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摘要: 本文研究就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进行整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提出相关对策,鼓励儿童之间的交流,注重儿童的家庭教育以及创设良好的儿童教育环境等对策,以减少和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频率,从

  摘要:本文研究就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进行整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提出相关对策,鼓励儿童之间的交流,注重儿童的家庭教育以及创设良好的儿童教育环境等对策,以减少和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频率,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一、绪论

  在日常生活中,攻击是儿童之间一种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行为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儿童的攻击行为会阻碍儿童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常常会造成人际矛盾、冲突甚至伤亡等,阻碍儿童的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影响着儿童自身健康地成长,影响着儿童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影响着与儿童接触人群的情绪情感及他人的人身安全,同时也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密切关系。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解决好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儿童、儿童家庭、园所及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及类型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又称为幼儿侵犯性行为主要是指当幼儿的生理或心理的欲望、期望得不到满足或者自身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较为频繁、较为严重地指向他人、物体的,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表现或者侵犯行为叫做“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其实几乎每个幼儿身上都具有攻击性行为,只不过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原因,在每个幼儿的身上都表现强弱不同而已。[教育战线,2011(19)]
  1、从动机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被分为两种
  (1)工具性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行为指的是行为人为了得到他所期待的奖赏或是意义对他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而对他人实行的攻击性行为。如幼儿同时争抢玩具或者食品而做出的攻击性行为,但是这类行为并没有伤害他人的想法。具体如:在区角活动“娃娃家”活动时,看到同伴的头上戴着一个会发彩色光的花环,自己也想抱,于是会去争抢。
  (2)敌意性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指的是为了达到伤害他人身体和心理的目的而实施的攻击行为。这类行为往往会带有情绪失控并且带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的行为。如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故意毁坏他人的玩具,故意打其他小朋友或向别的小朋友吐口水等的行为。
  2、从攻击方式,攻击行为可以分为
  (1)动作攻击
  动作攻击又称为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大人、踢人或直接抢夺他人财物等。
  (2)言语攻击
  言语攻击又称语言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口头语言对攻击对象做出的行为。如辱骂他人,或嘲笑他人等的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类

  (一)幼儿自身因素

  1、认知、分辨是非的能力差
  幼儿这一特殊人群,由于其认知水平较低,认知系统不完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认知存在缺陷,这些缺陷使得幼儿总是采用攻击性的人际冲突解决方式,并且极易对他人的一些模糊行为产生敌意性归因,使得幼儿在遇到某类事件时情绪容易冲动或容易听信他人的怂恿而对他人实施攻击行为。比如:幼儿经常会以开玩笑的方式去叫同伴家长的姓名或外号。当别的小朋友叫自己家长的外号时,会被认为这是对自己极大的侮辱与谩骂,再加上在场其他小朋友的“告状”,幼儿的情绪本身比较激动,本身对事情的判断能力比较低,所以极易产生攻击行为。
  2、道德发展水平不高
  许多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作为幼儿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的重要表现这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间有相关的关系。[广东省暨南大学,2006]有的幼儿明知道打架不好,但当遇到矛盾冲突的时候,自身的控制能力不足,就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我们从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家长处了解到,他们的孩子在玩耍时很少静下心来坐在那里安静地玩,而是经常和小朋友打打闹闹,跑来跑去。在玩玩具时也喜欢嘴巴发出声音里来,比如:会不断地模仿飞机、汽车、坦克等的声音,精力特充沛。同时,攻击性的幼儿脾气是比较急躁的,在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伤害,会急于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这种反应是更偏向于带有情绪上反应的一种。比如:自己的玩具突然被抢走,或者受到委屈时,他的情绪反应会十分地激烈,有时会当场反击,或者大嚷大叫,或者立即大声地向大人告状。
  3、模仿不良行为
  幼儿时期的模仿能力较强,幼儿处在家庭、园所及社区这类环境下有意无意会模仿成人以及周围群体的不良行为,若这一行为是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则幼儿也会不加任何思考地模仿,在特定情况下就会模仿此类行为,从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比如:在一些家庭教育中,家长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甚至对幼儿大打出手,在被动情况下,幼儿会无形中在内心产生悲愤的情绪淤积。另外,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幼儿做错事情,家长会采取打骂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而这种行为会让幼儿无意识地学到,这样会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在家时幼儿喜欢看《铠甲勇士》《奥特曼》等一类具有打斗类型的影视动作节目。在幼儿观看此类电影后,特别容易将自己看成是“奥特曼”“铠甲勇士”,而将其他小伙伴看成是“怪兽”,以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动作来攻击其他小伙伴从而获得快感,从而发生攻击性行为。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情感氛围不融洽
  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情感,父母作为幼儿人生的第一届启蒙老师,对幼儿日后的发展与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父母情绪不稳定,关系不和谐,经常打骂,解决问题会采用暴力的方式方法,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心理恐慌,缺乏安全感,甚至会模仿父母的攻击性言行,当幼儿一旦遇到问题,对父母不信任,导致不良情绪情感无法发泄,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或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性情比较暴躁,遇到事情时不够冷静,甚至有时一言不合就开打,以暴力方式来处理。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幼儿会受此行为处理方式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将父母的言语和此种行为看作是自己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原则,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逐渐形成错误的雏形。在幼儿与其他的小伙伴的日常接触中,稍有不慎就会使得幼儿与其他小伙伴有言语和肢体冲突,甚至会发生用工具等进行攻击,这样就会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1)亲子关系不和谐
  父母和子女之间不友好、不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和谐,会使得幼儿和父母之间距离逐渐疏远,而在幼儿情感稳定以及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没有和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父母的联系相对较少,感受不到父母从心底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从而会让幼儿产生孤僻、情绪不稳定等的不良情绪和情感,幼儿很可能会通过手脚来解决问题或是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这样攻击行为就会极易产生。
  (2)兄弟交互关系不恰当
  在一些子女较多的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思想比较落后,会有重男轻女的情感,父母对男孩的疼爱要远远多于女孩,这样会使得幼儿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攻击性行为。另外,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总是偏向于年龄最小的子女,这也会使得子女之间由于得到父母的爱不均等,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与此同时,子女之间日常生活上的小摩擦或者小冲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在日后的生活中也会存下隐患,导致在将来某一时间点爆发,这种不良情绪的累积同样会造成幼儿之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3)父母离异
  生活在父母离异家庭中的幼儿安全感相对较为缺失,幼儿因父母情感的破裂,心理造成压抑、孤僻、悲观、忧郁等不良情感。在学校中会出现不听老师的教导,顶撞老师,或者谩骂其他同学等方式发泄自己的内心情感,严重者会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教养方式不正确
  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有重要影响,幼儿攻击行为的形成和家长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如今的家庭很多是典型的“四二一”,有四个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孩子,因此对于这一个幼儿都有着很大的保护,爱护过度,更甚者产生溺爱,幼儿提出的一切要求,家长全盘接受,为了让幼儿开心甚至会全部满足,从不考虑是否合理,对幼儿不加任何控制,尤其是爷爷奶奶这一代隔代亲属。当幼儿犯错时,甚至家长会不顾一切地为幼儿辩解,不加任何分析地指责别人,将一切责任都归结于他人身上,从而导致幼儿养成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不明事理,野蛮,自私,懒惰等不良习惯。幼儿在特定情况下与他人产生矛盾时,就会采取攻击手段来达到自身的目的。
  对幼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幼儿。很多研究表明,家长常常对孩子采取暴力手段的幼儿,致使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频率就比较高,更易产生攻击行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解决问题惯用的手段是暴力,那么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无形模仿,父母就为幼儿树立了攻击模仿对象,在遇到问题时,幼儿也会采用攻击他人这类手段来解决。
  另外,父母对待幼儿的惩罚方式也会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过重的惩罚会导致当幼儿犯了错误时,如果有家长在,幼儿会隐蔽自己的攻击行为,而当家长不在时,幼儿的攻击行为会展露无疑。如当孩子偷拿了父母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被家长发现,有些家长会采取暴力的手段,用打、骂等方式制止这种不良行为再次发生。幼儿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会导致家长使用这类惩罚方式,而这类不正确的惩罚方式又会加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三)社会文化因素

  1、师生关系不良
  班杜拉提出,幼儿观察学习的这一特点是幼儿进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进行观察学习的场所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对幼儿的攻击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而师生关系作为这里面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影响着幼儿的攻击行为。同时,当幼儿发生攻击行为时,教师对待幼儿的攻击态度,这也是影响幼儿再次实施攻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教师严厉批评及恰当惩罚来阻止,那么攻击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相对减少。反之,教师若未及时制止,则幼儿的攻击行为会得到强化,会导致幼儿再次出现攻击行为。除此之外,当幼儿出现了攻击行为,教师未了解清楚状况而用不公正态度进行处理,这样会使得幼儿心中产生不公正的愤怒情绪,会在幼儿日后的园所活动中产生攻击行为埋下隐患。
  2、同伴关系紧张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幼儿与父母相互作用,将父母看作是社会化的标准模式。幼儿园是幼儿和同伴交流的重要场所,当幼儿在园所时,幼儿很容易被他周围的幼儿影响,如果他周边的幼儿攻击性较强,幼儿就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另外,当幼儿的好伙伴攻击他人时,幼儿会和同伴一起欺负别的幼儿,这也会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由于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快,父母工作繁忙,则将幼儿放在幼儿园,许多幼儿生活在同一托幼中心里,由于群体的共性,幼儿就会不自觉地模仿其他幼儿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中有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社会行为,也有与社会规范相悖的社会行为,正如同攻击行为的发生。
  另外,当攻击者攻击他人时,被攻击对象的反应也会影响攻击者的攻击行为。如被攻击对象沉默不语,或是哭,亦或是做出惊恐害怕等的反应时,那攻击者之后仍会做出用此类方法去攻击下一个人。相反,如果这个幼儿抢别的幼儿的玩具时,遇到了别的幼儿的回击或者教师的批评阻止时,那么这个幼儿的攻击行为会就可能会要收敛一些,甚至可以逐渐改变。
  3、园所环境拥挤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园所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园所中,若幼儿学习和活动的空间狭小,过多的幼儿同时都挤在一个狭小的区域,会导致幼儿出现紧张不安,烦躁等的不良情绪,而这种情绪爆发出来,则会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此外,幼儿园中如果留给幼儿游戏的空间比较拥挤,则幼儿的活动就会受到干扰,幼儿之间身体相互的碰撞,就很有可能引发攻击行为。同时,幼儿的玩具数量和操作材料不足时,会促使幼儿对玩具发生争抢,而幼儿又不善于通过自我协调来解决,稍有不慎,幼儿与幼儿之间就会因争抢而引发攻击行为。
  4、幼儿自身因素
  当幼儿在进行社会学习遇到困难时,由于幼儿性格的个体差异性,一些幼儿会克服困难继续将学习进行下去,但部分幼儿在遇到难题时,他们会产生焦躁不安,烦躁,易怒等的情绪,这种情绪极易可能转化为肢体上的或言语上的攻击行为。
  此外,若幼儿的父母将他们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幼儿的身上,比如父母会让幼儿做幼儿不喜欢的事情,使得幼儿出现反感的情绪,这种反感及不满的情绪情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极易导致幼儿出现攻击行为。
  5、大众媒体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具有刺激性的暴力镜头的影视、动画片、网络视频时时刻刻充斥着荧屏,幼儿长期观看这类具有攻击性的动画影视等会造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一)培养儿童对暴力行为的认知能力

  由于幼儿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是非判断能力不足,并且认知不完整,对一件事情缺乏自己的判断能力,遇到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理,就会用手脚来解决。家长对幼儿的智能训练,能够让幼儿正确地认知他人的攻击性行为,从而减少当幼儿受到攻击行为后,报复性地攻击他人。同时可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教给幼儿一些常见事情温和的处理方法,引导幼儿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幼儿遇事不急躁,不冲动的性格,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以及正确的人际冲突解决方法,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地完善幼儿的认知系统。

  (二)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1、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1)营造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条件。家庭成员应加强自身修养,采用平和的方式和态度去解决矛盾,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营造一个温馨快乐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同时,家长平时应多留意幼儿的玩具以及图书等物品,避免幼儿接触具有攻击性行为隐患的图书,影视作品以及玩具等,尽心尽力为幼儿筛选出正能量的物品与玩具图书等,使幼儿远离污染源,从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转变父母传统的思想观念
  父母应转变思想观念,客观公正地给予子女关心和爱护。由于父母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导致父母给予子女的关心和爱护不公正或者处理问题时不客观不公正的处理方法,导致子女之间相互嫉妒,相互攀比,使得子女之间心存不满,进而引发子女之间由于关系不协调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因此,父母应多看杂志、书籍,转变对女童的观念,客观公正地给予子女关心和爱护,做到不偏爱,客观公正地对待子女之间的问题,可以使得子女能够和谐相处,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改变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家庭成员之间在对待幼儿的教养方式上应将原有的教养方式予以转变。
  首先,在家庭中,幼儿的父母和幼儿的隔代亲属,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观念应达成高度一致,可以让幼儿养成对自己做的错事有着明确的判断是非意识,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的后果,进而知道改正而不再犯。同时,幼儿的父母应在工作之余的空暇时间多陪陪幼儿,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让幼儿体会父母的不易以及对自己深深的爱。另外,幼儿父母也应体谅隔代人对幼儿的爱护,可以用婉转的方式和幼儿的爷爷奶奶等人耐心交流,也可以一起观看关于溺爱而引发不良行为后果的新闻事件等,让隔代亲属意识到自己应该客观理性地爱护孙辈,关心孙辈,而非用溺爱的方式让孙辈养成不良的行为,长大后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其次,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刻意地在很多方面过分要求、限制、束缚幼儿,更不要将父母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幼儿身上。父母无需过分限制幼儿的活动与社交,让幼儿与外界多交流接触,父母应耐心引导幼儿能够客观地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事,去玩,让幼儿内心不满与反抗情绪得到及时有效的释放与发泄,这样可以减少幼儿在其他场合发生攻击性行为。
  再次,家长不应过分放任幼儿的各种行为,不能一切都顺随孩子意愿,适时改变教养方式,肯定并鼓励幼儿的良好行为,及时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都不良行为家长和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和指导。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幼儿多关心,能够让幼儿体会到来自父母最真挚最深切的爱。与此同时,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幼儿玩耍,谈心,多和幼儿交流,了解幼儿内心真正的需求,在坚持理性的原则下引导幼儿。
  最后,家长要能够挖掘幼儿身上的优点,并给予幼儿肯定与表扬。加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良好行为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样可以正向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4)建立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和幼儿应建立家长要给予幼儿尊重和信任。在生活和学习上,父母要熟悉掌握幼儿的性格特征,及时给予幼儿关心和爱护,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子女表达爱,进而增加幼儿在心理上的安全感,并在遇到问题时适时地教会幼儿学会简单的处理办法,而不是遇到问题就只懂得用手脚来解决问题了。其次,父母要给予幼儿信任和尊重,幼儿也会对父母产生极大的信任,乐意将父母作为榜样甚至知心朋友,愿意主动向父母倾诉自己心中的不满。同时,当幼儿遇到难题时,父母耐心地可以给予幼儿较为成熟的解决方式和方法,合理、恰当、适时地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使幼儿能够自己克服困难,减少焦躁情绪,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使用恰当的惩罚方式
  当幼儿犯错,家长对幼儿进行教育时,避免对孩子大喊大叫,怒目嗔责,应给幼儿讲明这种不良行为的后果和改正建议,并向幼儿讲出对应的要求,避免幼儿以后再犯。同时,家长也可以恰当的运用冷处理的方法,冷却幼儿的过激情绪,使得幼儿的攻击行为得不到任何强化,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其次,可以鼓励幼儿或奖励幼儿在平常的游戏与生活中多和别的小伙伴进行合作,也可以和其他幼儿一起观看幽默的卡通动画片等,这样营造的欢乐氛围会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成人和幼儿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样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改善幼儿的攻击行为。
  另外,可以使用有效的方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当幼儿做出了正确的行为时,家长和教师要及时奖励并且表扬。成人可以采取正向强化的方法,对幼儿的正确行为加以奖励,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使幼儿从心底感受到良好行为的正向激励作用,从而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多的正确行为,达到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当幼儿做出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时,如打架,骂人等不良行为时,成人要严厉地批评,必要时加以适当的惩罚。这样能够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是会带来惩罚的,是不对的。如果当幼儿的这种攻击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批评,那么幼儿就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使幼儿不能够及时地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行为,以后攻击性行为极有可能会再次发生。因此,在幼儿犯错时,成人要及时批评及做出适当的惩罚,让幼儿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这样可以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取消幼儿的某一特权,不允许幼儿参加他喜欢的活动等。
  成人要与幼儿加强沟通,因为沟通可以了解到幼儿内心真正的需求,及时有效的沟通能让家长和教师及时发现幼儿问题以及不良情绪,可以适时地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其次,当幼儿遇到问题时,家长和教师在场帮助幼儿梳理情绪,也可以加强幼儿内心的安全感及信赖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6)控制不良媒体的影响
  幼儿的社会认知系统不完整,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幼儿经常接触的媒体中不良内容的影响。大众传媒有利有弊。一方面,媒体传播的正向内容,可以给幼儿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并带给幼儿更多的快乐。另一方面,媒体传播过程中的负向内容会给予幼儿较多的反面导向。因此,家长要避免幼儿接触暴力题材的媒体内容,或在幼儿接触大众媒体的时候,家长要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对幼儿高度负责,如幼儿在观看奥特曼打怪兽的时候可以给幼儿正面的引导。给幼儿说明奥特曼打怪兽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和平,为了伸张正义,而不是将奥特曼的打斗动作让幼儿进行模仿,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大众传媒在传播的过程中给幼儿带来的不良影响,而致使幼儿后期发生攻击性行为的事件。
  2、良好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1)合理安排空间环境
  幼儿园活动空间过于狭小,极易引发幼儿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因此幼儿园应保证园所及班级中幼儿数量的合理性,为幼儿创设宽敞的学习与活动环境,使得每个幼儿活动的空间充足,不会受到干扰,幼儿有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就会减少摩擦和碰撞引发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
  (2)增加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的缺失极易引发幼儿发生争抢行为,幼儿会争抢少量的、仅有的玩具或者食物,进而引发冲突。因此,园所在幼儿游戏时,为幼儿准备数量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种类较多的玩具,让幼儿能够有选择的余地,尤其是新玩具,更要保证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得到玩耍的机会,促进幼儿与幼儿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达到“和平共处”,这样可以减少幼儿因争抢玩具或游戏材料而引发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
  (3)加强对幼儿玩具和书籍的管理
  幼儿园要对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接触到的书籍和玩具进行高度筛选,将具有攻击性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剔除出去,为幼儿挑选出科学的、有益健康的玩具和书籍,使得幼儿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从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4)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幼儿的一日活动时间如果被很好地安排,幼儿不愉快的心情会得到及时的调节与发泄,幼儿不会被不愉快的心情所影响,而是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会有效抑制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

  (三)创造条件让幼儿体验成功

  当幼儿专心地做某一件事情在中途遭遇阻碍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此,创造让幼儿能够体验到成就感的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幼儿的挫败感和遇到挫折时产生的消极情绪,这样会大大降低幼儿因遇挫而造成情绪低落,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另外,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有爱而温馨环境,让幼儿切身感受到来自他人满满的爱,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被他人深深地爱着,这样幼儿的安全感会得到深深地巩固,进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四)引导幼儿掌握合理的宣泄方法

  合理地宣泄是指在不故意破坏他人的身体、心理及物品的前提下,运用被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允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正确的方式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宣泄。比如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可以教幼儿使用语言说出来,参加大量的运动如奔跑,大哭一场或打击沙袋等的方法来排解自己的不愉快情绪等等。
  如果这时幼儿正在发脾气,首要的是先帮助幼儿宣泄他的不满,帮助他减轻压力。与此同时,家长要注意的是注意把握理性的原则,不能单纯为了解决幼儿的哭闹和烦躁情绪而不顾原则地答应幼儿提出的一切条件。其次,当幼儿的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后,成人要帮助幼儿理性地分析,让幼儿在平静的心态中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错误,从而进行反省。另外,当幼儿犯错时,家长却把责任都归在他人的身上,这样的行为会让幼儿对自己的错误不反省,每次犯错后都会使幼儿认为错不在自己,从而让幼儿养成推卸错误的不良习惯。同时,家长和教师在必要时可以利用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用当下的困难对幼儿开展教育,并且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得幼儿能以积极良好的心态直面挫折。
  在幼儿发生攻击性的行为后,家长及教育者要对幼儿的错误行为进行客观地评价和纠正,可以给幼儿讲类似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导的方式使幼儿明白自己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五)帮助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长和教师应学会控制情绪,多方面引导,少批评挖苦。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一定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情绪切莫激动,运用理性头脑来帮助幼儿解决冲突及矛盾,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幼儿分析事情,也适时地给幼儿一些意见及建议,让幼儿以后学会自己正确处理和同伴的冲突及矛盾。利用故事,利用谈话等多样方法从多方面引导幼儿,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另外,教师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促进幼儿和他的同伴交流。由于幼儿之间存在较多的误解与摩擦,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促进幼儿与他的同伴进行交流与互动,让幼儿和幼儿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摩擦。很多时候,幼儿之所以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仅仅是由于幼儿想要获取自身想要的某种物品,想要独自占有,缺少和周围自己的小伙伴的日常接触与交流,幼儿和自己同伴交流的机会多了,相互了解后成为彼此的好朋友后,当幼儿再次遇到想要玩别人的玩具时,幼儿自己可以进行调节,会采取和小伙伴互换彼此的玩具或者幼儿进行商量等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利用暴力等的手段来解决。
  最后,家长和教师要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幼儿学习。并给幼儿讲明他们的攻击行为会使别人受到伤害。

  五、结论

  关注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幼儿自身成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探究,分别从家庭,园所和社会三方面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做以分析,提出预防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本研究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受到资料来源和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希望今后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邱永扬.颜玉玲.儿童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其对策初探[J].儿童教育.2016(30)
  [2]邹晓燕.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
  [3]孙佳航.儿童攻击性行为对策研究.[J].幼教与成才研究.2015(29)
  [4]孙洁.浅析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创新教育.2015(22)
  [5]郭见彩.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初探[J].职教幼教.2015(19)
  [6]赵楠.宋彦喜.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2015(10)
  [7]杨冬雪.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幼教研究.2015(4)
  [8]孟博.动画片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心理.2015(1)
  [9]李丹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幼教园地.2015(1)
  [10]李易.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甘肃省保育院编辑部.2013(20)
  [11]潘泉为.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及解决对策[J].社会观察.2013(10)
  [12]郑晓微.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J].课堂内外.2013(5)
  [13]张华英.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控制对策探究.[J].教育之法_问题研究.2013(1)
  [14]汪可沁.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儿童园编辑部.2012(21)
  [15]邬绮文.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2012(3)
  [16]王宝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J].教育战线.2011(19)
  [17]管红云.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D].广东省暨南大学.2006
  [18]王江华.浅议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J].临沧市第一儿童园编辑部.2006(2)
  [19]郑雪.刘雪兰.儿童园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
  [20]窦维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5)

  致谢

  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周琴老师,周老师对我论文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推荐,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及时对我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给予悉心指点,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改善性意见,投入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向周老师对我的帮忙和关怀表示诚挚的谢意!
  此外,还要感谢朋友以及同学们在论文编写中带给的大力支持和帮忙,给我带来极大的启发。也要感谢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们,透过他们的研究文章,使我对研究课题有了很好的出发点。
  最后,衷心感谢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同学们,是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才得以顺利完成此论文。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7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0月3日
Next 2019年10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