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2009年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呼吸秋千》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饥饿书写。饥饿作为劳动营生活的主线,与人们的身体心灵以及人性交织在一起。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饥饿书写在文本中的表现,分析作者如何将饥饿的本质描绘得极其细腻又淋漓尽致,“饥饿天使”作为一个意象贯穿小说始终,然而在“饥饿天使”的笼罩之下,人性的复杂面与阴暗面也暴露无遗。
关键词:饥饿;饥饿天使;人性
饥饿是人类在生存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小说《呼吸秋千》营造的便是一个处处都充满着饥饿的世界。作者通过大量文字描写饥饿,把劳动营当中饥饿已成常态这一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甚至本文的主人公米勒认为饥饿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他认为这是一种慢性饥饿病,最初时只是在生理层面产生饥饿感,而后会逐渐演变成心理、精神方面的病态症状。
饥饿书写是最直观地展现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再现真实历史的书写方式,人类面对饥饿也有最直接的饥饿感,从而反映出最真实的人性。可见,饥饿是人性的试金石,饥饿书写既可以显示出在饥饿面前人性的扭曲与变异,道德良知的沦丧,同时也能凸显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一、饥饿的身体与灵魂
小说《呼吸秋千》处处都充满着饥饿,在里奥5年的劳动营岁月里,饥饿如同人的呼吸一般与人形影不离。作者把在劳动营的各个细微之处笼上了一层名为饥饿的“纱网”,整个故事线与饥饿紧密相连,从产生饥饿感,到人们如何与饥饿斗智斗勇以及如何克服饥饿来展开。
仅从小说的目录,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食物对于劳动营的人们来说有多重要。小说一共有64个章节,当中有许多章节的标题都是食物,如“石煤烧酒”“土豆人”等,透过这些章节名字,我们能够大致知晓其中的内容,劳动营的人们无非都是为了得到食物而活着。由此可见《呼吸秋千》中的饥饿现象遍布于劳动营和里奥的日常生活中,它无时无刻不在残害着人们的身体与心灵。
(一)生理上的“饥饿”书写
在主人公里奥长达5年的劳动营岁月里,最无法忍受的便是饥饿感。对于那些在劳动营生活过的人来说,他们自己并不自知疾病对其而言已经成为病理性症状,米勒认为这是一种慢性饥饿病,他表示有种饥饿会使你将原本极为正常的饥饿感转为非正常病态,会有源源不绝且新增的饥饿感入侵你的身体,随后持续不断地增长并涌入经过各种克制才稍微淡化的饥饿当中,从而形成更加强烈的饥饿感。如果人除了讨论饥饿之外,无法讲述任何与个人相关的事情。如若除了心中产生饥饿念头之外,其他事情都无法正常去思考,那要怎么才能生存下去呢?当饥饿涌上心头甚至无法控制时,硬腭内就会持续抽搐且产生一种似有若无的疼痛感,仿佛有人将刚剥下来的兔毛撑于脸上,而后由于晒干致使脸上流失水分,而覆盖于表层的绒毛是那般的苍白无色[《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著,余扬、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19页。]。饥饿如同恶魔一般无处不在,它变成了一种疾病,折磨着人们的身体。在“饥饿天使”一章中,作者写道“我把土豆皮塞进嘴里,闭上双眼,这样能更好体会它的滋味。冻僵了的土豆皮是甜的,像玻璃一样光滑”[《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著,余扬、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78页。],诸如此类赤裸裸地描写饥饿的句子不胜枚举,智力低于常人的卡蒂选择把虫子、叶子作为食物,实在找不到食物的情况下,其甚至尝试过警犬的粪便。这是由于人类的天性,认为如果想要与饥饿抗争就必须找到食物。米勒用这种直白的描写方式,让饥饿直接映入读者的眼帘,非常直观地将”我”饥不择食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为了抵抗住饥饿,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从初春到夏季,会有不同的野菜从地里钻出来,这便成为了最合适用来充饥的实物,比如麦得草配上盐之后,口感像莴笋一样,直接生吃也合适。而野生莳萝则被熬制成汤汁来喝,但每一个季节能吃的野菜都不一样,春季可口的麦得草,到秋季叶子变色之后就不能吃了,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外观与苦涩口感。当它无法让人们充饥时,便成为了饥饿天使的帮凶,艳丽的色泽仿佛在嘲笑着人们的无奈。除了麦得草之外,还可以选择去周围的村子乞讨。关于这部分的内容,作者曾在土豆人这一章中有所描写,当中写到主人公将一条酒红色丝巾作为交换品,递给负责采购东西的特鲁迪•佩利坎,希望能通过该方式获取一些食材,但是金最后并没有换来糖或盐,而是被巾却被工头图尔•普里库利奇看上并拿走了。而后为了报答主人公,图尔为他提供了一份能在农庄进行的工作,工作结束之后,它可以于农庄带上一些土豆。所以主人公每天都会想尽办法的在工作之后尽可能地多带一些土豆回来,经过清算之后发现一共带回了273个,他会带带着一身土豆艰难地在暗夜里行走,直至回到劳动人民当中。对于劳动营的人来说,除了吃无法和世界产生任何联系,在暗夜当中,主人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土豆人在黑夜里伴随着影子,走向其不愿称为家,却只能将其当回家的劳动营[《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著,余扬、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181页。]。在饥饿感过于强烈的时候,甚至会选择将面包以及停留在面包上的苍蝇一起吃掉,吃土豆时不会削掉皮,所有能够吃的动物、植物都可能成为食物,甚至还会有人把黄沙或警犬与野外拉下的粪便作为抵抗饥饿的武器,主人公还以间接的方式将仅剩的4本书“吃”了,当时为了获得食物,主人公出售了自己仅有的4本书。50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卖掉之后成为了卷香烟的原料,而主人公只获得了一升盐,卖掉70页就可以换来一升糖。彼得施尔甚至还用铁皮为主人公制作了一把梳子,只为了换到用亚麻布精装的《浮士德》,在后面的时光里,他又陆续把剩下的两本书换成了猪油,玉米面以及小米等食物。[《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著,余扬、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106页。]对于在劳动营生活的人来说,如果要对抗饥饿天使,首先必须存活,除此以外的所有精神或人性都是奢望。
在劳动与生活的所有人每天都会与面包徘徊。早餐时,在坚定与否之间徘徊并陷入其中;晚餐时又会陷入交换面包的陷阱当中,夜里伴随着白天省下的面包进入黑夜的陷阱里。早餐时面临的陷阱是最为考验人心的仿佛饥饿天使就在身旁,叫嚣着将它吃掉吧,拿到面包却不吃吗[《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著,余扬、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109页。]?但一天之内,只有早餐能够拿到面包,面蛋的数量还不足以让你抗拒一整天的饥饿感。然而正是这完全无法保护的面包,人们也不愿意马上将其吃掉。甚至想着将其留到夜晚再慢慢享用。早上的这片小面包,实是一个邪恶的陷阱,它完全让人们一整天都置身在吃与不吃的无止境的斗争矛盾中。只有当人的意志力坚如磐石时,才能够把这一丁点儿的面包留到晚上。人们都会觉得别人手里的面包比自己手里的大,一般情况下,晚饭都是用野菜烹饪而成的汤在喝汤之前,人们会进行面包交换,因为总觉得自己的面包没有别人的大,而别人眼里说看到的也是如此。[《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著,余扬、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109页。]”但其实所有人的面包都是一样大小的,只是觉得这个面包不能让自己的饥饿感完全消除,所以才会认为别人的面包比自己手上的大。所以早上吃剩的那点面包就在劳动营中交换开来,甚至可能交换了四五次,最后依然无法换到满意的面包。因为发现最终换到手的面包都变小了,于是只能换回自己最初始的面包。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明明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一个陷阱,却仍然愿意通过各种方式欺骗自己,只希望能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欺骗,就宛如饥饿一样,在这里交换仿佛也是一种病态行为。
那些在劳动营中生活的人们每天对饥饿感到绝望,好像人生的意义只剩下了对食物的渴求与欲望。他们每天清晨对那位丑陋的发面包的女人翘首以盼,他们不断地在思考着自己到底应该作何选择,一个六百克的面包还是一个八百克的面包,面包越重代表人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面包越轻分配的活也相对简单一些,比如打扫厕所、搬运沙子、砌墙等。赫塔•米勒总是不露声色地透露出人们对饥饿的感受,饥饿仿佛是一位先知,它能够看穿人们心中所想,将人们一步一步逼入绝境,表现出人们面对饥饿时的苍白与无力。从而也就有了那些自欺欺人的场景。在这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饥饿感中人们用以安慰自己的方式便是聊吃的,如同梦游一般,白天聊吃的就相当于白日做梦,不由地让我联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阿Q,用“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得到满足,醒来却是一场空。在主人公看来,女人的描述最为详细,她们会把做菜的过程当做演话剧,一般每道菜给予其三幕的时长,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讨论配料时,紧张氛围会逐渐凸显,比如在制作馅料时,如果讲到面包、肥肉或者是加上了鸡蛋的馅,对于各种配料的数量及制作方法都会精细地描述出来,从而形成极有代入感的紧张情绪,[《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著,余扬、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104页。]且伴随着人们谈话的深入,脸上便会洋溢着越来越幸福的笑容,聊得越仔细越深入,人们也会越痛苦越失望。想象和梦境中的都是幸福的生活,而现实却是如此地冰冷与苦不堪言。人们一边幸福地幻想着,一边面对着残忍的现实世界。唯有此劳动营的人们才会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苟延残喘地生存下去。直到高音喇叭响起来,即便是再美妙的梦境也要结束,人们只能重新回到一无是处的现实中,最令人痛苦的还是梦境与现实之间那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们一步一步陷入饥饿的无底深渊,越陷越深,在无限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饥饿对于劳动营的人们来说就犹如苍蝇一般时刻缠绕在人们身边,白天时人们会谈论食物,夜晚来临时进入梦境里寻找食物,所有人在谈话的过程中都会提及实物,作者还通过列举的方式把生活在劳动营的人梦见自己吃的画面描述出来,比如作者在讲述里奥的梦境时就特别详细,里奥说他喝的汤是在婚宴上的,旁边还有面包可以一块吃,而辣椒里面带有着馅料,边上还有各种塔形的蛋糕。后来里奥突然醒了,放眼望去只有昏暗的灯光以及凄凉的工棚,他未做多想,又进入了梦乡,梦里有着紫甘蓝汤以及草莓味的冰淇淋,吃完之后还是觉得饥饿,所以便又尝了撒有坚果的面条以及形状特别可爱的小面包。随后又吃了用朗姆酒制作成夹心的蛋糕,在梦境的最后,他几乎将狍子腿吃完,还用杏子蜜饯当了饭后点心。[《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著,余扬、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79页。]一个人只有饥饿到了难以忍耐的状态时,才会饥渴到连做梦都在吃东西,在虚幻的梦境里大快朵颐饱餐一顿,然而梦醒之后发现自己依然是饥肠辘辘,诚然这无疑是最煎熬的。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一个人还能感受到饥饿,那至少说明他还存活着,他对吃的欲望还剩一口气,因为吃对一个饱受饥饿之苦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吃成为了能够体现出尊严且让人产生幸福感的事情。但与此同时,它也逐渐变成了一种病态。此时的饥饿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烙印至思维中的病态症状,即便人们已经通过食物将肚子填满,但饥饿感仍然会笼罩于心间,仿佛一种无法挥去的恐惧,可想而知,这是一种多么摧残人心的炼狱,令人受尽折磨。
(二)精神上的“饥饿”书写
作者在小说开篇就指出饥饿对于劳动营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一种“慢性饥饿病”,显然饥饿已经成为了一种疾病,伤害着人们的身心。饥饿在侵蚀人的身体的同时也逐渐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况且饥饿的状态总是反复的,由此可看出,此处的饥饿已然不是单纯的生理状态,而是演变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感,人们的心灵也变成了一颗饥饿的灵魂。
里奥在进入劳动营之前其实是一个有“污点”的人。他是一个同性恋者,整日与他的玩伴四处幽会。在当时的罗马尼亚社会,一旦这样的同性恋者幽会被人发现,里奥不仅会惹来牢狱之灾,还会为里奥的整个家族烙下深深的耻辱。也正是因为里奥做了这样“下流”的事,他心里十分害怕自己会被视为种族的耻辱,于是里奥开始迫切地想离开家乡,到一个无人知晓他过去的地方重新生活下去,里奥甚至对自己即将要前往劳动营持期待之情,但父母对此没发表任何意见。在里奥的记忆中,母亲对她自始至终都特别冷漠,她甚至让里奥背上书包离开这个家,跟他说想干嘛就干嘛,最后还将他拖进房间收拾行李,即便里奥对此感到疑惑,询问母亲作为您的孩子,你想让我去到哪里呢?里奥在这无声的冷暴力中被父母放逐。正如书中开篇所说的“国家把我当罪犯囚禁,家人把我当耻辱放逐”[《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著,余扬、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4页。],里奥的心境与此如出一辙。
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情的真相也逐渐显露。里奥已经回不去从前了,对于里奥的父母来说,里奥的存在已经毫无意义了。某一天里,身在劳动营的里奥终于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件,他心里满是激动与兴奋,当他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打开那封信件,里面是一张单薄的明信片,明信片上有一张写着罗伯特,1947年4月17日出生的照片,照片中是一个男孩儿,下面便是寥寥几行文字映入眼帘。就是那零碎的字迹像是一把刀子,刺痛着里奥的心灵,里奥心里明白,精明的母亲为了省地方,全文没有一个字问候过他,这是多么令人心灰意冷啊。里奥孤身一人在俄国的小小村庄里,学会了要饭,学会了兜售,但他绝不会卑微地向母亲乞求爱,当里奥每天都饿着肚子的时候,里奥心里想的是家乡,浓重的乡愁之情愈演愈烈之时,殊不知自己的父母亲却在与另一个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以至于里奥竟然生出一个疯狂的念头,那便是面对着流星祈祷那位替代他位置的弟弟死去,反正他与那个弟弟也素未谋面。然而正当身边的所有人都拼命地往乡愁走去时,里奥却似乎有意地在抗拒着什么。里奥回忆自己回乡七年后,已经七年没有过乡愁了。有一天,里奥偶然在一家书店的橱窗里看见了海明威的《节日》,他不由地驻足细读,从书中读出了乡愁。里奥还为此买下这本书,踏上了回乡之路。就在此时米勒一句点睛之笔:“乡愁,好像我需要它似的。”在此时,里奥彻底明白,他所感受到的乡愁如同饥饿一样既真实存在又似乎虚无缥缈,在饥饿时人会更加思念家乡,而那些关于饥饿的记忆,早已经腐蚀人的灵魂,让人的身心更加空虚和寂寞。
当饥饿对身体的折磨已经上升到了不可磨灭的噩梦的时候,此时“吃”就成为了最强有力的反抗。人们肚子饿着时,脑子里就只会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吃”。在小说中,“饿”与“吃”的对立关系显而易见在饥饿的感觉越来越明显,直到无法忍耐时,劳动营中的人们就会聊起童年和各种食物,认为自己和世界的联系只有吃、甚至还表示自己对食物有如此高的欲望,是由于并不愿意离开这个人世,因为逝世了之后就再也不能尝到食物,此时的饥饿已然成为了一种创伤,让没有在劳动营中失去生命的人们依然有着严重的后遗症。即便转换时空之后,人们发现在劳动营的这段时间里,最主要的乡愁居然是在劳动营里的饥饿记忆,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一道伤痕。
二、劳动营中的“饥饿天使”
小说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那便是作者创造的”饥饿天使”的形象。“饥饿天使”出现在这部小说的多个环节比如水泥,土豆人以及麦得草当中,都利用饥饿天使这个形象诠释被饥饿控制下的人们濒临死亡的恐惧。因为“饥饿”是走向死亡的道路,人们奄奄一息,似乎只剩下最后一口气,而“饥饿天使”的存在相当于一个宣告死亡的使者,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劳动营的人们为了一口食物苟活。每个人心里都惧怕死亡,于是在“饥饿天使”的威胁之下,饥饿对人们具有双重作用,它既在警告人们随时都有可能被饿死的危险,又时时刻刻地警醒人们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努力卖命地干活,用劳力来换取食物。
“饥饿天使”包含了两个概念,即“饥饿”与“天使”。“饥饿”其实是一种生理体验,与人体器官胃直接相关,当人的胃得不到食物的满足是,身体便会产生饥饿的感觉。然而饥饿不易用语言描绘出来,它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例如具体的事物或者人类的感官体验来阐述饥饿的感觉。小说中,“饥饿天使”有时候还是里奥的朋友、律师,甚至是一位仲裁者。一直以来“天使”在文学作品里都被赋予着代表美好事物的形象,而劳动营中的“饥饿天使”在某种层面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人”。那为何称“饥饿”为“天使”呢?饥饿会让人走向死亡,历经饥饿之苦的人们活着也是受罪,因而死亡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解脱。作者在此创造出了一种极其残酷的美感:饥饿是天使,死亡是幸运。
饥饿天使是将人们的脸颊贴至它的下巴处,让呼吸随着秋千荡漾,根据“呼吸秋千”这个书名就能让读者体会到在劳动营生活的人们。为了获取食物而卖力干活时呼吸急促的神情,宛如一张张无奈的痛苦面具。劳工们每天都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上顿不接下顿,他们似乎被饥饿天使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导致人们的呼吸就如同荡秋千一样摇摆不停,而劳工们的生命也如秋千一般飘摇不定。在劳动营里每天都能不断地听见人死去的消息,每个人的死忘原因各不相同,究其本质都与饥饿脱不了关系。饥饿天使代替了死亡使者对人们的生命进行威胁,寸步不离,只要人还能感觉得到饥饿,就证明他还活着,还存在一丝生机。
在这座由“饥饿天使”控制着的牢笼里,“我们”要么想尽一切方法获取食物得以生存,要么便任凭“饥饿天使”指使,成为它的奴隶。当里奥终于结束了五年之久的劳动营生活之后,即便他十分幸运地从地狱般的劳动营中或者走了出来,但依然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饥饿感,回到村庄之后,他表示虽然离在劳动营生活的时间已有将近60年。但面对食物,里奥依然会产生特别激动的情绪,他甚至无法正常地通过刀叉吃饭,因为拿到刀叉手就会抖、吞咽时喉咙也会不自觉地抽搐,只要用餐时还有别人就会产生不安的感觉。因为在劳动营的生活已令其深深地领悟到饥饿的感觉。
里奥回忆起那段在劳动营中的艰苦日子,虽然如今的他有充足的食物填饱肚子,再也不用醒来时失落地发觉自己饥肠辘辘,但是那种每天活在饥饿天使威胁之下的恐惧已经在里奥的身体里根深蒂固,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被饥饿控制着的煎熬岁月。这种痛苦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无法抹去的记忆。通过米勒的描写可看出,饥饿天使的诞生实际上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堕落以及对待现实的残酷时无可奈何的情绪。
三、饥饿书写中的人性思考
“饥饿天使”警告我们要活下去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获取食物,同时也会将人类变为俘虏。使人类丧尽本性成为了饥饿的奴隶。一旦成为了饥饿的奴隶,必然会产生无尽的胆怯与羞愧感。在此影响之下,人们的行为变得极为冷漠且坚定,但其中又蕴含着无尽的绝望。[《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著,余扬、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138页。]”
劳动营中的人们在遭受着非人一般的待遇,人性的复杂也逐渐暴露出来。人们都为了一口吃而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人性也被逐渐地侵蚀。此时食物的力量是空前强大的,人们早已经失去了理智,头脑中唯一想到的就是我要比别人先拿到那份食物,人们的胃代替了头脑操控者人们的一举一动,在如此饥寒交迫的生存形势之下,人们坚定地遵从胃的指挥,于是他们对人的生死异常冷漠,甚至可以自私地背叛亲人。饥饿天使就在人们日复一日的争抢与斗争中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意志逐渐消失殆尽。食物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若是连温饱都无法满足,人的道德也就无从谈起。
在这个冰冷的劳动营中,人们的举动越来越自私而冷漠。当听到有人死去时,我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得到死去的人留下来的食物,人性早已变得麻木不仁。甚至连夫妻之间都会为了自己活下来而置对方的生死于不顾。律师保罗加斯特把患病妻子的食物吃掉,面对无尽的饥饿感,几乎死亡的妻子仿佛不再重要。卡尔利哈尔门为了吃到工友的面包差点被打死。小说中由于挨饿而引发的各类违背道德的事故。数不胜数,为了与饥饿对抗,食物成为了所有争夺的源头。在极端饥饿的境地之下,人们甚至会丢弃尊严,人性的麻木与自私也逐渐显现。在劳动与生活的日子里人们学会了冷静的处理,甚至在石首还没有僵硬之前将衣服剥掉,只为了让自己取暖,还把他们生前剩下的面包吃掉,在他们彻底死亡之后,所留下的便是活着的人的盈利。[《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著,余扬、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111页。]人们想尽办法把死人身上所有能够利用的东西都利用起来,因为在劳动营里人是否有尊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存活着,在存活的前提下,解决饥饿感便是生存的唯一意义,而尊严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奢侈。在这里,活着便是最重要的。生命就是草芥,没有任何尊严与敬畏可言。
在“干嘛勺勺计较”这一篇章中,作者把由于饥饿天使得介入导致婚姻支离破碎过程描述得栩栩如生。律师保罗加斯特每天都会偷他老婆海德伦的食物,他仿佛看守犯人一样守着他的老婆,如果她已经与其他人中间坐定,就会直接拉走。将老婆的汤放在自己碗的旁边,想尽办法地偷汤,只要他老婆的眼睛看到别的地方,律师的勺子就会进到自己的碗,一旦被他发现,就会询问妻子干嘛要勺勺计较。其实,此时海德伦已经没有抗争的能力,甚至在不久之后就已经离开人世,而律师则选择将妻子死后,将她省下的面包都吃掉,甚至把她的衣服穿上。最后为了偷欢,又把偷来的衣服送给了情人。主人公里奥也曾贪婪地将汤匙伸进海德伦的碗里,还有手风琴手康拉德•凡恩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用一块木块和巡夜人卡蒂换面包,虽然最后他的“计谋”没有得逞,但是这样的行为充分说明了有些人在利益面前贪婪且不择手段。人性的道德感在饥饿面前早已烟消云散。
当然,小说中也保留了人性善良的一面。巡夜人卡蒂,她虽然不是主人公,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也不是很多,但卡蒂这个人物形象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与众人不同的是,她的出场往往就会给人一种单纯无邪的感觉。卡蒂从出生的智力就不正常,5年间,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劳动营,她的癫狂使得饥饿无法侵占她的大脑。因为她的大脑根本就没有留在劳动营,也使其行为举止和劳动营当中的种种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她的身体里藏着一种劳动营的人所不具备的纯粹感,这令作者羡慕不已。对于她的天性,饥饿天使完全无法探个究竟,虽然同样也入侵过卡蒂的身体,但与正常人不同,她并没有做任何选择,只是做了最简单的事情,不会为了任何目的而付出任何东西。虽然她没有去想尽办法的换食物,最后也活着走出了劳动营,她的身上依然有着一种自然天性,这与发面包的范妮有着明显差别。而这些正好体现出人性善良的一面。卡蒂因疯癫而保留了人最纯真最本质的面貌,她的存在是劳动营中仅存的善良与温情的表现。
人处在极端境遇时,所能想到的结束的方式便是死亡。米勒通过对人性的扭曲来讽刺现实的政治,在一个贫困且以暴虐为主流的国度,人性已不复存在,甚至所有人都养成了贪婪的心理及自私的本性。人们心中最初的那份道德感于正义感在冰冷的饥饿面前早已荡然无存。
结语
饥饿是发生在《呼吸秋千》五年劳动营生活的主要事件,饥饿通过人的身体来承受,更进一步的则是对人们心灵的伤害。《呼吸秋千》是奥斯卡斯提奥把自己在劳动人民的生活记录、以及米勒对于母亲在劳动营中度过的童年记忆作为基础创造而成的,是真实的故事。作者通过丰富且传神的饥饿书写,还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历史,直白冷静的书写笔调让读者了解到劳动营里最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图景,折射出人性在饥饿面前最真实的写照。
参考文献
[1]赫塔•米勒:《呼吸秋千》,吴文权、余杨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单旭珠.饥饿•历史•叙事——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赫塔•米勒)作品研究系列之一[J].文艺争鸣,2013(10):149-154.
[3]黄悦.赫塔•米勒的创伤经历与其文学创作[J].青年文学家,2013(14):30-31.
[4]王慧.论赫塔•米勒的边缘化写作[J].金田,2013(11):80-81.
[5]吴文权.论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超现实隐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25(04):57-62.
[6]邵凌玮.赫塔•米勒《呼吸秋千》的文化记忆[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28(02):106-111.
[7]汪倩秋.论《呼吸秋千》劳改营描写中的人性探索[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110-113.
[8]张帆,冯晓春.论赫塔•米勒诗歌中的意象拼贴与诗化现实[J].当代作家评论,2011(06):62-71.
[9]胡蔚.政治•语言•家园——赫塔•米勒的文学观[J].探索与争鸣,2010(01):70-74.
[10]唐燕飞.政治与审美—赫塔•米勒小说研究[D].山东大学,2014.
[11]余杨.论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创伤书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02):20-28.
[12]李金宁.《呼吸秋千》的饥饿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13]武孝梅.浅析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饥饿”[J].北方文学,2018(18):48-50.
[14]张霁:异质与边缘的表达——论赫特•米勒创作的跨文化视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01):10-14.
[15]张光阳.论赫塔•米勒小说《呼吸秋千》中的饥饿问题[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16]Grewe-Volpp,Halfmann,Grewe-Volpp,Christiane,and Halfmann,Ulrich.Erlesenes Essen:Literatur-Und Kulturwissenschaftliche Beiträge Zu Hunger,Sattheit Und Genuss;Für Ulrich Halfmann/Christa Grewe-Volpp…(Hrsg.).Tübingen:Narr,2003.
致谢
直到论文的完成,才真正意识到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抛弃了许多。大学的教育让我学会了从更多方面去思考一件事情,论文写作的过程十分漫长也很枯燥,由于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浅陋,往往一个很简单的概念都得翻阅好多资料才能理解。老师针对我提出的问题以及论文中所出现的不规范之处,都及时回复,解开了我在论文写作时的许多疑惑。虽然这次论文选题有点仓促,但我却很享受论文写作这个过程。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在这次论文中老师孜孜不倦的学者态度令我钦佩不已,值得我去敬仰和学习。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