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各国国家软实力成为了评判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准,其中,国家形象传播的急迫性也随之显现。在媒介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使用媒介传达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理解认同感,成为塑造全面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中最能表达真实的代表,在纪录片中构建积极国家形象有着独特的作用影响。西藏因为其独特地理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大众的重点关注对象,并因为一些“有心人”的刻画,让西藏在国外受众心中形成了一定的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印象。因此在本文,选择了将新时代以来,CCTV中央广电总台制作或委托制作的具有全球播映权,并且实现了国际传播的涉藏纪录片播出的六部涉藏纪录片进行筛选和分析,从叙事和跨文化角度,对西藏题材纪录片中构建的西藏形象进行研究,并对这些纪录片进行经验总结,探析怎样如何在涉藏纪录片中更好地塑造好新时代西藏形象。此外,通过借鉴这六部涉藏纪录片中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进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国涉藏纪录片;国际传播;国家形象
1引言
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不仅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对于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显著提升,随之各类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宣传环境得到改善。对于西藏来说,旅游业的发展为西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导演的镜头也被吸引至此,多彩多元的西藏形象也被展现在大众眼前。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识别和认定的已经有56个,这56个民族犹如石榴籽般紧紧联系在一起。而纪录片在近十年发展中承担了很多使命和任务,发挥了类似社会影像收集和反映机器的功能,为国内外的民众展示中国的飞跃式变化。涉藏纪录片的有效传播不仅能够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记录保存下来,还可以让不同民族之间增进了解和沟通渠道。在全国以少数民族相关为题材的纪录片中,对西藏和藏族人民的拍摄内容尤其受到大众的关注。
所谓“国家形象”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相关研究学者认为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决定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而“西藏形象”简而言之就是大众对西藏的地理风景、人文风采、精神风貌、政治经济建设等的包括内在外在在内的全面感受,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真实全面的西藏形象,不仅关乎我国内部的民族统一,更是关乎国际上对我国的态度观点和话语权的争取。
本文通过对我国新时代以来CCTV中央广电总台制作或委托制作的具有全球播映权,并且实现了国际传播的涉藏纪录片播出的涉藏纪录片进行筛选和分析,从叙事和跨文化角度,对西藏题材纪录片中构建的西藏形象进行研究,并对这些纪录片进行经验总结,探析怎样如何在涉藏纪录片中更好地塑造好新时代西藏形象。
1.1研究背景
作为世界海拔最高、中国最大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因为其与众不同的地理风景,吸引着大量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来此旅游,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2021年西藏旅游实现营收441亿元,“十三五”期间完成的旅游收入是“十二五”期间的4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导演的镜头也被吸引至此,多彩多元的西藏形象也被展现在大众眼前,构建成了现在的西藏形象。
西藏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形象的构建影响着我国形象的构建。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X总X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要求,要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体现全面真实的中国,传递中国声音。但是由于西方在国际传播局面上仍占有大部分的话语权,让海外的受众对我国存在着许多误解。西藏形象的构建刻不容缓。
纪录片的真实,容易获得国际受众的理解。因此,纪录片在国家形象构建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海外播出过的纪录片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西藏的重要渠道,通过分析在海外播出过的涉藏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展现形式,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探讨中国西藏形象有效的塑造和传播。
CCTV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其权威性和影视播放资源等其他任何一个电视台都无法与央视对比。在国际地位上,央视跟很多著名媒体并驾齐驱甚至要更强一些,在全世界的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可和尊重。本文拟从叙事学和跨文化相关的理论角度对从CCTV中筛选的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进行分析,剖析这些纪录片的符号运用,了解在海外播出过并获得较好较好反响的纪录片中,西藏形象如何被构建,探讨在国际传播视角下,我国涉藏纪录片如何提升传播效果,更好地塑造西藏形象,甚至中国形象,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本文通过总结叙事理论和跨文化相关理论,对所选涉藏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进行研究,两种理论的结合为丰富纪录片研究与国家形象研究做出微薄贡献,同时通过探究这些在海外播出过的涉藏纪录片,为我国后续纪录片国际传播提供新的参考例证。
1.2.2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方面,本研究将同时对六部纪录片进行分析,为我国涉藏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提供建议。在面对西方语境时,如何在涉及高文化语境的西蔵纪录片中,打破原有的刻板印象,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剖析在海外播出过的涉藏纪录片显得更加重要。同时,这些纪录片也为我们提供了西方受众在观看中国的视角,有助于丰富中国形象领域研究内容。同时对成功之处进行总结,为涉藏纪录片跨文化传播提供参照,也为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1.3研究综述
1.3.1国外西藏形象研究
相较于国内,国外对西藏形象传播媒介载体从各个角度角度入手研究西藏形象的时间更早。虽然国外对此主题的研究开始很早,但是由于地理距离和政治等因素,导致国外对西藏的形象刻画大部分都是失真的,这些文学作品和图片影片神化想象化西藏,影响力广泛的作品甚至让国外部分民众对西藏形象形成了刻板印象。
在早期,西方人就认为西藏是一片神秘的净土,在公元前五世纪,更有人认为在西藏的土地上遍地是黄金。在西方语境中,西方学者对西藏形象的研究起始于在西藏的旅行,旅行带来的游记和旅游文学对西藏在早期西方的形象建立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国外对于西方人眼中的西藏形象的主题研究,最早的研究成果为澳大利亚学者彼得·毕肖普在1989出版的专著《香格里拉神话:西藏、旅行作品和西方对圣地的创造》和X学者洛佩兹的《香格里拉的囚徒:西藏佛教与西方》。在这两本书中,西藏的形象在不同时代中被西方人无意识地建构,并在此过程中西方人会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处的背景和精神或实际层面的需求代入,甚至会全部或者部分地无视西藏佛教和文化的真实详细背景,并且在上文所提及的作者洛佩兹,甘露等学者也认为他虽然在作品中将西藏去神秘化,但是在政治上并不反对藏独,甚至认为拥有神秘形象的西藏不利于藏独[[[]甘露,卢天玲&石应平.(2014).西方和中国学者对西方西藏形象认识的批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4),26-32.]]。所以刘忠波曾提出在西方视角下,西藏形象也是意识形态化的,折射出了我国与西方之间的国家关系和实际权力,而西方塑造出部分真实的西藏形象,也是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利益区域[[[]刘忠波.(2015).西方纪录片中作为“他者”的西藏形象.艺术研究(03),74-75.doi:10.13944/j.cnki.ysyj.2015.0236.]]。其次就是西方传媒误导普通民众最经典的例子之一——《第三只眼睛》,一个自称自己是西藏喇嘛的英国人的自传体,完全出于自己对西藏的想象完成的作品,在西方热销并家喻户晓。陈志刚指出,在“洛桑然巴”的骗局中,不仅歪曲了西藏的形象,更是神化了西藏[[[]陈志刚.(2009).论西方人眼中西藏形象的构建和批判.西藏研究(06),42-51.]]。
除了文字类的相关记录以外,后期图片和视频的相关记录也证明着西方会刻意想象化西藏。在2021年克莱尔·哈里斯的专著《世界屋脊上博物馆:艺术、政治和西藏的表征》中梳理了英国西藏摄影史,以及西方博物馆对这些图片的展览活动。姚孟君和赵艾东指出在此活动中专著作者整理了在英国的西藏摄影作品,但由于后期出于政治意图,英国殖民XX有意抹去了对于西藏的负面部分,只留下了与西方人心中吻合的西藏神圣净土形象的作品。在国外拍摄的相关西藏的电影中,更是将西藏形象打造成纯洁不容侵犯的圣地形象[[[]姚孟君&赵艾东.(2022).近20年国内外“西方人眼中西藏形象”批评研究发展.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85-92.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22.03.011.]]。例如法国著名电影人雅克·贝汉拍摄的《喜马拉雅》,这一电影内容中对人物的刻画加上自然的风景,将西藏打造成了一个不受现代科技干扰的世外桃源景象,以至于后期任何现代技术的出现都成为了打破纯粹美好的恶劣事物。寇才军指出此类的外国电影以艺术为借口,打造西藏封闭纯洁的形象,其实其中暗含了文化独立的倾向,迎合了国外受众对西藏的刻板印象,使得西藏在西方人眼中更加乌托邦化[[[]寇才军.(2007).外国电影中的藏文化“刻板印象”.西藏研究(01),36-40.doi:.]]。
1.3.2国内西藏形象研究
国内对于西藏形象的研究开始时间比较晚,对于西藏形象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主流媒体报纸、电视台以及公众号报道,在近几年国内关于西藏的电影数量激增,这对于西藏形象的构建也有所影响。在主流媒体中的大部分报道都是经过严密审查,对于西藏这种容易涉及敏感话题的,话题的产出一般都带有政治倾向性,使得西藏的面貌较为单一。在拉珍对2014-2016年间《人民日报》的量化分析中得到,西藏形象的呈现具有内容单一、报道碎片化和同质化的特点[[[]拉珍.(2017).主流媒体上西藏媒介镜像的建构表征与话语优化(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在肖涛的研究中,也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设置中,西藏的形象以民主法治和经济快速发展凸显[[[]肖涛.(2015).自塑与他塑——从《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纽约时报》看西藏形象建构.新闻传播(16),41-42.]]。而在主流媒体的电视频道中,根据孟湛东和安孟瑶对于央视财经频道2017-2020三年间对于西藏形象的分析得出,公共安全事件的报道占比最高,社会民生这种语境较低且更易被国外民众接受的报道仅占报道总数的6.5%[[[]孟湛东&安孟瑶.(2022).中央主流媒体报道中的西藏媒介形象研究——基于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西藏报道的分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179-185.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22.02.023.]]。其次是在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中有关西藏的推送,吴艳艳对于“中国西藏网”微信公众号截止至2020年3月31日的统计得出,推送主要以西藏风貌和相关地方新闻为主,下沉至民众日常的内容较少[[[]吴艳艳.(2020).微信公众号中的西藏形象建构分析——以“中国西藏网”为例.新媒体研究(13),37-38+41.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0.13.012.]],袁佳嫕和袁爱中也通过对影响力最大的“西藏日报”和“阳光西藏”的公众号进行分析后指出,国内公众号在传播西藏形象过程中,存在缺乏创新力且传递角度宏大的不足[[[]袁佳嫕&袁爱中.(2019).微信公众号中西藏形象建构的分析——以“西藏日报”和“阳光西藏”为例.今传媒(10),64-65.]]。最后,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和艺术融为一体的媒介,在新时代下的西藏形象传播中,与传统媒介相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冈仁波齐》作为一部影响力较大的以西藏为主题的电影,白明月认为这部电影中的角色所说的“磕头长见识”和大量的朝圣镜头,会使得在观众中西藏的刻板印象更加深刻[[[]白明月.(2019).电影对西藏的形象建构研究——以《冈仁波齐》和《阿拉姜色》为例.今传媒(11),93-94.doi:.]],李艳也认为像《阿拉姜色》这类藏族题材的电影,也应计划多元化的路径,扩大受众对西藏的多元认知[[[]李艳.(2019).西藏题材电影类型的不同表达——以《阿拉姜色》《冈仁波齐》为例.中国文艺评论(01),100-106.doi:10.19324/j.cnki.zgwypl.2019.01.013.]]。
总体来说,国内关于西藏形象的传播和研究呈现出略微单一、政治色彩浓厚、主题宏大和创新力不足的缺点。这会使得西藏形象在国内落后的刻板印象加深,阻碍本就对西藏了解甚少的国内民众去深入了解西藏,另一方面这样的传播构建模式,会让国外的受众产生抵触的情绪,并让西方取得对西藏形象建立的话语权。
1.3.3国外涉藏纪录片中西藏形象研究
在国外纪录片中,西藏的形象也是从早期的探险类纪录片开始的。首先西藏形象是纯洁的,在德国导演指导拍摄的纪录片《盐程万里》和X导演拍摄的《最后的盐道》中,西藏的形象是远离尘嚣且没有被现代文明所干扰的,李鲛认为西方摄影者在其中则展现出了对西藏这个外界所不知的神秘圣地的折服心态,这使得后期在国外传播西藏时,易使国外受众接受这一预先设定好的西藏形象[[[]李鲛.(2016).比较视野下的西藏形象(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在《西藏的瑜伽》一片中,西藏的形象甚至是被“他者”化的,刘忠波认为,在西方的纪录片中,将西藏形象几乎等同于藏传佛教,宗教化的形象使得世俗的生活象征被藏匿。而在X国家地理杂志制作的《西藏禁地》纪录片中,西藏的形象更是被刻画成落后无知的形象,罗峰和李鲛等更是认为,在此片中在构建西藏形象中明显带有政治考量,并用一些所谓的宗教情感掩盖了深藏的政治企图[[[]罗锋&李鲛.(2017).秘境·幻影·政治:西藏形象建构的轨迹与逻辑——基于对西方藏地纪录片的考察.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3),101-105.]]。
虽然西方的涉藏纪录片由于各种因素或多或少地存在仅局部真实的西藏形象,但是随着一体化世界格局和文化霸权正在被逐步打破,多极化的世界正在形成,西方涉藏纪录片中的失真现象也在逐步被纠正,真实的西藏面纱正在被一部部纪实的纪录片所揭开,李启军在论文中说到,关于中国和中国少数民族形象彼此有差别的世界多元影像叙事一定能建立一个互为补充的关系[[[]李启军.(2022).理论与方法:国外纪录片中的中国少数民族形象研究.美与时代(下)(08),127-131.doi:10.16129/j.cnki.mysdx.2022.08.025.]]。这说明此时,对于我国涉藏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打破西方对西藏的幻想,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来说是绝佳的时机。
1.3.4国内涉藏纪录片中西藏形象研究
自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实力的增长,中国纪录片事业和产业进入快速上升期,在韩利亚和彩平《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挥在那的若干意见》的政策解读中指出,我国XX也明确了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路径,提出了为促进纪录片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任务和举措[[[]韩亚利&彩平.(2010).明确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繁荣——《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解读.中国电视(纪录)(12),37-45.]]。近些年来,我国对于西藏为主题的纪录片拍摄和西藏形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目前亦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对于西藏形象在纪录片中的研究仍有不足。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纪录片市场中,涉藏纪录片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像在故事人物的选择方面,越来越多的平凡老百姓出现并成为主角,何德民认为以涉藏纪录片《天河》为例,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开始出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贴近实际的现象,纪录片中都有人的参与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以人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被大家多喜爱[[[]何德民.(2018).政论型涉藏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分析——以《天河》为例.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138-144.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8.02.020.]]。其次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开始注意并顺应受众心理。张雪萍指出在《第三极》中,一个个用普通人的故事串联起来讲述西藏故事,对于西藏形象的传播效果更加显著,并且能让受众更容易感受到纪录片深化的主题[[[]张雪萍.(2016).西藏纪录片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以《第三级》为例.新闻研究导刊(13),19-20.]]。然后在创作团队的选择上,刘涛认为,在涉藏纪录片拍摄创作团队中,有一名藏族的工作人员会使得在纪录片创作思路上不受框架的束缚[[[]刘涛.(2016).主位视点下的藏区影像传播——以纪录片《虫草》为例.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4),96-99.doi: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4.024.]],例如在《虫草》这样一部由普通藏族担任作者的纪录片中,本位视角和内部描写使得藏族生活被真实且自然地呈现。并且在《西藏一年》中有格勒担任纪录片的策划这一举措,李翔觉得这让纪录片拍摄在具备与西方不同的信任起点上,同时与拍摄主题进行了更好的沟通[[[]李翔.(2014).国际化视野与我国藏区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诉求——以《西藏一年》为例.东南传播(03),50-53.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4.03.016.]]。这些值得学习的进步层面,让中国的涉藏纪录片得到了国家国际中的不少奖项,也让国内外的群众对西藏形象有所改观,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维护了国家安全。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来看,涉藏纪录片中对西藏形象的研究进度较为缓慢,此主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我国涉藏纪录片创作模式、叙事方式和内容选择三个方面。首先在影片创作模式的不足方面,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的定位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所以市场上的大部分纪录片多多少少的具有一定的主流文化价值倾向性。西藏一直以来政教合一的历史独特性和国外对西藏问题的干涉,使得西藏成为国家安全问题的重点保护点,在纪录片中涉及西藏的影片更是有浓厚的政治宣传色彩。在西藏相关的纪录片中保持正确的国家立场是必须且需要坚定的,但是一味地进行宣传不讲究正确的宣传方式,对国内外的受众对西藏形象建立会形成一定的阻碍。黄克猛指出,这样的纪录片创作模式会让国内的受众感到乏味,接受到的画面信息也较为单一[[[]黄克猛.(2012).纪录片的历史文化责任:从“对外宣传”到“对外传播”——以《西藏一年》为例.东南传播(12),151-153.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2.12.004.]],国园园也认为“主题先行”的创作模式带来的政治传播方式僵硬的问题,会使得本就文化取向和背景不同的国外受众产生抵触的情绪,在他们心中早期形成的西藏世外桃源的刻板印象会更加浓烈,以至于阻碍西藏形象的对外传播[[[]国园园.(2017).关于涉藏题材纪录片“西藏形象”建构的思考——基于《西藏一年》与《第三极》的研究.电视指南(09),151-152.]]。然后是在影片叙事方式层面我国的涉藏纪录片的不足,此层面主要在文献中主要表现在解说词比例方面。在纪录片中,从最初的拍摄开始其实就蕴含了创作者的主观性,这是纪录片影片中不可否认的视听符号的表征。但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中,能够通过解说词等符号,不动声色地构建传播者的想法和价值立场是值得学习的。对此,孙玉艳和刘小三认为,涉藏纪录片中的解说比例和风格应被提起关注,进而更好地塑造西藏形象[[[]孙玉艳&刘小三.(2018).影像与符号:涉藏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研究——以《西藏一年》《第三极》《喜马拉雅天梯》为例.今传媒(05),109-110.]]。最后在内容选择上,涉藏纪录片的局限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存在着没有与国家形象很好地结合,其二是缺乏现代文化的符号。在第一个方面,邢丽菊和鄢传若斓认为国家形象向国外传递对本国有益的信息,能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邢丽菊&鄢传若斓.(2022).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模式研究.东北亚论坛(06),3-17+125.doi:10.13654/j.cnki.naf.2022.06.001.]]。孙玉艳和刘小三也指出,在西藏主题的纪录片中,西藏形象作为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待被发现和补充,使西藏形象更完整地进行传播。另一个方面在涉藏纪录片中,由于受到早期国外的纪录片拍摄方式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关于西藏纪录片的拍摄内容选择都是没有被过多开发的神秘景观,就如胡谱忠所说,类似“香巴拉”也就是对香格里拉的形容词,另一种程度上其实是西方社会对藏文化想象的结果,其中的现代文化部分是被隐藏起来的[[[]胡谱忠.(2018).当代“香巴拉”观《香巴拉深处》有感.中国民族(02),70-73.]]。郑世明认为中国大陆关于西藏的纪录片,更多的选择西藏民主解放前后的时间段,这些纪录片的内容大多都是以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为主,鲜少有纪录片关注新西藏的变化和发展,并将人物的选择视线放置在西藏年轻人身上[[[]郑世明.(2010).论涉藏纪录片真实性把握的六个平衡——以《西藏一年》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3),82-86.doi:10.19997/j.cnki.xdcb.2010.03.021.]]。
从我国目前对西藏形象在纪录片中的研究来看,近几年虽在如何纠正西藏早期在西方眼中的形象问题解决方面有所进展,但是发展进度较为缓慢,且大多数研究分析只选取了个别纪录片分析,存在着新西藏和现代化元素较少和宣传不灵活等问题,韩飞指出纪录片已被纳入具体政治、社会和文化考量中[[[]韩飞.(2022).中国纪录片这十年:2012—2022.现代视听(09),29-37.]]。因此,为打破国内民众对西藏形象的刻板印象和国外受众乌托邦化西藏形象,关于如何通过综合分析涉藏纪录片,更好地塑造西藏在涉藏纪录片中的形象的研究刻不容缓。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现代符号学一个比较被大众所熟知的是世纪初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的教学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将符号分成意符和意指两个部分之后,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影响了后来李维史陀和罗兰·巴特等法国结构主义的学者。20世纪6、70年代,符号学成为流行的文本分析方法,主要是研究各种形式的符号,分析媒介中的符号,发现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对媒介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获得符号深层次的隐含意义。
2.2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对外传播视角下,CCTV中央广电总台制作或委托制作的具有全球播映权,并且实现了国际传播的涉藏纪录片中塑造的西藏形象,以及其随时间的演变过程。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
2012-2023年间,CCTV符合要求的不同题材的涉藏纪录片,在叙事和跨文化层面突出了具有怎样特点的西藏形象?新时代下,对外传播的涉藏纪录片如何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好反响?
2.3理论基础
2.3.1叙事理论
叙事理论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经典或后现代叙事理论,是对结构主义的叙事学的反思、创新和超越。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理论,它把个体叙事的理解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文本。叙事学理论中强调的元素,如个体的叙述视角、主体、结构等被认为可以表达文化和社会的结构,并且反映出更大的文化结构,更好地去理解今天社会中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刘安海指出李显杰的《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力》在近代将叙事学放至影视中进行了探讨,根据叙事的方式、人称和视点等方面,建构了独特的纪录片叙事理论体系[[[]刘安海.电影叙事理论阙如的填补及其与实际的结合——评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J].社会科学动态,2000(11):98-101.DOI:10.19354/j.cnki.42-1616/f.2000.11.030.]]。在陈刘嘉懿中,则从叙事的结构、视角、时间、空间和叙事者几个方面对纪录片进行了研究分析[[[]陈刘嘉懿.海外纪录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叙事学与符号学研究[D].厦门大学,2020.DOI:10.27424/d.cnki.gxmdu.2020.001247.]]。
结合上述内容,本文将叙事理论分为叙事视角、语言、主体和结构,套用至涉藏纪录片中西藏形象的研究,帮助深入理解纪录片中形象构建的意义。
2.3.2跨文化相关理论
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和动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单波在论文中指出,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会产生心理上的差异,要形成平衡的跨文化心理需要消除对本土文化和个体差异的敏感,即需要消除跨文化敏感[[[]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01):103-113.]]。但是要减轻这种跨文化的敏感,首先需要跨越高低语境文化的隔阂。X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1976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将语境分为了高低两种语境,在伍琳中指出X传播学学者将此理论发展,将十二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按照高低语境方式排列,其中,说英语的北X家属于低语境文化,我国的文化则具有高语境的特点[[[]伍琳.高低语境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对外传播网络媒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因此,在将涉藏纪录片在海外进行传播时,不好好处理文本就会容易让国外受众对中国形象产生或多或少的误解,甚至是形成刻板印象。
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并将从跨文化的文本和思维两个层面仔细分析,以此更好地预测纪录片在对外传播时,产生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形成,并根据这些问题做出更好西藏形象传播建构方案。
2.4界定总体及抽样样本
目标媒体选定为CCTV央视网,时间范围选取新时代作为研究时段,具体时间为2012-2023年。目标影片选择要求需符合要求为:设定年限范围内、CCTV中央广电总台制作或委托制作的具有全球播映权、并且实现了国际传播的涉藏纪录片。纪录片的选择过程是在符合上述选择要求上,在CCTV节目官网通道的央视片库中进行观看,并开展后续的编码。最终具体影片选择为《第三极》、《扎什伦布》、《路见西藏》、《我住江之头》、《天河》、《美丽中国-神奇高原》,选定纪录片的具体信息见下表表1。
2.5编码类目构建
本论文则主要根据选取的涉藏纪录片对外传播的特点和上文理论综述,从叙事、跨文化涉及和西藏形象构建三个方面进行编码表的初步类目建构。叙事类目分为叙事视角、叙事语言(镜头语言和同期声语种)、主体和结构。跨文化类目分为文本和思维两个层面,文本层面分析人物角色、场景和音乐,思维层面分为主题、认知和情感。微观的形象类目则在每部纪录片中选取一到三个典型符号和其表征,并在后续内容中结合选取理论展开分析。
3涉藏纪录片中西藏形象建构
3.1叙事分析:有可取点,但灵活性仍较弱
表4对选定涉藏纪录片的叙事层面编码
经过对六部纪录片的叙事编码后,发现新时代的中国涉藏纪录片在叙事分析方面有了较大的创新,例如镜头语言方面使用全面,同期声也是用了藏汉英三种语言进行叙述。但是在使用新的叙事方式的时候灵活性仍较弱,像在叙事语言中的解说词语种运用单一;叙事视角也是统一使用的全知全能的零视角;叙事主体方面也鲜少使用外国的叙事者;叙事结构中轻松愉快的游记式也没有出现。随着中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涉藏纪录片的叙事创新点也出现了更多可取之处,但是与国际优秀的纪录片相比,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3.1.1叙事视角:全知易懂,但内外视角更宜
经典叙事理论通常把视角分为全知全能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全知全能视角也称零聚焦视角,是指从类似上帝的视角出发,对所叙述的事件做出总结;内视角是指从文本中的特定人物角色出发,对事件进行叙述;外视角是指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去叙事,不涉及任何主观内容。从收集整理后的数据可得,在选定的六部涉藏纪录片中,以上纪录片在叙事视角方面都选择了全知视角,即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纪录片的内容叙述,叙述者无固定的视角,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了解到整个故事的发展情况。此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在于能够使纪录片内容显得通俗易懂,更容易掌握对受众的引导权。传统上,中国纪录片也更偏向于“全知全能”的零聚焦视角,主要的编辑手法是画面+解说。如《第三极》中对藏族间进行顶礼膜拜这一行为,选择全知视角去叙述,可以减少对不理解这一行为意义的观众的误解。还有在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美丽中国-神奇高原》中,通过对动物行为加以解说,向观众讲述了具有中国西藏特色生物之间的故事。
但是这种全知全能视角的缺点也非常显而易见,有介入性和导向性强的特点,这会使得受众会对内容容易引起反感心理,特别像在对外传播的纪录片中,要是使用全知全能视角去讲述故事,强硬式输入知识点的叙事行为,会引起国外受众的抵触,难以形成更亲密的情感共鸣,阻碍了国外受众了解我国独特的人文风情。
相比全知全能视角,被称为限制视角的内外视角更能引起观看者共鸣。内视角可以在观众观看纪录片时让观众在了解事件局限性的情况下,将观众代入人物世界,更加贴近人物的境况。外视角更多出现在观察式纪录片中,将素材更加真实地出现在受众面前,将更多的解读权交与受众手中,在目前,采用外视角的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数量较少。因此,内视角相较于全知全能视角,能以更加接地气的表现方式,得到海外受众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使用内视角进行叙事,或许是更适宜的选择。
3.1.2叙事语言:镜头类型全面,解说和同期声为主
纪录片的叙事语言主要是由视觉和听觉构成的,并且由于纪录片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通过声音和图像来叙述事实、抒发情感以及表达思想的,所以这两方面的构成对纪录片内容的呈现十分重要。通过总结前文学者和文献,将本篇文章编码的叙事语言类目大致分为镜头语言和同期声两大类,在镜头语言中细分为实景拍摄、跟拍、航拍、空镜头、资料镜头和采访镜头,再据此对所选定的六部纪录片进行编码统计。但是由于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变化丰富,编码数据并不是完全精准无误的,其意义在于显现这几部在海外传播成功的中国涉藏纪录片的叙事语言特征。
第一,分析选定的涉藏纪录片后可以初步得出,在视觉语言方面,大多数纪录片都是用了实景拍摄、跟拍、航拍和空镜的画面,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还会有大量的采访和资料镜头的使用。如《扎什伦布》中,在解说格鲁派的特征发展时,就采访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对此进行讲解,使用采访镜头可以使得历史类纪录片内容更加真实且具有权威性。但是,这种长镜头的拍摄不太适用于现阶段快节奏的大众生活节奏,网络时代的纪录片画面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快节奏的剪辑,相比较长镜头的拍摄,这种快节奏的叙事方式,更加适应图像时代受众的审美习惯。
第二,在听觉语言方面,主要选择了同期声和解说词进行编码,并将这两类分别细分为英语、汉语和藏语以及汉语和英语。从得出的编码表中可以看出很多纪录片都选择使用了藏语的同期声,这可以在增加与藏族受众亲近感的同时,也会使得不同民族的受众,在听到少数民族语言时感觉到不同文化的震撼。但是,只有极少数涉藏纪录片选择使用英语的同期声,使用英语的同期声其实会使得海外的受众更加容易接受纪录片的相关内容,让国外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减少语言上的距离感,让涉藏纪录片在海外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解说词在六部涉藏纪录片中,则清一色使用了汉语解说词进行解说,并且在数据收集时可以明显发现,解说词的占比非常高。不可否认的是使用汉语进行叙事可以拉近与国内受众的心理距离,但是在国外,解说词其实是被视为较为乏味的,中国涉藏纪录片要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就需要减少解说词在影像中的占比,适当适应海外受众的观影习惯。
3.1.3叙事主体:隐藏叙事者居多
纪录片的叙事主体主要分为隐藏叙事者和公开叙事者,隐藏叙事者在片中的介入程度并不高,而公开叙述者的身份是公开的,公开和隐藏的叙事者又可以细分为中国和外国之别。
在叙述主体上大多数中国纪录片还是使用隐藏叙事者的方式,并且是中国的隐藏叙事者,讲究在隐藏叙事的形式下发出“事实”的声音。像《天河》就从身边的普通老百姓为主要切入点,以平淡真诚的口吻进行第三人称的叙事,叙事者从未出现在影片中,但是从一个个故事中,呈现了西藏的人文风情、地理壮观和XX对西藏发展的强力支持。
但是在后真相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情绪先于事实,纪录片的制作传播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替转变,才能更有效地获得受众亲睐。对于中国西藏来说,早些年的游记等已经让国外的受众有了一些刻板印象,所以在现在仍旧以讲道理的方式去叙述纪录片的内容已经不再见效。在涉藏纪录片进行国际传播的时候,应该改变路径,在讲述内容时讲究方式方法,以情服人,以感动人,让海外受众简单直白理解中国西藏的独特文化,增加对中国西藏的情感认同。比如《第三极》选择在最后一集公开叙事者,讲述在拍摄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和人情世故,这比起大多数中国纪录片单纯讲道理,会更加凸显纪录片的人情味,让与我们不同文化语境的海外受众更加轻易了解纪录片内容和知识,让受众自己去感知和获得情绪和文化的价值,这也是《第三极》相比其他五个纪录片获得更多国际奖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管是公开叙事者还是隐藏叙事者,纪录片应该学会站在国际传播的视野上,冲破国内传播的壁垒,减少教育宣传的色彩。
3.1.4叙事结构:板块式丰富展现内容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叙事结构的不单单是对图像的挑选过程,还是导演通过这些图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过程。在文献整理中发现,不同学者对叙事结构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见解,本文通过梳理大致将此分为板块连接式、嵌套式、递进式和游记式四大类进行编码分析。
这四个分类又可以在分析过程中详细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所谓线性结构就是指有一条甚至多条线索贯通全文,可以使得叙事变得有条不紊,非线性则需要影视工作人员具有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将内容在没有一整条逻辑线的情况下连接整合。板块连接式是属于非线性叙事结构的,具体是指根据人物、时间和主题的不同,将不同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各个部分之间可以没有联系,但也是一种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嵌套式也属于非线性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是指不同的故事线相互穿插,用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将原本单一的事件叙事方式不再单调,而是组合成千变万化的配对;递进式则是线性叙事结构,见语知意就是引导观众像上台阶一样解开事件的谜题,循序渐进地展开叙事人物角色的生理心理活动,有较强的逻辑链条;游记式是指叙事者以漫游体验的方式去叙事故事,属于线性叙事结构,整体叙事氛围更为轻松愉快。
分析编码表后可以得到,在叙事结构的选择上可以看出板块连接式和嵌套式的纪录片更多,有递进式的纪录片占少数,没有游记式的纪录片。放眼大环境,对于生活各方面习惯快节奏的人们来说,板块式的结构更加适合观看,并且能够丰富地展现多彩的藏文化习俗。像在《我住江之头》中,首先简单叙述雪豹觅食和藏羚羊带子迁徙,然后穿插其他的板块,后再描述西宁野生动物园救助雪豹和五道梁巡山队员保护藏羚羊过公路的故事,在整体上表现出若影若现的联系,并且保证观众在感受到动物被保护时,不会有被强硬塞入感情的感觉,也不会让观众产生不同故事板块之间的割裂感。而嵌套式的结构,也能够通过一个内容引出其他类似内容,增加受众在观看时的趣味性。比如《路见高原》中,先描述了几位大学生骑行征服青藏公路的故事,后面紧接着引出了养路工人们的路面保养和救助骑行客的经历,表现了西藏的人文温度,也从侧面表达了基础设施的保护力度完善有效。
总体来说,中国涉藏纪录片在当下,在叙事策略上仍需要进行一定的文本调适。在叙事语言上保持现在多元化的镜头语言使用,并减少一定的采访镜头比重;同期声和解说词的语种可以在使用汉语的基础上,添加英语的语种,以此来增添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亲近感和熟悉感;在叙事视角上,全部所分析纪录片都用全知全能视角,然而零聚焦视角的使用常常意味着叙事主人公是隐藏的,隐藏的叙事者的采用会让叙事主体和观众之间的心理情感距离较远,不利于实现共情传播;中国在国际上播出的涉藏纪录片以更适合论证的板块式和嵌套式居多,叙事结构风趣轻松的游记式仍为少数,与国际市场能够接受的主流纪录片仍有一段距离,在面向国际传播时,中国的涉藏纪录片可以尝试使用游记式的结构,增强纪录片故事与受众之间的亲近感。
3.2跨文化分析:普世情绪输出为主,但国际化元素使用较少
表5对选定涉藏纪录片的跨文化层面总编码
在对六部所选纪录片的总编码表表3中分析后可得,新时代涉藏纪录片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就很好地从全人类的共性价值取向和认知出发,并配合了没有语言限制的纯音乐和能够震撼人心的藏族传统音乐去讲述了西藏的故事。但是在国际学者、主持人和场景运用上,还是比较少,这样会使得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时,不能更深入地打破国外受众的心理壁垒。在下文,将从跨文化的编码类目配合上面的表4到表9,展开详细的分析。
3.2.1跨文化文本:国际元素使用消解情感距离
(1)跨文化文本中的人物角色:国际人物比重小不利于共情传播
跨文化文本中的人物或者角色的正确选取,能够让受众看见相近认知圈的事物时,产生一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纪录片传递出的信息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本文中将此分为了普通市民、学者专家、手艺传承人、僧人、摄影组和动物几类。其中普通市民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像《第三极》中就大部分都是有普通市民的故事组成的,这样可以让不同国家民众在看到纪录片时,更容易接受视频内容;手艺传承人则为像《天河》中虱雕艺术传人白玛旺堆,传承制作藏族传统手工艺虱雕的过程;僧人在《札什伦布》中出现次数最高,在僧人为游客讲解主寺庙石头和讲述英军入侵西藏的历史等出现;摄影组的出现则主要表现在《第三极》中,该纪录片公开了摄影组,并将摄影组在藏进行纪录片拍摄时遇到的趣事进行分享,与观众对话,加深了纪录片真实的特点,使内容更加有信服力;动物作为主角则是在《美丽中国-神奇高原》中出现,将动物拟人把动物的生活习性加上人的情感色彩,展现了高原生物的多样性。像野生藏马鸡从僧人获得食物这一事实进行叙述,也是从另一面展现了西藏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相处。这六部纪录片中最常出现的是国际人物,在此之中,国际民众和国际学者专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像在《第三极》中印度信徒来到西藏阿里普兰沐浴恒河之源的水的故事,以及《天河》中的瑞士登山团队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片段。此外国际人物元素中还有国际主持人,常出现在游记式的纪录片中,由于本文分析的六部纪录片中没有游记式的纪录片,所以国际主持人也没有出现。而国际学者在《第三极》中的出现片段具体为,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在藏进行雪豹研究时的所见所闻。在纪录片中,有一段讲述的是博士看到藏族人不愿意踩踏虫子,就纷纷下车将虫子从马路上转移到草原深处,并且博士对此行为进行效仿的片段。国际专家学者和其行为的加入,把藏族人平等、尊重生命这一情感更加轻松自然地被呈现。从跨文化文本的策略来看,国际学者和民众的加入,还能够拉近与国外受众对不熟悉的题材的距离,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他们对陌生文化和习俗的抵触感。
(2)跨文化文本中的场景:不同国家场景交叉剪辑增加联系
跨文化文本中的场景也是文本进行跨文化的主要策略之一,场景能够展现一个国家地区的自然社会的特有信息,加之纪录片的场景具有充分的开放性,不同国家的场景在进行交叉剪辑后在纪录片中出现,可以增加不一样地区间的联系。在本文将场景分为了生活场景、传统节日、拍摄场景、采访场景和宗教文化场景。在详细的编码表中可以得到,生活场景主要和普通老百姓相关联,类似《路见西藏》中普拉村牧民其美多吉一家在牧场的生活,这种场景的使用,会引发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受众的共鸣;采访场景就是对纪录片中的人物进行采访,大多数都是给与一对一的镜头,在《札什伦布》中,就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云田,对荣赫鹏侵略西藏的过程进行了采访讲述。这种场景的使用,在跨文化传播时可能会令国外观众产生厌倦;在编码的几部纪录片中传统节日和宗教文化方面的场景占了大多数,传统节日的典型场景为《第三极》和《美丽中国-神奇西藏》中的萨嘎达瓦节,各地信徒进行念经文,竖经幡柱的行为,还有《第三极》中出现两次的草原赛马节,在赛马节有着藏族民众会进行赛马还有围绕着篝火跳锅庄的场景,这类场景的使用能淋漓精致地展现西藏不一样的人文风情;宗教文化的典型场景有《扎什伦布》和《我住江之头》、《第三极》中都出现过的寺庙僧人准备制作和制作沙画坛城的场景。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西藏的传统节日和宗教文化对于中国人自身来说都有点难理解,对于生活习俗和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外受众来说,可能会更难理解。但是要是加入了国外的场景,对这些场景再加以描述,不但会减少理解上的阻碍,还会更容易让国外受众感受到中国西藏的丰富文化。举例《第三极》中,印度信徒来到阿里普兰沐浴恒河之源的河水,这一场景在体现中国西藏地大物博这一特征的同时,也体现了和印度信徒一样信仰的西藏人民的虔诚之心,让国外观众在对西藏人民有所了解的同时,也能挑起对西藏宗教文化的好奇和求知欲,以增加中国涉藏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时的观看率,为改变西藏形象获取机会。
(3)跨文化文本中的音乐:激发国际化视野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文本策略中音乐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六部纪录片中音乐主要为纯音乐和藏族的传统民族音乐,纯音乐在每部所选纪录片中都有出现过,藏族传统音乐则有像《扎什伦布》中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法会灌顶开会总结时由藏族法器演奏的藏族传统音乐,以及在《我住江之头》中甘德县寄宿小学学生曲杰尼玛,学习演唱格萨尔王传史诗时哼唱配合的藏族传统民歌。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在本文所选的六部纪录片中,均有纯音乐和西藏传统音乐的出现。纯音乐作为单旋律的歌曲,本身就不存在歌词语言上的认知阻碍,因此也能够很好的起到引导人们情绪,加深观众对纪录片内容理解的作用。而西藏传统音乐极具民族性,不会像图像和文化一样有很强的文化隔阂,而是会展现出另一种独具特色的吸引力,将世界和西藏连接起来。
3.2.2跨文化思维:深耕全球共性价值观进行自塑
(1)跨文化思维中的主题:聚焦自然主题获取自塑可能
在当前西方话语主导的传播局面下,我国进行自塑的机会和权力仍处于下风,西方媒体对我国形象的“他塑”,会让国际受众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固有认知。中国西藏一直作为政治敏感关注点,在各种因素下,让不同国家受众对中国西藏的刻板印象仍较为深刻。这六部纪录片的主题分为了生命生态、宗教、节日、传统手艺、饮食服饰和传统建筑几方面。宗教的主题主要像《天河》中的像古如江寺苯教僧人措成益西研究象雄文化,就划分为宗教的主题;节日则像《扎什伦布》中的扎什伦布寺僧人为展佛节准备要展示的唐卡佛像类似进行划分。过多的宗教和节日主题选择就如上文中提到的宗教文化和节日场景一样,阻碍国外受众对西藏进行深入了解;传统手艺和饮食服饰、传统建筑就比较好理解,藏族传统手艺较为典型的就是在《第三极》中的村民多杰用狼毒草制作藏纸,饮食则为在《路见西藏》中西藏易贡茶场采摘员手工采摘茶叶、收购运输茶叶,用于制作西藏的甜茶等,传统建筑的典型案例为《札什伦布》中,藏学研究中心干事李德成解说小昭寺建造形式类似进行分类,这类主题选择能给予海外观众的,除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手艺的坚持,但是也容易落入大多数纪录片千篇一律的套路中。在这几个在跨文化思维的主题类目中,不管是什么题材的涉藏纪录片,都会围绕生命这一主题进行论述。一方面,生命本就是全人类共同持有的主题,从生命入手去定调纪录片的主旋律,可以减少国外受众在观看中国涉藏纪录片时,产生刻板印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涉藏纪录片中,由于西藏宗教文化的独特性,藏族人民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也会有所不同,从这一主题入手,也能让国内外受众都了解到西藏别样的魅力,带受众了解更加全面真实的西藏。在《我住江之头》中,就从藏棕熊在县城的食桶里觅食的画面切入,讲述了县城的藏族居民看到这些棕熊也不会驱赶,棕熊也不会攻击居民的故事。从生物生存这一大主题着手描述,能让国内外受众自然地接受藏族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爱护之心,也可以在现如今由外国掌握大部分话语权的传播局面下,获得一定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可以消解国外受众的刻板印象,为我国文化等各方面取得自塑的可能性。
(2)跨文化思维中的认知:全球性知识减少宣教色彩
随着全球多元化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们所处的困境和所遇到的挑战不是停留在温饱层面,而是向思维认知层面趋同。在这时,纪录片中讲述像环境保护等全球性知识,就会吸引国际受众的关注度,从而有效讲述中国故事,西藏故事。在认知层面的编码分类分为文化、社会、环境自然、习俗、历史、经济和政治几大类。在认知层面通过分析几部纪录片发现,借助西藏的地理风景优势和早期在西方国家建立的刻板印象,中国涉藏纪录片选择环境自然类会比较占有优势。随着一体化世界格局和文化霸权正在被逐步打破,西方涉藏纪录片中的失真现象在逐步被纠正的同时,全世界国家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相似,此时,对于我国涉藏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局面中,打破西方对西藏的刻板印象是很好的机会。在对选定纪录片编码过程中发现,近些年的涉藏纪录片有了从自然环境认知角度去叙事的意识,像《美丽中国-神奇高原》中,就以讲述高原生物为主要内容,带入了全球生态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知识,传播了爱护生态生物的意识,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了良好国家形象。但是在选定涉藏纪录片中,还是在通过宗教文化和历史社会的较为被国外受众难以理解的层面展开分析,对外宣传和炫耀国家形象的色彩仍旧强烈。在《扎什伦布》就采用了大量的采访专业学者的镜头对宗教历史进行论述,较为生硬地向受众“输入”中国西藏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这样会使纪录片在海外传播中出现过于教条和低关注度的现象,使得纪录片成为让海外受众单纯接受的宣传片。
(3)跨文化文本中的情感:普世情感讲述引起共鸣
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挖掘共同的价值观和普世的情感,能够很好地被不同生活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共情,并与此同时代入自己的经历,引发情绪上的共鸣,提升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在本文选取的几部纪录片的情感方面,分为所有人都可以共情的普世情感、普通老百姓因为生长社会环境影响较为深刻的个人情绪和我国内传播可以引起较强共鸣的国家民族。中国的涉藏纪录片在讲述全人类之间的共性价值观方面是非常具有优势的,无论时代如何改变,社会如何改变,人类面对的遭遇和心境大多都是相同的,纪录片真实的特点也会让这种情感真切流露,纪录片想要表达的核心也会被受众所接受,增强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本文所选定的纪录片也都是在通过讲述一些全人类之间的共性情绪进行内容的表现,甚至一些地理环境类的纪录片,像在《天河》里,讲述了邱岗派唐卡传人扎西多吉和其儿子江巴多吉,为了让邱岗唐卡留在寺庙墙壁上,一直坚持捐助寺庙。这种从传统文化手艺的共性价值观出发的讲故事方式,可以让国外观众在感受到西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精湛手艺和简单纯粹的虔诚之心。这会产生不同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人们之间的意识形态壁垒被削弱,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好的形象构建和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经过对六部涉藏纪录片的跨文化编码的详细分析可得,跨文化文本中人物选择多使用国际人物配合不同国家的音乐和场景进行交叉剪辑,可以减少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时,国外观看者产生壁垒的可能性。在跨文化思维方面,从本身占有优势的自然环境类的主题入手,站在传播环境生态保护的视角上,渲染共性价值和普世情感,跨越政治宗教分歧和意识形态壁垒,影响受众自身的想法,增进不同国家地区人民之间的心灵共鸣,建立心理上的联系沟通以推进中国涉藏纪录片的国际市场化,传播中国声音重塑中国西藏的形象。
4涉藏纪录片对外传播成功经验总结与建议
目前,中国越来越多优秀的涉藏纪录片开始走出国门,在海外获得的关注度也呈现上升趋势。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观看影片的习惯也更加倾向于短视频,但是纪录片以真实作为最高标准,和短视频相比,会给人带来一种独有的思考体验。并且,涉藏纪录片在对外传播时,更能让人感受到生态美和文化美的震撼,并且由于其特殊性,也能让国外的民众看到中国不止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更能让他们看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所以,为了中国涉藏纪录片能够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中发展,下文将对前文所分析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涉藏纪录片未来发展进行反思并提出几点传播建议。
优秀的涉藏纪录片不管是在叙事上还是在跨文化方面,都有很高的学习示范价值。在本文选择的六部纪录片中,很多作品的国际影响力都不算非常大,但是也是有很多可以总结的成功经验。在叙事策略上,《第三极》最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除了没有将叙事者隐藏起来,还在最后一集里大大方方地把摄影者在拍摄途中的趣事都摆上了荧幕。例如在摆设过程中,摄影组遇到了被狼群袭击的牧民,在画面上,展现了摄影组被牧民邀请进帐篷休息,给摄影组讲述他们的羊群是怎么被狼群袭击的,但是又为什么拯救小狼崽。像这种将幕后的工作者搬到屏幕前,可以拉近叙事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利于实现共情传播,这在中国涉藏纪录片走出国门,进行跨文化传播也有极大的现实借鉴意义。其次是跨文化传播策略上,恰当使用了国际学者,这种国际表达不仅是一种传播策略,还是一种将影视传播出国门的创作思想方式。像上文提到过的在《第三极》中的国际学者的使用,就能使得纪录片对外构建国家形象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让海外受众在看纪录片的时候感受到关照,以便在保持自己国家文化自信的同时,得到更多国际声音的支持。
反而观之,中国涉藏纪录片想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新时代的涉藏纪录片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多以自然环境为主题切入,西藏独特的自然风景在吸引国内外受众关注同时,也更能让国外受众从认知情感上都站在全球视角上出发,寻找共同点增加号召力。另一方面需要减少一定的宣教的色彩,使用多种叙事视角以讲故事的轻松口吻展开中国西藏故事。由于叙事结构仍以板块式的结构居多,并且板块之间连接的时候会稍显生硬,就不能达到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建议可以尝试使用游记式的叙事结构,添加年轻现代的人物建筑等符号,在给予国内观众新的观影体验的同时,适当迎合国外受众的接受习惯,以更轻松快乐的口吻讲西藏的故事,同时使用游记式的叙述结构,也可以适当添加国际主持人,对接国际轨道,添加国际化元素,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其次是视听语言层面,现在的中国涉藏纪录片存在着国际音乐的出现还是较少、解说词的占比过重、同期声语种以汉语为主的问题。为了中国涉藏纪录片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取一定的话语权,颠覆以往国际上对西藏的刻板印象,应在上述内容改进点的基础上,多使用不同国家的代表性音乐,减少对除了可能会加深刻板印象的画面解说外的占比,并且为了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交汇点,可以在使用同期声和解说词的时候,多考虑几种语种,致力于消解国际观众的刻板印象,塑造更加全面真实积极的国家形象,将中国声音散播到更多地方,为全人类发展提供更多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甘露,卢天玲&石应平.(2014).西方和中国学者对西方西藏形象认识的批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4),26-32.
[2]刘忠波.(2015).西方纪录片中作为“他者”的西藏形象.艺术研究(03),74-75.doi:10.13944/j.cnki.ysyj.2015.0236.
[3]陈志刚.(2009).论西方人眼中西藏形象的构建和批判.西藏研究(06),42-51.
[4]姚孟君&赵艾东.(2022).近20年国内外“西方人眼中西藏形象”批评研究发展.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85-92.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22.03.011.
[5]寇才军.(2007).外国电影中的藏文化“刻板印象”.西藏研究(01),36-40.doi:.
[6]拉珍.(2017).主流媒体上西藏媒介镜像的建构表征与话语优化(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7]肖涛.(2015).自塑与他塑——从《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纽约时报》看西藏形象建构.新闻传播(16),41-42.
[8]孟湛东&安孟瑶.(2022).中央主流媒体报道中的西藏媒介形象研究——基于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西藏报道的分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179-185.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22.02.023.
[9]吴艳艳.(2020).微信公众号中的西藏形象建构分析——以“中国西藏网”为例.新媒体研究(13),37-38+41.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0.13.012.
[10]袁佳嫕&袁爱中.(2019).微信公众号中西藏形象建构的分析——以“西藏日报”和“阳光西藏”为例.今传媒(10),64-65.doi:.
[11]白明月.(2019).电影对西藏的形象建构研究——以《冈仁波齐》和《阿拉姜色》为例.今传媒(11),93-94.doi:.
[12]李艳.(2019).西藏题材电影类型的不同表达——以《阿拉姜色》《冈仁波齐》为例.中国文艺评论(01),100-106.doi:10.19324/j.cnki.zgwypl.2019.01.013.
[13]李鲛.(2016).比较视野下的西藏形象(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
[14]罗锋&李鲛.(2017).秘境·幻影·政治:西藏形象建构的轨迹与逻辑——基于对西方藏地纪录片的考察.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3),101-105.
[15]李启军.(2022).理论与方法:国外纪录片中的中国少数民族形象研究.美与时代(下)(08),127-131.doi:10.16129/j.cnki.mysdx.2022.08.025.
[16]韩亚利&彩平.(2010).明确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繁荣——《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解读.中国电视(纪录)(12),37-45.
[17]何德民.(2018).政论型涉藏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分析——以《天河》为例.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138-144.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8.02.020.
[18]张雪萍.(2016).西藏纪录片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以《第三级》为例.新闻研究导刊(13),19-20.
[19]刘涛.(2016).主位视点下的藏区影像传播——以纪录片《虫草》为例.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4),96-99.doi: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4.024.
[20]李翔.(2014).国际化视野与我国藏区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诉求——以《西藏一年》为例.东南传播(03),50-53.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4.03.016.
[21]黄克猛.(2012).纪录片的历史文化责任:从“对外宣传”到“对外传播”——以《西藏一年》为例.东南传播(12),151-153.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2.12.004.
[22]国园园.(2017).关于涉藏题材纪录片“西藏形象”建构的思考——基于《西藏一年》与《第三极》的研究.电视指南(09),151-152.
[23]孙玉艳&刘小三.(2018).影像与符号:涉藏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研究——以《西藏一年》《第三极》《喜马拉雅天梯》为例.今传媒(05),109-110.
[24]邢丽菊&鄢传若斓.(2022).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模式研究.东北亚论坛(06),3-17+125.doi:10.13654/j.cnki.naf.2022.06.001.
[25]胡谱忠.(2018).当代“香巴拉”观《香巴拉深处》有感.中国民族(02),70-73.
[26]郑世明.(2010).论涉藏纪录片真实性把握的六个平衡——以《西藏一年》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3),82-86.doi:10.19997/j.cnki.xdcb.2010.03.021.
[27]韩飞.(2022).中国纪录片这十年:2012—2022.现代视听(09),29-37.
[28]刘安海.电影叙事理论阙如的填补及其与实际的结合——评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J].社会科学动态,2000(11):98-101.DOI:10.19354/j.cnki.42-1616/f.2000.11.030.
[29]陈刘嘉懿.海外纪录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叙事学与符号学研究[D].厦门大学,2020.DOI:10.27424/d.cnki.gxmdu.2020.001247.
[30]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01):103-113.
[31]伍琳.高低语境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对外传播网络媒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致谢
看着到论文最后的致谢二字,我反而没有想写之前在各个平台上看到的各种优美的话术。我的大学四年好像也是这样,想要为自己争取到更好更精彩的,但是就像考研一样,用尽了全力也没能得到一个好结果。可是我就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我也大方接受自己的不出众。因为这世界上还有太多比结果重要的东西了,我更想去感受我的一切,我身边的一切,所以我也真心地感谢家人朋友对我这四年,以及不止四年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我的导师对我论文的指导和关心,最后,感谢平凡的自己。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