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篇文章主要以古筝独奏曲《春到湘江》作为研究的对象,介绍有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通过比较原先的作品和古筝移植之后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从曲式、技巧以及演奏的心得入手,正确认识到这首曲子对于古筝艺术发展的积极贡献以及探讨之后的发展方向,对于它的演奏技巧、音乐上的表现形态包括在演奏之中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绪以及感觉进行准确把握和分析研究,对于古筝当中所使用的有关于演奏技巧和对于这首古筝独奏曲《春到湘江》音乐特征的详细剖析,从中展开对于其音乐特征以及演奏及技巧的具体论述。
《春到湘江》原本是使用竹笛演奏的名曲,后由王中山先生进行了改编,为了在最大限度地不触及原本曲目中湖南花鼓戏特色的前提之下而纯粹提取出湖南花鼓戏的元素,从而在大量的乐段之中都包含着许多地方的特色,由于这种原因,曲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湖南花鼓戏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表达出来了居住在湘江两岸对于建设家园的火热干劲以及对于未来美好憧憬的图景。由此本论文主要就古筝独奏曲《春到湘江》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古筝;《春到湘江》;演奏技巧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古筝一直是作为我国极其具有历史价值的弹拨乐器而存在的。然而,就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主要曲目都是以民间小众流传的传统古筝曲目,演奏的技法也一直沿用着以前左手形韵、右手形声的方式来展开表现音乐本身的思想,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古筝曲《庆丰年》的出现创作成为了一个标志,从而在原来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又另外开创了几种全新的左右手弹奏方式,成为了现代筝曲开始新纪元的象征。而长久以来古筝事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后继无人的窘迫困境之下,那时古筝在当下社会的发展路途越来越发的艰难,王中山先生的出现可以说是拉开了古筝历史演奏的新序幕。他是一位集演奏、教学于一身,又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筝曲创作者。其中有几首乐曲因为使用了快速指序的演奏方式后迅速打开知名度的古筝曲《打虎上山》以及《井冈山上太阳红》都是震惊全国、有口皆碑的好作品,不少学习古筝的学生纷纷效仿,从而开创了一个使用双手来弹奏古筝时更独具一番特色的新时代。
王中山先生是最开始使用左边的四个手指分别内戴着专门演奏古筝的义甲的演奏方式,创造了弹摇、走位多指摇等新指法,可以说具有着突破性意义,对于后面进行学习古筝弹奏的学生们而言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更深层次的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影响力。在他众多古筝曲目里也有些是他改编其他乐器演奏的曲目,移植成为适合古筝演奏的曲子。而《春到湘江》就是由最初的竹笛演奏变成了现在可以使用古筝进行弹奏的曲子。这首曲子它不仅在艺术领域获得极高的赞誉,更是成功在大众中受到欢迎。在这首作品之中,王中山先生在最大程度上运用了古筝所独有的音乐特性以及自己所独有的演奏表现形式,使得这份作品在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旋律音节之中有着一种特殊魅力的让人感到忽然间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此便实现了这首作品另一种意义上的重生。
1.2研究意义
《春到湘江》一开始是宁宝生先生创作出来的笛子曲,而在后来的流传中被王中山先生发现并且改进实现二次编辑这才诞生了著名的古筝独奏曲《春到湘江》。里面就是使用了快速指续的演奏方式和同时运用左右手轮流进行使用的这种同类型技能。后利用生动的艺术表现去描绘出湘江在春天的抚慰之下江水川流不息,一派生机勃勃四处欢腾的场景。全部的曲子由引子、如歌的行板(主题)、欢腾的快板(高潮)和尾声四部分组成。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并且在情感表达的角度上观察其音乐特征,使得演奏作者和倾听作品的人都能够更加的深入了解《春到湘江》之中的内涵。
2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2.1创作背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宁宝生先生通过以湖南的花鼓戏作为主要的创作素材,创造做出了后来举世闻名的竹笛名曲《春到湘江》。王中山先生既能够进行古筝教学,也可以针对于古筝曲目进行不断地创作,并且使用不同乐器之间的乐理去开创作改编作品,后发现了这首曲子之后就一直在努力尝试挖掘出不同形式的表现艺术价值,使用古筝所独有的艺术魔力以及保留最大程度上的音乐表现力展开了移植,好在最后的结果十分成功[4]。这首古筝独奏曲旋律优美,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湖南音乐的风格特色,使其特色依旧十分浓郁的出现在曲子里,同时将在湘江两岸居住的人们内心的满足和欢喜也皆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让听众们更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美丽的湘江风景使得不少人都心驰神往,因此古筝曲目在保留原本竹笛演奏鸣曲的前提之下实现了二次的升华。
2.2作者简介
王中山先生,出生于河南南阳,是蒙古族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于古筝有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因此对古筝学习他也是十分的认真与刻苦,现在于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并且也在中国民间乐团的青年演奏团体之中有着副团长职称。由于他娴熟独到的演奏技巧,使得《春到湘江》这只古筝独奏曲在演奏技巧上体现出独特的音乐特色和王中山先生本人独到的艺术见解,以及成熟的演奏技法将古筝的音色表现得明亮清晰,肢体动作的表现更是深入人心。他还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的乐器研发出了具有王中山单人特色风格的高难度技法,融合原本的曲目所想要传递给大家的感情,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法,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曲目原本的技巧的同时,也能够让许许多多的听众感受到古筝独奏里面蕴含的特殊感情。
3《春到湘江》的音乐特征
3.1乐曲风格与情绪
3.1.1乐曲风格
《春到湘江》这首乐曲包含着鲜明的湖南花鼓戏风格,以及具有着特别的风味的音律。这部分风格在全曲之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湖南花鼓戏在当今的社会化内涵也就是乡土意味和喜剧意味展开剖析之后,这一部分也就开始了分析乐曲风格包含着演奏者的情绪。乐曲的风格是比较昂扬希冀的,升5和降3也是湖南花鼓戏之中十分具有特色的音韵,展现出了湘江上万物复苏的崭新样貌,及烟雾缭绕的人民生活。由引子散板(A)-主题行板(B-C-B1)-快板(D)-尾声(E)四部分组成,整曲为羽调式,中段转为宫徽调式,尾声末端的主音又回到了A羽音上。这种色调是明亮活泼的,给人带来乐观,积极的审美情趣,展现了湘江两岸的灿烂春景和人们热爱家乡的美好场景[5]。
3.1.2情绪表现
在情绪上,主要是通过乐曲描绘出湘江两岸的人民对于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希冀。使用在热烈之中又带着一点点鼓点的主要旋律从而抒发了湘江两岸人民豪放洒脱,让人们不禁想到了其幽默乐观的神态以及对于生活充满着热情的场面。全曲节奏里面大多数都是附点音符,感觉乐曲在突出表现一种俏皮之感。而左手则是散发出比较强的长琵音,流动性显著,所传达的情绪和曲中出现的摇指部分相比较起来更加柔和,表现着比较欢快的情绪。之后的右手节奏变得更加多样,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和左手和弦在强拍上的运用,也让乐曲在不失俏皮的前提下更多一丝气势。但是这种气势也不是突兀的,而是突出下面的旋律,通过对于上一句的再现,乐曲的气势慢慢从高涨变得平静。在曲中再现的片段,人们的情绪相对于更加的激动。
3.1.3场景营造
在整首曲子的最后八个小节里面,再次回到了最开始的自由的散板,整个乐曲实现了最高音的出现,而情绪是在欢喜之中又出现了跳跃,成为了整首曲子之中的重要促成部分。同开头的引子遥相呼应,引子部分最开始是使用比较缓慢的节奏表现出湘江早晨时分的静谧和安宁。从第134小节开始,尾声部分则再次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在经过快板部分一连串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推送和左手刮奏的推送之后,落在了“3”音的三指摇之上,摇指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在之后又突然加上了勾摇的特色音,这里又出现了湖南花鼓戏的特色音“#2”,使得音响的效果增添了几分民族色彩,结尾部分是一个小高潮,重点在于表现居住在湘江两岸的人民幸福和欣喜的心理,给人们呈现出一个热烈又广阔的场景。
3.2《春到湘江》中的音乐要素
3.2.1乐曲的节奏
整首曲子在引子部分就是自由的散板构成,节奏呈现出自由、悠长的特色。四四拍进入了快板,使用了比较舒缓的节奏使得大家更加的感觉到古筝独奏曲的内涵,旋律上悠扬婉转,在包含着唱歌的情绪的感觉的同时,又让人感觉十分的抒情。就用《春到湘江》引子部分来说,其中使用了比较缓慢的节奏,呈现出湘江烟雾缭绕静谧的氛围,实现了人和自然情绪上的和谐共生。引子部分着重介绍了湘江春天的激情,展现了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景色,作者对此的介绍和阐述可谓是字斟句酌,匠心独运,演奏者只有在演奏时保证引子的连贯性,才能把这种跌宕之美体现出来。在第1、2小节上从曲谱表面上来看,是由左手单独进行演奏的,但是在实际的演奏之中看起来会比较呆板,右手显得有些多余。因此在演奏的时候要把控演奏情绪时要在节奏方面注意每两拍的第一个重音就用左手弹,后面的七个音则是用右手弹,这样使得肢体表现具有流动感更好把控演奏情绪;其中摇指就是逐渐变强然后过渡到“1”音上,最后收在了“6”音上,速度则是每分钟52拍;行板旋律轻快,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尤为感人。
3.2.2乐曲的速度
在整段乐曲的演奏之中,针对于速度快慢的掌握对于乐曲的表现也是十分最重要的。如果一首乐曲在速度上的表现不够让人满意,那么整个乐曲的演奏风格也会出现一定的偏移,表现在情绪上也不太具有感染力。在引子部分的一小节之中通常是由慢到快,然后行板按照四四拍进行,每分钟66拍,后来的快板则是120-160拍,但是这种节奏也是会随着演奏者自身的熟练程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最后的曲子回到了尾声用快板的速度结束。
3.2.3乐曲的调性
乐曲演奏之中调性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力度则是构成不同调性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在演奏这时尤其要注意力度的控制,不能够从头到尾都强悍,而是要根据曲目所需要表达出的情绪来实现力度的由弱渐强。古筝独奏曲之中为了表现出早晨的湘江是十分宁静的状态,古筝声音变得悠扬,力度慢慢的从弱变到强。每一个长音都注意着由弱变强再到变弱的过程,在演奏的时候也由于手部用力程度不同,手部力度强的时候音色表现得比较明亮,当手部力量慢慢减弱的时候,音色也逐渐变得柔和起来,这样因为力度变化造成的音色对比是十分显著的。从古筝独奏曲《春到湘江》演奏到中间那一部分的时候,一直都是处于摇指的状态,而左手则是在低音区徘徊进行演奏,右手则是分置在高音区域,左右手出现遥相呼应的状态,侧面它也体现出了人民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欣喜的美好心情。
4《春到湘江》演奏技巧分析
4.1摇指的演奏技巧
4.1.1快速指续
快速指续拥有着悠长的历史,这项技法的创立者并不是王中山先生,但是他在其中也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创立者赵曼琴则是同样对于古筝事业有着强烈热爱和进取突破的精神。快速指续这种古筝技法是在后来的王中山先生学习以后,因为《打虎上山》的流行使得这项技法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王中山先生将这种快速指续的技巧手法运用到了自己的曲目《打虎上山》之中,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赞成的一面产生同时也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反对面的声音,认为这种指法的使用会使得古筝原本的演奏之中所蕴含的古朴意味以及典雅风格丧失,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彻底颠覆。然而,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快速指续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快速指续的应用也有着非常关键的地方,频繁出现在了乐谱大量有着连续音符的时候,比如要怎么样开始有指法逻辑的循环,一般在古筝演奏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两个十分相近的音节,需要如何使他们不重复的运用指法,要符合一直以来的古筝力学前提之下让演奏的人的手指头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并且让更加快速的演奏成为一种可能,这种方法极大的表现出了古筝的表现力。
在谱例1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使用这一种指法可以让《春到湘江》古筝演奏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4.1.2指法的巧妙组合
快板处,第87小节出现指法组合,谱例5。小撮演奏是用大指和食指来弹奏的,但是在他的创新之下开始运用食指和中指。因此当演奏《春到湘江》曲目的演奏者没有认识到改编之处,仍旧使用老旧的传统演奏方法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曲目改编在保证原本的曲目不改变原始韵味的前提下,结合时代进行技法的创新,实现传统技法的传承与创新。传统的古筝技巧在运用的时候往往容易因为现实的种种因素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如何实现传承和创新的完美结合就成为古筝学习者所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而在这首作品里面有着传统的技法的采用,更体现出了弹法的创新,使得初学古筝的爱好者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筝的指法组合。这样在使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指法组合演奏的时候,也会表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和声与变奏织体。
4.1.3颗粒性吐音
摇指的颗粒性一定是要十分强烈的,要弹出的声音不会断断续续,还要保证具有着颗粒性的效果,这样的高要求就使得演奏者要努力的先进行指法技巧的练习,如此才能够保证好技法使用的时候足够的熟练。摇指这种指法将在演奏之中的出现乐符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从点变成线”。不仅仅是字面上所理解的手腕左右摇摆动起来后产生出的音就是不会断裂的。从而最终达到声音连续且包含颗粒型的目标。摇指也包含着许多的种类,从指法上分,分为大指摇食指摇、两指摇和三指摇。同时随着时代与社会慢慢的发展以后,我们的筝曲也在后面的变迁里面不断的出现新的元素。光是摇指这类别中就有坐摇、扫摇等。每一种摇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很多的古筝曲目里面,运用这大指摇的手法,《春到湘江》里面出现了大指摇等,在下面的图例之中展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介绍。
在这一段用了摇指中勾摇的指法,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是为了模仿出笛子的声音,保留了原作的韵味。同时在这种技法的运用之下旋律也变得耐人寻味起来。在整首曲目之中,也是多次的使用到了摇指这个指法,运用最多的也就是在如歌的行板部分。
4.2刮奏的演奏技巧
4.2.1快板
刮奏,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来进行逐弦的拨弹,由低音到高音或者是由高音到低音按照顺序来弹出乐曲所需要标新的音乐效果。作为在古筝曲目里面被运用得最多的弹奏指法之一,它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被别人重视的一个指法,刮奏也有着许多不同的派别,比方说单手刮奏以及双手刮奏。根据乐曲之中所表达出来的音乐效果衬托刮奏等。在下图谱例7的一个来回的刮奏过后就是进入了快板段。第六小节进行操作的时候,我们也要格外的小心,尤其是左手要小撮一样,弹奏不能够太过于紧张,一定要放松些。。弹到第42个小节的时候,有了一个复调句,左手要比右手更加晚,也就是推迟一个小节,左手改变了身份,它不是右手的伴奏以及陪衬的身份存在,更多是左右手二者平等配合。快板的第66小节里面是十分具有代表性质的,曲目里这里也是比较具有难度的,王中山使用了快速指续实现了完美的移植,让人听来仍觉惊艳不已。
4.2.2行板
此处是行板的第二部分(第9小节开始之处),大撮“5”的衔接,倚音的后面“5”出来的比较晚,感觉上会有一点十分的急促,从而营造出古筝独奏曲所需要的欢悦奔腾的氛围,更加突出的表现了湘江两岸人民生活的愉悦和满足,让听众也为之动容。王中山先生的改编以后,第9小节的刮奏音转换了位置,变成了在第8小节的后半拍出现,这样的操作也就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4.2.3湖南花鼓戏特色音
在演奏的时候因为原本是竹笛的曲子,里面就使用到了湖南花鼓戏中的元素,尤其是在后来的改编的时候也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特色音的存在,造成了后面在改变时候出现需要增加或者是删除的地方,不需要再继续去画蛇添足,也出现特色湖南花鼓戏的音“#2”,因此在表演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湖南花鼓戏特色音的存在。
4.3轮指的演奏技巧
轮指主要分为下面几种,三轮指、四轮指、五轮指以及正、反轮指等等,也就是使用,除开了大拇指之外,其他的四根手指在古筝上面不断的弹奏,根据书中原有的指法顺序,慢慢的开始弹拨。但是在轮指的表演的时候,也不是直接上手就可以的。乐曲的中间部分大量的出现轮指的技法,右手展现出了比较强的旋律感。即使是轮指技巧使用时间长,也不会影响右手的主要节奏把控而是分着正的状态,反的状态,两种状态的存在让许多的古筝的学习的人更加的了解到如何去更好的学习古筝,也让这一个乐器更加的吸引人的眼球。
4.3.1引子
往往在大拇指来不及演奏的时候,轮指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一定意义上使用另外三个手指进行独立地完成。而主题部分则有一段如歌的行板作为填充,两个乐段组合在一起,使用“#F”羽五声调式,主题音保证在了五度的音域之内,与此同时在内部又出现了节奏、音高和装饰音,使得音调的表现力大大增强。第42小节出现了复调句,在实际演奏的时候左手相比较右手推迟了一小节。这一段具有一定的难度,王中山运用快速指续完美实现了移植。《春到湘江》里面也有快板的地方使用到了轮指。最开篇的引子快板开头|6·666|部分包含了一个正轮指将整首曲子的气氛引到了高潮。
4.3.2慢板部分
“#F”羽五声调式也贯穿着整篇的乐段,第一乐段(1~8)两个小节分解和弦带出了前奏的真正目的。第二乐段,旋律上音断意不断,配合加上了呼应形式的和弦,激扬高歌,增加了乐曲旋、律的歌唱性。其中就使用了快速指续,传统的古筝技巧大部分都是以使用中指、大指、食指为主,除开演奏琶音的时候很少会用到无名指外,在其他的弹奏技法中基本很少用到。快速指续的应用与大规模流行,对于无名指来说是一件好事。长久以来在古筝的演奏中无名指都是一如他的名字一样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往往会成为空气的存在,而这种演奏指法的出现提升了无名指的地位,它成了可以和其它手指相提并论的存在。第三乐段也就是第一乐段的再现(22~27小节),演奏速度加快了一倍,更能调动着观众的情绪且不断的上涨。
4.3.3散板调式
“#F”快板走到第33小节时,第二拍的滑音部分处理的十分巧妙,也就是“1”这里,那是在第一拍上滑以后才诞生的。接着继续弹“6”弦,但是左手不能马上下滑的操作,而是要等到弹出后面的半拍的6的那个时刻,再同时放下左手,使得下滑音以及弹弦音能够重叠,也就是按照曲谱中的要求表现出轻盈的感觉。在快板部分过去又回归“#F”羽调式,引子散板和前面出现的乐段相互的出现呼应,音调较高,也就是我们一般的通俗上说的湖南花鼓戏特色音,在结束了全曲的时候,给人一种十分热烈但是又有点余韵悠长的感觉,带着一点点的朦胧通透。这种自由而又悠扬具有一定治愈意义的调式使得整首古筝演奏曲在保持着原本描述湘江波浪升腾的景象的时候又兼具描述了早晨时候的宁静。
结语
以上是本人对古筝独奏曲《春到湘江》的音乐特征及演奏技巧的探究,本文主要从《春到湘江》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及要素,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音乐具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特点,要想推动古筝艺术不断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必须放开心胸,拓宽视野,将我们身边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知识用来充实自己。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是完全的拿来,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各艺术门类的交叉点,让这些优秀的因素为古筝的发展服务,成为古筝艺术自有的表现特征。只有不断地学习、借鉴、传承、创新,才能使古筝艺术像《春到湘江》这首作品的意境一样,水远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古筝是中华民族的宝藏,也是我国流传比较久远的乐器之一,距离现在二千多年的历史深受大众的喜爱。《春到湘江》一直在许许多多学习古筝的人们心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高度重视身份的存在也让古筝高级的演奏技巧吸引了一大批的初入门的学者,变相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湘江无穷无尽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玥.浅析古筝曲《春到湘江》演奏技巧对音乐风格的影响[J].黄河之声,2022(09):96-99.
[2]鲁天蕾.谈筝曲《春到湘江》的艺术特点及演奏技巧[J].艺术品鉴,2021(18):169-170.
[3]宋博恩.古筝曲《春到湘江》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J].文化月刊,2021(05):154-156.
[4]刘念.古筝曲《春到湘江》演奏中的湖南花鼓戏风格塑造[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1.
[5]赵星.古筝曲《春到湘江》的艺术特征[J].北方文学,2020(27):54-55.
[6]薛珂可.浅析轮指技巧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20(04):66.
[7]吴珊珊.论筝曲《春到湘江》的艺术特色[J].黄河之声,2017(19):77-78.
[8]茹少楠.浅谈竹笛曲《春到湘江》的音乐特征及手指技巧的运用[J].长江丛刊,2017(13):66-67.
[9]洪紫莹.浅析古筝曲《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7,37(06):96+125.
[10]李娜.古筝曲《春到湘江》音乐分析及美学意义研究[J].北方音乐,2016,36(19):167-168.
[11]西明瑞.浅谈筝曲《春到湘江》的演奏特色[J].北方音乐,2016,36(03):155.
[12]马语燕.古筝曲《春到湘江》的分析与演奏[J].北方音乐,2015,35(19):162.
[13]高英.论筝曲《春到湘江》的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03):70-74+126.
[14]高英.筝曲《春到湘江》演奏艺术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3.
[15]Xiaomei Zhou.Music Education and Music Inheritance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A].Research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2017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Sports,A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ICESAME 2017)[C].Research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7:5.
[16]Zhicheng Li.Study on Problem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Proceedings of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Sports,A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ICESAME 2016)[C].信息化与工程国际学会:,2016:4.
致谢
行文至此,也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始于2019年秋,终于2023年夏。目之所及,都是回忆,心之所想,都是过往。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殊不知人生是加减法。纵使有万般不舍,也心存感激。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论文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有耐心,从选题到指导论文,老师的关照让人感觉到温暖。在这里相对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衷心的说一句谢谢!同时,也感谢在我大学生涯中每一位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每一位帮组过我的老师,在此,向老师们道一声:老师,谢谢你们!
其次,相聚是一种缘分,感谢我的的室友们,在这四年给我提供的帮助,带给我的欢乐。我们朝夕相处三年多,有着深厚的友谊。很幸运可以在大学期间结识那么多好友,感谢大家出现与陪伴,在这里祝大家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