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堪称飞速。其中,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以及古朴的历史文化优势,作为旅游业主要支柱之一的乡村旅游的迅猛崛起和飞速发展是时代发展走向的必然结果。但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时期较晚,时间较短,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机制,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际操作中涌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阻碍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包括乡村旅游民族性的弱化甚至是缺失,即乡村居民未切实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从而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乡村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受到冲击,正身处逐渐淡漠衰退的险境;乡村生态环境未得到合理的管理和保护,面临失去乡村原真自然生态的威胁。运用社区参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南花苗寨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民族性弱化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发展南花苗寨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为实现中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解决乡村旅游中民族性弱化和缺失的问题迫在眉睫。诚然,关于我国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繁盛局面,我国地大物博的国土优势以及古朴悠远的特色民俗文化是其得以快速成长的优越先天条件,再加上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到乡村振兴的概念后,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模式之一的乡村旅游,在政策的推动下,发展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有效的治理手段,不断涌现出诸多问题。这些阻碍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包括乡村旅游民族性退化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乡村旅游对外进行旅游供应的经营主体绝大多数并非乡村(村民)自身,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社区参与度不高造成的民族性弱化问题;其次,乡村旅游给乡村民俗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商业化并流于形式,失去原有的特色民族文化韵味,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民俗文化淡漠衰退造成乡村意象逐渐模糊的民族性弱化问题;除此之外,随着大量的城市游客涌向农村对环境承载造成的巨大压力,再加上管理者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失误、监管不力、不规范的投资开发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让原本清新美丽的乡村被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类城市现象所取代,乡村的生态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民族性弱化问题。
贵州黔东南凯里市三棵树镇的南花苗寨也深受其害,在经济、文化以及环境三方面存在的民族性弱化的问题同样在这个作为和湖南的凤凰古城一样同为第一批“全国旅游示范点”,也曾红极一时的特色旅游村寨身上上演,再加上被近几年来异军突起的黔东南旅游业新贵——西江千户苗寨的光芒所掩盖,南花苗寨的热度被时代进步的潮流浇退,现今处在一直不温不火,甚至逐渐被大众遗忘的尴尬境地。因此,解决南花苗寨现有的民族性退化问题,逐渐恢复并强化南花苗寨的乡村旅游特有的乡村属性,从一众被城市文明同化的乡村旅游点中脱颖而出,拥有自己的独特标签,摆脱现有处境,让其迎来发展的第二春对南花苗寨而言是一次紧迫而有意义的尝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国外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到目前为止,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已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随着乡村旅游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逐步成为引起乡村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方面种种变革的重要因素,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对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也成为国外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从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角度来看,XX机构以及多数学者一致强调和认同乡村旅游对推动地方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Fleischer和Oppermann认为乡村旅游受企业经营规模和季节性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对乡村地区经济影响不大,村民在投资旅游的回报中收入较低。从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的影响研究角度来看,许多XX机构以及包括Nilsson在内的许多学者在认为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乡村与外界的社会文化交流的观点上取得了共识,但Macbeth认为当旅游者人数超过一定数量,并对乡村生活方式造成破坏时,这种城乡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也会随之消失。从乡村旅游与农村环境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来看,此类研究结果喜忧参半,Garcia认为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而AbbyLiu则认为一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区的承载力以及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规划和节制的发展已破坏了许多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
2.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相较于西方国家则晚了许多,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萌芽,直到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之后,我国的乡村旅游才得到大规模发展。乡村旅游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话题是我国众多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乡村旅游业,所带来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同时乡村旅游在迅猛发展中对乡村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诸多学者和广大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王志标基于SWOT分析法,详细分析了在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的背景下,提出了乡村旅游要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改革创新的合理性建议。何小玲在乡村旅游冲击和阻碍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困境中给出了开阔性的思维与出路。蒋玲在分析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并一一给出了对策,为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3.国外乡村性研究现状
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4年在界定乡村旅游时,首次提出“乡村性”一词,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Dernio的“关于乡村与农业旅游”,Brohman的“第三世界国家旅游发展的新方向”,Reichel等的“以色列乡村旅游”,Bramwell等的《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等文章和书中,都对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进行了定性描述。国外学者对于乡村性与经济、文化和环境三方面的联系研究还少有论述。
4.国内乡村性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方面相对较晚,张小林教授最早提出乡村性的概念,对于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进行定性描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性研究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围绕“乡村性”展开。国内学者邹统钎、何景明、王云才、李开宇、张环宙等都提出了对乡村性的理解和界定。学者李孝坤认为,乡村性是有别于城市的专属特性。汪惠萍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独特吸引力。很多学者都认为,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众多学者对乡村性的内涵的具体理解存在不同和分歧。不可置否的是,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丰富内容的及其复杂的大系统。汪惠萍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董伟峰从情感维度视角对乡村性进行创新性补充。刘敬华给出了乡村自然肌理等四个关键乡村性要素根植于乡村地区的合理性建议。然而对于专注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仍少有论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国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更早更偏成熟,而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对于乡村性的研究,国外学者更偏向于乡村性的定性研究,而国内学者在兼顾乡村性定性研究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更深层次的尝试建立并不断完善乡村性的评价指标,进而对旅游地的乡村性从不同角度及深度进行探索和挖掘。
(四)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指旅游活动发生在乡村地区,凭借乡村地区特有的区别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乡风民俗、农业生产等为旅游吸引物,并满足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必要的生活物质需求以及迎合现代都市人“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的旅游活动,是一个兼具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和民俗文化专项的综合功能的一大旅游产业。
2.社区参与理论
社区参与理论的研究主体必然是围绕“社区”一词。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的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社区发展的决策、实施以及共享发展效益的过程。社区参与理论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发展建设中来,从而影响社区居民和社区的整体发展方向和进程。通过运用社区参与理论,带动南花苗寨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中来,增加其个人收入、促进个人成长、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从而推动南花苗寨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进程。南花苗寨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当地村民息息相关,当地村民的参与更能凸显乡村旅游的民族性这一独特卖点,实现乡村旅游民族性的复苏。
3.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要求是可实现长远发展,这就要求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长期稳定协调的统一发展,换而言之就是既要满足当代的发展需要,同时又要保证不对后代的发展条件进行损害。于旅游业而言,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依托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必须要把保护和开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这个必要条件。换而言之就是可持续发展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准则和方向,所有旅游业的相关受益者在享受旅游地带来效益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把保护旅游地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放在首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无法脱离这个准则。
二、南花苗寨旅游发展概况
(一)南花苗寨概述
南花苗寨,苗语Nanglhjib,位于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寨是由苗族祖先于明成化年间顺清水江迁徙而来的,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全村共四个村民小组,187户人家,共842人,森林覆盖率高达83.2%,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依山傍水的少数民族村寨。房屋为木质吊脚楼,文化是以巴拉河长裙苗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民族节日主要有“姊妹节”“粽粑节”“吃新节”以及“苗年节”。
(二)南花苗寨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1991年贵州提出“旅游扶贫”发展理念后,南花苗寨得以逐渐发展成为特色民族村寨,作为黔东南巴拉河7个苗寨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的南花苗寨,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四季宜人的自然气候、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极具苗家特色的一系列旅游设施项目,满足了前来寻觅探幽的中外游客从直接感官到心理皆获得极佳的旅游体验的旅游需求。在南花苗寨目前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花桥、苗族图腾古枫、神泉以及“姊妹节”“粽粑节”“吃新节”“苗年节”等苗族盛大节日。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全村旅游收入从1997年的0.5万元到201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0多万元,先后被中央、省、州、市授予“先进文明村镇”、“国家农业部生态富民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并在2019年12月9日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但由于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近邻的旅游景区——西江千户苗寨乘势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并一举成为黔东南甚是贵州旅游界的名牌。来自西江千户苗寨几乎全面覆盖的碾压,再加上南花苗寨自身体量小,旅游产品及旅游形式相对单一,缺乏系统的管理结构,所以近年来即便拼尽全力发展但仍旧收效甚微,曾经辉煌一时的南花苗寨现今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甚至以致没落的疲软状态。
三、南花苗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一)问卷调查设计
利用问卷设计软件,首先明确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及问题,确保问卷与调查主题的密切相关;其次,问卷的设计要呈现整体感,即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使问卷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本次问卷主体由五部分组成:首先是村民对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了解度,其次是对村寨经济、文化以及环境三大状况的调查,最后是对南花苗寨乡村旅游发展建议的收集,问题的设置和布局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再有是命题准确,提问指向明确清晰,便于被访者对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本问卷每一个问题均只针对一项现状指标,例如本问卷中所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村民对本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的了解程度,就专门指向村民对本村寨乡村旅游的关注度这一现状指标,目的是整体了解村民对本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度问题。问卷整体包括前言、主体以及结束语三部分,即前言:诚恳的问候语、对有关调查事项的说明以及调查的保密原则,用以获得被调查者的理解和支持。主体:问卷命题与回答选项,首先整体了解村民对本村寨的关注问题,然后依次针对经济、文化及环境设置并排列问题,指向相同的问题排列在一起,实现问题排列的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而后问题的排列坚持先易后难原则,结束语:对被调查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总而言之,问卷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严密,与所研究的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以确保最终的数据统计与所得结论具有真实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问卷调查过程
笔者带着220份问卷,于2022年12月10日至12月31日对南花苗寨的村民及商店经营者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认真指导调研对象填写问卷、积极地向南花村民、村内商铺经营者以及村内相关旅游从业人员等询问关于南花苗寨乡村发展的相关情况。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对南花苗寨内的204名人员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经汇总后得到有效问卷为200份,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南花苗寨村民。
1.村民对本村寨的乡村旅游发展关注度
图1村民对本寨乡村旅游发展的了解程度
村民对南花苗寨目前旅游发展现状的了解程度的调查,由图一可以知悉村民对村寨旅游发展的一般了解程度为65.53%,非常了解的程度为23.58%,据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村民还是密切关注村寨的旅游发展的。
2.村寨的经济状况
图2发展乡村旅游对村民收入情况的影响程度
对村民近年来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对自己收入影响情况的调查,由图二可以了解到发展乡村旅游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影响的一部分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的占64.57%,没什么影响的占27.50%,总体上相当可观的只占7.93%,由调查结果显示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并没有为村民带来很显著经济效益,站在利益中心的只有少数。
图3村寨内商铺的经营者身份占比
对村寨内大部分商铺经营者身份的调查,据图三可知南花苗寨内商铺的经营者外来的占70.86%,其他的经营者包括寨内村民和其他人员只占29.14%,结果显示,村寨内商铺经营者还是外来人居多,村民在村寨旅游发展中的总体参与度不高。
图4村民不自己经营商铺的原因
针对村民大多不自己经营店铺的原因调查,由图四可知资金不足占87.79%,缺乏经验占68.43%,生意惨淡占83.59%,结果显示,自身缺乏资金以及受旅游淡旺季影响造成的生意惨淡是导致村民不愿自主经营的两大最主要的原因。
3.村寨的文化状况
图5发展乡村旅游后的当地民俗文化状况
针对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后对当地民风民俗文化的感知情况调查,可以直观的获取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当地传统文化的真实发展状况,由图五可知,随着南花苗寨发展乡村旅游进程的推进,有67.24%的村民认为当地的民俗文化只流于形式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极乐观主义的认为当地文化得到全面弘扬和发展的只占20.69%,同时极悲观主义认为当地文化已经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的也只占少量的12.07%,总体而言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正在面临商品化以及文化韵味消退的困境日益加剧。
图6当地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保存状况
对当地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保存情况的调查,可以知晓近年来南花苗寨发展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损耗程度。由图六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67%的村民觉得有些许损坏,41.52%的认为损坏较严重,觉得保存完好和损坏很严重的分别只占5.72%和3.09%,由此可知近年来南花苗寨发展乡村旅游的确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带来一定的损害,但仍以回旋的余地。
4.村寨的环境状况
图7村民对村寨环境状况的评价情况
对南花村寨内环境情况的调查,由图七可知有19.38%的觉得环境优美,49.69%的觉得环境良好,25.57%的觉得环境一般,只有3.09%的觉得环境很差,结果说明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确实对村寨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南花苗寨的生态环境质量仍是不错的。
图8村民对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后环境变化的感知程度
对村民对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感知情况进行调查,由图八可知有13.72%的村民认为环境变得更好了,51.97%认为有些许污染24.99%认为没什么变化,9.32%的认为污染严重,结果说明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确实对村寨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南花苗寨目前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改善但目前情形仍较为乐观。
5.针对南花苗寨的旅游发展建议
图9南花苗寨为实现乡村旅游的更好发展需完善的项目
对南花苗寨为实现乡村旅游更好发展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调查,由图九可知服务质量、民风民俗的还原、旅游项目的扩展以及餐饮占比较重,分别为86.37%、73.69%、77.94%和62.72%,以此数据为参考为南花苗寨未来的发展建设提出合理性建议。
图10南花苗寨乡村旅游建设需改进的建议
对南花苗寨乡村旅游建设的建议进行采集,图十显示管理系统的完善占78.62%,XX提供建设支持占比最重是87.46%,服务水平的提高占65.94%,村民参与度的提高占75.73%,基础设施建设占51.47%,环境保护和交通占比较小分别为42.39%和18.36%。
四、南花苗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民未切实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
乡村旅游原本是被作为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但各路来自城市的投资者或经营者往往最先嗅到商机,并大量涌入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大面积租赁村民的土地修建商铺或民宿,抢占了大部分先机。当然,这与南花苗寨因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村民本就不具充足的资金来经营商铺,在旅游淡季更加无法维持自营店铺的日常经营。经调查,南花苗寨许多商铺经营者均非本村寨村民,而是来自城镇或是其他社区有一定资本基础的商人。这一现状使得旅游收益中的绝大多数流出当地社区,进入到城市或是其他社区,即便有部分收益留在当地社区,社区精英也摄取了余下的多数,大部分村民仅仅只能从受雇于外来经营者从事低报酬的劳动,或者靠出售一些自家种植农产品来获得微薄收入。这造成了发展本地旅游不但不能保证本地村民的就业和收入,反而加剧了本地青年的外流,他们大量前往城市谋生,慢慢在城市站稳脚跟后安家,再把留守的老人和小孩接到城市生活。渐渐地,本地村民越来越少,特色村寨变成外地人的村寨,乡村旅游变成由城市人向城市人提供的乡村旅游,这一现象对于越出名的乡村旅游地来说越发显著。乡村旅游一词逐渐名存实亡。
(二)当地民俗文化正面临逐渐淡漠衰退
乡风民俗是作为乡村旅游吸引城市游客的两大基本元素的其中之一,可见特色民俗文化对于乡村旅游的极大重要性。但为了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原本一年一度甚至是几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让这些文化节落得流于形式,失去了原有的民族节庆文化韵味。此外,特色村寨的房屋建筑也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是,为满足城市游客丰富的物质需求,村寨慢慢筹建鳞次栉比、整齐划一的楼房,老式的居民吊脚楼被现代建筑材料翻新,被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模样竟与镇上的样子慢慢重合,乡村变得和城镇一般无二。有些乡民还满脸自豪的说道:“镇上有的,我们这大多都有。”更值得一提的是,村寨许多年轻一代竟不会说苗语,而是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游客富足的物质条件毫无避讳的展现在村民眼前,这样的物质吸引,对由于村寨相对闭塞、眼界相对较窄的年轻一代的诱惑和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城市富裕安逸的生活状态会不断冲击着他们的神经,对以后前往城市发展的愿望愈发坚定,于是觉得学苗话多余,索性放弃不学。少数民族被逐渐汉化,这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传承无疑是巨大的打击。除此之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收益的村民,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或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旅游服务工作,长期如此变得圆滑谄媚,唯游客马首是瞻,而无法获得利益相关的村民则对外来人口表现出明显的排斥或者冷漠以对,原本至纯至善的民风渐渐面目全非。
(三)生态环境未得到合理的管理和保护
组成乡村旅游吸引元素的另外之一的就是美丽原始的乡野环境。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除了依托于当地独特的民俗风貌以外,乡村原始的自然山水是另一个旅游生产的生产资料。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旅游旺季,南花村寨在接待日益增长的游客时,由于村寨管理者缺乏对环境承载力的正确评估,或者环境卫生监管不力等原因,村寨内及河水中时而能看到乱丢乱扔的垃圾,不光影响了游客对整个村寨的环境卫生的印象,也对村寨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此外,游客乘坐交通工具排放的汽车尾气还会对村寨内的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未建立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而造成的水体污染,乱丢乱扔的白色垃圾造成的土壤污染以及汽车鸣笛或是游客娱乐的嘈杂声对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扰乱等等,再加上村寨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欠缺,环保意识不强,不能妥善处理日益增多的垃圾、废气、污水等问题,给南花苗寨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显现出与乡村形象不符的环境状况
五、针对南花苗寨旅游发展的优化建议
(一)调动村民积极性并鼓励其自主经营
当地XX和村委会切实落实财政支持和创业指导工作,鼓励村民充分利用自己的日常生产资料,或开农家乐、名宿,甚至是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店铺,解决村民因资金不足问题而无法自己经营商铺的问题,一改以往把房屋或店铺租赁给外来经营者换取短期微薄利润的经济收益模式,改成自主创业,自主经营,从通过别人来赚钱变成自己亲自赚钱,让游客花的钱直接进入到自己的腰包。其次,旅游业具有淡旺季的这个属性无法抹除,旅游淡季景区生意惨淡这个问题屡见不鲜,这就凸显了如何让村民在旅游淡季仍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的问题,为此,“农业+”旅游的旅游生产模式不能舍弃。XX制定农业支持政策,鼓励村民统一按照标准规范的大面积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作物,并指导村民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销售平台将农产品直接对准消费者进行销售,取得价格优势的同时还能同步南花苗寨的对外宣传。让村民变成直接的经济受益人,能最大程度的调动村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解决了土地浪费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加强了村民的社区参与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南花苗寨发展乡村旅游映射到他们身上的经济效益。
(二)注重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让被商品化的民族文化退去浮华的表演形式,重新回归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节在原本该发生的时间发生,村寨管理者应该深谙物依稀为贵的道理,才能突显本村寨特色,增加游客的记忆度,起到吸引游客前来观赏的效果。当地相关部门出台相关制度,加以规划和保护古村落具有重要识别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如祠堂、宗庙、老式居民住宅群落等特色村寨建筑景观群,保护古建筑,传承民族宗族文化,在充分尊重乡村历史、保持原有的外观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引进一些新的、先进的设施设备以及管理理念,满足城市游客回归乡村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现代物质文明的需求。当地教育组织应拾起被丢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村寨内的新一代不光要学苗语,还可以额外的学习其他语言,如侗语、土家语等,延续村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不让未来的他们出现穿着苗族服装,却不会说苗语,被外地人戏称“假苗”的尴尬光景。村民和游客的“主宾关系”分明,村民通过定时接受专门的培训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主人身份,不谄媚迎合,热情好客,以礼相待,充分展现少数民族热情的待客之道,同时,提高游客的宾客意识,尊重当地的乡民,莫要在村民面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应知位守节,遵守做客之道。乡村民俗文化,能赋予乡村旅游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并为其注入生机与活力。针对目前仍存在的问题,用制度来保护文化,用理念来经营文化,用人才来传播文化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资源在开发的同时也得注重合理规范的保护。XX在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发挥主导和监管作用,科学规划,规范操作,合理布局,适时做好环境承载力和旅游容量的估算和监测,定期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建立健全村寨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对村寨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人员管理水平,加强环保意识,妥善处理产生的各种垃圾、废水,对大气、水体、土壤等长期实施环境监控,确保乡村环境质量符合有关规定。其次,村委会要做好环保宣传工作,环保口号、警示条幅、指示牌等要设置在明亮醒目的地方,提高村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村民和游客的环保素养,是发展生态乡村、构建和谐美丽乡村形象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规范化的保护管理措施。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文明行为的监测和消除,以及乡村旅游管理条例的法制化、规范化发展。
六、结论与研究不足
(一)结论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坚定的政策保障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南花苗寨凭借秀丽的生态环境以及古朴的苗家文化顺势加入乡村旅游的发展潮流。但是由于村寨人口较少,体量较小,加上外来经营者分走了村寨经济收益的大部分,村寨内不可观的经济收益无法支撑村寨旅游项目的大规模开发;其次是民族文化的商品化致使原本古朴的村寨民俗文化内涵被淡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城市外来文化对村寨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另外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南花苗寨在经济、文化和环境三大方面存在民族性弱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自身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
正是由于近年来南花苗寨的旅游发展状况不尽为可观,因此,民俗文化的损耗程度反而不及发展状态较好的西江苗寨,生态环境状况也因为旅游项目未大规模开发而仍有风景秀丽的美丽风貌。首先,XX要出台政策扶持,在财政的支持下村寨的旅游项目才能得以开发,村寨规模得以发展才能吸引大批的外出村民返乡,鼓励本地村民自主创业经营,种植高价值的农作物,严格控制外来经营者的数量,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列中来;XX要充分挖掘和保护村寨内的民俗文化,褪去以往流于形式的文化外衣,打造村寨特色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加强游客的文化印象;XX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条例,完善村寨的卫生管理系统,对村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教育,恢复并提高村寨的生态质量。以政策为保障、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主题,使南花苗寨摆脱现今不温不火的处境,让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特色、有魅力、有无限生机。
(二)研究不足
笔者专业知识储备和学识水平有限,对促进南花苗寨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近几年来南花苗寨的旅游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知名度未有显著提升,许多关于村寨年收入或者实际游客量等相关数据未得到官方的及时公布和更新难以查证,其次是本文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对南花苗寨乡村旅游的发展仅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但仍需要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Kim HwiJung.Reorienting Cultural Policy:Arts Industries’Approach in South Korea[J].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2021,51(03).621-708
[2]Manckay Sasha,Klaebe Helen,Hancox Donna,Gattenhof Sandra.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the creative arts:place-based perspectives from regional Australia[J].TCultural Trends,2021,30(05).391-408
[3]Kacerauskas Tomas,Streimikiene Dalia,Bartkute Rasa.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Creative Economy:Evidence from a Lithuanian Case Study[J].Sustainability,2021,13(17).9730-9730
[4]Kasiyan.Art,art education,creative industry:Critique of commodification and fetishism of art aesthetics in Indonesia[J].Cogent Arts&Humanitiest,2019,06(01).1053-2061
[5]毛敏,丁代代,张梦月,陶红.石阡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J].当代旅游,2019,(12).78-96.
[6]李技文,李桂明.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路径探析——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04).91-113.
[7]赵臣.海南省昌江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2).352-369.
[8]张新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经济转型的研究[J].山西青年,2020,(06).35-90.
[9]柴阳.少数民族村寨建设问题研究[J].满族研究,2020,(01).
[10]胡攀,罗锐华.城市形象塑造:基于文化产业视角[J].中华文化论坛,2016,(10).21-48.
[11]杨兰亭.论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关系——以德国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6,(02).48-57.
[12]周纯燕,易慧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4).470-576.
[13]姜大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综述[J].安顺学院学报,2020,(04).55-75.
[14]陈晓雨,庞丽丽,沈万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J].现代交际,2020,(06).108-271.
[15]杨利芬,袁涓文,竭云.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1,(10).30-35.
[16]徐燕,陆先梅,吴在英等.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社区参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973-7975.
[17]李智伟,张超.旅游开发中贵州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9(12):73—76.
[18]陈来生.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J].苏南科技开发,2007,(10):70—73.
[19]吴昌良,陈志永,欧正霞.影响民族村寨旅游业持续发展因素综合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9(03):48—53.
[20]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4):219—220.
[21]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2002,22(01):61-65.
致谢
行文至此,大学四年生涯即将结束,从一开始刚进入安顺学院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真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大人,能冷静处理许多问题,坦然面对人生路上所遇的各种困难。这一步步成长藏在在凯院度过的四年时光中的每一天。在安顺学院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求学四年,也终有所感,有所收获,在完成自己本职的课程知识学习外,与同学朝夕相处同窗情、老师传道受业的恩师情以及在大学人际交往中学到的为人处世的涉世之道,都深深的伴着过往的记忆刻在青春的岁月里。
首先,这篇论文能顺利完成,得致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大纲、问卷设计指导以及研究问题的方向,老师悉心地做了很多正确的引导工作,论文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是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才一一得以解决,为此耗费了老师许多精力。在此对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其次,要感谢这几年来我所有的任课老师、班主任以及其他在学习上提供帮助的同学,任课老师们教授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我的学识水平,班主任在日常校园生活上表达了许多关心,其他在学业上对我伸以援手的同学让我摆脱了学习上遇到的困顿,对此,也只能用谢谢二字表达心中深深的感谢之意。
最后,我要深切的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生我养我二十余载,此生十几年来的求学之路他们不仅提供富足的物质支持,在遇到学业上或来自生活的挫折时,他们也能及时的发现我的困境,从而给予深切的鼓励和关怀,帮助我度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对于二十几年来父母物质和精神上从未有一刻懈怠的无私付出,谢谢二字显得格外微不足道,只能在未来的时光里顺利完成学业、在工作中勤劳奋勉,聊表父母几十年来的恩情。
完成这篇学年论文的过程也让我受益良多,不仅从大量的文献中学到了许多专业的学术语言和知识,最关键的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突破,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是一个不小的帮助。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7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