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三与必修的衔接关系及其教学研究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教学问题,而教学知识的联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更难教。教材中必修化学教材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概念主要是总结分析,不涉及实质性的问题,在选修课程中,很多课程都比较复杂,有些比知识化学竞赛的难

  一、引言

  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必修课,文理分科后,学生需要学习化学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和学习方法,很多学生无法迅速转变思维方式,很难迅速把化学选修课程学习。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做好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选修课,这样对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个别学生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相关概念

  (一)化学必修模块

  根据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为《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人教版)把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包括《化学必修1》和《化学必修2》。必修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知识获取的基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和价值观,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模块和学科打下基础。必修教材重点选择模块来反映现代化学研究和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反映的内容,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的时代。
  所需的模块主要是学生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常用化学品。所需模块的主题由6个主题组成,它们是:
  1、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即物质测量的基本单位,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2、化学实验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技能,了解实验探究过程。
  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让学生了解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材料结构基础。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特征,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和性质。
  5、化学反应与能量。理解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换。
  6、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化学在海水资源和金属矿产综合利用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自然资源利用中的重要意义。
  必修课程注重对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模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学生后续的选择和学习打下基础。

  (二)化学选修模块

  《课程标准》中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包括6个课程模块,分别是:
  1、化学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不仅是理论知识,而且与人类的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能够体验生命中的化学,产生对化学的兴趣。
  2、化学与技术。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材料结构与性能。从微观世界解释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4、化学反应原理。在了解所需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化学反应的知识,如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极限和离子平衡等,从而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5、有机化学基础。在该模块中,对有机化合物的名称、组成和结构以及有机物的性质进行了分类,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6、化学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实验的技能和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选修模块在必修模块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化学知识模块,使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了解未来感兴趣或需要开发的化学知识模块。

  (三)教学衔接

  现代汉语词典对“衔接”一词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相互连接”。“教学衔接”有多种的诠释。一是教学内容的衔接。一个班的教学内容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不同的部分以前是连贯的,把一个类连接成一个整体。”教学衔接可以理解为不同部分之间的良好过渡。二是教育阶段,同一学科知识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三是同一学科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联系和发展,如初中化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教学衔接的研究应属于第二种情况。

  三、普通高中化学选修3与必修的衔接点

  (一)原子结构

  1、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
  高中化学1必修氧化还原反应(P36)的学习中,以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为例,从微观角度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在化学1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P49)中,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来解释金属原子的还原性;在化学2必修[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的性质(P5)中,指出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使学生初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道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
  2、高中化学选修教科书
  高中化学选修3(P4~12)则从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原子轨道、泡利原理与洪特规则等方面更全面、更深入地解释原子的内部结构;并根据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认识到元素周期系形成的原因,通过分析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了解元素周期律,丰富学生物质结构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衔接性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则在初中的基础上,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来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并进一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使学生根据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来了解元素周期律,从而认识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而高中选修教科书是在必修教科书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和核外电子排布的认识,并在这种新的起点下更深刻地、定量化地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的关系[4]。高中必修教科书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加深原子结构知识的认识,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反应原理,了解核外电子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旨在多元化的认识原子结构知识,侧重于原子结构知识的广度;高中选修教科书是在高中必修基础上,解释原子结构的本质,侧重于原子结构知识的深度,并在了解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前提下,用新的观点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原子结构知识的应用,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是原子结构知识的本质内容,既注重其深度,又注重其广度,体现出原子结构知识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成螺旋式发展,衔接到位。

  (二)分子结构

  1、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
  对化学键这部分知识,在化学2必修[2]化学键(P21~22)主题中,以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已达到稳定结构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为例,并用电子式以图示的方式表示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总结出离子键的概念。化学2必修[2](P22)以氯原子为例分析氯分子的形成过程,总结得出共价键的概念,并列举出部分常见共价化合物。化学2必修[2](P23)以H2、N2、Cl2等单质分子为例,简单介绍了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并提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而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对于键能、键长、键角相关知识则没有涉及。对于分子间作用力这部分知识,化学2必修[2](P23)出现在科学视野模块,介绍了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熔点、沸点的影响。化学2必修[2](P24)科学视野模块介绍了氢键的定义,及氢键对分子的影响。但在必修教科书中,这部分知识不要求学生掌握,只为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化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于分子的立体构型这部分知识,化学2必修有机化合物章节中,通常只是给出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在化学2必修[2](P64)中,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为例,总结出同分异构现象及同分异构体的定义。这些知识点都是利用分子的立体构型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重点在于分子立体构型的应用上。
  2、高中化学选修教科书
  对于化学键这部分知识,高中化学选修教科书中没有呈现离子键的知识点。而共价键的知识点则在化学选修3[3](P28~29)中,用电子云描述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过程,并以氯化氢分子及氯分子为例,详细阐明σ键和π键在共价单键、共价双键和共价三键中的规律。这是分子结构的价键理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化学选修3[3](P45~47)中,从电子偏移的角度详细讲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及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知识,并在科学视野模块中用分子的极性解释表面活性剂的去污原理及细胞膜的排列方式,而在化学选修5[5](P76)科学视野模块中,也详细介绍了肥皂的去污原理。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的相关知识点,在化学选修5[5]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P7)中,只是直接给出甲烷分子的键能、键长、键角,在资料卡片中介绍键长、键角和键能的定义,并没有就键能、键长和键角的大小作详细解释,而在化学选修3[3](P30)中,详细解释了键能、键长、键角的概念,以及其作为衡量化学键稳定性参数的规律。对于分子间作用力相关知识点,在化学选修5[5]醇(P49)的学习中,用氢键的知识解释醇与水互溶的原理,在化学选修5[5](P107)中又运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高聚乙烯比低聚乙烯的熔点和密度低的原因。化学选修5中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侧重点在于其应用上。而在化学选修3[3](P47)中,对范德华力和氢键进行深入解析。具体解释了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尤其对氢键的原理及作用结合有机物的实例作详细介绍。在化学选修3[3](P50)中,结合分子的极性和分子的氢键解释物质的溶解性,总结出“相似相容”的规律。
  对于分子的立体构型相关知识点,在化学选修5[5]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学习有机物时,教科书通常先给出有机物的结构式、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等,使学生对有机物的了解更形象具体,并对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帮助,但是化学选修5并没有介绍有机物结构形成的原因。虽然在化学选修5[5](P8、P31、P33)科学视野模块中分别介绍了sp3、sp2、sp杂化,解释了甲烷、乙烯和乙炔的立体构型,但这旨在开拓学生视野,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在化学选修3[3](P35~41)分子的立体构型中,通过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对分子的立体构型进行深入解析,使学生对分子的立体构型成因有所了解,并能计算出分子的立体构型。对于手性分子相关知识点,在化学必修5[5](P108)科学视野模块中,以甘油醛的对映异构为例解释手性分子,并简单介绍手性分子的应用,但这部分内容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而在化学选修3[3](P51)中,详细解释了手性分子的概念,并介绍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和药物方面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并在科学视野模块拓展与手性分子相关的化学史。
  3、衔接性分析
  对于化学键相关知识点,高中必修教科书中离子键的知识点只是以Na Cl为例,用图示的方法简单分析其形成过程。共价键的知识点是以H2的形成过程为例,其概念的介绍还停留在经典的共价键理论的认识水平上,并且只知道共价键可以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对于化学键的意义,停留在键能的单一视角,即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而破坏化学键则需要能量;化学选修3中共价键的概念则从轨道重叠的角度出发,使学生重新认识共价键的概念和特征,并且知道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本质差异。对于键参数的认识,则是拓展键能、键长、键角的概念,并知道其能够影响共价键的强弱。对于化学键的认识则建立在以量子力学模型为平台的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4]。高中必修教科书重点在于对化学键的应用上,其知识内容是浅显易懂的,并不要求深层次的解释。而高中化学选修3则在必修教科书的基础上,解释化学键的本质,将学生对化学键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但是高中化学选修3中并没有离子键的知识点,出现知识断节,应该在化学选修3中加入离子键的知识,即详细说明离子键的概念及形成过程。对于分子间作用力相关知识点,高中必修教科书中都出现在科学视野模块,简单解释了氢键的定义,介绍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重点在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上,这部分内容旨在拓宽学生视野,不要求学生掌握;而化学选修3则详细介绍了氢键和范德华力的概念,并解释了“相似相容”的原理及规律。化学选修3的重点在于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于分子的立体构型相关知识点,初中化学教科书中仅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的分子结构,并没有解释其分子结构的原因,在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中,也只是在有机物的学习中呈现有机物的分子结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等来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在高中化学选修3中,则通过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对分子的立体构型进行深入解析,使学生对分子的立体构型成因有所了解。初中教科书和高中必修教科书的重点在于分子立体构型的应用上,而高中化学选修3则以解释分子的立体构型为重点,使学生认识分子立体构型的本质。

  (三)晶体结构

  1、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
  在化学1必修[1]无机非金属材料硅(P74)的学习中,讲解二氧化硅时提出石英晶体是结晶的二氧化硅,并展示水晶和玛瑙等原子晶体的图片。并在科学视野模块中讲解了二氧化硅晶体的晶体结构。在化学1必修[1]硅单质(P79)的学习中,讲解了晶体硅的结构及物理性质,并简单介绍单晶硅的应用。化学必修教科书是在讲解硅及二氧化硅物质的性质时,涉及到与晶体相关的知识点,但仅仅提到二氧化硅晶体的结构及单晶硅的作用,并没有就什么是晶体,以及晶体的具体性质进行解析。学生对晶体的认识还停留在知道晶体是一种物质的形态的层面上。
  高中化学选修三与必修的衔接关系及其教学研究
  2、高中化学选修教科书
  高中化学选修3[3]晶体结构与性质章节(P58~84)中,讲解晶体的常识: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晶体的性质以及晶胞的概念。并将晶体分为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讲解分子晶体时,以C60和干冰为例。讲解原子晶体时,以金刚石、二氧化硅等物质为例,而在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的讲解中,并没有与初中化学教科书、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相关的知识点。
  3、衔接性分析
  分析总结得出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晶体结构知识衔接性结论的优点:高中选修教科书中晶体结构知识内容重在其广度,用学生已知物质金刚石、二氧化硅、铜、氧、C60、Na Cl、Cs、Cl、Ca、F2的晶体结构为例,介绍晶体结构的相关知识,相比原子结构知识及分子结构知识的深度比较浅显,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所降低。不足之处:高中必修教科书中晶体结构知识过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甚少,头脑中没有相关的知识结构链,导致学生不易构建晶体结构知识体系,在选修内容的学习中比较困难。因此,晶体结构知识部分的衔接不够密切。

  四、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教学衔接策略

  (一)有效处理统一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从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上来看,不需要学生掌握所有的问题,也不要求学生回答所有模块的试题,通常只是要求模块的个数,学校的化学选修课程开设中应该开齐所有选修课程模块,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自由模块的选择,这样一来,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但是,为强化统一管理,很多学校没有开齐选修课程,而是统一给学生安排规定数量的选修模块,剥夺了学生主动选择的权利,阻碍了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中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这种统一安排的方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学习,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参加高考提供更多的选择。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有所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

  选修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和必修课程重复的,这部分重复的知识要求比必修课程中的要求高,对知识掌握能力要求的范围也比较大。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以前的知识加以利用,甚至这样的内容安排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陌生,为了让学生重拾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知识内容之间的整合,将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中重复的内容单独划出来让学生复习,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选修课程中的新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楚地掌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相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及区别和联系,并且让学生认识到已学知识在选修课程中的新要求,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能够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加以融合,实现知识之前的衔接。

  (三)有效把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分层要求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必修课程基本上都是阐述化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讲解内容时,为了系统传授知识,往往会将必修和选修的内容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教学的负担,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选修的内容也难以清楚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化学内容结构的层次性明确教学模块和主题,实施分层次教学,避免教学内容的越位,从而更好地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

  五、结语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无论是哪一个部分的教学安排不合理,都会对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把握教材内容的要求,根据教学要求开展课程,了解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41,142.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赵海.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衔接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2014(15):81-81.
  [7]段美舒.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00241-00241.
  [8]陈榕.高中化学选修和必修的教学衔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9]徐远红.高中化学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衔接的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10]余淑华.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衔接教学的问题与建议[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6,23(8):70-70.
  [11]刘小敏.浅谈高中化学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与必修教材的有效衔接[J].才智,2016(1).
  [12]党荣.高中化学选修3《材料结构与性能》与必修2的有效衔接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0).
  [13]王晓凤.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选修与必修课的衔接策略[J].亚太教育,2015(12):60-60.
  [14]臧晓华.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衔接教学问题浅析[J].考试周刊,2015(52):130-130.
  [15]唐清.例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与选修5的教学衔接[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6(3):21-22.
  [16]张秀丹.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教学衔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17]王明果.有关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内容衔接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2).
  [18]李金娜.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衔接的具体对策探析[J].新课程·上旬,2014(2).
  [19]龙纪飞.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教学衔接的研究[J].中学时代,2014(22):59-59.
  [20]高鹏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模块教学内容深广度整合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98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3月22日
Next 2022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