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实施西部发展战略,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任务,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本文从西部特有的发展背景、特殊的战略意义为出发点,结合成都市的旅游现状,探讨适合西部发展的经济、科技、文化策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

  摘要:实施西部发展战略,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任务,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本文从西部特有的发展背景、特殊的战略意义为出发点,结合成都市的旅游现状,探讨适合西部发展的经济、科技、文化策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为全国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也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为西部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祖国的共同繁荣和现代化的实现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西部发展战略;意义对策;低碳经济;社会保障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与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章西部发展的背景

  针对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低、产业机构不均衡、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及医疗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背景,在西部发展实施之初,中央XX主导型的大规模倾斜投资便成为了国家实施西部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1.1西部经济落后和社会发展缓慢

  1.1.1经济落后
  自实施西部发展以来,西部十二省区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获得了较快增长。从纵向比较来看,西部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的较快增长,但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99至2006的7年间,东部11省市GDP年均增长15.72%,而西部是14.36%;东部11省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79%,而西部是6.99%。
  从产业结构来看,西部12省区市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从1999年的26.44:38.81:34.74发展到2006年的18.58:43.62:37.79,虽然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是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从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西部12省区市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的从1999年的80.21%上升到2006年的84.8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9年的19.47%下降到2006年的15.9%,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9年的10.02%下降到2006年的7.6%。
  西部地区铁路干线运输能力不足,公路技术等级低、质量差,航空运输发展不平衡、经济效益低,管道建设投资大,广大农村通讯水平低,水利设施、生态环境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等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1.1.2社会发展缓慢
  教育部在《中国实施全民教育的概况》报告中提到,由于人口众多,国力相对落后,中国内地仍有8700万成人文盲,其中青壮年文盲2300万人,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全国尚未脱贫的3000万人中,绝大部分生活在西部,农村人均纯收入约为全国水平的70%左右。西部教育还存在着师资匮乏、乡村教师素质不高、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内容与西部经济社会脱节等问题。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西部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与中东部相比,不但基础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严重不足,卫生人才匮乏,技术设施落后,而且农村合作医疗几近空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
  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和高原、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西北地区伸出内陆,属于干旱地区,气候干旱,沙漠较多。此外,历史上长期战乱,20世纪中叶开发大西北,70~80年代“以粮为纲”,以及草原利用中长期超载过牧、乱采乱挖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2西部重要的地理位置

  1.2.1西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由于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倾斜的独特地形地势,中国西部是国内主要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的发源地。西部生态环境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其中下游流域地区,即中国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西部地区还是中国沙漠化、荒漠化和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沙漠化、荒漠化和石漠化的扩展必然影响到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发展。
  1.2.2西部少数民族众多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西部地区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和世居地,如云南就是15个特有世居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如白族的大理洱海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的哀牢文化等。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创新区域。
  1.2.3西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边境线
  在地理空间上,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心脏地带,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隆起于中国西南,喜马拉雅山脉横亘西南边境,帕米尔高原屹立于西部边境,阿尔泰山山脉呈北西向矗立于西北边境,独特而优越的地形地势使得西部地区成为中国军事战略上的战略高地和战略纵深,也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大后方。

  1.3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

  西部地区人均GDP低,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展区域。西部地区的XX在财政上捉襟见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国有企业因比重较大企业失业人员较多、西部的贫困人口比重较大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西部地区地方XX和城乡居民的收入条件相对较低,也极大地限制了西部区域的购买力,也不利于提高全国经济的效率和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对于中国经济继续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

  1.4西部的落后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XXX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XXX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西部构建和谐社会正是我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但实现这个目标和愿望,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相当活跃。从西部自身发展看,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由贫困、生存条件恶劣、就业不足、社会保障程度低以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多,有的还在积聚和叠加。
  西藏“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让我们清醒认识达赖、西方支持藏独的国家,一刻也没有停止分裂中国的活动。达赖希望通过“中间道路”实现“大藏区独立”,脱离祖国;西方一些支持藏独的国家,籍“人权”为借口,希望能分裂中国,通过政治不稳定反作用于中国的经济,企图阻碍中国经济的前进的步伐,打破甚至摧毁中国人民生活的平静,最终降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中的排位。
  因此,西部的发展关乎西部、整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与稳定。

  1.5西部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开发西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中国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长期的经济落后必然导致社会产生严重的混乱。如果是在生活封闭的条件下,也许这种落后与混乱的相关性可能会掩盖在麻木的平静之中,然而现在已是开放的时代,网络联接着全世界,电视覆盖着人们的每一处生息地,只要落后就必然混乱,甚至是战乱,在各地无处不是这样体现的。就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可忍受20世纪贫困生活的磨难,也不可能再将那种心态存留在21世纪中。所以,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当前最急迫的任务。这种实现不能仅仅是几个大城市的实现、东部地区的实现,必须是全国的实现,必须是西部地区也实现。

  第二章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

  2.1西部发展有利于推进西部现代化进程

  西部落后地区积极投人西部发展与建设的实践过程,等于抓住了极为难得的全方位开放和大规模持续开发与建设的天赐良机。紧紧抓住和利用这个机遇,必将会给西部带来开发优势资源、借助外部条件、转换经营机制、学习先进经验、增强自身活力、提高竞争能力等条件和机会。

  2.2西部发展有利于构建西部和谐的民族关系

  西部地区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地域分布特征虽然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创新区域,但是由于各民族历史上极为复杂的族际关系,再加上各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差距,各民族间也存在或极易引发诸多的民族矛盾和问题。国家和谐系于区域和谐,区域和谐系于民族和谐,西部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使得各民族之间极易产生现实的和潜在的矛盾和冲突,而民族间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与发生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同时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因此,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西部地区既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区域,也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区域。

  2.3西部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对西部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投资能够刺激内陆省份的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中央XX将把资金集中在内陆地区,富裕的沿海省份应该对这些地区给予帮助。从刺激内陆地区的消费和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社会稳定方面说,开发西部的计划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大规模的计划首先有利于中央XX加强对地区省份的控制,维护社会的稳定。

  2.4西部发展有利于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西部地区居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西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很低,由于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严重,这就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危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们尽快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走出来,尽快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以确保大江大河及其中、下游地区的安全,确保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心和关键,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性措施,对于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具有长远意义和全局意义。

  第三章西部发展的对策

  3.1调整经济发展方式

  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调整结构,用低碳经济利器预防经济过热和保护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应该利用低碳指标促使过剩产业停产或者封产,基本停止此类项目再开工。现在最大的过剩产业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00多家遭淘汰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归根结底,应该用市场调控的方式,用碳排放标准的方式实现自然淘汰,同样,在保护西部生态环境方面,也应利用低碳利器,发挥市场杠杆的调节作用,支持西部地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为例,如今的成都高新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器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2008年,成都高新区克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集中建设区完成产业增加值达317.7亿元,增长26.2%。2009年1至9月,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产业增加值287亿元,同比增长25%,极大的推动了成都市乃至整个四川省的经济发展。
  近20年来,四川省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人才、技术、资源和市场方面均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的领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产业规模,对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未来15年时生物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这给四川省抓住生物技术发展这一契机,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西部经济高地提供了条件。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在促进四川省跨越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建立以生物技术为指导,市场为向导,合理配置生物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能不断健全农业、工业、服务业相互协调的经济体系,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素质,促进四川省经济的良性发展。

  3.2投资方式由重纵向投入向重横向投资转型

  由于西部地区自身资本积累不足,投融资能力极为有限,中央XX的纵向投入便构成了西部发展资本投入的绝大部分份额,据《西部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中央XX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因而其纵向投入资金额度将进一步加大。经由科学的制度安排积极引导国际资本和国内民间资本进入西部,既可以弥补中央XX纵向投入资金份额的不足,也可以强化市场竞争,提高西部开发资本投入效率,改善西部投资环境。
  在扩展资本来源渠道的同时需进一步优化投资的重点方向。西部开发资金在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生态治理和工业项目投入的同时,也需加大对西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投入,以推动其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3.3区域开发模式上由重城市发展向重视农村、民族及贫困地区发展转型

  基于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西部发展“十一五”规划》把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城市经济区列为一级重点经济区,把南贵昆、呼包银、兰(州)西(宁)等特色城市带列为二级重点建设区,在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发展特点。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西部地区内部的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更为显著。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是西部发展的重中之重、难上之难,基于西部发展的功能定位,西部开发在区域开发模式上除了加大以城市群、城市带为支撑的重点经济区建设以外,更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力度。

  3.4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

  西部乡镇企业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产值低。很多民营企业在西部落后或恶劣的环境中拼搏,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处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第一线,因此应该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信部的信息表明,明年会把信息网络、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作为培育重点,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研发支持。所以,新能源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和服务行业应该是西部兴起和大力发展的行业,这些行业也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思路。而这些行业大有作为的就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能够成为这些行业的主力军。
  从长远看,片面依靠增加投资数量拉动短期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模式必将被集约化的区域发展模式所取代。因此,不仅应大量吸引外资并鼓励私人投资西部,大力扶持本地大量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应保证相关政策的稳定性,提高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投资效率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3.5发展西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西部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来促进发展和保护环境。旅游业、文化产业是无烟工业、低碳行业。陕西是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大省,可以此为依托,实现旅游、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使陕西成为宣传中华文明、弘扬爱国主义的基地,为西部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省成都市,在2008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市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金沙遗址、农家乐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及良好的人居休闲环境,使成都旅游独具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眼光。近年来,成都市委、市XX高度重视旅游业,把其作为支柱产业培养,大大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截止2009年底,成都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分别增长34%和33.2%。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量劳动力扎堆沿海地区的状况发生。另一方面,带动了相关产业,如商品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此外,还促进了相关市、县旅游业的创收。反过来,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便捷的交通、口味多样化的饮食、具有成都特色的人文休闲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境内外游客到成都旅游观光、投资,推动了旅游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产业的发展。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们还应倡导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如: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时,尽可能地多采取拼车的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多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在旅途中,自带必备生活物品,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住的时候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力求节能环保,以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式开展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减少由此带来的维护费用。

  3.6发展西部科技和教育,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理顺高教管理体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目标,培养一批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企业家和科研人才,建立起发展人才的良性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科技企业,增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力资源是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教育为本,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进行自主创新开发,重视西部科教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儿童、妇女的扫盲,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应为更多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创造有利可行的条件以充分发挥到西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西部科研人员以及西部高校对西部发展的带动作用,进而形成辐射与扩散效应。
  西部人口密度小、劳动力居住分散。城镇人口规模过小、城镇化率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外资在沿海地区的投资过于集中庞大导致2004年沿海地区爆发‘民工荒’,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200万民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民工选8个岗位;浙江的民工缺口是4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用工供求之间不相匹配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城镇的有序转移提供了良机。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多为青壮年,其生存状况非常令人堪忧:报酬低、遭受歧视、过度体力消耗、住所简陋、缺少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靠吃青春饭的转移方式会产生不良后果,如年老以后的生计问题、原有土地经营问题等。因此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强法制保障,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建立县乡级XX网上信息平台,及时传递真实可靠的用工信息,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3.7西部社会保障的实施

  西部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固态化和未覆盖全社会的不完善性,严重地阻碍了改革和发展。要使社保制度摆脱困境,必须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创新,通过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人们参保的积极性,减少道德风险,同时辅之以法律和税收手段,解决融资不足的问题。此外,“应当尽快解决养老保险隐性欠债的问题,做实个人账户,实现个人账户资金积累和资本化运营,建立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XX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为指导,坚定不移地继续加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按照“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坚持按国家统一制度规范,充分调动被保障对象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将社会保障线向农村伸延,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业,形成西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1985—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赵曦,《西部经济开发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财经科学,2003(5)
  [3]郭蕾,《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5)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
  [5]彭岚嘉,《西部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2001(5)
  [6]魏杰,《尽快完善社会保障》,经济参考报,2000年04月19日
  [7]xx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XXX事业新局面——在中国xxxx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汇报,2002-11-18
  [8]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地区发展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2004-6-21
  [9]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247.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7月1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