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陶渊明以“自然”为主题的崇高人格是其诗歌的一个主要内容,而“天人合一”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天意”。陶渊明在仕途上的失败,使他下决心要退隐于山间,享受到了乡村的悠闲与惬意,诗歌中对自然的美好寄托也让后世对自然的憧憬与向往。而家族教育与宗学对其自然观念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中,诗人在其诗坛上留下了自己的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格调,从而对后来的很多士大夫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将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自然思想主题展开简述,随后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自然艺术风格,即景色自然寻常、语言朴实无华和意境淡远优美三部分进行阐述,最后对其田园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主题;艺术风格
1引言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代诗人,也被誉为“隐士之祖”,他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不朽的佳作,他的人格魅力和不为金钱所屈。在魏晋时期,他的平庸之道并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依然遵循着自己的意志,在自己的心中找到了一丝安宁与安宁。陶渊明屡次卸任,却依然无法承受封建制度对他的束缚和压迫,他明智地决定辞职,离开官场,与乡野为伴,没有被阴暗肮脏的政治环境所迷惑,过着旷达而快乐的生活,这就是陶渊明的诗歌生涯。苏保华相信,在“意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天地”。对诗歌形象的正确掌握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汪裕雄指出:“美学源于对美这一美学客体的直观观察。通过想象的功能,知觉得到的形象被重新塑造,重新组合,渗透到对象的情感中,融入到对象的领悟中,形成了一种美学形象。
文章对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从对他的诗学内涵的挖掘入手,对他的审美情趣进行了分析。将后世对陶渊明的认识与对其自然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相统一,探寻其艺术的意义。
2陶渊明田园诗的自然思想主题
2.1描写恬淡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陶渊明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在归隐之后创作的,由于田园诗的重点在于表达的田园的悠闲和自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使得作者当时的心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悠然自得便是其诗歌的特点[3]。以《归园田居》为代表的诗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立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对作者归隐的原因进行了大致的说明,并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乡村风光、田园生活等,另外,也体现了作者官场的厌倦,表达了作者对平稳生活的喜爱。再以《饮酒》为例,其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受到了后人的关注,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愉悦之情,也使得其悠闲心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4]。一、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酒”形象
而且陶渊明的诗歌在陶诗总集里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不管是在农庄前,陶渊明都喜欢喝酒,陶渊明的喝酒和一般人不同,很难有人喝醉了就说真话。陶渊明饮酒至有很多真情流露。《庄子·渔父》中有一句云:「礼法是世间之事,而真正的人,则是接受了天道,自然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法天贵实,不受世俗束缚。”袁行霈在《陶渊明集筏注》中也说过:“朴含真,就是要守住纯朴,不受任何宗教和智慧的影响,而真正的真理,则是人类的天性。放纵,就是不拘泥于天性,随心所欲。”陶渊明豪放的品性,第一个体现就是他坦荡、随和、洒脱。陶渊明《连雨独饮》一诗:“尝百家愁,醉生梦死。天道何在?任真无我之过”。他一个人喝着酒,体味着生活,远离了红尘俗事,忘记了红尘俗事,忘记了红尘中的荣华富贵,四十多年后,我的面容已经大不如前,但我的本性还在,《五柳先生传》也有这样一段话:“酒色成瘾,不能经常有家穷。故人知者为之,或以酒相邀;作之时,则以终而醉,酒过三巡”正如这篇文章所说,他喜欢的是自己的天性,而不是世家子弟那种沉迷于酒精和麻木的生活。但陶渊明的性情却与他的贫穷截然相反,他不想酗酒,所以他不能经常喝酒。每当亲戚朋友邀请陶渊明来他家饮酒,他都会畅快淋漓,每次都是大口大口地灌下去,每次都会酩酊大醉,可见陶渊明的坦诚,并没有什么文人墨客的虚伪。
2.2抒发自己参加农耕的深切体会,赞美农业劳动的美好
陶渊明在归隐之后,便正式进入了田园生活。虽然农业较为艰辛,但陶渊明却乐得其所,精神也得到了满足。对陶渊明而言,其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农业活动,和农民进行互动,从而提升了对农业的热爱,也形成了这一思想。以《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为例,其诗歌“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鸟欢新节,泠风送馀善。”显示出陶渊明初次涉足农耕生活时的兴奋。而从《归园田居》一词可以看得出来,他的诗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透露出虽然田园劳动十分艰辛,但陶渊明仍然喜爱这一生活,充分展现了作者辞官之后的心境,如愉悦、满足等[5]。
2.3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在青年时,一直秉持着“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伟大愿望,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因此,陶渊明选择从官场退出,保全自身。由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其对稳定生活的向往。从其诗歌《桃花源诗并记》中便可以看出这一憧憬。其诗歌“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展现出了村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洒脱的生活风气。而“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则是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不管是春蚕还是庄稼的产量都十分可观,也不用再承担官府的税务。尽管彼此之间不能交流,但也可以听到四周的动静。体现了乡村生活的悠然自得,无忧无虑。
3陶渊明田园诗的自然艺术风格
3.1景色自然寻常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的作品具备以下特点,如平淡、亲切等的,作者在撰写诗歌的过程中,选择的题材都较为普通的,这也是造成诗歌平淡氛围的主要原因。陶渊明因为厌恶官场中的争斗和现实生活的残酷,从而对田园生活十分向往,对他而言,只有置身于田园中,才能抛却世俗烦恼,在自然田园环境中,享受金色的美好,村民之间的淳朴品质。这种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陶渊明的精神感受[6]。
从田园诗的角度来看,作者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描写,如日月风霜、桃李杂草和鸡犬飞鸟等。作者在诗歌中加入了普通的事物,增加了读者的体验感。以为《归园田居》为例,从其诗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可以看出,其景观分为以下几种,如“丘山”、“榆柳”和“桃李”等等,普通事物则分为以下几种,如“池鱼”、“草屋”和“户庭”等,其中“鸡鸣”、“狗吠”等现象在乡村中普遍存在。自然景观在田园诗中占据着的地位,在陶渊明的加工之下,其意境也有所提升。
陶渊明的诗歌多以平淡的景色为主,所用的东西也比较普遍,如农忙、闲居、饮酒作乐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事情的细致描述。又如《饮酒》,从他的诗歌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此可以看出,因为当时的社会格局非常地错综复杂,即使是普通的农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也是一种难得的机会,陶渊明的轻松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正好相反。
3.2语言朴实无华
田园诗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的,如田园风光、劳动事迹等,陶渊明此类事物的描写也较为朴素。以《饮酒》为例,从其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可以看出,其中“见”字充分展现了作者在采菊过程中突然看到南山时的情绪,如喜悦、激动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见”字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氛围感,使读者身临其境。再以《归园田居》为例,其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的“带月”和“戴月”在本质上的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作者之所以选择前者,是因为想要表达月亮和人之间的密切关联,而“带”则表达了两者共同前行的美好愿望和期许[7]。
从创作手法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手法还是语言,都相对较为普通,通常情况下,作者会使用简单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其中包括鸡犬和桑麻等,尽管田园诗的写作手法较为普通,且语言也并华丽,但在作者进行打造的意境中,读者可以体会到别有风味的写作艺术。众所周知,陶渊明的诗歌虽然通俗易懂,但其中的情感却十分丰富,对景物的描写也十分生动、形象。以《移居二首》为例,从他的诗作“春夏秋冬,登上高处作新诗。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外表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气氛中充满了喜悦。又以《和郭主簿二首》为例子,从他的诗“中夏存绿树,温润堂前林气。”从这里可以看出,琼这个“贮”的用法非常恰当,为景色增添了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
3.3意境淡远优美
陶渊明在辞官之后,便投身于农业劳作,利用休闲上时光享乡村的自然美景,和村民一起放松生活,换句话说,陶渊明置身在质朴的民风之中。在此基础上,陶渊明将以下方面作为以及,如景色、生活等,结合相关质朴的语言,打造了舒适的诗歌氛围,使得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读者体验感。例如《饮酒》一诗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甚至是在人间,但是依旧的身处在一个宁静的环境之中,对陶渊明而言,这就是他一直追求的,他不想和有世俗观念的人一起生活,指向平淡地过日子。“心远地自偏”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只要保持心中的宁静,就算生活环境较为恶劣,也可以远离社会中的喧嚣,其在采菊过程中突然见到南山的场景,诗中的“见”将当时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出来,体现了作者的心境,如悠闲恬淡等,也可以将其称之为“无我之境”[8]。整体来看,作者选择的景物十分普通的,语言也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和点缀,但整体的效果却十分舒适,让读者身临其境,使其感受到田园风景的美好之处,在夕阳的余晖下,飞鸟在空中自由地飞翔,采菊人在欣赏自然美景,此景象也是大部分人所向往的。从田园诗中可知的,作者一般用以下内容描写自己的品格,如秋菊、青松和飞鸟等,以《饮酒》为例,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中可以看出,作者将自己的品格比喻为“青松”。作者在诗歌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详细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打造了一种舒适的意境,也展现出了自己和常人不同的品格。
4陶渊明田园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4.1开创了田园诗
“牧歌”是一种赞美陶渊明的“田园诗”,它是陶渊明开创的一种具有最高数量、最具代表性的诗体。他辞去了官职,不再在山林中闭关,而是在田野中耕耘,感受着自然的美好,这让他的心境更上一层楼。唯有亲身体验的东西,到这样的诗歌才能让人真正的体会到。因此,陶渊明的诗歌具有这样的朴素和清爽。他崇尚心灵的自由自在,厌恶束缚,尽管在田野上工作很累,可是陶渊明却没有丝毫的悲哀和埋怨,相反,他很喜欢这样的劳动。可以想见,许多著名的诗歌都是出自于作家辛勤劳动的时候,对于收成不好,陶渊明也不会埋怨什么,他只是说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本心即可。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样的不经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的轻松愉快乐,用一种平静的语言书写着另一种禅意。
孟浩然是继陶渊明后最著名的一位田园诗人,他与陶渊明一般都对仕途深恶痛绝,更喜于隐居,在描写美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感情。孟浩然在他的诗歌中吸取了陶渊明的意境,比如他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把感情和风景结合在一起,使文字更加清新、自然,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归园田居》第五首:“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可以看得出来,孟浩然是在吸取和改变陶诗,陶渊明的园林诗歌和大自然的理念深深地感染了孟浩然,两人都向往着自由自在,不愿意与阴暗的政治勾结在一起,他们的兴趣和兴趣,让他们有了倾诉的地方,用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孟浩然的诗歌深受陶渊明的诗学熏陶,然而二者的诗作却有着根本的区别:陶渊明的诗歌与大自然密切相关,自己种田,自己收割,与农夫交往甚深,因此诗歌更具社会意味,也更真实。孟浩然的诗歌大部分都是关于风景和风景的,并不是很接近自然,也不会参加劳动,更不会接触到农民,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风景和事业上。孟浩然喜欢的是自然风景,而不是沉浸在乡村的世界里,这就是两个人的区别。陶渊明的诗歌多以朴实、浑厚的意境为主,孟浩然则在此之上加上了对诗歌意境的全面掌握,流露出一种潇洒之气,反映出孟浩然对陶渊明的“牧歌”的承袭与发展。
4.2“真”“淳”思想影响后世
陶渊明的诗歌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天然的、源于“质性自然”的境界,他把自己的身体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这首诗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来对陶渊明诗歌进行了极高的评价,更凸显出了诗歌的不平凡。《归园田居》中的一首:“方家”、“茅庐”、“榆树”、“村庄”、“炊烟袅袅”,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宁静而又美丽,不做作,反而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这是陶渊明自己对现实的追求,敢于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观点,因此,从他的诗作中,他也能感受到“淳”的“真”。
唐朝时期,陶渊明深受陶渊明的熏陶,宋朝苏轼亦十分敬重陶渊明,视陶渊明为师,两人都有相同的经历,比如仕途上的挫折,比如沮丧,比如心中的痛苦,比如渴望得到解放。在苏轼被贬谪期间,他把陶渊明当作了自己的心灵的寄托,而陶渊明的开怀和纯朴的思想也一直伴随着苏轼。苏轼根据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诗篇,称为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其自然观念的深刻影响。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谓不甚愧渊明。”可见苏轼对陶渊明的诗歌赞不绝口。他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大的才气,高意远,却是妙到毫巅,就像是一位巧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这一点。”苏轼赞赏陶渊明在自然与诗歌上的成就,赞扬他的人生态度与性格。陶渊明的思想对陶渊明的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4.3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
田园诗和以下方面息息相关,如景象和生活等,诗人会对此进行加工,从而打造出完整的意境,增加读者的体验感。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从平凡事物中找出细节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田园诗的意境。以《归田园居》为例,其诗歌“旧人室内睹,荆薪代明烛”,虽然只是对荆条进行了描写,但在作者的加工之后,便呈现出了乡亲之间的生活意境,体现了村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打造了一种的谈笑风生的氛围。在此基础上,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也得到了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表达了作者的高尚品质。从“弊庐蔽床席”中可以看出,其中“床席”一词,对诗人的田园生活进行了大致的阐述,展现了作者的优秀品格,如安贫、节俭等。
陶渊明的田园诗虽然表面较为频繁,其实却很独特,从以上诗歌中,不仅可以体会到其安贫乐道的态度,也展现了作者洒脱的品质。陶渊明可以对朴素的事物进行不普通的描述。从描写内容的角度来看,其对象大部分并不突出,但在诗人的加工下,便提升了事物的意境,增加了读者对诗歌的体验感,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从诗句“凄凄岁暮风,黔黔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中可以看出,作者根据下雪的场景,打造出了一种微妙的氛围,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之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陶诗景语和作者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结合两者的基础上,便可以打造出独特的意境,从而提高读者的对以诗歌的感触,使其融入到诗歌中。
5结论
陶渊明作为一个诗人,在我国诗歌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成就也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可,在其作品中,田园诗最富代表性。田园诗不仅充分展现了作者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作者的优秀精神,如洁身自好、热爱自然等。对田园诗而言,不管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艺术层面,都具备较强的特殊性,文学价值也相对较高。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代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林.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歌意象差异解析[J].名作欣赏,2020(9):167-168.
[2]程磊.可居可游:陶渊明田园思想审美意义新探[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5-46.
[3]朱佳欣,高春燕.陶渊明田园诗中超然处世的人生哲学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6):176-177.
[4]赵婉妍,高春燕.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原始生态观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8):97-98.
[5]周美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中构建的精神家园[J].今古文创,2020(26):22-23.
[6]叶飞.陶渊明田园诗歌衍生成因考论[J].开封大学学报,2020(2):21-26.[7]高宏涛.陶渊明田园诗的乌托邦思想[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5):50-52.[8]景峻洋.庄子“法天贵真”思想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影响[J].晋阳学刊,2019(1):135-136.
[9]李静宜.陶渊明诗文中的田园精神生态研究[J].农家参谋,2019(17):182-185.[10]穆盛祺.试析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亲友交往[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63-66.
致谢
在本次的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很感谢得到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从一开始和老师商议如何定下论文题目,再到写论文候遇到瓶颈的时候和朋友互相帮助,互相探讨,到最后的定稿之前,由老师指导修改错误,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每一步都走得很有意义。在此感谢每一个真诚帮助过我的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