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冷战,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以X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导的东西方国家之间在避免直接冲突的情况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采取对抗措施,从而呈现出的一种竞争与对峙的局面。而冷战也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国际关系以及世界格局。随着苏联1991年的解体,这种两极格局才最终被打破。要想深入探究美苏冷战,首先我们得先了解冷战的起源问题。关于冷战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多种说法,本文旨在通过战后国际关系,X的对外政策的演变以及苏联战后国际威望的提高和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等多方面因素的探究对美苏冷战的起源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冷战的起源;意识形态;对外政策的演变;
引言
美苏冷战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它是二十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虽然距离冷战结束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是其作为一种影响人类社会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事件,一直是国际关系史研究的主要话题。要想更加透彻的研究冷战史,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而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学者有着很多不同的观点。苏联学者对冷战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冷战过程的叙述,以及对X的谴责。片面的认为美帝国主义在冷战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甚至于应该对此负全部责任;X学界对冷战的认识则主要由“正统学派”、“修正学派”以及“后修正学派”等三个派别构成。“正统学派”把冷战的责任归咎于苏联,“修正学派”的观点则与“正统学派”相反,认为主要责任在X;“后修正学派”则认为冷战是由于一系列失误误解造成的。[1]我国学界对于这一问题则主要存在“X霸权论”、“美苏共振论”、“英国主动论”以及“综合作用论”这四种观点。“X霸权论”认为冷战是X主动发起的,苏联只是被迫防守;“美苏共振论”则认为冷战是X和苏联共同作用的结果;[2]“英国主动论”则认为英国因为在二战中实力受损,不足以对抗苏联,因此寻求X的帮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冷战的发生;“综合作用论”则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本文将从冷战产生的背景、X苏联两国自身的各种因素等多个方面对冷战的起源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美苏冷战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会议的召开确立了雅尔塔体系,使得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并且支配世界的国际格局过渡到X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相互对峙的局面,两极化格局因此形成。雅尔塔会议召开时,因为波兰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美苏在波兰边界划分问题上产生分歧。谁能够控制波兰就意味着谁能够控制整个东欧,而在二战中,德国曾经两次通过入侵波兰从而趁机入侵苏联,因此苏联方面对波兰问题十分重视。苏联希望控制波兰从而能够在自己的西边建立起一个友好并且强大的国家。[3]因为波兰当时已经被苏联占领,X和英国不甘心放弃这一部分利益,便与苏联在波兰西部边境和组建临时XX方面产生分歧。雅尔塔会议后美苏两国又因为安排欧洲问题以及处理德国问题方面产生分歧,矛盾也越来越大。X希望能够削减德国的战争赔款,这样一来既保存了德国的实力,又能够减缓苏联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的脚步,因此X强烈反对雅尔塔会议上所做出的赔偿决定,建议在各自占领区获得赔偿;[4]而苏联则认为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较大,理应获得最大份额的赔偿;两国也因为在战后利益分配问题上产生分歧,导致在二战中形成的盟国关系破裂,矛盾冲突愈演愈烈。雅尔塔体系虽然在战后维护了国际秩序,避免了重蹈二战的覆辙,但也因此导致了冷战的发生。
(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实力的增长
1、X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X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依靠军火生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而且X并未卷入到战争中。因此X迅速赶超其他资本主义大国,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其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实力方面都领先于世界。经济上,它是唯一一个因为战争而积累财富的国家。据资料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X的黄金储备已达200亿美元,几乎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X生产的产品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船舶总吨位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0%[5]。X经济的迅速发展,为X发展国防科技提供了物质保障与经济基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X军事力量的提高。战争结束的时候,X的武装部队人数达到了1200多万,国防预防也已超过了800亿美元,大大超过其余国家。它的陆军实力仅次于苏联排名世界第二,海军更是超过英国皇家海军居于至高地位,制空权也已取得巨大优势,遥遥领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部队运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25]。到1946年,X军队更是在世界范围内56个国家驻扎,1947年海外军事驻地达到480多个[6]。迅速增长的国力是X认为其称霸世界,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时机已经到来。
2、苏联战后国家实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苏联虽然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在二战中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战争最终的胜利也令世界各国对苏联刮目相看。[7]因为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战后苏联的国际威望上升,在世界范围内的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方面虽然不如X,但在军事力量方面苏联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陆军,军事实力仅次于X;并且苏联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还兼并了一些其他国家的土地,国家实力显著增强。因为二战之后欧洲传统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两国实力的削弱,使得苏联成为了二战后唯一一个能与X抗衡的国家。苏联国家实力的提高,使得苏联有了可以与X叫板的资本,从而为美苏冷战提供了条件。
3、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受二战的影响削弱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弱,传统的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更是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度被德国所灭亡,这对法国来说犹如灭顶之灾,其资本主义强国的地位也得到削弱,并且要想从战争的摧残中恢复过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英国在二战中虽然不像法国那样被灭亡,但其殖民体系受到了冲击,并且最终被瓦解,曾经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也最终走向了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的同时,为苏联的战后崛起提供了条件。
二、美苏两国自身的因素导致冷战的发生
(一)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因素有很多种,除了上边所说到的国际体系之外,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对外政策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两国根据战争的走势以及战争即将结束和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尽可能努力的提高己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希望尽可能多的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与自己相同的制度。
二战后X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XX迫于战争压力,采取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同苏联达成了友好合作的关系,组成了了战时同盟。但罗斯福毕竟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思想中多多少少存在着反共思想。最显著的就是其在对待东欧问题上的态度。表面上,罗斯福主张东欧民族自决,本民族有权决定与选择自己的XX,但这实际上是削弱了苏联的力量,使东欧地区“非共产主义化”,这也为后来美苏冲突冷战爆发埋下了祸根。欧洲战争即将结束时,反共思想更强烈的杜鲁门接任罗斯福成为新的X总统更是加剧了这一冲突。杜鲁门就任后,他认为“全世界都应该遵守X的政策”,因此X在战争快结束时,努力扩充地盘,同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破坏共产主义运动,建立X式的“民主”制度。麦克阿瑟在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建立起与X相似的制度;在中国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XX,打压中国的共产主义力量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屡见不鲜。[8]在东欧继续沿用上一任的政策,坚持“民族自选”和“自由选举”,指责控告苏联违反了雅尔塔协定,公然支持当地反共势力。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并且自身实力能够与X相抗衡,苏联作为信奉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对外政策中也包含着意识形态的成分。苏联在战后追求自身安全的同时,表现出了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9]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讲,严厉的批评了资本主义,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并表示要努力发展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是苏联可以在未来“应对各种意外事件”。因为此次演讲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不久,美苏双方虽然在之前的伊朗和土耳其问题上发生了冲突,但关系并没有真正破裂,这次演讲也在西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X更是认为这是苏联意欲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时代》杂志则认为这是“对日作战以来一个高级政治家所发出的最好战的声明”。这也对后来凯南的八千字电文和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讲产生了直接影响。[10]所以说,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使得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更容易产生冲突,但其只是为冷战提供了条件,而美苏两国之间意识形态的严重对则是冷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美苏两国战后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对外政策的碰撞
1、战后X实行的对外政策
战后的X因为强大的实力,认为自己可以称霸世界并因此制定了对外扩张的政策,前面我们也已经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X军事、经济实力变得空前强大起来,这也使得X不仅认为自己有能力领导世界,建立起国际世界的新秩序;更是认为欧洲在经历过战争的摧残后经济拮据,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动荡的情况下,加紧海外贸易,扩大海外市场才是维持国内社会经济稳定,避免冲突以及战争再次爆发的重要措施。科德尔·赫尔在自己曾担任X国务卿时说到:“无障碍的贸易意味着和平,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公平的商业战争则意味着战争”,“如果我们能够获得更加自由的贸易,即较少歧视、较少障碍的贸易,从而使一国不会极端的妒忌另一国,使所有国家的经济水平都有所提高,并因此消除在经济上滋生战争的不满,我们就能够拥有合理的实现持久和平的机会了”。[16]因此,X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打开全球门户,使经济自由化,并且建立了以X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联合国。联合国旨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有效的维护了战后的稳定;而布雷顿体系则确立了X的经济中心的地位,全世界的货币都与美元相挂钩,美元与黄金相挂钩,[23]这也使得X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在这种情况下,XX的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在现有的经济政策下发展资本主义。二战后XXX认为,战后世界的和平必须建立在不侵略,全球资源平等享有,公平贸易的基础上,违反这些原则的国家则会再次引发世界的动荡不安。此外,基于X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加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影响,X的国家战略全面与苏联的产生了碰撞。
2、苏联战后实行的对外政策
反观苏联,苏联战后的政策主要是基于维护自身安全。战后的苏联,第一要务是维护国家安全以及西部边界的稳定苏联西部边界一直以来就缺乏天然的屏障,二战中德国两次通过波兰入侵苏联,波兰由此也成为控制东欧的关键。因此波兰问题成为苏联的能否在战后巩固自身安全的重中之重。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就曾明确指出“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4]这也是斯大林在三巨头多会晤中对波兰问题寸土不让的原因,苏联希望在其西边东欧势力范围之内建立起一个友好的国家,从而来确保苏联的国家安全。斯大林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是战争的根源,而X作为战后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避免不了与之发生冲突,X也因此成为了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11]其次,前边也提到过,苏联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包含着俄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的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其不仅表现在通过自身强大的武力强迫其西边国家接受它将本国西部边界向西推移并且在此建立“安全带”,还表现在其对远东地区以及巴尔干半岛的控制,企图向中近东扩张。同样的,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苏联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力所能及的建立起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在战后力求维护自身安全所制定的国家大战略,使得苏联希望通过自身所掌握的力量进行局部的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奉行全球性扩张政策的X产生碰撞。冷战的爆发离不开苏联内部政治因素。1944年底,苏联因意识形态问题有意的加大了对西方国家的抵制,开始限制苏联英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战后的西方国家也对苏联失去了兴趣,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和XXX在苏德战争中得到壮大的同时,一些其他意识比如独立意识、多元化意识也在增强,苏联面临着继续发展这种趋势并满足人民生活富强安宁和继续不断渲染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敌对,从而为国内的集权统治提供支持这两种选择,苏联XX很快做出了选择,在全国范围内发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根本敌对不可调和的信号。1945年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之后,苏联国内掀起了对“铁幕演说”的批判浪潮并最终扩大为彻底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运动。莫洛托夫强烈谴责X纵容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演说,并将其与纳粹主义相提并论,X方面则指责苏联“搞扩张”。 正是因为美苏国内的这些政治因素,加速了冷战的发生。
(三)导致美苏冷战产生的偶然因素
1、X总统的突然易主,杜鲁门继任X总统
美苏冷战与美苏两国的国内政治联系密切。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对峙的局面以及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对资本主义的冲击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使美苏冲突不可避免,使得冷战的发生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但冷战之所以发生。除了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的因素。X总统罗斯福的突然去世就是这个偶然性因素,而且在这个时候继任X总统的恰恰是反对罗斯福对苏政策的杜鲁门。如果罗斯福总统晚去世两年,而继任他的是华莱士、史汀生等人,那么X也不会那么快的改变对苏联的政策;XXX内部对战后X要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其具体的实行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是有一定分岐的,杜鲁门作为保守派,他对社会主义苏联存在着很大的敌意,因此他上台后就极力反对罗斯福的和平缓进政策,认为罗斯福过高的估计了苏联的实力,从而放弃了X在东欧和中国的利益,杜鲁门在当权后的11天后,就开始背离罗斯福的对苏方针,加剧了美苏关系的破裂。
2、原子弹的研制成功
冷战的发生还与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从波茨坦会议后,每一次外交交锋都离不开原子弹的影子。在会议中杜鲁门听了原子弹的报告后十分振奋,并说这个报告使他“有了充满信心的全新感觉”。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是X当局多数认为,X对苏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至少在苏联拥有原子弹之前X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制定出了压迫而不是平等对话的政策来压制苏联。与此同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杜鲁门的强硬政策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X的强硬政策来遏制苏联,希望提高英国战后在欧洲的地位,因此,丘吉尔多次鼓动X新总统放弃罗斯福的政策[12]。但在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前,X还有求于苏联,不想为了英国的利益而得罪了苏联,所以X借着丘吉尔的威望及其反苏恐苏的心理,制造“苏联扩张”的舆论。1946年丘吉尔在X总统的邀请下访问X,并在总统的陪同下于3月5日在富尔顿发表演说(即“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三、从美苏冷战的起源看当前的国际形势
1991年苏联改革失败并最终解体,苏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轰然倒塌,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结束,以及雅尔塔体系的崩溃,新的世界体系进入构建时期。伴随着中国、日本、俄罗斯,欧洲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格局由雅尔塔体系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发展,逐步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26]。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发展了60多年的XXX,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外交关系也实现跨越式的进步,同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已经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而随着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腾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X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不再是世界秩序的简单受动者,而是逐渐成为一只独立的力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秩序的发展与变迁[15]。鉴于中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大国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主要论据集中在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方面,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对世界体系造成威胁[13]。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正确处理对外关系,发展国际关系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xxxx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会上提出我们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表明“中国已经彻底放弃了世界秩序的反对者和革命者的角色,逐步建立起了世界秩序支持者和塑造者的新形象”[24]。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帝的第二大经济体,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在发展的道路上可能会触发美帝的利益从而与其产生一些冲突。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事务与争端,淡化意识形态的意识,坚持走我们的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树立我国和平友善的大国形象,尤其是要正确处理中美关系,以正确的姿态面对西方国家。当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X还依然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X一直希望能够重返亚太地区扩大自己的利益范围,因此,中美两国在国际竞争中避免不了会出现摩擦,而且近些年来X联合日韩在我国南海海域小动作频发,更是纵容菲律宾、日本在我国黄岩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寻衅滋事,中美两国也一直摩擦不断。因此我们更应该在维护我们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与X的关系。2016年11月9日特朗普通过选举当选了X新一任的总统,随着他的当选中美关系会如何发展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而这也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拭目以待。
结语
自从冷战开始以来,美苏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广泛讨论的要点,冷战史也成为了近代政治关系的重要结构之一,对我们研深入学习X史,美苏关系史,苏联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苏冷战不是由美苏之中的一个国家引起的,它是在美苏共振互动下,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引起的。首先,X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对立是非常尖锐的,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其次,X依靠在二战中依靠军火交易积累大量资本,在二战后上升至世界霸主,地位大大提高;而苏联虽然遭受到了战争的摧残,但其因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使得苏联的国际威望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提升,战争的胜利也使苏联的国力上升,成为唯一能与X对抗的国家。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直接导致了的两极格局的出现,为了争取有限的利益美帝和苏联发生冲突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为冷战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再次,X在战后实行的全球扩张的政策与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实行局部扩张的方针政策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本国的国内政治的影响下产生了冲突,加速了冷战的发生;利益是一切冲突的导火索,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利益冲突,则直接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在这其中还有一些偶然因素,比如X总统的突然易主等,总之美苏冷战的爆发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单单因为一个国家就产生的。研究冷战的起源也对我们正确处理当前国际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我们在当今世界新格局、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与X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更要坚持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要以包容、友好、合作的态度同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树立大国形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避免重蹈冷战的覆辙。
参考文献
[1]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冷战起源专题研究,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2]葛兆富.关于冷战起源研究概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
[3]戴小江.从战时同盟到美苏冷战.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戴小江.从战时同盟到美苏冷战.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5]郭淑兰.论冷战时期我国对外战略的历史演变
[6]刘新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新旧战略比较研究
[7]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安徽大学学报
[8]吴文英.世界秩序与制度选择–从观察杂志(1946-1948)对美苏的观察入手
[9]赵茜。美苏冷战起源的三个主要因素.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
[10]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J].历史教学,2002(5):9-16.
[11]论题:美苏国家大战略的演变和冷战。历史教学问题
[12]赵桂娟.从英美“特殊关系”到“回归欧洲”——略论英国战后外交中心的转移
[13]李强.第三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综述.2014
[14]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J].历史教学,2002(5):9-16.
[15]潘忠岐.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参与、收益和影响——基于意向差距的分析
[16]乔林.海上贸易战百年思考.《当代海军》.1999
[17]叶江:《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8]高明振:《冷战起源探析》,《华中师大学报》,1988年第2期
[19]《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
[20]张盛发.论苏联在冷战形成中的举措[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21]刘金质.冷战史上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2]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11
[23]孙海霞.《货币国际化条件研究》.2011
[24]潘忠岐.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参与、收益和影响——基于意向差距的分析
[25]滕海剑.《纵谈美利坚合众国的扩张》.1994
[26]胡航军.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进与经济全球化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