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陌上桑》及采桑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历久不衰,负有盛名。历朝历代对《陌上桑》的拟作也是层出不穷,本文主要通过探析《陌上桑》及采桑题材在唐代之前的接受历程,分析总结《陌上桑》及采桑诗歌在唐代的接受情况以及创新。并且从《陌上桑》的文学地位、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唐人接受《陌上桑》的原因。
关键词:《陌上桑》;采桑题材;唐代;接受
1、 采桑诗歌的产生及发展
(1) 采桑文化与采桑题材诗歌所反映的主题
“桑”作为一种自然植物,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独有的物质和精神面貌。“桑中”题材最早收录在《山海经》、《淮南子》等上古神话中,原始先民将结子丰硕的桑与女性伟大的生殖能力联系起来,把“桑”作为生命之神加以崇拜,这是“桑”为神的时期[1]。汉代“桑中”故事被收录在刘向《列女传》中,汉朝统一后,为了加强统治,汉武帝接受了董仲卿“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建议,因而“桑”在此时更多以体现儒家道德教化为主,“桑”的主题地位被桑林、桑社中的主人公采桑女代替,这是“桑”与人类社会制度、农事相结合时期。各朝各代也出现了以“桑”、“桑梓”、“桑女”为意象的采桑诗歌。
以采桑题材为主的诗歌顾名思义是以采桑活动为主的诗歌,其在文学史上的数量多、内容丰富、主题多样,从《诗经》至唐代的诗歌皆有体现。诗经中共有25篇涉及“采桑”、“桑”等。如《诗经●小雅●隰风》、《魏风●十亩田间》主要以描写男女艳情为主。其次辞赋中也有以描写采桑女明艳动人的形象为主的诗篇,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司马相如《美人赋》等。汉代采桑题材诗歌以《陌上桑》为代表,采桑女罗敷是一个风流美艳、口齿伶俐且聪明果敢的贞妇。
从《陌上桑》形成到唐前,有拟作34篇,以陆机、曹操、曹植、鲍照、傅玄等为代表。三曹拟作《陌上桑》其内容和表达思想主题与原作迥乎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代表,主要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唐代的《陌上桑》拟作及对采桑题材的接受涉及着对罗敷的歌颂、农事、闺思等主题。
(2) 《陌上桑》及采桑题材在唐前的接受历程
1. 汉人与《陌上桑》
前文已提到《陌上桑》自产生以后,历代拟作不断,本部分主要分析《陌上桑》及其拟作在汉代、两晋南北时期的接受情况。
《陌上桑》它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题材内容取材于现实,但又不受现实的拘束,对诗文内容进行了艺术加工,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来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在艺术上运用侧面烘托体现秦罗敷的明艳动人,刻画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女性。
风流、明艳动人的罗敷引起了权官使君的注意,面对使君要求共载的无耻要求,罗敷以幽默诙谐拒绝,并以夸夫压倒使君。口齿伶俐的罗敷让使君只能自愧不如,罗敷的不惧权势、勇于抗争的精神充分反映她自尊自信、机敏勇敢的女性人格。
《陌上桑》不仅从侧面烘托秦氏的形象,同时也称赞自己的夫君。对于夸夫,文学史上有两种观点,第一是罗敷确实有夫,另一种是罗敷并无夫婿。她通过赞誉丈夫去讽刺调戏她的使君,让具有优越感的使君自愧不如。他惦记的是桑女的美色,她从侧面暗讽使君,表明只有英俊、高贵的男子才能之匹配。
《陌上桑》中罗敷形象标志着汉代采桑题材的定型。由于汉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妇女的要求是勤劳、相夫教子,贞洁更被看作是妇女重要的品德。汉乐府中的采桑女不再是《诗经》中向往美好爱情,能与情人在桑林中密会的美人形象。汉乐府中的罗敷虽然也美艳动人,但其言行举止必须符合儒家对妇女提出的道德规范标准,采桑女必须保持已婚女子的贞操。同时罗敷也是普通民众反抗上层权贵的代表。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下层劳动妇女成为权贵们的附庸之物,经常出现权贵们强枪民女、霸占平民女子的现象。平民百姓没有能力与之斗争,敢怒不敢言,因此通过罗敷形象来寄托对上层权贵腐化、荒淫生活的控诉,表达反抗权臣的愿望。
东汉的时候,辛延年以《陌上桑》为原型创作成《羽林郎》。辛延年笔下的胡姬与《陌上桑》中的罗敷一样,也是反抗权贵、坚贞、不畏强暴的女性形象,但不同的是《陌上桑》是一部轻松的幽默喜剧,罗敷以自己聪明、果敢巧妙应对使君的调戏。而辛延年《羽林郎》中胡姬形象具有悲剧色彩,她以自己的生命抗争羽林郎的调戏。辛延年笔下的胡姬之所以具有悲剧色彩,是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汉末,政治腐败,权贵倚仗权势、肆意妄为,冯子都正是权贵的代表。诗人通过胡女以生命抗争权贵,控诉了整个封建上层社会的黑暗。
2. 魏晋南北朝人与《陌上桑》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桑诗歌出现了创作高峰,由于受汉乐府《陌上桑》影响,魏晋时期采桑主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与原作《陌上桑》主题与思想迥乎不同的拟作,如曹魏时的曹值《美女篇》,用美人的盛龄不婚,表达自己作为藩王无法施展抱负的惆怅、愤懑之情。第二采桑女的楚楚动人,如西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第三颂扬采桑女的品德,强调女子的贞操,如傅玄《艳歌行》,傅玄对《陌上桑》字模句拟,突出强调女子的贞洁,毫无新意可言,受到后人批评;第四采桑女的相思、闺怨,如颜延之《秋胡诗》。
总之,三国时,《陌上桑》拟作由原来的叙事转变为抒情,内容与原型相差甚远,作者主要用古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南北朝时期《陌上桑》的拟作歌咏美女和艳情的诗文增多,叙事淡化,诗风清丽婉转,诗文篇幅短小。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文人们频频创作采桑诗篇原因,一魏晋以来,诗人们创作艳情诗,是因为“桑中”艳情主题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陌上桑》是一首既写美女艳情又没有破坏传统道德礼教的诗歌,符合上层统治阶级的要求,同时又有道德说教的功能。采桑题材为文人们写艳情,强调道德教化提供了契机。二是桑女特有的人格魅力,让文人能够依据自己的情趣和对女子的要求写出她的形象。文人们笔下的采桑女可以是美艳多情的、机智果敢的、勤劳自信的。总之采桑女的形象是盛久不衰的,对骚人墨客有很大的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人拟作《陌上桑》发生变化因为:一以建安时期来说,社会局势不不稳,诗人们饱受战乱之苦,切身体会劳动大众的悲凄生活。因而在曹魏时期,文人们拟作《陌上桑》需要抒发真情实感。所以这一时期《陌上桑》与原作内容无关。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趋于和平统一,时局趋于稳定。文人们的生活经历单调、简单,没有获得对社会底层生活格外深刻的感触,很难创作出触及社会生活本质的作品,同时受当时绮丽柔靡诗风影响,所以文人们拟作《陌上桑》大都歌咏罗敷的美艳、男女艳情、闺怨思妇。
1、 唐代采桑诗分析
(1) 唐代采桑诗的概况
唐朝,诗人们开创了文学诗歌史的顶峰时代。唐代诗坛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诗歌的主题思想也丰富多样。以《陌上桑》为代表的采桑题材诗歌,也受到了唐人的喜爱与接受。唐人接受《陌上桑》及采桑题材除了借鉴、模拟等于前代相同的方式外,还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有所创新。
《全唐诗》中写到“桑”的诗句有754首,涉及“桑树”的有614首[2]。如王昌龄的《塞上曲》、杜荀鹃的《山中寡妇》、白居易的《杜龄叟》、储光羲的《田家即事》、张籍的《节妇吟》、李白《春思》等。《全唐诗》有23位诗人的30余首诗都使用来自《陌上桑》的典故或意象,这些典故都与“采桑”、“使君”等有关,还有《陌上桑》的拟作9篇,有李白、常建、陆龟蒙的《陌上桑》;朗大家宋氏、刘希夷、王建、李彦远的《采桑》;赵嘏《采桑秦氏女》;张仲素《闺思》等[3]。
(2) 唐代拟作《陌上桑》及采桑题材诗歌的思想内容
本部分内容主要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分析唐人拟作的《陌上桑》,以及唐代其他采桑题材诗歌。从而了解唐人笔下罗敷的形象,并且通过罗敷形象,间接了解唐人的审美情趣、性格秉性以及唐代整个大的社会时代背景。
1. 唐人拟作《陌上桑》的思想内容
唐人接受《陌上桑》的方式用类书收录,如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白居易的《白孔六贴》;其次是神话故事和现实生活中对《陌上桑》的吸纳;还有就是把《陌上桑》故事化成典故用在诗歌创作中。唐人也借鉴了《陌上桑》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如骆宾王《帝京篇》、卢照邻《长安古意》、杜甫《丽人行》[4]。
唐人接受《陌上桑》除了用上述方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拟作《陌上桑》。现在按照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内容,将其分类如下。
第一,描写明艳动人的采桑女。采桑诗作为中国诗歌的题材,在《陌上桑》产生前大都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明艳动人的女子在春天与英俊男子相遇,在陌上、淇上约会,产生了美好的爱情,如《庸风●桑中》、《魏风●十亩田间》。唐人承袭这一主题,以常建的《陌上桑》为代表。“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4]。常建只模仿了《陌上桑》第一部分对罗敷美貌的描写,语言质朴清丽、风格柔美,沿袭了《陌上桑》描写罗敷的风格。
第二,描写思妇的闺怨、相思。用采桑题材表达采桑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桑”素来是闺怨诗选取的意象,唐人的拟作承袭了这一题材。刘希夷《采桑》“携笼长叹息,逶迤恋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4]。美丽动人的妇人饱受思夫之苦,神情迷离,可爱的春景使桑女想起剪不断理还乱愁绪,即使在路上遇见潇洒的“使君”也没有心情。因为有一个人使她牵挂、魂牵梦绕。朗大家宋氏《采桑》“春来南雁归,日去西蚕远。妾思纷何极,客游殊未返”[4]。用南飞的大雁春归,来映衬桑女丈夫的未归,从而表达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唐张仲素的《春闺思》:“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4]。作者借鉴《陌上桑》的典故,描写军人的内人想念丈夫的心情,委婉地阐述桑妇对自己夫君的怀念和忠贞不二的情感。
第三,歌咏罗敷故事。《陌上桑》中的罗敷既是一个美丽、自信、机智果敢的女子,也是一个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贞妇形象。李白的《陌上桑》、李彦远、王建的《采桑》,赵嘏的《采桑秦氏女》继承了这一主题内容。
李白的《陌上桑》描写了一个女子忠于自己的爱情,即使有家财万贯也不会动摇她对爱情的忠心。“妾本秦罗敷”之前为第一层,描写漂亮的桑女采桑,富家公子前来戏谑。诗中对富家子乘坐的马车的描写,从侧面反衬出富家子的权势、地位,是体现主题思想的伏笔。“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4]。描写采桑女自夸美丽的容颜。前两句夸自己像《陌上桑》中秦罗敷,容貌、品行在城中都很出众。后两句实写自己去城边采桑,芊芊玉手在绿叶的衬托下,更加的白皙。“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4]。表明她不钦慕权势地位,也不为金钱富贵动心。同时女主人公喜欢自己钦慕的男子,就如同蝉喜爱翠绿的芳草、凤凰爱吃梧桐叶一般。最后一句劝说贵公子赶快离开,不要再耽误时,是本诗的点睛之笔。
第一段是诗人对采桑女美貌的叙述,第二段是美女对富家子相谑的回答。李白笔下的罗敷既是明艳迷人的美女,也是勇于回绝权贵,体认自身魅力的烈女。使君和秋胡比较,使君的品行更胜一筹,罗敷对使君尚且不予理会,并严词厉声的拒绝,更何况是秋胡。“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4]。李白借此讽刺对权力的崇尚、对权贵的阿谀。李白虽然用的是旧题,却反映了自己的心声,李白描写罗敷美貌,暗含对自己品质、人格的认可,他用罗敷对秋胡的严厉的拒绝,反映自己对权贵的蔑视。
李彦远的《采桑》也是歌颂罗敷的事迹,但主要强调桑女的贞操与妇道。如“千金岂不赠,五马空踯躅。何以变真性,幽篁雪中绿”[4]。以竹子在寒雪中的苍翠挺拔来比喻桑女的贞洁。王建的《采桑》清丽脱俗,故事情节更加淡化。
第四,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等级社会的不公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这类主题内容是唐人模仿《陌上桑》的相异之处,其几乎不再有歌咏妇女美艳、贞操的观点,以及道德教化的作用。而是沿袭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手法,采取写实的方法去描写采桑女的悲惨生活,揭发社会生活的不公正。以陆龟蒙的《陌上桑》为代表。
陆龟蒙《陌上桑》:“皓齿还如珠贝色,长眉亦似烟华贴,邻娃尽着秀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4]。美艳动人的采桑女并不是富家千金,当邻里女子穿着绫罗绸缎展示自己妖娆的身段时,悲苦的采桑女只能孤身一人提着箩筐采桑,反映贫富差距,揭示社会的不公。
2. 唐朝其他采桑题材诗歌的思想内容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育蚕植桑支撑农业的发展。种桑养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蚕桑文化。唐诗中存在大量蚕桑诗歌。总体来说,蚕桑题材从初唐到中唐时期仍然歌咏采桑女的贞妇美德和春怨之情,唐代中后期采桑主题内容才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按照蚕桑诗的思想内容将其分类如下。
第一,用养蚕采桑抒写闺怨春思。唐人创作采桑诗歌沿用了这一内容,将植桑与春怨相结合,表述对女子对心上人的挂念。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4]此诗描写了孤身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伤情,日日思念远在燕地的丈夫,盼望他早日回归的急切心情。
第二,描写山村田园风光,反映农事生活。这一思想内容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描写采桑生活的艰辛,批判现实。如唐彦谦的《采桑女》、刘驾的《桑妇》、杜荀鹃《蚕妇》等。刘驾的《桑妇》曰:“墙下桑叶尽,春蚕半为老,城南路迢迢,今日起更早。四邻无去伴,醉卧青楼晓,妾颜不如谁,所贵守妇道,一春常在树,自觉身如鸟,归来见小姑,新妆弄百草”[4]。采桑女不再是美丽迷人的烈女,而是一位辛苦劳作,采桑养蚕,遵循妇德的普通农家女子。《桑妇》的主题完全失去了传统的艳情色彩,而是通过采桑女形象揭示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唐彦谦《采桑女》描写了勤奋朴实的采桑女在沉重的赋税压榨下的悲苦生活,与《陌上桑》描写艳情和歌咏美女的主题内容迥乎不同,揭露了封建上层统治阶级对贫苦百姓的压迫和剥削,揭示了唐朝末期黑暗的社会现实。
另一部分通过描写蚕桑,表达作者醉心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理想志趣。储光羲的《田家即事》曰:“桑柘悠悠水蘸堤,晚风晴景不妨犁,高机犹织卧蚕子,下坂饥逢饷饁妻,杏色满林羊酪熟,麦凉浮垄雉媒低,生时乐死皆由命,事在皇天志不迷”[4]。此诗以景明志,前三联用“桑柘”、“晚风”、“蚕子”、“杏林”等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画卷。尾联表明自己志趣,诗人希望脱离凡尘俗世,享受田园生活之乐,表明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第三,借蚕桑表讽喻人生,表明政治观点。唐人常用“沧海桑田”、历经沧桑”、“饱经沧桑”、“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等来指世事变化之大。特别是战乱之苦后,这种沧桑感更为真切。因此唐代出现了用蚕桑之事来讽喻世事、人生的蚕桑诗歌,如孟郊的《蜘蛛讽》、白居易《禽虫十二章》;表明政治观点的采桑诗歌,如张籍的《节妇吟》是一首具有两种主题思想的篇章。从表面看来,此诗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贞妇,经过复杂的内心挣扎拒绝了一位英俊潇洒的男子,遵守了妇德;实际表达了作者愿效忠正统朝廷、不愿钩心斗角,拉拢人心。
第四,利用蚕桑反映贵族阶级对贫苦人民残酷的逼迫和压榨。如白居易的《重赋》云:“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4]富人家中的丝绸堆积如山,乳白的丝绵如白云密集。养蚕种桑的贫苦人民的小孩没有衣服可穿,老人则处于体无温的状态。白居易的《杜陵叟》云:“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4]。白居易设身处地为普通大众着想,严厉痛斥xxxx腐败现象,讽刺贪官污吏只知阿谀奉承,而弃人民的生死于不顾。白居易把贪官污吏比作成了“豺狼虎豹”,并且运用了反问句,愤慨的情绪跃然纸上。
(3) 拟作《陌上桑》和其他采桑诗歌艺术特色
《陌上桑》主要以叙述桑女故事为主,它的素材取才于现实生活,但又不受实际生活的局限。在艺术手法上通过侧面描写、运用铺陈与夸张手法、及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罗敷的形象跃然纸上。唐人拟作《陌上桑》及其他采桑诗歌受其影响,同时又有创新。本部分主要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陌上桑》拟作和其他采桑诗歌的艺术特色。
1. 唐人拟作《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本部分主要以张仲素的《闺思》为代表进行探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4]。城边、柳树、陌上、桑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郊外场景图。“袅袅”写出了杨柳风姿绰约的体态,“青青”描绘了桑叶的苍翠欲滴,这两个叠音词渲染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使我们亲睹一幅桑女采桑图,同时还给女主人公的相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垂柳依依,使采桑女回忆往事;而翠绿的桑叶,使人想到“蚕子”;用“陌上”、“桑”等典型意向来为桑女的相思之情做伏笔。这样桑女的相思之情便显而易见了。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4]。采桑女倚靠着树沉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箩筐,这是一个富有提示性的“道具”,“提笼忘叶”,表明她的心思不在蚕桑农事活动方面。“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也是提笼女子夫君驻守边疆的地方。“渔阳”已表明主题,但它没有桑女思夫之意,而说“昨夜梦渔阳”更加委婉地表现桑女对丈夫的深情。
《诗经●卷耳》曰:“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5]。卷耳菜采了又采,箩筐总是采不满。并非卷耳难得,而是女子心不在焉。这与“提笼忘采叶”的情景相似。这两首诗用农事的耽误来衬托美人的相思之意。但《卷耳》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女子想像夫君登山、马儿疲惫、夫君生病及饮酒的情形,将相思写的十分具体。《闺思》提出“梦渔阳”,好像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诗中并没有写女子梦里的景象,而让我们从少妇的具体处境体会和想象她梦中的情感。
2. 唐代其他采桑诗歌的艺术特色
以唐彦谦《采桑女》为代表进行分析。作者首先写春蚕幼小,没有桑叶可以采摘,紧随着写采桑女的忧愁,表明今年蚕桑农事不顺。这使我们想到蚕子或许会因春天的寒冷而死去,即便它存活下来,也可能未来得及吐丝、结茧,里胥就上门催逼赋税。此诗画龙后点睛,点明采桑女声泪俱下的原因,阐明本诗主旨,与《陌上桑》相比是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手挽长条泪如雨”[4],描写采桑女辛苦劳作而又无限愁苦的形象。“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4]。将桑女的忧愁心态与紧张的动作相结合,写出她心中焦虑的心事,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桑芽才努青鸦嘴”[4],用质朴形象的语言刻画出桑树上斑斑点点的嫩芽形态。诗人用“青鸦嘴”比喻“桑芽”。“努”是桑芽用力生长之意,用“才努”将“桑芽”与“青鸦嘴”联系起来,既反映了两个意向的相似联系,又描写“桑芽”在春风里努力生长的动态,把“幼芽”当作人来写,为诗文添补了很多生气。
李白的《春思》云:“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4],可以视作“起兴”。起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来引发诗歌内容。诗文开头却以燕、秦两地的春天景象起兴。“燕草如碧丝”,是思妇的想象;“秦桑低绿枝”,是思妇所目睹,诗人将看不到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从思妇一边的角度来叙说,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矛盾,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6]。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回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6]。所以不仅起到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乐感和含蓄美[6]。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4]。顺承起兴句的思绪,从燕、秦两地入手,征人到了春天就回来了,足以慰藉思妇。但后一句又以“断肠”承之,同想象中思妇的兴高采烈迥乎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常理的写法才将思妇的相思表现的酣畅淋漓。
2、 唐人接受《陌上桑》及采桑题材的原因
本部分内容主要分析唐人接受《陌上桑》及采桑题材的原因,主要从《陌上桑》的思想内容、艺术魅力、社会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1) 《陌上桑》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魅力
唐人传承并发展《陌上桑》及采桑题材因其迥然不同的主题内容和独有的艺术风格。《陌上桑》及采桑诗主要歌咏秦女的故事、揭示下层平民百姓的艰苦生活、批判上层贵族对普通人民的盘剥、反映等级制度的黑暗和罪恶等,这些成为唐人拟作《陌上桑》的基础。
首先因罗敷故事产生的拟作。《陌上桑》中的罗敷是一个明艳动人的贞妇,她兼具风流美艳与坚贞,其形象符合儒家对妇女“三从四德“的要求。因此这一思想内容被广泛接受。李白的《陌上桑》就承袭了它。李白通过歌咏罗敷贞妇形象来表明自己内心的高傲、才貌、品行,并借此讥讽世人对权力的崇尚、阿谀,对世间蝇营狗苟之徒的轻蔑。
桑中故事涉及蚕桑农事生活。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描写辛苦劳作的采桑女,来揭示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这一主题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陆龟蒙、唐彦谦等来自底层的诗人的拟作反映了农民艰辛的农事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盘剥,是唐人拟作《陌上桑》中的变调。
《陌上桑》运用白描夸张、侧面衬托等刻画秦氏女的形象。通过环境描写、路人看到罗夫的反应,把罗敷的美丽动人呈现给读者。让不同的人切身体会罗敷的名艳动人。这一艺术手法受到后世人的继承。如刘希夷的《采桑》通过清新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位采桑女在柳絮飘飞的季节,登高远望。通过描写美好的景色从侧面烘托采桑女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并在诗的后六句将采桑女的心理细致的刻画,仿佛每个读者如采桑女一般,能够体会她的思念之情。
(2) 社会时代背景
唐朝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清明、文化的兼容并蓄、生活的多姿多彩为唐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总体来说,采桑题材诗歌的创作数量逐渐减少。初唐诗人一方面受六朝诗歌艳丽之风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安定之风的影响,采桑诗歌仍然以歌颂桑女的美德和伤春闺怨为主,直到唐中后期才出现反映社会黑暗、讽刺权贵等主题的采桑诗。
社会生活安定,是初唐时期的真实写照。诗人们生活安逸平淡、人生经历简单,只能向前代诗人、诗歌学习。因此初唐时期,采桑题材的诗歌仍然以歌颂采桑女的美丽和艳情为主。如刘希夷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采桑》中的采桑女饱受相思之苦,满目的春色勾起她无限的春愁,即使路逢使君也无心思,因为桑女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心上人。王建的《陌上桑》、张仲素的《春闺》也是思妇闺怨题材。
盛唐国力兴盛,经济发展迅猛、政治清明可鉴、生活丰富多彩。这样的社会背景也造就了不惧权贵、个性张扬的诗人。如李白,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李白的《陌上桑》采用传统的旧题来表明自己不畏权贵、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心迹。李白个性张扬,名利、富贵、财富与其不过是过眼烟云,而真正值得追求的是自己的本心、魅力。盛唐繁荣的经济条件、相对开明的政治,足以支撑这批诗人不必卑躬屈膝,谄媚权贵。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拥兵自重,各军阀内战不断,民生凋敝。战争让人们处于苦难之中,各阶层矛盾不断激化,唐王朝自盛变衰,一蹶不振,因此唐人创作采桑诗歌也不再是对美女、贞女、艳情的描写,而是描写广大劳动人民艰辛的生活;不公的社会;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生活。如陆龟蒙的《陌上桑》描写了采桑女悲苦的采桑农事生活,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和盘剥。
结语
本篇文章首先回顾了采桑诗歌的产生及发展,以《陌上桑》为代表的采桑诗歌自产生后,后世拟作不断。魏晋南北朝有作品34篇多,唐人也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角度受了《陌上桑》的熏染,并且创作了大量的采桑诗歌。本文探析了唐人接受《陌上桑》的创新之处,并从《陌生桑》的文学魅力、诗人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分析唐人接受《陌上桑》的原因。通过对唐代的采桑诗歌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唐代的社会风情、诗人的人生阅历、审美趣味、思想情感等。
参考文献
[1]袁金春、饶恒久.《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2]朱丽娟.从《全唐诗》看唐代桑蚕丝绸业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
[3]唐会霞.唐人与《陌上桑》[J]延安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4]曹寅(清).《全唐诗》[M].
[5]王秀梅.《诗经•国风•周南•卷耳》[M].中华书局.2015.
[6]危福平.高中生诗词自主鉴赏教学模式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
[7]黄九清.蒙太奇手法在李白诗歌中的应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唐会霞.接受与传播——论《陌上桑》拟作[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9]唐会霞.《陌上桑》的接受历程[J].社会科学家,2007.3
[10]李晓霞.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形象在解读[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1]孟修祥.《陌上桑》与桑林主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2]王爱莹.浅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J].
[13]王原赞.《陌上桑》结构艺术探[J].
[14]任红敏.采桑主题与采桑女形象的演变[J].
[15]杨茂文.论采桑诗的意象营构艺术[J].
[16]陈晓.浅谈《陌上桑》及其影响[J].
[17]曾红艳.唐诗中的蚕桑题材及其审美意义[J].
[18]唐艳.侧面描写在《陌上桑》中的艺术效果[J].
[19]龚仲元.李白《陌上桑》与张籍《节妇吟》之比较[J].
[20]袁金春.采桑母题与《陌上桑》的题材与人物[J].
[21]黄维华.桑。桑中。桑女-《诗经》与上古文化研究[J].
[22][陈波玲.先唐采摘诗歌研究[J].唐会霞.唐人与《陌上桑》[J].延安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3]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