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贵州作家肖江虹的小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民俗一直是肖江虹的主题内容,不但有对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详细描绘,更有对民俗的深刻书写。论文第一部分主要从肖江虹小说中民俗书写的内容进行展开论述,主要以《百鸟朝凤》中唢呐文化的危机、《蛊镇》中巫蛊文化的溃败、《当大事》中丧葬文化的没落;第二部分是从肖江虹小说中民俗书写内容的原因进行分析,它主要是从改革开放的潮流冲击、城市文明的野蛮入侵、农民工“进城热”的强烈兴起三个原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论述民俗书写的双重价值:即浓郁的民俗文学价值、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研究。肖江虹的民俗书写不仅展现了对贵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揭示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民间技能的传承困境。论文就肖江虹的代表作品,对肖江虹的民俗书写进行探索,挖掘民俗书写蕴含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肖江虹;小说;民俗书写
引言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步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1]它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自从上世纪开始,农民这个群体就成为作家们竞相关注与描写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学史里成就最高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书写农民和乡村生活。在这种历史大趋势下。作家们纷纷关注农民的命运,而关注农民的命运,就离不开对乡村生活图景的书写,而乡村生活历经几千年的变迁,也传承下来许多独特的民俗。要想写好乡村,写好农民,逼真地反应乡村生活图景,必然离不开写好民俗。在贵州本土,从来不缺乏关注农民命运和乡村民俗的作家,肖江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作品中将民俗文化与地域风貌结合起来,展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这种看似简单的处理实则是苦心孤诣的结果。以下是肖江虹小说作品中民俗书写的研究分析,从各个方面对其小说民俗书写展开探索,寻找民俗文化的价值。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民俗书写,寄托了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深层思考。
一、肖江虹小说中民俗书写的内容
《百鸟朝凤》、《蛊镇》、《当大事》是肖江虹较为出色的民俗主题作品,《百鸟朝凤》描写唢呐文化从光辉灿烂走向落寞的景象,在村民的价值观里“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是神圣的存在,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最后却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蛊镇》描写巫蛊文化的溃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蛊师王昌林后继无人以及乡村传统文化巫蛊衰败的无奈之情;《当大事》讲述了农村没有年轻劳动力的老人丧葬过程,描写了传统丧葬礼仪的衰败以及亲情的疏离。这三篇小说民俗色彩浓重,肖江虹通过把民俗作为具体事象,深切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思考。
(一)《百鸟朝凤》中唢呐文化的危机
《百鸟朝凤》是肖江虹的一部力作,这部中篇小说在国内文坛获取了较高的关注,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年轻的唢呐班班主从小学习并目睹唢呐的曲折遭遇,展现了上世纪末乡村习俗的巨大变迁。在肖江虹的代表作《百鸟朝凤》里,“唢呐班的最终解体,昭示了乡村社会的一套谱系化的生存方式正在死亡。”[2]小说的主人公游天鸣最初对唢呐毫无兴趣,但他的父亲游本盛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因为年轻时自己没能吹上唢呐。所以强势带着儿子去土庄拜焦师傅为师,拜师需要考核,游天鸣虽然没有通过考核,但是最后却成功拜师,据焦师傅说是因为看见了游天鸣为父亲头上的伤口留下的泪水。刚开始,所有人都觉得天鸣的师弟蓝玉天赋高,会成为下一任的班主。但是最后班主却是游天鸣,因为蓝玉心气浮躁,难定心性。天鸣做事认真,为人踏实。就这样,焦家班正式变成了游家班,天鸣也背负了唢呐班的任务。在这个唢呐班里,承载着我国乡村社会的传统民俗。可是,这种民俗却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的消散了。不管当初的“百鸟朝凤”多么风光,现如今却消逝不见,《百鸟朝凤》从民间唢呐班的消逝和衰落来写人民的生活观念变化。唢呐是中华民族传承的一种古典乐器,是重大礼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丧礼尤为突出,丧礼上演奏的唢呐在传统意义上是为了表达晚辈的悲伤和肃穆。
肖江虹本身自己明白,在人类的文化传承历史上,非物质文化不是通过时间的变化而消逝,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所改变。我们不能说因为一部作品,就说对传统文化传承起到绝对性的保护。但是肖江虹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大众开始注重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通过《百鸟朝凤》可以看出,唢呐作为传统文化,不仅是唢呐还有其它的传统文化技能也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
(二)《蛊镇》中巫蛊文化的溃败
《蛊镇》是民俗三部曲之一,不论是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小说人物的撰写,相对于其它的作品比较成熟。小说开头以蛊师的一段咒语开篇,讲述了王昌林作为一个蛊师,想找个学习制蛊的人却找不到,只能将目标放在因脸上有红斑而未能进城的细崽身上。王昌林作为蛊镇唯一的蛊师不仅后继无人,就连传统节日蛊稻节由于年轻人都进了城,镇上缺少劳动力就草草了事,王昌林感到无奈与悲哀。蛊镇上的年轻人寥寥无几,每天陪王昌林说话的只有老鼠,甚至连老鼠因为被王昌林照顾而“撑死”,王昌林又回到了孤独之中。由于听到柳七爷在家里孤独死去的消息,王昌林害怕村里的老人突然去世都无人知晓,于是安排细崽每天早上敲村里老人的门。为了让细崽跟自己学制蛊,不惜答应赵锦绣制属于邪门的情蛊,用以管住在城市里的王四维,结果背道而驰,王四维意外死亡。接着,在失去丈夫的打击下,赵锦绣日益憔悴,儿子细崽也一天一天变老,甚至比王昌林还要老,最后不幸去世。细崽的爷爷面对儿子、孙子的离世,想起来保佑的蛊神。在缺少年轻劳动力的情况下,留守的老人完成了翻修。王昌林为了保住蛊镇这一文化,他接过了柳七爷的《蛊镇志》开始续写,可是最后以失败告终。小说中还把细崽脸上的红斑和蛊镇的文化联系起来,细崽脸上的红斑越来越淡,直到最后消失了,也暗示着蛊镇文化的溃败。
当人们孤寂时,乡村文化会走向溃败。这是《蛊镇》所向我们传达的信号,在小说的最后,王昌林分别制了两道蛊,一道是自己和细崽走向美好的未来,另一道是自己对过去的追忆,这其实也是作者肖江虹自己对于蛊镇文化的追忆。
(三)《当大事》中丧葬文化的没落
孔子在他的《论语》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说,在古人看来,人与鬼之间,是分离的,是人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每个人都会死,活着的人,都要敬着死去的人。古人讲究的就是事死如事生,所以我国从古到今,无论是朝野还是民间,丧葬礼仪都是极为严肃庄重的。是民俗礼仪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葬礼的程序原本很复杂,比如吊唁、祭祀、出殡和安葬下地等,每个环节都有它的讲究。这种强烈的仪式感,是村民们向死而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举动。在复杂的葬礼中,死者生前所有的亲友邻居,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会在这一天集结起来。总之,葬礼是村落的人际交往、情感表达、社会动员等方面的生活实践的总和。《当大事》和肖江虹的其他小说一样,也是主要写民风民俗,这部小说里就仔细描写了“送死”这样一件农民眼里的大事。家住在无双镇的松柏父亲去世了,在城里忙于打工挣钱的松柏和他老婆没能回来给父亲送终。最后,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的帮助下,松柏爹毫无尊严的下葬了。虽然他生前给自己买了上好的白杨棺木,可是他的灵堂设置得马虎,他的道场也做得很潦草,甚至到了最后,连棺材都被弄成了几块,这场葬礼充满了滑稽的意味,丝毫没有严肃和隆重可言。明明是一场悲剧,最后却变成了一场闹剧。关于这篇小说,“李遇春说:‘这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乡村老人的艰难而尴尬的送葬过程,真实地呈现出了中国传统的乡村葬礼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形势,是如何在新世纪的社会转型中如何被一点点,一步步地蚕食和吞没的’。”[3]它不但是一个老人的葬礼,更是我们民俗文化逐渐消亡的证据。生与死,是人生的来路和归途,对死亡的重视映照出对生存的价值,是所有为人的尊严和神圣。所以,如果连死亡都变得如此仓促的时候,人的生也就随之没有了意义。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悲哀的故事,来体现自己对于民俗文化中生与死的思考与反思。
二、肖江虹小说中民俗书写内容的原因分析
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大开放,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里,无数人的命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城市里平添了无数工作机会。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在城市工作的过程中,农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固守传统的思想。面对城市里不断兴起的新事物,他们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因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的潮流冲击
肖江虹是70后作家,正值我国的改革开放大潮,铺天盖地席卷了全国。改革开放时长三十多年,成绩也很乐观。1984年后,国家将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了城市,城市快速地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可是农村却依然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国城乡的对立和差距。城市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群,他们一旦进入城市,就不想再回到穷乡僻壤的农村。比如《傩面》里的农村姑娘颜素容,她一心想要融入自己打工的那所城市,可是,城市却从来没有真正接纳过她。最后,她得了绝症,回家乡等死的时候,精神上却陷入了无尽的危机和迷茫,她没有被城市接纳,却又在精神上回不到乡村。所以,她做不到像秦安顺那样具有传统民俗意义上的生死观念,对即将而来的死亡无法淡然处之。正是因为传统民俗中的死亡文化的缺失,才造就了颜素容与秦安顺之间截然不同的死亡观念。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让城市不堪重负,为了缓解城市的压力,为了活跃农村经济,加快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国家出台政策容许农民进城开店开厂,如《百鸟朝凤》里的毛长生就在乡镇开砖瓦厂、蓝玉开起了纸箱厂。农村的穷乡僻壤显然不适合人类居住,人们纷纷搬迁到城市,再加上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力发展水电业,农村有了新的用场,最终导致了传统民俗文化的消逝。
(二)城市文明的野蛮入侵
“肖江虹的小说多以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入侵和干预为线索,揭示城市与乡村在复杂的文化语境变迁下的矛盾冲突。“[4]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农民大量进城打工,传统乡村文化无人传承。在《百鸟朝凤》中,传统文化遭遇现代化的冲击,“传统乡村秩序的瓦解,及其所面临的空心化、贫瘠化。”[5]对这种因为城市文明的冲击而带来的民俗的消失描绘的更加明显,“百鸟朝凤”是天鸣最想要追求的,在给老支书送葬的时候,天鸣却忘了如何吹奏。民俗走向市场,商品化也越来越明显,《悬棺》里,燕子峡的人民引以为傲的看家本领攀岩,最后攀岩变成表演。《傩面》中,傩面变成了商品,成为了人们戴在脸上的面具,再也没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傩面了。民俗逐渐走向商品化,人们越来越浮躁,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在老马的丧礼上,请来了“西洋乐队”,没有了葬礼应有的肃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的乡村秩序被打破,新的文化礼俗秩序还没有建立。农民大量涌进城市,传统文化无人传承。面对乡村文化受到城市的猛烈冲击,肖江虹的小说具有一定的文化现实意义。
(三)农民工“进城热”的强烈兴起
肖江虹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底层农民形象,农民大量涌进城市。纷纷从土地里逃离,因为只有城市才能给他们贫困的生活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民工潮的兴起离不开城市与乡村的原因。首先,城市的高收入在刺激着农民奔向城市,留守在村庄的人认为在城市能找大钱,在《蛊镇》中,王昌林问老道士为何道士的人数变少了,老道士说是因为年轻的进城里找大钱。《百鸟朝凤》里,天鸣的堂妹秀芝在大城市一个月能挣半扇肥猪的钱。其次,城市建设离不开丰富的劳动力,农民进城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肖江虹笔下的村庄地形崎岖,在肖江虹笔下的小说里所描绘出的一幅幅乡村图景。像《悬棺》里的猫跳河上的两个比较偏远的地区,曲家寨和燕子峡,土壤贫瘠无比,农作物连年欠收,到处都是陡峭的悬崖。而城市则不一样,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能够获得更为丰厚的收入,城乡的这种巨大的差距,导致了农民工大量进城。没有平原,可耕地面积较少,产量收益低下。为了缓解生活压力,城市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再次,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生活娱乐方式多姿多彩,基础设施完善,所以农民大量进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肖江虹小说中民俗书写的双重价值
纵观肖江虹的小说史,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创作。对于贵州这片土地,他有着独特的感受。在作品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小说充满了地域民俗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揭示了乡村在现代化城市的入侵下农民的生存变化以及民俗的消逝等。小说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学价值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
(一)浓郁的的民俗文学价值
肖江虹是贵州唯一一个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肖江虹小说中那些精彩纷呈的民俗描写,不但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它有助于渲染小说多彩的环境,增强作品的阅读快感。在其浓厚的地域文化背景上,详细地勾勒出一幅世俗的乡村生活图景,让读者阅读的时候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当大事》里,关于松柏爹的葬礼,我们就看到了一幅虽然潦草,但是依然完整的乡村葬礼,对于乡村繁琐细致的丧葬礼仪的客观描写,冷静地呈现出一幅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生活图景:卸门板、上磨子、扯灵幡、破地狱、过天桥等等。比如《傩面》,傩师的职业就是为人跳傩,也就是为人送死,在他们的那个村庄里,人死了以后,在葬礼结束后,“最重要的一堂傩戏就要上演,日子在头七,傩师就会在坟头唱一出离别傩……”[6]这些区别与其它地方的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的民俗描写,不但为小说增加了精彩的内容,也同样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加了阅读快感。
其次,民俗书写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开展。比如在《百鸟朝凤》里,围绕着这只古老的民俗乐曲的传承。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地展开,作为新一代百鸟朝凤的唯一传人,游天鸣非常骄傲,为自己在唢呐班崇高的地位,为民间葬礼上吹奏曲子的时候被村民们群星捧月一般的存在而得意。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原本淳朴的,在村民眼里很重要的民俗风气,一夜之间变得可有可无。村民们对唢呐班的态度不再恭敬,邀请唢呐班去吹唢呐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古老的乡村民俗被破坏,甚至连游天鸣的父母都不让他继承唢呐班的事业。最后,唢呐班却被迫解散,天鸣深感无助。这一系列的故事情节,都是从百鸟朝凤这首民俗乐曲从鼎盛到消亡的经历铺展开的。所以说,这些丰富的民俗书写,为肖江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二)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是肖江虹小说的重中之中,也是他最偏爱的主题。民俗与我们的生活地域息息相关。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内涵十分广阔。如:物质生活、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民俗是生活的一部分。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言,“文学与民俗的联系很自然。因为文学是用生活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达真理的。而民族的民俗正是同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最密切关系的文化事象。”[7]民俗与生活相辅相成,文学创作家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下有不同的审美鉴赏。肖江虹是出生于贵州的一个小乡村,从小的乡村生活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运用了格尔茨的文化阐释理论“深度描写”。在《悬棺》里,肖江虹为读者展现了独特的民俗——棺葬习俗,就是把人的棺木放在悬崖峭壁上,那里是燕子峡的人死后要进入的地方,小说中对如何上棺、接棺、放棺,做了系统的描述。《天堂口》中人们认为人老了,到那头去了就要干干净净的上路,人们认为去之前有很多的讲究,刮胡子、理发,要清理的干干净净的,在剪头发之前还要念上一段《增广贤文》。《喊魂》中人们认为人有三魂六魄,在受伤变傻的蚂蚁回家时,家里为他进行了“喊魂”。总之,肖江虹的小说中,民风民俗主题尤为突出,对唢呐文化、丧葬文化、悬棺文化等进行了全方面的书写,显示了作品中独特的民风民俗,也表现了民俗与文化融为一体。
作者在描写地域文化时,一方面以村庄地名发生的故事情节做具体描绘。贵州地貌是高原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地势崎岖。对于小说中经常描写的无双镇,实则是有金庄、木庄、水庄、火庄、土庄五个村庄构成,它被群山包围着,当水庄的游天鸣去土庄拜师学习唢呐时,必须翻过大山,在弯弯绕绕的小路走上好几个小时,才到达土庄。无双镇的不远处是蛊镇,蛊镇的地形封闭,小说是这样描绘的,“蛊镇四面环山,进进出出就靠一个豁口。”[8]细崽想要出去迎接王四维,也要穿过林子,跑到高大的垭口上。另一方面,以日常生活为题材来源,对于这样的地域描写,更加充满认同感和真实感。贵州人民世代生活在大山之中,每天出门就是大山,与山有着特殊的情感,有崇敬、畏惧之心。在贵州,人们相信山是有神性的,能给人们祖祖辈辈的庇佑。
《蛊镇》里的王昌林认为找到断尾蛇、断肠草、散白花,蜈蚣虫等用于制蛊是有灵性的。《悬棺》里,燕子峡把对大山的崇敬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将亡者给棺木放入悬崖峭壁上,希望逝去的亡者能保佑他们。不难看出,肖江虹的小说对于贵州的地形地貌描绘十分具体。
结语
从肖江虹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他着重于民俗书写的创作,他的小说叙事结构丰富多彩。“肖江虹小说民俗的模式是在具体的社会事件中植入民俗事象,民俗成为社会推进不可或缺的参与性力量。”[9]如《喊魂》中,虽然喊魂是小说的民俗标题,但是小说却是以蚂蚁回乡进行叙述。喊魂民俗是一种补充,思考城乡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受到城市文明的猛烈冲击。农民大量涌进城市,乡村民俗文化无人传承。小说通过这种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的民俗书写,去抒发他对贵州故乡的情感上的眷念。以独特的民俗事象,建立属于个人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表达了自己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悯情怀。他在小说里的民俗书写,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学价值、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肖江虹的小说善于将传统的民俗文化作为书写对象,将故乡的地域文化融入小说中。充分地运用到了传统文化,不管是《蛊镇》中的“蛊镇方志”,还是《悬棺》中的“燕子崖迁徙传说”,他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民俗书写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露萱.牧歌与挽歌的共鸣——论肖江虹的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7.
[2]郑文丰,汤欣健.书写直抵人心的时代佳作[N].贵阳日报,2018-8-17.
[3]吕成.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叙事[D].辽宁师范大学,2018.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2).
[5]王远柏.肖江虹:《百鸟朝凤》的贵州故事[J].当代贵州,2016(43):60-61.
[6]肖江虹.当梦想照进现实[N].文艺报,2013-9-18.
[7]周爱勇.从“湘西世界”到“巫傩三部曲”:论肖江虹乡土文化小说的承创[J].扬子江评论,2019(03):54-59.
[8]张恒.肖江虹:记录那些消失的风物[J].当代贵州,2018(36):2.
[9]肖江虹.傩面[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
[10]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李丹宇.论周大新小说的民俗意蕴[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2]袁凤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3]肖江虹.悬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
[14]肖晓月.肖江虹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0.
[15]贾吉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丧葬习俗探究——以多民族村落阿维滩村为例[D].新疆大学,2015.
[16]龙晓灵.古华小说的民俗叙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17]肖江虹.蛊镇[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
[18]马竹.《蛊镇》的民间立场与民间叙事[J].名作欣赏,2017(14):60-62.
[19]许雅倩.肖江虹小说的文化书写[D].西北师范大学,2017.
[20]索良柱.肖江虹民俗写作的五副面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116-124.
致谢
行文至此,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始于2018年秋季,终于2023年的初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回忆,纵有万般不舍也要挥手告别。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从论文的开题、题目题纲、论文方法内容以及一遍遍耐心的修改目录到最后的定稿,导师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其次感谢我的辅导员老师,在我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最温暖的问候。最后要感谢大学期间的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幸福健康!
五年外出求学,感谢父母对我的帮助与支持。二十几年的无私付出,护我周全。养育之恩,无以为报,愿父母永远健康快乐!
在广袤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们相逢并共享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是我的荣幸。感谢身边出现的每一个人,或给我帮助或给我鼓励,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出现都是有一定意义的,他们或多或少教会我一些人生道理,感谢相遇。
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保持炙热,或许前路并非是光明坦荡,但只要努力便一定会充满无限可能。希望自己永远勇敢,永远少年,永远保持热情,永远热爱世界。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对得起青春的洗礼和这一路的真诚。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言辞有尽,凡此种种,铭记于心。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