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县卡蒲乡互嵌式社区构建研究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文化架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民族之间长久以往的交流和共处也为多元文化的架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发展和促进作用。2014年以来,中央XX就民族团结和民族嵌入式社区的建设问题举行一系列的会议,民族之间的嵌入问题是会议强调的热点。笔者认为以平塘县卡蒲乡作为调研点,选取的原因如下:第一是卡蒲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是非常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区;第二是卡蒲乡长期居住有毛南族和布依族以及汉族(人口少之又少)三个民族,而且是贵州省唯一一个毛南族特色村寨,民族交融现象不仅明显,并且极具标志性;第三则是该地毛南族和布依族两个民族长久以往的交流和影响,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居住在此的毛南族人既有他们自身的民族特色,又和布依族有相似之处,并且两个民族长期以来生活在一起,共同开展社会经济生活。

本文试从当地民族关系之间的亲疏以及异、同的民族习俗、语言、生活等方面着手分析,研究两个民族之间交融与“互嵌”的原因,以及民族互嵌在当地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南族;布依族;文化互嵌

  一、“散杂区”与“民族互嵌”

贵州毛南族[贵州毛南族历史上主要居住在黔南一带,频繁的迁徙,居住环境的变化和相邻民族的长期共存、相互交流,又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这里提出的贵州毛南族与广西环江一带的毛南族是属“同源异支”,故笔者将“贵州毛南族”与“毛南族”区分开来。](下文统称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平塘县卡蒲乡,共计三万七百余毛南族人居住区紧邻平塘、惠水、独山三县四周。这一区域主要分布着布依族,其次是汉族,苗族最少。

长期以来,民族间的和谐相处,相互交流,形成了几个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情况。这种趋势,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相互繁荣的态势,其中毛南族与布依族相互影响极其频繁。

近几年来,地方XX对卡蒲乡进行了大量的扶持;各种乡间公路、优惠政策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混居,杂居,加速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调研点毛南族和布依族之间民族互嵌的现象尤为明显。鉴于这个问题,笔者先介绍下贵州毛南族与周围民族的关系。

  (一)散杂居

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亲疏,一般除了婚姻是一条纽带外,异、同的民族习俗、语言、节庆等也是心理是否相通的基础。贵州毛南族与周围民族的相处关系,也没有逾越这一规律。

聚居在卡蒲乡的三千余户毛南族人,唯石、刘二姓。在过去他们主要奉行着“本共同体内婚”,遵循着严格的五服之外班辈婚制。因此他们既是同一共同体成员,互相间又有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保持着共同的语言和习俗。

虽然在历史上,当地毛南族与周围其他民族(主要是布依族)似乎处于“井、河水不相干”的状况。但从今天实际情况上看,不少毛南族家庭和当地布依族、汉族结成了亲缘关系,互相之间亲密相处,和睦融洽。这就促成了毛南族家庭的杂居居住形式,而就人数占少数的布依族和汉族而言,其居住形式为散居。所以有时候,我们常常以散居和杂居并称,称为散杂居。就以上观点来看,卡蒲乡属于散杂居的典型例子。

  (二)民族互嵌

依照第二次新疆民族座谈会中确切提出,“推动构建各个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构架与社区大环境,从而推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融合,加固平等团结互相帮助的和谐关系”,此文章中发表的观点是,“民族互嵌”主要的意思是在民族和平交往的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不同方面的互动以及单个民族的社会联结镶嵌在其它的民族之中[易法敏.文晓巍,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8).]。

民族互嵌重点强调,与民族社会有一定关联的建立在民族关系网以及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其互相之间的影响与改变,他的最终目的是击破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社会结构的分隔。从而实现各个民族之间的良性互动。民族互嵌在形式的层面上表现为普通意义上的民族嵌入式的社区住房格局。但是却更深层次的表现出了在民族发展阶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形态。

十二五以来,与民族互嵌问题产生联系的会议有两次,他们分别是,其一:2014.5.26召开的xxx政治局会议。在这次会议中,重点强调了全方位贯彻并且设施XXX民族政策,并把民族大团结看作所有民族人民的生命主线。并体现在工作中的反方面面。促进民族的大团结,并积极推进双语教学。促进构建不同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构造以及社区大环境。从而增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此来巩固平等团结,互相帮助的社会关系[<xxx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http://news.gmn.cn/2014-05/27/content]。其二:在2014年9月的时候,在中央民族的工作会议中。xxxxxxxx提出,“中国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便是多民族,与此同时,它也可作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极为有利的因素,中国的的大国特征,使得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分布错落,文化融合,经济上互相扶持,以此逐渐形成了无法分离开来的一体化局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xxxx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大会在北京举行>http://www.nzhb.com/zhuangti/2014biaozhang/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些定义的提出,可见中央XX高度重视民族互嵌问题。在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长期居住着毛南族和布依族等民族,其中毛南族和布依族的人口基数比重较大,两个民族之间彼此联系密切,交融频繁。人们在交流中大多文化共通、共同发展,文化互嵌影响非常明显。

  (三)“散杂居民”与“民族互嵌”二者的关系

民族互嵌是指在民族间各少数民族在交流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散杂居民主要也是指非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同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交错生活在一起的现象。二者的关系是彼此促进,和谐发展。民族地区人们散杂交错居住,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人们的互嵌交流;同样民族互嵌思想的增强,也加强了散杂居民流动。就卡蒲乡来说,民族互嵌情况非常明显,毛南族与布依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彼此通婚,共同进行娱乐生活,大家和谐相处,可见民族间的互嵌促进了该地区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二、卡蒲乡民族互嵌情况及分析

卡蒲乡是一个民族乡,毛南族的民族特色保存得比较好。随着平塘县城镇化的发展,该地旅游经济发展很迅速,其中毛南风情园吸引着大批外来游客。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人口之间的流动,毛南族和布依族之间互嵌情况非常明显,具体表现有居民和生活空间上的互嵌、文化上的互嵌、经济上的互嵌和思想上的互嵌。

  (一)卡蒲乡基本概况

卡蒲乡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1991年由原卡蒲乡和河中村合并而成,是贵州毛南族的唯一发祥地。全乡辖14个村落,共计住户3030余户。

卡蒲乡的社会经济结构主要是农业和旅游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兼有少量荞麦、豆类、高粱等。此外还盛产棉花、油菜、辣椒、芋头、油桐以及桃、李等经济作物和水果。境内山丘连绵,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因此耕地极少。该乡拥有着丰的煤矿资源和零星的铁矿,但还未很好的开采和利用,并且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

近来该乡党委、XX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开拓进取,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卡蒲乡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保护村落”等殊荣。

“十二五”以来,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发展,相关项目资金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卡蒲毛南族乡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卡蒲乡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机遇,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统筹发展,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环境、浓郁的人文色彩等的优势,有步骤的推进乡村社区建设。

  (二)卡蒲乡民族互嵌情况

民族间的互嵌情况表现有很多方面,在卡蒲乡主要的互嵌表现有,生活和居民空间上的互嵌、文化上的互嵌、经济上的互嵌、思想上的互嵌。长期以来,民族社区间群众共同学习,和谐发展为卡蒲乡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生活和居住空间上的互嵌

一般来说生活和居民空间的互嵌包括:民族社区间的生活习惯、衣着、饮食、住房、出行以及民族“社区”间如何打破格局、交错杂居紧密团结相处的情况。下面就卡蒲乡的互嵌情况进行分析:

(1)节日风俗

卡蒲乡民族间彼此尊重各自的文化信仰,充分尊重和体谅民族间的生活状况,在一些传统节日上,大家大都共同庆祝,对一些好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而对一些比较繁琐的习惯进行摒弃。例毛南族独特的“火把节”,每每腊月三十晚上,人手一支点燃的火把,奏响敲锣片刻后便吹响牛角,随之放鞭炮互相祝福新年到来。这一传统节日深深的影响着当地的布依族民众,生活在卡蒲乡的布依族人也将此习俗作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2)民族信仰

毛南族最尊敬的神是自己的祖先和土地菩萨。过去卡蒲乡村头寨尾都建有“土地房”,自来有“千里来龙,必拜当方土地”的说法。这与生活于此的布依族盖的土地庙类似,布依族建此庙的缘由也是因为尊敬他们自己的祖先,只是布依族人还喜供奉龙神、山神、神石、神树甚至雷神、门神、灶神等。

节庆时节时常看到生活在这里的毛南族人和布依族人提着盛装食物的篮子共同去祭拜土地庙,可见两民族间已经形成了共同祭拜的传统。

(3)饮食习惯

毛南族喜食猪、狗血和山羊头熬制稀饭以及狗血、猪血加五香作料拌糯米面所灌成的血灌肠;一年四季喜吃火锅;狗肉乃为待客和自用佳肴。生活在这里的布依族饮食习惯与之大同小异。只是布依族妇女嗜酒更为普遍。热天上坡做农活喜带甜酒冲泉水、井水解渴,并且喜食牛肉汤锅。由此可见饮食文化互嵌的情况明显。

(4)服饰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特征,毛南族人的过去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女性服饰清朝以前上穿马鞍衣、下着上紫下红的百褶裙;清中叶后改为镶边大襟栏干上衣,裤边绣有花边,头包帕子,脚穿绣鞋,腰系围腰。佩戴耳环和手镯银饰等。随着历史的演变,并且受到布依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毛南族服饰越发和布依族的服饰相似,特别是各民族妇女的服饰,都是蓝色无领大襟半长衣,青布长裤四周都镶有花边。

作者在距离乡镇很近的卡蒲乡做调查的时候发现,从年轻妇女的穿着上是不分辨他们是毛南族还是布依族的,因为她们的服装极为近似。同时鉴于该地毛南族和布依族男子服饰趋于比较好区分的情况下,故不作具体的介绍(布依族男子的衣服颜色偏淡蓝,而毛南族则偏深蓝,类似于藏青色)。

(5)住房和居住空间

毛南族和布依族的住房建筑各具特点,但又不乏相似之处。毛南族的住宅在古代的史书中称其为“以岩穴为居”。在十七世纪的初期,逐步发展成为“荆壁四立而不涂”形式的草房,直到现在才逐渐发展成为木质构架的,以瓦做顶或者以草做顶的平房。一般三间一套。虽一底一楼,但底高楼矮,加上多是以竹为楼,只起到天花板的作用。不能堆放重物,也不能住人,并无使用价值,因此全部用底层。正中一间为堂屋,大门开于中间,大门外有三四尺宽的“吞口”,外有一至三级石梯。详如下图:

平塘县卡蒲乡互嵌式社区构建研究

到了现代,毛南族人才改进设计,增加楼上高度,并改用木板为楼。楼上可堆放杂物或作粮仓。畜圈和厨房逐渐分开,盖于屋前或屋后。这与布依族的建筑格局相似,并且都是干栏式的建筑,除却布依族房屋为三五间一套外,没有很大的差异。

可以说,卡蒲乡的民族文化特色还是保存的很明显的,民族村寨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各民族在长期的互嵌中,大家都共同团结互助,彼此互相学习借鉴,整个民族“社区”的人们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民族之间像石榴一样独立、长久共存,长期以往给民族间的团结与光荣做出了表率作用。尤其是对贵州类似的其他少数民族村寨起了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2.文化上的互嵌

文化的互嵌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特色文化间的交融和特色艺术等文化交融和发展上。

(1)语言文化

从语言文化上来看,卡蒲乡一些毛南族老人会说三种甚至是四种语言,其中包括:毛南话,布依话,平塘县城所说的方言(在这里笔者姑且称为“平塘话”,在平塘辖区内的一些镇子上,例如通州镇、牙州镇等地可能口音会有细微的差距,但是实质上还是属于平塘县城所说的方言,之所以笔者这样鉴定是因为,一些吐字或者是字面上要表达的意思大致上是相同的)、汉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话,由于每个家庭受教育或是被汉化的程度不一,普通话的标准可能就显得比较宽泛,笔者认为只要说出来能让外地人浅显易懂,并且发音和字面上的意思与北京话大致相近的都区分为普通话)。在这个地方的很多村寨都有老人存在“一人双语”者“一人三语”的情况。

(2)民间文学和艺术文化

毛南族有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如《盘谷歌》、《十二月歌》、《太阳·月亮歌》等,这些歌一般多在喜庆之日,妇女聚在一起高唱。独特舞蹈婚事中的“拦门歌”在长期与布依族的文化互渗中逐渐带上布依族的色彩,其音调柔和、婉转、活泼、动听,并且现在多用于赶场时的传统娱乐和社交活动形式。不仅如此,生活于此的布依族人的舞蹈动作也受到毛南族猴鼓舞深深的影响。

(3)婚姻文化

毛南族过去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只在本民族内相婚。到了近现代,才有少数人与布依族通婚。如今在卡蒲乡,很多人在生活中联系,产生了感情,毛南族与布依族彼此通婚现象变得非常普遍。不少毛南族家庭和布依族结成了亲缘关系,互相之间亲密相处,和睦融洽。这就促成了家庭上的民族互嵌。随着婚姻圈的扩大,也有毛南族姑娘嫁入布依族家庭。“这样便出现了一个家庭中存在两个民族的情况,他们在一个大家庭中,生活非常和谐。”[孟学华.刘世彬,贵州毛南族和布依族文化交融的表现及成因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2(02).]“一家两族”这种现象对于两个民族间的文化互嵌的影响是最大的。

当然,卡蒲乡还存在着其他文化上的互嵌。比如说笔者前文提到的毛南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动,例如布依族的美酒文化,毛南族的舞火龙等。这些活动和节日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卡蒲乡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在交往和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互相借鉴,不仅可以在感受多元文化魅力的同时,还可以体验文化的美美与共。

3.经济上的互嵌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经济不仅是民族互嵌的动力,同时也为各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十二五”以来,卡蒲毛南族乡在县委、县XX领导下,依照“十三五”规划中的目的以及要求,并深入贯穿并以此来落实XXXxxxx、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乡情,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抢抓国家帮扶毛南族发展和省委“两个优先”政策机遇,突出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思路,主攻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小城镇建设等各项工作重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带领全乡人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示范小城镇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全乡各项工作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卡蒲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大力推广贵州毛南族第一乡的同时,该地区的则借助民族村寨的优势,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城镇经济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5年来,由2011年7个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发展到2015年16个特色产业项目,累计实施金银花种植6000亩,核桃种植7000亩,特色养蛇12000条,种草养羊5020只,肉鸽养殖6300对,速生林1100亩,同时还发展生姜、食用菌、春树、养心草、蓝靛等特色产业种植。并落实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传统种植业向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与“民族互嵌”有着莫大的关联。

4.思想上的互嵌

据都匀县志记载,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布依族杨氏与毛南族石氏为争臭水井(地名)一带田地山场,引起了争吵,经都匀府正堂处理,纠纷很快平息,并誓“永断葛藤”。但是,在历史上,毛南族人和布依族一样,遭受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和残酷剥削。当压迫发展到极点时,为了求生存,为了保卫共同利益,毛南族人同当地布依族人很自然的就联合起来,向共同的敌人展开顽强斗争。从此以往两个民族间的隔阂烟消云散,开始和谐相处,并且关系越发密切,奔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思想上的契合是互嵌的基本条件,也是两个民族间长期以往和谐相处的结果,这就促成了卡蒲乡整体经济发展上的团结合作,也为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和融合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

  三、卡蒲乡互嵌式社区的构建

  (一)卡蒲乡构建互嵌式社区所存在的问题

卡蒲乡的经济发展在全县特色旅游发展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经济的发展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福利,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在不断地上升。该地的民族互嵌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XX部门对相关部门的政策还有待提高

健全的法规是一切事物正常进行的保障,在商品和社会活动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加强,势必会产生利益问题。从调查资料上看,一些普遍的不良社会现象在这里也经常发生,比如:牟取暴利,利益争执等。这些现象都不利于民族村寨的和谐发展。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例如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当地有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但是发展实属不易。一个层面中,因为其经济十分落后,不但使资金上的缺乏,同时还缺乏人才以及信息,和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村民可以主动参与到旅游发展中的机会可所谓是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影响力。

回顾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多村寨自身并没有开发旅游的条件,或者说其发展条件并不完善。但是由于他们急于脱贫,在没有进行科学化的规划之后,便进行盲目的开发旅游产业,使得大多数的村寨中的旅游开发,总是开发很积极,经营状态冷淡,最终以负债形式收场。这样不仅极大程度的浪费了人力以及财力,还损坏了资源以及环境,使村民负债累累。另一个层面中,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好,因此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使其旅游业也逐渐走向衰落。

2.民族意识淡化现象非常明显

受到先进的现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当地许多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因为在外地务工相较在家务农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同时村民们更喜欢先进、便利的现代文化。在追求思想解放的时候,人们放弃了传统文化的约束,并且非常痴迷于目前,高新产品来改变其本来的生活习性。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少数民族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却忽略了最关键之处,那就是因为将核心带进了物质享受的领域中,进而无法注重到民族自己历史悠久和别具一格的文化创新。因此,人们开始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就拿当地的民族传统项目来说,能保留的传统文化很少,甚至还出现了民族文化被同化的现象,比如:本来很神圣的“做桥”仪式,由于过程太过繁琐,许多人为了减少程序,没有对此进行推崇,这就会造成民族文化的流失。

3.媒介对该地的宣传不够全面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塑造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气质。依格瑟学者明确指出“区域的靠近总是人们展开和保持沟通联系的基础,稳固的居住地方对创新更加频繁和更加有含义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以来,卡蒲乡属于相对固定和封闭的地域空间,使得他们的文化背景相对稳定,且文化传播空间与聚居的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人们大多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有时候会对事物本来的面貌缺失宣传反而不利于事物的传承和发展。除开个人原因,还有就是一些社会和历史原因,比如畲族的盘瓠崇拜,有人认为其祖先是犬,一些则认为祖先是凤凰,后期突出凤凰崇拜,主要原因是媒介的影响。同理,在卡蒲乡也有同样的现象,人们有时候受大众传播的影响比较明显。

4.过度开发旅游业造成民族文化生态失衡

XX在机构在全面开发第三行业的同时,首个被XX机关主要提到的是旅游行业。旅游行业是我国发现最快速并且收益最高的一个行业,他可以为当地经济获得大量的效益,还能够为很多少数民族脱下贫穷困苦的帽子,与自己的资源特点相结合,仅仅抓牢大量开发旅游行业这个主要策略机会时代。民族风俗文化领域的旅游资源被大范围的挖掘出来,卡蒲村就把旅游行业当做他们获得经济利益的唯一方法。在此状况下,如果过量的将旅游行业的资源,文化以及商品等作为商业化的模式,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民族文化自己的开发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方式造成了民族文化的生态失衡。

与此同时,在贵州省工业领域和城市领域两者之间的促进下,少数民族区域的产业在XX机构政策的带领下快速开发。工业开发不仅为当地经济利益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还给地方人们在生活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在工业经济效益的促进开发下,地方的民族文化也在不多的走向不均衡开发。

  (二)对卡蒲乡构建互嵌式社区的展望

嵌入方式社区在促进每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卡蒲乡的和谐社会构造形成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使地方人们和其他外地人员更深刻地加入到地方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领域中,为民族融合供应了美好的市场环境,有效的推动当地民族关系的整体开发。因为中国发展一直居于社会主义初级领域,在社会主义这个时代,民族的差异化也会一直保留。伴随卡蒲乡城市化阶段的深入加快,医疗和住房等设备的系统也一直获得改善。在嵌入方式社区的模式下,族群相互相沟通的次数在不断的增加,同等元素也在增加。实行民族公平性和团结性的政策是每个民族之间相互信任的保证,从而增加每个民族的相互认可感。嵌入方式社区的建立是每个民族持续联系的阶段,同时也是强化每个民族关系调节控制的阶段。其目标性就是更有效的稳固民族合作,推动每个民族的同心协力发展。而卡蒲乡在建设嵌入式社区的进程中,民族关系也会随之更加和谐融洽。

多民族共同居住、村寨互嵌情况的发展、社会组织问题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和谐发展。各级XX都应该以民族团结、民族发展为奋斗目标;在民族互嵌的背景下,我们也应该围绕人文,地理,利益,文化要素,增强社区建设,从而巩固发展平等、团结、户主、合作之间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村寨良好的建设和发展。卡蒲乡只是民族村寨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笔者希望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对民族村寨的保护提供理论建设。

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每个民族的群众齐心协力创建了一个和平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人民群众在共同斗争中始终互相帮助,扶持,学习以及融合。这便是历史创新的趋向。虽然我们认可不同种族群体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别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差别化是绝对的。伴随社会的不断创新,民族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互相交融是无法逃避的,因此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当然这个交流、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卡蒲乡的毛南民族和布依民族文化的融合在逻辑上诞生并持续下去,产生了“你有我,我有你”的关系。每个人都互相依赖,形成了“你不离开我,我不离开你”的大势所趋。伴随社会经济效益的持续开发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每个民族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将继续存在。[孟学华,刘世彬.贵州毛南族和布依族文化交融的表现及成因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2(02).]

  结语

如今,伴随市场经济利益的不断发展,每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吸收以及相互学习是很常见的。然而,我们也承担着爱护,传承以及创新民族原始文化的巨大责任。在吸取和学习其他民族的良好文化时,不能够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丢失,导致它变成一个孤立的民族文化岛屿。吸取和学习的目的性就是保护自己并将其用于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自我丢失,成为他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推进社会主义民族村寨的建设中,唯有坚持民族自信,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更加灿烂,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村寨做出贡献。

可以说,卡蒲乡嵌入式社区的构建,是促进各民族沟通交流,交往融合的重要创新举措,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各民族互嵌达到民心相通、民族交融,夯实民族团结,这需要提升XX的现代化治理能力,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这既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新挑战,我们应抓住战略机遇,不断加强嵌入式社区建设,不急于求成,却乐见其成。

  参考文献:

[1]许宪隆,共生互补:构建和谐的散杂居民族地区[J].中国民族,2008(1).

[2]易法敏.文晓巍,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8).

[3](明)郭子章,撰.黔记[O].明万历(1573-1620)刻本.

[4]孟学华.刘世彬,贵州毛南族和布依族文化交融的表现及成因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2(02).

[5]石光尤,卡蒲毛南族风情文化[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

[6]卡蒲毛南族民族资源组,贵州平塘卡蒲毛南族民族风情资料荟萃,2007.

[7]杨茂锐,贵州毛南族独特的节日文化[J].理论与当代,2009(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932.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4月9日
Next 2022年4月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