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乙肝五项检测技术在临床乙型肝炎(乙肝)诊断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最通用的乙肝五项检测方法即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我科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医学确认判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症的26名患者的抗-HBc、抗-HBe、HBeAg、抗-HBs以及HBeAg这乙肝五项标志物即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以探究其临床价值。结果通过对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应用于80位患者诊断的数据进行分析,(1)年龄分布:与其他各年龄组相比,30-39岁的感染例数最多,数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标注物呈阳性的总例数相比,单项标志物呈现阳性的例数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五项的检测结果可作为重要依据的以支持临床乙型肝炎的实际诊断,值得推广并应用于临床。
关键字:乙肝五项,检测,乙型肝炎,诊断,作用
前言
乙肝型肝炎病毒所感染的疾病极为乙肝,其感染路径包括体液传播、血液传播等,在临床中极为常见,对人类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传染疾病的乙型肝炎,其传播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流行趋势,全世界目前约有4亿位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总人数的5.55%。更严重的是我国感染者人数约为1.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已达20%以上。因而我国开发普及临床诊断技术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任务愈发严重。乙肝五项检测技术于1980年在临床上开始被应用,但主要局限应用于乙型肝炎的定性检查,并且可初步对疾病的发现与诊断过程提供帮助。随着近年来乙肝病毒知识的广泛普及,患者对该疾病的常见诊断治疗也越来越了解,对临床医学检测的要求也逐渐升高,因而全面系统的对乙型肝炎病人具体病情进行动态观察和监控便成为临床医学研究者目前的研究热点所在。
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单一乙肝五项检查、乙肝五项检查联合HBV前S抗原以及乙肝五项检查联合HBV-DNA检测等检测方法,这些研究更大程度地提高了临床乙型肝炎的诊断的准确性,以用于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乙肝五项又称作“两对半”,即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以及乙肝表面抗原(HBeAg)这五项指标,它们在对乙型肝炎的诊断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HbeAg是核心抗原的一部分,其具有可溶性,是与HBV感染相关性较好的指标,也是对乙肝患者传染性强弱进行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抗-HBs是对乙肝患者具有定量价值的指标,其属于一种中和抗体,对于HBV感染者具有保护作用;抗-HBc是乙肝病毒感染后最早出现的,可以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特征性抗体,也是对于乙肝患者早期检测的惟一标志物.
现今临床上采用乙肝五项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诊断预防的技术上已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也作为重要数据以判断分析患者的病程与传染性。本次研究中即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对80名乙肝患者的抗-HBc、抗-HBe、HBeAg、抗-HBs以及HBeAg五项标志物进行检测,以探究其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为临床今后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讨论详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内科收治的80名患者作为研究个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患者经过五项检测均符合全国2000年公布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新诊断标准》,这些病人的年龄在38岁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5.45±8.35岁,其平均体重为(56.21±12.32)kg,平均身高为(168.13±10.45)cm;为使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病情等基本生命体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80名研究对象之中,其病因等各不相同,但是经入院诊断均未出现任何其他并发症,故而该研究具备一定的客观性。
1.2方法
个例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期进行空腹采血操作。具体方法如下:取5ml静脉血然后自然存放2小时后再用3500r/s转速离心约15分钟,取上次血清备用。将血清放置于-20℃下保存待用。采用ELISA即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备用血清中含有的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以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五项指标进行检测。具体实验操作步骤依据试剂盒上的说明严格执行,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试剂有限公司规范生产。
1.3检测仪器与试剂
1.3.1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
试剂: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试剂盒,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定量检测人血清和血浆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设备名称: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品牌型号:Architecti2000sr
设备编号:S.928.034-04
产地:X雅培制药有限公司
1.3.2乙肝e抗原定量检测
试剂: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测定试剂盒,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定量检测人血清和血浆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设备名称: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品牌型号:Architecti2000sr
编号:S.928.034-04
产地:X雅培制药有限公司
1.3.3HBV-DNA定量检测
试剂: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乙肝病毒(HBV)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盒
设备名称:RocheLightCycler荧光PCR检测仪
该次检测所应用的标准为试剂盒说明书规定标准,阴性结果:HBVDNA含量<1.00×103copies/mL;阳性结果:>1.00×103copies/mL。
1.4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2010年中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参照1990年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和中国抗癌协会合编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进行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B级和C级。
1.4.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1.4.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1.4.3代偿期乙肝肝硬化
一般属于Child-PughA级。影像学、生物化学或血液学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证据,或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1.4.4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
一般属于Child-PughB、C级。患者已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ALT和AST伴随不同程度的上升,凝血酶原活动度减低。
1.4.5原发性肝癌
其一,肝癌血清标记物检测
(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本法对诊断本病有相对的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测定持续血清AFP≥400μg/L,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等,即可考虑肝癌的诊断。临床上约30%的肝癌病人AFP为阴性。如同时检测AFP异质体,可使阳性率明显提高。
(2)血液酶学及其他肿瘤标记物检查 肝癌病人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及其同功酶、异常凝血酶原、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可高于正常。但缺乏特异性。
其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其诊断符合率可达90%,是有较好诊断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2)CT检查 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肝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可检出直径1.0cm左右的微小癌灶。
(3)磁共振成像(MRI) 诊断价值与CT相仿,对良、恶性肝内占位病变,特别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
(4)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 对血管丰富的癌肿,其分辨率低限约1cm,对<2.0cm的小肝癌其阳性率可达90%。由于属创伤性检查,必要时才考虑采用。
(5)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 在B型超声导引下行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阳性率。适用于经过各种检查仍不能确诊,但又高度怀疑者。
1.5统计学处理
将收集的数据输入到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统计结果应用t检验。采用GraphPadPrism5软件包及Excel进行图片处理。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均为0.01。
2结果
2.1不同年龄的乙肝患者的感染情况分析
依据患者的年龄层次进行计数分析,将个例分为小于20岁(<20)、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与大于60岁(>60)共六组进行不同年龄的乙肝患者的感染情况分析。80组患者年龄为18-70岁,结果显示以39-39岁个例所占的比例为最高,其值为47.5%;小于20岁与大于60岁组别所占比例均明显偏低,分别为3.75%与2.50%。将30-39组依次与其他组相比,数据情况如下:(1)与<20岁组别相比,30-39岁组别的比例高,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687,P<0.05),(2)与20~29岁组别结果相比比,30-39岁组别的比例高,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的差异(X2=12.687,P<0.05);(3)与40~49岁组别相比,(X2=12.687,P<0.05);(4)与50~59岁组别结果相比,(X2=12.687,P<0.05);(5)与大于60岁组别结果相比,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的差异(X2=12.687,P<0.05),详见图表1-1。
表2-1不同年龄的乙肝患者的感染情况分析
2.2慢性乙肝患者的乙肝五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的80例个例中,其中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为47.5%(38/80),其次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最高,为35%(28/8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共有23位患者检测出乙肝五项指标为阴性,占整体的28.75%;仅仅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呈阳性的检出例数为11例,占整体的13.75%;而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呈现阳性的检测例数为8例,占整体的10%;“大三阳”即(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e抗体(抗-HBe)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三者阳性))的检测例数为18例,占整体的22.5%;“小三阳”即(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e抗体(抗-HBe)以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三者阳性)的检出例数为15例,占整体的18.75%;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两者阳性的检出例数为5例,占整体的6.25%。,详见图表1-2。
表2-2慢性乙肝患者的乙肝五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2.3HBV-DNA定量不同阶段均值水平变化趋势
(1)HBsAg定量均值水平变化趋势:随着慢性肝炎(CHB)进入乙肝肝硬化(LC)及原发性肝癌(HCC)阶段,HBsAg定量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2)HBeAg定量均值水平变化趋势:随着慢性肝炎(CHB)进入乙肝肝硬化(LC)及原发性肝癌(HCC)阶段,HBeAg定量亦呈逐渐下降趋势,即由慢性肝炎进入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时HBeAg定量均值逐渐下降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性肝炎阶段中HBeAg(+)慢乙肝及HBeAg(-)慢乙肝HBeAg定量均值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HBV-DNA定量均值水平变化趋势:随着乙肝进展程度加重,HBV-DNA定量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即由肝炎进入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时HBV-DNA定量均值逐渐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性肝炎阶段中HBeAg(+)慢乙肝及HBeAg(-)慢乙肝HBV-DNA定量均值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3表2-3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基线水平HBsAg定量、HBeAg定量以及HBV-DNS定量检测结果(x±s)
3讨论
在我国乙肝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传播方式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极大的影响干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6]。目前在临床通用对乙肝患者病情诊断主要是对是乙肝五项即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以及乙肝表面抗原(HBeAg)的活性状况进行诊断,该五项标志物的评估的进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HBV病毒处于活跃期还是冰冻期以进一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的潜在人数更多,针对肝炎患者进行治疗诊断以及有效科学化的进行诊断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报道的各种检测方案,因检测结果差异性大以及灵敏度差的问题,加深了诊断的困难。因为有待于科研工作者更为细致严格的发现新技术新手段。
本研究中首先对该科室收治的80例有慢性乙肝病毒病症的患者血清中的乙肝五项标志物进行测定。由表1可知,乙肝感染的患者与实际年龄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分析可知30-39岁组别的患者有38人,占整体发病人群的47.5%,50-59岁组别的次之,共有13人,占整体的16.25%,大于60岁组别的患者最少,有2人,占整体的2.5%。与其他各组别相比,30-39岁组别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显示,不同指标呈现阳性的概率不同,其中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为47.5%(38/80)最高,其次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35%(28/80),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即(抗-HBc、抗-HBe与抗-HBs三者均为阳性))的检测例数为18例,占整体的22.5%;小三阳即(抗-HBc、抗-HBe以及HBsAg三者均成阳性)的检出例数为15例,占整体的18.75%;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两者阳性的检出例数为5例,占整体的6.25%。除去乙肝五项指标均为阴性的23例以及单项抗-HBs呈阳性的11例患者,其他阳性检出例数为46例,总体检出率为57.5%。11例抗-HBs单项呈阳性的检出率为13.75%,表明部分人已对乙肝产生了免疫。
目前,临床上还未出现乙肝治疗的显著有效方法,乙肝患者的治疗还是通过应用药物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进而缓解病情以及减少症状严重程度。临床上最早对乙型肝炎进行诊断开始于1980年,传统的乙肝五项检测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乙型肝炎的临床预防与诊断,但其应用局限于单一的定性检查,在对疾病病情以及病程的发展的定量动态分析上面却很难做出判断,因而极大的影响了疾病的预防与诊断的准确性。后期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乙肝五项检测联同HBV前S抗原、乙肝五项结合HBV-DNA技术的联合应用术,在定量动态分析病情发生发展上有了极大的推广,使得在临床对乙型肝炎诊断的顺应性与有效性方面得到明显改善,进而促进了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在实验室通常的乙肝五项检测方法主要包括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GICA胶体金免疫法、CLEIA化学发光酶免疫方法与TRFIA时间分辨免疫等。具体方法的特点如下:
(1)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主要是通过对酶蛋白进行标记的一种检测技术,随着后期的不断研究与改良过程其已具有灵敏度高、价格低廉以及准确性强的特点,因而在临床中被大量推广使用。
(2)与传统的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相比,GICA胶体金免疫法的灵敏度低,假阳性率较高,因而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往往将GICA胶体金免疫法通常在临床诊断中被用作初筛工具。
(3)CLEIA化学发光酶免疫方法是通过将化学技术结合应用于酶试剂的诊断方法,其准确性与灵敏度均很高,因而广泛应用于检测生物制品等方面,但是其相关费用(仪器与试剂盒)比较昂贵,因而局限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
(4)作为一类新兴型酶标记检测手段的TRFIA时间分辨免疫技术,以标志物小的特点而具有由稳定性高与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与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相比,罗永新在分析两者检测乙肝五项实验结果发现:TRFIA时间分辨法特异性更强,灵敏度更高,定量动态分析病情方面更为准确,因而值得推广并应用于临床。
另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当其转变为乙型肝炎e抗体(HBeAb)时,普遍认为病毒已经被清除或者复制停止。达到持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满意的治疗终点,因而既往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于HBeAg滴度水平的变化。但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HBeAg转阴后血清中仍然可以检测到HBV-DNA,而且还存在些部分HBeAg和HBeAb双阳性的患者。
4结论
综上所述HBV(乙型肝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较为广泛,病情持续发展最终会引起肝脏出现迁延性炎症,最终导致肝脏发生纤维化、肝脏硬化甚至发生癌症。特别是目前我国乙型肝炎人数在世界上最多,因此如何对于肝炎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并且使用科学、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乙肝病毒知识的不断普及,病人对于慢性乙肝的诊断治疗也越加了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置身于该类疾病的研究,临床上采用不同的诊断检测方案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诊断预防均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目前临床上报道的不同检测诊断方案,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检测效果具有很大差异,有待科研工作者进行更加细致、严格、广泛的检验。本次研究中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对80名乙肝患者的抗-HBc、抗-HBe、HBeAg、抗-HBs以及HBeAg五项标志物进行检测,以探究其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为临床今后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为乙肝疾病的检测提供科学的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拉青.乙肝五项测定对乙型肝炎诊断意义的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8):50-51.
[2]Ameta-analysisoflamivudineforinterruptionofmother-to-childtransmissionofhepatitisBvirus[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011,17(38):4321-4333.
[3]terBorgF,tenKateFJ,CuypersHT,Leentvaar-KuijpersA,OostingJ,Wertheim-vanDillenPM,HonkoopP,RaschMC,deManRA,vanHattumJ,ChamuleauRA,ReesinkHW,JonesEA.RelationbetweenlaboratorytestresultsandhistologicalhepatitisactivityinindividualspositiveforhepatitisBsurfaceantigenandantibodiestohepatitisBeantigen.[J].TheLancet,1998,351(9120).
[4]IshizakiAzumi,BouscaillouJulie,LuhmannNiklas,LiuStephanie,ChuaRaissa,WalshNick,HessSarah,IvanovaElena,RobertsTeri,EasterbrookPhilippa.SurveyofprogrammaticexperiencesandchallengesindeliveryofhepatitisBandCtestinginlow-andmiddle-incomecountries.[J].BMCinfectiousdiseases,2017,17(Suppl1).
[5]TungT.Nguyen,StephenJ.McPhee,SusanStewart,GinnyGildengorin,LenaZhang,ChingWong,AnnetteE.Maxwell,RoshanBastani,VickyM.Taylor,MoonS.Chen.FactorsAssociatedwithHepatitisBTestingAmongVietnameseAmericans[J].JournalofGeneralInternalMedicine,2010,25(7).
[6]terBorgF,tenKateFJ,CuypersHT,Leentvaar-KuijpersA,OostingJ,Wertheim-vanDillenPM,HonkoopP,RaschMC,deManRA,vanHattumJ,ChamuleauRA,ReesinkHW,JonesEA.RelationbetweenlaboratorytestresultsandhistologicalhepatitisactivityinindividualspositiveforhepatitisBsurfaceantigenandantibodiestohepatitisBeantigen.[J].Lancet,1998,351(9120).
[7]ArnoldDonaldM,CrowtherMarkA,MeyerRalphM,CarruthersJulie,DitomassoJulie,HeddleNancyM,McLeodAnne,KeltonJohnG.MisleadinghepatitisBtestresultsdueto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administration:implicationsforaclinicaltrialofrituximabinimmunethrombocytopenia.[J].Transfusion,2010,50(12).
[8]杨丽平,姚萃.乙型肝炎五项测定对乙型肝炎诊断的意义[J].当代医学,2015,21(04):86-87.
[9]陈玉萍,柳枝,邓峥,漆阳红.乙肝五项检测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5,21(17):53-54.
[10]张银华.乙肝五项检测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对乙型肝炎诊断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7,6(24):43-44.
[11]刘佩,赵旭鸿.乙肝五项、HBV-DNA定量及乙肝前S1抗原联合检测用于诊断乙肝的临床价值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11):1275-1278.
[12]路晓娟.乙肝五项联合HBVDNA检测在HBV感染诊断中应用价值[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08):901-903.
[13]郭连坤.48例乙型肝炎患者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S2):283-284.
[14]金娴,祝玲玲,黄剑,付小义.乙肝五项、病毒前S1抗原、病毒DNA联合检测对乙肝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0):9-1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