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80—90年代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以特有的开创性,民族性的特点使世人铭记。巡回展览画派中著名画家数量众多,并以克拉姆斯柯依为代表,更有列宾、列维坦,希施金等大名鼎鼎的画家,他们运用不同创作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历史情景、大自然的风情等;并运用多重的艺术表现手法、多角度的表现题材、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兼而有之的创作方法描绘广大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巡回画派对本土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更对我国的油画结构,美育,课程结构、课程的开设也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它以创新的姿态让世人铭记,是世界艺术沙滩上一颗夺目的遗珠。
关键词:巡回展览画派;批判现实主义;美术教育;影响研究
引言
古老的靡靡之音恒久响彻欧洲最长河流—伏尔加河,苍劲的旋律贯透深黄的炙热河滩和那瑰红色的天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震耳发聵、洪钟大镛的现实力量之歌。一提到“批评现实主义”便令人想到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它挣脱沙皇专制统治的桎槁,所向披靡。立志要狠狠揭露出俄罗斯多数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历史以及人们的勤奋美、现实美。巡回画派把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演绎的如梦如幻,真实而不加悱恻,开创了俄罗斯艺术的新纪元,同时也为我国的艺术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一、巡回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背景
18世纪40、50年代,俄罗斯在文学上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文学中坚力量,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代表人物首次提出“美即是生活”的艺术创作理论,致使当时的文学作品已经开始敢于反映大众劳苦人民的生活之美。在这种XXX蔚然成风的艺术思想熏陶下,美术创作的奠基情感、取材方向、创作理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美术创作撕开了一道缺口,注入了新生的活力。艺术不再是只属于富人的游戏,画家也不再热衷于临摹描绘宗教神学思想以及那些不切实际的艺术创作,而他们更多的是反映自己身边发生的平凡小事,着重体现了发生在广大劳苦大众感人至深的细节情节中以及关照他们悲惨命运之中去。
(二)人文背景
俄罗斯皇家美术学院是俄罗斯艺术交流、学习的顶级学府,代表着国家的艺术创作主流和国家所代表的威望。但是在1844年,“13人出走事件”彻底颠覆了皇家美术学院的理念。以克里姆斯柯依、列宾为代表的12名美术专业以及1名雕塑系的的优秀毕业生,因为毕业创作的选题实操等,不再愿意遵从学校严格死板的院体方式创作,而与皇家美术学院决裂,并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创作作品,他们的作品题材多样,样式新颖,如风俗画、风景画等,不再拘泥于枯燥无味的宗教创作以及院体创作流程。并且这13位“反叛者”将其画作在除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以外的城市乡村进行不断的巡回展览,让许许多多的劳苦大众都有机会接触到至高无上的艺术,由此,便以“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得名。
二、巡回画派的艺术特色
(一)“美即是生活”的创作理念
冷峻又精致的白皙脸颊,高冷深邃的美眸,毛茸茸的睫毛仿佛扫触过你我的心扉。黑色高贵的经典服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头戴黑色礼帽的她侧坐在马车上以鸟瞰的姿态打量着观画的你我。冷艳绝不可靠近亵玩。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领导者克拉姆斯科依的作品——《无名女郎》(图1),在当时征服了无数人。《无名女郎》从东正教的神学画中突出重围,以藐视,以柔克刚的姿态俯察当时的创作环境,好似向我们吐露着克拉姆斯柯依的创作思想,那就是以“美是生活”的美学基础进行新兴的绘画创作,和旧的创作思想势不两立,划清界限。
在当时俄罗斯的文艺创作背景下,在文学,诗歌为代表的领域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等人便已经开始大力主张赞颂生活之美,以生活为美的美学原则进行创作。他们认为,艺术不仅仅只是高贵的人,富有的人游戏的权利,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有欣赏它,表达它的权利,每一副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良心之作。]在有了一定的欣赏群体基础下,艺术才能在历史的道路上行至更远,才会让更多人受益于此,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当“美是生活””这一创作理念在文学诗歌领域倡导先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俄罗斯美术届也蠢蠢欲动,在新思想的影响下,经过几代人辛苦的抗争,“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隆重登上了艺术历史的舞台,在世界艺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多角度的表现题材
希什金从小热爱广袤森林,敬畏森林,他的画作多与森林有关,他笔下的森林气势雄浑,别具一格,这也从内心体现出现实世界的美好,不再是宗教束缚着艺术,利用艺术。体现了希什金内心的平静如松林,细嗅有森林纯净般的心。也体现了希施金表现生活中美好景色的恬淡,辽阔的胸襟仿佛风吹过松林的涛声阵阵,清风拂面,更能从中体会到希施金在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列宾被尊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泰斗,他的著名代表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2),它是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灼热的金黄色河滩上,十一名骨瘦如柴的劳苦纤夫,把粗糙的纤绳快要勒进了瘦削肩头的骨头夹缝之中,炙热的火辣太阳焦灼着纤夫们的头颅,脸庞……谁能知还有多少广大劳苦大众在受着这样的折磨,还有多少心灵坚守着这样的痛苦?每当人们看到这幅画,震撼总是从头浇筑,每每不能自忍而动情。但这只有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能带给我们于之前截然不同的心灵震撼。“现实”不再向之前那样被描述的美好如甘醴,伟大的神和奢靡的沙皇不能解救那十一个痛苦的纤夫,这也是列宾批判当局者的沉闷发声。列宾的作品始终跳动着时代脉搏,他还画了称颂革命英雄的作品。除了列宾,希施金,还有许许多多的画家在不懈表现艺术的道路上前行。
(三)以人为本的创作思想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挣脱了院体神学的多方面束缚,重整旗鼓,以突出表现广大的劳苦大众的黑暗生活为主题,不再使得人们只生活在宗教神学的虚拟世界里,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这也正是巡回画派对宗教禁锢百姓思想的反感之处,沙皇利用宗教便于统治百姓,固化人们的思想,只会让更多文化层次低下,辛苦付出的人不能认清事实,他们连填饱肚子都勉为其难,更别说会有欣赏艺术的权利了。巡回展览画派正是灵敏感知到了这一残酷的现社会现实,他们的绘画作品才会更加贴近俄罗斯人民的现实生活,他们决心将享受艺术的权利从贵族的手中夺过,分给更多贫弱的劳苦大众们。他们描绘历史,风俗,自然,痛苦,黑暗,来大力批判宗教神学,批判沙皇的专制统治和陈旧的农奴制。他们从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获取作画的题材,创作出了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也正是这种能够深深根植在现实生活的画作,才能历久弥新,越发具有深沉的感染力。而伊利亚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便是体现以人文主义的最好佐证。就像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许每个阶层都不一而同,而至深的痛苦、窘迫、黑暗则是全人类共同能体会的本能。也正是是凭借着人文思想做基奠,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才能够在当时,一致现在独领风骚。
俄罗斯巡回画派大多数画家的创作手法都具有写实性,并且作品多大流露出一种深沉,开放,沉稳,自然,赋予精神的丰富思想感情,一般构图相对严谨。如《意外归来》《索菲亚公主》等画作。但是在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画家中,个个都是皇家美术学院的尖子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有不少画家就去过“浪漫之都”法国留过学,正直当时法国非常流行印象派的艺术创作手法,这着俄罗斯学生看到了世界潮流,也会将这种如梦如幻的创作手法作用到自己的画布上,于是乎,通过时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巡回画派的绘画技巧便从独帜一家变为了对法国印象派的兼收并蓄,在他们许多的画作中,依然能够清晰的找到表现光和色的影子。严谨的构图,散漫的色彩表达,使得巡回画派的作品洋溢着别样的风采。而这种兼容并蓄的手法更是多见于风景画当中。如希施金的《松林的早晨》(图3),太阳透过深林温柔照射这一切,柔和鲜艳的黄绿色调画面,充满了希望,弥漫的晨雾的森林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湿润,顽皮的小熊成了画面的“主演”,在一棵腐朽,补满青苔的老树干上玩耍,背景处理的五彩又柔和,表现了阳光,水雾,生命的和谐统一。
(五)注重情节的创作表现
列宾的《意外归来》(图4)描绘的是一位流放者忽然回到离别已久温暖的家中,他的家人正在经历悲伤,却没想到流放者不期而归,家人对此感到既意外又兴奋。画家对人物表情刻画描写,向观者讲述一个革命者被流放,经受过了诸多痛苦的人物,看得出这个情节扣人心弦,这仅仅只是一个平常不过的电影一帧,却被画家以画笔记录下来,仿佛我们至身现场,亲眼所见一般。情节性的描述在某种情况下比宏大的场面更加打动人心。巡回画派在创作时注重情节性,抒情性,戏剧性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更有画家将文学作品中出彩的情节翻制成画,让不懂文字的劳苦人民在听说故事情节后,能够亲看到画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真正体会到艺术作品的无限魅力,更是体现了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宗旨,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广大的劳苦人民都有欣赏艺术的权利。
三、巡回画派的深远影响
(一)对本土艺术的影响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起源于俄国这块热土,其中一定经历了不可言说的痛苦,重建,打破的不断循环,才能完美登上历史的舞台。俄国得天独厚的积极位置,悠久的灿烂文化,别样的异国风情,全新进步的文艺思想,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巡回展览画派。在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影响下,增加了广大劳苦人民的反抗意识,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帮助广大的劳苦人民认清现实。这些优秀的画家创造出了不同于本民族传统的“弦外之音”,造就了本民族历史艺术的分叉,所以才会被后人铭记,使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成为本国乃至世界美术史浓墨重彩并不可跳过的重要一章。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不只是单纯影响绘画领域,同时期的音乐与文学领域情况也是一样,以创新发声,正是创新,让俄罗斯巡回画派屹立与世界美术之林。俄罗斯巡回画派多以当时动荡不安的时局,人民不满的事件为题材,在高涨的革命主义的推动下,巡回画派加速发展了俄国的历史进程,同时更是迅速提升了俄罗斯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它决定了苏联油画的全部风貌,不仅让当代的人欣赏到了巡回画派的全新风貌,艺术特点,更是给全世界人看到的它别具一格的别样风采,让所有人看到历史的发展历史的演变,历史的进步,艺术的辉煌!
在这个想要急切表现个人意见想法的浮躁社会语境下,许多油画作品都变得不伦不类,有的甚至违背了艺术的初衷,广大人民不能参透其中的意味,感觉越来越于艺术背道而驰,有的作品甚至不堪入目,最终造成猜忌,造成误会,有人甚至认为,看不懂的画作才是真正的艺术的错误画观念。所以,适时的停下脚步回望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创作理念,创作作品,再去挥洒画笔,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会对我们的浮躁有一定的矫正作用,不能因为是在和平年代,就忘记艺术创作的初衷,要像巡回展览画派那样严谨,描绘出自己的一腔热血。从这个角度看来,巡回画派对当代艺术依旧有着重要不可忽略的现世意义。
(二)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对中国的美术影响可谓是举足轻重。一方面是对我国油画产生了启蒙以及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我国美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认为美术在民间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的苏维埃XX权推广的正是现实主义美术,这让鲁迅非常的感兴趣,他将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介绍到中国并大力推广。留法的徐悲鸿也对巡回展览画派甚是感兴趣,并详细将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介绍到了中国。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国与俄国的交往甚是密切,其他国家又对我国进行多方面的封锁,所以文化艺术交流大多是与俄国相互交往的,许多留学生都深受当时俄国现实主义批判的影响。1955年苏联派遣马克西莫夫到我国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了“油画进修班”,他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此次的讲学中,将巡回展览画派的创作思想基础、艺术特点、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苏联的美术教学体系、经验相结合,将批判现实主义与印象派、写实派的表现手法相融合,对这次油画培训班产出了丰硕的果实。他鼓励学生用批判现实主义去创作,反映社会巨大变革,表现人民的真实现实生活。“马训班”当时参加的代表同志有詹建俊、靳尚谊,侯一民,后来都成为了我国美术届中的中坚分子、得力干将,均在各大高校任职,传道授业解惑,广泛传播着苏联式的油画风格,为我国美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以关照“艺术关注社会”的创作思想为基础进行作画,如在我国文革后产生的“伤痕美术”就于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都是以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代表作如罗中立的《父亲》(图5),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中国油画家通过学习俄罗斯巡回主义画派的传统手法,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油画家们的油画技法,造型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另一方面,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与我国美术教育的一脉相承。但又有正负影响,我们应用唯物辩证的眼光看待它。建国初期,首先,“马克西莫夫”的油画班成员是各大知名高校的教师,他们身上的责任便是广泛传播苏联西画的创作手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我国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生长环境。其次,是建国初期学习美术的全盘西化。有点拿来主义的嫌疑,只是流于表面的照搬了巡回画派的“观念”和“语言”,在不同的历史底蕴下,极力灌输他人的思想,必然会造成一定的负面的影响。但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正面影响有是不可置若罔闻的。俄罗斯油画注重写生是众所周知的,写生教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课程,“写生是再创造,是艺术表现”等先进的理念给中国美术教学打开了新视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主张从最基本的形体开始画起。这也是为何我国老一辈艺术家造型能力强的原因之所在。现在我国美术教育依旧是从石膏体写生开始画起,为的便是训练学生强硬的造型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全班否定“马训班”的教学,更不能因为片面认识苏俄的油画教学体系,就全盘否定他对中国美术教育的积极影响,任何极端的肯定和否定显然是一种错误,不能一概而论。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用民众痛苦的生活来刺痛沙皇的神经,伏尔加河畔的霞光如此瑰丽,它就像一首古老有深沉的歌谣,鸣唱在悠悠的河水之滨。巡回画派以新生的姿态傲然屹立与世界美术之林,他总是以展现民族感,现实感的姿态像我们走来,常给人历史沉重感,它兼收并蓄着俄罗斯特有的雍容大度和深厚辽阔,是俄罗斯这片热土上恒久不变的话题,更是世界美术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结论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靠近广大民众,不高高在上,深深植根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它以“美是生活”的美学基础做铺垫,以多角度的表现手法进行多元化的创作,以人本思想作为思想理念,以兼收并蓄的创作手法来表现作者们的思想感情,以情节化,故事化的“需要”向更多的劳苦大众传播反抗精神以及这个世界的美好。他们用历史民族的史诗为背景,来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巡回展览画派深沉的人道主义胸怀,挚爱大自然的荣光,鞭笞丑恶现象的精神力量势不可挡。它的影响令整个世界都震耳发聩,无不使人无法抗拒,矗立仰望!
巡回画派的影响,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看待,不能极端的肯定,更不能极端的否定,但是从对俄罗斯本土的艺术影响明显是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俄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历史记忆;对我国的影响极其深远,奠定了我国油画的发展趋势以及打开了当时语境下的美术教育新纪元,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应该努力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道路和观念,兼容并蓄又要展示自我。
参考文献
[1]奚静之.俄罗斯和东欧美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2]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十六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3]朱沙.苏联美术与新中国油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3.
[4]靳尚谊.我的油画之路[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1.
[5]张石森,顾艳龙.俄罗斯与X艺术[M].远方出版社,2006:1.
[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修订
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0
[7]李文娟.巡回画派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2.
[8]韩宇.论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隐性价值与时代应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3.
[9]马腾.浅论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0,16.
[10]刘君博.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精神的现实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3(3):22-23.
[11]陆筠.批判的武器和真实的力量—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创作思想寻绎[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2]童福磊.”巡回展览画派”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研究[J].《大众文艺》,2015,21.
[13]王帅.克拉姆斯科伊——俄罗斯巡回画派精神支柱[D].山西师范大学,2012.
[14]戚峰.俄罗斯巡回画派的艺术研究[J].艺术研究,2004(1):29-29.
[15]刘中树.守正纳新思理常青——在吉林大学文学院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13(6):186-199.
[16]虎高英.马克西莫夫油画教学思想对当今油画教学的启示[J].大舞台,2013(3):212-213.
[17]陈文利.宋代官方美术教育特征之浅见[J].美与时代,2007(1):69-71.
[18]金妹.俄罗斯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研究[J].艺术百家,2005(2):203-20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