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杭州树人小学为例

摘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这一角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然而现实中,不少家庭存在父教缺失的问题。通过对杭州树人小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父教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观念的限制、家庭内部因素、父亲自身因素、社会资源和条件缺乏等,进而从正确认

  摘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这一角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然而现实中,不少家庭存在父教缺失的问题。通过对杭州树人小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父教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观念的限制、家庭内部因素、父亲自身因素、社会资源和条件缺乏等,进而从正确认识父亲角色、多途径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身教重于言教、社会提供支持来解决父教缺失。
  关键词:父教缺失;角色;教育

  一、绪论

  2013年《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体验节目的播出创造了始料未及的高收视率。然而,根据上海家庭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上述亲子节目主要受众人群女性观众所占比值大概是三分之二。因此能联想下述场景:夜晚,母亲一人带着孩子,在家观看“爸爸带孩子”,但是爸爸可能在上班、在交际,有可能只是简单的在卧室睡觉、看电脑,孩子依旧继续着缺少父亲陪伴的生活。此时我们需要思考:“爸爸到底去哪儿了?”
  家庭教育是培育孩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助推器,父亲是家庭内部最关键的构成方面之一。假如其不参加教育活动,就无法得到最佳教育结果。在培育孩子的时候,父亲是母亲无法取代的。假如将培育孩子的责任全部转移给母亲,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孩子的未来发展。父教在孩子的后续成长时期具备无法取代的功能,利于孩子独立、勇于承担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孩子不小心摔跤,大部分妈妈会在孩子面前“责任”石头,大部分爸爸却不会这样,其一般是让孩子独立站起来,且下次走路要注意;一些由母亲抚养长大的孩子,他们通常很依赖母亲,以母亲作为标准,导致一味听妈妈的话而不会独立思考。母亲教育如同冬日暖阳,缺少阳光孩子会孤单和暗沉,但是父亲教育如同空气,缺乏空气生命就无法茁壮成长。孩子希望得到母爱,也希望得到父爱。奥巴马就很关注父亲的教养作用,在2008年父亲节演讲时其指出下面的研究结果:在成长中缺少父亲的孩子未来陷入贫困或犯罪的概率和普通孩子相比高出五倍;此类人群未来弃学的概率则高出九倍;未来进入监狱的概率高出二十倍。此类人群也许会发生众多问题,乃至会离家出走,甚至未婚先孕。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父教缺失对孩子以及国家的负面性影响都不容忽视。
  截止2018年3月,在中国知网中,将“父亲缺失”当做关键词实施查找,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38篇,有关主题216篇。文献大部分站在心理学角度上研究父亲参加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或站在教育学角度研究父亲对幼教的影响。石慧(2012)把父亲参加划分成生活常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认知发展四部分,分析父亲教育观念和真实活动之间的差异。赵蕴晗等(2014)对父亲缺失的分析通常是利用时间段进行分类,主要是研究父亲缺失对子女儿童阶段、青少年阶段和成年后三个时间段成长的作用。且表明要强化对父亲缺失的深入分析。邢学玮(2013)指出父亲参加让夫妻两者担负相同的责任,夫妻增加交流与沟通,因此婚姻平稳性较高,所以父亲参加对婚姻关系具有正面影响,此外还可以提升其社会适应性以及情商,提高外界影响力。许颖(2015)表明,父亲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部分:协助孩子确定个人性别角色;协助孩子产生良好的性格;提升他们的沟通水平;加快孩子的情商发展。郭雄(2017)指出父亲独有的行为模式和观念就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前提;以父亲性别行为为榜样,是孩子性别化成长的主要特点;父亲是力量的代表,是促进孩子性别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家庭教育内父亲“缺失”的现状,希望可以让大多数人关注家庭教育,且充分掌握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价值,之后加快大众全面分析教育时期父母所具有的作用;分析父亲角色在此类教育时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大众充分重视以及自我检查目前的婚姻、家庭和教育理念,为解决目前因为父亲“角色缺失”而造成的种种无序现象寻找处理措施。此外,制定可以转变父亲“角色缺失”状态的方案,便于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保障家庭顺利运作、孩子顺利发展。

  二、杭州树人小学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调查现状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关于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现状的调查,通常从父亲参加孩子现实生活部分的情况、参加学习部分的情况、参加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参加情绪行为部分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杭州树人小学属于公办性质,2004年在资源整合之后,学校变成单独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孩子的学校。目前班级27个,1180多名学生。2018年3月本人在杭州树人小学向二三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他们的年龄段为9-12岁。总共下发问卷200份,得到186份,回收率是93%,此处有效问卷是178份。上述问卷都是在放学时期、本人在场时期,让学生直接填写且提交。
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杭州树人小学为例
  从表格中可得知,分析主体内男女比值、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数大致相等,然而男性稍多、独生子女稍多;10岁调查主体所占比值是61.2%。由于挑选二、三年级学生当做调查主体,因此调查主体父亲年纪大部分是31到34岁的范围以及35岁到38岁的范围,主要占据31.3%与29%;另外,因为调查主体内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非独生子女,所以调查学生父亲超出39岁的人数很多;因为杭州树人小学的孩子大部分是农民工的孩子,因此其亲人大部分在工厂、公司工作,所占比值是40.8%,比是技术人员的多出15.6%;此外,调查对象父亲的文化程度多集中在高中或中专,占51%,高于初中文凭占比为19%的人数,大专或高职学历的人数占据25%;学历超过本科的最低,只有5%。

  (二)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的基本情况分析

  1.在日常生活方面父教缺失的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调查对象的父亲在与孩子聊天、陪孩子看书、陪孩子游戏和了解孩子喜好等部分出现显著的“角色缺失”问题。调查学生的父亲中无法坚持每天与孩子沟通的父亲超出一半;在孩子出问题的时候无法陪伴左右的父亲占据41%;在处理问题部分,32%的父亲无法按时给予孩子处理看法与意见;掌握孩子爱好的父亲只有28%;而甚至从不陪伴孩子玩耍或参与郊游活动的人数占比竟达到61%;和上述部分进行比较,父亲在给予零花钱、提出让孩子收拾屋子和教育其生活常识与交通安全部分表现良好,然而也存在一定问题,时常给予零花钱、不给零花钱的父亲人数各自占据比值23%;29%的父亲不主动让孩子整理个人卧室;此外24%父亲甚至不会教育孩子主要的日常知识与交通安全知识。
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杭州树人小学为例
  2.在学习方面父教缺失的情况
  调查学生父亲在孩子学习部分的“角色缺失”问题非常突出。第一,从不与孩子参加多种实践项目或观看的人数比值超过30%,很少参加或关注的人数也接近26%;第二,从不和老师沟通和从不参与家长会的父亲都是22%;经常聆听孩子叙述学校内的活动和不想聆听孩子叙述学校内活动的人数类似,都占据38%;在教育孩子学习或写作业的工作上,即便不经常给予孩子辅导功课的父亲人数所占比值高,然而和其余部分进行比较,上述部分父亲也有一定的进步,频繁辅导孩子写作业的人数所占比值是24%。第三,在特长发掘部分,48%的人并未重视到孩子喜好与特长状况。
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杭州树人小学为例
  3.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父教缺失的情况
  调查学生父亲在教育人际关系处理部分“角色缺失”问题相对明显。第一,即便关注礼貌行为用语与尊重教师的教育的父亲所占比值超过一半,然而也表示有接近百分之五十的父亲并未给予相应的关注,此外在和家长沟通中得知父亲在礼貌行为与用语部分的教育仅从知识层面教导“要学会礼貌”、“要尊重教师”等相对表面的口头告知,并未包含重要内容;第二,43%的父亲并未告知孩子怎样和同龄人沟通;第三,46%的人并未关注到告知孩子分享和相互配合的关键影响。
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杭州树人小学为例
  4.在情绪行为方面父教缺失的情况
  依照调查学生父亲在对孩子情绪行为管理部分“角色缺失”的详细情况,在孩子听话时,会积极赞扬他们的父亲比重是48%,然而此时也有很多父亲并不会赞扬孩子的优点。去除“在孩子表现好时父亲会赞扬”此问题父亲表现很好之外,在孩子心情不好基本上不开导他们的父亲所占比值是69%;从不或者基本上没有开导孩子表述内心想法或感情的的父亲超出一半;58%的父亲不对孩子说“我爱你”类似的话语。其中59%的人不会给予孩子拥抱或赞扬。孩子和父亲的沟通,通常会因为父亲工作繁忙而中断,此类父亲所占比值是48%,还有一部分父亲觉得教导孩子是妻子的事情;所占比值最高的是“权威爸爸”;在所有调查学生中,仅有16%的父亲变成孩子的同伴。其显现出目前家庭内亲子关系是出现问题的。
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杭州树人小学为例

  三、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的原因分析

  根据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现状的调查研究,当前父教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社会文化观念的限制、家庭内部因素、父亲自身因素、社会资源和条件缺乏等几个方面。

  (一)社会文化观念的限制

  “养不教,父之过”。这句古语虽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将父教的重要性刻画得入木三分。但是当前社会开始缺少“父亲教育”。受到传统理念的作用,女性相夫教子等观念长久存在,且深入影响大众行为,大部分男性将个人角色确定成重要的经济来源,担负养育家庭的重任,其中教育责任则交给母亲承担,父亲供应物质需求。另外,过于含蓄的传统文化也导致父亲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疏远。朱自清《背影》是相对明显的传统家庭式的父子关系。父亲关心孩子,然而不善于表达感情,不想或者是不愿意让孩子了解到个人的情感子。我国传统文化在修养方式上重视“内省”“内视”“内观”“反省”,如同孔子指出的“日三省乎己”,提倡不断自察,持续砥砺。所以,培育我国民众遵从自然与谦卑、忍耐、内敛的个性特点。特别是父母与孩子间,一直是“爱你在心口难开”。

  (二)家庭内部因素

  抚养与情感理论认为,对孩子心理教育主要从情感着手,其中主要的情感是亲情。假如缺少亲情就无法产生人的主要情感反应,缺少一般情感反应,人也无法成功被教导。父子是家庭关系的子系统,因此会受到家庭内其余人员的影响。家庭分工不同就是造成父教不足的关键因素。其余成员在父亲参加教育上具有“守门人”的功能。坚持传统角色划分,将教导孩子看作是个人责任,认为父亲的任务是外出赚钱,变成家中的顶梁柱。因此造成父子关系不再亲近,父亲出去工作,少数长辈会协助子女养育下一代,这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家庭内部人员之间的彼此关怀,然而一般隔代帮忙成为隔代培育。他们通常不想让父亲太多的参加到孩子教育中,觉得父亲需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事业上。所以有时候会发生下面的问题:父亲假如放任了家庭教育责任,其余内部人员会通过较高的热情去弥补或是父亲过分热情的时候,有时候也会被排挤出教育核心地带。

  (三)父亲自身因素

  父亲参与认同观点指出:阻碍父亲参与的重要条件是其对自身身份与角色的认可度。父亲对其个人角色更加认可,承担责任感就更加明显,其就想要参加育儿实践。然而伴随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大城市生活压力日益增大,一部分父亲成为了“放任型父亲”。身为重要角色的父亲为了照顾家庭,给予孩子更加优质的生活,只能每天工作。根据调查显示,父亲大部分打工或做生意,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没有空闲时间照顾孩子,基本上也无法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另外“权威型父亲”不科学的教育理念也造成其教育力不从心。部分父亲将教育当做是教导,尝试利用命令、指责的形式塑造在孩子内心深处的权威形象。例如子女需要全面听从家长的指导,听话才是好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念到现在还是根深蒂固。这样反而疏远了与孩子的关系,让教育变成强迫的事情,伴随孩子的发展,上述权威也会无从谈起。所以,其逐渐将培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了孩子母亲或者其他长辈,成为“旁观者”。

  (四)社会资源和条件缺乏

  目前国内的研究大部分以母性教育为主,大多数强调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对父亲参与的关注较少。从社会学角度,根据家庭社会学及社会化理论,分析父亲“角色缺失”等问题在现有研究中比较少见。农民工长期游走在城市边缘,农民工子女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畸形的心理发展。另外日常习惯、文化环境等部分的显著差距、进城遇到的较大文化反差、社会排斥和相融时期的多种矛盾容易导致他们出现价值上的差异与人格发展的不成熟。其中社会对此类人群的重视大部分汇聚在生活基础与受教育问题上,对他们的心理需求的关怀较少。在我国开设的亲子班多是以母亲为参与主体,很少有为父亲开设的亲子课程,父亲参与亲子活动缺乏专业化的指导。再者,多数的农民工家庭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没有足够的支持,父亲参与教育的社会资源缺乏成为了又一个使父亲远离孩子教育的因素。

  四、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的改进建议

  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指出:“父亲即便无法代表自然界,却能代表人类存在的一极,这就是思想领域、科技以及法律秩序,阅历与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其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因此我们能知道,父亲参加孩子教育的关键性。因此怎样让“假爸爸”完成蜕变呢?

  (一)革故鼎新—正确认识父亲角色

  首先,调整对父亲这一角色的态度是当务之急。父亲,是与孩子直系血统上具有亲密关系的人。“父,家长举教者”。让父亲角色归位,应认识到父亲这一角色不仅是家庭经济的支柱,更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引路人”。父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理解做父亲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并非“棍棒底下才能出孝子”,主导权威不是接近孩子的好方法。家庭成员应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认识到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独特地位,共同组建家庭中的父亲角色。母亲应摒弃“十个男人九个粗心”的错误观念,认识到再好的母亲也不能取代父亲的角色,主动让父亲参与其中。完美的家庭教育需要父亲和母亲的密切配合。其他成员应转变教育领地“守门人”的角色,让父亲角色回归到家庭中。社会应加强父亲参与的呼应,对父亲这一角色引起广泛的重视,树立“父亲教育子女是一个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的社会观念。

  (二)提升素养—多途径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

  著名教育家东子指出:“学问之传授,其方法愈先进,人类之智识,即愈进步。”科学的教育方式可以让父亲处理大部分难题。父亲在教育的时候会遭遇众多问题,此时需要父亲不断通过学习提高技能。孩子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对刚接触的事物充满求知欲,喜欢问问题。此时就需要父亲解决孩子的疑惑,为孩子提供知识探索的索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前能够学习科学育儿知识的途径已经非常广泛。如:在网上学习知名育儿专家的经验分享,在线求助亲子教育经验、参加育儿讲座及培训等。利用好家长热线寻求帮助,解答教育的困惑和问题。参加家长会与老师互动交流,携手解决教育问题。父亲应该好好把握这些广泛的、几乎是免费的信息,科学教育孩子,辅助他们成长。父亲在合适的时候传授给子女可了解与认知的常识性知识,通过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教导孩子,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父亲对孩子性格、人际关系、社会化等具有特殊作用。投入到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参与其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高角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孔子曾经高屋建瓴地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出家长需要从个人着手,才可以教导好孩子。心理学家表明,父亲不仅要和孩子共享情感,也不能呆板的变成指导者。另外,教育需要以和谐的亲密关系为前提,关系的影响力超过教育内涵。承担父亲责任的形式众多,重点则是行动。主动接近孩子,可以坚持每天与孩子独处一个小时,互相分享生活中的趣事,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客观认识孩子的优缺点,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性别和角色优势帮助孩子取长补短,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如果你是个不善于表达关爱的家长,不妨试试这几种方法:和孩子进行一次促膝长谈,了解子女的兴趣爱好,聊一聊梦想从而建立共同话题,这会是你们彼此敞开心扉的第一步;一家人趁着周末节假日,一起出游,在青山绿水间,拉近彼此的距离;陪孩子一起运动,酣畅淋漓地流汗,建立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给孩子写一封信,信很多时候可以传达出平常语言不能传达的深刻感情,父母的信可以让孩子深刻得感悟自己的爱,孩子也会始终珍藏爱;给孩子一些激励的话语,给予他们源自父亲的安全感。

  (四)合力协助—社会提供支持

  社会支持是推动父亲角色归位的新引擎。要让父亲真正实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需要来自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首先,需要XX制定行之有效的社会政策、法律法规等社会保障。例如现有法律中对男职工休护理假的规定十分模糊,即使有了明确的休假权利,执行情况也十分不理想。XX应借鉴西方国家,给予父亲参与教养的法律支持。从立法和政策方面鼓励并保障父亲教育的相关权益,呼吁男人参与到教养孩子的活动中。创建“父亲支持计划”、“国家父亲中心”等相关社会组织,并且在国内宣传父教,引导父亲提高育儿水平。第二,思量到进城务工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就社区为单位,对父亲展开免费的培训课程,舒缓父亲的教育压力,提高父亲教养的质量。第三,学校可在家长开放日中鼓励父亲参与其中,定期印发家教资料,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学校也应为父子关系的拉近牵线搭桥,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父亲参与的家庭作业。例如根据父亲的样貌画一张画、给父亲洗一次脚等活动。第四,媒体需要激发自身积极影响,为父亲参加家庭教育提供积极的舆论引导。依照现实情况协助父亲全面的参加家庭教育活动,尽量将父教新观念宣传到各个领域中,提倡父母彼此尊重、彼此扶持,进一步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CynthiaCH,SaraSM.Fatherabsenceandyouthincarceration.JournalofResearch,2004.
  [2] Lynn,D.,Sawrey,W.TheeffectsoffatherabsenceonNorwegianboysandgirls.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1959.
  [3] Hetherington,E.M.Effectsoffatherabsenceonpersonalitydevelopmentinadolescentdaughters.DevelopmentalPsychobiology,1972.
  [4] SyliaWilson,C.EmilyDurbin.Effectsofpaternaldepressiononfathers'parentingbehaviors:Ameta-analyticreview[J].ClinicalPsychologyReview,2010,30(2).
  [5] SiobhanM.Mattison,BrookeScelza,TamiBlumenfield.PaternalInvestmentandthePositiveEffectsofFathersamongtheMatrilinealMosuoofSouthwestChina[J].AmericanAnthropologist,2014,116(3).
  [6] RickyFinzi.PredictorsofInvolvementandWarmthofCustodialFathersinIsrael:ComparisonwithMarriedandNoncustodialDivorcedFathers[J].FamilyProcess,2016,55(1).
  [7] GrazyanKmita,ElizaKiepura,AnnaMajos.PaternalInvolvementandAttentionSharinginInteractionsofPrematureandFull-TermInfantswithFathers:ABriefReport[J].PsychologyofLanguageandCommunication,2015,18(3).
  [8] 曹文.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问题管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02):55-58.
  [9] 戴志敏.父亲在子女教育中角色不当[D].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 东子.中国式父教[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1:64.
  [11] 弗罗姆.爱的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89-92.
  [12] 郭雄.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及其回归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3):265-267.
  [13] 黄珺.《爸爸去哪儿》带给我们的“父教”思考[J].湖南教育,2014,(4):2-5.
  [14] 蒋志华.对家园共育中“父教缺失”现象的分析思考及对策建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233-234.
  [15] 亢静,徐雪.家庭教育呼唤父亲角色的回归[J].亚太教育,2015,(25):261.
  [16] 李洁言.68.9%受访者认为父教缺失的孩子很难培养勇敢坚定品质[N].中国青年报,2016-11-15(007).
  [17] 李玫瑾.家庭教育的六个理念[J].法律与生活,2012,(23):52-53.
  [18] 林日新.父教缺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J].亚太教育,2016,(33):3.
  [19] 石慧.江苏省农村父亲育儿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 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教育,2009,(10):112.
  [21] 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M].作家出版社.2010-1-1:43.
  [22] 王伟萍.中国传统的母教与父教[J].运城学院学报,2012,(01):27-32.
  [23] 王文.父教缺失让孩子心理缺“钙”[N].中国妇女报,2013-12-02(B02).
  [24] 邢学玮.幼儿父亲角色态度对其教养投入的影响:母亲态度类型的调节作用[A].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3:3.
  [25] 徐安琪.社会学视角看“爸爸去哪儿”[N].解放日报,华东师范大学.2013-12-14(B02).
  [26] 许颖.父亲参与早期教养:父亲角色态度的影响[J].儿童发展研究,2015(02):54-57.
  [27] 赵连伟.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2010.
  [28] 赵颖,许博淅,袁红.父位缺失对于儿童行为的影响[J].武警医学,2017,(08):829-831.
  [29] 赵蕴晗,陈发展等.父亲缺失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4(2):112-11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63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月21日
Next 2020年2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