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途径探究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学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关键期,但目前却存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不高的现象。在小学阶段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主要受学校、教师、家庭及自身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小学生在学业或生活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偏低,他们就会倾向于夸大任务的困难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容易出现学习方面的焦虑、心情抑郁、心内自卑等多项心理问题,进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关注待优生、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并能恰当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学习生活中的无尽趣味,还能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努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进而获得成功。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前言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小学生学习成绩存在着密切联系,学习是小学阶段中每一位学生的重要任务,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一些学困生、待优生在课堂上因为害怕出现错误,很少会自己主动去发言,他们也很少敢于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归根究底,他们的这些表现都是他们内心的自我效能感低导致的。其实,这一系列的现象不仅是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引发的结果,还是造成学生自我效能感偏低的原因。因为学生的胆怯会使他们错失成功机会,一次次的与成功失之交臂,而一次次的失败又会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更低。长此以往就会对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但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并非是单方面的,这就需要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教育合力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现象。尤其在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身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概述

1982年,X的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否完成这一行为活动所具有的判断、信念或自我感受与把握。它来自于与个人拥有的知识与能力,也取决于能否灵活运用自身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能否充满自信的投入到学习任务、文体娱乐活动、同伴交往当中去。例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能否排除困难、披荆斩棘,顺利获得成功的知识体验;在体育活动中,遇到拦路虎时,能否一鼓作气,战胜对手或自我;在面对抉择时,是否敢于接受新的挑战。人生路上,注定布满了陷阱、岔道和挫折,勇敢面对就好,即使失败,爬起来再战就好。但是有些孩子面对困难,却畏首畏尾,不敢向前迈出第一步,或者是半途而废,这都是因为其自身没有培养其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小学生动机水平的高低,目标的确立,行动的决心,努力的程度,自我归因的方式等。当小学生自我效能感高时,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会更勇敢,也更愿意做出更大的努力。并且乐意开动脑筋,采取多种方法战胜困难,并且愿意接受适当挑战,表现为一种积极倾向;反之,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偏低,则会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学习主动性不强,表现为一种消极倾向。

其次,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时刻产生着影响,如:个人抉择、思维导向、个人情感情绪和学习效率等。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做着选择,学生总是倾向于避开那些他们认为成功率较低的任务而选择那些自己认为成功率较高的任务从而避免失败的发生。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喜欢选择带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实力,获取学习自信,进而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自身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强烈的成功体验。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通常会害怕能力不足导致失败,表现出学习焦虑、信心不足等消极情绪,进而更加畏首畏尾,不敢行动,降低学习的效率,失去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二)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差异性,毕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存在不平衡性,还有个人生活体验也不尽相同,但是大部分学生保持着中等以上的水平。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预测他们的学习任务的选择、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还能解释他们的行为趋向。

 二、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的学习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一个好的家庭学习氛围需要父母的带动与共同努力,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家长的文化水平有关。小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带动他们积极主动学习,这对提高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家长对小学生的教养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家庭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地物质生活条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家长掌握尺度。过分的溺爱、一味的满足容易使他们自制力弱、上进心缺失、应对困难能力薄弱。时间长了,会使他们形成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家长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身边最近的学习榜样。根据班杜拉的替代强化理论,孩子们会观察父母的一言一行、人格、品格、处世方式方法,并且会根据自我的倾向去模仿父母的某些行为。因此父母的自我效能感高低也会对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家长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付诸很大的努力,那么这种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日后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可能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积极态度。反之,如果家长生活中表现出怯懦等消极态度,那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呈现出偏低的趋势。

此外,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的亲疏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低。幸福的家庭往往会培养出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孩子,这种性格的孩子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带来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将是一系列的良性循环。

 (二)学校因素

1.不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位学生。但是现在有些老师仍然持有传统的学生观,一味侧重于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素质教育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做不到一视同仁,优待先进生,冷落后进生,使部分待优生、学困生产生自卑感,降低了个人自我效能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会被教师的期望水平所左右。若老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就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之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积极的判断,各方面的表现都会相应取得较大的进步。若学生在自己老师面前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和冷落,学生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情绪,自我效能感下降。

2.不科学的教学观

新课改背景下,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更多的关注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注重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和学生共同发展。

当前,有些教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不够清晰,过分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和教学结果,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此外,在课堂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认识不清,忽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不恰当的教育目标,安排不适宜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最终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如果目标太过容易,小学生完成的过于轻松,会让他们缺乏成就感;如果目标过于艰巨,依照他们的现有能力无法达成,就会面临失败,甚至一蹶不振。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小学生的信心经受打击,进而自我怀疑,在日后面对同样情况时,第一反应会否定自己,不愿付出努力,自我效能感随之降低。

3.不正确的评价观

新课改对课程评价功能、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及评价重心提出了诸多新要求。但有些学校和教师仍然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能力评价。小学生毕竟和成年人存在较大差异,他们的身心发展并不成熟,容易对外界的看法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尤其是学校和老师。一般而言,老师的鼓励会使小学生信心倍增,自我效能感提高;而老师的批评会使小学生紧张和焦虑,信心受挫,自我效能感降低。因此,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要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把学生当做朋友,平等相处,公正评价。

4.不正确的自我归因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努力这一内部可控的因素,他会感到信心十足。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可控因素时,他就会感到信心受挫,失去努力的动力。

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没有成熟,对自我认识不全面。如果在教学活动中不适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归因观念,那么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不能进行正确归因。一旦将学习行为的失败归因于学习能力低这一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就会降低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自身因素

有些学生在学习方面经受多次失败,失败经验多于成功的体验,增大了压力和焦虑程度,也降低了自我效能感。而且一次次的失败使他们对“我能行”产生怀疑,连正常的学习能力也受到影响,无法正常发挥。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会面对习得性无助等心理问题。

 三、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密切相关。因此,要改善待优生、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就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家长、老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

(一)家庭方面

1.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型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家庭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家长应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任何事情都要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意愿的前提下,做出决策,并且逐步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决策的能力。长此以往,家庭氛围和谐融洽,家长和孩子平等相处,更能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内心需求。并且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2.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榜样示范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依赖性比较强,在培养自我效能感方面,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必不可少。“活到老,学到老。”这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我们自身的需求,也是我们自身不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家长在激励孩子不断学习,提高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也应提升自身素质。比如,晚上大家一起读书、玩益智类游戏等,既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也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逐渐渗透到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3.积极和学校、老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独特的规律,而家长对教育理论方面不擅长,那么可以多和学校老师沟通,咨询相关的教育方法,也可以让双方更了解学生,从而对学生的发展动向及时做出正确引导。家、校、师三方面形成合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二)学校方面

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远离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抵制违背公序良俗的文化倾向。创建优良校风、学风,开展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引导校园文化环境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特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校园环境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往往也是学困生得到较好的转化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展示教师的自身魅力,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谊。

2.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成功体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信心是成功的基础。如果学生失去信心,就会对自己能力怀疑,对学习毫无兴趣,觉得在学习生活非常枯燥。因此,此时我们要从细节开始,在他们独立完成一件小事的时候,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在他们面对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用积极的言语说服他们相信“我能行”,从而唤醒他们身心,重新上路,找回失去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向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身的努力指引着正确的方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源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会积极的主动去学习,并且学习兴趣也会吸引着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3.树立适当的榜样示范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中强调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就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结果来预测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时能否取得同样成就。根据该理论,我们就要在小学生中树立适当的榜样。太过于遥远和伟大的榜样示范,会让他们因为实力相差过大,而失去观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要在班内树立多个不同类型的榜样,并在他们取得成就时,及时给予积极评价,这样其他学生意识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同伴能完成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完成,从而会触发学习动机,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4.创造适宜情境,获得成功体验

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首先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设置具体的、近期可实现的学习目标,安排一些难易适中,经过自身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清晰的观察到自己近期取得的进步。通过体验成功的滋味,会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根据已有的自我效能感,学生会主动接受一些挑战性的任务,进而付出加倍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成功体验。从而形成自我效能感培养的良性循环。

5.树立正确学生观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和教师的学生观密不可分。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把学生当作取得教学成果的被动对象,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信念和态度,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一种外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此外,教师需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比如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知识水平、爱好特长等,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一个积极的期望。教师真挚的关怀和信任,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6.建立多元评价标准,优化评价方式

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核心理念。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评价;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可以采用延时评价的方式,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缓冲空间,让其自我发现并寻找策略。在这样的分析解决过程中,小学生能够获得满足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并且能使小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小学教师应该致力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而不是仅凭借考试分数这样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仅仅局限于口头上的表扬和肯定是不够的,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

(三)自身方面

1.积极的归因方式

要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的归因很关键。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自信心,并能激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继续争取更多的成功体验;如果将失败归于能力,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灵活运用归因策略,进行积极而合理的归因,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2.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虽然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学生自己。学生自身不努力,那么其他方面付出再多也是无用功。因此学生自己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主动去探索、去合作、去追求自己美好的未来。

总之,学校和家长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具体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并提供合理的榜样示范,加强归因指导与训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的兴趣和成功。

 结论

当前,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当做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协调好家庭、社会、学校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自我更新能力,采取有效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肖虹.试论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教育学院年报,1999,(4)

[3]魏纯.自我效能——动机与行为的中介过程[J].法制与社会,2008.04(中)

[4]刘在花、单志艳.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与学习态度的关系[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第21卷第5期

[5]李艳丽.小学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16期

 致谢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老师,XXX老师对论文倾注了很多心血,花费了很多时间,从选题、构思、框架制定、问卷、用词、排版等都细致的注意到了,并提出了很多的指导意见。这篇论文能够完成XXX老师的指导不可或缺。对借用文献的专家、学者在此表示感谢。漫漫求学路也离不开其他老师的指导与帮助,离不开同学、朋友的关心与理解,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陪伴。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最后,我想要对自己说一声感谢,感谢那个面对挫折与挑战,从不曾轻言放弃的自己;感谢那个即使灰头土脸,也要乐观向上的自己,我始终相信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在此,衷心感谢一路走来,所有人的关系和帮助!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途径探究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途径探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2月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519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4年2月6日
Next 2024年2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