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双边贸易结构问题

摘要
自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同中华人民共同和国建交以来,两国高层领导互动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并在安全、经贸、交通、科技、人文、等领域签订了一系列文件,双方合作日益深化。尤其经贸合作成效显著,双边贸易额稳步增长,对两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影响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研究哈国与中国经贸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入手,对从中哈双边贸易总额与结构、进出口贸易总额与结构等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再从中哈间交通不畅、相近的产业结构以及投资环境亟待改善等三个方面阐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双边贸易存在的制约因素,并针对相应的问题给出了对策与建议,具体包括关注哈萨克斯坦涉外经济法规及政策变化、倡导在合作中平等相处、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的双向性、加强对哈萨克斯坦市场调研以及规避调汇风险。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双边贸易发展对策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同属于亚洲区域关键的转型国家,双边贸易投资关系与跨国地区经贸合作不只具备较好的区位、资源与产品互补优势,此外两国在跨国公共产品供给部分的密切配合为双边经贸合作奠定相应的基础。近期,伴随两个国家之间经贸合作关系的密切以及跨国区域分工协作的持续加深,我国与哈萨克斯坦逐渐变成促进亚洲地区综合发展的关键动力。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对哈的分析动态以及结果主要被整理成下面的特点;第一伴随我国XX和哈萨克斯坦各国关系更加紧密,我国对哈分析的深度持续加深;第二依照我国外交理念和现实发展需求,我国就哈萨克斯坦各国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的战略展望的应用分析;第三伴随我国对哈的了解增多;第四因为我国外资公司进入哈萨克斯坦各个国家,我国需要对上述国家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五我国对哈合作的多样化发展,XX、银行、公司等需要分析的内容增多、范围延伸;第六中哈关系开始得到全球的关注,我国众多专家进入哈萨克斯坦进行分析的机会变多。所以,论述中哈经贸合作的现实情况,研究优势和不足,不只可以加快中哈贸易合作,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为中哈关系发展寻求最佳合作方案和策略,这也是中哈问题分析的关键构成方面,还能为此后分析寻找较多的可借鉴内容。
 1.2研究意义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然而和二十世纪末期之后的疯狂式发展进行比较,速度开始降低,甚至也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与阻碍。目前全球经济秩序位于不理性时期,全球经济平稳和继续发展,需要得到各个国家的奋斗和努力,全面发展的目标没有达成,世界经济合作不只要持续关注扩大贸易与投资等问题,此外也需要重视消除贫困、减少差异与全面发展等问题;不只要利用平等协商、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上寻找相同点,此外也需要倡导兼收并蓄,和平发展,重视每个国家的选择,不只要创造公平、稳定的世界发展秩序,此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包含我国在内的全球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参加世贸组织的我国利用和周围国家持续密切的经贸联系,开始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在世界经贸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伴随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不同国家与区域之间的经济沟通更加紧密,开始全面参加到世界经贸发展过程中,和平、合作和发展逐渐变成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全球和平发展的环境中,为促进经济进步、提升本区域民众的生活质量,所有国家与区域都开始自主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对我国来说,中亚区域不管是之前、现在还是此后,都具备关键的发展价值。分析经济发展中资金、技术问题,也和我国经济发展多元合作计划相符合。所以,在1992年中哈建交之后,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密切交流,政治互信持续深化,签订众多文件与协定,促使中哈两国在经济、安全、能源、技术等部分的合作得到较好的成果。特别是在经贸部分合作效果突出。在2000年之后两个贸易额稳定提高,此外也表现出众多长期无法处理的现实问题。中哈两国也需要关注经贸合作问题,彼此协调,坚持平等互惠的理念处理经贸合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两个经贸合作发展空间较大。
 1.3研究现状
陈其钢(2015)分析表示我国新疆地区和哈萨克斯坦在气候、资源、发展与人员结构等部分,和我国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我国和该国进行经贸合作具备强大的互补性,国家合作具有较好的前景。
阿布拉·布娲鹣(2009)表明,在1993到2007年时间内,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农合合作彼此间的互补性突出,产业之间的互补性相对明显。在农业协调部分,专家指出我国需要尽早增加从哈国进口的农产品数目,进而处理互补性条件下的农业贸易不足的问题。
马惠兰(2016)分析指出,我国对哈国农产品出口具有竞争优点。主要是区位与成本优势,然而竞争中出口公司也表现出农产品质量家底,出口公司无序竞争的问题。其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我国对哈出口农产品相对简单,运输长度短。此外在农产品生产费用与运输费用两部分都具有突出的成本优势。
刘小波(2016)使用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也就是前沿方式,研究哈国农业劳动力数目、耕地面积、农户收入差异对中国农产品对哈出口增加的作用,结论指出,我国在农产品领域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
 1.4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论题背景和价值着手,对从中哈两国贸易总数和结构、进出口贸易总数和结构等多个部分进行全面叙述,之后从中哈间交通受阻、类似的产业结构和投资环境需要尽早改变等三部分叙述我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贸易存在的限制情况,且根据上述问题寻找合理的对策和意见,主要包含重视哈萨克斯坦涉外经济条文和政策变动、提倡在合作中和平共处、持续强化经贸发展的双向性、强化对哈国市场研究和回避调汇风险。
1.5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方式,表示利用查询已被汇总记载的文字、数字等有关信息,且开展相应的搜集、划分与汇总,进而分析社会行为与分析事物根本属性的方式。
定性研究法,表示对事物本质与特点等部分开展抽象的理论分析,进而推测出事物主要性质与发展走势的研究方式。
 2.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双边贸易结构问题
  2.1中哈边境贸易发展历史分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之后,我国边境贸易活动得到良好的发展成果。特别是中亚五国开始独立之后,通过经济转型、复原和扩张,上述国家的经济水平与自主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我国依靠地缘、资源优点开始和上述国家进行经贸合作,得到良好的成就。在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和上述国家的边境贸易额占据我国此类贸易总数的70%左右。在2016年,边境贸易接连十五年占据本地区对外贸易的一半左右。此处我国和哈国的合作相对频繁。在1992年之后,我国对哈国的出口贸易成为首位。目前接连14年位于我国出口地区的首位,在2015年,两个贸易额是50.16亿美元占国内对哈贸易的73.7%。
在2014年哈国逐渐发行本国货币,因为自身外汇储备缺少,在共和国内实施彼此欠款冲账,金融体制不健全等情况,该国经济2014年在各部分都进入发展的低潮时期,但是在2014年哈国也修订政策激励外贸与现汇贸易,管控乃至禁止易货贸易,上述情况掺杂起来导致那个时期我国和哈的进出口贸易额只有29904万美元,比之前相比降低16%左右;出口12098万美元,和上年相比减少33%左右;进口17806万美元,涨幅1.54%。在2015年之后哈国内部经济开始平稳,新哈进出口总数不断增加,当年新哈进出口总数是40736万美元,2016年是51964万美元,在2016年增幅逐渐降低,进出口总数只有55010万美元,和之前相比涨幅不到6%,在2017年,因为俄罗斯金融问题的波及,进出口贸易额猛烈降低,只有48820万美元,在2008年之后逐渐提高,在2009到2015年时间内,新哈边贸稳定进行,2016年,我国对哈国进出口贸易总数254613万美元,和之前相比涨幅是86%左右,此处出口127293万美元,和上年相比新增118%;进口127320万美元,和上年相比涨幅是37.85%。在2015年,新哈贸易额高于五十亿,成为全新的发展记录。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双边贸易结构问题

  2.2中哈经贸合发展现状
2012年之后,我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去除2012年受到金融问题的影响以外,2010年起之后,我国和哈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表现出持续提高的走势。X出现的次贷问题逐渐延伸到各个国家,对众多国家的经济都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我国与哈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也遭受明显的影响,然而即使是这样,我国和哈国之间的贸易额即便在2012年之后存在降低问题,然而幅度较低,表现出金融风险对于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的影响相对迟缓、微弱。此后,在2013年之后两国贸易开始稳定增加,表示包含我国在内的两国在经历金融风险的短期影响后,开始得到一定的恢复,此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2008年到2014年的时间内,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开始产生贸易顺差情况。2012年之后,我国首次变成哈国首大贸易伙伴与出口合作国,同时期,两国之间的贸易第一次超过百亿美元,甚至创造全新的记录,超过105.97亿美元。不容忽视的是,因为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创建和运作,也开始波及哈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在2016年与2014年两国贸易额稍微降低。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双边贸易结构问题

  独立早期,材料与半成品占据对外出口总数的80%左右。哈国出口产品一般是棉花、水泥、蚕茧、化肥、皮革材料、羊羔皮、纺织设备等。一般进口产品是原料、燃料、机械设施、轻工业产于与食物等。通过大概二十年的发展,目前进出口产品结构开始出现较大的变化。在出口中,因为哈国执行出口导向与进口取代计划,制成品和深加工商品在出口内所占比值持续提升,经济效益高的产品在出口比值中也稳定提高,棉花、有色金属等材料性产品的比值不断降低;将棉花当做案例,独立早期占出口总数的80%,2014年低于20%,2016年超过11%。在进口中,食品和部分工业品开始缩减,机械设施始终占据进口产品的百分之五十。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双边贸易结构问题

  2.3双边贸易商品结构
对某个国家来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表示特定阶段内进出口贸易中不同产品的组成状况,一般将不同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所占比值来代表。其或多或少可以体现出国家经济发展能力、产业结构与产品竞争力情况。从近期哈贸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两国贸易在持续增加的时候,也存在长久存在而没有被妥善处理的现实问题。此处,相对明显的就是进出口产品结构问题。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双边贸易结构问题

  在2014年,哈萨克斯坦总共吸纳外资与贷款总数接近120亿美元,上述资金大多数都是由XX进行担保的外国银行贷款。伴随该国经济进步与投资环境的优化,国外直接投资数值变多,此外XX进行担保的外商投资不只开始持续降低。领域占据哈萨克斯坦12.1%。重要国际企业是天然气工业企业、俄罗斯“卢克”企业、韩国大宇、X通用、日本五十铃等。对于哈国此后吸纳外资的情况,2009年哈总统卡里莫夫指出,2009-2016会在本国投资创建三百个项目,主要和燃料能源、化学、油气加工、纺织、建材、机械生产等行业相关。资金规模高于240亿美元,此处外国投资与贷款超过135亿美元。
我国从哈进口产品主要是原料、石油与天然气等能源和没有经过加工的产品。进口产品结构相对简单。2016年,进口额最高的是矿产类,大概是25亿美元,占据综合进口总数的45.8%,同比降低60%;此外贱金属和其制品类,进口数值是15.99亿美元,占据总数的29.2%,相比减少18.1%,
我国对哈出口主要是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包含重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多个部分。2016年我国对哈出口额最高的产品是机电产品类,数值是23.12亿美元,所占比值大概是45%,相比降低26%左右;第二大产品种类是贱金属和其产品,出口总数是7.05亿美元,所占比值是13%左右,同比降低17%,
中哈双边贸易出口额数值从2006年的38.97亿美元提高到十年之后的127.1亿美元,一直在高速发展中;我国从哈国进口额从2006年的29.09亿美元提高到十年之后的97.4亿美元。在双国贸易规模不断提高的时候,进出口产品结构是否科学就变成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中哈双边贸易中中国出口和进口产品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中国出口给哈国产品类型较多,一般汇聚在11,16,12三类(此部分产品占据比值长期超过60%,此处第11类产品是纺织材料和纺织制品,第16类产品是机器、相关设备、电气设施和配件、录音机和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录制与重放设施和相关配件、附件,第12类产品主要是鞋、帽、伞、杖、鞭和相关零件、经过加工的羽毛和相关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另外,我国对哈出口中其他产品也都有一定的贸易,然而所占比值不高。哈国出口到我国的产品大部分汇聚在5,15,6三类(此部分产品所占比值高于90%,此处第5类产品是矿产品,第三类是贱金属和相关制品,第6类是化学工业和有关工业产品,上述产品总数所占比值高于97.7%。非常明显的是,双边贸易一般是产业。不容忽视的是,2008年和2009年中国对哈国机器设施出口所占比值开始降低,然而纺织品却明显提高,这不是因为中国自身因素,而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导致哈国经济涨幅放缓,投资减少,公司与民众和收入降低,因此需求缩减导致进口增速降低,特别是进口价格很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受影响较深,然而价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品类在收入预估不乐观的时候开始不断增多,表现出此类产品需求的刚性特点。然而上述偶然变动会改变中国对哈国出口结构持续改善的长期趋势。2006年我国从哈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是15类金属和相关制品,所占比值是63.90I0,此后比值开始持续降低,在2016年只有20%,反之,5类矿产品从2005年比值28.7%持续提高到60.70Io,替代原本的15类产品位于第一。
我国XX始终坚持发展和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且开始专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地区贸易。近期,我国XX指出会再次对包含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上合组织国家提供总共一百亿美元的贷款,且持续扩张双边贸易,尤其是加强基础设施创建、民生、通讯、新能源等行业的合作。也充分表现出我国作为上合组织区域合作最重要的推动国的正确态度与所进行的现实行动。此处,哈萨克斯坦是我国关键经贸伙伴国家,我国XX非常关注发展和哈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在最近一段时间,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在国家XX组织和公司的全面配合下,中哈经济贸易关系稳定发展。2008年,在世界金融环境不断恶化的宏观环境中,中哈经贸合作稳定发展且得到良好的发展成就。根据中方研究可知,两国贸易额为175亿美元,和去年相比涨幅是27%。其表示两国XX明确的在2016年以前把两国贸易额提升到150亿美元的任务已提早达成。现在,哈萨克斯坦是国内在独联体区域第二大合作国家。2008年,根据哈方研究,按照贸易额排序,我国是该国重要的贸易国家,第二大进口国与第三大出口国。
 3.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双边贸易存在的制约因素
  3.1中哈间交通不畅
交通是国家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交通不便利就会限制国家和外部的沟通与经贸合作,经济进步与当前社会发展也无法继续,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也位于弱势位置。交通成本提高。根据联合国有关信息可知,中亚区域运输成本比产品自身价值高出60%左右,上述比值和西方国家同类指标相比更高,其不只导致出口效益减少,此外也会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的发展负担;
现在,中哈交通运输一般利用航空、铁路与公路开展。然而航空运输具有运量小、费用高的不足。因为口岸硬件设备缺乏与人为等因素,导致货物积压时间过长、口岸通关缓慢等问题频繁出现。所以大部分客商不相适应上述形式进行运送。在公路运输部分,2004哈萨克斯坦开工创建的中国-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的公路顺利通车,综合长度是1660公里,然而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大概是280公里,大概三分之一部分都在山高、坡陡地区,自然条件不好,规模庞大的运输车辆无法顺利通过,吉尔吉斯坦地区XX之前在2013年临时严禁大型货车在秋冬季行驶。另外本地区治安能力不高,客运与货运汽车遇到袭击的问题时有发生。
 3.2相近的产业结构
哈国与中国,尤其是我国新疆因为自然因素、气候与纬度上差异较小,物产相似度较高,因此产业结构也出现较多类似的部分。比如哈国与我国新疆全部是棉花产地,棉花大部分出口到国外,此外大部分是围绕棉花种植而发展的产业,上述产业在两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国家,每年要损耗大量棉花。近期伴随哈国产业持续转型,众多领先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棉花出口会不断降低。2000年哈国制造的棉花只占据真实其产量的3%,2005年占12%,2012年哈国内部棉花加工量大概是三十万吨。此处,70%出口,2016年棉年加工量高于四十万吨。在2016年10月哈萨克斯坦第六届国际棉花展览会上,该国xxxx指出,一直到2016年底,哈国棉花加工水平预估到70%。根据我国海关研究,2012年我国从该国进口棉花数值是2.98亿美元,占据当年对华出口总数的82%;2014哈国从网购进口棉花大概17万吨,占据我国当时进口总数的89%,数目占据哈国皮棉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另外,哈国为了维护自身纺织产业的发展,在2016年10月开始提升30-120%的关税。在汽车与飞机产业也遭遇相似的难题。2015年,由于去年我国对哈国出口轿车直接增加到228万辆,和2013年进行比较增加4.6倍,哈国对外经济合作、投资和贸易部官员都指出把从我国进口的轿车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中哈两国进出口产品类型简单的问题,也开始影响两国贸易额的增加。为加快两国贸易合作就需要寻求全新产业与增长点。
 3.3投资环境亟待改善
国家竞争优势观点指出,在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现在,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投资在世界竞争中的影响不断减小,国家需要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与支持性体制,进而保证要素投入可以全面被使用,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才可以提高国家在世界竞争中的主要优势,此外也影响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我国经济环境转好,不只影响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此外也开始影响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2016年7月哈方指出对中亚天然气管道合资企业的管道运输费效益收取30%消费税、对南航驻塔什干办事处惩处970万美元,经过我国外事处人员不断交涉,驳回其不正当要求;企业得到效益时不能马上换汇与外汇,比如中国南方航空企业大概900万美元的本地货币不能在哈国中央银行兑换成美元汇我国,即便我国驻哈使馆数次交涉也无法改变上述局面,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公司在哈国的顺利运营与扩张。另外,XX组织工作不公开,法律不完善,主观性强,甚至很多官员吃回扣变成普遍现象。我们将2008-2010年的撒马尔罕洲当做案例,139名官员涉嫌xxxx腐败而被惩处。
根据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非XX组织2012年12月制定的清廉指数国家排名中,哈国排名位于177位,分数是1.6分,依据是全球腐败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在X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共同制定的2010年度经济自由度指数,对世界179个国家开展排名,以47.5分位于世界第158位。低于50分则是“完全不自由”国家。
另外,我国边境口岸海关、国检、税务等组织缺少协调,我国和哈吉两国海关配合度不高,此外三国检验检疫环节繁杂且公开度较低,上述都不利于中哈经贸能力的提高。2004年之后中哈经贸合作能力稳定提升,我国对哈国投资数值不断增加,2010年成为哈国首要投资国,然而大部分都进入到能源产业。哈国最近三年并未对我国进行投资,导致中哈经济合作减少。此外投资者之间缺少相应的交流与互动,民间互动不多等,上述问题与阻碍导致中哈经贸合作无法继续扩大。然而因为两国投资环境的优化与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双方经贸互补性增强,双方相同的经济发展目标等共同因素的促进。双方经贸合作前景更好。所以,双方经贸合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共同存在的现状,然而机遇是主流。因为双方逐渐创建多种关系,因此都不会随便舍弃和对方的贸易,基本上会利用合作谈判处理两者遇到的现实问题。
 4.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双边贸易合作建议
  4.1关注哈萨克斯坦涉外经济法规及政策变化
哈国独立之后,为处理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现实情况,多次制定众多法律和法规、扶持政策来吸收投资。在2010年哈总共吸纳外资额为350亿美元,资金主要进入资源勘探开发、主要设施建设等众多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哈国经济进步以及普通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此外我们也需要了解到,因为哈国涉外经济条文和政策不完善,很多时候制定的合同并未被执行,在执行时期也出现随便歪曲涉外经济条文,导致部分国家与公司口惠而实不至。所以我国公司与管理者在哈国投资、发展的时候,需要充分了解哈国涉外经济条文的变化,在合作过程中发生问题时,需要使用高效对策,通过其国家制定的涉外经济条文保护自身权益,减少经济亏损。
4.2倡导在合作中平等相处,互利共赢
伴随中亚投资环境优化与我国和中亚关系的持续转好,我国公司在中亚地区的投资积极性不断提高,双边公司合作产业持续变多,规模不断扩张,水平也持续提升,因此出现众多现实问题。中亚国家部分,很多人受某些国家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对我国公司的投资并不认可,甚至出现误解,觉得我国是为“抢占其资源、管控其市场、压迫廉价劳动力”而来,害怕国家成为我国的“经济附庸”。我国也存在部分公司准备不充分,心态没有全面调节,有时候会出现大国情绪,让对方感觉到不适或者不开心。不稳定因素即便在哈国影响较小,然而也许是国家舆论管控隐匿真相,因此我们也需要格外关注。所以要求我国公司在哈国投资发展贸易的时候,要“先予后取”,站在长久发展的角度上;提升环保观念,遵从地区法律与民俗风情;关注公益活动,营造良好的对外形象,此外也需要关注人力资源本地化,让我国投资真正帮助到一般民众。通过现实行动消除对方的不正确看法和无端猜疑,坚持平等相处、互惠互利,让原本就建立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使伴”关系更稳定。
4.3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的双向性
在发展和哈国经济贸易的时候,不仅要分析我国对哈国的投资,此外也要关注内引,也就是吸纳哈国公司到我国投资,产生双边经贸合作的紧密关系。在哈国对我国进行投资之后,中间也出现一定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哈国并未在我国进行投资。所以需要持续激发双方经贸活力,XX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时候,也需要关注、激励与支持有能力的公司参加到对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我国要为投资的哈国公司提供便利的政策。进而产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发展格局,全面完成互惠互利、彼此促进、全面发展的格局。
目前在维护和哈国之间的关系时,不只要充分重视其现实利益,比如在吉塔水电项目上投资与阿富汗问题,哈国XX领导在双边会晤时也数次指出;其次,我国也需要注意和其他国家的利益,需要坚持一视同仁的发展理念,坚持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公平外交,防止嫉妒和仇恨问题的出现。此外我们也需要增加在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创建等非资源、高技术与社会民生行业的投资配合,如此不只符合我国长久稳定发展计划,此外也可以提高一般民众的经济收益。另外,关注其他国家在中亚的发展情况,尽量让中亚各国维持独立性,不能成为其他国家的附庸,由于中亚不同国家的民族、经济与军事关系彼此联系,国家之间的对抗或经济问题而导致国家政局动乱,甚至会导致地区发展受阻,因此也会影响区域和世界贸易,影响经济发展。
 4.4加强对哈萨克斯坦市场调研,规避调汇风险
哈国经济综合能力不高,在九十年代之后,为促进国内经济的进步,对外汇开展严苛管控。在长久发展之后,外汇储备增多,调汇政策开始出现不断放宽的特点。2009年金融危机打击哈国产品的对外贸易,收汇额降低,导致哈长久以来产生的“调汇难问题”更加严出。我国公司向哈国投资之前,需要充分考察,尽可能向哈国提供支持政策与我国开发银行支持的产业上投资,如此就可以完成出口与收汇。尽可能和地区相关组织与公司开展合作,假如遇到调汇等情况能得到相关优惠政策、管理更加方便,防止单枪匹马的问题,确保正当投资效益不受损害。
哈萨克斯坦在独立之后,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的方针政策,稳定的投资环境得到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在哈投资数值不断提高,此外也开始进入到有关经济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为哈国的非能源领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加快国家社会经济多样化发展。哈国XX要求外国投资者利用参加国内工业创新发展计划项目提升在哈国的参加度。为了进一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哈国最前扶持冶金业、石化化工产业、农业、机械产业、建筑业、运输业与电信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在上述产业中,哈萨克斯坦把关键点放在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中,为外国投资人员进入哈国市场提供相应的便利和支持。
 5.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开展经贸合作的前景
  5.1合作前景
我国科技政策研究所和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针对中哈边境地区的共同开发问题,开展相关合作分析。最终分析结果为:中哈两国和相关边境地区在亚欧两大洲经贸合作的地位,双方资源情况、产业结构与互补性,双方边境地区的资源环境情况和真实承载力,在新亚欧大陆沿桥经济进步的宏观环境中产生全新经济增长点的概率,和在中哈边境地区创建内陆型自由经济区的积极与限制因素。
中哈两国与相关国家因为地理、文化的相似性、资源互补性等特征,假如开展政策协商和经济合作,发展基础设施和具备特点的主导行业,提高产品竞争水平,那么上述三角地区特别是边境区域也许就可以变成亚欧内陆全新经济发展点;双方认可“经济增长三角”区域合作方式具备强大的适应性、自主性、创新力与魅力,是内陆地区可学习与使用的合作方式。中哈国家已就创建边境经济贸易区达成相关共识,边境两边开始创建完善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或自由贸易区,相关企业开始自主参加到中哈边境区域的开发。以上进度表示中哈合作、多国(方)参加的两国边境区域联合开发的时机逐渐完善,对世界各国的吸引力也开始提高。
我国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俄罗斯之间之间建立稳定的发展合作关系;上述国家对经贸合作原则与政策取向具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加快地区经济进步、加强国家之间经贸合作等部分具备相似点,区域合作政策的执行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结果。基于战略层面进行分析,我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两国经济合作,最终促进我国和中亚甚至欧洲的经贸发展和配合。
 5.2合作方式方面
我国和哈国之间的合作能使用双边与多边合作共同开展的模式,双边合作关键就是互补性。多边合作可以使用多边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比如亚欧第二大陆桥的多国经贸配合,喀纳斯湖区域的多国发展。此外,我国和哈国也可以使用民间与XX合作共同进行的方式,从边贸进入到更大的经济技术项目中。另外,我们还可以学习以及使用亚洲区域“经济发展三角”规模不大、开启与效果较快的合作方式。比如选择乌鲁木齐、阿拉木图为起点,由铁路与公路干线建立三角区域。此区域可学习“经济发展三角”发展思路,从特区经济着手,加快交通干线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全新的世界经济发展点。
第一,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开展,最近一段时间,将双边合作当做基础,将多边合作当做辅助。根据中亚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现在寻求可以被各国所普遍认可的合作制度或方案相对艰难。俄、哈、吉、塔国家开始创建关税联盟,2010年5月开始创建“欧亚经济共同体”。我国和以上国家现实情况不同,在经贸内容上无法和上述国家保持相同,此外我国在2001年11月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和以述国家在经贸条约部分也会新增全新内容。现实情况表示,双边合作可以轻松实现,然而我们也需要关注多边合作发展,只关注双边而无忽视多边合作,我们就无法和中亚五国创建“经济合作区问题”,也无法开展“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合作。所以,需要寻找可以被各个国家所认可的合作模式与渠道,然而从现实着手,近期需要将双边合作当做重点,将多边合作当做辅助,通过前者促进,继而完成综合发展目标。
第二,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共同进行,需要关注经济技术合作。之前一段时间,我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较快,然而贸易发展也存在相应的限度。比如没有出现大型合作项目,持续提高贸易额受到阻碍。我国需要加强能源与材料行业的配合。
第三,大型和中小型项目共同发展,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主要是中小项目,大型项目是辅助,我国与中亚国家经济能力高、资金不足,因此要投资大型项目都相对谨慎。比如,我国虽然有在中亚区域投资的想法,然而我国企业在资金部分无法直接和X、英国、德国与日本等国家进行比较,在石油采掘、有色金属采炼等众多产业上位于劣势。但是,在中小型项目部分我国具备相应的实力。现在,中亚国家开始把发展中小型公司与进口替代型公司当做经贸合作的关键点。在此部分西方大国并未渗入到,只有土耳其等国家进行投资。我国在资金与技术部分直接和其进行竞争,然而并不是说不能参加大型项目,我国也需要在在每个国家投资创建少数大项目当做“形象工程”,进而提高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上述项目不能太多,需要挑选具备经济与社会收益的项目。
第四,国营公司和民营公司共同存在,然而最近一段时间近主要将民营当做重点。这就是从中亚地区实际情况着手,而制定的合作发展计划。中亚国家市场发展水平不高,xxxx腐败问题频繁出现,根据中亚地区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此后五年内上述情况不会变化。在上述状况下,国营公司无法施展抱负,根据之前的分析情况可知,之前中亚区域投资创建工厂的国营公司大部分都是亏损。然而民营公司却可以在上述条件下得到最后的胜利。民营企业自主性高,运作模式简单,其具有的资金与技术不能使用在中小公司。但是,国营公司也不能全部完退出合作。大型项目一般需要依赖国营公司进行创建。现实表明,在中亚国家规模庞大的项目,就会得到国家XX的关注,安全系数就更高,在遇到问题时也会被尽早处理。
 5.3合作领域方面
1.能源领域的合作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资源最充足的国家,和其开展能源相关合作,是我国甚至西部大开发最具发展空间的领域,还是我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关键措施,所以是我国现在和未来长期内和中亚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趋势。世界资源禀赋不同、国家主要产业发展、世界消费的不平衡和世界贸易的效益,会促进国际投资活动的产生。在世界资源、开发、消费与贸易等众多因素的彼此影响下,亚欧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始产生国际一体化的开发和消费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亚欧大陆桥沿线世界化天然气产业的高速发展,此外也会提高资源开发效率,促进相关技术发展。
因为天然气贸易遇到管道和天然气液化设备发展限制和阻碍,全球天然气综合贸易量只占据消费量的18%。现在石油天然气管道铺设部分的世界投资不断增多,中亚、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就是此后国际投资的关键点。俄罗斯和中亚国家配合,促使中亚国家不断利用俄罗斯管线出口石油天然气,创建管线不只要思考向西欧,此外向中国、日本等东亚地区出口。
2铁路运输行业的配合
稳定的投资环境是开展地区经济合作的重点,交通运输情况是投资的重要条件。发展周边区域经济与对外经济发展,主要的交通、能源、通讯发展需要提前筹划。
现在,我国和中亚逐渐产生以乌鲁木齐为核心,世界铁路、公路与航空相融合,基础配套齐全,优势互相弥补的陆空大通道体系:北疆铁路与哈萨克斯坦的土西铁路组成第二亚欧大陆桥,变成我国重要的世界铁路通道;312国道经过伊犁河谷出境,和哈国的公路相互联系,进入阿拉木图。上述铁路干线是现在我国联通哈萨克斯坦的重要道路。
结论
中哈正式建交之后,因为双方没有历史包袱以及发展问题,两国XX都倡导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维护两国友好关系,双方都是发展中国家,也都是新秩序、新格局的维护者与促进者,在促进本国经济、确保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与区域稳定等众多部分都有类似的观点。另外我国属于亚洲大国。哈国位于欧亚连接点的双重内陆国家。所以,两者具备紧密的历史关系,以及相同的发展目标,在建交之后双方高层多次互动,互信持续加深,签署众多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在经济、安全、交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且得到良好的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沈荣华.中国地方XX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9
[2]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00)[M].哈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
社,2013.
[4]王沛.中亚五国概况[M].哈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5]王沛,陈大俊,赵乃斌.亚欧第二大陆桥通过和辐射国有概览[M].哈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6]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5.
[7]马大正,冯锡时.中亚五国史纲[M].哈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
[8]赵常庆.中亚五国概论[M].北京: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
[9]王沛,史新国,陈远光.中亚五国概况[M].哈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
[10]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201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81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2月22日
Next 2021年12月2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