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撼动人心的影片,这部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雍容华贵的服饰,没有腥风血雨的暴力场面,浮现出来的都是最简单、最朴实、最感动人的场面。影片的开始是两位老人看着日记慢慢细味当年马修老师的心境,回忆起他们少年的时代。从影片中,我深切体会到马修教员对孩子们的无私的教育与无尽的关爱。当然,影片中最有神韵的是其艺术特色。体现了叙事结构的精妙,冷暖色调的运用,真挚细腻的感情,人物形象的全面对比以及声画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艺术特色;叙事结构;色调;声画
引言
在我们的心中,一部影片往往就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会使人狂笑不已,有的故事会让人憧憬未来,但有的故事会让人沉思许久。从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我看到了犹如地狱般存在的黑色铁锈大门、青红色砖墙以及众多的“问题少年”。然而,马修教员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灰暗生活教育。当然,影片的艺术特色是不能忽视的,叙事主体与叙事时间的精妙设置悬念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人物形象的完美展现,感情的真实流露,让观众不知不觉置身其中。除此之外,更突出的是音乐叙事的分析,用音乐来开掘影片隐藏的意义。
一、《放牛班的春天》的叙事特色
(一)叙事结构的巧妙
1.叙事主体
影片开始映入眼帘的是皮埃尔老年的一些生活状态,从这里可以想到此时已经为后文埋下伏笔,这是一个全知的视角。手拿日记本的贝比诺冒着雨来到皮埃尔住的地方,两个旧时的伙伴开始交谈起来,老照片显现在他们的眼前。随着皮埃尔读日记的声音,整个故事展开了。此时念日记的皮埃尔成为整个影片的叙事主体,但观众这时候陷入困惑的状态,皮埃尔却作为一个被叙事者的身份出现了,与此同时,日记的内容是以马修老师的内心独白开始进行下去,马修老师成为对具体故事一无所知的参与者,与观众一起走出困惑,逐渐地深入日记没有涉及的地方。马修老师的内心独白向我们完整的展现了这一段是运用了第一人称画内我者的叙事特点,马修老师的个人视角和心里感受引导着影片情绪的向下发展,皮埃尔读日记的声音与马修老师的内心独白共同成为影片的叙事主体。这种一种大胆的叙事手法,使观众更能体会人的内心感受,认同这种叙事价值观。
2.叙事时间
此影片在构筑情节时,在最外层采纳了一种时序变形的的非凡手段。整部影片主要讲了五十年后,开头时我们看到的是高端大气的音乐会场景,著名音乐家皮埃尔陶醉其中,给我们打造了一场视觉盛宴。接着是回去参加母亲的葬礼,与年轻时的伙伴贝比诺相见,随着日记的阅读,尘封已久的回忆映现。最后马修教员由于某种原因被哈森校长开除被迫离开了学校,此时影片的镜头又回到皮埃尔阅读日记的场景。影片采纳倒叙的叙事手法。首先是深化了影片的主旨,皮埃尔最终取得的胜利多数都来源于马修老师对他的认真教诲,也证明了马修老师的教学模式是可取的;其次,影片呈现出极强的表达效果,使观众产生一种怀旧的情绪,从而增强影片的生动性;最后,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独特手段增强了影片的可读性,通过皮埃尔阅读日记带领观众走向49年,这样同时也避免了结构的单一与呆板。
(二)冷暖色调的应用
“色调是对电影色彩组织的一种配置,可以传达或至少能传达冷暖的感觉。从头到尾,一部影片通常会用一种颜色作为主体,这样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色彩感。”[1]不同的色调在影片中会烘托出不同的气氛,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情绪感受。暖调包括红色、橙色、黄色等,这些色彩就像燃烧的火焰和东升的太阳,能够是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冷调包括蓝色、灰色等,这类色彩就像极地的冰雪,让人们有种寒风凛冽的刺骨之感。色调的呈现能够贯通整个影片,好比《金色池塘》就是用金黄色的暖色调来统筹整个影片,描绘了黄昏之恋的温情柔蜜。除此之外,色调也可以贯穿于每个段落,映衬不同的场景,渲染多样的气氛。比如《暖》的色调就是红色与灰色互补使用,虽然有寒冷、有严酷、有悲观,但也显示出暖暖的舒适画面。当然,导演之所以如此安排背后必有其特殊意义。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在不同的段落运用两种有差异的色调,表达了不同的意境,以灰色和橙色两种颜色为互补色。从整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皮埃尔在加入合唱团之前,影片呈现的是一种灰暗色调,渲染出沉重的氛围。马修教员是一位拥有才华的音乐家,戴着“过气的帽子”来到了“池塘之底”。他走到此处,看见的是黑色的铁大门,灰色的砖瓦墙,一批走行动—反应模式道路的领导,一群缺乏关爱与温暖的“问题少年”,此时此刻他对这个学校感到失望,甚至想放弃自己的音乐梦,灰暗的心境搭配灰暗的色调这里的学生犹如禁锢在笼子里的小鸟,失去了自由,没有希望和前途可言。因此,他们叛逆、冷酷、残忍,用一些不可思议的方式去反抗。在这些“问题少年”身上我们可以认识到温暖与爱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来说就是走向光明的催化剂。在这里,灰暗的色彩也显示出他们的阴暗心情。在皮埃尔加入合唱团之前,这段时间刚好是冬季,人们眼中的冬天是阴霾笼罩,寒冷刺骨,所有的事物都是沉寂的。当然,导演在精心谋划本片时,不只是想到到了自然环境,还让故事情节与自然环境相映衬,使灰色之调显得更加透彻。
当马修老师晚上回到休息室的时候,突然听到孩子们都在唱歌,虽然孩子们起哄玩闹唱地难听,但此时此刻马修教员却看到了孩子们脸上前所未有的笑容,感受到了一颗颗渴望温暖与关爱的心灵。“叙事主体只有遵循影片的排列组合,符合影片的创作规律,精通掌握音乐的能力,才能精妙地完成对影片的叙事构建。”。[2]马修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心中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他要为这些孩子们作曲,拯救本质并不坏的这些孩子们。此时的马修老师心里是难以言说的激动,色调也由灰蓝色逐渐变亮。他的合唱团开始展开的时候,除了正在被罚的皮埃尔之外,所有的孩子都参与了其中,他认真的听每个孩子的歌声,根据音调把他们分为低音、中音、高音,之后,皮埃尔也加入到合唱团,这时灰暗色调一瞬间就变成了橘黄色。很明显,这是导演故意而为之的,孩子们仿佛在走向光明,迎来希望之光,音乐使得一切都变得灿烂。从马修教员的日记中可以看出,这时的“池塘之底”已经呈现出阳春三月,花红柳绿的迹象,马修教员的合唱团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就像马修老师为孩子们作的曲,教孩子们唱的歌一样“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3]从这首歌词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内心的巨大变化。一个过气的音乐家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房,带给孩子们希望,让他们对生活充满期待。马修教员的创作热情一点点地被点燃,合唱团也在不断地走向成功,孩子们也逐渐地打开心灵之门,走向充满阳光的未来。《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温暖了观众的心灵,使观众也感受到了情感上共鸣,从而留下感动之泪。
影片中的皮埃尔在加入合唱团之前,整个人呈现出的是抑郁、反叛、孤单乃至敏锐的状态。因为之前的学校老师忍受不了他的偷窃与逃学,于是他来到“池塘之底”这所寄宿学校,离开的前任教员称他为“天使般的脸孔与魔鬼般的心灵”。从他的眼神我们读出了隐藏的孤独与寂寞,感受到缺乏关爱的脆弱心灵,觉察到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封闭。特吕弗说:“处于少年时代的孩子们,他们的身体逐渐地发育,对感情没有准确的定位。他们的内心有很强的独立欲望,没有达到满足,就会有叛逆的情绪,而这类问题少年恰恰反映了这种精神危机,。”[4]导演在这里应用了蓝灰色的色彩正好契合了皮埃尔的年龄和心情,也显示出“问题少年”所具备的心理。就在这样一种近况之下,他遇到了马修教员。马修教员用音乐感化了他,打开他的心灵大门,为他制定一份未来的蓝图,最后皮埃尔成功了,这些暖色调也证明了皮埃尔希望的前途,也证明了“问题少年”是可以教化的,这里的暖色调深化了影片主旨,渲染了气氛,应时应景,也使影片悄无声息地走进观众的心里。
二、《放牛班的春天》的特点
(一)真挚细腻的感情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深刻的反映了法国电影的主流思想—人文主义情怀,没有好莱坞电影那种壮观的场面、酷炫的技术、一流的演员。相反,它以小见大,选用小人物为主角,以真情打动观众。影片中的马修教员被大家称为“光头老师”,他身体娇小、体格微胖、长相平凡,是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在自己的人生低谷时期来到“池塘之底”。刚进入“池塘之底”的他就受到领导的怠慢,目睹学生的贪玩以及感受到教育上的污点。此时他觉得学校周围的一切都是滑稽可笑的,感觉到前途渺茫。不久之后,他看到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憧憬,这也点燃了他创作的火花,组织了合唱团。合唱团在他的一步步耐心指导下慢慢走向胜利。孩子们也对未来充满期待,迎来属于他们的春天。作为一名学监他用关爱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以宽容之心回馈孩子们,让音乐渗透孩子们的灵魂。他无以为报的阐释着自己的价值观,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1.马修老师与盖贺克
马修老师刚来到“池塘之底”学校报到的时候,首先看到了麦神父由于学生的恶作剧而导致眼睛受伤;其次就是将要离职的学监对他的忠心告诫;最后也目睹了残忍无情的哈森校长对学生的处理方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我们应该去惩罚那些犯错的人,只是为了让人们记住犯过的错不会再犯。”[5]马修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并没有因为无奈与害怕而退却,他在知道盖贺克就是伤害麦神父的凶手的情况下,并没有直接将盖贺克交给校长处罚,因为他知道校长会用一种残忍的处理方式对待学生。恰恰相反,此时他心平气和地和盖贺克达成协议,而且专门安排他去医务室细心地照顾麦神父,直到麦神父康复为止,让他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付出应有的代价,从内心深处感受自己的错误。
盖贺克在医务室里听着马修教员与麦神父的对话,尤其在听到“像我一样,他是个害羞的孩子,他已经知道错了。”这句话时,盖贺克深深地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的恶作剧伤害了体贴善良的麦神父。当他恐慌无助地看着麦神父因病情加重离开时,他惊恐地问:“他会死吗?”这时的马修教员深切地将他揽入怀中并且抚摸着他的头,轻轻地对他说:“不会的,医生会救他的”马修老师用一种宽容的心让盖贺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用温柔的话语让他不安的心灵得到慰藉。
2.马修老师与皮埃尔
皮埃尔是整部影片的中心人物之一。他拥有天籁般的嗓音,天使般的脸孔,由于一直在单亲妈妈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接受寄宿学校的行为—反应教育模式,使他形成狂傲的性情、敏感的情绪以及不经常和人沟通的孤僻行为,被上届学监称为“天使的脸孔与魔鬼的心灵”。
因为马修教员要处理麦神父受伤事件,所以让皮埃尔临时管理班级,维持秩序。当他回到教室,看到的是皮埃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黑板上画自己的画像。这是马修教员与皮埃尔的第一次正当冲突。此时的马修老师并没有震怒,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在黑板上画出皮埃尔的画像,在结束后还在他鼻子上加了一个大大的圆球,这让一旁的皮埃尔目瞪口呆。马修教员为了不让皮埃尔的母亲对他彻底绝望,就用牙痛事件隐瞒了皮埃尔被关禁闭之事。没有人发现皮埃尔身上所存在发光点,马修教员却发现他不仅具有极高音乐天赋,而且十分擅长于唱歌。马修教员充满信心地栽培他。开始,皮埃尔并不屑加入合唱团。然而面对此种情况,马修老师用自己的行动一直在坚持,倾注应有的心力耐心地引导他走向音乐的圣地。在马修教员的坚持与努力之下,皮埃尔最终加入了合唱团,成为核心主唱。皮埃尔由于听信别人的话语而误会马修老师与母亲的关系,就用墨水瓶砸了马修教员,导致马修教员的白衬衫沾满了墨水。马修老师没有去责备他,而是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你去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为伯爵夫人表演的那天,马修教员用行动的力量让皮埃尔感受到温暖。与此同时,皮埃尔眼神中流露出的对马修老师的感激,。
“艺术的魅力是无限的,它使人们勇于超越现有生活的障碍,游离在精神的广阔空间,让人们敢于去挑战命运。”[6]皮埃尔的巨大转变得益于马修老师的博大的情怀与无私的关爱,依靠的是马修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最后才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取得很高的成就。
3.离别时的震撼
马修教员由于自身优异的表现让一直高高在位的哈森校长感到忐忑,于是被校长开除被迫离开学校,学生们也因为制度不能前去送行。此时此刻得他感到忧伤,他的内心深处渴望孩子们能够违反制度出来送别他。就在他落寞地走出校门的那一刻,看到了从天空中飘落的一个个纸飞机,这是带有梦想与感激的特殊飞机。他看到了一双双小手在窗口挥动,这是孩子们为他送行。孩子们唱着他教会的歌,悠扬的歌声响彻四方:“风中的风筝请你别停下来,跨国高山,飞过海洋,暴风雨中你高扬起翅膀,别忘了回到我身旁……”,[3]孩子们的巨大转变得益于马修教员,他在离开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他的不舍与祝福。
影片的结尾处是最深入人心的,小小的、可爱的贝比诺要求即将离去的马修教员带他一起走,马修教员不忍心抛下他,就抱着贝比诺上了公交车……马修老师是伟大的。贝比诺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星期六”,这一天马修教员带他离去了。
(二)人物形象的对比
一方面是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比。马修老师初来“池塘之底”,就看到因为学生的捣蛋使麦神父眼睛受伤之事。哈森校长看到此事首先是集合学生而不是关心麦神父的眼睛受伤程度,之后采用行为—反应的模式抓凶手,,不用正确的方法使孩子们主动承认错误,而是选出代表受罚,以此来逼迫真正的凶手自首。相反,马修老师知道盖贺克是凶手后,不满校长对学生的惩罚,与盖贺克达成协议。他要求盖贺克去医护室去细心照顾受伤的麦神父,直到麦神父痊愈为止,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盖贺克,让他自己反思自己的错误。除此之外,马修教员还让校长答应他三件事:一.取消对全体学生的惩罚,二.由自己处理犯错误的学生,三.请保留凶手的名字。即使学生对他不友好,他也能够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着想。
另一方面是个人自身前后对比。其实,看完整部影片之后,哈森校长并不是那般的令人恨之入骨。开始的他,由于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学生行为的影响,经常凶狠地惩罚学生,虐待学生。当马修教员和孩子们的合唱团处于萌芽阶段之时,马修教员需要得到哈森校长的支持,这时的校长是沉默的态度,因为哈森校长的内心深处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然而,合唱团在马修教员的带领下进行的十分顺利,哈森校长得知认为马修教员一意孤行,但此时他的内心是波动的;听到孩子们的合唱歌声时,哈森校长一个人在办公室折纸飞机;在院子里被学生的足球砸到时,他没有像之前残忍地处罚学生,而是鼓励马修教员、数学教员一起和孩子们进行足球比赛……哈森校长改变了。这些大部分都来源于马修教员的无私付出以及他指导的合唱团的顺利进展。领导的管理模式发生改变,孩子们也逐渐地认真对待生活,对他也开始尊敬起来。这种人物对比的手法会进一步深化影片的主旨,也使观众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感受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可以战胜一切。“一切皆有可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品味《放牛班春天》中的音乐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好东西,它会使人们正视自己,挖掘人们潜在的善良。”[7]
(一)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完美契合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是用一首交响乐为观众带来一场听觉上的盛宴,引领观众走入影片本身。影片定格在观众眼里的是慷慨激昂的指挥家,在场内指挥圆舞曲。其实这时的皮埃尔已经得知母亲离世的消息,心里是痛苦的,但也坚守他指挥家的本分。凑巧电影名也和音乐彼此契合,圆舞曲轻快、柔妙、流利,让迷惘的人们在心灵上能够得到慰藉,但这与皮埃尔此时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音乐与画面在这时发生互相对位,让画面看起来愈加的丰满,人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冲击,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开启了这部以音乐为主体的影片。
尤·鲍列夫曾也说过:“艺术的魅力可以触及人的心灵的每个角落,艺术成就完美的人生。”[8]为了让孩子们勇敢地生活,马修老师特意作曲《眺望你的路上》,这首随剧情发展的音乐出现了。它是纯粹、柔和的,使不同的画面相互交叉,在和声的部分中,我看到的是马修教员在微弱的灯光下伏案为学生创作歌曲的场景,也贯通了学生们日常生活的画面。这天籁般的声音响彻“池塘之底。”音乐的美妙之处还在于采取独唱和伴奏相结合的模式,用双簧音阐释,采纳复调对位,就像两条小溪彼此映衬欢快地流淌,有时彼此交叉,有时相互分离,共同建立了和谐美好的旋律感,就像马修老师与孩子之间那种神秘的亲切感,音乐本身的内容也彰显了孩子们短暂的童年时光。音乐中的合唱体现童年的时光也许转眼间就会消失,也很快会被遗忘,但孩子们不会忘记这是马修教员为他们打造的童年快乐时光,这段童年时光会成为他们心中的永恒。此时此刻,马修老师已经开始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孩子们的心灵之处是跳动的,是欢快的,他们在悄无声息中摆脱阴霾逐渐走向阳光,走向属于他们的春天。在影片结尾处,主题曲《眺望你的路上》再次走进观众的内心深处,此时马修教员和小小的贝比诺坐着公交车向远方走去,音乐伴随着他们已经远去的画面响起,轻柔的音乐与和谐画面达成统一。
(二)音乐与电影剧情的契合统一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采用的都是原汁原味的配乐,使得音乐与剧情达到完美的契合。”[9]马修教员为了创作一首属于孩子们的歌,他耐心地让每个学生唱一首歌,按照他们的音色、音准分配成低音、中音、高音。同时,他意外地发现了皮埃尔具备极高的音乐潜质,于是就细心创作了《海面上的清风》,“海面上的清风,在灰色晨曦中,找寻通往彩虹的路,揭开春之序幕。”[3]这首歌采用独唱与伴唱联合的独特方式,以竖琴、单簧管和圆号为伴奏乐器,彰显主题。在聆听这首歌时,观众们犹如在神圣的教堂里面,庄重而又静穆,突然又冲上云端,轻松而又心安。此时电影的剧情恰恰是孩子们的重生,不像以前那样捣蛋,告别过去灰色的单调生活,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迎来他们的春天,走向希望之途。音乐在这个过程中与电影剧情完全吻合。
《夏日的微熹》这时候出现,“一切在跳跃,先前的恐惧已经消失,远离了孩子们。我陶醉其中,所有在闪耀”,[3]歌词中洋溢着对夏日、海岸、自在憧憬,也听出来了这些“问题少年”在马修教员的教导下发生的巨大改变。这首音乐采取D大调和4/4节拍的形式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钢琴和顿音的应用更将此时的愉悦旋律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孩子们心中的跳跃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此时电影的情节画面停留在5月份,孩子们在开心地玩足球,就连一贯冷酷的哈森校长也在办公室折起了纸飞机,透露了稚嫩的一面,。不得不说,音乐在这里扮演者独一无二的角色,点燃了孩子们内心的生活激情,促使孩子们找到尊严和方向。伴随着音乐的韵律感,影片的情节也在不断地向前展开,两者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三)音乐与电影中情感的完美融合
在马修教员的耐心指导下,合唱团一步步走向成功,这也就引起了社会慈善机构和公爵夫人的关注,他们想要来到“池塘之底”学校观看孩子们的合唱表演。这时的皮埃尔因为犯错被马修教员剥夺了领唱的资格,一个人站在旁边观看演出。
就在这时合唱歌曲《夜晚》出现了,“噢,夜晚,刚刚降临于大地。如此壮观,是你的美妙,让一切成为美好的回忆”,[3]歌曲没有童声的合唱,突出了夜晚的安静与温柔,给观众们带来安然、静谧的感觉,悄悄然地放慢了呼吸的频率,陶醉在音乐的世界中。就在这时,马修教员忽然终止了演出,面带微笑地将手伸向了一旁的皮埃尔,邀请他来做领唱,皮埃尔此时是激动的,他找回了自尊,懂得了宽容和信任的力量,心里也得到了巨大的安慰。“艺术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它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沟通。除此之外,艺术还能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10]当《夜晚》第二段音乐旋律开始后,由之前的合唱转变为由皮埃尔领唱和其他孩子伴唱的方式,皮埃尔的声音是纯正、朴实的,给夏日的夜晚带来神秘感,观众们也为这种声音着迷,陶醉其中。演唱结束后,观众们看到的是皮埃尔的感激,他的眼睛流露出的是难以言说的感动,这种音乐给了他心灵上最大的慰藉。因为马修教员的出现,对他的细心栽培,他最终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和指挥家。在《夜晚》音乐完结的部分,全部孩子的“呜”声响彻“池塘之底”,给天空带来了一丝的平静,让过去的阴暗时光逐渐远去。影片的画面很很和谐,看着台下的观众,看着马修教员,孩子们的心中涌现出无限的感激之情,自豪感覆盖着他们每一个人。整部影片中,音乐和情感达到了完整的融合。
马修教员被迫离开学校,他认为自己会孤独离去,他多么希望孩子们违反制度出来送他,就在这时歌曲《风筝》悄然响起,耳边出现一个熟悉的声音。他知道这是皮埃尔的声音,也是他最想听到的声音。看到天空飘着的一个个纸飞机,马修教员少了些失落多了丝安慰。接着孩子的合唱开始了,他们用高亢无畏的声音在送别马修老师,一双双小手在窗口挥动,这情景透露出孩子们对马修教员的不舍之意。那一刻的画面,是感动,是真实,是无尽的泪水,是最打动人心的。音乐最能表达情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动。
结语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有强烈的艺术性,通过艺术特色给观众呈现了影片的背后意义。通过倒叙的完美叙事手法引观众入影,走进影片深处,着重描述了失意的音乐家马修老师对“问题少年”的改变,对“池塘之底”的贡献。他用音乐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带领孩子们走出阴霾的灰暗生活,走向希望的明天。尤其是对皮埃尔的改变,挖掘他的音乐天赋,细心教导他,使皮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音乐家。除此之外,电影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音乐性,用音乐作为故事叙事的线索,契合到到电影情节的画面中,给人以情感上的冲击,让观众感到温情与感动。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影视艺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4)
[2]王珊.论音乐对电影叙事的构建[D].长春:吉林大学,2009.
[3]杨宣华.中外经典影片音乐赏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08.
[4]张秋.不准调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旅.2007
[5][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7]杨善发.苏霍姆林斯基音乐教育思想述评[J].中国音乐,1991(01).
[8][苏]尤·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1988.
[9]马芮.《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与电影的完美结合[J].音乐生活,2006(06).
[10]刘慧.论孔子的美学思想及艺术教育功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11]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蒂莫西·科里根(T.J.Corrigan)《如何写影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9
[13]邓志伟《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