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研究

[摘要]政治课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转变学习方式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对教师自身也大有裨益。但目前的就教学状况来看,政治课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尚存在

  [摘要]政治课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转变学习方式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对教师自身也大有裨益。但目前的就教学状况来看,政治课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尚存在互动主体错位、互动内容失衡、互动参与度不足等问题,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找到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正确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研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需是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的共同发展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师生互动”这一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但并不是所有的“师生互动”都能带来积极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师生互动”,探究“师生互动”的正确方法,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中学政治课课堂师生互动的含义和作用

  1.师生互动的含义

  “师生互动”一词在百度百科上的释义为“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老师先发起,之后老师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实现某一教学目的,做出某种东西,解出哪一道题,或是协助老师完成某个事情。”在这个形式化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将教师放在了主导地位,作为师生互动的发起者,而将学生完全放在了被动地位,学生是被引导者,这显然是片面的。
  首先我们如何理解“互动”?互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互动指的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广义的互动可以理解为人际交往,指的是在一定社会背景或具体状况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性质、形式、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发生“互动”的行为主体之间地位是平等的。
   作为“师生互动”与普通的人际交往互动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对此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一是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师生双方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二是认为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具体的说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阐释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Iandyou)关系,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然而教师作为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这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师生互动”就是将这个矛盾进行协调和统一。综上所述,我认为“师生互动”可以理解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师生之间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双向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作用,是一种师生关系的动态呈现。

  2.课堂师生互动的常见模式

  就现状而言,师生互动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有明显对比的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权威主义,而另一种则是民主主义的。
  权威主义者将教师视为课堂的权威,而学生则是出于知识的接受方,互动的形式呆板单一,互动结果也不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为“问——答”的模式,教师通过讲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将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此时教师既看不见不同学生的内在需要,也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又加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学生很容易对这种互动模式产生抗拒,甚至是恐惧,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疏离、学习效率下降。这种师生互动是消极的、无效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
  民主主义者则不同,教师在明确教育职责扮演好自身社会角色的同时,又不将自身凌驾与学生之上,将自己视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顾问,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做出正确判断,自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促进师生情感。此时的师生互动是积极而有效的。

  3.中学政治课课堂师生互动的作用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政治课作为一门智育兼德育性的课程,教师教学的宗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并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政治这门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内在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所以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对于中学政治课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政治这一学科是理论性、逻辑性比较强但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它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将老师传授的课本知识转变成学生的德育的提高,我们都知道人的德行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就,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慢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的。想要解决政治课的这一难点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积极的师生互动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动态的、体验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独立的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把发现的问题与课本的知识相结合与教师的讨论、交流,从而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通过教学的过程实现学生思想上、态度上的转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既能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效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又能由内而外的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2)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时期,学生大多步入青春期,大多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一味的强势可能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而一味的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判断的能力,教学方式运用在这个时期的学生更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政治课程的特殊性是由于它既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又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的教育模式显然违背了政治课本身的要求。老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运用于生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更有利于学生能够思维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社会风云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控制——服从”的传统填鸭式教育显然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运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用平等的心态和学生相处,做好引导、启发、组织的工作,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师生互动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过程。社会实践能力包括学生自主分析归纳能力、动手做调查的能力、还有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师生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主动将学习效果反馈给老师,把自己想表达的问题表述出来,都是需要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师生互动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对教师自身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堂成功的课,首先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预设,互动的内容也大大影响着互动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充足对课堂进行充足的准备,深挖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
  同时因为要发挥学生自主能力,所以教师对课堂的预设还应考虑到很多不可预知突发的状况,比如学生在预习或讨论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于课本外知识的困惑,需要得到老师的解答,此时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及时关注学科相应的社会信息,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最后,学生的成长更促使教师要不断的成长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本领,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当前中学政治课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中学政治课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主体错位
  师生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一方面从互动对象上来看,师生互动主要分为教师和学生全体的互动、教师与部分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单个学生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而从如今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师生互动的对象主要侧重于教师与单个学生或全体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提问,情境演绎,辩论会等,而如今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的互动方式一般只有提问,教师作为互动的发起者,互动对象的选择者,使学生丧失了互动主体的地位,只能被动的参与互动,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造成了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的尴尬场面,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正是因为互动主体的错位,教师完全掌握了课堂主动权,互动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公平的现象。比如教师通常喜爱那些成绩优异、性格活泼而又思维活跃的学生,那么问题通常都抛给了这一部分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得以展现自己。但这种情况有很大危害:一方面,那些性格较内向不爱积极参与的好学生则被忽视,引起这一部分学生内心的不满,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就被放任自流,学习态度更加懒散、不认真,也就慢慢丧失了学习兴趣彻底成为了老师眼里的“差生”。
  (二)互动内容失衡
  从互动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将互动分为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而政治课因其特殊性,更加强调的不是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应当更加看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简而言之是更侧重于情感互动。现如今的课堂为了升学、考试,却本末倒置,将互动的侧重点放在了行为互动上。互动的内容没有价值,比如大多是教师在课堂提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过于封闭式的提问无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反而让学生认为提问只不过是走个过场,无法调动课堂气氛;而面对有时候学生提出的与考试重点无关的问题时,教师一般选择忽视和一带而过,一方面教师容易措施更多的教育机会,同时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教师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即使有情意互动,也往往表现出情感虚假性,如情感的形式化与单向化,情感的垄断性、功利性与随意性等。
  (三)互动参与度不足。
  现代教育体制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但无论家长还是学生,甚至是老师第一考虑的问题都是“升学”。然而政治课在中学中仅仅作为一门副课,通常不作为升学的重要参考指标。由于这一点造成了学生对于政治课的普遍不重视和学习动力的缺失,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学生主观上来说懒得参与政治课课堂的互动,通常是心不在焉,政治课上做其他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对互动参与度不组,热情不高这种状况又反作用于教师,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热情,甚至导致教法单一、上课内容枯燥,又进一步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生恶性循环。

  2.中学政治课课堂的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静态知识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知识来源于知识来源于“与主体完全分离的抽象的物质客体”。在这样的知识观的影响下,知识被误认为仅需发现、复制而无需建构、生成知识是封闭的、真理性的结论体系。在这种把知识当作一种静态的概念理解的知识观前提下,传统教学容易仅从结果看待课堂活动过程,把师生互动过程仅仅视为教育的“工具”与“手段”。因而教师容易将思想政治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划上等号,认为只要学生学会了思想政治知识,其思想道德和公民素质就自然而然能够提升。这一观念否定了沟通与合作也是一种教育,不自觉的将学生放置在了单纯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进而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教师将师生互动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只关注互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寻找答案和沟通分享的过程。教师将师生互动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只关注互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寻找答案和沟通、分享的过程。其实师生互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互动中的过程和结果往往是不可预知的,其本质也是学习的过程,忽视这一点而只注重互动结果,一切按照计划的结果由教师主导所进行师生互动本身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也就容易导致互动主题的错位。
  (二)教师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影响
  教师在师生互动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当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对教材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挖掘时,互动的内容就会肤浅缺乏深度,互动的方式只是“教师问——学生答”,问答内容仅局限于课本的重点,无法达成实际教学效果。
  尤其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日益成熟,思维也更加活跃,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越来越敢于发言、敢于对某一观点提出自己的困惑和质疑,甚至有些问题比较刁钻超越了课本内容。此时教师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个人能力,无法进行迅速的反应,甚至误认为学生调皮耽误了课堂进度,此时就会忽略学生的问题。这样一来也就错失了良好的互动内容和教育机会。教师个人因素也是影响互动内容的关键。
  (三)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影响
  在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当前的中国社会形成了“片面求利”的状况,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追求“实用”二字,而目前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仍然是“一次考试定终生”,分数就是硬道理。这种功利观渗透在学校里,那么从教师来看,就容易更加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师生互动的过程和方式不重视,自导自演的教师已预先知道了每一场剧的最终结局,这种预设性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从学生来看,本身政治作为一门副科,在整个考试体系中处于并不重要的一环,学生本身不重视互动,不愿意参与互动,对政治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式理解成“贝多芬”,只要分数达标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

  三、提高中学政治课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对策

  (一)创新政治课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是一堂课的基础,互动内容的质量影响或者说决定了互动结果的有效性。课堂设计的创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生活入手寻找教学素材。我们都知道政治这门学科与个人生活、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又每天在发生新的事件、经历新的体验。我们的素材一定要从学生生活的角度选取并且贴合学习重点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素材要新,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素材要生动,现在我们的课堂展现方式多了很多多媒体手段,多运用图片、漫画、视频素材,让学生感觉学习不是局限于看书和背书,重点是运用书中的内容对生活问题、社会问题进行思考。
  第二,互动方式的设计创新。传统“一问一答”的互动方式显然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无论是从启发性还是公平性来说都具有明显不足。那么教师应当如何进行互动呢?首先封闭式的问答如“对不对?是不是?”我们几乎可以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轮流回答而不是一对一的师生问答,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师与部分学生的互动,又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互动中来,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演绎,让学生走上讲台,将课本的知识带入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最后我们还可以设计辩论会,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同龄人之间容易互相影响,某些个别同学的错误观念可以由大多数学生正确的观念进行引导,最后教师做好总结工作,让个别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观念并且得到纠正。
  (二)加强情感互动、优化师生关系,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X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真正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师生关系不如人意,师生往往将彼此看作对立面,教师管教学生、学生畏惧教师,师生关系疏离导致学生不愿也不敢参与到互动中来,学生就失去了自主性,无法保证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呢?
  首先,我们从课堂入手。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共同的参与者,应当共同为完成教学目标努力,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引导者应当多给予学生理解、鼓励、尊重,比如某个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不足,此时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勉强学生回答问题,而是从学生的角度感受该学生是不愿回答、还是不会回答,循循善诱一点一点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照顾学生情绪帮助学生缓解尴尬。也可以多运用肢体语言,比如抚摸学生的头,竖大拇指等,让学生感觉亲切和受到鼓励。用自己的耐心和真诚感化学生,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共同参与到互动中,比如《学会尊重体谅父母》一课的授课过程,教师设计调查,在黑板上写下“我知道父母的”和“父母知道我的”一系列问题时,可以首先写下自己的答案,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距离的拉近,愿意和教师进行互相沟通交流,促进师生共同合作交流。
  其次,我们可以从课下入手。如今教师与学生课堂外的交流几乎局限于教师找学生进行“谈话”,这种形式从学生的心理上来说是畏惧的。教师和学生最优的关系还应当是朋友关系,教师要做到关心每一位同学的生活、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在放学后或者周末去到学生的寝室,和学生们一起聊天,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以外的话题和他们进行沟通,展现教师的幽默和亲和力,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折服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街头偶遇学生和他的父母也是促进师生关系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在和学生父母的沟通中多夸赞学生,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期待,让学生看见、听见教师心中自己的优点,感受到教师的鼓励,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进而自觉明白自己应当如何去做。
  (三)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作为教师的身份,我们应当明白终身学习的道理。社会不断在发生进步,我们周遭的事务每天都在变化,教师的信息和知识储备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学习。教学手段从原来的课本、黑板、粉笔,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设备,教师需要通过学习知道如何去运用。每一个阶段的学生心理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比如90后和00后的思想一定有差距,学生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发展,所以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在不断地扩大,要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学习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产生新知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形成“教学相长”的状态。

  四、总结

  近年来,师生互动在政治课课堂中的运用已经普遍被认同,但无法掌握正确的互动方法会影响互动造成负面的影响,只有有效的进行师生互动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确立,这对现如今的教师群体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因为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更好的探索和完善。教书育人乃百年大计,少年强则国强,这关乎国家社会未来的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更多的投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马蕾.思想政治课生成性师生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4
  [4]古人伏.《师生互动准则初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1
  [5]何尚武.《论教学互动生态应力场的构建》,《教育评论》,2004,5
  [6]聂聪.马丁·布贝尔的对话原则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迪[J].科技信息,2010,16:134-135
  [7]梁伟.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有效师生互动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8]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罗杰斯.学习的自由[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7.
  [10]苏春景,许超,刘英.“人本特教”视野下课堂教学交往类型的情感误区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31-34.
  [11]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刘云杉.  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J].教育评论.1995(02)
  [12]马吉宏.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公平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7,01:21-2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9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9月4日
Next 2019年9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