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xxxx的召开,国家投入愈来愈多的财力,人力,物力于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也逐渐被认可和弘扬。但目前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本文以笔者在香港澳门留学时亲身探索的经历为切入点,通过从遗产构成、历史背景、管理体制和发展现状等几方面对香港和澳门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处古物古迹点——香港1881水警总部、香港西港城和澳门大三巴牌坊进行分析研究,试通过多维化,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达到对大陆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模式提供可行性建议及借鉴的目的。通过学习剖析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对大陆丰富的有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1881水警总部;西港城;大三巴牌坊

引言
随着xxxx的召开,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的合并,一个新兴的部门——文化和旅游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意味着各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未来将多会通过“旅游”的手段进行呈现。“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集历史、文化、科研、美学价值于一身的形态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定要适应文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随着对文化遗产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已经不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保护原状”。为遵循“代际平等”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原则,我们当代人更应该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思考如何不仅将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留给后代,更要把文化遗产所积累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一并传承下去。做到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正确开发文化遗产的内涵,实现文化遗产价值惠及普罗大众的目的。
基于此,本文根据香港澳门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状态,从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政治等因素入手,剖析造成现状的原因。为我国现有的文化遗产提供保护,利用,发展的新思路。
一、遗产构成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后者则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以香港,澳门与大陆的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一)传统文化遗产构成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其中不可移动文物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香港文化遗产构成
根据1997年6月30号颁布的《古物古迹条例》,香港XX如下定义文化遗产:
“古代遗物”(relic)指——
(a)1800年前人为制作、塑造、绘画、雕刻、题写或以其它方式创造、制造、生产或修改的可移动物体,而不论是否已于1799年后予以修改、增补或修复;及
(b)化石的遗存或压痕;
“古物”(antiquity)指——
(a)古代遗物;
(b)1800年前人为建立、辟设或建造的地方、建筑物、地点或构筑物或该等地方、建筑物、地点或构筑物的遗迹或遗存,而不论是否已于1799年后予以修改、增补或修复;
“古迹”(monument)指根据第3条宣布为古迹、历史建筑物、考古或古生物地点或构筑物的地方、建筑物、地点或构筑物;(由1982年第38号第2条代替)
(三)澳门文化遗产构成
根据2013年澳门XX颁布的第13号《文化遗产保护法》,澳门XX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
第二条: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为适用本法律的规定,凡作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或文明的见证、且应特别加以维护和弘扬的财产,均属于文化遗产。
二、上款所指财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历史、古生物学、考古、建筑、语言、文献、艺术、民族学、科学、社会、工业或技术方面,呈现纪念性、原始性、真实性、古老性、稀有性、独特性或模范性。
第三条:文化遗产的范围
一、文化遗产的组成如下:
(一)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被评定的不动产和被评定的动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基于适用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国际公约而被视为文化遗产的其他财产,亦属文化遗产。
鉴于近代以来香港澳门殖民统治的特殊性,其保存至今的物质文化遗产多呈现出浓郁的外国风格和民族融合风格,建造时间多晚于大陆文化遗产,为18世纪之后。类型主要是近现代宗教,生活和官署建筑。本文对香港文化遗产的选取遵循的标准是:被香港XX评为一级历史建筑并具有高知名度的不可移动文物。而澳门地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的历史城区,其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多样,在此则选知名度最高,保存现状最好的大三巴牌坊进行分析。
二、社会发展
(一)法律源流
1、大陆文化遗产法律源流
由第五届XXXX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1982年11月1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简称《文物保护法》),于次年实施。《文物保护法》一共有八章节八十条法律,分别是:总则、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发掘、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法律责任及附则。
2、香港文化遗产法律源流
香港《古物古迹条例》(theAntiquitiesandMonumentsOrdinance,简称《条例》)是香港法例第五十三章,于1976年实施,以确保香港最具价值的文物获得适当的保护。《古物古迹条例》一共有22条,2A条至9条是关于古迹的内容,10条是“古代遗物”,11~16条是“古物的发现与挖掘”,17~18条是“古迹咨询委员会”,19~22条是“杂项”。在《条例》中首先有释义,“古迹”(monument)指宣布为历史建筑物、考古或古生物地点构筑物的地方、建筑物、地点或构筑物。
3、澳门文化遗产法律源流
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七十一条,于2014年3月1日颁布生效。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共九章一百一十八条,分别是一般规定、文化遗产委员会、被评定的不动产、澳门历史城区、被评定的动产、考古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奖励,优惠和支援及处罚制度九章。明确确立了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范围,以及文化遗产的评定程序及标准等,对澳门文物保育工作的执行和开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传统
1、大陆文化传统
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应追溯至中国古代对文物的收藏与研究。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对收藏、研究古物十分重视。在封建王朝的宗庙,祖氏和府库里,都收藏了许多祭器、法器和珍宝,同时,历代都对古物进行了研究和著录。
在古代,对古物的研究最早是从金石开始的,通过研究,著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有价值的金石资料,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宝贵的的一份重要财富。除此外,还有悠久的对书画的收藏与研究的历史,及对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历史。古代的研究与收藏虽然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却对文物知识的普及起到了良好的传播作用。对文化史迹的调查与研究始于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对名山大川的亲身考察。元代的葛逻禄乃贤将自己探访的成果结合前人的历史文献,起到证史补史的效果,为后代的文物考古调查开了先河。
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附带着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和掠夺,同时被动地促进着国人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直到民国XX1913年12月24日颁布《古物陈列所章程》,对古物的范围,所有权,挖掘许可制定了明确的规定。1937年,中国xxxx在边区XX建立革命博物馆并面向社会征集红军历史资料;解放战争时期,个别地方还进行了考古发掘。1947年通过的《中华土地法大纲》在第九条丙款规定“名胜古迹,应妥为保护”。《土地法大纲》中颁布的作出保护文物的规定,是十分重要和富有远见的。
1948年成立的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保护管理文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成绩,为新中国建立后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2、香港文化传统
英国建立香港殖民地之前,还未有“香港”这个行政区域的概念,所以之前的历史皆附属于岭南或香港各地区的历史。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XX签署《北京条约》和《南京条约》,将香港半岛正式割让给英国。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的签订,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英国XX的政治主张为香港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奠定了基调。在港英初期,由于实行单一的打压政策,导致出现多次大规模暴动,为改变局面,英国XX转换统治思路,从香港人民的利益入手制定政策。这些政策中包含保护古物古迹名单的初次确定。
二战时期1941-1945年期间是日占时期,尽管这段时期日本XX残暴黑暗,但为香港却留下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历史性的建筑物,如港日XX在日治时期设立了“香港市民图书馆”,是香港的较早期开放给公众的公共图书馆;今日的礼宾府依然保留着日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日式的屋顶及塔楼。
二战后港英XX1976年正式颁布实施《古物及古迹条例》於一九七六年实施,以确保本港最具价值的文物古蹟得到适当保护。古物咨询委员会及古物古迹办事处于同年相继成立。
因此,香港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历史悠久,由于XX和公民对文化遗产的关注比大陆和澳门都要早,因此香港的遗址保护体系也更为完整,方式更为成熟,更符合香港本土特色。
3、澳门文化传统
由于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澳门文化是有深厚传统内涵的中华文化和以葡萄牙文化为特质的西方文化共存的并行文化,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兼容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
澳门在16、17世纪后成为贸易和传教中心后,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来自欧洲、东南亚等地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汇聚、融合,长达400年之久。澳门现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迹,具有东、西方风格的建筑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中葡结合”的特色。
自1999年回归后,澳门成为中国的第二个特别行政区,澳门根据基本法具有高度自治,在“一国两制下”的政策下澳门的各种特色得到保留及发展。澳门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有助于协助提升澳门的旅游形象,促进澳门旅游可持续发展。
澳门XX早在九十年代已开始重视文化遗产业,并设计了两个宣传口号:“澳门文化之都”和“全年缤纷盛事”进行推广宣传。回归后,澳门特首何厚铧在其施政报告中指出要以旅游博彩业为龙头,带动其它行业从而发展澳门经济。当前博彩业“赌权”开放与港澳“自由行”的开放,为澳门文化旅游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澳门在中央XX的支持下,已于2001年向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并于2005年申报成功。澳门XX将2006年定为“澳门世界遗产年”,并于当年澳门特区XX旅游局的工作计划中指出,将以“天下特色荟萃澳门就是与别不同”为主题来,全力打造澳门独特的文化遗产形象。
三、管理机构及现状
(一)大陆文化遗产管理机构
凭借文化部于2006年11月14日达成一致决议并进行推广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我们可以了解到:
第四条: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国内领域相关遗产管理任务,处理、整合对其进行维系、管理期间的紧要问题,评估、审核这些遗产所在地开展的遗产工作。超过县级XX级别,有权按照本法文件设置管理制度,执行具体方案,其对应级别文物主观单位也应做好此类工作,对辖区内遗产工作施加最周全的积极影响。
第九条:世界文化遗产内如存在非移动性文物,凭借《文物保护法》要求及其对应的《实施条例》要求,加以专门维系及管理。
因而考虑到国内拥有广袤土地,文物数量多且分散的现实情况,大陆的文化遗产管理是实行国家文物局总管,并按省,市,县,行政区划分的等级制管理办法。这样管理的好处是既有统一标准要求,又能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现状和文物保护状况进行对症下药,实现因地制宜。但同时这样的办法也存在缺陷,关于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历史文化名城共同构建的保护系统,我们可以窥见其中法律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对健全。另外两大维度维系效果不足,另外存在协同作用不明显、整合维护力度较差的问题。国内这类保护工作基本上由上而下顺延,不存在多向或双向影响,围绕行政管理程序这一中轴发散,携带显著行政特征的文件基本上是对其法规提供支撑的关键路径,存在不小的随意特征。
(二)香港文化遗产管理机构
香港在1976年发布《古物古迹条例》的同时成立了古物咨询委员会(AntiquitiesAdvisoryBoard)及古物古迹办事处(AntiquitiesandMonumentsOffice)。古物古迹办事处担负相关古物事务跟进监察任务,属于行政类内人,并从行政协助、秘书处服务等路径对古物咨询委员会负责。
香港以康文署作为这方面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它的全称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这是国内香港XX名下的一类民政分支机构,单独划分出来用于其内康乐体育、古物古迹和其他相应文化内容的协调处理工作。2000年时曾设置市政局及其附属单位,后期才将其演变为康文署。香港在此方面同大陆存在差异性,因为其管理单位任务囊括辖区内全部公共体育、文化事项,这意味着图书馆、公园等也属于其负责对象,并非单纯围绕文化遗产发挥作用的机构。
这样的管理机构设置利弊兼有,好处是将视野不限于狭义上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与其余几项并列而立,有助于法定古迹,文化遗产“接地气”,潜移默化地使普通百姓将之纳入生活化的娱乐,休息场所范围,能够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缺点,如:将法定古迹的管理笼统地与公园、图书馆、大会堂纳入康文署管辖,那么对文化遗产的专业性保护和修缮展示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时,良莠不齐的专业水平最终使得修缮与展示的效果必受影响。
(三)澳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
澳门的管理体制则有别于前二者。澳门历史城区早在第29届世遗委员会中就已经被全员投票批准,它在名录之中被引入,这一建筑群从此属于有机整体,关于其内2大建筑作品及8个街区的研究不可将其割裂为单独文化遗产,而应对总体进行评述。其总管部门是澳门特别行政区XX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XX文化局统属于中国国家文物局,管理时需要充分参考先发、保护法及实施条例所给予的框架指导,令相应维系、管理工作真正达到文件要求。但澳门作为一个历史背景较为特殊,文化杂糅的世界性历史城区,在进行文化遗产管理时必须被重视的一点是:如何与现当代建筑物融为一体,如何和城市区总体发展水平、环境风貌协调一致。既能保证文化遗产得到最大化的保护,又不能与现代化的过渡中出现断层,这是澳门文化遗产管理需考虑的重中之重。
四、实例例证
笔者结合香港法定古迹名单,在体验参观香港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知名度最高的文化遗产一一实地考察比对。此文中将选取香港1881水警总部,香港西港城和澳门大三巴牌坊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以求达到直观解读之效。
(一)香港1881前水警总部遗址
1、1881水警总部历史简介
1881水警总部位于香港九龙半岛尖沙咀的中心,因建于1881年而得名,并于1994年成为香港法定古迹,从1884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里,二战阶段存在暂停功用的情形,其余时间始终负有香港水警总部的使命。现阶段这一建筑作品在长江实业手中重新打造,作为一家酒店存在。
1842年时这里就已出现了“九龙西1号炮台”,不过只持续到1854年便被搁置,而在1884年,这一位置被用于成立香港水警中心大厦。该楼共计2到3层高度,外观携带维多利亚的格调,周围还有马房设施,同尖沙咀警署一同使用。其南方向上成立2层报时塔,直到1907年时出现新塔才将其报时功能移往别处。而后这里便作为水警展示平台存在。日本侵占此处后,将这里充作海军指挥中心。1996年时它才褪去了功用色彩,被空置多年,而后XX批准长江实业对此接手,在不破坏之前建筑的基础上将其重新设置,演变为一座文化色彩浓郁的酒店。
其观赏性较强,显出典雅复古之风,视觉格局较大,共由五栋建筑合到一处。囊括了:水警中心主楼、马房、报时塔、九龙消防局、住宿楼。2003年当地XX借助公募途径期望对此处予以活化。如今这里安排了新的功用:酒店、餐厅、购物中心、展示平台。“1881”从交通条件来看极为优越,它坐落于尖沙咀广东道,对面便是当地文化中心、太空馆、艺术馆,又紧靠九龙公园,同港铁尖沙咀站距离很近,也能够在短程抵达渡轮码头、巴士总站,从多方位便捷通行。
眼下我们再看待1881水警中心时,已经不复有当初那种历史底蕴感:香港XX很好地秉持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针,在对原有建筑不破坏一丝一毫的基础上,将此处遗址打造成了一栋与金融商圈相结合的商业用地:水警总部的主楼内,还留有从前水兵们的训练场所和宿舍,在墙上也悬挂着上世纪历史旧照片,力图在每一个细节处下足功夫,还原当时的情景。在主楼后侧是九龙消防局的遗址,通过用展板与实物结合进行展出的展陈方式还原真实的历史。建筑群内部的宿舍区域不定时对游客开放参观。
鉴于香港地少人多,地皮极贵的情况和1881水警总部身处九龙半岛,油尖旺区经济CBD中心的现实条件,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对水警总部外部造型和周围环境进行改造开发,使得历史与现实最大程度地结合,取得经济和文化的双赢。
2、1881水警总部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1)发展经济:首先,在主楼外部的环形区域公开招标20余所高档商品专卖店,主要目标人群定位在高收入者。其次,在遗迹内部修建了一所高档餐厅并利用原有的水警监狱在其基础上兴建了一家小型酒吧,1881年时仍存留不少水准一流的食府,充满古韵的酒店也颇多,带来多元区域美食服务。主楼中曾有一家HullettHouse便是这类典型:它携带各色主题客房、餐厅及酒吧,一方面令人获取饮食的乐趣,体验到另类风味,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文化深度,在常规诉求外带来文化方面的新满足。酒店从新颖的立场解读老香港的情愫、格调,让当时文化又一次得到普及。酒吧墙面还挂有过去年代里盛行的警服,酒吧的后门还留有两间小型监狱模型。别出心裁的设计令游客而面目一新。坐在餐厅中,不仅可以享受美味的料理,在休闲之余也可以在酒吧喝酒品茗,欣赏离尖沙咀不远处维港的海景,而餐厅和酒吧的人均消费都是香港工薪阶层人群的消费水平,如此举措不仅吸引了了受众,也提高了1881水警总部的经济效益。
(2)发展教育: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很好地把握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比例,尽管将部分遗址以作商用,但还是保留了遗址前的大面积空地。在空地上不定期悬挂展板和宣传横幅,主要介绍一系列面向大众举办的公益活动。借遗址之地普及文化教育,带动全民保护文物古迹的热情。与1881水警总部仅隔一条街的是香港科技博物馆,二者同处油尖旺商业中心,地理位置相近,联合起来的文化辐射力自然也成倍增强。加之香港XX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较高,使得1881遗址建造历史虽然短,却成为香港的一个重要的法定古迹,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了香港文遗界的一座代表性建筑物。
因此,香港1881水警总部遗址,虽然不是香港诸多法定古迹和一级历史建筑中最有名的一座,但是对此遗址的开发利用,却可以称得上是香港文化遗产界开发利用的一块典型模板。文化遗产是前人的智慧结晶,我们在保护和利用时,应遵循“代际公平”原则,在尽可能不破坏原貌的基础上辅以妥当的发展措施。这对当下文化部与旅游部合并的大势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西港城
(1)西港城历史简介
西港城处在香港岛上环位置,铺设在中区德辅道中、干诺道西所构成的区位中,它显示出较浓厚的古色气质,为时已久,属于个性凸显的商场场所。它之前以北座大楼的样貌出现,而大楼本是由船政署总部改造而来,之后演变为街市。1983年6月份钱,由于铁路工程项目这里的南座出现搬移举动,旧址被用于建设上环市政大厦。而其北座则在1989年1月时出现搁置现象。
1990年它正式作为当地的古迹存在,次年被土地发展公司(相当于现阶段市内重建单位)选中后完成彻底翻新重建,演变为颇具当地风采的工艺贸易地带,各类传统行业云集于此。2003年对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出现一些主题购物中心和餐厅。
老字号构成其内主要店面,涉及到古玩、手工作品之类,2楼原为布料供应店,之后转至西港城。
西港城之前共计两层楼,再建时新增2层,在第四层架构了酒楼,主题选择为追忆类型,1981年时南座面临推翻搬迁的局面,在原址上新设上环市政大厦,也就是如今人们常常提到的上环街市。而1989年时大厦建设后便关停了之前街市活动,将这一地带作为振兴传统手工业等的用地,对其赋予新名称,便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西港城,而当前其中架构部分表现为三方面:“铺”,“布”,“食”。一楼是铺,传统手工业和古董业商铺,二层是布,是旧花布街的延续,三楼是食,指酒楼,售卖中式食品。
(2)西港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西港城占地面积较大,实则内部空间较为狭小,外部的建筑过于繁复瑰丽。然而位于香港上环这样寸土寸金的地理区位,西港城却能一直完好地被保存。就笔者分析而言,应有以下几点原因:
A、外部景观的异质性
说到外部环境,必须要强调的一点便是其建筑元素及用材:西港城在规划期间除巴洛克以外还加入哥德元素,建筑面貌呈现出爱德华式特色,红砖构成主体,花岗岩构成基层,且设有规格较大的圆拱门,显示出一定的复古情怀,和今天流行的元素间存在迥异之处,也正是因有别于现代建筑:外观显眼,独具一格,才饱具沧桑。让人一眼便能认出,也为整个上环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①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西港城位于香港岛的上环,上环与中环仅隔一站,中环摩天高楼耸立,摩登时尚,是香港的经济中心,而上环却大不相同。上环风格质朴,附近高楼远少于中环,反而是低矮的店铺居多,建筑道路间依稀可见老香港的韵味。而西港城作为一级历史建筑,高度较低,建筑古朴,恰好与周围上世纪的怀旧感遥相呼应,并不突兀。游客的代入感则更为浓重。
②景点的聚集效应
在上环和中环附近有著名的一级历史建筑:圣公会圣约翰教堂,再行至中环还有标志性景点太平山,半山扶梯。这样密集的景点分布,使得本不太出名的西港城也获得了数量可观的游客。
B、内部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西港城一楼大门入口,是开放招租的小摊位,主要售卖一些香港明信片,手工制品,和怀旧玩具等,内部更深入些的开阔空地又实行了面向公众招租的政策,主要是香港传统饮食业,每隔一两个月,便会进行主题和商家的更换。这些店铺悬挂彩色横幅,一边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风俗,一边售卖自家产品,在宣传文化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在一楼的最深处,是几家卖古董和仿制古董的店铺,尽管顾客稀少,但XX按月补贴,大力支持保留店铺的原真性。店铺的存在更有利于西港城文化的宣传。在一楼室外的空地则是一座小型的咖啡店,专为附近上班族开设,定价与香港多数咖啡店持平。
西港城的木质楼梯也饱含文化杂糅的气息:二至三层楼梯是巴洛克风格建造,二楼是各式各样的布艺店,无论在市场上常见或罕见的的布料,在西港城这里为数不多的店铺中都能找到,只是价格昂贵,一尺便动辄上百港币。但笔者认为,二楼的布艺店宣传和保护老手艺的责任远大于商业用途。另外,选择把店铺开在一幢历史古迹之内,别有新意,引人入胜。
三楼整层楼是一家外包酒店,消费档次较高,夜晚有露天酒吧,为附近的居民和上班族提供便利。虽然西港城内部只有三层,但每层都各不相同,无论是传统手工艺品,还是传统美食业,都是与历史一脉相承。如果西港城在当代社会建设中被改造成写字楼,商场,内部的商品换成了高科技的现代商品,反而是与建筑的风格和内涵不符,弄巧成拙。有为守护传统技艺的非盈利目的的个体经营户存在,也有为发展经济与香港特色交融的商铺,酒店存在,整幢建筑了处处体现着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文化平和相处的魅力。
至此笔者认为,如果西港城可以扩大建筑规模,使得所有传统的老香港手工艺都于此开设店铺,保护第一,盈利第二,也许可以使西港城的知名度再扩大。不仅对外地游客是旅游景点,对本地人来说,也是鼓励再就业,保护传统手工业的一个良机。
综合以上简析,一座历史遗迹想要在原址上被完好保存,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就遗址本身而言要有独特的特点,其次要与周围的小环境和谐共生,为城市增色添彩。同时,还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设法使之功能性和适应性更强。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规避历史遗迹与城市建设生发冲突的情况。
(三)大三巴牌坊
1、大三巴牌坊的历史与简介
澳门这座城市在2005年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而这座陆上面积32.8平方公里,人口仅有60万的城市中,也有多达25处世界文化遗产点。笔者撷取澳门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和二十五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的大三巴牌坊作为分析对象,详细分析这处资本主义制度管理的城市中,大三巴的保护与发展。
大三巴牌坊属于典型性最强的一类澳门景致,排名八景之列,坐落于炮台山脚,其左侧是博物馆及炮台,原本这里坐落着圣保禄教堂,在大火中出现破损而形成遗迹。建筑融汇文艺复兴元素,并结合东方格调及技术,综合后呈现给世人,它当中多种文化内容相互穿插,细节处理精巧,整体又显得颇具气魄。大三巴牌坊可以让我们确切了解那段历史中西方文化如何对本土领域构成影响。1569年,它周围出现了西医院,之后相关药品纷纷推广到国内市场。“三巴”实际上是以粤语发音对“圣保禄”的含义进行解释,这一教堂在1637年时得以问世,之后多次火灾让它受损,但之后也不断重建。1835年10月26日当天的火灾却未能让它重新“站起”,它就此变作遗址性的存在,而墙面仍旧存在,由于状如牌坊,被命名为“大三巴牌坊”。其风格倾向于巴洛克风,在雕琢环节中则携带东方倾向性,涉及到中日两国崇尚的牡丹、菊花造型,这些元素都让其牌坊展露出国际天主教教堂之中较为特殊的风采。澳门回归后并没有保留它的教堂用途,不过它依旧和当地人日常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围绕其高耸的姿态,其周边现已修建成广场,供当地人前来开展多项文化活动,基本上每日都会带来各色活动,引发上千澳门各界人士在这里集会、高歌。牌坊前排布较长的阶梯为大众带来现成的座位,而牌坊此时构成一道宏伟布景。整个平台倏然显现。超过四百年风雨洗礼之后,大三巴向我们展示了澳门那波折的归程。
2、对大三巴牌坊的保护措
尽管对大三巴的溢美之词已数不胜数,但笔者客观来讲,大三巴的建筑时间最早只可追溯至明清,且论建筑本身,实在过于单薄,缺乏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点的资格。然而大三巴牌坊不是独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澳门20余座文物向相连的广场,构建的”历史城区“向我们展示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全貌。世界遗产委员会针对这一存在给出如下解释「印证了西方宗教元素的推进路径,不仅渗透到中国、远东一带,也能够从中窥见中国民间宗教思想的西进发展脉络源头。」、「属于中国现阶段留存时间最悠久的西式建筑作品,是中西元素糅合的典型产物。」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可以获知,这一城区是本土领域同西方在近代史上产生规模化文化互动的区域,并且具有最早经历,其作用力最为显著,另外它在境内带来首个西式建筑作品,于是大三巴得到这一荣誉并非无迹可寻。
至于澳门XX保护和开发利用这处世界遗产的手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方式:
首先,大三巴与另两处世界遗产点“议事厅前地”和“大炮台”距离极近,形成三角之势。从议事厅前地沿一段上行的步行径即可走到大三巴牌坊。景点产生的联合效应为大三巴带去了数量可观的游客,提高了客流量。
其次,在议事亭前地的广场,不仅保留了遗址,并在广场四周开设多家店铺,打造成了一条商业步行街,著名的澳门伴手礼“钜记饼家”和“晃记”都在此处开设巨大分店,每日迎来送往。在广场的另一边,则是各式金店和服装店,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拉住本地消费者,在凼仔岛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商圈。沿着广场向内走,步行径两边是琳琅满目的伴手礼店,澳门的特产,小玩意儿鳞次栉比,这样的建筑布局,仿佛走到了北京的南锣鼓巷,厦门的鼓浪屿,成都的锦里,西安的回民街。这样的专门为游客开设的旅游一条街居然在与大陆远隔千里的澳门半岛也备受游客欢迎。这样的一条街不仅宣传了澳门的文化,也拉近了澳门与大陆的距离。游客虽然在大陆已见惯了这种商业街模式,可在充满异域风情的澳门,却又是另一番风味。
第三,与山脚下大三巴遥相呼应的是山顶的大炮台,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澳门的景色,无论是数十年前渔村的影子,还是金光闪闪的新葡京、威尼斯人赌场,都能尽收眼底,堪称取景的绝佳方位。大炮台背后是澳门博物馆。博物馆虽然不大,内部建造却相当用心,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为澳门本身占地面积小,此处又是山地,平路极少。这三处景点的聚集——博物馆的建成和大炮台,大三巴牌坊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对于老城区的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优化组合,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大陆的各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由于景点分散,遗迹与遗迹间联系有限,故而无法或者很少能有效发挥文化遗产圈的辐射作用。澳门却很好地转劣势为优势,因地制宜地利用了占地面积不大的特点,同时对各处遗产均实行免票制,鼓励市民参观游览,更加扩大了澳门世界文化遗产认知度,增加了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旅游业的影响力。
众所周知,澳门的经济发展以博彩业起家,虽然博彩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游客和旅游收益,但同时也使澳门城市形象受损。博彩业迄今在内地的报道与管理尚属于灰色地带。因此,为塑造澳门的城市新形象,发展文化旅游是可改变游客对澳门固有印象的良好方法。澳门XX的苦心经营在现在有了不错的成绩,这说明澳门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靠博彩业发展经济,同时也注重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并努力打造澳门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
因此,综上看来,澳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应归功于XX的努力和支持。如果没有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开发,如今的澳门会是一座纸醉金迷,毫无内涵的城市。相反,澳门XX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超前保护意识,不仅申请世界遗产,此后更积极开拓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考虑到澳门第三产业比重巨大的现实情况,又积极引导鼓励商户在景点附近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澳门在正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努力打造符合城市化脚步的的文化遗产旅游,这样的思想意识值得大陆文化遗产的管理与发展借鉴学习。
五、总结对比
在分析过香港两处古建筑和澳门大三巴牌坊的保护—利用模式后,笔者从这三处案例的共同点中发现了可以为大陆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的新方法与思路,具体而言,有如下三点:
1、培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
从2013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xxxxxxx第一次提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说法,到现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文化遗产活态化中的点睛之句。我们可以发现,文化遗产的概念已经渐渐为大众所了解,并从完全陌生到喜闻乐见。当然,文化遗产要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仍需很长一段时间。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决定文化遗产未来走向的并不是XX的相关部门,也不是资深专家组,而应是普通民众。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只是为保护其外在的物质形态,文化遗产的利用也不仅是发掘可以与经济挂钩的遗产内涵。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古老的活化石,见证着人类古老的历史,透过文化遗产的物质实体,我们能够了解的是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各个地区的演进与变化。
就港澳来说,二者共同点是经济发达,地小人多,建筑密度高,二三产业为经济支柱。而经济发达地区则较为重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单论澳门的25处世界遗产点,与大陆的明十三陵,秦兵马俑,就壮观程度而言,几乎无法相提并论,就历史年代来说,也无法媲美大陆多数古迹、遗址。但港澳XX的重视程度却远高于大陆,他们在结合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的同时,创造出新型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变革参观路线,不墨守成规。同时,鉴于港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在世界范围的影响,才有了今天的特殊现象——历史不如大陆悠久,但数量却相当密集,开发利用率高,更加吸引游客参观。归根到底,在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是否宣传到位,是否深入人心,是否全民普及。目前大陆对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但前路漫长,只要迈出这第一步,相信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将会越走快顺,越走越宽。
2、正确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合理对待经济价值。
文化与旅游部的成立,意味着文化遗产在未来将会更多地以旅游业形式出现。但同时带来许多问题:旅游的形式是否只注重经济效益?在对外开放时怎样合理体现除经济外的其他价值?如何在旅游的过程中,表达更深层次历史人文信息?中国文化遗产数目之多令国人骄傲,但只有实体保护是完全不够的,人才是文化遗产的灵魂。人是接受文化遗产知识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宣传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信息的宣教者。如何让观众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双向教育中,目前来说,经济价值的挖掘是门槛最低的方式。
正如1881水警总部对外招租商铺,开设餐厅,酒吧;西港城招租,大三巴附近开设商业街一样。合理的文化遗产地经济化,游客是不排斥的,反而更容易拉近人和文化遗产的距离。通过通俗的方式,吸引观众来到文化遗产地,是继普及文化遗产知识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础上,思考更系统的手段,进行文化、历史、地理价值等的科普。如果一开始就设置高水平的专业性门槛,观众只会望而却步,避而远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作为习xxxx上台后大力推动的一项政策。我们强调“文化软实力”就是扩大文化输出,让文化成为我们在世界舞台上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不能只依靠第一产业发展经济,而是应该着重发展二三产业,向发达国家过渡,同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更应该“为我所用”。
3、建立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衔接的桥梁,注重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相信通过上文的分析探讨,我们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已经慢慢明晰。与其把工作重心放在将文化遗产定义为实物化的历史见证,不如说缩短古代文化史迹与当代社会间的隔阂更为紧迫。多数文化遗产距离现代社会已有少则几世纪,多则上千年的历史距离,之所以难以融入,或者不被重视,主要原因在于文化遗产原本的功能,诸如:亭桥、官署、店铺、衙门、作坊等等在当代已被弃用。尽管外在建筑形式得以传承至今,但文化遗产失去原本的社会价值,这是普遍性的问题。现代社会中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首先就是挖掘这些古遗址古建筑在古代社会与当代社会中都具有的价值。后代不能凭空捏造,要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挖掘、宣传、营销。
前文中提到的1881水警总部的保护利用模式,挖掘到的古迹核心就是“人”,在保留水警内部的人文氛围之外,通过建设商场、咖啡厅、画廊的方式,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前来参观。西港城的成功,更是怀旧的装修风格与内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店铺相互作用的结果。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原身就是一座向公众进行传教的教堂,战火的侵袭为它留下历史的痕迹,只要矗立在高地,近观远望都能感受到深沉的历史与民族情感的积淀。更遑论在周围修建大面积绿植,商铺招租手工艺匠人等的举措更能唤起人们内心的“乡愁”。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不是一味地强加当代的人文精神于其上,也不是鼓吹百分之百保留文化遗产原本的样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动。这两个极端的方法都不可取。最适宜的办法是,在对文化遗产仔细考察,大量调研,明确定位的前提下,挖掘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共通的本质加以利用宣传,想必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我国文化遗产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的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但这些文化文明都是前人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果。为了保护历史,传承历史,我们当代人不应止步于此,而应思考怎样将人类文明的结晶惠及更多当代人。如何让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不过时,如何唤起保护意识,如何为我们的后代以最适宜的方式保留这一份庞大的文化遗产。香港澳门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诸多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谨希望通过此文抛砖引玉,为大陆的文化遗产保护贡献浅显之见。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