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空海法师书法的当代意义

  摘要

弘法大师空海是日本著名的僧人、书法家。空海对中国书法的发扬传承和对日本书法的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文以空海平生经历为线索,介绍空海学习书法的历程和其“心与万物相印”的书学思想,介绍唐代中日书法交流情况和空海回国后对日本书法的贡献及对日本书道的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他的书法技法师承和书学思想进而探究其书法对当代日本书法艺术和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意义。对书法学习者了解空海,学习空海也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空海;书法学习;中日书法交流;当代书法艺术

  引言

空海法师(774-835)是日本著名僧人,书法家。众所周知空海与最澄法师随遣唐使入唐学习,抵唐之后,辗转到长安(今西安),学习书法和佛法,在青龙寺拜慧果法师学习继承密宗教义,之后又四处参学,并收集大量经书、碑刻、典籍等。次年归国,因得嵯峨天皇支持,空海进一步研习书法,并在汉字书法和梵文书法中都有很高的造诣,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并称三笔。

  空海生平与入唐学书经历

  (一)空海诞生

弘法大师空海出生于赞岐国(图1),是中日两国知名度最高的僧人之一,空海姓佐伯,小名主真鱼。这是在后来传说的。根据《御遗告》记载父亲名田公,母亲娘家姓阿刀。这些姓氏人家可能是外迁入籍的家族。由于当时日本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儒佛合流。”[1]所以父亲很重视对空海的教育,从小就开始教空海习字,算是他的启蒙老师了。在《空海僧都传》中有这样记载:“和尚天生聪颖,善知人事。5,6岁后,被邻里称为神童。”[2]12岁开始跟随舅舅阿刀大足学习《论语》、《孝经》、《史记》等汉文书籍,阿刀大足是赞岐人,为天皇的皇子—伊予亲王做侍讲,官拜五品下。他不仅教授空海知识,而且对空海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8岁时,空海进入了在长冈京的大学的明经科学习。在当时,大学有六科,分别为书法、音韵学等。明经科主要是学管理方面的知识,是一门实用经世性学科,也是专门为为官者开设的专业。当时的教科书主要是《论语》、《左氏春秋》、《五经》等。那时,大学里除了有赞岐出身的冈田牛养、味酒净成等老师外,还有精通音律、擅长书法的老师。所以,可以想像空海在当时对唐文和书法等下过扎实的功夫。在那个时候,每个城市只有一所大学,而且只有身份地位在前五品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大学学习。空海地位不高,并无资格入学,空海考虑到个人的将来,也想走为官这条路。为此,空海的父母和亲戚都希望他进入这样的大学学习。最后,通过舅舅的努力,空海被破格录取了。

尽管如此,到了20岁,空海还是从大学退学了。

空海在大学里主要学习中国古典典籍,随着见识的提高,空海对为官这条路逐渐产生疑惑,开始思索人生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空海在学习过程中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推测这些都可能是他退学的原因。在《空海僧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常叹:我所学乃古人糟粕也,全无益处。况且我死之后,我的灵魂还在,人生应有自己的信仰。”[3]与此同时,他坚持不懈地学习收藏在东大寺的王右军书法。之后,又学习在各寺藏有从中国带回的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在书法方面已取得很高的造诣,与张芝齐名,被称为“草圣”。可知当时他己享有较高的书法地位了。

为什么空海决心入唐求学呢?在《空海僧都传》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诚心祷告,在梦里就出现一个人,对空海说:你所要找的就是《大日经》。隔日,便在久米寺东塔下发现了《大日经》。打开通读后无法理解其‘护的意义,请教前辈也无法解答,于是决心入唐”。[4]在其舅舅和家人的帮助之下踏上了入唐的行程。

  (二)入唐

延历二十二年(804年)五月十二日,空海从难波出发,七月六日从肥前田港出港向西行。当时的遣唐使是冒着生命危险航海的,他们在海上漂流了一个多月后,八月十日,在福州长溪县赤岸镇以南的海口登陆(原来的目的地是长江沿岸的扬州或苏州)。当地的官员对这艘来历不明的异国船只感到非常惊讶,拒绝他们上岸。作为大使的藤原葛野麻吕再三执笔写信,亲手交给观察使,但还是没有得到允许。

后来空海写了《给福州观察使大师的请求书》给观察使阎济美。此文在《性灵集》中收有全文。文书中写道:“伏惟大唐圣朝霜露故均,皇王宜宅,明王继武,圣帝重兴,掩顿九野,牢笼八统。是以我日本国常见风雨和顺,定知中国有圣。刳巨木于苍岭,摘皇花于丹辉;执蓬莱探,献昆岳玉,起昔迄今,相续不绝。故今我国主顾先主之贻谋,慕今帝之德化,谨差太政官右大辨正三品兼行越前国太守藤原朝臣贺能(藤原葛野磨的中国名)等,充使奉献别贡等物。贺能等忘身衔命,冒死入海。既辞本涯,比及中途,暴雨穿帆,栽风折舵……伏愿垂柔远之惠,顾好邻之义,从其习俗,不怪常风。然则涓涓百蛮,与流水而朝宗舜海,喝隅万服,将葵藿以引领尧日。顶风之人,甘心辐凑:逐腥之蚁,悦意骄罗。今不任常习之小愿,奉启不宣。谨启。”[5]

阎济美接到信件后马上回长安报告,并准备了十三间房屋及食物给使竹团,遣唐使一行终于得到了入京的许可。但许可的名单上没有空海的名字。空海不知为什么唯独他不能上岸。又写了《给福州观察使请求入京的书信》,陈述了入唐的目的,最后也批准了上岸。空海与大使橘逸势及副使川道益等同船,空海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唐语,并能用汉语写一手好文章,为使节团一行打开通往长安的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空海的存在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十二月二十三日,空海一行人从福建出发达到了远隔两千多公里的长安,此时的贞元二年,正值德宗皇帝末年,安史之乱已过去四十余年,政治稳定,社会繁荣,长安城呈现出一派国际大都市的生机景象,空海原定入唐二十年,但实际上在长安只待了一年零三个月。在这期间,空海废寝忘食的研究密宗、吸收大唐的文化、并学习书法。

空海入唐最大的目地是解决密教经典《大日经》的真义所在。他于805年的初夏在青龙寺(今青龙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的乐游原上)东塔院拜访了密教的唯一传人慧果和尚。此时,惠果和尚己年愈六卜。正处于“知天命”的时日,正愁“托法无人”之时,空海出现了。“我早就知道你会来的,己经等你很久了!”惠果如此说。从六月上旬开始学法一直到八月上句接受传法阿阁梨位的灌顶,惠果和尚将密教的全部,包括供奉大德的赞叹和随喜的密法,都一一传授给了空海,这些在《请来目录》[6]里有详细的记载。

惠果和尚于永贞元年(805年)十二月十五日圆寂。入唐学法原计划在中国学习十年,可是仅仅一年半时间,空海(图二)就回国了,直接原因是惠果和尚所说的一番话。本来要花十年时间学习的内容,在一年之内就己完成。最初的目标达到后,接下来就是回到日本实现他人生的更大目标。

  (三)学成归国

大同元年(806)年十月,空海法师与高阶远成一道回国。空海把自己从唐带回的经论,与密教相关的抄写本、法具等大量物品,整理成《请来目录》(图3)并委托高阶远成报告朝廷,同时自己也提出了进京的请求。

大同四年,嵯峨天皇即位,同年七月允许空海进京,移居高雄山寺。嵯峨天皇自幼学习书法,他非常欣赏空海的书法和其所做的贡献。弘仁三年(812年)九月,最澄拜访乙训寺,见到了密教的主要佛像,向空海表明了接受灌顶的诚意,并与次年携弟子进行了灌顶仪式。最澄作为当时佛教最高地位的高僧接受灌顶,在佛学界来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事,同时奠定了空海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日后二人关系冷淡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天长九年(832年)空海在《御遗告》(图4)中写道:“十一月十二日

起,不思食物,专喜坐禅。(中略)诸弟子:吾时日不多,尔等要严守教法,我将归山。”[7]空海开始断食,知道自己的生命时间所剩不多。

空海法师从归国至其承和二年(835年)圆寂,主要就是为了发扬密教而不懈努力,空海以其独到的眼光及其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不仅在宗教、书法、文学、文字学等领域建树颇多,在水利、建筑(高野山东寺的堂塔建造)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从其浩如烟海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文笔出色,思想深邃,艺术造诣极高的人。

  二、空海法师书学思想对当代的意义

  (一)空海法师书学思想的形成

我们谈到空海书学思想的形成,我们先要从其师承和学书经历开始入手研究。我们知道日本从弥生时代开始从朝鲜百济人传入中国汉字,并在中国的影响下用汉字标音。到了公关610年造纸术传入日本,日本开始派小野妹子作为遣隋使入隋学习,当时学习的书法风格多为六朝时期的楷书风格。奈良时代开始,中日交流不断受唐朝的影响较大,但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当时学书的风气,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初唐三大家欧、褚、虞为大多数的典范,其中也有向颜真卿、怀素、徐浩这样的革新者。空海取法颜鲁公当然更是传承二王一脉的代表。

我们在其一生的经历中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有着深厚的佛学、哲学和文学修养的高僧。并且他在除了书法之外的其他艺术,诸如绘画和建筑等都有专长,是日本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全才式的人物。在书法方面空海经过多年的修炼在入唐之前从学习二王开始,在各寺藏有从中国带回的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打下了坚实的技法基础。

但空海入唐的时,独领风骚的二王风格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审美,出现了以刚毅著称的颜真卿,以隶书见长的徐浩和以篆书名扬天下的李阳冰,古体书法风潮兴起一时。

空海在求道修法之余走访了许多寺院,拜访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家,相互交流书艺,此期间也见到了各种各样的用笔、运笔和执笔等方法,也欣赏到许多收藏家的名作,收获非常大。他经常在街上求购古人的真迹或者搨摹本、拓本。然后回到家中自己欣赏、揣摩和学习。

人们对于经常见的东西很难一直保持新奇感,但空海并非如此,空海从篆、隶、楷、行、草书等常见的东西,创造出了装饰性强且华丽的飞白体和模拟自然物之形象的杂书体(那时这些作品可称为“现代书法”)。这是空海在的那个时代的一种书法观念体现。

《弘法大师。空海与书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空海在大唐学习书法的一些具体细节:“飞白书一卷。是在大唐时书写,每次见到这样的书体,就尝试书写一下。此外,八分小书和搨本临书的两种样式,虽然还没有看到原作,却得到老师的亲授。再者,在海西学习了骨笔用法。虽然没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却也稍微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观摩石窟之余,也常常学习印度文化,坐下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中国的书法。每次见到仓氏的古篆、王羲之的今隶、务光的韭叶体,还有杜氏的草势。如此的情形,渐渐地忘了不安和烦恼,觉得山水有如含笑一般。空海久浸翰墨,精神境界与书画的造诣都得到了提高。参禅之余,探索六书的奥秘,阅历古人的志向。”[8]

如上所言,空海在大唐修习佛法时,同时也阅读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对书法的一笔一画亦倾注了许多心血。探索了“六书”与书体的奥秘,并掌握了书法的法则和要领,也曾经尝试着书写飞白书。

正如此,文字产生的神话性,启发了他引用古代神话故事并通过文字书写的方式来描绘天子的德行。关于这些故事与文字是如何分化自然万物与变迁的?空海认为六十余种书法,皆为心随物动才呈现出来的。这可看出空海喜欢杂书体的原因。杂体书绝非异端书法,而是与自然相应的书法,空海自己也非常热心地学习杂体书。当时,与篆书和隶书相比,杂体书虽然是作为特殊的书体,并认为是向四时取其法、向万物寻其形。这对于空海来说,创作杂体书可以说是一种与心灵完美结合的过程。

他从中国带来的鸟兽的飞白一卷,以及向嵯峨天皇进献杂体书,还有他归国后大量创作杂体书,从这些事情我们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我们可以看出空海能够深刻理解书法归根结底是什么,是以文字为素材,通过笔画和形态,来表达他书写时的情绪的一种非凡的体验。文字书写要达到一种艺术境地,需要在一定法则之内,在特有的审美意识的参与下,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独创性和个性。书法以毛笔书写的艺术和线条的质感来体现性情。应该说这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了,能够心如止水的空海法师就是被这种艺术所折服,他灌注全部精神而写就的书法作品至今仍然能使我们感受到那种魅力和宏大的气势。因此,他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日本书圣”。

空海并非当今意义上的书家,他把书法作为靠近嵯峨天皇身边的方式,以传扬真言密教为指归,这是他真正的目的。他认为不管是书法还是写文章,做诗都是习佛修道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这一环节去领会理论与技巧两方面相联系的问题。所以可以换句话说,空海法师是为了领会唐文化的内核和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宣扬密教而去研习书法和读书作诗的。并且书写下的文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文字可以将语言记录下来,并且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记录下来,进而可以体现其全部性情,一举多得。

我们在欣赏其《风信帖》(图5)、《灌顶帖》时,不禁被字里行间宏大气象所震撼。为什么如此小尺幅的作品可以写出这么宏大的气象。我们在空海的高足“真济”所整理的《性灵集》里有这样的记录:“古人有书论,书者,散也。不能因形而困,必持心而游于物,散其怀抱,会法于四时,以形类万象。方可为妙(中略),书要离乖去疏,方理会于道。若诗人能听声知音,便可知诗了。书者,不明乖合,何以判书?”[9]

在书写中要除去不良的习惯,同时要思考如何提高书法的学习方法,否则就难以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来。在学习古人书法时,能够抓住和理解所谓的‘意’、‘用笔’以及书法的精神,就是学习书法的好方法,如果只是与古人的作品形似,那仍不算是上乘之作。自古以来优秀的书法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他们善于吸收古人书法中的精神和用笔方法,这才能算是真正把握书法的真义,也证明了这种“心与万物相印”的空海的书学思想。

  (二)空海法师书学思想在日本当代的继承

当时新书风兴起的唐朝也正是日本的平安时代。

平安初期是日本民族开始觉醒的时代,日本艺术出现了蓬勃兴旺的发展。日本书法在这个时期处在从中国风向日本风过渡的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空海作为其中的领袖人物,他取法王羲之书风,兼蓄中唐书法家徐浩、颜真卿新意的基础上,结合日本民族情趣,创出日本风味的书体,其作品中初露日本书风的端倪,风靡整个平安时期。日本文化在平安中期发展很快。随着日本停止向中国派遣使者,中日文化交流出现了暂时的中断。日本的书法也从中国的晋、唐书风中逐渐脱离,形成了宛转自如的日式书风,同时假名书法开始大量出现。对后世带来极大影响。

“从平安时期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书法的渊源关系,日本书法家在吸收中国书法精髓的同时,创造了日本书法特有的书风,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创了日本书坛唐样书道与和样书道并驾齐驱的局面。另外,在平安时期,日本人在认真吸收、整理唐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假名文字。随着假名的形成和完善以及平安后期撰写和歌的盛行,日本的假名书法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0]

综上所述,空海作为平安时期日本书法的一位代表人物,不仅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技法,最重要的是形成了新的风格,开创了一种和风。

  (三)空海法师书学思想对中国的意义

可以说,空海的书学思想奠定了日本日后书道的理论基础,日本书道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虽然二者在造型艺术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日本书道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自身的特点,二者在本质上还存在些许区别。在日本人看来,中国书法的传入不仅作为一种艺术,也是承载思想的文化载体。日本书道大体上忠实于传统,但在传统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又会大胆的突破束缚,创造出现代韵味,体现出书道所追求的意境、情操和艺术之美。

平安之后的日本,以空海为首,形成了一种追求“书道在自然”的意境,并在这种意境之中体现书写者本人的个性,其真髓绝不存在于外观的矫饰之中,而是在逻辑性、自然性、必然性中能够解明、体悟书道的所谓条理,这也是保证书道作为高层次艺术之道的根本。空海所热衷的飞白书等自由的书写,不过分拘泥于法度。积极实践敢于创新。

纵观中日两国书法的发展,由空海为鼻祖的日本书道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被世界接受的艺术符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符号性、艺术性和传播力。而我们的书法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并非具有很强的优势。空海的书学思想对于我们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不要过分追求法度,要追求一种“心与万物相印”的自然状态。

  三、空海法师书法对当代的意义

  (一)空海法师书法在日本的承传

空海取法颜真卿,并传承二王遗韵其在《性灵集》中记载这么一段话:“夫右军临池不辍,犹未得其妙。于众艺,已会通,且得其妙,却自称凡庸,不解点画之妙。”[11]这里强调的是,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对技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就拿王羲之的学书来说,他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书写训练才掌握好技法的。好的书法需要不断学习才具备一定的技法条件,并不只是靠某种想法去写就会写得好的,可以见得空海技法功底之深厚。

我们分析空海的《灌顶帖》(图6)与颜真卿书法就能发现其中的承传,“书法之妙,全在运笔”[12]。颜真卿行笔注重中锋,点画显得浑厚有篆书气息,洒脱疾涩,笔力雄健,意气超拔。空海在《灌顶历名》中同样大量使用外拓的笔法,使笔画浑厚生动,有“锥画沙”的立体感。

空海承传了颜真卿的技法,自然日本当代的有些书法家也承传了空海所继承的颜鲁公技法。其中的代表就是井上有一,他和空海、颜真卿一样也是一个创新者。他的书法气势宏大,笔画浑厚圆润,与空海和颜真卿一脉相承。井上有一酷爱颜真卿(图7),他说过“颜氏家庙碑全拓让我感动至深。那一点一画,一丝不苟的两千个大字,延绵连续,巨大的两大幅上写得满满当当。从这满满当当的两千字中,颜真卿其人在传递强烈的信息。高贵的、有品位的、优雅的比比皆是。然而带着汗臭、泥土味的人以现实生活的诚实逼来的,只有颜真卿。最让我感动的是,这种诚实绵延贯穿于两千个字的坚忍耐力。”[13]从侧面也说明了空海所继承的晋唐技法对日本当代的影响之深远。

  (二)空海法师书法对中国书法的意义

千百年来日本书法一直植根于中国书法,空海也是这一浪潮中的受益者,当代的以空海代表的日本书道已经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我们当代人回望空海,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发觉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我们观看空海的作品不管是飞白书、杂体书亦或是假名书法,其并不是纯粹的造型艺术,而是在用笔之中投入自己的意味世界。往往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在作品中注入个性,独特意境和独特的风格、突出书者对传统的独特见解;更重视通过书写文字这种文化活动来传承和感受“道”的精神。

从空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固然很重要,技法是作为传承古人的不二法门,但是不可过于顾及法度而丢失了最宝贵的书写过程的体验。这种感受正是书法最精华的魅力所在,南朝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14]空海遵循法度但不拘泥于法度,不仅继承二王法度,更广泛涉猎各种书体,积极实践也敢于创新,飞白书、杂体书更是让他如痴如醉。在空海看来书法不仅是宣教一种工具,更是表达内心所悟和宣泄内心的手段。所以说我们学习空技法,从而追寻魏晋二王风骨,或者是从中学习创新发掘其与颜真卿的取法都是很好的资料,但是,空海的字最主要我们学习的还是他不过分拘泥法度的自由书写状态。西汉文学家杨雄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15]书法正是要追求这种书心之所想的自由之感。

  结语

通过了解空海的生平及其书学思想。可以说空海是“日本书法的鼻祖”一点也不过分。以空海为带表的书道文化虽源于中国书法,但在吸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加入了自身文化特点,最终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中国书法之路,即日本书道更多涉及对精神层次追求,并将自身所悟之道表现在作品之中。

综上所述,空海书法对于当代的意义不单单是对其技法传承的研究,而是借鉴他那种“心与万物相印”的书学思想和身心合一的书写状态。这也才是空海法师为代表的日本书道对我们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林根董志正著.中日关系词典[M].大连出版社,1942:328

[2][3][4]真济.空海僧都传[M].真言宗各本山御用书林,清代(1644-1911)

[5][9][11]真济.性灵集[M].真言宗各本山御用书林,清代(1644-1911)

[6]吉冈贞雄.弘法大师·请来目录[M].赤城出版社,时间不详

[7]空海.御遗告[M].真言宗各本山御用书林,清代(1644-1911)

[8]木本南邨.弘法大师.空海与书法(日)[M].林书杰,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10]李静.浅析日本书道与中国书法的渊源及区别[J].载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5)

[12]康有为.广义舟双楫[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1

[13]海上雅臣.井上有一:书法是万人的艺术[M].杨晶、李建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14]李延寿.南史·张融传[M].中华书局,1974

[15]杨雄.法言·问神[M].中华书局,201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564.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0日
Next 2022年6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