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渭水情》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分析

琵琶演奏艺术博大精深已传承了千年。在众多流派中,平湖派在琵琶传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显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本文以《渭水情》乐曲为例,分析平湖派琵琶的艺术魅力和演奏技法。通过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平湖派琵琶演奏技法和风格特点。以《渭水情》

  一、《渭水情》创作背景

  自任鸿翔先生创造的琵琶名曲《渭水情》以来,先后都有业界知名人士对其进行研究,这首1984年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说震撼了整个琵琶圈,影响着各地大小人士,并被喜爱琵琶的演奏者等进行学习和演奏。作者任鸿翔先生,在自幼的学习和影响之下,又广交好友,在三五好友当中就组织成了一个乡村自乐班,并且在这之中就对秦腔秦韵有所了解和吸引。在进入西安音乐学院之后,就师从杨少彝,领悟了平湖派的真谛,且受名师指导,将其他流派的风格取之精华用之极致,最后结合自身特喜的秦韵秦腔的戏曲音调,将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方式合二为一,由此,浓郁的秦韵作品《渭水情》就被创作了出来。

  二、《渭水情》的艺术风格

  (一)琵琶四大流派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具表现力的弹拨乐器之一,演奏技法颇具复杂性。琵琶作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琵琶吸收了历史发展的精华,从而造就了琵琶音乐的优秀发展,从琵琶的外形到琵琶音乐,无不显示了琵琶这种乐器的经典与特色。琵琶流派就是琵琶这种民族乐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琵琶流派在明末清初时大体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大派,南派亦称“浙派”代表人物是陈牧夫。根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派的风格、左右手技法方面已经有很大差别。随着明清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南北派琵琶曲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迅速传播起来,又出现一些风格迥异的琵琶传派,苏州弹词琵琶、四川清音琵琶、福建南音琵琶等。到19世纪前后,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上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迅猛,江浙一带成为琵琶音乐的中心,相继出现了平湖派、无锡派、崇明派、浦东派、上海派等较为成熟的流派。平湖派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成熟发展,是南派琵琶中颇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二)平湖派的流派特色

  平湖派音乐风格丰满华丽,含蓄隐秀,字密音繁。在文曲中,要求音实韵长,以体现其铿锵有力,坚实淡远。这与中国古代文人志士思想的追求相一致,注重作者内心对音乐的感触和对音乐的寄托,寄托一种孤芳自赏,一种孤独无奈,一种对未来的憧憬。
  平湖派琵琶左右手演奏技法十分丰富。同一种技法在不同的组合上也会派生出新的技法,同一个音如果运用不同的技法弹奏出来的音响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平湖派琵琶在乐曲的处理与演奏艺术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以丰富多彩,起伏变幻而闻名。在演奏中多用满轮、双飞、抹拂扫等独特的指法来表现不同的效果和意境。

  (三)平湖派《渭水情》的特色

  琵琶名曲《渭水情》第一大特点就是将本身地方浓郁特色的,且拥有者多年历史的秦腔的秦韵加入在了里面,这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再结合本身琵琶的音色,产生了强大的听觉冲击,可以让人为之陶醉。《渭水情》把平湖派本身的优秀特点以及对秦韵秦腔的融入完美,这都体现了出来。任鸿翔老师在这样的一首《渭水情》的乐曲演奏当中,充分的发挥出了秦腔秦韵的特点,同时又将其本身的平湖派的技巧和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也是二者合一给音乐带来的最优秀最大的创作条件和特点。
  《渭水情》这首曲子本身的乐曲结构就非常完整,且起伏明确,结构明朗,层次感极其强烈,旋律优美,声音透彻,表达出的情绪也是积极的。

  三、《渭水情》的情感分析

  《渭水情》乐曲自始至终贯穿着浓浓的“情”字。乐曲不在状物,而以抒情为主,表现了对渭水、对三秦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乐曲采用秦腔牌子曲《永寿庵》为素材而创作,旋律富于关中风味动听感人。其主旋律借用秦腔中的哭音曲调,乐曲委婉深沉,使听者自然产生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其旋律委婉动听,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情深而意绵绵。乐曲的高潮部分如滔滔渭水一泻千里,将秦人思乡之情表现得酣畅淋漓。最后一段则表达出作者对乡土情深意重,难舍难分的心态。可见,乐曲自始至终都在表现作者对渭水、对三秦故土浓浓的眷恋之情,这种“渭水”之情,是在细腻、缠绵中去表现三秦之子的豪放与质朴,坚强与率直。

  (一)曲式分析

  《渭水情》基本采取欧洲传统器乐常见的三部曲式:引子、A段、B段、经过句、A'段的结构。乐曲由引子、慢板段落、快板段落、再现部段落组成,全曲调式对比鲜明,地方风味浓郁,运用细腻与粗犷两种情绪对比,表达了作曲家对三秦故土的无比思念之情。
  1、引子和慢板
  引子借鉴了秦腔中欢音(或称花音)的方法,大调性的G宫调与D微调相互交替运用,情绪比较明朗.之后,乐曲进入了优美抒情的A段慢板,即主旋律部分。主旋律借鉴了秦腔中的慢板(又称哭音)方法,音乐围绕着E商调(间或G宫等)进行,运用琵琶特有的推、拉、揉、打、吟、带等左手揉弦技巧,使旋律更加委婉动听,将对故乡的追忆和怀念之情表现得更加质朴自然。
  2、快板
  乐曲B段为快板部分,是由A段慢板主题紧缩变化而成。在此段,“块”状和“线”状音乐交替出现,琵琶技法则交替运用扫、拂、挑、弹和轮指等传统技法,表现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效果,音乐流畅而充满活力。其间,音乐上行下行级进,2/4和3/4节奏交替出现,配以II弦上的凤点头等技法,将音乐遂步推向高潮,如滔滔渭水一泻千里,将游子之情表现得酣畅淋漓。该段结束时把带有即兴意味的散板乐句纳入快板收场,使思乡的主题更显含蓄深沉。快板部分的节拍节奏的运用,丰富而巧妙,对主题的立意、音乐的变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慢板不完全再现
  最后的慢板部分则是将中心思想,以及主题旋律的一次重现,这种方式的使用,可以更加形象的表达出本身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最后尾声的泛音“so1"的结束,也说明了本曲的整体结构设计的巧妙,耐人寻味的同时又充满了享受,给人带出了无尽的遐想,这样的曲式结构和作者的展现方式方法,都极具艺术色彩和浓烈的创作意图,这也是作者的厉害之处。慢板的不完全再现,也是主旋律的再现,尾声以泛音结束全曲,表达出乡情未尽的思绪,令人神往。

  (二)演奏分析

  1、推拉音的应用
  引子之后,乐曲进入了优美抒情的慢板部分,此部分借鉴了秦腔苦音(哭音)的方法,大量运用了琵琶特有的推、拉、吟、揉、打、带的技法,使旋律更加细腻、委婉,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追忆与怀念。
  谱例1:
琵琶曲《渭水情》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分析
  谱例1中的第一个音Sao、升Fa,Sao,是在第五品的升Fa音上做出的,先从升Fa音上拉到Sao音,然后滑向第六品的Sao音位上。此音在后面用高八度演奏时,与其相同。
  谱例1中的Do、降Si,Do,是在第八品的La音上做出的,先从La音快速拉到Do的音高,再经过降Si和Do的音高滑回到La音,小应做成Do,La,Doo
  谱例1中的mi,演奏时左手先将mi拉至sol的音高,然后右手轮指的时候左手快速从sol音滑回到mi音。
  此句在按弦方面,通过推、拉,使其产生拉弦乐器的柔和音色,此技法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乐曲的韵味,这就要求在弹奏时音高要准确,推拉弦要做得圆润一些,如果处理小得当,就会破坏掉乐曲的情感效果。
  2、吟揉的应用
  全曲的结尾是以慢板的主题不完全再现表现出来的,整体的演奏技巧及情绪表达与慢板部分一致,婉转缠绵的主题旋律再次将我们带入到对三秦故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当中。最后的结束音以泛音结束,声音有尽而无穷,艺术效果突出,让人回味无穷。
  谱例2:
琵琶曲《渭水情》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分析
  右手弹弦发音时,左手按弦在相、品上左右摇动,使其弦发出一种摇曳不定的音来,称为“吟”。其演奏方法有以下三种:
  a、左手按弦手指在品或相位上左右摇摆,增长和还原弦长,从而产生“吟”音。
  b、左手手指按弦着品,手腕有规律的摇动,使弦的张力发生变化,产生均匀而优美的吟音。但这种吟音由于力量小,摆动幅度也小,所以一般只在一弦上用。
  c、左手按弦手指在相上用力压放弦,发出“吟”音,有其特殊风味。
  3、扫弦、夹弹应用
  在乐曲进入的快板部分,将情绪的欢快和积极的豪迈向上的态度展现出来,其主题部分是由A段旋律减缩变化而创作,且在这个方式上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演奏。首先就是块状音乐与线状音乐交替出现,使音乐充满活力。之后就是扫、拂、弹、挑与轮指交替运用,第三点就是2/4,3/4节拍的交替出现。这种交替呈现的方式,使得整个段落欢快,富有生命力,色彩明确,扣人心弦,主次机构分明。
  谱例3:
琵琶曲《渭水情》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分析
  快板部分的演奏较多的运用到了扫弦,使整体的情绪欢快而明朗,在弹奏扫弦时要做到下手铿锵有力,迅速果断。注意右手触弦时指甲要微倾斜,指尖的触弦面积不要过大,要尽量的用指尖的一小部分,手臂也要帮助手指一起带动用力,过弦速度要快,做到四弦一声一气呵成。同时也要注意手臂及手指的放松,保证力度,轻松有力的弹奏。
  除了扫弦的大量运用,夹弹也在快板部分中突显了它的重要性,在整个快板部分多处运用到了夹弹的指法。夹弹其实就是快速的弹挑,要保证每一个音的清晰,让人听起来是每一个音都清清楚楚而不是乱成一团。夹弹需要演奏者用时间从慢到快的一个练习的过程,弹奏时保证每一个音都是一个一个清楚出现的。这一演奏技法要求演奏者的左右手要极其高度的配合,左手一定要非常灵活。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分段分小节从慢开始,然后逐渐加速,等到熟练后再串联起来。这样即使速度再快也能把每个音都能弹饱满,圆润清晰。

  四、结语

  《渭水情》内容丰富,韵味独到,这种韵味以及广为流传的形式源于本身就从民间而生的人文风情。三秦大地的豪迈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另作者为之神往,在古代的长安城,多个朝代其定为国都,在长久的文化影响之下,这个土地上有着无数可探索发现的新鲜事物以及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众多优秀作品当中《渭水情》只是一篇,但是可以独特的作为代表,来说明其优秀的性质,反映了我国琵琶演奏技法的厉害之处。通过对任鸿翔《渭水情》的研究,希望能为更多的弹奏者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将更好、更有效的方法运用到琵琶学习中。
  参考文献
  [1]任鸿翔,琵琶曲论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2]古津宁,陕西风格琵琶作品演奏艺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3]张明洁,琵琶乐曲的地域性风格及技巧的运用[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4]任鸿翔,平湖派琵琶艺术美学思想初探《琵琶曲论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5]李光华,琵琶曲集[M],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
  [6]孔静柳,琵琶曲《渭水情》的情感特质及演奏技巧[J],乐器,2008(5):46-48
  [7]魏薇,浅析琵琶曲《渭水情》慢板乐段演奏中的左手技法[J],音乐时空,2014(20):102-103
  [8]郑聪,渭水响秦声琵琶传真情—试论琵琶曲《渭水情》的创作特点[J],东方艺术,2005(20):105-106
  [9]潘乐萌,秦腔音乐在琵琶曲《渭水情》中的艺术功能[J],民族音乐,2015(2)9-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99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3月22日
Next 2022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