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闽东畲族文化的大班美术活动研究

摘 要

闽东畲族文化是诞生于闽东地区的一种灿烂文化,挖掘畲族文化资源,开发畲族文化的幼儿课程,是保护、发扬畲族文化的重要路径。其内容丰富多彩,且源于社会生活,非常适用于大班美术教育活动中。通过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实践观察发现,畲族文化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使用较少、活动形式单一、畲族文化特色不突出、幼儿兴趣低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畲族文化的重视度不高、选用题材与活动形式不匹配以及畲族文化脱离幼儿生活,基于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引入社会资源、加深认识选用适当活动、多种形式教学挖掘其特色以及遵循生活化原则等策略,以激发幼儿对畲族文化的兴趣、引起幼儿园及教师对畲族文化的重视,丰富美术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大班;闽东畲族文化;美术活动

引 言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可以看出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是当下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本文尝试通过大班美术活动来探讨闽东畲族文化与大班幼儿美术活动之间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来培养幼儿对闽东畲族文化的兴趣以及对自己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当前,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趋势是增强和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联系,重视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实际生活相互结合,努力把幼儿园课程建设成为幼儿主动参与和建设的学习平台,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城乡各类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相符合。其中,幼儿园课程应与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闽东畲族人民缔造自身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俗特色。但当下闽东地区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地域文化单薄,缺少地域性、民族性课程,因此对闽东畲族文化在大班幼儿美术教学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一、概念研究及意义

(一)闽东畲族文化

畲,意为“刀耕火种”[1]。畲族,又名山哈,“山里的客人”的意思[2]。畲族历史源远流长,是一个具有绚烂文化的民族。其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一带,福建省主要分布在闽东宁德地区[3]。悠久的民族历史、社会的变革,给畲族人民留下了许多贵重的文化遗产,银饰、饮食、工艺品等正是闽东畲族人民生活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中所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畲族文化以其独特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兼容性形成了畲文化个性[4],挖掘闽东畲族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应用中的价值,对幼儿渗透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本土教育,是传承民俗文化的一种途径[5]。“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欣赏并参与“三月三”的活动。例如,关于闽东畲族文化服饰,教师可以引导大班幼儿欣赏畲族男女服装的差异,蓝色或者黑色的大襟衫是闽东畲族男子的传统服装,与之相比,畲族女子的传统服装就颇具特色。畲族女子喜欢在衣服上镶五颜六色的花边,在腰间上扎着绣着各种图案的腰带,再系上一条围裙。畲族女子最具特色的服装是凤凰装,凤凰装上衣有许多刺绣,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袖口上都有刺绣各种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6]。畲族文化的审美价值首要体现在其生活特点和民俗文化艺术的内在上,尤其是以服装、银饰、剪纸和刺绣为主的艺术。它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不仅体现了畲族的历史、民族气质和经济状况,更是中华民族众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7]。本文主要采取畲族文化中的服装、银饰、剪纸和刺绣方面。

(二)幼儿美术活动

幼儿美术活动,是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可以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不同审美感知的活动。美术活动的开展能够增进幼儿应用多种美术材料和工具创造性地表达表现的能力,能够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幼儿美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8],是幼儿园艺术领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营造充满美感的幼儿园美术环境,开展丰富的美术作品评价和鉴赏活动,让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9]。阿恩海姆认为“幼儿所画就是他们所见、所想的”[10],因此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身认知和感情的主要方式。幼儿可通过美术活动的三个内容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基于闽东畲族文化的幼儿美术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欣赏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畲族文化的美、表现畲族文化的美。本文主要针对大班美术活动展开。

二、闽东畲族文化在大班美术活动中运用情况

经过实际实习观察、进课堂等多种渠道在省级示范的公办幼儿园中了解发现,闽东畲族文化内容没有融入大班幼儿美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着畲族文化普及率低、开展畲族文化活动频率低、展示方式多以图片展示、组织方式以绘画为主的情况。闽东畲族文化较少在大班幼儿教学活动中出现,以致畲族文化与大班幼儿日常生活相脱离,让大班幼儿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会闽东畲族文化的内容,无法理解到底什么是畲族文化,更不用说畲族文化在大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一)畲族文化普及率

从6个大班中随机抽取20位幼儿进行访谈,当被问及“你知道畲族吗?”时,其中有55%的幼儿表示不知道;35%的幼儿表示知道,但不了解畲族有哪些文化(如畲族服装、银饰、饮食等)。由此可见,大班幼儿不知道或不了解畲族文化。

(二)开展畲族文化活动频率和情况

向大班教师询问关于畲族文化的内容,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主要教授这方面的内容。班级环境创设上、区域活动上也较少采用畲族文化的内容,就算班级教育教学活动有畲族文化的内容,也多以社会领域为主。而美术教育活动上虽有提及少数民族,但所采用的教育内容大多都是苗族、傣族、维吾尔族等,较少提及畲族(见案例一)。根据美术活动课的不同内容,将大班美术活动课内容分为畲族文化和其他内容,统计大班6个班级两个月以来开展关于畲族文化的美术活动课次数,观察显示(见表2-1),畲族文化内容的美术活动占比例仅为13%,可以看出大班美术活动中关于畲族文化内容较少出现。

[案例一]个别访谈

访谈目的:了解畲族文化在大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情况

访谈方式:面对面访谈

访谈对象:大班王老师、陈老师

访谈过程:

问:班级里有开展关于畲族文化的美术活动吗?

答1:没有,有的话也就像今天上的少数民族内容的美术活动一样,只是稍微提到一点关于畲族的内容,然后让幼儿去画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

答2:没有,像这类关于少数民族活动的内容我们大多放在社会领域,美术领域活动很少开展,所选取的少数民族也很少是畲族,大多是苗族、维吾尔族等。

表 2-1 大班开展关于畲族文化美术活动次数

美术活动主题 次数 比例
畲族文化 7 13%
其他 46 87%
总计 53 100%

(三)畲族文化展示方式

依据美术活动课上的展示方式,分为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观察大班7次畲族文化美术活动课,观察记录显示,(见表2-2),图片展现比例高达72%,说明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上对畲族文化内容的讲解多用图片展现,幼儿根据教师所展示的畲族文化图片来认识畲族文化,对畲族文化的认识停留在视觉感官上,没有调动其他感官来了解认识。

表 2-2 展现畲族文化方式次数

展现方式 次数 比例
图片 20 72%
视频 7 25%
实物 1 3%
总计 28 100%

(四)教学活动组织方式

根据美术教育活动,分为绘画、手工和欣赏活动,观察记录显示,(见表2-3)绘画活动占比较高,手工、欣赏活动占比较少,说明畲族文化内容的美术教育活动以绘画活动为主。

表 2-3 畲族文化内容的美术教育活动次数

美术教育活动 次数 比例
绘画活动 6 86%
手工活动 0 0
欣赏活动 1 14%
总计 7 100%

教师一堂关于畲族文化内容的美术教育活动课下来,教学活动多以绘画为主,观察其他民族的美术教育活动课,与畲族文化内容的美术教育活动课在教学活动组织方式、展示方式等方面上并无差别,缺乏畲族文化特色。课后询问大班幼儿对畲族文化的感受,普遍幼儿反应不明白什么是畲族文化。闽东畲族文化的特色、优势并未凸显,没有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显著区别,大班幼儿无法在无特色、无优势的闽东畲族文化的美术教育活动上中感受体会其富含的内容。

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中民族文化内容丰富,但讲解较零散、不系统,特别是闽东畲族文化作为宁德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大班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是较少且不具特色与优势。因此,如何将闽东畲族文化内容运用在大班美术教育活动中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三、闽东畲族文化在大班美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畲族文化在大班美术活动中较少使用

贴近幼儿的生活,让畲族文化走进幼儿园,畲族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使用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然而宁德本地园所大都缺乏地方民族特色,闽东畲族文化较少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出现,更不用说在大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所观察的大班班级在美术活动中也都较少使用畲族文化的内容。即使有涉及畲族文化的内容,也只是作为少数民族内容的一部分一带而过,而不是作为一次活动课扩展讲解。班级内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区角开展畲族文化的美术区域活动,因此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无法体验畲族文化带来的乐趣。

2、畲族文化在大班美术活动中形式单一

幼儿美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部分,是幼儿美术学习和体验的三种重要形式。然而教师在设计畲族文化的美术活动时,绘画活动的选择最多,这是因为绘画活动作为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使用最便捷的活动。为了保证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一般都会采用较为方便的绘画活动,而手工活动需要大班幼儿动手展现较为复杂的物体特征并运用上剪、折、撕、粘、连接等技能;欣赏活动则需要大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内涵和意义,感受作品的形式美,活动较为抽象,且关于畲族文化内容量大、复杂繁琐,因此较少开展手工、欣赏活动。例如,畲族服饰的内容都会让幼儿画出在服饰上见过的花边图案或者设计自己喜欢的畲族服装,而不是根据畲族服装的特点,采用常见的材料制作简易的畲族服饰。而绘画活动上部分教师在选择畲族服饰内容时, 都是较注重对畲族服饰的临摹,其他形式较少,教师对构图、造型、色彩、方法、步骤等都有规定,而幼儿只是在被动、机械地重复,这些做法严重制约了幼儿的创造力,也降低了幼儿进一步了解与探索畲族文化的积极性。

3、畲族文化的特色在大班美术活动中未能凸显

畲族文化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利用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来装饰丰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了解、传承并认同畲族文化。将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融入美术教育活动中,是具有继承并发展畲族文化、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丰富美术教育活动的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但在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中畲族文化的特色并未凸显,与其他民族文化没有形成区别,幼儿在进行绘画制作时依然对畲族文化抱着一知半解的状态而无从下手。由于大班教学活动为三十分钟,教学时间不宜太长,应充分引导幼儿自主操作,而幼儿自身发展水平又受到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作品,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设计关于畲族文化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仅是粗浅地介绍其特点,没有引导幼儿对其中一点进行深入探究例如,介绍畲族服饰的花纹与图案,讲到了内容与色彩:画着什么样的花纹和图案,花纹和图案都是什么颜色;却没有对其内容和用色进行探究: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颜色,图案是否规则对称?

4、大班幼儿对畲族文化的兴趣程度较低

大班幼儿比小中班幼儿更好奇,对陌生事物更感兴趣,提出问题的范围也很广,虽开始有一定的认知但知识面仍然狭窄,故好奇心强烈,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会像小学以上的教育一般更多地使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闽东畲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增强教学的趣味。然而幼儿却对畲族文化的兴趣程度却较低,具体表现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对于畲族服装的提问环节幼儿参与程度不高;幼儿在动手绘画过程中询问教师是否可以画其他东西;幼儿所绘画的与畲族服饰大相径庭等。

(二)原因分析

1、幼儿园及教师对畲族文化不够重视

闽东畲族文化在实际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中较少使用,是由于幼儿园及教师对畲族文化不够重视。闽东畲族文化作为宁德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当地幼儿园难得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多数幼儿园都未在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对畲族文化在教学活动内容上的运用也就不够重视,教师也没有设计相关的教育活动,仅是把畲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其中一点,忽略了畲族文化这一体系的庞大以及其文化教育的价值。以至于向幼儿问起畲族文化,大多数幼儿都表示不知道不了解,并且幼儿园内的环境创设缺少畲族文化的内容。环境创设具有隐性功能,如果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文化的内容,就可以让幼儿在幼儿园中逐渐了解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联系,引入社会资源,重视闽东畲族文化。

2、教师未能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开展美术活动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个材料丰富、内容多样的动态活动,在幼儿成长发展的需求中以灵活多变的状态进行,因此根据内容所采用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可以随之转变。之所以闽东畲族文化在教育活动上的呈现偏重绘画,活动单一的问题正是因为教师对闽东畲族文化的内容没有选用适当的美术教育活动,单一地选取绘画活动。例如,畲族服装上的花纹既可以选择绘画活动,也可以选择手工活动,美术手工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对花纹图案的了解认识,运用常见的材料装饰畲族服饰,还可以作为欣赏活动,不过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择取决于教师对畲族文化的认识。只有教师对畲族文化有着足够的认识,就能够依据畲族文化的内容进行判断,采用最合适的美术教育活动,在三十分钟的活动课程里达到最高效率。因此需要提高教师对畲族文化的认识,根据内容开展适当的教学活动。

3、教师对畲族文化的特色没有深入挖掘

畲族文化的特色是整个畲族文化的核心,畲族文化的特色在美术活动中没有凸显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深入挖掘畲族文化的特色。教师如果没有对畲族文化的特色深入挖掘,只在文化表面引导幼儿浅显明白,那么很容易会使幼儿将畲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相互混淆,畲族文化没有使幼儿有印象深刻的记忆点。教师需要对畲族文化的特色深入了解并掌握,才能在关于畲族文化的美术教育活动中运用自如,通过言语来引导幼儿逐层挖掘,使幼儿对畲族文化的特色印象深刻,而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来挖掘畲族文化的特色。

4、畲族文化教育内容与幼儿实际生活相脱离

大班幼儿之所以对闽东畲族文化的兴趣程度较低主要是由于闽东畲族文化内容较少出现在幼儿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致使闽东畲族文化虽是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但与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相脱离,让学前儿童无法在生活学习的环境中感受和体会闽东畲族文化的内容,无法理解到底什么是畲族文化,更不用说畲族文化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因此我们需要遵循生活化原则,让畲族文化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知道熟悉闽东畲族文化,才会对这一文化有着探索求知的兴趣。

四、提高闽东畲族文化在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应用的对策研究

(一)引入社会资源,重视畲族文化

可以对社区资源、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产业加以利用,利用文化资源、地方特色产业,感受地方文化[11]。宁德市蕉城区是我国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这片土地上有两万多名畲族人民在此生活和工作,当地还有许多民族文化机构,例如中华畲族宫、闽东畲族博物馆以及宁德师范学院畲族文化研究所等,并且宁德市还将打造畲族文化园。在开展畲族文化的美术活动时,可以与这些社会机构建立一种动态联系,形成开发大班幼儿美术活动课程、建构园内外课程体系的合力[12]。例如,与“闽东畲族博物馆”、“中华畲族宫”合作,可以让大班幼儿在实践中了解闽东畲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学习闽东畲族传统剪纸,参观木雕工艺品制作,还可以进行一场简单的畲族传统服饰辨认赛或畲族传统服饰走秀展示等等,要加强并重视畲族文化。

(二)提高教师对畲族文化的认识,根据内容开展适当的教学活动

教师作为幼儿的合作者、引导者和支持者,需要明确的是,让幼儿积极了解闽东畲族文化的前提是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地了解闽东畲族文化,因此要提高幼儿园教师对畲族文化的认识。通过互联网、书籍、走访畲族乡等多种渠道提高对畲族文化的认识,努力探索畲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更好地了解畲族文化的概况、掌握畲族文化的总体面貌。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幼儿认识了解畲族文化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向幼儿传播畲族文化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教师应根据畲族文化的不同方面设计适当的美术教学活动,例如,针对畲族婚嫁服开展欣赏活动、针对畲族剪纸开展手工活动等,可以引导幼儿自主创编关于畲族的故事情节引入作品装饰,使用拟人化的方式或创设情境,使制作过程更具趣味性[13]。在实施闽东畲族文化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需坚持目标性和方向性的有效统一,理念要明确,既要兼顾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坚持幼儿美术教育课程建设的科学性[14],还可以开展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全方位了解畲族文化。教师对畲族文化的认识深浅是能否上好一节畲族文化美术活动的条件。

(三)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深入挖掘畲族文化特色

大班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发现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从组织结构上看,教学有三种形式:班级、小组和个别;从师生交往上看,有两种形式:师生直接交往和师生间接交往。如何深入挖掘畲族文化特色,首先要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大班幼儿在认知活动中有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再分享发现成果。教师可根据幼儿小组间分享的成果逐步引导幼儿挖掘畲族文化特色,强化畲族文化的记忆点;其次,教师还应鼓励个别幼儿敢于发言。畲族文化方方面面,教师在设计美术教育活动时,总会有疏忽遗漏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交流讨论。当发现新的点时需要教师灵活应变,既要激发幼儿课下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又要对畲族文化这一主题升华,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畲族文化的印象。

(四)遵循生活化原则,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使他们在愉快的童年生活中获得身心发展经验”。据此,可以给出闽东畲族文化主题的大班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标准:一是教学活动能激发幼儿对畲族文化的兴趣,有动力去了解认识畲族文化;二是关于畲族文化的美术教学内容应是生动丰富、形象具体,便于幼儿了解认识;三是这样的美术活动实施有利于生活化、游戏化。根据以上标准,在大班美术活动中设计闽东畲族文化内容,可以保证美术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更加贴近畲族儿童的生活,便于大班幼儿理解和接受。具有生活化特色的幼儿美术活动,就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的兴趣,利用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幼儿体会、表达和创造美。比如,借来畲族的服饰,办一场小小的畲族T台秀,让幼儿直观看到畲族服饰的特点;举办“小小设计师”比赛,让幼儿通过所观察到的畲族服装的特点,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设计属于自己的畲族服饰。从而让儿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知识,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15]。因此,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认识畲族文化,应当遵循生活化原则,激发幼儿对畲族文化的兴趣。

结论

畲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缔造并留下了许多别树一帜的民族文化,如:服装银饰、音乐、舞蹈、节庆习俗,还有古老的传说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藏库里的一颗耀眼明珠。闽东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就是留给下一代最珍贵的财富,闽东畲族文化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上的运用也是弘扬畲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吸收闽东畲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加强教师自身引导幼儿继承发扬闽东畲族文化、领悟畲族文化特色的功能,激发幼儿对畲族文化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闽东畲族文化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实践,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致 谢

首先我要在此感谢张景老师从选题,构思到最终定稿等各个方面对本论文的精心指引和指导,使我最终完成本篇毕业论文。在我的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诲人不倦的教师风范是我终身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渊博而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向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参 考 文 献

[1]陈安娜.山居畲族风[N].北京:文化中国,2007-4-20.

[2]黄景强,陈鹏程.畲族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76-177+181.

[3]谢玻尔.闽东畲族男女民族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基于畲族文化中的女性崇拜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00(006):105-108.

[4]汪毅夫.畲族研究书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5]叶桦.畲族服饰图案的美术内涵[J].装饰,2004(07):70.

[6]吴星瑾.传统美术素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应用——以清中木雕花板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2):105-107.

[7]陈忠兰.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指导[J].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1(7):46-46.

[8]谢桂.闽东畲族工艺美术研究[J].艺术科技.2014(2): 60.

[9]吉轶.民间美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价值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119-120.

[10]卢素凡.幼儿园趣味画教学的初探与实践——从兴趣入手,激发幼儿美术潜能[J].学周刊,2014(28):196-197.

[11]李燕.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25.

[12]高元武.基于畲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幼儿课程开发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50-53.

[13]周倩.浅谈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沟通与指导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9(05),164-165.

[1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5]赵军海.基于民间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以畲族民间文化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25):6-7.

基于闽东畲族文化的大班美术活动研究

基于闽东畲族文化的大班美术活动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月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301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1月6日
Next 2023年1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