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入学准备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幼儿升入小学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儿童入学准备不足或过度,都会给儿童入学后在学校适应方面带来困难,并且会给学校、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当前幼儿入学准备存在着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家长忽略精神准备、小学教学方式缺乏过渡等问题。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与幼小衔接、师资水平、家长的教养方式等多个方面有关。要使幼儿做好入学准备,需要幼儿园、家庭、小学共同努力: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认识;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
关键词:入学准备;幼小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入学适应;
前言
入学准备是指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幼儿入学准备问题已成为教育热点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幼儿入学准备对其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甚至终身教育都有着重要作用,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实现入学准备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幼儿适应学校生活,还有利于培养幼儿优良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真正意义上得到和谐发展。
幼儿从六周岁起开始进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对幼儿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虽然幼儿园和小学是邻近的教育阶段,但是这两种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包含着一系列的转折和变化,比如:幼儿学习方式不再以游戏为主而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活动方式、学习内容从五大领域转变为以书面知识为主等等,所以初入学的幼儿往往会出现各种不适的情况。为了使幼儿在小学能够顺利的生活与学习,幼儿的入学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幼儿升入小学后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幼儿园、小学和家庭都要相互配合,积极做好入学准备工作。
一、幼儿入学准备的现状
(一)幼儿园方面幼儿入学准备的现状
1.生活常规的现状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幼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户外活动时长增加,更加重视身体的锻炼,并积极的利用各种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小肌肉,促进幼儿身体的平衡与协调。教师也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幼儿遇到事情自己解决,给幼儿布置他们能够完成的劳动任务,重点要求幼儿遵守一些规则,比如上学不迟到,教学活动中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讲话,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鼓励幼儿主动与人交流,文明用语。教师还会向幼儿讲述有关小学的事情或者组织幼儿去小学参观,引起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2.知识学习的现状
在幼儿学习方面,从进入大班开始,幼儿智育活动的比例逐渐增加,游戏活动相对减少。幼儿教师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鼓励幼儿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问,支持其探究解决问题。在智育活动中更注重阅读和运算能力的训练,比如一些幼儿园在大班就开始教孩子拼音、汉字以及数学运算。
(二)家庭方面对幼儿入学准备的现状
1.生活能力的现状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十分重要。大部分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幼儿升学准备工作,不但会提前为孩子买好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做好物质准备,也会尽早的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在生活上家长让孩子开始自己穿衣服、吃饭、学会打扫、能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合理分配时间,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但还是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全权包办,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
2.知识技能的现状
许多家长最重视的还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一些家长提前就为自己的孩子报了各种升学班,让幼儿多学习一点汉字和运算。一些家长则为自己的孩子报了各种技能班,比如:舞蹈班、钢琴班、绘画班、书法班等,想让孩子全面发展。由于受应试教育大环境和升学压力的影响,部分家长表现出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提前学的越多越好,学了教材就叫入学准备。有的家长会说,我家孩子已经会认很多字,能背诗,还能做数学计算,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但是孩子虽然识字,却不知道笔画,会背古诗却不知道含义。甚至家长会恐吓孩子说,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被人喜欢,从而逼迫孩子学习。家长这些行为都会使幼儿求知欲下降,甚至会在幼儿心里留下上学苦,上学累的厌学心理,会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
(三)小学方面幼儿入学准备的现状
1.生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现状
在生活制度方面,小学生上午一般上课4节,下午一般3节,课堂上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课堂以智力活动为主,只有课间休息的10分钟才能自由活动。放学之后要做课后值日,回家要写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在小学里,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堂纪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集中在课堂上,师生个别接触较少,人际交往和同伴冲突都要靠个人自行解决。在环境方面,小学教室大都只有黑板、桌椅和打扫工具。颜色单一,座位固定,也没有玩具。
2.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的现状
小学一年级是学校教育的开端,它影响着整个义务教育的顺利开展。小学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活动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有固定的教材。一年级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但着重以学习书面知识为主,重视听、说、读、写、算的训练。各科任教老师外貌不同,性格和教学风格也迥然不同,学生不仅要学习不同的内容,还要努力适应不同风格的老师。并且学习对幼儿来说变成了一种责任,无论自己是否感兴趣,都要去学习,具有强制性,并且学习效果依靠分数来体现。
二、幼儿入学准备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在幼儿入学准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入学准备工作实施的迟缓性
一直以来,幼儿入学准备都被视为幼儿园大班教师的工作任务,所以幼儿到大班才开始接受入学准备教育。实际上幼儿入学准备应该从幼儿入园开始,并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由于幼儿入学准备工作实施的迟缓性,造成了幼儿入学准备的不足,在入学之后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不清晰、生活适应能力差、同伴交往困难等等。研究表明,“大约16%-35%的适龄学前儿童尚未达到必需的准备状态,这些儿童在起点上的差距将被逐渐扩大,比其他人更可能发展成为学校中的学业落后者或问题儿童。”长此以往,这些都会在幼儿的入学准备方面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2.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当前幼儿园在幼儿入学准备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小学化”倾向,幼儿园把知识储备作为幼儿入学准备的重点,幼儿教师将小学部分知识提前教给幼儿。这造成了幼儿在刚入学时,面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缺失兴趣,但又能轻松的取得好成绩,所以在学习态度上会比较松懈,造成上课不认真,学习不努力等现象。长此以往,会使幼儿注意力无法集中,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而一旦幼儿储备的知识用完,面对更难的学习内容,又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幼儿园“小学化”不但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还让幼儿过早的承担学习压力,甚至会造成幼儿厌学,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家庭在幼儿入学准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1.忽视精神准备
一种家长是完全不重视幼儿入学准备,任由幼儿自己过渡。还有一种家长是认为入学准备只是为孩子做一些物质上的准备,在人际交往、应激能力、情感态度等精神方面表现出忽视或者不重视的态度,导致幼儿入学后各种不适。StigBrostrom研究发现,很多曾经在幼儿园里表现独立、活泼、好问和喜欢探索,并且同伴关系处理比较好的幼儿在入学的前几周里,态度发生改变,变得不活跃、不积极,表现出一种不安全的样子。总之,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幼儿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发展。
2.过分重视知识准备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不但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形成,还对孩子的入学准备状态有着重要影响。当前的中国家庭,孩子往往处在一个家庭的中心地位,受到过多的宠爱和保护,而很多家长还暂时没有意识到这一严重问题,一说到入学准备想到的首先就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知识学习,殊不知儿童的入学准备应该是全方位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知识的储备,表面上看起来家长很重视幼儿的入学准备,实质上却严重忽视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只是在片面的追求早期智力开发,对孩子的入学准备缺乏科学认识和全面理解,这种行为并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质。
(三)小学在幼儿入学准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缺乏过渡
研究表明,儿童在小学之所以会感到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甚至产生厌学的消极态度,大多是因为小学对儿童要求严格,要求其按规定完成任务。Brostrom通过对丹麦和挪威儿童的调查也发现儿童对入学有畏惧感,部分儿童表现出了紧张不安,以及对学校教育和教师严厉要求的恐惧。由于社会期望的提高,学习要求也相对应的提高,直接教学的教课方式让孩子感到厌倦苦恼,学习兴趣下降。教育方法的脱节,偏重语言忽略形象化与游戏化,增加了幼儿学习的难度,使儿童挫败感增强,自信心降低。严格的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会引起幼儿的恐惧和压力剧增。
2.教学管理更加严格
小学的教学管理比幼儿园要严格的多,要求上学不迟到、上课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还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等等。这些造成了幼儿的神经系统负担加重,使儿童在新学期开始的初期感到疲惫,有的孩子表现为上课瞌睡无精打采,体重下降,有的孩子表现为上课不适,注意力无法集中,家庭作业也无法按时完成。因为教师与幼儿的接触大大减少,幼儿在心理上会感到压抑与生疏,一些内向的孩子会觉得很失落,在社会性方面会表现的很退缩,焦虑,害怕。有的孩子遇到困难也不敢告知教师,自己承受,甚至出现害怕上学的情绪。
三、幼儿入学准备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幼小衔接的单向性和片面性
在不少地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都是由幼儿园主动向小学靠拢,主要表现在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作息制度、纪律要求这几个方面向小学靠拢。但却很少有小学能考虑到刚入学儿童的特点,主动向幼儿园靠近。并且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重知识轻能力,关注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智育忽视全面发展。由于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许多幼儿教师盲目的模仿小学学习模式,使儿童感到无法适应。许多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小学生学习要求过高,经常布置抄写背诵的作业,六岁的儿童小肌肉还未发展成熟,记忆力也不精确,所以导致儿童面对学习心情烦躁,反感小学生活。
(二)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
不同的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能力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部分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忽略幼儿入学准备或者过度模仿小学的课堂模式。部分教师虽然有正确的认识,但缺乏对幼儿的深入了解,又没有过硬的教学能力,缺乏可行的教育方案,在教育效果方面与理想状态相差甚远。部分教师虽然知道幼儿入学准备是生活和学习习惯、学习和自理能力、规则和任务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准备,但是迫于升学压力,社会大环境压力以及家长急功近利的要求,导致教师即便有能力也无法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家长的教养方式不科学
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打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名号开始让孩子过早的承受学习压力。由于家长文化水平程度有限,缺乏教育专业知识,也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在教育上存在着片面性。而且部分家庭还过渡的宠爱孩子,使孩子进入小学后娇气,自我中心,自理能力差。这种不科学的教养方式非常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另外,近些年来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一直很受重视。相关研究表明,幼儿能否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并从中受益,需要家庭、幼儿园、小学三方面的努力。学者们也一直倡导三方合作,共同提高幼儿入学准备水平。并且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要求幼儿园、小学、家庭乃至社区都要密切联系、相互衔接,共促幼儿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却并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不规范,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
四、提高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策略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
1.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方面要加强与周围小学的联系,要及时沟通,了解小学教育的大纲、教材、教学要求与计划,共同研究幼儿园与小学的差距,制定大班教学计划,在大班更加直接的进行入学准备教育,有计划的向儿童介绍小学学习生活和行为规则,向大班儿童提出要求,养成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有意注意,不断提高幼儿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适当改变幼儿园大班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减少幼儿园与小学的差距,让幼儿能更快适应小学生活,激发幼儿的入学动机。并积极的对大班家长进行宣传教育,让家长能更好的与幼儿园配合完成入学准备工作。
2.小学方面
小学方面要更加主动的向幼儿园靠拢,小学要深入了解幼儿园大班的教育情况,认真的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当降低小学一年级课程的难度,减少书面作业的布置,适当增添游戏活动。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灵活的转换教学模式,综合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认识
从教育现象学的观点来看,儿童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入学准备教育工作结果都随着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变化而变化,要想儿童更好的适应正规学校生活,则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因此学校要多组织幼儿教师与小学一年级教师共同参加幼小衔接培训,让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师认识到幼儿入学准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双方相互了解幼儿的学习状况与生活情况,比如大班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生活自理能力、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等,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注意力、社会性交往等方面。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两个教育阶段的学生的现状以及教学内容、目标与任务,并一起研究和学习现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商讨并制定两个阶段的教学计划。
此外,在这一阶段的教师资格认证方面,X做的就比较合理,其大部分州的教师资格认证都是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来进行的,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为一个认证阶段,这样可以使教师在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点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认识小学和幼儿教育的差异,非常有利于提高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幼儿入学准备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更好的完成,但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造成了片面的重智力轻能力,只看重短期成绩而忽略长期发展的现象。研究表明,儿童学业成就受入学准备水平、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家庭和幼儿教师对入学准备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其水平的高低。所以家长首先要改变的是孩子入学后归学校教师全权负责管理的错误观念,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经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内容,所以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好的榜样。
2.家校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人是一项极其细微的任务,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相协作、共同努力,缺乏任何一方都无法完成。家长还要与幼儿园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使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能够得到强化。家长还要及时与教师沟通,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并积极配合教师入学准备工作的开展。待幼儿升入小学之后,家长也要保持与教师经常沟通的习惯,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适应情况,与教师一起帮助学生渡过入学适应阶段。
另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对幼儿入学准备工作加强监督和系统的管理,不仅要让入学准备工作的实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还要保障幼儿入学准备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幼儿入学准备是需要幼儿园、小学与家庭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幼儿入学准备不只是知识技能的储备,更要重视情感、态度、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既要重视智力发展,又要顾及非智力因素。不仅要重视孩子的听、说、读、写、算能力的发展,还要重视孩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发展,也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总之,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幼儿入学准备的价值就在于为幼儿的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军海.入学准备并不只是幼儿园的事[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60-6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2001.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48-349.
[4]郭娜.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入学准备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5.
[5]暴占光,张向葵.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5):14-15.
[6]Stig Brostrom.Problems and Barriers in Children' s Learning European When They Transit from Kindergarten to Kindergarten Class in School[ 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2003,(1):51- 65.
[6]Stig Brostrom.Problems and Barriers in Children' s Learning European When They Transit from Kindergarten to Kindergarten Class in School[ 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2003,(1):51- 65.
[7]朱静,邓李梅.幼小过渡期彰显幼儿入学准备的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2):123-124.
[8]李敏谊,崔淑婧.近十年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看法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2-13.
[9]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8):61-63.
[10]郝慧颖.儿童入学准备问题及其教育干预途径[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1):20-22.
[11]吴凡,毛益敏.国内外近20年入学准备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究,2011,2(4):28-32.
[12]王丽娟,姚慰民.关于农村儿童入学准备研究的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6,(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