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沈从文所塑造的文学世界中,美丽的背后蕴藏的是一抹消愁。由于他身上背负了太多的人生悲剧体验,不可避免的将这种体验通过他的作品表达出来,尤其在其小说中更为凸显。
本文将从封建枷锁下的命运悲剧、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众生挣扎的社会悲剧、现在文明中的文化悲剧四个角度切入,来展现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冲突中的悲剧类型。其次分析沈从文小说的悲剧内涵,从个人的矛盾以及生与死的交织中,引导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把握。大时代环境下的人们,生死观念已经淡如鸿毛,对生死的认知更多的是无奈。最后由表及里的挖掘出小说中蕴含着浓郁的悲剧意蕴的背后原因,这些与沈从文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息息相关,且他纯粹的创作观深深的影响着他对悲剧意蕴的表现。
【关键词】沈从文悲剧意蕴审美内涵
绪论
沈从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歌者,他将古老而宁静的湘西世界用冲淡平和的语言展示出来,形成一种独特且令人向往的乡村牧歌,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沈从文曾对自身作品的流行抱有这样的观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同读者所欣赏的情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当读者感叹于文章的清新动人,却忽略了背后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读者沉浸于作品的文字描述时,作品背后所蕴藏的那些悲痛也就无人提起。当我们把热情与清新、优美与悲痛统一起来,就能深切感受到作家内心积郁的激烈冲突酿就的悲剧情绪。
准确的来说,对悲剧现实的呈现是一个作家悲剧意识的最贴切的表现。别林斯基强调悲剧的内核源于自身欲望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在悲剧观念的影响下不幸与厄运接踵而至,正是这些悲惨的经历和事件构成了悲剧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对悲剧推崇至极,其认为悲剧是更具有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悲剧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内心深处的怜悯和对恐怖的胆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感情能够真实的迸发出来,因此其情感表现对比喜剧更加贴近真实感受。在西方传统艺术中,悲剧一直依靠戏剧冲突来对情节和内容进行丰富,艺术作品的表现基调更是以对灾难和不幸的反抗为主。通过对不幸命运的不断抗争来对生活中的希望进行坚持,也是对厄运的奋斗和反抗实现不断成长的过程。鲁迅先生也曾对自身对悲剧的理解进行阐述,其认为悲剧的内核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就是说,悲剧中所强调和突出的不幸,是具有价值的不幸,悲剧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哀也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日常琐事和不幸。悲剧作品不仅仅是要关注在不幸命运抗争中的过程,更是要关注悲剧的内核,研究不幸与灾难背后所蕴藏的民族和社会灾难。
沈从文就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审视着社会都市生活中人的本性和生存状态,人性的善良和泯灭,生命的孤独和弱化,思索着工业文明后的物质利益冲击带给人性的危机和灾难。他的作品以恬淡明净为外衣,内里却积藏着满腔热情,诗一般的文字背后蕴藏了对人类人性泯灭的大忧思。
本文拟从悲剧的审美本质上探索沈从文小说中那极具生命力与感召力的悲剧意蕴,从“表现”入手,通过小说悲剧人物的分析来论述作家的悲剧内涵以及其悲剧美学精神在当代文坛乃至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蕴解读
(一)封建枷锁下的命运悲剧
在沈从文先生所勾勒出的文学世界中,一直都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自然和社会的美好,其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极尽的展现人性的善与美,沈从文先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塑造和创立了一个又一个的“纯美,善良”人物形象,想要建立一个供奉人性的小庙。但是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故事有多么美好,其背后都隐藏着无限的哀痛。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无限美好的澄净的世界,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纯粹的世界里,那些没有被世俗污染过的淳朴的人们,仍然摆脱不了封建枷锁束缚下的命运悲剧。在故事中,沈从文极力的展示人性的美与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孤独。
不可抗拒的命运悲剧在《边城》这部小说的一开始就给了明确的展现,给整个小说都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故事的开篇就写了翠翠的母亲离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却不明未来的姑娘,悲剧氛围就像一层雾纱一样笼罩着。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本质是却是一个命运悲剧,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漂泊孤独的使者,没有依靠,对自己的命运也难以把握。
翠翠父母之间的爱情就是沈从文先生所塑造的情感冲突,文章的开篇就对翠翠父母之间的爱情分离进行了描写,一位汉族驻扎军人爱上了一名苗族少女,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却因为苗族的习俗而无法继续下去,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让这对恋人陷入深深的情感审批中。深爱着的二人受限于苗族的习俗而无法走在一起,翠翠父亲想要带领着翠翠母亲远走高飞,而翠翠的母亲却又难以抛弃年迈的父亲,表现出了对传统苗族习俗的屈服。让矛盾达到高潮的是,就在这这种情况下,翠翠的母亲怀上了翠翠,一方面是其父母亲二人深深相爱,另一方面两人又不能结合。就这样,翠翠的父亲最终难以忍受这种相爱却要分离的现实而服毒自尽。翠翠的母亲最终在剩下翠翠之后选择了殉情,仅留下了嗷嗷待哺的翠翠和年迈的祖父。从表面上,这场悲剧的酝酿是有翠翠的爷爷造成的,而在更深层次上说,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不平等和不对称的民族关系压抑了人性,使人们难以把控自己的命运。而这个悲剧之中的产物—翠翠,在懵懂的年纪和无人引导的教养下,也经历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悲剧。对于翠翠而言,不管是车路还是马路,她自己本身都是没有选择自由的,她始终处于被动的阶段,被动的被大佬和二佬选择。出于懵懂和害羞,翠翠一直把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爷爷也是关心则乱,并没有能在爱情婚姻上帮助到翠翠,反而由于种种阴差阳错,大佬死了。大佬的死不仅仅因为生活环境恶劣,也不是自然环境有多不好,纵使这些外在的条件都不存在,大佬依旧不会生活的很好,这是宿命的悲剧。刘西渭就曾对《边城》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恻隐之心更能够让人感受到悲剧所蕴含的哀痛。[5]因为善良,更容易我们产生恻隐之心。就如大佬一样,他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为了故事情节的推进,而是来自他人物气质中的那种隐喻的哀痛。致使最终翠翠只能在无尽的等待中寻找自己的心灵归宿。
翠翠的结局带给我们一个沉痛的思考,爷爷作为她最亲近的人却无法分享和感受她的孤独,这种骨子里就存在的孤独寂寞的基因,流淌在这些边陲村民的血液里,这无疑是另一种令人深思的宿命悲剧。
沈从文在作品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命运的悲剧,但是他却无时不在体现这一点,他像一个信奉者一样,始终坚信着有一个外在的力量在在支配和主宰着命运,但是在作品中,我们并不能完整这股力量的存在,往往给我们展现出来的是有一股神秘,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人物身上“前途莫测”,“命运多舛”,由此命运变成了难以捉摸的且又是引领主人公走向最终悲剧的主要因素。在小说《媚金·豹子与那羊》中,在命运的指引下,豹子与媚金之间的爱情却因一只白羊而化为悲剧,在命运的捉弄下这种悲剧更像是一种宿命的循环。在小说《初八那日》中,四老与七老二人正在谈着七老订婚的事,一阵风吹倒了一段黄松木,五巧不成书的是,偏偏落在了七老身上,最终被积木压死。命运无情地嘲弄着人世间的人们。在《石子船》中,下河摸鱼的过程中被憋死的恰恰是水性好的人,这些看似极致的反差恰恰反映出了命运对世人的嘲笑。一切的一切都存在着人算不如天算的这种宿命式结局中。人的一言一行都仿佛活在宿命的指引之下。
无可否认的是,在这里,在宿命意识的影响下,人的尊严是受到挑战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尊严可谈的,它在无情的打击着大家的奋斗价值和个人价值。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这种宿命意识十分强烈,这和沈从文自身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幼年时期所看到和经历的那些场景在沈从文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在他的作品中无时不在体现这一点。诚然,当一个人自己感到生命渺小,命运难以把握的时候,他必然能够感受到人生的艰难。如此,这种宿命意识也就会深深地扎根在他的生命体验中。这样一来,诸多命运悲剧的故事使得沈从文的小说内蕴更加丰富。
(二)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鲜少能看到美满的爱情故事,这和他一贯的文学追求有着密切关系。沈从文的笔下,无论是年少无知懵懂的孩子,还是成年人的世界,都无法逃脱爱情的残忍结局。
翠翠和天保所拥有的,无疑是他作品中最让人感到心疼的爱情结局。无数的阴差阳错和机缘巧合构成的这种爱情悲剧,实属让人心为之一揪。在命运的捉弄下,翠翠和天保的爱情悲剧看似阴差阳错,却又如此的造化弄人,随着天保的溺水身亡和傩送的远去,翠翠在无尽的孤独和痛苦中追寻那遥不可及的希望,那不可预见的远行人成为了翠翠期望的唯一寄托,那一天天的等待进而也转变成了对未来的无限恐惧。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的展现,是作家自身悲剧色彩感情表达和寄托的结果,正是由于沈从文自身所蕴藏的悲剧意识,才使得其文学作品中不处不在彰显着那愤然的悲痛。这热情,这悲痛,不只是作家个人得失的情感表现,更确切的说是一段历史事实的真实缩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湘西极度美丽的地方,是如此的不受后天的雕琢。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文化壁垒,他们的与世隔绝,导致了人们在面对爱情时的羞涩和不安。
相比沈从文笔下的羞涩与朦胧,赵树理在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就是大胆与开放,青年男女不畏惧父母的反对,敢于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在《登记》中,燕燕和艾艾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明确自己的目标是要战胜那些所谓的世俗。他们不惧那鞋繁琐的手续,一次次的闯入村里公正处,用理法来捍卫自己的权利。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为他们赢得了拥抱爱情的权利。他们是在XXX引领下的青年人,所以赵树理所向我们展现的是美丽且向上的爱情,而沈从文所想表达的是爱情的沉闷与压抑。在这段爱情悲剧的情感寄托下,作品所呈现出的故事内容都被蒙上了一层悲惨的面纱。
(三)众生挣扎的社会悲剧
正如前面所讲述的那样,沈从文始终不渝的想把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湘西世界营造成一个可以供奉人性的小庙。这种看似美好的精神诉求只能够给予沈从文短暂的慰藉。实际上,历史长河中的湘西一直被人们视为蛮荒之地。与外界文明的隔离更是加深了湘西地区的悲情色彩,人民的被压迫和歧视进而导致了民族悲剧的发生,从沈从文的《边城》中可以感受到一股股浓浓的悲痛,这是基于历史情感因素影响下,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所表现出的内心诉求,脆弱敏感却又不乏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从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南方少数民族情感变化和诉求,在长期被压迫下对新生活的迟疑和敏锐。
沈从文先生在对湘西人们生活状态进行描写时,通过精神层面的情感冲击来对湘西人们的生活变化进行阐述,传统的湘西人民受到外来文化和宗教伦理之间的冲击,其不仅仅在生存状态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改变,在经济发展停滞的同时人民的精神信仰也逐渐崩塌,自身的尊严和精神也难以维持。
沈从文的小说中所表现的人们被摧残的原始生命,被残害的精神上的惨痛以及给人们精神上所带来的扭曲,都在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之感。例如在《丈夫》中,那些无所事事的男人为了生计竟然选择“出卖”年轻的新婚妻子,将其送往妓船来谋求生计,自身的软弱无能也只得眼睁睁看着妻子同他人入睡。“生意”来了,话都来不及多说一句,就走了,而自己却只能躲在后船舱里。对这种原始生命状态的摧残中其实埋藏着人们难以承受的巨大苦痛,他们在生活面前完全已失去了尊严。
《萧萧》里的童养媳萧萧,是个没有母亲的孤儿,从小就被寄养在伯父那里,对于从来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的萧萧来说,出嫁也只不过是从这家转到那家而已。十三岁出嫁,十五岁要传宗接代,却在成亲之前被人破坏了贞洁。这对于封建宗法制社会下的纲常伦理规矩来说,是奇耻大辱。等待她的命运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被发卖,一种是被沉潭。幸运的是,萧萧唯一的亲人伯父是个没有读过子曰的忠厚农民,不忍心为了面子而牺牲萧萧。而发卖的事又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家也就被耽误下来了,萧萧仍然住在这家中。直到第二年,萧萧生下了一个大眼儿子,萧萧便就不用再嫁到别处去了。一个伯父和一个刚出生的儿子,一系列的偶然与凑巧中促成了萧萧表面上看似“圆满”的人生结局,即继续自己童养媳的人生。当萧萧儿子十二岁时,根据当地风俗又一个童养媳走进了家门,而此时的萧萧已然忘却了自己曾经的不幸,抱着新生的孩子在屋前看热闹。
萧萧是他们买来的童养媳,只是一个既能帮工又能传宗接代的工具,这就是萧萧真实的处境。而身处这不幸人生里的萧萧毫无察觉,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做人的权利和尊严的丧失。这不仅仅是萧萧自己的悲哀,更是当时环境下社会的一个缩影。
(四)现代文明的文化悲剧
当沈从文第一次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他的思想和想法也逐渐拜托了湘西文化的限制和束缚,开始以更加广阔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如果用现代文明洗礼下的眼光来审查湘西世界,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个充满着愚昧无知和落后的偏远地域,人民的生活情态也是蒙昧无知,而生存的悲剧更是无处不在的。20世纪40年代,当沈从文重新踏上这片湘西的土地时,他悲哀地发现曾经这片可以寄托他完美理想的土地,如今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了。破败不堪的湘西世界是如此的让沈从文心痛。这也让他彻底体悟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湘西人民的生活处处充满着苦难,湘西人民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场悲剧的演化。
倘若说,沈从文在对湘西世界的讲述中所带有的个人情感是同情的话,是温和的笔调中透漏出来的哀伤;那沈从文笔下的都市生活更像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讽刺,尖锐的描写背后更是隐藏着一丝嘲弄。通过沈从文笔下的描写我们了解到了绅士家庭发生的种种变化,各色太太淑女之间的情感故事更像是一种虚伪的平静,在“和平”背后隐藏的是无数肮脏的人间丑剧。表面上看,一个个风度翩翩,潇洒倜傥,毫无惭色的在相互欺骗与敷衍中混日子,在醉生梦里里讨生活,此外还要一直维持着文明的外表,高尚的节操。
《上城里来的人》中有一段关于农妇表现的荒诞描写,面对即将强奸农妇的军队,农妇更是以一种反常的态度去对待,那种看似司空见惯的行为,造成了农妇内心情感的麻木,在习以为常的压迫下农妇最终选择了屈服。农妇的态度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其实,对于农妇而言,她们深知这是逃避不了的,农妇们表面的麻木不仁其实是蕴藏着难以言说的苦楚。小说通过对农妇只言片语的棉鞋,刻画出了当时土匪横行的社会现实。沈从文作品中对于悲剧的展现不仅仅表现在经历和人物性格上,更是将悲剧贯彻表现在人性的层面,通过精神层次所表现出的悲情更能够凸显出社会环境下悲剧。
沈从文在文章中注重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明确的都市地域概念,只是在叙述抽象的都市生活,使之脱离了外界真实的生存环境,作品中的人物活动只是为了表现在人性冲动的驱使下,个人不同追求。都市男子在沈从文笔下充斥着人性的肮脏和丑陋,为了维持所谓的体面和修养其不敢对外表现自身的内心诉求和欲望,由于长期处于这样压迫之下,都市男子对于欲望的渴望和追求达到了一种病态的需求,其情感也展现出变态畸形的一面。《八骏图》就描绘了一副这样一群丑陋的人群和恶劣的表现。达士先生将他人的感情经历以小说的形式向未婚妻进行描述,每天乐此不疲的以此来取乐。达士先生在对他们这群人行为的描述中不动声色却又极尽刻薄,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很健全,对未婚妻忠贞不渝。但在实际的过程中,仅仅因为一张纸条而对未婚妻进行了欺骗,这样强烈的情感反差也是对人性丑恶的一种讽刺。
如果说《八骏图》的悲剧在于奉行人生哲学的心理要求,那么《绅士的太太》中的绅士淑女们,他们的悲剧则在于人的感觉的丧失。小说中的绅士淑女们无不在欺骗和谎言中做着“爱”的游戏,暴露其精神的空虚与生活的糜烂。《或人的家庭》(中对夫妻生活的隐瞒和欺骗进行了揭示。《有学问的人》中描写了男主人和女宾客之间的勾引。沈从文用其独有的写作手法对这些虚伪道德进行了揭露,撕开了埋藏在文明外衣下的人性丑恶,虚伪的文明外壳仅仅是肮脏的保护伞,其内涵依旧破烂不堪。在作者看来这是扭曲的人性,是病态的人生。在沈从文的后期作品中出现了一批身处都市文明的囫囵中却又不甘没落的都市上层妇女,她们开始有了觉醒的意识,并且试图去挣脱出城市的桎梏,转向乡村去寻找精神寄托。沈从文对上层妇女的描写也展现出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在这的社会悲剧下,对于她们的人生选择无法从旁进行指引,与此同时,对于逃脱城市束缚转向乡村的举措却又表现出一种担忧。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之所以会流露出这样的情感,这是由其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对文明审视的态度所决定的,在湘西世界成长出的沈从文与现代化的城市文明之间有着深深的隔阂,这些隔阂为其审视城市文化彰显了独有的态度,也不可避免的为其带来了文化创伤。他们身上都打上了太多的关于故乡的烙印,故乡成为其心中一个美好事物的寄托,与其现在所生活的都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比照。许多作家对于故乡有着深刻的眷恋,进而导致在对都市进行审视的过程中产生了浓烈的思乡症状。不仅仅是沈从文,对于贾平凹也同样如此。两位作家在“城”“乡”问题上的强烈反映是20世纪的文学进程中的一件趣事。二者之间对于城乡关系的审视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在情感方式的表达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贾平凹来说,其作品中展现出强烈的虚无感,审视更多的是基于情感诉求而不是出于理性。沈从文则恰恰相反,沈从文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无时不在强调其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的厌恶。
二、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蕴的内涵
(一)生与死的交织
沈从文仿佛一直都是在描写一个个仿若无事的故事。而这些看似寻常的故事中,荒诞悲情的色彩一直伴随困扰着沈从文。用忧伤隐痛的笔调去抒写那些残酷的现实是他的悲剧书写特色,而且沈从文所带有的那份超然的从容淡然并不是故意做出来去迎合某种主题或信念的,它似乎是沈从文生命中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籁境地,与生俱来。
沈从文笔下所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外人们看来是不堪忍受的压抑,而湘西人却以此为生活常态。湘西人在面对那些所谓的压迫、欺诈时,反而能够从容的接受并习以为常,将屈辱和摧残看作是生活的常态。在沈从文所擅长的文学写作当中,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往往是少之又少,其所擅长的文学表达形式也缺少对于大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残忍的杀戮场面也同样极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好像很忌讳那种血淋淋的场面,只是让那种淡淡的愁绪笼罩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之中,生与死在无声之中悄然进行着,无需过多言语去赘述,好像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要发生的。在小说《边城》里,不管是翠翠的父母亲,还是大佬,他们的离开都是悄无声息的,好似是一阵烟一样,可以无所无依的存在和消失。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悲剧形象的树立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环环相连,在一层层的悲剧指引下展现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小说在平静中时时显露出那潜隐而有力的变动气息,如《贵生》和《边城》中都反复出现过的“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将湘西底层人民不能自主自为的掌控生命,被动接受命运的不公和对于苦难的绝望一语说破。生与死的交织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无处不在体现,他们身上所带有的命运的悲痛是常人所无法感同身受的。
(二)顺从与挣扎的矛盾
沈从文在赞美湘西人民美好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性格弱点进行了剖析。萧萧非但没有在悲惨的人生经历中就此沉沦,反而忘却了自己的过往,面对曾经自己的过往经历,能够在迎亲的过程中洋洋自得;翠翠在享受爱情带来的欣喜时却始终无法表现自己的情感,从沉默到不作理会,再到失语。《丈夫》中的丈夫为讨口饭吃,处之泰然地将妻子送去“做生意”,直到妻子为了“接客”,全然不能顾及他,那一刻,丈夫似乎感到了羞耻和无奈,但最终还是没能做出任何行动,依旧选择让妻子继续在船舱中讨生活。在以上每个悲剧形象的身上,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沈从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精雕细琢,每个人都处在自己命运的顺从与挣扎的矛盾中。他们不断地在不满中做无谓的挣扎,转过身就开始选择顺从这个无奈的世界。
当然,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从他们个人主观性格中找到部分原因,但是性格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它往往受制于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等一系列的外在因素影响。无论是哪种因素造成的社会悲剧,其本质上都是由于社会原因或者陈腐的社会行为因素所导致的,对悲剧原因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其无一例外都有着浓烈的政治色彩,在社会悲剧背景的影响下成为了造成书中人物悲情的重要原因。
小说《大小阮》(则成功描写出了一个小职员向上攀爬的形象。小说对大小阮二人十余年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描写,在大革命背景下二者之间的生存形象。小阮参加革命活动,经历了多次险情,最终还是牺牲了。大阮欺骗小阮,借小阮的名义诓骗钱财。暗中侵吞小阮的活动经费。他骂小阮“糊涂”,最后爬到社会上层,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此这样的自满自足,那哪里来的悲剧呢?从表面上看,小说中的人或者游戏人间,或自满自足的幸福,好像并无悲剧可言。但在这些都市人生背后,始终站着一个人生价值的评判者—-“乡下人”,作家以乡下人的眼光,关注着他们人性的扭曲。他们“非人”的表演,是对“人”本质的否定,与自然的人性构成巨大的冲突,他们的悲剧已非仅是个人的悲剧。
最后的最后,白塔重修、翠翠仍坚持在渡口守候;丈夫在金钱和妻子之间做出了选择,选择带妻子回家;贵生在无穷无尽的绝望和痛苦之中,一把大火烧掉了自己的房子和老板的店铺,作者对他们的坚持和守候、他们的麻木和觉醒、他们的绝望和反抗,虽然只停留在同情和鞭挞上,但同样能够在悲痛中给人以欣慰和希望。
(三)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沈从文的毫不掩饰自己对于乡村身份的喜爱,相反,其极为厌恶自己的城市身份,这一特点也同样显示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其观点认为,都市现代文明的发展正是悲剧的重要来源。的确如此,沈从文不是一个哲学家,他只是一个靠感性表达自我,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的艺术家。在艺术直觉的驱使下沈从文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开始更加注重对于人性的探讨,而湘西世界的悲剧则成为了沈从文创作的源泉。
四十年代沈从文重返湘西,搀杂在亲切与熟悉之外的,是居高临下的悲悯与无奈。湘西——已无法承载他的希腊小庙;都市——也已经没有了他希腊小庙的位置。他悲哀地发现这片曾经寄寓着他无限理想斗志的湘西大地,已经不复当年模样。
小说《八骏图》就曾对都市人进行深层次的批判,在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过程中,沈从文毫不吝舍自己的犀利的语言对都市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否定,都市人的形象代表了人性的丑恶,贪婪、懒惰以及小气,这些本应该象征着积极向上的年轻人却被作家冠以这样不堪的形象!困顿于各自的身份、地位,他们自身有着如此可笑的行为,自己却无所从知,命运如此可悲且不可自拔。沈从文所表现出的文学批判也同样抱有一丝同情,这些批判更多的是对悲剧来源进行的道德层面批判,而没有针对阶级。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是由于沈从文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沉重现实的压迫下不得不对残酷的阶级斗争进行选择。他自称是“乡下人”,并以此看待都市人生的荒唐。沈从文对他们的病态人生的针砭,对于黑暗旧社会的研究有着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比而言,沈从文对于都市所表现出来的厌倦,认为都市生活如霓虹灯一样繁华虚无。巴金在《寒夜》中则展现了现代人在新思潮的冲击下的自由选择和敢于冲破藩篱的勇气。文中汪文宣和曾树生不顾反对自由结合,最后在选择何去何从时,也显示出了现代人的现实性。
无论是湘西亦或者是都市人生,都无法保全沈从文的艺术理想的完美,作家在小说中演示抽象的完美艺术,在现实土壤中的遭遇甚或兑变,随即使其发生了变化,即演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三、沈从文小说悲剧意蕴的影响因素
(一)时代的印记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能够清楚的看到时代在这个作家身上打上地深深的烙印。前期的作品还处在懵懂和封闭的阶段,从30年代年开始,步入了沈从文创作的成熟期。沈从文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时代发展的背景,在都市十余年的生活过程中,沈从文开始以更为深刻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悲剧进行探索,这就是时代悲剧。
根据自己对湘西世界的理解和对都市生活的感悟,沈从文逐渐地意识到,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洗礼,原本自然纯真的乡村和淳朴耿直的农民正在一点点的消逝,而代表进步与文明的都市又是如此的虚伪做作,甚至荒诞不羁。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丑恶的判断和认知,是出于其自身经历所导致的,无论是在都市生活还是在乡村生活的过程中都并不缺乏人性美好的一面,然对沈从文接触了过多都市人的冷漠与虚伪,使其在文学作品的表现上对都市的腐败进行了审视,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看到了乡村的落寞和都市的陈腐,他开始借由文学作品产开自己对于人性的探讨,开始从人类本性的角度对善恶的美丑进行研究。
如果说保守落后的湘西,尚保留着某些血缘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和谐超功利性的人际关系的话,那么在外来文明的侵蚀下,农村社会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也几乎快消失殆尽了。《长河》以一种鲜明的地方色彩暴露了当时民国在新的政治体制下对于湘西人民的压迫和虐待。再听听船长与老水手的对话“怎么省里还要调兵上来又要大杀苗人了吗?苗人不造反,也杀够了”。[10]在这中间我们不难看出,外来文明对纯朴乡村的严酷压迫,在这样的压迫下又会造成了多少命运悲剧。其实,这就是时代变迁,现代文明在湘西世界身上所投射的影子。
不管是乡村还是都市,现代文明都在一步步侵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类原始的自然生存状态正在逐渐瓦解。沈从文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世人,要警惕现代文明对于人性的腐蚀,因此,他选择利用自己的文笔将这些人性丑恶展现在人们面前,将乡村人的迂腐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撕破了都市人虚伪的面具让人们进行审判。
(二)历史环境的沿革
都说人生三十而立,一个人前三十年的生活经历会对这个人今后的发展带来深远乃至刻骨铭心的影响。沈从文三十岁之前的生活所经历的悲痛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沈从文在而立之前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同时也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从家道中落到军营探险,再到北京的孤寂,短短的三十年时间让沈从文经历了人世间的辛酸与苦难,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也营造出了独有的沈从文,在不断的挫折与苦难当中,沈从文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变革,体会到了人世间的险恶和美丑。
沈从文对自身的人生经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豁达态度,在进行个人传记的书写故从中,沈从文从容的对自己人生发展变化进行了回顾,根据沈从文先生的说法,他希望年轻人能够从他的故事当中吸取力量,即使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也同样能够充满希望和信心,在他的人生经历中领略不同的人间冷暖。对于沈从文先生所走过的道路来看,常人难以体会其能够走过如此艰难的道路,承受了如此多的挫折与艰辛。
历史环境的变迁让沈从文彻底的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作家,他所经历的一切让他的一生都在为之闪耀,同时也充满心酸。从湘西世界,到都市生活,历史变迁在他身上打上的烙印,他所书写的深沉的湘西歌谣使人们为之神往、为之思考。
(三)纯粹创作观的追求
沈从文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毫不吝啬对湘西世界的美好赞美,并将其作为自己人性追求的崇高理想,一直不受干扰的以单纯、优美的创作理念来书写属于自己理想中的情感世界。同样,他也一直努力的在向世人展示一种微笑式的悲剧,这也是沈从文区别于其他作者,所独一无二的。
他的创作理念始终单纯如一,就是极力的展现和赞美湘西家乡的美好。纵使后期逐步发现了湘西所存在的病态的生存状态,依然不遗余力的在全力保存和记录它的美好。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更像是现代人对自我思想和意识的一种审视,在沈从文笔下所勾勒出的文学世界当中,与现实的都市生活产生了对照和重合,是对当前生活情感的一种极致的彰显,反映了人性的丑恶与不足,但是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沈从文又在不遗余力的抒发着对于爱与自由的美好追求,在理想化的艺术世界中我们能够看到沈从文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向往,和对于善良天性与传统工业文明之间追求的无力感,在这样的悲剧色彩构成了沈从文文学作品中悲剧艺术的来源。像在《边城》、《萧萧》这些文章中,都能毫无保留的看到沈从文为了展现湘西美好世界所做出来的努力,他那不受世俗所影响的世界观和艺术追求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不管是在对于湘西世界景色的刻画上,还是把翠翠刻画的如此纯洁和羞涩,她天真的在等待和期待着明天,未来在哪里?是个未知数。她就像一个真诚的虔诚者一样,让我们知道并且相信着还有如此单纯的祈求等待者。这是我们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清晰的—看到他对于美好的坚守。
外界对沈从文如此纯粹的世界观一直抱有非议,但沈从文并没有受此影响,仍然坚守初衷,守护自己内心的那一片净土.沈从文在对文学艺术的探索中一直在追求思想和精神上的高度统一,通过静思来寻找培养文学的感悟,再通过文学作品去彰显和揭露人性的丑恶,在对人性的探索当中,更是表现出了对于艺术创作的崇高追求。
结语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无不例外的在展现其作为乡下人的情感特质,他通过自己的手中的笔竭尽全力的展现湘西世界不被外人所熟知的美丽景象,但作为“特殊”的乡下人,沈从文的作品无时不在彰显独特的现代理想,[13]当他从深处凝视乡下人的现代生存状态时,他对于都市,乃至他理想中的湘西世界生存方式的失望和惋惜,无疑给美好世界增添了一抹沉重的悲凉之感。
对都市和湘西世界的双重失望促使沈从文重新对自身的文学内容进行审视,这使得他深知美好的人物形象也只能够存在在理想当中,在沉痛现实的影响下,朴素的形象正在一天天消亡。正是基于这种情感上的悲情才使得沈从文在写作时融入了一丝忧愁,使得看似平和的描写也充斥着一定的悲凉色彩。这样情感色彩的变化导致了文学作品中不断复杂交替深情。
作为作家要从这些悲剧中寻找出人性的光芒和闪光点,以悲剧作为激励人们生活前进的重要动力,激发生活热情的重要来源。在对沈从文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要细细品味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这些悲情现实中感到愤恨与懊恼,在此情感力量的趋势下去研读沈从文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从平淡中收获热情,文笔中探索悲情。对于悲剧文学的塑造已经成为了沈从文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这种平淡中所显露出的悲情特点也成为了沈从文独有的写作风格。
黑格尔曾对文学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评价,其认为文学作品应当能够彰显出时代特色和历史的厚重感,作为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承担起相应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利用犀利的文笔去直面民族和人性中所展现出的不足,去鼓舞和凝聚年轻一辈人的思想感情,为其增添活力。[16]沈从文的确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着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作家所带给读者的震撼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凌字.《沈从文选集(卷五)》[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亚里斯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9.
[4]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29.
[5]赵园.《沈从文小说选》见《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587
[6]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J].文学季刊,1935,(03).
[5]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253.
[7][美]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8]沈从文.《长河》沈从文小说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38
[10]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11]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42
[13]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J].文学评论2003
[1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1917-1997)《沈从文创作道路》高等教育出版社1949(5)
[15]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五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6]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致谢
我的论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修改直至最后的定稿,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关怀和指导。最初凭着自己的喜好选定了论文题目,殊不知在准备开题报告,整理思路的时候就遇到了困难,好在老师为我理清了写作思路,并且在文章脉络上也给我点明了方向。其实,我深知,老师平时的工作很忙,但是她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对我的论文作出细致的指导,老师对我提供的帮助,使我毕生难忘。所以,在此,向老师致以最真挚的谢意,感谢有您!
感谢学院的老师们,是你们的渊博知识、辛勤劳动和孜孜不倦的教诲才使我有了今日的学识,有了踏实认真的做学问的态度,有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追求。
感谢我的同学们和室友,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却情同手足。四年来,大家对我的关爱和帮助,我都铭记于心。分离之际,心中万分不舍,感谢你们一路的陪伴,愿前程似锦!
最后,向参加评审和论文答辩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