刘洋[9]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研究》中指出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其发展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从XX、企业、散户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相 对可行的建议,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参考。
针对中药材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刘勇[10]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演进阶段划分与预测》通过产业生命周期识别法、龚伯兹预测模型法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分析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阶段并进行预测,研究表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正处于成长期初期,产量将在未来10年稳定上升,由此提出加快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要不断强化投资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建议。陈强强[11]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集聚与驱动因素研究》中利用产业集聚指标测度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集聚水平,明确提出定西市凭借雄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区域质量和强大的吸引力,成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极,并向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连同天水、兰州、白银和临夏四市州形成强大的中药材产业集聚区。陇南、甘南两区域因较远的经济距离而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集聚区,未来有望实现以酒泉为中心的河西中药材产业集聚区和以庆阳为中心的陇东中药材产业集聚区。
2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自然地理条件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大部分位于中国地形的二级阶梯上,东部与陕西接壤,南部与四川相邻,西部与青海、新疆相连,北部与内蒙古、宁夏、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自东向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2.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几乎是中国的中心,这个中间的地理位置,使得恰好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域的交汇处,因此甘肃省具有这三大自然区的共同地理特征。甘肃省地形狭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均有分布,四周为群山峻岭所怀抱,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气候类型从南到北依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当然气候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形和气候的多样化构成,使得甘肃省内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差异巨大,为其具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1甘肃省图
2.1.2中药材产业方面
甘肃省在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本次研究的主题中药材产业更是其中重中之重,甘肃省境内中药材的生产种植遍布全省14个市州,80多个县区,且各县区药材类型差异较大,因此互补性,独特性更为增强。在近些年来,随着生产种植的科学化和XX政策的支持,中药材产业产值持续增加,为我省的经济发展持续的注入新活力,从各县区来看,有些地区的中药材产业甚至已经成为了本县区的支柱型产业,例如甘肃省定西市下辖的岷县,有着中国当归之乡之称,全县50%的耕地被用来种植中药材,中药材收入占岷县农民纯收入的60%左右;在有着“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之称的定西市陇西县,2020年中药材产业对县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20.6%,对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接近三分之一。这两个县级种植区仅为甘肃省定西市下辖的两个县级行政区,如果从全省范围内来看,中药材优势种植区数量更为可观,每个地级市都有其特色种植区代表。
2.2数据来源
本课题研究数据主要来源自《甘肃发展年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农村年鉴》,补充数据从甘肃省中药材发展的相关文献中获取。
2.3研究方法
(1)调查法:本课题拟将甘肃省的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查主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肃省内14个市州,80多个县区的中药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概括出这些区域发展中药材的共同属性。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从《甘肃发展年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农村年鉴》中搜集相关知识,并且要能动性的去结合甘肃省中药材特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实质联系,以便更加准确的去满足论文的数据需要。
(2)比较分析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对甘肃省的中药材种植发展进行类推和类比,以便能准确得出甘肃省境内中药材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异同点,可以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正反比较等多种形式的比较,得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需要。
(3)案例研究法:为了充分说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独特性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全省范围内挑选一到两个典型种植区,对其发展区位和实现产值进行重点研究,进而凸显出中药材产业在整个甘肃省的发展优势和重要地位。
2.4技术路线
3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主要发展优势
3.1 地理环境复杂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是一个辖区范围呈西北-东南向分布的狭长型省份,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广泛分布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沙漠、戈壁、河谷、平原,整体地理环境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形成强辐射、寒冷、 干旱、缺氧的特殊自然资源,使境内生产的不少中草药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能抵抗众多逆境条件下的疾病或疑难杂症,这是其他地方同种药用植物所不能替代和无法比拟的,而这种无可替代性则为甘肃省的中药材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先决条件,并赋予 一些道地药材的唯一性。
3.2 气候复杂多样
在气候方面,甘肃省气候类型呈现出由季风性向大陆性过度的特征,从南向北依次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四大类型,是我国气候类型分布较多的省份。在不同气候类型的影响下,甘肃省各地的气温、光照、降水、土壤等自然要素差异较大,同时也适应不同药材的生产种植,各地分布的中药材资源也各有不同下面做以简要概括: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类型在我省范围内整体分布面积较小,主要存在于陇南市最南部一小片区域内,这一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又因为靠近东部季风区,纬度比较低,所以受季风影响比较大,适宜纹党参、何首乌、木香、当归、黄芪等药材的种植。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类型在我省范围内主要集中分布在陇南市的北部、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区域,这些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北温差比较大,适宜党参、半夏、白头翁、大黄、柴胡、甘草、丹参、紅芪、百里香、麻黄等药材的种植。温带大陆性气候,该气候类型在我省范围内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地区,包括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嘉峪关市、酒泉市,这些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夏季一般的平均温度为26摄氏度到27摄氏度,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3摄氏度,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昼夜温差也比较大,适宜锁阳、秦充、草红花、啤酒花、石燕等药材的种植。高山高原气候,该气候类型在我省范围内整体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我省的西侧少部分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嘉峪关市、酒泉市西侧均有少量分布,这些地区海拔比较高,气候干燥寒冷,全年低温,降水较少,适宜独一味、麝香、牛黄、虫草、雪莲等药材的种植。
图2.甘肃省气候类型图
3.3甘肃省中药材发展历史久远
在古代历史时期,甘肃省的中药材文化就开始起源和发展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加以延续和完善,到今天甘肃省的中药材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延续到甘肃省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做以概述: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是已知最早记载甘肃省中药材的典籍,在西山经处记录了原中药材动物、植物、矿物约20余种; 成书于魏晋时期的《吴普本草》首次记载了甘肃省48种中药材的确切产区,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分别记载了甘肃省所产药材的20种和38种,其中首次记录的中药材有35种;成书于唐代的《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千金翼方》分别记载了甘肃省所产中药材的25种、8种、34种,其中首次收录的中药材有31种;成书于五代时期的《蜀本草》共收甘肃所产药材11种; 成书于明代的《本草纲目》、《本草蒙筌》、《本草品汇精要》,分别收录了甘肃省所产中药材的36种、23种、30种;清代是甘肃省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比较丰富的时代,《本草崇原》、《本草述钩元》、《本经缝原》、《本草纲目拾遗》等分别收录甘肃所产药材15种、11种、6种和5种[12];现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甘肃省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面积自2019年以来常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中药材资源种类达到1527种以上。
3.4中药材品牌塑造成果显著
甘肃省作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部分优势种植区形成了非常著名的中药材品牌,目前,在全省进行中药材生产种植14个市州、80多个县区范围内,共有8处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国家GAP基地认定,有7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被农业部认定为无污染基地。其中定西市岷县、陇西县、渭源县、陇南市西和县和张掖市民乐县5个县,分别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板蓝根之乡的称号[13]。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等18个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特别是“岷县当归”,因为独特的品质以及对岷县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3.5中药材产品畅销国内外
由于甘肃省自然条件的独特性和中药材发展的历史性,使得我省中药材的品牌和品质在全国都有较高的地位,产品畅销国内外。以“十大陇药” 为代表的特色优质中药材品种驰名中外,其中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被誉为陇上“五朵金花”,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67万 km2以上,产量份额依次占全国的90%、85%、80%、60%和 40%,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甘肃省重点建设了6个规模以上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分别为渭源会川中药材综合市场、渭源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陇西文峰中药材展贸城、兰州安宁黄河药材市场和中国岷县当归城交易中心,形成了以岷县、陇西县为核心的规模化交易市场,全省药材年交易额达 230亿元以上,交易量约120多万吨,其中陇西药材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的20%以上,当归、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等药材交易量占全国的50%以上,为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14]。从兰州海关获取的数据可知,2011年以来,甘肃省每年直接出口的中药材保持在200-600吨之间,金额在150-350万美元之间,全省大宗中药材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15]。近年来甘肃省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先后在乌克兰、法国、新西兰、匈牙利等一线一路沿线国家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或中医中心,特别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甘肃省总结了以甘肃地道药材黄芪、党参、当归、大黄、甘草等为主药的抗疫药品,用于控制新冠肺炎,并且多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抗疫活动。据兰州海关统计,2021年前8个月,甘肃省中药材出口市场拓展至韩国、越南、荷兰等19个国家和地区。
3.6XX政策支持力度大
中药材产业作为甘肃省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XX也是因地制宜的制定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药材产业的长久健康发展的政策,将脱贫攻坚、农户增收、经济增长与中药材发展放在一条主线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围绕绿色化标准种植、规范和加强中药材产地加工管理、深化科技研发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保证中药材质量和品牌的建设,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甘肃省XX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内的中药材发展目标,截止2025年,全省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率要达到50%以上,全省中药工业生产总值要达到200亿元,全产业链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以上,全省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要达到160万吨,全省中药材交易额达到540亿元。
4甘肃省中药材发展现状分析
4.1 中药材资源发展
据普查,甘肃省中药材资源达1527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270种、大宗药材有300余种,其中276种被列入全国重点品种,占全国363个重点品种的76%,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药源基地和中药材产区。目前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中药材优势区域,分别为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16]。以“十大陇药”党参、黄芪、 当归、柴胡、甘草、大黄、枸杞、板蓝根、款冬花、黄芩为代表的特色优质道地中药材品种驰名中外,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4.2 2012-2019年甘肃省中药材生产面积、产量、经济产值的变化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中药材产业作为甘肃省的优势产业,近几年发展的规模趋势和经济效益都是呈上升趋势的,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甘肃省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是整体增加的,2012年种植面积为211.16千公顷 ,2019年种植面积为273.13千公顷,这八年来种植面积约增加了59.97千公顷。其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种植面积的增加,甘肃省中药材产量也是逐年增加的,又2012年的75.94万吨发展到了2019年的113.15万吨,整体产量约增加了37.21万吨。最后,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种植时间、种植面积、种植产量的增加,由此产生的中药材经济产值也是持续增加的,由2012年的64.9亿人民币增长为2019年的134.8亿人民币,直接增长了约69.9亿人民币。
图3.甘肃省2012年-2019年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变化图
4.32020年甘肃省中药材各市州分布图及占比
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中药材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仅有一个为定西市,种植面积全省最大达到了131万亩,产量最多达到了36万吨,是我省最为重要的中药材产区;种植面积在50万亩到100万亩之间的市州也仅有一个为陇南市,种植面积全省第二达到了67万亩,产量达到了17万吨,是我省中药材的优势产区;种植面积在10万亩-50万亩之间的市州有8个,分别为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庆阳市、甘南州,以上地区为我省次要优势;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下的市州4个,分别为嘉峪关市、金昌市、临夏市、平凉市,以上地区为我省中药材种植产量最少的市州。对待优势产区我们应该持有巩固发展的态度,进一步促进这些市州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待次优势产区我们应该鼓励、支持、引导,推动这些市州中药材产业的积极发展。
图42020年甘肃省各市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
从图5我们可以看出,在2020年定西市中药材播种面积占全省中药材总播种面积比例最大,达到了30.51%,几乎占了全省中药材播种的三分之一,说明定西市无论是这个种植环境还是经济发展,都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有着极高的匹配度;其次是陇南市,播种面积比例占到全省的15.72%,是全省第二个中药在播种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的;接下来就是甘南州、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和庆阳市,这些市州中药材播种比例都较为均衡;最后就是临夏州、白银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平凉市,这些市州中药材播种面积占全省总播种面积比例最小,说明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中药材产业的匹配度很低。
图5 2020年甘肃省各市州中药材播种面积占全省中药材总播种面积比例
从图6我们可以看出,2020年甘肃省各市州中药材播种面积在本市州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超过20%的为甘南州,中药材播种比例占农作物总播种的20.58%,这说明中药材产业是甘南州农作物和农业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中药材播种面积占本市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20%之间的有嘉峪关市、定西市、酒泉市、陇南市,说明中药材产业是当地农作物和农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播种面积占本市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有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平凉市、庆阳市、临夏州,说明中药材产业是以上地区农作物和农业收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图6 2020年甘肃省各市州中药材播种面积占本市州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
4.4品牌建设
甘肃省作为全国中药材的优势产区,品牌建设也卓有成就,目前,甘肃省已有多个中药材种植区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其中定西市岷县、定西市陇西县、陇南市西和县、定西市渭源县、张掖市民乐县分别获得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半夏之乡、中国板蓝根之乡的称号。18个中药材品种(渭源白党参、岷县当归、陇西黄芪、陇西白党参、礼县铨水、大黄、西和半夏、文县纹党、民勤甘草、武都红芪、瓜州枸杞、靖远枸杞、华亭独活、华亭大黄等)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17]。
4.5加工营销和仓储物流现状
截至2019 年,甘肃省生产经营中药材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 30 家,中药材初加工企业 200 多家,年中药材加工总量约 20 万 吨,加工产值约 30 亿元[18]。随着XX支持力度的增大、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中药材加工方式已逐步向精制饮片、挥发油萃取、浸膏提取等精深加工领域拓展。甘肃省重点扶持的 6 个中药材产业园区,陇西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县中药材精制饮片加工园、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白银银西生物医药园、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中药材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园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岷县和陇西县为代表,集中药材规模化加工、交易、物流、仓储于一体的产业中心。
4.6科技方面
中药材产业作为我省的重要农业产业,在XX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部分高校、企业也和种植区达成合作,重点参与中药材的研发工作,围绕中药材产业甘肃省成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包括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甘肃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甘肃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中药材研究所”、“ 甘肃省中药材种质改良与质量控制工程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药检所、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龙头企业也设立了相关的科研机构,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 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2 个,省级陇药工程技术中心1 个,在中药材种子的选种培育、农药化肥残留程度、规范种植、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保证中药材产业能够稳重向好的去发展[19]。
5中药材特色种植区举例: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为例
5.1岷县中药材种植发展简介
甘肃省定西市下辖的岷县,是全省中药材种植的优势产区,在全国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里面也是非常著名的,岷县位于甘肃偏南部,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秦岭的交汇地带,地形气候处于过渡地带,复杂多变,特别是县内特殊的高寒环境,为当归、党参、黄芪等特色优势中药材的生长提供条件,其中又以当归最为著名,品质最佳,产量最大,发展历史十分悠久,种植历史有1500年,药用历史达到了1700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地 70%, 有着“中国当归之乡”的称号[20],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中药材收入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图7 甘肃省定西市图
5.2岷县发展现状及趋势
5.2.1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稳步扩大
近年来,岷县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产量15万吨,市值40亿元,中药材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当归种植面积30万亩,产量7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80%左右,占全国出口量的90%以上。以岷归1号为主的当归良种繁育面积0.4万亩,育苗面积2万亩。2020年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62.85万亩,其中当归30.5万亩,黄芪19.46万亩,党参11.19万亩,其它中药材1.7万亩。
5.2.2 中药材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岷县中药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药材加工业的发展,改进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整体产业化水平稳定上升,目前中药工业产值已接近10亿元。全县从事中药材种植、贩运、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63家,从事中药材加工营销的企业有140家,GMP认证制药企业1家,GMP认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9家,GSP认证经营企业2家。个体加工贩运大户483户,年加工中药材1万吨,年加工产值14.6亿元;中药材加工合作社87个,年加工量7498.9吨,产值3.7亿元。
5.2.3 培育形成中国当归交易中心
建成全国最大的当归交易市场—“中国当归城”,形成了以当归为主的具有县域特色的产地市场交易体系。“中国当归城”中药材年交易量达到25万吨,交易总额80亿元,岷县当归交易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
5.2.4 建立中药材生产标准体系
全县把中药材标准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持续推进,主持、参与完成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种子种苗培育、栽培技术、加工储藏、规格等级、环境气象、施肥等十大类29项中药材地方标准及中国中药协会团体标准,其中:种子质量和种子繁育地方标准6个,种苗质量和种苗繁育地方标准6个,栽培和施肥技术标准6个,加工贮藏及等级标准7个,气象观测及道地药材标准4个。为有效区分“岷归”道地药材,保护“岷归”道地品牌,实现“岷归”优质优价,新制定颁布了《当归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岷归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当归产地片质量标准》《当归产地片加工技术规范》等质量标准12项。为全县道地药材科学生产提供了标准引领和标准支撑。
5.2.5打造岷归区域公用品牌系统
长期以来,岷县高度重视岷归品牌建设,“岷县当归”先后获得了23项殊荣,形成了一系列区域公用品牌名片和荣誉。同时,岷县当归的品牌建设也是得到了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农业部将岷县当归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授予岷县当归“中国农业重要文化遗产”和“中国当归之乡”的称号,国家质检总局将岷县当归认定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标准委将岷县当归认定为国家当归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岷县当归已经成为中国中药材驰名商标。
6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6.1 中药材生产种植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中药材生产种植机械化程度比较低,甘肃省地形的复杂性既为其中药材资源丰富性提供条件,又一定程度上阻碍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交通发展较为缓慢的山区,简易农具依然是主要的种植方式,效率比较低下,条件也比较艰苦,务农收益比较低下,这样的话就会导致种植户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其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性比较差,在全省范围内,个体种植户依然是中药材生产的主力军,他们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经验来进行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会导致中药材的品质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化学残留和农药污染易发生;接下来就是青年劳动力比较缺少,由于种植条件和种植技术不能得到有力的改善,经济效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所以从事中药材生产种植的农户一般年龄较大,他们对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接受率较低,间接形成一个有问题的循环。
6.2 中药材加工和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
结合甘肃省中药材整体发展实际来看,全省中药材的加工技术还是有待提高的,整体趋势简单来说就是中药材成熟后,经过小药材收购商的初步加工,(进行简单的清洗,晒制,切片等),转手向更大单位的药材收购商或药厂进行销售,让他们进行进一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加工或出售,层层推进,整体加工过程到最后消费还是比较粗糙的;产业链比较单一,由于甘肃省中药材发展的历史性和观念影响,人们容易对中药材的形成功能固着,最后主要就是应用于中医药行业或保健品方面。
6.3 中药材研发和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研发力度比较低,中药材产业虽然是我省的优势特色产业,在我省经济构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与其他作物相比比起来,无论是种苗的培育,还是中药材品质的提高,或者是生产过程的优化,整体研发力度并不是特别强烈,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依靠种植户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中药材的种植;其次就是品牌建设不全面,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中药材品种已经形成了非常著名的商标,比如甘肃省定西市的当归,陇南市的党参,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黄芪,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声誉,中药材品种和质量都得到了很有效的保证,但是我们要清楚,甘肃省作为一个极具特色的中药材大省,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到今天为止全省中药材资源在1500种以上,在全国中药材资源中都占有非常高的比例,但是已经形成著名商标的中药材屈指可数,在人们的印象里,提到甘肃好像只能想到当归、党参、黄芪,其他的中药材品牌就相对比较匮乏了。
7甘肃省中药材发展可供参考的建议
7.1 提高中药材生产种植的机械化程度,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针对中药材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呈现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各个市州的地形特点和经济实力,因地制宜的去结合实际,有目的性的去提高机械化种植程度;此外,在生产种植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绿色生产,统一农药化肥使用标准,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提高机械化程度和保证中药材品质的同时,我们也要结合实际从中药材种植源头开始,切切实实的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向他们专业化普及科学的生产种植经验,提高一线种植户的的生产素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家乡的中药材产业发展。
7.2 改善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增强经济效益
针对中药材产业在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呈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源头进行调整,例如可以成立一些专业机构,帮助种植户掌握一些初步加工技术,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收入所得,然后以此类推,推动上一级收购商进行中药材加工技术的调整,以此来逐渐改变中药材的加工问题。中药材在人们的固有思想里面就是治病救人,但随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度提高,中药材的功能固着我们也应该改变,延长产业链,例如现在人们对养生是非常重视的,中药材除了是药品,它还是补品,我们可以将中药材的营养功能和饮食相结合,推出一些药膳,养生茶,尽可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
7.3XX加大支持力度,增强研发实力
针对中药材产业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XX可以因地制宜的推出与其发展地位相匹配的政策支持,进行资金技术的倾斜,同时将中药材品种质量研发和省内高等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生产,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品质,提高中药材品质相应的研发实力,然后对中药材的生产种植、加工营销、品牌建设、售后服务等方面省XX整体布局规划,统筹兼顾,并且结合各市州的发展实际进行政策引导和支持,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
7.4 加强中药材品牌定位和建设,提高中药材知名度
针对中药材在品牌建设中呈现的问题问题,我们现在需要一分为二的采取措施,对已经形成著名商标的中药材品种我们要加强巩固和发展,对尚未形成品牌的中药材我们需要进行品牌架构,以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为覆盖范围,以甘肃省为中心,落实到各个地级市州,再以地级市州为中心,具体落实到县、乡镇、村级单位,结合本地中药材资源特色,因地制宜的打造中药材品牌特色,做好中药材的宣传和服务工作,发挥已经出名的中药材影响力,带动正在进行品牌建设和探索过程中的中药材品种,整体战略化定位,让甘肃省中药材的品牌建设得到一个较为均衡的发展。
结论
本文是基于《甘肃发展年鉴》、《中国农村年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甘肃省中药材发展文献的相关数据,通过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调研法等方法,对甘肃省中药材发展优势条件、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发展建议开展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发展建议: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条件优越
①地形地貌特殊
②气候复杂多样
③中药材发展历史悠久
④中药材品牌塑造成果显著
⑤中药材产品畅销国内外
⑥XX政策支持力度大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旧突出
①在生产种植环节主要问题有机械化程度比较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性差、劳动力素质和年龄不均衡
②在加工和销售环节主要问题有加工技术薄弱、产业链单一
③在研发和品牌建设环节主要问题有研发力度低、品牌建设不全面
针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研发等问题,我们也是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发展建议;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供参考的建议
提高中药材生产种植的机械化程度,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改善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增强经济效益
XX加大支持力度,增强研发实力
加强中药材品牌定位和建设,提高中药材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蔺海明.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J]. 中国现代中药,2011,13(06):16-19.
[2]陇西县人民XX.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价格形成中心[EB/OL].(2020-05-19)[2021-03-22].
[3]刘锦晖,陈文杰,王建连,刘海波.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甘肃农业科技,2021,52(07):81-85.
[4]周祯莹. 甘肃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考[J]. 甘肃农业,2022,(03):28-31.
致 谢
感谢老师。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7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