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贫困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差距、城乡差距都很大,农村地区存在着广大的贫困人群,为了进一步发展XXX,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就要是广大的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状态,寻找脱贫致富的方法,对贫困人群加以指引和疏导,改善生活水平,逐步脱离贫困路线,奔向小康。在改革开以后至今的几十年里面,我国的反贫困工作的取得了不少成绩和进步;总的来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数目不断在减少,脱离贫困的人口也越来越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红原是四川省特殊类型贫困县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生态建设与保护两大任务。文章从红原实施的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着手,全面描述了红原依托生态建设工程和独特的草地森林资源所展示的五大生态扶贫模式,即草场流转扶贫、草原生态奖励制度扶贫、沙化草地治理扶贫、牧(农)家乐旅游扶贫和生态农业扶贫,识别出红原牧区生态扶贫所面临的六大困境或约束,即牧户生态治理主体地位、草地占用压力和耕地化学投入品强度、女性贫困与女性文盲并存、联户贫困、宗教文化影响以及市场经济背景下藏族发展空间的挤压。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我国总体贫困状况得到了改善,而且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也不再像从前一样严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进展,我国的少数民族贫困状态也在随着时代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发展和不断适应的眼光区看待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关手段,以求使我国少数民族的贫困状态进一步改善;新时达社会转型阶段的少数民族反贫困工作逐渐成为我姑扶贫工作的重点,实事求是谋发展,加强少数民族扶贫模式和政策的完善,具有划时代的重要实意义。
二、本选题的应用价值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扶贫方面的文献资料,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中国居民扶贫研究的现状及其研究成果,并以阿坝州红原县为调查对象,对该地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扶贫的现状,然后分析影响扶贫开展的因素,最后,提出几点促进扶贫开展的对策,从而提高阿坝州红原县中居民对扶贫的认识,加强扶贫活动的精准度,以达成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效率为根本目标,改善现阶段中扶贫的状况和问题。这就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现状及成因
(一)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群众主要从事传统农牧业,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并不足为奇,现代工业几乎根本不存在,城市现代工业已经处于基本为零的状态,相比之下更为落后的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发展更是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有部分民族甚至在濒临灭绝,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人力和精力,使得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成就。少数民族的自身优势不断显现出来,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而少数民族各个区域的各族人民,渐渐拜托贫困,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事业也发展迅速。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分享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同全国相比,与东部相比,要落后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突出,脱贫难度大。
1.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
新时期扶贫开发指导下,少数民族的贫困区域仍然是集中连片的,我国少数民族55个,共8000万人口,80%以上都分布在西部地区,也就是说,这一区域是我国重点扶贫区域。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广泛,人口众多,最主要的是,在少数民族区域,贫困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就给扶贫工作造成了困难。
2.少数民族地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现象同时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自己与自己比发展很快,但与全国相比,经济发展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质量方面还要落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还很多,占到了当地贫困人口的1/2以上,主要是表现在缺水、缺粮、缺少基本生活必需品、健康水平低、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很低,缺乏维持最基本生活的支撑,包括食物、衣物、住房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对贫困人口,占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大部分,也是近些年来扶贫开发的主要受益对象,但实际上,他们刚刚脱贫,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阶段,后续还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巩固和维持既定的成绩。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因病、因灾重新出现的贫困人口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返贫的现象近年来也频繁发生。
3.少数民族地区特困问题严重,散居人口贫困问题与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并存
我国少数民族特困区域分布区域极其广泛,包括云南、广西、四川、青海、甘肃等十一个省区,首先是少数民族的广泛分布,其次是少数民族中间特困发生率较高,这就注定了少数民族特困问题的广泛分布,散居各地域的少数民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的同时,总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也比较贫困,所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难点。
(二)阿坝州红原县扶贫现状
1.放宽标准,扩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范围
从2000年开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带少数民族的进步,使一部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离贫困,而没有被列入西部大开发的民族自治区域,也有相关措施来进行支持,在地方和中央的政策支持下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得到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2.扶贫资金和物资重点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倾斜
加大经济支持和投入,金融支持和精准扶贫相结合进行实践,拓宽了红原县贫困人口的融资渠道,从前期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开展成效来看,基本扶贫目标已实现,收到了不错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例如:过去确定为扶贫对象的人口,按照现行贫困标准已脱贫;偏远地区贫困人口不仅经济贫乏,而且文盲率较高、生产生活环境恶劣;扶贫投入快速增长;有些贫困人口和家庭虽然脱贫,但是返贫几率较高。实际上,组织扶贫工作不仅要发挥XX主导作用,还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扶贫工作合力。
将国家和地方的扶贫资金相结合,合理使用,首先解决少数民族贫困人群的温饱问题,之后再谋求长远发展,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局面,逐步奔向小康。而事实上,国家在扶助资金和物资的分配上,是把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作为进行重点扶持的对象的;也就是说,将常规的物料和资金优先分配给少数民族贫困人民,不光只是这些方面,转向资金和教育支持也是投入的一部分,逐渐增加的投入使得红原县的扶贫工作初见成效。
(三)针对少数民族的特殊困难,安排专项扶贫资金
国家财政在扶贫工作的进展中不断创新和尝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的贫困状态,针对少数民族的特殊困难开设了专项的扶贫资金,从1955年的“民族地区补助费”到1990年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明显就能看出国家对少数民族扶贫的重视,单单从1990年到1993年,国家就共安排温饱基金2.1286亿元,开发扶贫项目的实施多达221个,这些项目的先后开展,使得3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100万贫困人口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收入。
除此之外,国家还设立了许多专项基金,用于提升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少数民族的教育补助费用补助、温饱基金、边境建设补助基金等,对少数民族的建设和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经济基础。促使当地的基础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以各种优惠政策扶持少数民族的发展,带领广泛的少数民族贫困人群解决温饱问题。
(四)组织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对口帮扶少数民族地区
先富帮后富是我国一直在践行的一个实践,组织了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进行帮扶,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帮扶机制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大目标,在进行帮扶的同时,帮扶和被帮扶的城市之间加强合作和沟通,实现互相交融,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作双方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企业合作、项目援助、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扶贫协作。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改变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为重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在努力扩大对口帮扶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五)同国际社会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
中国的扶贫开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中国XX重视与国际社会在扶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②积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加快解决我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有助于通过借鉴国际社会多年积累的扶贫经验和成功的扶贫方式,提高我国扶贫开发的整体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XX一直争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援助性扶贫项目,其中大部分项目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
四、居民对政策的期望
贫困人口最关注的是提供生产、外出务工所需技术,其次就是提供就业机会,其三是提供生活食品,对政策及交通、提供贷款的需求较少。大部分农民的农闲时间都用于打零工,所以他们急需打工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和能力,第二产业相对落后,第三产业也集中与旅游业,就业机会较少,在需求技术的时候也对工作岗位需求量很高。
五、现有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红原县生态扶贫是依托草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有限的耕地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在脱贫攻坚中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用生态资源和生态建设支撑脱贫攻坚,用脱贫攻坚成果维护巩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一)多途径草场流转租金扶贫。
联户牧场是红原牧区较为特别的草场经营形态,是指牧户共同承包草地资源并共同在所承包的草地上放养牲畜的一种生产经营形态,普遍存在于瓦切、麦洼、安曲等乡(J}:联户规模或三五户、或六七户,牧户规模不等,类似于内地的自然村但又不同于自然村,相同的草场将牧户紧密连接在一起。由于联户的草地由联户共同使用,牧户家庭规模、劳动力数量以及经营能力等差异而形成了牲畜存栏差异,有的牧户饲养耗牛数量多、有的牧户饲养耗牛数量少,耗牛少的牧户多贫穷,耗牛多的牧户多富裕。从走访调查反馈的情况看,贫困户多来自联户牧场,基本特征是没有耗牛或耗牛数量在50余头及以下。以瓦切镇日干乔湿地3联户草场为例,该联户草场耗牛(含蝙牛)存栏1000余头,最大牧户500余头,最小牧户不到50头。我们的访谈对象是3联户中的第二户,放养400余头,一年可以出手80余头耗牛和千余公斤耗牛奶,全家生活相对富裕。耗牛最少户是该村的精准贫困户,增加载畜量难度大,草场流转是消除贫困的最主要途径。为此,精准扶贫领导小组针对联户草场在草场使用上的不平等,通过联户协商等形式引导大户承包贫困户草场,或以联户补偿方式为贫困户提供一定租金。在安曲镇,联户贫困户出租转租牧场是脱贫增收路径之一,下哈拉玛村有25户贫困户将草场转租出去,阳山草场租金每年每户约6000元一8000元,阴山草场每户每年15000元,租金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及相关配套项目扶贫。
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是中央财政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一项专门保护草场生态环境的奖励性制度,涉及全国639个牧区非牧区县。红原县属于全国纯牧区县,从2011年即开始实施,全县禁牧面积是476万亩(31.73万hm}、草畜平衡面积是643.15万亩((42.87万hmZ),试点期合计补贴2856万元,按照8732户牧户计算,户均补贴是4354.93元;第二轮(从2016年开始),禁牧标准为7.5元/亩·年,草畜动态平衡为2.5元/亩·年,两项补贴总额为3570万元,户均理论补贴额为5929.76元,加上人工种草、良种良畜补贴和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仅草原奖励性补贴合计户均在6000^-7000元之间。入户调研五户牧民有四户的草原保护综合奖励资金在7000元以上,有1户为5000元;下哈拉玛村三木让XX家的草原奖励补助是1.1万元,下哈拉玛村大多数牧民的补贴在5000元以上,最少的牧户是1800元。除了草原奖励补助外,红原县还实施了“卧圈种草”项目,解决牲畜冬春饲料补给问题。县科技局在全县10个贫困村开展“卧圈种草”,每个牧户可人工种草2亩,1亩草地卧圈种草的纯收入为750元,两亩可实现1500元的纯收入。据测算,全县约有7000户具有“卧圈种草”条件,这既是草原生态奖补的重要内容,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此外,该县还鼓励牧户种植元根酸菜、中低温食用菌(大球盖菇)、大棚种植等,发展饲料与食用兼顾的生态产业。
(三)草地沙化治理工程及其后续产业促扶贫。
红原县是川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的重要区域,全县沙化面积10万亩(包括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等三种类型)。沙化治理工程从2008年开始启动试点,2012年转入前期成果巩固和新增工程治理,前期试点总计投入资金3900万元,治理后的草地盖度达到60%以上,成效显著。沙化治理项目区为联户经营草地,工程采取从联户租地方式开展工作,付给联户租金并雇请当地人看护治理后的工程区(禁止牛羊进入造成践蹲,看护费为每年每亩8元(2012年开始提高为每年每亩12元}8万亩沙化治理区按照12元每亩的看护费计算每年为96万元,总量十分可观但户均极少。此外,川内高校科研院所也在红原开展沙化治理,四川科创控股集团与四川省资源研究院联合在瓦切租用沙化草地1380亩(涉及2户牧民)开展治沙行动,项目从2012年启动,持续30年(租赁期为30幼,租金每亩每年80元(五年支付一次,一次55.2万元,每户可收到租金27.6万元,沙化治理工程成为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此外,基地还为牧户提供管护费(不让牛羊进入基地践踏沙化草地,破坏基地草地盖度),每户的年管护费收入在2000元左右。租赁期结束后,草地上的所有附着物属牧户所有。目前,四少11省资源研究院在选用沙化治理植物时充分考虑了植物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选择的治沙物种有沙棘、红柳、红景天、板蓝根、人参果以及多年生牧草等。此外,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种基地等均在红原建立了实验基地和草种基地,基地均租用当地牧民的草场,为牧民提供持续的租金支持,是牧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生态牧(农)家乐及关联产业扶贫。
红原县是距离成都最近的草原牧区县,是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核心区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高寒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有辉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的长江黄河分水岭和黄河上游支流一白河湿地特色景观(如月亮湾),以及安多藏族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与草地、草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完美融合,为红原县牧家乐和农家乐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游客量持续攀升(见表1)。目前,省道209线和国道248线沿线农家乐和牧家乐快速发展,形成了刷经寺的嘉绒藏寨农家乐与高山森林生态游、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的牧家乐和月亮湾观景胜地、壤口乡查真梁子以及壤口花海、瓦切镇牧家新居体验、邓溪镇牧家帐篷生活、汽车营地等,奠定了红原特有的牧(农)家乐产业,脱贫带动效应明显。以下哈拉玛村为例,该村紧邻月亮湾景区,有9户牧民利用牧民定居点开展牧家乐旅游,其中有3,4户实行汉藏联合经营,带动了该村酸奶、耗牛肉等相关产业发展。随着游客逐年增多,牧民开始出售自酿的耗牛酸奶、自采的人参果、自养自采的蜂蜜、药材以及各类加工耗牛肉、奶粉等,居住在景区(月亮湾、瓦切塔林、壤口花海、长江黄河分水岭一查真梁影附近的牧民还从事停车场管理、牵马等活动。
(五)生态农牧业是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持续产业。
草原、森林、耕地是红原县农牧民最基本的生计资源,是精准贫困户和贫困村脱贫的载体资源。除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外,森林资源利用和森林保护也为红原农牧民提供了一笔非常可观的政策性收入。据监测,全县林地面积157129hmZ(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9%},其中森林面积53610 hmZ,森林蓄积903.4万m3,宜林地354 hmZ,森林覆盖率为6.42。林地及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刷经寺镇、龙日乡、查尔玛乡和壤口乡等,刷经寺镇还是全县唯一参与第一轮退耕还林的乡镇(退耕还林面积达到4000亩约267 hm},按照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补助相关政策,53610 hmZ天然林资源按照每公顷150元的管护补贴,合计补贴金额达到804.15万元,刷金寺等林区农牧民人均森林管护补贴可达1500余元。森林还是陆地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林下资源多样且可开发利用的林下资源多,仅刷经寺镇的各类野生中药材有100多种,其中以冬虫夏草、贝母、红景天、羌活最为出名;野生菌类有600多种,可食用的达200多种,以羊肚菌、草蘑菇、鹅蛋菌最为出名。除森林及林下资源开发外,红原县绿色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也极具特色,刷经寺镇的葛笋在成都蔬菜批发市场极具竞争力甚至成为成都批发市场葛笋定价的风向标,葛笋以及白菜等蔬菜沿杂谷脑河上游干支流逆流而上至海拔3400m,呈串珠状分布在河谷两岸。此外,县科技局引种俄色茶(一种变叶海棠)帮助贫困户建立持续脱贫的发展项目。
六、制约阿坝州红原县扶贫的因素
(一)农牧户生态建设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无论是治沙工程还是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工程,农牧民的参与度均相对较低,草原生态奖补表现出较强的普惠性,禁牧和草畜动态平衡的激励效应不突出。治沙工程的竞争性招投标制度将本地企业和农(牧)户基本排除在外,按照工程招投标的严格规定,红原县缺乏有资质的沙化治理工程公司,中标单位全部来自内地,治沙工人、治沙设备、原材料以及技术人员等均来自内地,本地农牧户仅能获得一点管护费用(12元/亩·幼,治沙工程难以转化为当地农牧户的持续增收动力。生态工程治理成效的发挥,三分在治理、七分靠管护。农牧户没有主动参与治理,在管护中缺乏主动性,时常造成牛羊进入工程区践踏已恢复的草原植被,治理成效毁于一旦。牛羊践踏后的治理区很快又还原为沙化土地。如果农牧民的治沙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治沙将持续陷入“治理一践踏一治理”的恶性循环。治沙项目出现资源主体、执行主体、参与主体与收益主体的角色倒置与目标错位,具有明显扶贫效应的治沙项目的扶贫结果、治沙成果巩固、项目初衷和目的出现严重偏差。
(二)草地资源不断转化为设施农业用地等,耕地化肥施用强度高且持续增加。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季节性客源井喷对旅游设施、蔬菜等农产品产生需求压力,旅游景点、牧民定居点以及县城周边区域的草地正在转化为蔬菜大棚基地、停车场、定居点等,地膜蔬菜种植海拔已经达到3400m,设施蔬菜大棚海拔达3520m,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为追求较高的蔬菜产量与收入,菜地化肥施用强度不断提高,2011年每亩耕地的化肥施用强度是57kg(换算成公顷为860kg},远远高于国家规定标准,也高于四川省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化肥使用强度。高强度的化肥使用,还伴随着农药、地膜的广泛使用,局部区域出现耕地肥力退化。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加,对蔬菜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设施农业的需求量扩大,城镇和定居点周边草地转化为设施农业用地的趋势也将增加。
(三)女性贫困与文盲现象并存。受制于居住条件和游牧方式的影响,牧区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来自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阿坝藏羌自治州乡村15岁以上女性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比为21.10%是男性10.96%的两御,女性文盲半文盲既不利于女性身体健康也不利于下一代的教育。笔者入户调查涉及到10位年龄在15岁以上的女性,仅有3户牧民家有3位女性接受了高中及以上教育并离开牧区,有7位留在牧区的女性都没有上过学、不识字,对家里草场面积以及家庭其它产均不清楚,还承担繁重家务劳动和牧业生产活动。在安多藏族的传统文化中,女性在牧户家庭的地位偏低,挤奶、照顾小牛犊的任务全部由女性承担。而牧区平均每户家庭的耗牛数量在150头以上,产奶的5月初和6,7,8以及9月初的百余天里,天天早起挤奶和照顾全家起居,劳动强度很大。
(四)牧区联户牧场的贫困问题更突出。草场联户经营是红原牧区的基本特色,按照传统草场利用习惯将草地承包给三五个牧民,大家共同经营这一片草地,在草地上放养牲畜等。在多年的发展中,受制于牧户个人能力、人口增减、自然灾害(雪灾等)等影响,联户牧场的载畜量不断加且联户之间分化严重,牧户牲畜存栏量相差较大,从数百头到数十头乃至于完全没有牲畜。笔者调查的3联户牧场中,最多的家庭有500多头耗牛,最少的家庭只有50余头。在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依靠出售牲畜数量获得收入来源)的情况下,牲畜存栏少的家庭普遍贫困,牲畜多的家庭则相对富裕。下哈拉玛村75户贫困户的共同特征就是耗牛少或者没有耗牛,这75户大部分来自联户牧场。在联户牧场,耗牛少的家庭要增加耗牛很难,耗牛的增长依靠自然更替,新购买的耗牛在草地上不能融入原有牛群,死亡率高,加上贫困就更不可能购买耗牛了。在大约10%左右的自然淘汰(病死等)下,牛群越少死亡率越高,越难以增加牲畜数量;牛群越多越容易抵抗灾害与病变等,越容易增加耗牛数量。因而,联户草场出现一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
(五)宗教文化对贫困家庭影响明显。草地藏区牧民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典型表现就是有儿子的家庭要送儿子去寺庙当和尚或在家修行,通常两个儿子的家庭会有一个儿子当和尚,三个儿子家庭有2个当和尚,一个儿子的家庭也有送去当和尚的。在寺庙做和尚,家庭要负担一部分生活费(有的家庭不需要负担),还专门为和尚儿子修建居住地,笔者入户调查的5个家庭都有儿子做和尚。有一位精准贫困户,2015年为做和尚的儿子修建房屋就贷款2万多元。到寺庙朝拜是民族家庭极为重要的支出,采访家庭每年用于寺庙的支出在万元以上,有的达到5万元一6万元。此外,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也比较多,特别是人死后的超度念经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加重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
七、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
经验:“一个旅游点致富一个村”。曾经的阿坝州集老、少、边、穷、病于一体,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积极探索切实可的脱贫路径,将发展旅游作为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带动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积了诸多经验:
(一)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带动扶贫工作。
旅游业在扶贫开发中的助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富民惠民的“民生产业”。全州共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镇)、村65个,发展农(牧)家乐3276家,其中星级农(牧)家乐、乡村酒店190家。以一个旅游点带动了一个村的经济发展,一个旅游区就可以带动一个乡的经济进步。
(二)以灾后重建为契机,促进旅游升级助力扶贫工作。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坝州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根据其高品位、高密度、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以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可进入性为关键,以振兴旅游、富裕群众为导向,加强文旅互动、农旅相融,大力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加快旅游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了汉川映秀、水磨,理县甘爆、游业与精准扶贫工作协调发展。XXXxxxx以来,阿坝州委、州XX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做出了影响阿坝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明晰了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和文化产业五条路径,使得当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都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阶段。
(三)以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为精准扶贫营造氛围。
2011年以来,阿坝州开展了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建设活动。将创建活动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新村”项目19个,每个村补助_500万元,打造出黑水县羊茸哈德村小金县木兰村等众多特色鲜明的精品村寨,通过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坚持依法治州,维护社会稳定,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
结合当地实际,阿坝州先后出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鼓励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等21项条例和规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全州发展稳定和民生这三件大事,并始终坚持和践行,将其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个层面,为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八、结论
红原县作为若尔盖高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生态保护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两大任务。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依靠中央XX和省级财政的生态奖补制度有效支撑了牧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但草原生态奖补作为项目资金是有时效性的,项目结束之后存在牧民持续增加载畜量造成草地资源退化的风险。如何将项目性奖补变成长期制度补偿并与合理载畜量结合起来,是需要长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无疑是重要措施,或者对征占用草地的企业和享受草地生态效益的区域征收草地占用税以建立草地保护与发展基金,持续支持草地牧户的发展能力建设。
持续治沙工程需要牧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将牧民变成治沙主体。在草原普遍实施承包制以后,无论是退化草地还是优质草地,其经营主体都是当地牧民。退化草地治理和沙化草地治理,工程实施区为牧户承包草地,要把牧户从沙化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主体。联户草场经营所形成的贫困问题应受到关注,切实将联户草场划分到户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措施。女性是精准扶贫应关注的重点群体,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提升和降低女性家务劳动强度是妇女发展水平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罗欣.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7.
[2]韦贵方.少数民族贫困村落旅游扶贫精准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3]郭艳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扶贫绩效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4]张占毫.广西少数民族山区精准扶贫机制与脱贫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7.
[5]王敏.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法律规制[D].云南大学,2014.
[6]柴象馨.云南省少数民族边境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7]张晶.转型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江菊旺.新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9]冉茂文.贵州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成效、现状、对策及建议[J].贵州民族研究,1996(02):45-53.
[10]龙永国.帮助瑶族贫困地区尽快脱贫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当务之急──对广西百色瑶族特困地区贫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区开发,1996(01):31-34.
[11]范永明.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问题[D].吉林大学,2007.
[12]吴善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现状管窥及对策探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1):42-48.
[13]冉茂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扶贫项目现状及其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1992(01):95-99+94.
[14]王爽,侯庆丰.甘肃省少数民族生态脆弱区扶贫开发现状——以广河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7(05):27-28.
[15]马晓娟,王晶,杨宝仁.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扶贫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以阿克苏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9):82-85.
[16]符依.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6(14):241-242.
[17]Hong YAN,Jun YI.Study on Status of Rural Poverty Relief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in New Period:Taking Yibin,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4,10(2).
[18]Adam Blake.Tourism and poverty relief[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5(1)
[19]Lia C.H.Fernald,Megan R.Gunnar.Poverty-alleviation program participation and salivary cortisol in very low-income children[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9,68(12).
[20]Tomoya Suzuki.Cash benefits for poverty relief from the viewpoint of suicide prevention[J].Eurasian Economic Review,2016,6(3).
[21]Hai Bao Wang.Research on Cultural Ecosystem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in Ecological Resettlement of Poverty Relief[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5,3696(1065).
[22]Yun Yang.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for Effect Evolution of Poverty-alleviation Fund in Rural Area–Take the Research Result in Leishan County,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ing Studies,2009,1(2).
致谢
在这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他对我的指导和帮助以及不厌其烦的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其次要感谢图书馆的老师为我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最后感谢我的同学们和朋友们,在我写作论文过程中提供了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论文写作的水平有限,所以写作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也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给予批评和指正!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