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中国新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速度正在逐步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也进入了关键阶段。同时,在我国农业作为一个低效率的产业,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也不高。“乡村振兴”给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带来契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能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还能促进农民自身的成长。文章以宣威市靖外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在农民教育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研究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发现在农民、培育机构、XX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最后提出提高农民意识、构建科学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发展提供思路借鉴,促进靖外村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一、前言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1]。新型城镇化具有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特征,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2]。农村发展需要与城市紧密联系和互动,通过推进农村产业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和融合,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载体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大批中青年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3]。目前的农业劳动力大部分是妇女、老人和儿童,而农村地区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很少。所以目前农村劳动力结构已脱离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由于农业本身就是一个经济效益不高的产业,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比其他行业的经营者要低得多,农村在交通、医疗、水利等基础设施供给方面也比较落后,农民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也相对低下。乡村振兴为发展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机遇,既可以提高其职业技能,又可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培育农村新型职业农民,但由于多种内外部原因,在培育过程中出现了培育组织主体单一、培育方法滞后等问题[4]。
2.研究目的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为视角,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于农业,而农业产业安全对促进新型城镇化至关重要。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并行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文章旨在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同时,培养大批“文化高、技术好、管理有效、管理有方、
创业有方”的新型职业农民非常有必要。为此,文章选择了宣威市靖外村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宣威市靖外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及发展路径。
3.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其培育问题对于促进乡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关理论进行完善,充实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研究。
实践意义:农村问题的根源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提高农业产业的转化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文章以宣威市靖外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其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其他地区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研究人力资本和农村教育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在他的《国家健康》一文中首次提及人才,并在《国家健康》(“国家健康与自然”)中,明确了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的表现形式,并且人才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ChanchaiPetchprapunkul(2016)认为: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要发挥人力资本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这就要求建立一种长期的发展机制[5]。Deming(2018)强调农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教育是为年轻农民提供了进入“农民”职业类别的新途径,有助于绕开非传承的限制[6]。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如何培训、培训的方式方法等角度提出了观点。如:Jurksaitiene(2015)研究认为,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既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职业教育,也可以采取非正式的素质教育[7]。Kredenets(2016)认为,专家理论与职业培训实践要相互结合[8]。Barbinov(2018)指出,农业职业培训的方式方法主要利用实地农业培训、农村农业培训以及学校全日制农业培训,并实施终生学习制度和个性化农业教育,使之与当前的农业发展相适应[9]。
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中,职业农民的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发展时间比较悠久,而且得到了国家XX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国外发达国家中,人们已经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农业人力资本具有重要作用的共识,并且已经建立了健全的相关研究理论体系,而且这些研究的结果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国内文献综述
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农业的现代化,尤其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更加关注。近年来,我国学者已开始关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论述。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徐谷波等(2021)指出新型职业农民通常具有一定的农业化专业性技能和综合经营管理能力,文化素养较高、思想较开放,是将务农作为终身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10]。李莹和闫广芬(2021)曾总结了新型职业农民的三大内涵特征,通常是指较高的经济收入、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相对较高的综合素质[11]。
另外,关于存在的问题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卢华(2021)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认定标准不严谨,管理无秩序,保障机制不全面,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民参与培训意识较弱,培训内容和现实需求相似度低等问题[12]。元焕芳(2021)指出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是集中理论培训、统一实践参观和实训指导为主,而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行业范围广泛、类型多样,如果统一采取相同的培育方法会导致针对性不强,影响培育效果[13]。刘远钦等(2020)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大致分为系统性培育模式和短期培育模式[14]。李博(2020)指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培育:一是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加大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二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育载体,三是尝试在培育过程中采用积分制,并按照积分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给予他们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以此来提高培育对象的积极性,四是吸引青年人群,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15]。
3.国内外研究述评
总之,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情况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培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总的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研究太理论化了,部分研究尚未深入探讨,对于指导实际生产可行性不强[16]。为此,文章选择宣威市靖外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其在培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利用中国知网、万维网、外文数据库、图书馆和网络检索等手段,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类和整理,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根据宣威市靖外村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套调查表,将调查表分发到宣威市靖外村农户手中,收集整理后,了解宣威市靖外村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情况,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3)访谈法:通过访谈的方式,对靖外村部分村民及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相关人员的访谈,从他们的角度,更深层次的交流,来了解他们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期待和意见。
2.研究思路
首先,在知网和图书馆等渠道中,找到了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对其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确定了该课题研究。其次,通过对宣威市靖外村农户的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依据宣威市靖外村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国内学者对农村城镇化各抒已见,胡银根、廖成泉(2014)指出农村城镇化并非仅仅追求景观形态、户籍以及土地的城镇化,而重点应是完善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或相似[17]。李强(2016)从空间角度强调农民世代居住的村庄对于他们的重要意义,认为城镇化发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主要包括就业结构的变化与分散居住向密集生产、生活、居住转变的空间形态的变化[18]。综合各位学者研究得出,农村城镇化是指在交通相对不便利、人口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的过程,且身份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
2.新型职业农民
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引证“新型职业农民”是迎合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新群体,具有经济学意义,是时代发展与进步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兴职业,是一种比传统“农民”拥有更高素质和能力的群体,不再是受尽冷眼的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上的划分[19]。X总X曾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九个字,为“新型职业农民”做了生动的诠释。
在2017年农业部公布的《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并规范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即:“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并有一定收入的现代农业从业人员,它们主要分为三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20]。
结合国家已有文件的规定和诸多学者的观点,文章不再对其进行新的界定,而是借鉴学者朱启臻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符合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拥有相应的土地;二是农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农业活动;三是主要的经济收入来自于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四是符合“新型”这个特征,要“有文化”、“会经营”、“有技术”的农民,同时还有具有现代化的发展理念[21]。
(二)理论基础
1.农民教育理论
农民教育理论是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科学、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中国农民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使几十亿农民有更好的社会主义意识,有更高的文化、科学素质,有更多的人来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物质、精神文明,也有更多人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最终目标是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繁荣[22]。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起点。能够胜任现代农业的生产活动,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维护农民利益的目的。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起源于18世纪,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X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中,舒尔茨明确了人力资本的内涵,指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是由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健康素养等构成的资本,另外舒尔茨还提出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通过对个体进行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形成人身上的价值,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贝克尔则在舒尔茨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展开微观经济分析,重点研究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23]。
在此基础上,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剖析和梳理。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力量,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农民需要积极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近几年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就要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切实把人力资源、资本开发摆到重要位置,其中就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4]。因此,要加快对各类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实用人才队伍,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分析
(一)宣威市靖外村概况
靖外村隶属云南省宣威市西宁街道办事处,地处西宁街道西边,该村距离西宁街道XX所在地17公里。东邻马街,南邻落水,西邻赤水,北邻列租。靖外村是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西宁街道下辖的行政村,为城乡结合区。据调查结果显示,全村的耕地面积为6230.21亩,以烤烟,玉米,土豆等作物为主,人均耕地1.42亩。全村共有1295户、4387名农民,男2232名、女2155名。农业人口4389人,劳动人口2642人。其中,有640名(占劳动力的25.22%)在外打工。种植和养殖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调查情况
文章以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户和培育工作者为例进行调查研究,该调查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进行。
1.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对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文章以靖外村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户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户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该问卷主要从农民学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针对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户,调查主要着重在以下方面:农户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等基本情况。农户参与培育的动机和期望:通过了解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原因,可以对农民对于新型农业发展的态度和期望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有助于针对性的进一步培育。农民对于培育情况的评价:通过了解农民对于培育的评价和对培育后自身发展的变化,可以客观的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的实际帮助。
2.访谈情况
为了对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文章以靖外村培育工作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的方式与培育工作者了解情况。访谈主要从农民培育情况、农民培育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解。针对培育工作者,访谈主要着重在以下方面: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包括培育计划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农民反应等方面的问题。农民需求方面的情况:通过了解农民的需求,可以进一步改进培育内容和方法,使培育更加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提高培育效果和质量。培育效果的情况:通过了解农民培育后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变化情况,可以对培育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培育方案、完善培育体系。
(三)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120份有效问卷,男性有90名,占75%,女性有30名,占25%;从年龄组成来看,在31-50岁之间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比较多,占到了70%的比例,而在5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比较少,只占了10%和20%。
从整体上看,新型职业农民的性别、年龄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以男性为主,31-50岁的年龄段最多。
(四)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
宣威市靖外村承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以来,严格执行相关政策,紧密结合当地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因材施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了提高培育效果,不断丰富培育内容,加强培育过程的严谨性,提高培育成果的高效性。同时,逐步构建政策框架,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全面发展。
为构建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和机制,首先就是要加强领导,明确各方职责。为此,宣威市设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局局长担任组长,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担任成员,这种领导架构为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宣威市靖外村,为了解决农民缺乏资金的问题,实施了一系列资金扶持措施,包括贷款和补贴等,旨在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新型职业农业的发展。最后是积极宣传,遴选培育对象。遵循宣威市的有关培育工作文件,靖外村的新型职业农民领导小组认真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状况,拟定了相应的培育实施计划。在“公开招聘-自愿申请-乡镇推荐-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核”的流程中,精选合适的人选进行培育。
总体而言,靖外村在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领导小组组织培训、资金扶持、遴选培育对象等措施,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尽管如此,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解决,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顺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民积极性不高、农民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积极性不高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宣威市靖外村愿意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72人,占60%;不愿意的有48人,占40%,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业培育的意愿还不强,积极性不高。
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访问得知,有些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主要是因为他们居住的地方距离培训地点较远、培训时间过长、对培训内容不满意、需要自己负担相关费用等。从这一点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还有待提高。
2.农民素质有待提升
宣威市靖外村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原始的阶段,听天由命,固步自封,不愿意去探索、去试验、去追求新事物,连尝试都不敢,面对市场上的风险管理能力也非常差。农民的素质水平,对其培育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尽管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改善与提高,但大多数农民在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长期处于教育环境较差、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也导致了他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眼界较为狭窄。此外,由于农民的自身基础相对较弱,即使接受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也面临着在接受新事物方面的阻碍。在实际访谈中,发现很多参加过培育课程的农民不够理解与认识其自身职业,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与一般农民区别不大,这同样限制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
(二)培育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靖外村的培育主体是由地方XX和农业专家组成的指导组和培育组组成,负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主要任务是制定培育计划,开展培训课程,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尽管靖外村的培育主体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培育内容不全面
培育内容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并完善,农民对于培育内容的需求也更高级。通过对宣威市靖外村农户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在培育内容上,更多的是一些传统农业知识的普及,培训的内容大多是陈旧的,缺乏多样化;此外,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存在着政策性内容过多的问题,而相应的实践操作类课程却相对较少。在课程设计中,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导致课程内容重复度较高,同时也限制了学员的技术实践能力。同时,技术推广类课程的开设也不够充分,难以满足学员的实际农业技能需求,这对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而言,显然是一大不利因素。
2.培育方式单一
靖外村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培育方式,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培育方式比较单一,与农民群众的需求有一定差距。授课以集中课堂教授为主,外出参观、田间课堂实践为辅,这种方式不适合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的学员。理论知识难以被学员吸收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另外,安排短期断续的培育次数较多,长期连续的培育次数较少。这样的时间间隔使得学员难以记忆内容,事倍功半。在访谈中了解到,更多的农户希望在农闲期间开展培育课程。
3.培育对象单一
在新时期,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培养一批热爱农业、懂技术、善于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而在对宣威市靖外村农户的访谈中得知,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名额,一般只针对长期居住在本地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培训人员认为,对于返乡青年、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这部分群体的培育需求,没有传统农民的高。而在问卷调查中显示,目前长期定居在农村的也有一部分是返乡青年、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这部分人群也有培育需求。因此,宣威市靖外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选择的对象只限于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或返乡农民,而忽略了真正想为农业农村工作,并自愿回到农村工作的城市青年、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各种类型的人。
(三)XX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需要农民积极参与,同时需要各级XX以及相关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XX的主导地位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便于引领并推动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政策扶持缺失
新型职业农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导致周边环境和相关政策的完善滞后。农民培育工作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各级XX及其主管部门是否重视。宣威市靖外村对新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按照云南省和国家的有关规定,自身虽有一定的培训需求,但因培训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没有制定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其发展仍有待提高。
政策的支持是培育过程中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培育工作不仅仅是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还包括对农民“成长”的保障和支持,例如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条件和政策环境。此外,农业资金补贴、银行金融贷款、土地流转和相关农业项目等惠农扶持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有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提出了一些想法和行动方案。然而,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农业政策体系,这对于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构成了一定障碍。同时,缺乏有力的支持和激励措施,导致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在土地、金融信贷、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申请等方面,新型职业农民缺乏政策支持。此外,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XX的扶持力度也存在不足之处。
2.权责定位不清
在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XX方面存在着相关部门间权责定位不清的问题。这主要由于XX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导致信息共享不畅,工作重叠、交叉、错位等问题频繁出现。例如,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业部门和负责就业扶贫的扶贫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导致在新型职业农民的招募和培育上存在着信息断层和管理混乱的问题。此外,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同执行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财政部门和人社部门之间在资金补贴和保险试点等方面协调不到位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五、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意识
1.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注重培育效果,把培养农业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重点。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参与到培育过程中来。要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进行适当的补贴。其次,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宣传,把农业职业教育的优点与好处尽量向广大农民解释清楚,积极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最后,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来的农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扶持。同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可以提供给他们一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营造出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为他们提供学习知识、掌握技术、提升素质、拓宽视野、加快发展的平台。
2.提高农民自身基本素质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民作为培育的主体和受益者,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育的效果。因此,农民首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和身体素质。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任党和XX,崇尚科学,遵守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素质。由于农村农业劳动消耗大量体力,农民应充分利用村内的健身设施和组织的体育活动,实现劳逸结合。
其次,农民还要提高自身文化和科学素质。据“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将大幅提高,这为农民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新的指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广大高素质农民的支持。农民应积极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熟练掌握实用的科学农业技术,掌握科学种植、高效管理等方面的农业知识和技巧。最后,农民还要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在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农民通常对职业的认可性和主体意识较强,愿意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农民应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培育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提高主体意识,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宣威市靖外村的培育主体应该由XX、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和农专家等各方面进行合作。XX应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投入,给培育提供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资源和发展需求,为农民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农专家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并为农民提供高水平的培训。
1.完善培育内容
根据宣威市靖外村农民对于培育内容的需求和特点,首先,靖外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应该根据当地农村城镇化进程,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新型种植技术、新型养殖技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其次,根据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农民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农业技术的讲解和实践操作等。最后,针对不同的培育对象,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例如,对于初创的农民创业者,应重点培训其创业技能和创业管理知识,为其提供创业辅导和指导;而对于已经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农民,则需要对其进行更新和升级的技能培训,以适应新时代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需要。
2.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在具体的培育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地创新培育方式。首先,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带培育对象到实践基地进行讲解,实地传播理论知识和农业技术,这样可以使得培育对象较好地吸收理论知识,并且可以解决培育对象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其思维。其次,教学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以采取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既能使得教师和培育对象合理的安排授课时间,以免出现“有课无人、有人无课”的现象,既避免了培训资源的浪费,又能使培育对象可以反复的观看课程内容,对于有困惑的问题能及时的得到解决,为培育对象和教师提供便利的平台。最后,教师与培育对象建立微信交流群。通过群聊的形式,及时了解培育对象面临的困境以及想法,支持培育对象分享自身的成功经验,鼓励越来越多的培育对象加入职业农民的队伍。
3.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根据靖外村实际情况,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当地农业人口的基本情况,掌握当地的农村人口组成,了解农民的意愿与需要,让有培育需求的人群都加入到培育队伍中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队伍。首先,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靖外村培育小组应该建立农村人才回流机制,利用激励政策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手段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其次,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注重青年人,他们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培育的积极性也更高。培育小组应以个人需要为基础,有系统地进行并制订与个人需要相适应的培育方案,确定培育内容,方法,实施方案,并对其进行组织,反馈,监督和实施。最后,靖外村村委会还需要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建设,并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让更多毕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和新时代农民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中去。
(三)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
1.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措施
要充分发挥XX的领导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因此,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XX为主体的原则。各级XX应该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将其纳入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规划之中,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加大财政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培育作用。
第一,对农民给予适当的补助和优惠,出台相关的惠农政策,引导农民参与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去,并鼓励企业赞助农业职业教育,以使农民走出转型的最初一步。第二,对于农业贷款实行政策倾斜。在年度预算中,要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经费充裕,对农民贷款实行XX贴息政策。第三,健全法制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成功经验,构建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
2.明确参与主体与完善管理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程,涉及到众多主体部门之间的系统协作。首先将现有由农业局、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等单位的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部门,负责新型职业农户培育的整体运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相互配合,进行准确规划,并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和组织管理体系。其次,XX应该依据培育资源条件,制定规划和安排,以确保各个部门公平合理分工,并实现高效的合作,实施问责机制以提升执行力和落实度。这样,每个参与部门都可以在培育过程中尽力发挥其作用。最后,健全监管机制,增强监管力度,以推动培育工作高效推进。在专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部门领导下,应持续加强监管并确保其主导地位;扩宽监管渠道,有助于提高整体效果。例如开通社会监督平台、政务公开、公众号等,以便接收社会群众的问题和建议。
六、结论
农村城镇化,是乡村发展的一个阶段或者阶段目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针对宣威市靖外村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采取了提高农民意识、构建科学有效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以及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的措施。由于文章是根据宣威市靖外村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宣威市靖外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在培育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还需要从更深层次上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已经开展,但是培育方式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于宣威市靖外村培育工作者来说,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XX、社会及农民自身多方面努力来解决这些难题。只有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全面发展,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X.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xxx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新华社,2022-10-16.
[2]钟雪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16):125-128.
[3]李远箴.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
[4]唐丽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有新思路[J].人民论坛,2021,(09):74-77.
[5]Chanchai Petchprapunkul,Narong Koojaroenprasit: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to Identify theEnterpreneurial Capability of Thai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Members on Their FarmManagement[J].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2016,(11):668-676.
[6]Deming J,Macken-Walsh,Áine,O’Brien,Bernadette,et al.Entering the occupational category ofFarmer:new pathways through professional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Ireland[J].Journal of AgriculturalEducation&Extension,2018,(2):1-16.
[7]Jurksaitiene,N.&L.Markeviciene,The Research 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nowledge andCompetencies in Non-Formal Education[J].Vide.tehnolo.ija.resursi,2015,5:87-96.
[8]Nadiya Kredenets.Forming Social Partnership Policy in Vocational Training of Service Sector Specialists in Germany and Austria[J].Comparative Professional Pedagogy,2016,(4):55-61.
[9]Vitalii Barbinov.Vocational Training of Future Agricultural Specialists:European Experience[J].Comparative Professional Pedagogy,2018,(2):160-165.
[10]徐谷波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11-15.
[11]李莹,闫广芬.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与培养[J].江西社会科学:2021,(12):219-225.
[12]卢华.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96-100.
[13]元焕芳.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12):42-47.
[14]刘远钦等.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43):170-173.
[15]李博.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及其推进路径——基于不同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20,(04):137-143.
[16]郭晓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
[17]胡银根,廖成泉,刘彦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湖北省襄阳市4个典型村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8-103.
[18]李强.怎样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中国乡村发现:2016,(06):1-5.
[19]邱家荣,王云峰.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内涵[J].云南农业,2013,(01):18.
[20]经济日报.我国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乡村科技,2017,(11):8.
[21]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26.
[22]贺文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6,(10):2-8.
[23]刘健.《城乡居民教育投资与收入关系实证研究:以中国中部地区为例》引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45-47.
[24]李宗青.破解“三力”瓶颈打牢乡村振兴根基[J].江淮法治:2021,(18):1.
[25]王玉峰,刘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目标与实践探索[J].长白学刊,2022,(01):132-141.
致谢
经过几番周折,我的毕业论文终于交付成稿了。回顾本科学习期间的点点滴滴,我要向关心和支持我学习老师、同学和朋友们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这两年的学习期间,我非常感谢班导师和各位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精心指导。老师们以其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与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在教学上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学习目标,也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无论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询、开题、研究和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我都得到了学院老师和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我愿借此机会向各位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愿老师合家欢乐,一生平安!当然,我能够顺利完成我的学业,与我的家庭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是她让我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走进高等教育的殿堂,作为单亲家庭,我是非常幸运的,在我的家乡,许多和我同样遭遇或者其他的同伴大都只能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然而对于我继续学习,母亲没有丝毫的犹豫,毅然决然地表示即使是节衣缩食,再辛苦,再清贫也要全力支持我的学业。谢谢您,母亲!感谢我的同窗和好友,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政法学院的各位老师,班级的各位同学的帮助和勉励,同窗之谊和手足之情,我将终生难忘!
受本人学识和能力所限,难免有粗陋之处,还请老师斧正,以便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得到许多家乡的父老乡亲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4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