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生素具有抑菌杀菌等功能,所以在治疗一些感染类疾病方面发挥显著疗效,尤其是在预防相关疾病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现今,我国是世界上应用抗生素多的国家之一,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滥用或错用等问题,造成一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所以,务必要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化管理,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弱其对机体带来的各种伤害及威胁。本文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其存在的一些不良反应及具体的应对策略,为临床规范应用头孢菌素类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抗生素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
引言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凡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者痛苦的反应。其不但包括药物的副作用,而且还包括药物的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性反应等。最常见的一般包括: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胃肠道反应等,更有甚者会导致患者呼吸衰竭或肺衰竭而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发现:在全球死亡人数中,约有0.23%的患者是由于不规范、不合理用药造成的。范宝川等通过临床调查及数据分析发现:在国内,根据一些卫生部门的数据统计能够发现:在住院患者中有不良药物反应的占比约有18%,其中,25%是因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造成的。所以,加强临床用药的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用药是广大医患需要关注的一个核心内容,这对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等发挥积极作用。
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使用的特点
现今,在我国抗生素滥用现象比较严重,通过文献资料发现:在我国一、二及三级医院住院患者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率分别是90%、80%、70%等。由于个别医生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地了解,导致临床盲目使用或滥用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在筛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期间往往会忽视病原学筛查,而且基于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高剂量地使用广谱抗菌药,乃至会盲目联合应用若干种抗生素等,造成耐药菌的不断形成,这必然会让一些难治性、复杂性的感染疾病不断增加。在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中,一些分科比较精细,导致部分医生对抗生素的应用不太了解,正确运用药物信息存在一定的阻力与难度,这也是引起临床错误使用抗菌药的一个关键因素[1]。一直以来,人们在家庭备药方面,通常会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当作一个必备药来储存,只要出现发热、头痛等,都会随机服用抗生素。甚至一些患者存在错误的用药心理,总是觉得价格贵的药物才是最好的,这必然会导致一些资源的严重浪费,进一步诱发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出现。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分子中包含了头孢烯结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功能,毒性极低、抗菌谱广,与其他抗生素类药物相比过敏反应较少。但是相关研究数据表明近些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数目正在增加,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了过敏反应、二次感染、消化道反应等,部分患者出现了过敏性休克、消化道大出血等较为严重的症状,这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手段可以有效地遏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用药中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这一类药物约有30多种,按照药物研发时间进行排序,抗菌谱与抗菌效应及其对B-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带来的不同影响,现今将头孢菌素类药物划分成四代。第I代包括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替唑等;第II代包括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第III代包括头孢噻污、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唑污等;第IV代包括头孢吡污等。由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愈发广泛且常见,其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具体包括:
2.1消化系统反应
李宁慧认为: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根据临床调查发现:第III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率在3.5%-10.5%范围内,其临床症状一般以腹泻为主[2]。同时,这些年来,很多学者也针对抗生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问题展开了调查分析,其中,由头孢哌酮造成的概率最高。探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第III代头孢菌素属于一类超广谱抗菌药,能够减弱或破坏肠道中维生素K的合成,造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合成受阻。另外,头孢曲松在一些儿科疾病的治疗中,通常会引起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例如:患儿体液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2.2过敏反应
在头孢菌素抗生素的临床用药中,过敏反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左艳丽指出:在使用头孢菌素药物之后,抗菌药物的杂质、氧化合成、分解转化等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探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在使用头孢菌素药物之后,抗菌药物的杂质、氧化合成、分解转化等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并且,还可能是由于患者的体质差异性造成的[3]。例如:变态反应一般是由于具有特异高敏体质的患者出现的一种罕见反应。
①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I型变态反应,其诱发原因比较复杂,通常: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都会引起过敏性休克反应,一般是由于相关药物的降解产物造成的。对此,在注射或静脉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之前,务必要进行皮试。
②溶血性贫血。这是一种II型变态反应,其临床表现包括:血细胞数量骤减。具体来说,像氯霉素和头孢噻吩等抗生素联合使用,会引起血小板数量骤减,出现溶血性贫血。
③血清病、药热病。这属于一种III型变态反应。其临床表现包括:患者在用药后的第8后,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胀痛、胃溃疡、胃肠道局部坏死、荨麻疹等,这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有表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④其它。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还包括一些未经分型的过敏症状,例如:皮疹等。探究其原因,或许是由于患者在静注药物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能够引起体液pH值升高的药物配伍,则会导致内源性致敏物的聚合,进而诱发一些过敏反应。
2.3泌尿系统反应
头孢菌素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肾功能受损,探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大部分药品通过肾脏进行代谢,例如: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哌酮、头孢拉定等,其能够阻断或限制肾小管细胞膜活性,造成急性肾小管受损而出现尿血问题[4]。例如:头孢拉定会出现尿血,肾功能障碍者服用这一类药物之后,则会造成肾毒性加重。头孢菌素会诱发急性肾间质肾炎,其临床特点是:尿液量少、眼睑浮肿、腿部肿胀,探究其原因,或许和机体对药物存在严重敏感造成的,大部分是由变态反应造成的,和计量没有直接相关性。并且,造成血尿问题也或许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合成维生素K造成凝血功能受损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2.4血液系统反应
王亚江指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使用后,通常会在机体内转化成免疫介导物,诱发免疫反应,造成血小板数量骤减,或者对外周血液中的血小板、骨髓早期聚合细胞等造成损害,同时能够阻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导致凝血功能减弱,进而引起出血问题[5]。其临床特点是: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骤减、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凝聚功能受损等。凝血功能受损的出现与头孢菌素的使用剂量、用药疗程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5神经系统反应
谭琼珍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及统计发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会造成轻微的神经系统症状,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头疼、感觉障碍,发病率约有1%-2%。大部分头孢类药物在正常剂量下很难穿透血脑屏障,如果高剂量用药,则会抑制γ-氨基丁酸和其受体发生反应,造成精神毒性问题[6]。例如:头孢曲松能够穿透血脑屏障,如果高剂量使用的话,则会引起脉络丛变态反应,所以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由于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健全,所以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给予警惕与重视。
2.6二重感染
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所以由难辨性羧状芽孢杆菌过渡繁殖引起的伪膜性肠炎的概率不断提升。王春祥,胡学莲[7]经过临床实验分析发现:经过临床不完全数据统计得出: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污等引起这一现象的概率各是0.18%、0.14%、0.16%。长期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则会导致机体正常菌群失衡,导致耐药菌株的迅速繁衍,引起二重感染。
3.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具体措施
若要避免或减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一系列不良反应,那么务必要规范用药,准确把握使用剂量,认真观察、积极防范等,方可尽可能地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也能够间接性地增强临床疗效。
3.1精准把握抗生素药物的适应症,规范且科学用药
①全面掌握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在临床用药中,需要全面掌握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能规范用药,抗菌谱需要与患者所感染的菌群相一致,在未实施病原学检测、药物试敏结果出来之前,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需要按照临床诊断结果来确定病原菌类型,以便于规范用药[8]。
②严格遵循看病准则。在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之前,必须要结合临床用药疗效、药敏检查结果等调整用药规划,然后实施循证治疗,即:一般来说,应该选择首选药物,首选药物能够对病原菌进行精准遏制,如果存在应用局限性,则需要结合病情的危急程度、感染位置、临床表现、感染进程等实施针对性选择,由此能够确定疗效最显著、不良反应最少的头孢类药物。
3.2结合药代动力学确定最佳的用药方案
关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务必要按照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确定最理想的用药方案。由于抗生素药物能够发挥杀菌、抑菌等作用,需要在靶细胞、靶器官中达到特定浓度,方可发挥相应的药效。即:需要科学设置药物的服用间隔时间、剂量等。一般来说,需要按照药物的血药浓度来评价药物剂量是否合理、标准。一般来说,血液中药物浓度保持是受到一些复杂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吸收、代谢排泄等。所以,一定要准确了解头孢类抗生素的药效学、药动学等相关知识,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来确定最合理的用药方案,即:药物类型、使用剂量、药效特征、用药间隔周期等。
3.3加强预防管理,积极且灵活应对
大部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都会对肠道菌群造成抑制与阻断,由此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所以其通常具有一定的出血隐患。基于营养失衡、肾功能障碍、胃溃疡、血友病等因素的影响下,或许会造成凝血功能障碍者、老年人等出现大出血问题,对此一定要避免高剂量、长期用药,同时,还需要注意定期补充维生素K,由此能够延长凝血酶原的恢复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在患者用药期间,加强药物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分析、护理监护等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头孢类抗菌素药物,在对其实施血药浓度检测的过程中,务必要进行肾功能检测[9]。
3.4彰显相关政策及法规的重要性,提高临床用药宣传教育力度
①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部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与管理,严格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安全。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对此全国各地医疗单位必须要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责任机制,同时还需要确定具体的负责人。②对医务人员实施与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知识培训与教育,同时还需要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等相关技能培训与指导,促使其全面掌握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措施及注意要点,并注逐步提高临床安全用药宣传力度,增强医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3.5组建医院感染管理组委会,明确各科室的具体职责
在医院内部组建感染管理组委会、医院药事委员会等,以便于对各个科室使用抗生素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同时院内抗感染药物专家必须要对全院抗生素药物合理使用提供指导与咨询服务,并且需要按照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医院抗生素药物使用创建完善、成熟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机制,对各级疑似使用抗菌药等设置不同的处方权限。医院检验科需要每隔3-6个月对医院感染工作进行简报公布,特别是三级医院需要创建规范、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等,逐步提高病原学诊断效率,同时还需要对其中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定期出具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研究报告,以便于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预防耐药菌株的形成。药剂科需要定期根据检验科提供的药物敏感性结果等购置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同时还需要对临床医护人员说明具体的抗感染药物使用信息。医院需要与本地区乃至全国医疗机构共同分享细菌耐药检测结果,并且按照本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创建完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制度,然后对其实施针对性地干预与管理。临床医生必须要增加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医院感染科室需要定期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频率、使用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确保能够严格限定在50%以内。
4.头孢类抗菌素用药的注意事项
4.1医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站在医生的角度来看,不管的口服头孢类抗菌素,还是通过肌注或静注头孢类抗菌素,都必须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同时临床使用抗生素一定要严防滥用、高剂量应用等。例如:头孢菌素类药物和青霉素药物在分子结构中都包含有B-内酰胺环,所以,如果两者联合应用,一般会引起不可逆的交叉过敏反应。黄惠南[10]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对青霉素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约有15%-25%也会对一些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所以用药前一定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并做好皮试。假若患者对头孢类抗菌药物等存在过敏史的话,那么避免使用这一类药物,或者谨慎使用。
如果患者的病情并不是非常严重,那么尽量指导患者口服用药;若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指导患者通过注射或者静脉输液等方式给药。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针对性的头孢菌素治疗,并对患者使用该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统计,根据统计记录总结发现,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下面几种类型:一些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以及荨麻疹和丘疹等变态反应性症状。同时有些患者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还有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以及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与蛋白尿、碱性磷酸酶升高以及少尿症状等肝肾毒等不良反应。
4.2患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站在患者角度来看,在平时的用药过程中,一定不要随便轻信药品广告,个别药品广告存在夸张药品功能的情况,但是却不会说明药物的不良反应,则会对患者带来误导;不要随便选择新药、贵药、进口药等,价格高的药物并非是疗效最佳的药物,在不了解自己病情的前提下到药店随便买药是一个不合理的行为,需要给予警惕与限制。
②同时在使用药物之前,一定要遵循医嘱,同时要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禁止用药期间随意增减剂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总是错误地认为吃多吃少影响不大,剂量愈大效果愈好,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如果患者用药后发生一些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随意下结论,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进行辨别与分析。特别是在用药期间如果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问题,必须要即可到院接受检查或治疗。
结论
由于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且生活习惯不断转变,一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针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来说,该类药物在临床应用的时间比较久,在抗感染疾病治疗的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但是不良反应也需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目前国家正在创建、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机制,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们健康带来的伤害及威胁。所以,人们在用药方面一定要规范、合理用药,正确看待药物存在的一些不良反应,在严格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等用药原则下进行规范用药,将安全用药理念置于重要位置上。
参考文献
[1]范宝川.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合理用药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014(019):140-141.
[2]孙玉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06:103-104.
[3]王天芳,贺玉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对策探讨[J].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2019,016(002):93-94.
[4]李宁慧.头孢菌素C高产顶头孢霉的选育和发酵培养基优化[D].浙江大学,2011.
[5]左艳丽.毛细管电泳法应用于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生素药物的检测[D].河北大学,2015.
[6]王亚江.头孢菌素类新化合物的开发和生物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1.
[7]谭琼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分析[C].中医杂志社.中医杂志社,2017.
[8]王春祥,胡学莲.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分析[C].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编辑部,2016.
[9]王胜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不良反应与对策分析[C].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2016.
[10]黄惠南.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评价[C].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2016.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