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陕西地区的饮食品种丰富且历史悠久,在陕西形成了三大地理区域—陕北、关中、陕南,三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本文所要研究的陕南的安康地区饮食文化虽尚未形成体系,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明清时期的历史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饮食风格。本文将从安康地区的自然环境、安康的地区饮食特色以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等角度进行研究,发掘饮食基本功能之外的其他社会价值,从而起到发扬传承该地区饮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安康地区;饮食特色;文化价值
前言
饮食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古人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表明了自古以来“吃”就是人类社会中最核心的内容。《礼记·礼运》中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说明了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也是最大的需求。春秋时期的管仲曾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论证了饮食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人只有在满足了最基本的吃的需求后才能够去从事改造自然的劳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
饮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众多文化中的一种,它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而形成。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安康地区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上,受到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在饮食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陕南地区文化的学者不断增多,但都主要是以陕南生态环境、传统文化、语言、自然资源等内容为研究对象,对陕南地区小区域饮食特色研究存在一定的空缺。本文选题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安康地区饮食特色的研究,从而去探寻特色饮食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而将这一地区的饮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也希望通过特色饮食来带动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一、安康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衣食住行影响非常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决定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所注重的并不是要把各民族所占的土地当做是一种外界的土地,而是要知道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3]。论证了土地与人的性格形成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每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饮食,但是饮食又会受到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因素、气候、当地的风俗习惯的影响。
(一)安康的地理位置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南部,北部紧靠着巍峨壮丽的秦岭山脉主脊,南部紧依着大巴山的北坡,汉江自西向东横贯该地区;安康市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宽约240公里,是秦巴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我国南北分界线上,该地区的气候、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也具有了南方向北方过渡的显著特征。
在行政区划上,在陕西省内,安康市北与西安市的户县、周至县、长安县,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毗邻,西与汉中市的佛坪县、西乡县、洋县、镇巴县接壤。省际之间,南与四川省的万源县、城口县和巫溪县为邻,东与湖北省的的竹山县、郧县、郧西县、竹溪县连接,处于川、陕、鄂三省的交界处,是连接三省的重要枢纽。
(二)安康的主要地形、地貌
安康市的主要辖域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安康大部分地区是秦岭和大巴山的延伸。“安康地貌的地质基础属于两个较大的构造单元,主体是大致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带;石泉西部、紫阳西南角和镇坪钟宝以南地区,属于四川台向斜边缘弧形褶皱带的一部分”[4]。由于地质运动的原因,该地区山地较多,地形以山地为主。由于汉江自西向东的横贯该地区,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也分布着由河流冲击而成的盆地,石泉—安康盆地,同时也有部分河谷地带分布期间。因此在安康地区形成了山地,谷地,盆地相间分布的主要地形。
在地貌上,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六大类型。其中亚高山的面积占到了全市面积的11﹪,主要分布在秦岭和大巴山的主分水岭,其次是平河梁和南美山,大巴上的化龙山和凤凰山。亚高山的海拔多在1800米以上,由于海拔较高,亚高山的气候不适宜作物的生长,即使是耐寒的燕麦、四季豆、洋芋等也无法正常成熟。中山的面积占到了全市土地面积的55﹪,分布于亚高山的外围地区,海拔在170—800米之间,是该地区面积最广的一种地貌类型,也是该地区小麦、洋芋、玉米等一熟的高度带。低山区多河谷和河流冲击而成的小盆地,在低山区许多亚热带农作物可以安全越冬。宽谷盆地面积占到全市面积的3﹪,宽谷盆地地区地势较低,且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岩溶地貌多分布于亚高山和中山区,岩溶地貌在全区分布面积较广。山地古冰川地貌在该区分布面积较小。
(三)安康的气候
气候是影响一个地区的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甚至可以说一个地区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类型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活动和从事什么样的农业生产类型,进而也会影响到该地区的饮食习惯。安康地区属于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高湿。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在1月和7月,由于安康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气温受地理分布差异影响显著,气温的分布大致与该地区的等高线相重合,气温的垂直型分布差异明显,也造就了该地区植被垂直性分布的显著特征。安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不大,一般多集中在12℃—16℃之间,这种日温差对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是极有利的。总的来说,这一地区气候较适宜,冬冷夏热。安康地区的降水平均值在750—1100毫米之间,由于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影响,本区域内降水的季节性和空间分布差异很大。受到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影响该区域内的小气候特点十分明显,不同海拔,不同地域类型会出现不同的气候类型。在中山以下地区,四季分明且干湿冷暖分明,适合人口居住和农作物的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气温低,无霜期时间短,不舍和人口居住和作物的生长。加之安康地区的太阳辐射大致也遵循夏季多,冬季较少的规律,夏季太阳辐射量大,冬季相对较小。安康区域内河流众多,且多河流冲击而成的河谷地带,河谷地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合春小麦、玉米、水稻、土豆、红薯等农作物在该区域大面积地区生长。
(四)安康的自然环境与饮食的关系
饮食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与自然斗争过程中经验的积累,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人类的饮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农作物类型、熟制和植物体内的营养成分,同时对当地的口味、食物制作方式、食物品种都有着影响,安康地区的饮食亦是如此。安康地处我国的南北分界线上,无论是气候还是农作物的类型都呈现出南北过渡的特征。在这片土地上即适合南方主要农作物水稻的生长又适合北方主要农作物小麦的生长,同时红薯、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也能实现一年一熟,这就决定了安康地区的饮食来源,使得安康地区既吃米又吃面,南北的饮食习惯在这片土地上汇合。加之安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很多营养价值高的山野菜可供人们食用,这就使得安康地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饮食特色,也形成了饮食兼具南北的独特风格。
二、安康地区的饮食特色
(一)以米为主南北兼具
俗语说“秦岭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但是在安康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上,该地区的气候和农作物类型都呈现出南北过渡的现象,这就使得安康地区汇集了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在安康地区人们不仅吃米,面食也受到广泛的欢迎。由于收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安康地区既适合种植南方的水稻又适合种植北方的小麦,土豆、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也同样能在这里生长,这对安康地区饮食习惯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加之明末清初的战争使得该地区的人口锐减,呈现出人多地少的现象,大量耕地被废弃,大片土地没人开发。这对于南方的人口稠密的地区来说极具吸引力,因此在康熙年间便有大量的南方人口迁入该地。《陕西历史人口地理》中记载:“而乾隆以至嘉、道年间,外省移民纷纷涌入陕南等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陕南兴安府(今安康地区)清初时地广人稀,楚蜀游民接踵而至”[5]。明清时大量移民的迁入将他们的饮食习俗、饮食的制作方式等相关饮食文化带入了该地区,这对于安康地区饮食“以米为主”的饮食习惯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离不开酒肉离不开酸
陕南地区的人生活中离不开肉,正如当地俗语云:“三天不喝油汤,心里直发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陕南人对肉的喜爱程度,关于陕南人爱吃肉早在《隋书·地理志》中就有过记载:“汉中之人,质朴无文,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6]。说明陕南人爱吃肉的习俗由来已久,即使是贫困人家饮食中也不能少了肉,安康地区也是如此。安康地区的肉食种类丰富,以猪肉为主。在安康的农村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猪,养的猪不是用来卖,而是用来供自家食用,每到年关将近的时候都会杀“过年猪”。一家一头猪在短时间内是吃不完,为了将一次吃不完的肉长期保存,安康地区的人将剩余大部分的肉经过腌制和烟熏之后加工成腊肉,以供一年四季食用。除了猪肉和一些家禽,在《动物保护法》之外的一些野生动物如野鸡、野兔、野猪、竹溜等也会成为安康地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该地区的人喜爱吃肉是由于山区劳动强度大,吃肉可以补充必要的能量;也与当地的水土有关,安康地区植被覆盖率高,饮用水多为山泉水,水中所含矿物质多,吃肉可以补充身体必要的元素。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这也是对安康地区的一种真实写照,除了爱吃肉,安康地区的人也酷爱饮酒,并形成了特殊的酒文化,每当酒过三巡的时候,喝酒的人就会划拳劝酒,通过这种方式来调节饭桌间的气氛也以此方式表示主人家对客人的敬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安康地区除了饭桌上饮酒,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小酌几杯。特别是在山区,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回到家吃晚饭时,人们经常会喝点自己在白酒中加入各种药材泡制而成的“药酒”,来缓解一天的疲惫。“药酒”不仅具有一般白酒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药理价值。安康地区酒的种类较多,除了白酒、啤酒、黄酒,农村地区的人也会自己“烤酒”,自家酿制的酒多是粮食酒,当然也不乏有的地区会自家酿制水果酒。果酒也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酒对安康地区的人来说是日常生活中极重要的饮品。
除了饮酒、吃肉,在安康人的日常饮食中也同样离不开“酸”,在当地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说话没精神”可见安康人对酸的喜爱程度。安康地区爱吃的酸不同于醋的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生活经验结合自然力量而制成的自然的“酸”。是泡制而成的“酸”、腌制而成的“酸”,在安康地区“酸菜坛子”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人们除了用酸菜当下饭菜,也会将酸菜和其他的菜一起或炒或拌,充当重要的调味品。安康地区的人爱吃酸除了与人们的饮食口味有关,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续修兴安府志》中记载:“兴安地处秦岭之南,山路崎岖,转运颇难”[7]。可见有关于安康所处之地山地较多,山路崎岖且交通不便,购买饮食不便的记载历史悠久。为了解决日常的饮食需要,方便待客,就把蔬菜加工成酸菜以便长时间的保存。这种古老的蔬菜保存方法也一直被沿用至今。为安康人饮食中离不开“酸”也奠定了基础。
(三)与汉中、商洛的差异
安康、汉中、商洛同属陕南地区,但在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上安康与其他两地却有着巨大的差异。素有“小江南”之称的汉中地区,拥有汉江流域上游最大的盆地—汉中盆地,汉中地区气候温暖,降水充足,该地区的水地面积广,占到全区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多,是陕西省水田面积最多的地区。因此汉中也被称为陕西的“鱼米之乡”,是陕西重要的水稻产地,这也就为汉中地区的人日常三餐以米为主奠定了基础。在汉中地区除了吃米饭,米还会以“米皮”、“米馍”的形式出现在汉中人的日常生活中。汉中由于气候相对温暖,交通便利,也是重要的蔬菜种植地,所以汉中地区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菜肴多以新鲜蔬菜为主。
“在商洛,米饭被称为‘干饭’,由于商洛地区水稻产量很少,过去把米饭视为细粮中的精贵食物,一般人家只能在大节大事和贵客登门时享用。商洛面食以饺子和捞面(面条无水)为上,曾是商洛人民逢节遇喜和招待贵客的主食。蒸馍(馒头)和烙馍(锅盔)也是家常主食”[8]。可见在商洛地区由于水稻产量有限,奠定了商洛地区少食或不食米饭的基础。水稻的产量有限,另一种粮食互补品小麦在商洛地区就得到了广泛的种植,由此面食成为了该地区的主食。
虽同处陕南地区但汉中地区以米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商洛地区以面食为主食,而安康地区则是兼具了米和面这两种日常主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饮食兼具南北的特色。
三、安康饮食的加工制作
饮食加工制作不仅包括在烹饪时的蒸、煎、炸、炒、煮、炖等众多形式,也包含着在食物在以上的烹饪方法之前的加工制作过程。烹饪前的加工制作过程为烹饪奠定了基础。
(一)特色饮食的加工制作
饮食与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地理环境对饮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不仅如此,制作工艺的不同也会影响到食物的味道、营养价值等。安康地区由于山地较多,造就了安康地区的食品类型多以能够长时间储存的食物为主,加上安康地区一些特殊的饮食制作工艺,由此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腊肉、腌菜、酸菜等特色食品。
腌制食品的加工制作:山区交通不便阻碍了食品的运输,人们为了保证日常的饮食,将一些新鲜蔬菜予以晾晒,加入盐、辣椒粉、花椒粉、生姜末等调料加以腌制,放入密封的器皿加以保存,这样的方法制作的菜肴不易变质,可以保证一年四季都有菜吃。安康地区用此方法制作的菜有皮豇豆、盐菜(咸菜)、腌萝卜等。
熏制食品的的加工:安康人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肉的,肉是安康人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腊肉的防腐能力强,保存时间长,并具有特殊的风味”[9]。为了能长时间的保存肉类食物,人们将新鲜肉食腌制、晾晒或熏制加工制成腊肉,这种方法不仅能长时间保存肉类食物,在制作的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风味。由此腊肉制作方法得以流传保存了下来,使腊肉成为了安康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食物。在安康,除了按此方法加工腊肉,当地的“血豆腐”按此方法制作而成广受人们欢迎,在豆腐中加入猪血、盐、辣椒粉、生姜末等调味料,均匀搅拌后,将混合而成的豆腐揉成椭圆形,放在柴火上用烟熏,等干后成为外黑里红的一道下酒菜。除了将肉以熏制的方式加工,一些素食也可按此方法加工,如豆腐等。
发酵食品的加工制作: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熟食再加工,不仅改变了食物原有的味道,也可以改变食物中的一些有机成分,或者生成一些对人体有利的酶、维生素等物质。安康地区按此方法加工制作而成的最受欢迎的当数“豆豉”和“红豆腐(豆腐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大豆豉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息,两脚寒冷”[10]。黄豆在发酵的过程中由于成分的改变,对治愈和防治人体疾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安康地区的人食用豆豉大多和当地的腊肉结合起来,制作成美味可口的“豆豉炒腊肉”。当地的“红豆腐”也是受到当地人喜爱的一道下饭菜,将鲜豆腐切成小块,放到温暖的地方让其发酵一周左右时间,直到豆腐上长有霉毛后,将豆腐按顺序取出后沾上白酒和辣椒粉等调味料合成的粉末,按顺序放入一个密封的器皿中,最后加入调料水和少许白酒即可。“红豆腐”除了直接拌饭食用也可以和腊肉同蒸。除了食品安康地区的部分饮品也是通过发酵的方法加工制成,例如安康地区经常饮用的黄酒和甜酒(醪糟),是通过将粮食只通过发酵而不经蒸馏制作而成的日常饮品。
山野菜的加工制作:安康地区由于处于秦岭山和大巴山之间的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当地人民充分利用山里丰富的植物资源,制成集美味与养生价值融为一体的山野菜。每到春季万物复苏的时候正是安康地区享用山野菜的好时节,香椿芽被人们采摘下来和当地的土鸡蛋制成美味的“香椿炒鸡蛋”,具有美容价值。“鱼腥草”也是一道餐桌上的美味,采摘的嫩茎洗净后加入盐、醋、油泼辣子等调料制作成美味爽口的凉菜,其茎被挖出后和绿豆一起熬成汤具有清热败火的功效。安康地区的“神仙豆腐”也同样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神仙豆腐”是将山上的神仙树叶采摘回来洗净后在水中尽量将其揉碎,揉碎后过滤掉残渣加入之前沉淀好的草木灰,充分搅拌均匀后静止两小时,一道翠绿美味的美食即制成了。山涧的竹笋也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采摘回去的竹笋剥皮在开水中焯过后可以和韭菜同炒也可以晒干后和腊肉同炖。《四季饮食与健康》中记载:“竹笋的功能:清热化痰,除烦解渴,通利大便。主治:热痰咳嗽,胃热烦渴”[11]。可见竹笋也是极具药理价值的一种山野菜。
具有养生价值的食物加工制作:当今社会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不再只是填饱肚子,已从基本的追求温饱过渡到了追求健康饮食的阶段,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安康作为一个天然的绿色植物基因宝库,产出了具有众多药膳价值的食物。如天麻、山药、板栗等等。众多野生具有药膳价值的植物被人们利用加工成养生食物,如板栗炖鸡、香菇炖鸡、蒸或炒野生山药等食物,成为了众多美味且具有养生价值的食物。
(二)主食的加工制作
谷物是安康地区日常饮食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其的加工方式直接影响着食物的种类、样式和味道。在进入机器化大生产之前人们对谷物进行加工主要是使用碾对谷物进行加工,将晒干的谷物放进碾中,利用人力或畜力拉动碾,通过碾的转动产生的摩擦力将稻谷的外皮分离开,再对皮和米进行筛选即可食用。进入机器化生产后,机器取代了人工加工的过程。安康地区吃米主要是做成米饭供一日三餐食用,也包括以米为主要原料加入各种豆类熬制的粥。安康地区也会将米磨制成米浆后蒸成“蒸面”,也可利用米浆蒸成米馍。
米是安康人日常生活中的首要食物,面的地位次之。由于安康的特殊地理位置,水稻和小麦都可以在该地区生长。由此面食也成了安康人的日常重要饮食之一。安康人制作面食主要是用来做成“蒸面”、面条、饺子等,安康汉阴地区的“炕炕馍”就是以面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四、安康饮食的文化价值
(一)养生价值
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黄帝内经太素》曰:“五谷、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12]。可见关于饮食的食疗价值的记载较早。食以充饥,药以疗病,而知之间并不冲突,而是有共同之处。合理健康的饮食不仅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还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现今社会人们对饮食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而安康地区的饮食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绿色天然无污染,营养价值高,且风味独特,符合了人们对饮食卫生的要求。安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安康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冬季由于秦岭阻挡了北方的干冷空气,大巴山阻挡了南方的湿冷空气,造成了该地区冬季的寒冷干燥气候,在寒冷的冬季人们靠喝酒来驱除体内的寒冷,《酒文化与养生》中记载:“酒,无论是何种,就其性能而言,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驱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温阳驱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13]。可见酒不仅具有驱逐寒冷的功效,也具有一定的养生价值,有利于疏通经脉,调节血气。因此安康地区饮酒的习惯一直传承下来,久而久之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酒也成为了安康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除了饮品方面,安康地区的饮食也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为全国四大药带之一,素有‘天然药材库’、‘药材摇篮’之称占全省中药材的产量和品种的70%以上,种类多”[14]。而安康正处于这个“天然药材库”之中,在安康地区可供人们使用的山野菜数量众多,山野菜中富含多种矿质元素、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对人体的生长有积极的作用。有部分山野菜也具有极高的药理价值,既可以入药也可以直接被人们加工食用,并起到一定的食疗作用。如安康地区春季经常食用的鱼腥草、香椿芽、韭菜等等。安康地区一些经加工而成的饮食也同样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营养成分,豆腐乳和豆豉是安康地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不仅味美营养价值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豆腐和煮熟的黄豆在发酵的过程中,毛霉、曲霉或细菌蛋白酶会分解大豆蛋白质,形成各种氨基酸,可直接被人体所吸收。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维生素和锌,经常食用有利于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在发酵的过程中还产生了酵母等物质,能健脾养胃增加人的食欲,帮助消化。
《美食与药膳》中记载:“硒是人类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硒在人体酶系统和血液正常机能的运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刺激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产生,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15]。可见硒对人体的机能起着重要的养生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而安康的紫阳县是我国重要的硒产地,硒的含量大,紫阳的复习茶是当地人民日常的重要饮品之一。
由上述可见,安康地区的饮食无论是在饮食习惯,还是饮食原材料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
(二)旅游价值
“从产业要素配置的角度看,‘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旅游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深度发展”[16]。可见饮食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但是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一个地区的饮食产生深远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得以流传和发展。安康具有丰富的天然自然资源,这对于旅游来说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安康地区的特色农家乐的不断兴起,让游客在游览自然山水的同时能够吃到当地的一些特色饮食,由于特色饮食所具有的独特味道和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对拉动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安康地区不断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体验园,让游客自己动手采摘,自己动手制作饮食,在自己动手采摘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制作美食,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安康地区销售的腊肉等制品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往购买,拉动着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的饮食特色对于一个地区的旅游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制作工艺价值
饮食的制作不仅与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传承和当地人民风民俗也对饮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康地区的饮食亦是如此,不仅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历史传统对饮食的影响也很大。明清时期大量的南方移民迁入该地,对当地土地的开发和饮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当地的小吃在以北方为主的基础上融入了南方饮食鲜和嫩的特色,使得安康地区将南北方小吃风格融为一体,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风格。安康地区的一道著名风味小吃“紫阳蒸盆子”就是结合了南方地区“鲜”和“嫩”的特点,结合当地居民喜食肉的传统制作而成的集美味、营养、美观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安康地区的泡菜也是在吸收四川泡菜的基础上而制成的,安康地区的泡菜不同于四川地区的酸辣,而是以酸为主。这种独特的具有包容性的制作工艺为安康地区的饮食增添了独特的风采。
安康地区的酿酒方式历史悠久,采用“蒸馏”的形式制作佳酿,可以将酒在发酵过程中的一些物质挥发出去,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安康地区地区的酿酒技术是对先辈智慧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存形式。
安康地区利用发酵的形式对食品进行再加工,改变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在发酵时生成的有机物和维生素等对人体产生有利的影响。这种食品的加工制作方式是人类与自然长期斗争而产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
(四)文化传承价值
对于人类来说,食以充饥,饮以止渴,只是人最基本的需求。饮食也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最基本的需求,才被流传至今,并保留着其特殊的地位。王仁湘在《饮食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饮食的作用,可以在十分广泛的范围内体现出来。祭先、礼神,期友、会亲,报上、励下,安邦、睦邻,养性、健身,这些重要的事情都是通过饮食办到的。人们通过饮食活动,调节人与神、人与祖、人与自然、身体与心性之间的关系,饮食就是这样一种润滑剂”[17]。时至今日,饮食依然保留着这些特殊的功能。既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祭奠祖先,又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饮食最首要的功能即是满足人类充饥的需求,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能力弱,在遇到天灾的时候,饮食能满足人基本需求的作用就彰显的十分明显,正是由于在丰年和天灾年的交替之间,人们对饮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也是使得饮食文化得以长期留存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饮食不再停留在仅仅只满足人们吃的需求的层面,而是在饮食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饮食成了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因素,在安康,每逢人来客往和红白喜事之际,主人家的必定会盛情款待来宾。在饭桌上的推杯换盏间,人们的感情得到了交流,邻里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饮食对人际交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在饭桌上也体现着长幼尊卑的社会秩序,在共同进餐时需让老人和客人坐在上席,以表对他们的尊敬,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安康地区,人们比较重视祭祀,每当逢年过节之际,人们都会摆上食物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神灵的敬畏,并祈祷对家人的保佑,饮食在这时充当了重要的象征作用。这是对中国传统的亲缘和佛文化的一种发展和传承。
安康地区的饮食除了具备以上几种可传承的价值之外,其饮食中蕴含的丰富的药膳价值和养生价值的传承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问题食品不断出现,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有增无减。而安康地区的饮食恰恰解决了人们的这些担忧,所以应大力将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加以传承。
总而言之,安康地区的饮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积极吸收外来的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特征,并且不论是在历史文化、人际关系、宗教情怀方面还是饮食健康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
结语
饮食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必不可少之内容,而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往往对饮食起着决定性作用,安康地区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上,气候、自然植被、农作物等都呈现出南北过渡的显著特征,加上明清时期的大量移民涌入该地区对当地的饮食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使得安康地区的饮食具备了兼具南北的显著特色。又因为安康地区所处的秦巴山区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是大自然的“动植物宝库”。安康地区的饮食充分利用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工制成了众多集美味、营养、养生于一体药膳,结合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当今社会饮食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对一个地区的特色饮食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这对传承该地区饮食文化有极重要的作用,安康地区也是如此。安康地区的特色饮食不仅会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对拉动安康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郦食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20
[2]礼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41
[3]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74
[4]陕西省安康市地区地理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11
[5]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60
[6](唐)魏徵.隋书·地理志[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3:89
[7]叶世倬.续修兴安府志[M].X: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版:66
[8]黄元英,李继高,邰科祥,商洛饮食文化刍论[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第三期
[9]郑坚强.腊肉的加工工艺[J].肉类工业,20099(8):1
[10]岳桂华,范丽丽,黄克南.本草纲目彩色图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344
[11]钟灼,刘珍才.四季饮食与健康[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194
[12](隋)柯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5
[13]胡小毅.酒文化与养生[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83
[14]巫其祥.陕南菜肴的历史、特点及优势[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84
[15]伭万里,贾春华.美食与药膳[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99
[16]曹水群.浅议陕西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3):73
[17]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1993:46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